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散文> 渭陽秋雨吊十三散文

渭陽秋雨吊十三散文

渭陽秋雨吊十三散文

  一早,從渭南我的天語閣爬起來,便見天陰沉沉的,於樓簷前偶爾還可以瞥見悄然飄落的一兩滴雨星兒。——這倒合了我的心思。於是決定去看望一位老先生。

  這位老先生獨處久了,大約不喜歡聒噪,我便獨自一人前往,免得人多攪了他老人家的清夢。

  這位老先生不是別個,正是我心儀已久的李十三。孩提時候,影影惚惚記得村裡同族的老輩說過,李十三和我們是同宗,似乎族人們還到李十三村為十三公上過墳。這說法是否屬實,從來也無人考證過。然而我始終相信,即使此說有誤,但五百年前我和十三公必定是一家。

  公元一八一零年也就是清嘉慶十五年夏秋之交,大約也是一個秋雨零星的日子,為逃避清廷文字獄的迫害,十三公孤零零地跌歿在離村二十餘里的荒灘鹼水中。選擇這麼一個秋雨如哭的日子去拜謁這位前輩,於十三公,於我,都頗合心境。更何況十三公已足足等了二百個春秋,我豈能不去?

  在李十三村下了公交車,地面已被細雨打溼,空氣溼漉漉的。田野裡一人來高的'包穀林,那齊楚楚的梢兒透著一脈暗紅的色澤。這莫不是當年十三公跌倒時噴吐的鮮血染紅的麼?

  十三公的墳在村子的東頭。大約鄉親們不忍心和這位相濡以沫的戲劇家隔開,便將這墳安置在莊戶院落的環抱之中。雖說這墳是從村外李氏祖塋遷到這兒的,但裡面有十三公的骨殖在,那自然他的靈魂也在。因而純樸善良的李十三村的村民,就這樣一代又一代地與十三公相互守望著。

  墳不大,呈圓形,底部用磚箍著。墳上長滿了紅荊和香毛草。墳地約一院莊基地那麼寬,中間佈滿了青草。有數株軀幹壯實枝葉茂密的桐樹疏立在那裡,好似為十三公守陵的將軍。草叢裡有金黃的南瓜花點綴,掛滿了水珠兒,刺眼的亮。還有一些不知名兒的秋蟲,伏在那裡悽悽切切地低吟淺唱,彷彿為墓主人演奏著哀怨的輓歌。這種氛圍,與十三公生前的寫作環境,倒也十分相似。

  墳前有一小碑樓,青磚水泥砌成,和渭北莊戶人家墳裡的碑樓渾無二致,與這墳的格局倒也協調。碑上無碑文,卻有題額與輓聯。額為“德望常昭”,評價堪稱中肯。聯為“藝苑奼紫嫣紅李公十三揚三秦,劇壇奇葩絢麗鷲峰十本遺千秋。”對十三公其人其作可謂推崇之至。聯中的“鷲峰”本是十三公給自己取的別號。他以大雕自比,可見其志向非同於常人。碑的末端尚鐫有“李十三學校和吝店鄉全體少先隊員立,張海泉發起”等語。我不認識張海泉先生,但他的慧眼卓識與不凡義舉卻令我深為感佩。

  在瀰漫著黃花青草氣息的墳前,我席地而坐,恰似與一位久違了的前輩促膝談心。我在心裡說:十三公呀,自古以來為權為財為色而死者多矣,而以身殉戲者唯你一人而已。可你寫戲,並非為了拿什麼大獎,為了向誰獻媚取寵,連皇帝老兒你也不放在眼裡。唯有“淳風俗,正教化”才是你的寫作志趣。本來嘛,你一個舉人老爺,在那個時代完全可以活得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