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詞語註釋
導語:《琵琶行》這首詩敘寫了“老大嫁作商人婦”的琵琶女的淪落命運,並由此關合到自己的被貶遭際,發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深沉感慨。
詞語註釋/《琵琶行》
〔1〕潯陽江:即流經潯陽境內的長江。索索:形容楓樹、 蘆荻被秋風吹動的聲音。
〔2〕回燈:移燈。重:再。
〔3〕轉軸拔弦:將琵琶上纏繞絲絃的軸,擰動以調音定調 。
〔4〕掩抑:掩蔽,遏抑。思:讀去聲。
〔5〕攏:左手手指按弦向裡(琵琶的中部)推。 抹:向左拔弦,也稱為“彈”。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六么:大麴名,又叫《樂世》、《綠腰》、《錄要》,為歌曲。
〔6〕大弦:指最粗的弦。小弦:指最細的弦。嘈嘈:沉重 舒長。切切:細促輕幽。
〔7〕間關:鶯語流滑叫“間關”。幽咽:遏塞不暢狀。冰下難,泉流冰下阻塞難通,形容樂聲由流暢變為冷澀。
〔8〕迸:濺射。
〔9〕曲終:樂曲結束。拔:奏彈絃樂時所用的拔子。當心 畫:用拔子在琵琶的中部劃過四弦,是一曲結束時經常用到的右手手法。
〔10〕舫:船。
〔11〕斂容:嚴肅矜持而有禮貌的態度。
〔12〕蝦蟆陵:在長安城東南,曲江附近,是當時有名的遊樂地區。
〔13〕教坊:唐代官辦管領音樂雜技、教練歌的機關。
〔14〕秋娘:唐時歌妓常用的名字。五陵:在長安城外,漢代王個皇帝的陵墓。纏頭:用錦帛之類的財物送給歌失足婦女。
〔15〕綃:精細輕美的絲織品。
〔16〕鈿頭雲篦:鑲嵌著花鈿的發篦(櫛發具)。擊節:打拍子。
〔17〕顏色故:容貌衰老。
〔18〕浮樑:古縣名,唐屬饒州。在今江西省景德鎮市。
〔19〕來去:走了以後。
〔20〕夢啼妝淚:夢中啼哭,勻過脂粉的臉上帶著淚痕。闌干:形容流淚。
〔21〕重(讀平聲):重新,重又之意。唧唧:嘆聲。
〔22〕嘔(音歐)啞(音呀)嘲(音招)哳(音扎):形容聲音噪雜。
〔23〕琵琶語,琵琶聲,琵琶所彈奏的樂曲。
〔24〕卻坐:退回到原處。促弦:把弦擰得更緊。
〔25〕向前聲:剛才奏過的單調。
〔26〕青衫:唐朝八品、九口文官的服色。
字音
1、湓(pén)
2、錚(zhēng)
3、賈(gǔ)
4、憫(mǐn)
5、徙(xǐ)
6、謫(zhé)
7、荻(dí)
8、幽咽(yè)
9、蝦蟆(há ma)
10、綃(xiāo)
11、鈿(diàn)
12、篦(bì)
13、春江花朝(zhāo)
14、嘔啞嘲哳(ōu yā zhāo zhā)
作品結構/《琵琶行》
《琵琶行》全詩共分四段,從“潯陽江頭夜送客”到“猶抱琵琶半遮面”共十四句,為第一段,寫琵琶女的出場。其中的前六句交代了時間,這是一個楓葉紅、荻花黃、瑟瑟秋風下的夜晚;交代了地點,是潯陽江頭。潯陽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潯陽江頭也就是前邊序中所說的湓浦口。交代了背景,是詩人給他的朋友送別。
離別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沒有個歌女侍應,當然就更加顯得寂寞難耐了。這裡面“主人下馬客在船”一句句法稍怪,其意思實際是主人陪著客人一道騎馬來至江邊,一同下馬來到船上。“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這裡的景色和氣氛描寫都很好,它給人一種空曠、寂寥、悵惘的感覺,和主人與客人的失意、傷別融合一體,構成一種強烈的壓抑感,為下文的突然出現轉機作了準備。
其中蹬後八句是正面寫琵琶女的出場:“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聲音從水面上飄過來,是來自船上,這聲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們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他們一定要探尋探尋這種美妙聲音的究竟。“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這裡的描寫非常細緻。
由於這時是夜間,又由於他們聽到的只是一種聲音,他們不知道這聲音究竟來自何處,也不知演奏者究竟是什麼人,所以這裡的“尋聲暗問”四個字傳神極了。接著“琵琶聲停”表明演奏者已經聽到了來人的呼問;“欲語遲”與後面的“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相一致,都表明這位演奏者的心灰意懶,和慚愧自己身世的沉淪,她已經不願意再拋頭露面了。這段琵琶女出場過程的描寫歷歷動人,她未見其人先聞其琵琶聲,未聞其 語先已微露其內心之隱痛,為後面的故事發展造成許多懸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