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勸學> 淺議《傷仲永》和《孫權勸學》比較整合教學

淺議《傷仲永》和《孫權勸學》比較整合教學

淺議《傷仲永》和《孫權勸學》比較整合教學

  《孫權勸學》出Z《資治通鑑》,而《傷仲永》則是王安石的作品。兩者有什麼關聯?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淺議《傷仲永》和《孫權勸學》比較整合教學。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淺議《傷仲永》和《孫權勸學》比較整合教學

  摘 要:《傷仲永》和《孫權勸學》兩文內容都與學習有關,貼近學生的學習生活。若將兩文進行比較閱讀教學,不僅可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還可以使文章的特點更明確,而且會使學生受到更多啟發,懂得更多道理。後天教育的重要性遠高於天賦,人才培養需要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才能來自於勤奮學習,教育有方,開卷有益。

  關鍵詞:理解主題;異曲同工;彰顯教育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安排了一篇短文《傷仲永》,第三單元安排了另一篇短文《孫權勸學》。兩文內容都與學習有關,貼近學生的學習生活,能給學生以深刻的啟示。若將兩文進行比較閱讀教學,不僅可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還可以使文章的特點更明確,而且會使學生受到更多啟發,懂得更多道理。

  一、整體把握,理解主題

  《傷仲永》是透過寫仲永從小天資過人,但後來卻因為“父利其然也”而“不使學”,最後變成“泯然眾人矣”的事,表達了作者對這位“神童”最終“泯然眾人矣”的惋惜之情。說明人的天資和後天成才,是與教育有必然關係的。

  而《孫權勸學》寫的是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而且令魯肅歎服,並與之“結友”的佳話。記事簡練,著重以孫權的勸說之言,來表現他的善勸,來表現呂蒙才略的驚人進步,而略去二人“論議”的內容,並僅以“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一句作結。

  二、正反相映,異曲同工

  《傷仲永》寫天資聰穎的方仲永因其父貪圖眼前小利“不使學”,成人後變得平庸無奇,從反面寫學習的重要性。《孫權勸學》寫呂蒙接受孫權的勸誡,在繁忙的軍務之餘,讀書學習,使魯肅不得不“刮目相待”,正面寫學習可以激發人的潛能。《傷仲永》和《孫權勸學》兩文選材角度,一為反面,一為正面;一是幼年不學、竟無所成,一是年長好學、學有所成;一則敘議結合,借事說理,一則是以對話為主,言簡意豐。但文章中心都在於說明後天學習對成才的重要性。一反一正,主題一致,異曲同工。

  三、借事說理,彰顯教育

  兩則故事都講了後天教育的重要性,也告訴了我們學習和教育對於人才的培養十分重要。一個人能否成材,與天資有關,更與後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學習有關。沒有好的後天的教育,再好的天賦也不可能得以發揮。

  1.後天教育的重要性遠高於天賦

  “玉不琢,不成器”,天資再好的人如不能接受良好教育的話,那他只能成為一個平凡的人。仲永的故事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仲永的通曉、領悟能力是天賦的。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像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為平凡的人;可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後天的教育,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吧。

  2.人才培養需要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

  從教育的觀點來看,對富有天賦的兒童更應當加以愛護,為之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和條件,使其得到培養,發展其才華。周圍的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如果仲永家的條件不好,他們應該資助他學習,而不是用金錢誘惑方仲永四處出風頭。“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求之。”周圍的環境也害了他,鄉里人只知道一味誇獎,斷送了仲永的前程。對孩子來說,接受教育應該是比較全面的,更應加強孩子心理和生理上的健康成長。一個在心理和性格方面不健全的人,將來在社會上是很難適應環境的,總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脫離學校教育單獨成長,不利於孩子性格和心理甚至是身體的健康。為了孩子的成長,需要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要不然,怎麼會有“孟母三遷”的故事呢?仲永、呂蒙也是很好的例子。

  3.才能來自於勤奮學習

  像方仲永這樣的“神童”由於後天不好好學習而淪為“庸人”的,在歷史上屢見不鮮;而像呂蒙這樣本來不是“神童”、“天才”,但由於堅持不懈地奮發努力,而成為舉世聞名的的人卻大有人在。俗話說“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我想任何一個有著輝煌成就的人,他們無一不是透過刻苦學習才取得成就的。王獻之“用盡三缸水,一點像羲之”,最終成為大書法家。法國文學家福樓拜的書房窗臨塞納河,因燈光徹夜透明,被船伕當作漁燈,他對天才的認識“天才無非是長久的忍耐,努力吧!” 最終他成為了一代大文豪。他們都並非是天生聰慧,他們的才能也不一定比方仲永優秀,他們的成功來源於他們的耐心和勤奮。業精於勤,不論是誰只要付出和他們同樣艱辛的努力,都能取得這樣或那樣的成就。才能來自勤奮學習,勤勉善學才是成功之本。

  4.教育有方,開卷有益

  教育是一門藝術!愛因斯坦說過:“孩子生來都是天才,往往在他們求知的歲月中,是錯誤的教育方式扼殺了他們的天才。”此句話道出了教育必須要遵循兒童的天性,選擇孩子們最喜歡的方式來進行教育,採取啟發、誘導的方式去開啟兒童的智慧是最有效的。教育應該是在向孩子傳輸知識的同時,讓孩子逐步掌握獲取、發現知識的方法。

  教育更應培養良好的閱讀學習的習慣,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讀書使呂蒙的言談大有智慧,更有一種書中多閱歷,胸中有丘壑的`自信,令人油然而生。幾乎所有的名人、偉人都喜愛讀書,曹操行軍打仗途中還手不忍釋卷;朱元璋出身赤貧從軍後,一面學打仗一面勤讀書;康熙皇帝在處理國政之餘,日日讀書不輟;毛主席一輩子喜讀書,甚至在生命最後幾日,自己無法讀書的時候仍要別人讀書給他聽。這就偉人和常人之間巨大的差距。現在社會,誰抓住課堂、工作以外的時間讀書,誰就能取得比其他人大的成就。

  附文

  孫權勸學

  朝代:宋代

  作者:司馬光 撰

  原文: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

  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譯文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管事,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來推託。孫權說: “我難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經典,成為博士(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嗎?我只是讓你粗略地閱讀,瞭解歷史罷了。你說軍務繁多,誰比得上我(事務多)呢?我經常讀書,自己覺得獲益很多。”呂蒙於是開始學習。

  當魯肅到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蒙一起談論議事,魯肅十分吃驚地說:“你現在的軍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謀略,不再是原來的那個吳縣的(沒有學識的)阿蒙了!”呂蒙說:“志士(君子)分別幾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長兄你認清事物怎麼這麼晚呢?”於是魯肅拜見呂蒙的母親,和呂蒙結為朋友後分別了。

  註釋

  1、初:當初,起初,這裡是追述往事的習慣用詞。

  2、權:指孫權,字仲謀,吳郡富春(浙江富陽)人,黃龍元年(公元222年)稱王於武昌(今湖北鄂城),國號吳,不久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229年稱帝。

  3、謂……曰:謂,告訴;連用表示“對……說”。

  4、呂蒙:字子明,三國時吳國名將,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縣東南)人。

  5、卿:古代君對臣或朋友之間的愛稱。

  6、今:當今。

  7、當塗:當道,當權。

  8、掌事:掌管政事。

  9、辭:推託。

  10、以:介詞,用。

  11、務:事務。

  12、孤:古時王侯的自稱。

  13、豈:難道

  14、治經:研究儒家經典。治,研究。“經”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等書。

  15、博士:當時專掌經學傳授的學官。

  16、邪(yé):通“耶”,語氣詞,表示反問或疑問的語氣。

  17、但:只,僅。

  18、當:應當。

  19、涉獵:粗略地閱讀。

  20、見往事:瞭解歷史。見,瞭解;往事,指歷史。

  21、耳:語氣詞,表示限制語氣,罷了。

  22、多務:事務多,雜事多。務,事務。

  23、孰若:與……相比如何;誰像(我)。孰:誰,哪個;若:比得上。

  24、益:好處。

  25、乃:於是,就。

  26、始:開始。

  27、就學:指從事學習。就,單獨翻譯為 從事。

  28、及:到了……的時候。

  29、過:到。

  30、尋陽: 縣名,在湖北黃梅西南。

  31、論議:討論議事。

  32、大:非常,十分。

  33、驚:驚奇。

  34、者:用在時間詞後面,不譯。

  35、才略:軍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幹和謀略。

  36、非復:不再是。復:再,又。

  37、吳下阿蒙:指在吳下時的沒有才學的呂蒙。吳下,指吳縣,如今江蘇蘇州。阿蒙,指呂蒙,名字前加"阿",有親暱的意味。現指才識尚淺的人。

  38、士別三日:與讀書的人分別幾天。三:幾天,這裡指“幾”。士,讀書人。

  39、即:就。

  40、更(gēng):重新。

  41、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待:看待。

  42、大兄:長兄,這裡是對同輩年長者的尊稱。

  43、何:為什麼。

  44、見事:認清事物。見,認清,識別。

  45、乎:啊。表感嘆或反問語氣。

  46、遂:於是,就。

  47、拜:拜見。

  48、別: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