高一《孫權勸學》教案設計
《孫權勸學》是一篇 自讀課文,故事性很強。整理了《孫權勸學》教案設計,一起來看看吧!
【教學目標 】
1.瞭解有關《資治通鑑》的文學常識。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詞語。
3.能在熟練朗讀的基礎上,正確斷句和停頓。
4.透過理解文意,體會對話中的不同語氣,揣摩想象人物當時的神態和心理活動,進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徵。
5.學生能夠懂得學無止境,學有益於人的完善和發展。
【重點難點】
1.品味魯肅、呂蒙對話並說出其中表現的人物形象特點。
2.聯絡生活,讓學生真正領悟到讀書有益於人的發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設計】
一、新課匯入
1.前面我們學習了《傷仲永》一文,文章寫方仲永幼年聰慧過人,卻因其父“不使學”而“泯然眾人”。今天我們學習一篇有關古人學習,才略有了驚人長進的文章,它就是《孫權勸學》。
2.司馬光(1019—1086),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學家,他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的編輯者。字君實,世稱涑水先生。追封溫國公。著有《司馬文正公集》《稽古錄》等。(司馬光砸缸)
3.《資治通鑑》,北宋司馬光撰,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內容以政治、軍事為主,略於經濟、文化。神宗以其“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命名為《資治通鑑》。4.呂蒙(178—219),三國吳國名將呂蒙,字子明。隨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於赤壁。初不習文,後聽從孫權勸告,多讀史書、兵書,魯肅稱其“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魯肅卒,代領其軍,襲破蜀將關羽,佔領荊州。不久病死。
二、整體感知
1.詞句積累:
卿qīng 豈qǐ 涉獵shè 孰shú 遂suì 邪yé 更gēng卿今當塗掌事: “塗”通“途”,道路的意思。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邪”同“耶”,語氣詞)
卿:古代君稱臣或朋友之間愛稱,相當於“你”,這裡指呂蒙。孤:古代王侯自稱。當塗:當道、當權。見事:認清事物。涉獵:廣泛瀏覽和學習。更:重新。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辭:推託。過:到。就:從事。見:瞭解。
博士:古義:當時專掌經濟學傳授的學官。
往事:古義:歷史。 今義:學位的最高一級 今義:過去的事情。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古義:“孤”,古代王侯的自稱; 今義:常為“孤單”、“孤獨”等吳下阿蒙:特指原來不好讀書的呂蒙。比喻人學識尚淺。刮目相待(看):用新的眼光來看待。刮:擦,摩。刮目:擦眼。相待:相看待。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邪:表示反問語氣,可譯為“嗎”。)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耳:表示限止語氣,可譯為“罷了”。)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乎:表示感嘆語氣,可譯為“啊”。)
2.概括情節:
本文寫的是呂蒙在孫權勸說下開始學習,其才略很快有驚人的長進以至於令魯肅歎服不已,並且與他結為朋友的故事。勸學-就學一論議-結友。 本文記事簡練。全文只寫了孫權勸學和魯肅“與蒙論議”兩個片斷,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緊接著就寫出結果,而不寫出呂蒙如何好學,他的才略是如何長進的。寫事情的結果,也不是直接寫呂蒙如何學而有成,而是透過魯肅與呂蒙的對話生動地表現出來 寫孫權勸學,著重以孫權的勸說之言,來表現他的善勸,而略去呂蒙的對話,僅以“蒙辭以軍中多務”一句寫呂蒙的反應,並僅以“蒙乃始就學”一句寫呂蒙接受了勸說;寫魯肅“與蒙論議”,著重以二人富有風趣的一問一答,來表現呂蒙才略的驚人長進,而略去二人“論議”的內容,並僅以“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一句作結。
3.魯肅為什麼與呂蒙“結友”? 魯肅之所以主動與呂蒙“結友”,是因為魯肅為呂蒙的才略所折服而願與之深交,表明魯肅敬才、愛才,二人情投意合。這最後的一筆,是魯肅“與蒙論議”的餘韻,進一步從側面表現了呂蒙才略的驚人長進。
4.分析對話,體會人物形象。①“不可不學!”用雙重否定的形式,語氣堅決,不可置否,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表現了孫權對呂蒙要求嚴格,同時嚴厲中又可見關心、厚望。 ②“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邪”表示反問語氣,譯為“嗎”聯絡句意,隱隱可見孫權對呂蒙不聽勸誡的不悅神情和責備的意味。 ③“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這樣說有何作用? 現身說法,指出“學”的可能性,使呂蒙無可推辭。鼓勵呂蒙求學,可謂語重心長,言辭懇切。 從孫權的話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勸,又可以感到他對呂蒙的親近、關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5.呂蒙的變化對你有什麼啟示? ①讀書學習非常重要。(學習對成都的重要性) (開卷有益) ②求知可以改進人的天性。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只要你願意,你就會成活,成長。 ③一個人即使基礎差,只要端正態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學到東西,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和辦事能力。 ④讀書給人以樂趣,給人以光彩。(腹有讀書氣自華) ⑤告訴我們“開卷有益”的道理。讀書有益於人的發展和完善。 ⑥要虛心聽取別人的正確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