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離騷> 《離騷》教學方案

《離騷》教學方案

《離騷》教學方案

  一、匯入

  我們剛剛學過屈原的《離騷》,從中感受到作者“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執著精神。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另一篇詩歌《湘夫人》。

  二、常識介紹

  (1)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丹陽(今湖北歸)人。

  屈原是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開創了詩歌從集體歌唱轉變為個人獨立創作的新紀元,是我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傳統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蘭的哥白尼、英國的莎士比亞、義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一生經歷楚威王、楚懷王、頃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在楚懷王時期。他對內輔懷王變法圖強,對外積極主張聯齊抗秦。後因小人誣陷,被懷王疏遠,並兩次遭放逐。第一次在懷王時期,被流放到漢北;第二次在頃王時期,被流放到、湘一帶。最後,在無可奈何之際,他自沉羅江,以明其忠貞愛國的情懷。

  屈原的作品,根據劉向、劉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離騷》1篇,《天問》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遠遊》、《卜居》、《漁父》各1篇。在語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詩經》以四字句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參差錯落,靈活多變;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於”“乎”“夫”“而”等虛字,用來協調音節,造成起伏回、一唱三嘆的韻致。總之,他的作品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創造性。

  (2)楚辭,指楚地的歌辭,由屈原建立的一種具有濃厚地方色彩的新詩體,“產於楚地,用楚方言,歌楚之音,記楚之物”。來源:楚地的原始神話和巫祝的宗教活動,楚地的樂曲和民歌(《越人歌》)。“信鬼好巫”是荊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徵。

  (3)湘水神的傳說,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對戀人神,傳說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時死於蒼梧,葬於九山。舜的妻子是堯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們追隨丈夫到湘,夫死而苦,淚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結滿了斑點,“斑竹”之名即由此而來。

  三、講解詩歌。

  (一)教師範讀課文,強調字音。

  (二)學生結合課後註釋,疏通課文。

  (三)內容評。

  1.師問:詩歌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幾個?抒情主人公是誰?

  生答:湘君和湘夫人,這首詩題目雖然是《湘夫人》,但詩中的抒情主人公卻是湘君。

  2.師問:詩歌為我們講述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生答:講的是湘君和湘夫人的神戀故事,是由一次約會在時間上的誤差而引出的悲劇。

  3.師問:這個故事的感情基調是什麼?

  生答:幽怨 哀婉

  4.詩歌是如何表現這個幽怨、哀婉的苦戀故事的?

  (1)融情入景,以景染情。

  師問:這是典型的情景交融的詩作,現在我們朗讀第一段,看看詩人是怎樣“融情入景,以景染情”的?

  生答:“帝子降兮北渚,目兮愁予。 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一悽清杳茫的秋景,構成了一個優美而惆悵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後人稱為“千古言秋之祖”。

  (2)因情造景,象徵寓意。

  師問:第一段中“鳥萃兮蘋中, 何為兮木上”是什麼意思?在表現情景關係上有什麼特點?

  生答:“鳥萃兮蘋中, 何為兮木上”, 比興手法,寫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見其人而對眼前的景象產生了一種錯亂的現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場景:鳥兒聚集在水草上,魚網則被掛在樹上。這是比喻湘夫人終於沒來,種種費心都不過是瞎張羅。表現男主人公的傷心和失落。

  生答:因情造景,象徵寓意。

  師問:第三段中還有這樣一句,找出來?

  生答:“何食兮庭中?蛟何為兮水裔 ”,鹿為什麼庭院裡覓食,蛟龍為什麼在水邊遊蕩?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來自我比況自身的尷尬處境。

  (3)香草美人,寄予理想。

  師問:我們學習《離騷》知道,屈原詩歌有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喜歡用香草美人的意象,試找出詩中出現的香草意象?

  生答:白 白芷 蘭草 辛夷 荔 杜衡 杜若 石蘭……

  師問:“汀洲兮杜若,將以遺兮遠者”,為什麼要寫這麼多香草,為什麼要採香草送給姑娘?

  生答:對愛情堅貞不渝,對理想執著追求。

  5.主題研討

  本詩以男女水神等候對方為線索,表現了他們因思而不見而在不斷的彷徨迷惘中產生的深長的幽思之情,但仍對愛情堅貞不渝的主題! 詩歌反應了當時人民的真實感情和美好願望,也滲透了詩人屈原執著追求理想的情愫。

  【板書】 情景交融

  歌頌愛情 追求理想

  香草美人

  湘夫人

  B案

  教學設計

  教學步驟:

  一、匯入

  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對戀人神,傳說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時死於蒼梧,葬於九山。舜的妻子是堯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們追隨丈夫到湘,夫死而苦,淚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結滿了斑點,“斑竹”之名即由此而來。屈原根據這個美麗的'傳說寫作了一首詩歌《湘夫人》,讓我們一起來學習。

  二、常識介紹

  介紹屈原、楚辭和背景知識

  三、把握詩歌情感,理解詩歌主題

  (一)播放錄音,學生結合課後註釋朗讀詩歌。

  (二)(1)師問:這首詩歌講述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

  生答:講了湘君和湘夫人的苦戀故事,全詩以湘君的口吻,抒寫了他自己在約會地點沒有等到湘夫人的憂愁、煩惱感情和一系列的心裡活動。

  (2)師問:詩人是以怎樣的情感來講述這個故事的?為什麼會用這樣的情感講述這個苦戀故事?(啟發學生用“知人論世、以意逆志”來把握詩人情感、理解詩歌主旨)

  生答:幽怨 哀婉

  生答:詩言志,詩人借講述這個哀婉、動人的苦戀故事,來表達他政治理想不能實現的幽怨,借湘君對愛情的堅貞不渝來表達他對理想執著追求的情愫。

  附屈原其人其事: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懷王十五年(前304),張儀由秦至楚,以重金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奸,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後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於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頃王即位後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湘二水之間。頃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都,屈原悲憤難,遂自沉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3)師生研討詩歌主題。

  本詩以男女水神等候對方為線索,表現了他們因思而不見而在不斷的彷徨迷惘中產生的深長的幽思之情,但仍對愛情堅貞不渝的主題! 詩歌反應了當時人民的真實感情和美好願望,也滲透了詩人屈原執著追求理想的情愫。

  四、學習情景交融的寫法,意象在表達情感、營造意境上的作用

  1.朗讀第一段,透過“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鳥萃兮蘋中, 何為兮木上”,分情景關係。

  2.“秋風”、“木葉”這都是令人感傷的意象,作者為了表現他的幽怨、哀婉,自然要選擇這些哀景,可是後面為什麼還要寫很多的香草?

  生答:寄予理想

  五、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整理屈原詩歌中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