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排比句> 排比尾句研究

排比尾句研究

排比尾句研究

  排比能加大語言的資訊量,使語言條理性強,且節奏鮮明,適於反映事物的情形,有利於表達強烈的思想感情。

  排比尾句研究

  摘 要:排比是一種修辭效果顯著的辭格,而排比尾句在其修辭效果達成中起有重要作用。本文擬從語音、語法、語義三個方面解析排比尾句內在構成特點,為其在整個排比句中重要的表達地位尋找具體的形式支撐,併為排比辭格的應用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排比;尾句;構成特點

  排比是一種修辭效果顯著的辭格。一組優美的排比句往往能給整篇文章增添光彩,可以使事物的描寫更加全面細緻,可以使道理的論述更加周密透闢,可以使抒情的表達更加充分,具有一定的穿透力。好的排比句總是跟作者精心設計的排比尾句分不開的,尾句在排比句中起有重要作用。好的排比尾句可以有力收束全句,在語勢上達到最高點,在排比修辭效果達成中起到“定音錘”的作用,使說話者的情感得以充分體現。排比尾句緣何產生如此之功效,本文擬從語音、語法、語義三方面入手,為排比尾句表達尋找形式上的支撐,併為排比辭格的應用提供理論指導和參考。

  一、語音特點

  從語音上看,排比尾句與其他非尾句相比具有不同特點,具體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1.音節結構長

  相併列的幾個語句,音節結構的長短具有重要的意義。一個語句結構,音節數目多,表達的內容就越豐富,抒發的感情就越充分,語義的分量就越重,語勢也就越強,因而,排比尾句的音節數目常為幾個排比句中最多的。如:

  (1)延安的歌聲,是革命的歌聲,戰鬥的歌聲,勞動的歌聲,極為廣泛的群眾的歌聲。(吳伯簫《歌聲》)

  (2)海上的落日最美:碧濤映著紅霞,銀浪掩著金沙,雲霓的顏色也是瞬息萬變的。(吳伯簫《島上的節》)

  (3)兒童的美是純淨的,青年的美是熱烈的,成人的美是廣博深厚而令人戰慄的。(王蒙《落葉》)

  例(1)排比的前三個小句各用一個雙音節形容詞來說明延安“歌聲”的性質,音節數目為五;而尾句音節增至十個,連用“極為廣泛”、“群眾”兩個定語,從其範圍和領屬兩方面來說明“歌聲”的特徵,不僅資訊量增多,且反映了在全國範圍內洶湧澎湃的革命浪潮。例(2)排比的前兩個分句六字相對,尾句增至十二字,用“瞬息萬變”來描述“雲霓的顏色”,音節結構飽滿,使整個句義的表達尤顯意境深遠。例(3)前兩個分句分別用單個雙音節形容詞“純淨”形容兒童的天真爛漫,用“熱烈”形容青年的朝氣蓬勃,非常符合他們所處年齡段的心理特徵和性格特徵;而尾句用了“廣博”“深厚”兩個雙音節形容詞和“令人戰慄”四字短語描述“成人的美”,音節數最多,語言資訊量最大,不僅反映了成年人閱歷更加豐富,知識積累更加深厚的特點,且從音節的長度保證了排比尾句在整個句子中的重要地位。

  2.尾音響度大

  排比尾句為了表現較強的語勢,其尾音常常最為響亮。如:

  (1)她鬆鬆的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她輕輕的擺弄著,像跳動的初戀的處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著,像塗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令人想著所觸過的最嫩的皮膚;她又不雜些塵滓,宛如一塊溫潤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卻看不透她!(朱自清《溫州的蹤跡》)

  (2)那是個瀟灑的秋天,飄著零雨,我坐在電車裡,看到沿途店面的夥計們差不多都是懶洋洋地在那裡談天,看報,喝茶。(梁遇春《途中》)

  (3)呵,女兒,你怎麼了,我的紫羅蘭?我知道你一向謙虛而又耐心,你溫柔而又馴順,你安貧而又高尚。(紀伯倫《虛榮的紫羅蘭》)

  例(1)全句將溫州美麗的湖水用四個排比分句展示在我們眼前,前三個分句尾音分別為“幅”(f?)、“心” (xīn)、“膚”(fū),而尾音為“她”(tā),聽覺上最為響亮,壓倒前者。例(2)“夥計們”進行的活動很多,但作者將“喝茶”放在句尾,尾音“茶”(chá)是幾個分句尾音中響度最大的,從聽感上突現了排比尾句的優勢。例(3)前兩個分句尾音分別為“心”(xīn)、“順”(shùn),尾句的尾音為“尚”(shàng),聲音最響亮,從聽覺上加強了語勢。

  3.尾句入韻

  在非韻文中,為求得韻律和諧自然,排比句可以押韻。排比句押韻,非尾句可以比較自由,而排比尾句必須入韻。排比尾句入韻,可以使整個排比前後貫通,形成一種迴環往復的音律美,且同韻的韻腳連用,可以增強尾句語勢在聽覺上的印象。如:

  (1)他們的品質是那樣地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淳厚和樸實,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爽朗和寬廣!(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

  (2)在輕輕盪漾著的溪流的兩岸,滿是高過馬頭的野花,紅、黃、藍、白、紫,五彩繽紛,像織不完的織錦那麼綿延,像天邊的彩霞那麼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麼絢爛。(碧野《天山景物記》)

  (3)是悠悠歲月的白雲劃過晴空時磨擦出來的聲響,是南飛大雁的翅膀拍擊北風時的音樂,是第一片雪花飄落在嬰兒臉頰上時引起的轟鳴,是河流的拐彎,土地收割後的裸露,山巒雪峰永恆悲憫的目光……(周濤《塔里木河》)

  例(1)排比各分句的韻腳為“尚”(shàng)、“強”(qiáng)、“廣”(guǎng),押“唐”韻;不同分句使用諧韻的韻腳,猶如在定音鼓的同一位置連續敲擊,一下比一下強,一下比一下扣人心絃,使語勢步步上升,力量越來越強。例(2)排比各分句的韻腳為“延”(yán)、“眼” (yǎn)、“爛” (làn),押 “寒”韻;同韻字連用,如逐層排浪滔滔而來,將全句語勢推向高潮。例(3)排比各分句的韻腳為“響”(xiǎng )、“光”(guāng),押“唐”韻,尾句僅與首句尾音相諧,整個排比句尾音響度先由高到低,再由低到高,從聽覺上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增強了全句的表達力量。

  二、語法特點

  從語法上看,排比尾句也具有不同於其他非尾句的特徵。

  1.句首或句中加用狀語成分

  在相同句式結構條件下,為加重排比尾句分量,排比尾句可在句首或句中加用狀語成分。如:

  (1)而在雲彩稀薄處,夕陽的餘暉卻在充分施展著繪畫的天才,描繪出各種風光:有的像叢樹圍繞的村莊,有的像湛藍的古剎,有的像閃亮的小河,有的像彎曲的小路,還有的如同大片的湖水、沙漠……(筱語《西山隨筆》)

  (2)從經濟學的基本觀點來分析,窮是因為許多生產潛力不能發揮,因為人們的勞動沒有用在生產上,甚至用在了抵消別人勞動成果的努力上,更因為各式各樣的浪費普遍存在,耗掉了社會巨大財富,可是每個人對此又無能為力。(茅於軾《誰妨礙了我們致富》)

  (3)音樂是文化,戲劇是文化,繪畫、文學是文化,體育無疑也是文化的一種體現。(林為進《足球與文化》)

  例(1)(2)排比尾句句首分別加用副詞“還”“更”,例(3)排比尾句句中連用副詞“無疑”“也”,且賓語部分有意與前面句式形成錯綜,由此不但產生和諧而又富有變化的形式美,且在語義上也起有一種駕馭整個排比句的作用,句義由此得以強調。

  2.句末加用語氣詞

  排比尾句可以在句末加用語氣詞,以加強表達語勢。如:

  (1)我不知道家裡的人為什麼要將我送進書塾裡去了,而且是全城裡成為最嚴厲的書塾。也許是因為拔何首烏毀了泥牆,也許是因為將磚頭拋到間壁林家去了,也許是因為站在石井欄上跳下來了罷……(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2)我願以綿綿的情操,拄之於樹情!我願以熱烈的一顆赤心,浮之於太空!我願將我所有的一切,都化為烏有,化為烏有呵!(謝冰瑩《愛晚亭》)

  (3)不少同志義憤地說:談判自然可以,這無非表示了蔣某人和美帝國主義,不能不承認黨所領導的人民力量的強大;不能不承認中國人民的強烈的和平願望;不能不承認蘇聯戰勝法西斯以後,國際形勢有利於和平民主罷了。(方紀《揮手之間》)

  (4)你的株幹是那麼端直,你的枝條是那麼蓬勃,你那摺扇形的葉片是多麼的青翠,多麼的瑩潔,多麼的精巧呀!(郭沫若《銀杏》)

  例(1)尾句中的“罷” 表示猜測語氣,表現了作者對家人把自己送到城裡最嚴厲的書塾百思不得其解的心理狀態。例(2)尾句中的“呵”表示感嘆語氣,表達了作者的強烈願望。例(3)排比尾句中的雙音節語氣詞“罷了”,表示“僅此而已”的陳述語氣,表達出同志們根據當時形勢發展所做出的科學的推測和估量。例(4)尾句中的“呀”表示感嘆語氣,表達了作者對銀杏樹葉片深深的喜愛之情。

  3.尾句採用強調句式

  (1)這樣的老畫家,每月來一次畫一張畫,就是很大的貢獻。日本人來,他沒有餓死。反動派來,也沒有餓死。共產黨來,怎麼能把他餓死呢?(艾青《憶白石老人》)

  (2)你的果實不是可以滋養人,你的本質不是堅實的器材,你的落葉不也是絕好的.引火的燃料嗎?(郭沫若《銀杏》)

  例(1)(2)排比尾句採用反問句式,而反問句式是非常具有表現力的,它語氣強烈,能激發讀者的情感,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從而增強尾句的力量。

  三、語義特點

  從語義上看,排比尾句也呈現出一定的特性。排比的幾個句子往往是按照某種邏輯語義關係排列的,排比尾句往往處在全句語義變化趨勢的端點。可以是全句語義變化趨勢的最高點或最低點。如:

  (1)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階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毛澤東《紀念白求恩》)

  (2)而且這個春天還不限於燕園,也不限於北京,也不限於中國。它伸向四海,通向五洲,瀰漫全球,輝映大千。(季羨林《春歸燕園》)

  (3)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叢中淌過的小溪;那清脆如彈撥者,是石縫間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貝斯轟響者,應為萬道細流匯於空谷;那雄渾如銅管齊鳴者,定是急流直下陡壁,飛瀑落入深潭。(謝大光《鼎湖山聽泉》)

  (4)可是當戰士兩年多,想起來真對不起革命,對不起上級,也對不起自己。(劉白羽《無敵三勇士》)

  例(1)至(3)排比尾句是全句語義變化趨勢的最高點。例(1)從對一個人的價值評價入手,由“高尚”到“純粹”,再到“有道德”和“脫離低階趣味”,最後在尾句上升到“有益於人民”,由低往高,一句一個臺階,最終境界達到全句的最高點。例(2)“燕園”“北京”“中國”地域範圍由小到大,“四海”“五洲”“全球”“大千”,意境逐層深遠,最後達到極致。例(3)用提琴柔曼的奏鳴比喻潺潺的小溪,用叮咚的彈撥聲比喻流落的清泉,用貝斯深沉的轟響比喻萬涓的匯合,用銅管齊鳴比喻飛瀑、急流的墜落,這個成功的排比句,各分句的喻體是奏鳴聲由小到大的各種樂器,本體為由小到大的水流,隨著水流的增強,聲響也在不斷增大,最後給人以聲音上的震撼。例(4)排比尾句是全句語義變化趨勢的最低點,“對不起革命”、“對不起上級”、“對不起自己”,語義程度層層遞減,由大到小,強調了作者深深的自責情感。

  有時,排比尾句還可以是整個排比句所表動作行為的終止點。如:

  (1)兩條路究竟選擇哪一條呢?中國每一個民主黨派,每一個人民團體,都必須考慮這個問題,都必須選擇自己要走的道路,都必須表明自己的態度。(毛澤東《將革命進行到底》)

  在這裡,排比句的順序是按照動作行為的先後排列的,先進行“考慮”,再作出“選擇”,而後“表明”自己的態度,語義表達水到渠成。

  由以上分析可見,排比尾句在語音、語法、語義上都呈現出一定的獨特性。當然這種獨特性的呈現有時並非孤立存在,它可以互動顯現。如:

  (1)保衛長江!保衛黃河!保衛全中國!(冼星海《保衛黃河》)

  (2)啊,人民啊人民,創造歷史的是你們,創造世界的是你們,創造人類文明、具有高尚情操的還是你們!(柯藍《在澄藍碧綠之間》)

  (3)時間一天一天地過去,一月一月地過去,一年一年地過去,真理老人所撒的種子,也一天一天地生長,一月一月地開花,一年一年地結果。(聖野《兩袋種子》)

  例(1)“保衛”的物件有“黃河”“長江”“全中國”三個,作者將“全中國”放在尾句,不僅因為它意象開闊,也因為它音節上更飽滿,表達了作者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全國人民保家衛國的堅定決心。例(2)排比尾句不但音節結構長,且在相同結構框架下,尾句句中增加副詞,一致中又帶有錯綜,尾句的地位尤顯突出。例(3)由兩組排比構成。第一組排比為“時間一天一天地過去,一月一月地過去,一年一年地過去”,意象逐層擴大,表明了時光的飛逝。第二組排比為“真理老人所撒的種子,也一天一天地生長,一月一月地開花,一年一年地結果”,既體現了由小到大的邏輯語義關係,又體現了植物先“生長”, 再“開花”,再“結果”的自然規律,尾句既是全句語義變化趨勢的最高點,也是整個排比所表動作行為的終止點,因而更具力量。

  [參考文獻]

  [1]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

  [2]陳望道《修辭學發凡》,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3]王希傑《漢語修辭學》,商務印書館,2004年。

  [4]宗廷虎《中國現代修辭學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