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孟浩然> 孟浩然詩《雲門蘭若與友人同遊》箋註

孟浩然詩《雲門蘭若與友人同遊》箋註

孟浩然詩《雲門蘭若與友人同遊》箋註

  孟浩然詩《雲門蘭若與友人同遊》主要描寫了什麼?箋註是如何的?

  詩題一作《雲門寺西六七里聞符公蘭若最幽與薛八同往》。“雲門”,山名,在浙江紹興南,亦名東山,山有云門寺。南朝梁處士何胤曾居於此。《梁書·文學傳下·王籍》:“(王籍)除輕車湘東王諮議參軍,隨府會稽。郡境有云門、天柱山,籍嘗遊之,或累月不反。”宋·方岳《水調歌頭·壽趙文昌》詞:“胸有云門禹穴,筆有禊亭晉帖,風露洗脾肝。秋入紫宸殿,磨玉寫琅玕。”

  “蘭若”,本指蘭草與杜若這兩種香草。南朝宋·顏延之《和謝監靈運》:“芬馥歇蘭若,清越奪琳珪。”唐·李周翰注:“蘭若,香草。”唐·李白《題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詩:“爾能折芳桂,吾亦採蘭若。”唐·劉禹錫《送王師魯協律赴湖南使幕》詩:“楚水多蘭若,何人事擷芳。”在這裡“蘭若”指寺院,系梵語“阿蘭若”的音譯省稱。“阿蘭若”,意譯為寂靜處或空閒處,原為比丘潔身修行之處,因此處寂淨可消除苦惱煩亂,故後用以稱一般佛寺。宋·王安石《草堂懷古》詩:“周顒宅入阿蘭若, 婁約身歸窣堵波。”明·李贄《初往招隱堂堂在謝公墩下》詩之二:“盡日阿蘭若,吾生事若何!”清·郝懿行《證俗文·梵語》:“梵言阿蘭若,漢言精舍也。譯曰無諍也,或曰空靜處也。”明·王世貞《遊匡廬不能從南康道入取瀑布石樑之勝志嘆》詩:“阿蘭地寂寂,籃筍天茫茫。”唐·杜甫《謁真諦寺禪師》詩:“蘭若山高處,煙霞嶂幾重。”宋·王安石《次韻張子野〈竹林寺〉》之一:“青鴛幾世開蘭若,黃鶴當年瑞卯金。”清·孫枝蔚《登赤城山》詩:“下巖地勢稍寬平,無數松竹遶蘭若。”

  薛八,名跡未詳。可能也是一位政治失意而到處雲遊之文士。此詩寫詩人同友人薛八問法尋幽。此時孟浩然也是仕途失意,借探幽尋勝以消解胸中之塊壘,但徜徉山水之間,心中頓生從佛棄儒之念。詩云:

  謂餘遊迷方,逢子亦在野①。

  結交指松柏,問法尋蘭若②。

  小溪劣容舟,石怪屢驚馬③。

  所居最幽絕,所佳皆靜者④。

  雲蔟興座隅,天空落階下⑤。

  上人亦何聞,塵念俱已舍⑥。

  四禪合真如,一切是虛假⑦。

  願承甘露潤,憙得惠風灑⑧。

  依此此山門,誰能效丘也⑨。

  箋註

  ①迷方:本指迷失方向。南朝·宋·鮑照《擬古》詩之一:“南國有儒生,迷方獨淪誤。”黃節補註:“胡枕泉曰:‘方,猶道也。’……此言迷道獨沈淪謬誤也。”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哀弔》:“雖有通才,迷方告控。”周振甫注:“唐寫本‘告’作‘失’。迷失方向,失去控制。”這裡是佛教語,指令人迷惑的'境界;迷津。唐·李白《秋日登揚州西靈塔》詩:“玉毫如可見,於此照迷方。”唐·皎然《晚春尋桃源觀》詩:“全覺此身離俗境,玄機亦可照迷方。”明·梅鼎祚《玉合記·緣合》:“小妮喚名慧月,生來有些劣撇,替人指點迷方,自己積成寃孽。”

  在野:《書·大禹謨》:“君子在野,小人在位。”《孟子·萬章下》:“在國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謂庶人。”本謂庶民處於鄉野,後用以稱不居官當政,與“在朝”、“在位”相對。唐·杜甫《甘林》詩:“經過倦俗態,在野無所違。”宋·王安石《感事》詩:“賤子昔在野,心哀此黔首。”明·史可法《論人才疏》:“乞敕廷臣,將在朝在野人才,合併打算。”

  ②結交:與人交往,建立情誼。《管子·小匡》:“公子舉為人博聞而知禮,好學而辭遜,請使遊於魯,以結交焉。”《文選·蘇武〈詩〉之一》:“骨肉緣枝葉,結交亦相因。”劉良注:“結交為友,情亦相親。”清·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實則佈散徒黨,結交婢媼,代為刺探隱事,以售其欺。”

  松柏:松樹和柏樹。兩樹皆長青不凋,為志操堅貞的象徵。《禮記·禮器》:“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荀子·大略》:“歲不寒無以知松柏。”南朝·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栢之質,凌霜猶茂。”清·方文 《送萬茂先應徵北上》詩:“同心指松柏,高言洽芝蘭。”

  問法:本指依據法律。唐·韓愈《司徒兼侍中中書令贈太尉許國公神道碑銘》:“其罪殺人,不發聲色,問法何如,不自為輕重,故無敢犯者。”這裡指問佛法。唐·杜甫《謁真諦寺禪師》詩:“問法看詩妄,觀身向酒慵。”

  ③劣:僅;剛。《宋書·劉德願傳》:“德願善御車,嘗立兩柱,使其中劣通車軸,乃於百餘步上振轡長驅,未至數尺,打牛奔,從柱間直過,其精如此。”唐·吳融《敗簾六韻》:“伴燈微掩夢,兼扇劣遮羞。”宋·楊萬里《中秋無月至十七日曉晴》詩:“劣到中秋雲便興,中秋過了卻成晴。”清·洪昇《衢州雜感》詩:“障日叢篁劣容騎,連雲列戟不通鴉。”

  ④幽絶:清幽殊絕。《後漢書·蘇不韋傳》:“城闕天阻,宮府幽絶,埃塵所不能過,霧露所不能沾。”唐·白行簡《李娃傳》:“(院中)有山亭,竹樹蔥蒨,池榭幽絶。”

  靜者:深得清靜之道、超然恬靜的人。多指隱士、僧侶和道徒。《呂氏春秋·審分》:“得道者必靜,靜者無知。”南朝·宋·謝靈運《過始寧墅》詩:“拙疾相倚薄,還得靜者便。”黃節注引《論語》:“智者動,仁者靜。”唐·杜甫《送孔巢父謝病歸遊江東兼呈李白》詩:“蔡侯靜者意有餘,清夜置酒臨前除。”仇兆鰲注:“夢弼謂: 蔡侯為人恬靜而意氣有餘。”清·趙翼《題鄒蓮浦小照》詩:“超然靜者心,小憇寄幽矚。”

  ⑤蔟:量詞,猶群。《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一蔟家僮侍衛多。”雲蔟,這裡指雲朵。座隅:坐位的旁邊。南朝·宋·顏延之《秋胡詩》:“歲暮臨空房,涼風起座隅。”唐·元結《系謨》:“公之所述,真王者之謨,必當篆刻,置之座隅。”

  ⑥上人:本指道德高尚的人。漢·賈誼《新書·修政語下》:“聞道志而藏之,知道善而行之,上人矣;聞道而弗取藏,知道而弗取行也,則謂之下人也。”這裡指僧人。《釋氏要覽·稱謂》引古師雲:“內有德智,外有勝行,在人之上,名上人。”自南朝宋以後,多用作對和尚的尊稱。《南史·宋紀上》:“嘗遊京口竹林寺,獨臥講堂前,上有五色龍章,眾僧見之,驚以白帝,帝獨喜曰:‘上人無妄言。’”宋·蘇軾《吉祥寺僧求閣名》詩:“上人宴坐觀空閣,觀色觀空色即空。”清·陳夢雷《為心月上人書紙》:“今我上人,號為心月,世人觀者莫於心外別求月體,莫於月外別作心相。”

  塵念:佛家指人世之俗念。唐·黃滔《題山居逸人》詩:“世人誰到此,塵念自應忘。”明·屠隆 《彩毫記·仙官列奏》:“今唐太上皇帝,貴妃楊氏,宿根俱隸仙籍。祇緣塵念,謫在人間。”

  ⑦四禪:四禪:佛教語,即四禪定。唐·王維《遊悟真寺》詩:“猛虎同三徑,愁猿學四禪。”清·趙翼《梁制觀世音像歌》:“豈知淨業空精專,避災終未入四禪。”“四禪定”,佛教以為色界初禪天至四禪天的四種禪定。人於欲界中修習禪定時,忽覺身心凝然,遍身毛孔,氣息徐徐出入,入無積聚,出無分散,是為初禪天定;然此禪定中,尚有覺觀之相,更攝心在定,覺觀即滅,乃發靜定之喜,是為二禪天定;然以喜心湧動,定力尚不堅固,因攝心諦觀,喜心即謝,於是泯然入定,綿綿之樂,從內以發,此為三禪天定;然樂能擾心,猶未徹底清淨,更加功不已,出入息斷,絕諸妄想,正念堅固,此為四禪天定。佛家以為修練達到這種境界能棄絕俗念,徹底清淨。

  真如:佛教語,梵文意譯,謂永恆存在的實體、實性,亦即宇宙萬有的本體。與實相、法界等同義。南朝·梁·蕭統《謝敕賚制旨大集經講疏啟》:“同真如而無盡,與日月而俱懸。”《成唯識論》卷九:“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謂此真實,於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明·屠隆 《曇花記·西遊淨土》:“霞幢被,寶座趺,靈光隨處現真如。”

  虛假:假的,不真實的。《墨子·修身》:“貧則見廉,富則見義,生則見愛,死則見哀,四行者不可虛假,反之身者也。”明·李東陽《經筵講章》之二:“既無虛假,便自無有私慾,當初上天賦與我的道理都能盡得。”

  ⑧甘露:佛教語。梵語的意譯。喻佛法、涅盤等。《法華經·藥草喻品》:“為大眾說甘露浄法。”南朝·梁·沈約《和王衛軍解講》:“甘露為誰演,得一標道心。”南朝·梁·蕭統《東齋聽講》:“既參甘露旨,方欲書縉紳。”

  憙:同“喜”。喜悅。《荀子·堯問》:“楚莊王以憂,而君以憙!”《史記·高祖本紀》:“諸所過毋得掠滷,秦人憙,秦軍解,因大破之。”宋·陸游《開東園路北至山腳》詩:“今朝有憙誰能識,不用人扶亦自行。”

  惠風:和風。三國·魏·嵇康《琴賦》:“清露潤其膚,惠風流其間。”晉·王羲之《蘭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唐·李白《登巴陵開元寺西閣贈衡嶽僧方外》:“登眺飡惠風,新花期啟發。”

  ⑨山門:山門:本指墓門。《宋書·袁顗傳》:“奈何毀擲先基,自蹈兇戾。山門蕭瑟,松庭誰掃?”後來指佛寺的外門。唐·李華《雲母泉》詩:“山門開古寺,石竇含純精。”這裡代指寺院。五代·齊己《送林上人歸永嘉舊居》詩:“東越常懸思,山門在永嘉 。”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一:“僕人順手直東指,道‘兀底一座山門!’”《西湖佳話·六橋才跡》:“山僧有一句轉語,學士若答得來便罷,若答不來,便請解下身上系的玉帶,留鎮山門。”

  丘:指孔子。此句說不能再效法孔丘,即棄儒家而就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