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與海》初三讀後感800字
《老人與海》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薦閱讀的一本書,那麼看完之後,相關的讀後感要怎麼寫呢?下面是關於《老人與海》初三讀後感800字的內容,歡迎閱讀!
《老人與海》讀後感
讀完《老人與海》,我被桑提阿果爺爺那種不被困難所嚇倒,永不言敗的精神深深震撼了。
桑提阿果爺爺常年獨自一人在海上打漁。有一次,他釣到了一條大魚,但是在返回的路上,他遇上了鯊魚,老人使出渾身解數和鯊魚搏鬥,最終老人拖回去的只是一副大魚骨架。在大海面前,他,一位老人,如同大海中的一滴水,是那樣微不足道,然而他又是那樣強大無比,他戰勝了那一片汪洋!是什麼使他戰勝了大海,戰勝了鯊魚群?是桑提阿果爺爺那不被任何困難所壓服,儘自己最大努力與生活中的磨難作不屈不撓鬥爭的勇氣和精神。正像他所說的:“一個人並不是生來就要給打敗的,你可以消滅他,卻不能打敗他。”是他這種永不言敗的硬骨頭精神!是呀,我們的學習、生活中又何嘗不需要這種精神呢?生活的道路沒有坦途,常常充滿坎坷荊棘;人生的小舟不可能一帆風順,總是會遇到一些風浪挫折。古今中外,又有多少成功者憑著永不言敗的精神,經歷了種種磨難挫折才取得了最終的成功。司馬遷在遭受酷刑,蒙受恥辱的情況下,忍辱負重寫出了被後人評價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海倫凱勒從小就生活在一個無聲無光,黑暗沉寂的世界裡,但她並沒有因此而沉淪,而是像一塊海綿如飢似渴地吮吸著知識的甘霖,最終成為美國著名的盲聾女作家。
想想自己,不免有些慚愧。學習上常常會被一些“攔路虎”嚇倒而急流勇退,繞道而行;生活上常常會被一些絆腳石摔倒而束手無策,停滯不前。記得有一次能力考試,結尾的一道奧數題把我難住了,流淌的思維之泉停滯了,我絞盡腦汁可還是無濟於事,於是我對自己說:“算了吧!”就這樣在望而生畏的退縮中,我與出類拔萃擦肩而過……蒼鷹只有在藍天搏擊風浪,才能練就一雙強健的翅膀;蝴蝶只有在繭裡歷經磨難,才能蛻變成美麗的化身;花兒只有在風雨的`洗禮下,才能綻放得更嬌豔……
沒有河床的沖刷,就沒有鑽石的璀璨;沒有挫折的考驗,就沒有不屈的人格……掩卷深思,耳畔縈繞著桑提阿果爺爺的話:“你可以消滅他,卻不能打敗他。”它啟迪著我在以後的學習和生活道路上,要學習他那種不屈不撓,永不言敗的精神,勇敢地去面對一切,鑄就精彩!
《老人與海》讀後感
合上書已經很久了,《老人與海》中曲折連環的故事情節與老人聖地亞哥明知對方力量比自己強,還是要決心戰鬥到底的精神已經深刻地記在我的心裡。
古巴人聖地亞哥在八十四天裡沒有捕到任何魚,以致於別的漁夫把他看做失敗者。但他不肯認輸,在第八十五天仍然下決心駕船駛向遠方去釣大魚。他獨自出海,終於釣上了一條大馬林魚,在海上與這條大魚搏鬥了三天,終於將它殺死。但在返回途中卻遭到鯊魚的襲擊,最後回港時只剩下魚頭魚尾和一條脊骨。作者用這個故事表達了:“一個人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儘可以消滅他,可就是打不敗他。”的主題。
我覺得這本書寫得最精彩的地方,是老人聖地亞哥與鯊魚搏鬥的情節。
鯊魚聞到血腥味,紛紛前來襲擊大馬林魚,老人聖地亞哥用盡一切手段對鯊魚進行反擊。魚叉被鯊魚帶走了,他把小刀綁在槳把上亂扎;刀子折斷了,他就用短棍打;短棍也丟掉了,他就用舵把來打。即使魚肉都被咬去,也無法阻攔老人的鬥志、老人的英勇意志,多麼令人佩服啊!
明知作力量敵不過大馬林魚,卻死死地抓住它不放;面對鯊魚的攻擊,能用各種工具進行反擊。老人這種不怕困難、頑強拼搏、永不服輸的精神,是我們這一代人最需要學習的。現代的我們都是生活在溫室裡的花朵,是家裡的“小皇帝”、“小公主”,父母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掉了。一個個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總是沉浸在父母的溺愛之中,遇到一點難題就退卻;遇到一點挫折就氣餒,這樣怎麼練就報效祖國的本領呢?生活中,挫折是必不可少的磨難。挫折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沒有面對挫折的勇氣。成功總在風雨後,只有經歷了挫折,才能體驗那成功的來之不易。只要你用一顆頑強的心去對待,成功就在不遠處向你招手。
《老人與海》中的主人公聖地亞哥用他的實際行動告訴我們: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我們一定要做到頑強拼搏,永不放棄。
《老人與海》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老人的精神讓我們永生難忘。為了美好的明天,我推薦這本書,大家一起讀,希望它成為青少年的勵志好幫手。
《老人與海》讀後感
重溫了一遍《老人與海》,平添了幾分感慨,對人生的真諦多了些追問。
整個故事敘述的就是關於一個遭遇命運捉弄的古巴老漁民—聖地亞哥的故事,故事中還有關愛他的一個男孩。
老漁民年輕過,愛過、出眾過、幸運過,歲月帶走了主人公飽滿健碩的肌膚,卻無法帶走他英武的體格,帶不走他內心的高貴,更帶不走他的勇猛頑強。鎮上小男孩對他的深情和關愛,這人間寶貴的真情是老漁夫挑戰生命極限生存下來的精神支柱。
交上背運的老漁民在近海一直無法捕到魚,於是他根據自己的經驗和判斷,決定勇敢地獨自一人去更遠的海域捕魚。歷經了常人無法容忍的千難萬險,老漁民不斷地挑戰自己身心的極限,終於捕獲了一條巨大的“登多索鯊”—他有生以來見過的一條。
他這麼喜愛這條魚,覺得他們之間有那麼多的相像。“它是靠吃活魚維持生命。它不是食腐動物,也不像有些鯊魚那樣,只知道游來游去滿足食慾。它是美麗而崇高的,見什麼都不怕。”這些話勾勒出老漁夫所欣賞的為人準則:光明、磊落、英勇和高貴。
正如老漁民所想的:每樣東西都殺死別的東西,不過方式不同罷了。捕魚養活了老漁民,同樣也快把他害死了。現在,我們人類大量地開發自然資源,假若我們不帶著對自然的愛任意開採,結果會不會也害死我們人類自己呢?
老漁民的所作所為不正代表了人類在自然界的行為嗎?他所思所想也不正是我們人類精神經常所至的嗎?
雖然,最後人們能看到的只是那登多索鯊魚的大尾巴直豎在小船船梢的後邊,魚赤露的脊骨像一條白線,還有帶著突出的長嘴的黑糊糊的腦袋,而在這頭尾之間卻一無所有。但是,人們仍能如此真切地感受到這條魚的偉岸和捕魚者的力量,令明者震撼!
“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老人最後說的這句話富含哲理。就如音樂大師貝多芬所說“我可以被摧毀,但我不能被征服”。這些不能被打敗的是勇氣,這些不能被征服的是高貴。更令人深省的是:那男孩使得老人活得下來!“愛”是人類生存下去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