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重點難點精解

《蘭亭集序》重點難點精解

《蘭亭集序》重點難點精解

  1、理清思路,弄清本文抒情為什麼先樂後悲?

  本文共三個自然段,可分為前後兩部分。第1自然段是第一部分,敘述蘭亭宴集的情況。寫了宴集的時間、地點、相聚的緣由、參加人員、周圍的環境、宴會的活動內容、當天天氣等,是實寫,以一“樂”字為基調。第2、3自然段是第二部分,主要寫宴集後的感慨,是虛寫,這部分則以一“悲”字為基調。這種先樂後悲的寫法有其歷史的和現實的兩方面的原因。就其歷史原因來說,這種描述聚會後轉悲的作品並非始自《蘭亭集序》。當年漢武帝行幸河東,途中與群臣歡飲,自作《秋風辭》:“橫中流兮揚素波,簫鼓鳴兮發歌,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奈老何!”東漢《古詩十九首》之四雲:“今日良宴會,歡樂難具陳……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魏文帝《與朝歌令吳質書》寫宴遊之歡後:“樂往哀來,然傷懷。餘顧而言:‘斯樂難常。’足下之徒,鹹以為然。”可見歷史上因歡聚由樂生悲的感慨是屢見不鮮的,那麼《蘭亭集序》如此用筆就不足為奇了。就其現實原因說,這種寫法符合人們的心理變化規律:大家難得一聚,是快事、樂事,但有聚就有散, “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這種聚散兩依依的情景本來已使人感慨萬端,再由此想到人生無常、生死相隔,怎不使人悲從中來。

  2、從“永和九年,歲在癸丑”看古代的紀年:

  “永和”是東晉穆帝的年號。“永和九年”就是晉穆帝使用“永和”年號的第九年,即公元353年,這是古人最常用的一種紀年方法。因為封建社會是“家天下”,皇上就是家主,用他的號作為紀年是理所當然的。有時一個皇上不只有一個年號,像唐高宗就曾先後用了十四個年號,而皇上每換一次年號就要按新年號重新紀年。“癸丑”是採用天干地支紀年,這是古代另一種常用紀年方法,是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共配成六十組,稱為“六十年花甲子”,週而復始,迴圈使用。干支最初是用來紀日的,後來才用於紀年,現在農曆的年份仍用干支。“癸丑”年是六十年花甲子中的第五十年。古文中常用帝號和干支雙紀年。另外,先秦時,由於各國國王沒有年號,就用國王的稱號紀年,像周平王三十二年,即周平王做國王的第三十二年。

  3、如此高雅的盛會為什麼沒有音樂?

  古代,像王之他們這樣有權有勢的文人的大型聚會照常是必須有音樂的,甚至有歌舞相伴,然而這次蘭亭盛會真的“無絲竹管絃之盛”,這似乎與他們這些相聚者的身份不相稱。依當時王之的身份、地位,無論配備多麼豪華的樂隊都是可以辦到的,那為什麼沒有“絲竹管絃”呢?原因是這裡美妙的情景不需要音樂。這裡的山不但高峻,而且有“茂林修竹”賦予它盎然生氣,這裡的水“清流激湍”“映帶左右”,足以顯示出這些流水的神彩飛動。可以想象在這優美的環境中,清波之上,一隻只盛滿美酒的羽觴漂來,人們胸中一陣陣暢敘懷抱的話語飄出,與大自然中各種動聽的聲音相合,不是一首絕美的音樂嗎?作者與眾人都被這大自然的美陶醉了,此情此景人為的管絃之聲不是顯得太多餘了嗎?

  4、關於天氣情況的`描寫為什麼不放在對聚會地的環境介紹之時,而偏要放在參加人員、活動內容介紹之後?

  第1自然段先寫了宴集的時令、地點、緣由、與會人員、蘭亭地理環境及景物,接下來寫宴集的活動內容、天氣情況,最後寫宴集的感受、看上去這似乎不合一般的寫作習慣,通常情況應把“天氣情況”放在地理環境及景物的描述過程中,可本文卻放在了宴集的活動內容介紹和宴集感受之間,作者之所以如此處理,其目的是要借用天氣起承上啟下的連線作用。上文的“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如果是處在陰雲密佈的天氣中便會失去靚麗的風彩,而人們“流觴曲水” “暢敘幽情”如果不是在“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的環境中,也很難使心情如此欣快,這是承上。就其啟下而言,由“天”“氣”而及於下文之“宇宙”顯得緊密而自然。

  5、從第1自然段用詞簡約、格調淡雅可以看出作者怎樣的性格?

  第1自然段裡用詞,無論是模山範水,還是描竹畫樹,都達到了簡而不能再簡的程度,真可謂“惜墨如金”。想那三月的江南山間水渚該有多少鮮花吐芳、奼紫嫣紅開遍?而此文作者之筆卻緊鎖濃香豔顏,些許不流注筆端,進入作者視角者,只在于山、水、林、竹、天、風而已。就是寫那翠綠欲滴的樹林、竹子,也只言其“茂”、言其“修”,而棄其綠、棄其碧、棄其翠,極力造成一種素淡、雅緻的格調。蘭亭宴集,可以說是良辰美景之中的賞心樂事,但作者內心的喜悅之情從不過分表露,筆端的興奮字眼從不輕易滑落,只在結尾處以“信可樂也”四字表出,但仍保持著筆勢之從容沉穩,可見文字格調的淡雅,正是作者思想性格的體現。

  6、第2自然段分幾層?與前文有什麼聯絡?

  第2自然段分為兩層:

  第一層敘述。作者首先從蘭亭集會聯想到現今人們的相處往來、周旋應對,儘管因人不同,人們做事處世的方式、方法千差萬別,但人們的觀點無外乎有兩種:一種是“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另一種則是當“及其所之既倦“就”“情隨事遷”,既而就“感慨系之矣”。

  第二層是針對人生的這種感情變化,用一個遞進關係的複句而發表的感慨議論:人們對自己先前喜歡的事物轉瞬變為歷史的陳跡這件事尚且感慨萬分,何況隨著世界的變化,人們難免一死這件事呢?這裡的“向之所欣”指的應該是蘭亭集會這件事,這樣前後文之間就自然聯絡起來了。

  7、如何理解第2自然段中作者的幾句議論的重要作用和意義?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己為陳跡”,這是作者由第1自然段的“樂”到第2自然段轉悲的根本緣由。朋友知己相聚本是人生一件值得高興的事,然而這樣令人高興的事卻難以持久,人們很快就會東走西散,“俯仰之間”剛才的一切就將成為歷史的陳跡。作者不由得想到人的壽命長短要聽憑自然的安排,而最後也不免要歸結於寂滅,這怎麼不令人傷感呢?所以這幾句議論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

  8、第3自然段中作者思想感情的發展是怎樣一步步推進的?

  第一步緊接前一自然段結尾的“修短隨化,終期於盡”,一開頭就用孔子的話總說生和死是大事。

  第二步,從古人遺留下來的文章看到:古人也為人生變化而興嘆生悲,這和今人為人生的變化興嘆生悲完全相同,甚至比今人還要傷感,這使作者的心情久久不能開解。

  第三步,作者推測未來人的感情變化也必和古今人一樣,等到現在的一切成為歷史的陳跡,未來之人也必像古今人一樣,臨前人之文而感嘆,如此無情的變遷再次引起作者的感嘆。

  第四步,作者點出此書序的主旨:既然人生變化如此迅速,此次宴集的情況就該記錄下來,以免湮沒不彰,同時也使將來之人瞭解我心中的感觸。

  9、為什麼說“一生死”、“齊彭殤”是“虛誕”、“妄作”?

  首先從莊子這一觀點本身看,觀點出自《莊子·齊物論》。莊子認為生和死是相對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像細胞的新陳代謝。但他誇大了這個相對,否定了生和死的區別,所以生死相等說是“虛誕”,是荒謬的。莊子還認為活了八百歲的彭祖和未成年就死去的人沒什麼差別,因為長短只是相對的。他也同樣誇大了這種相對性,否定了壽夭的區別,所以是“妄作”胡說。

  其次從第3自然段內容看,作者先引用孔子的話說明生死是人生的大事,接著分別寫古人、今人、後人無不對生死這一人生大事感慨萬分、對人生無常悲恨不已。那麼既然古往今來人們無一例外的都為人生無常興嘆生悲,莊子的死生一樣、壽夭等同說還不是虛妄荒誕之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