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情景默寫題

《蘭亭集序》情景默寫題

《蘭亭集序》情景默寫題

  《蘭亭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對於生死無常的感慨,一起來看看分享的《蘭亭集序》默寫題及答案,可以幫助更好背誦課文。

  《蘭亭集序》默寫題答案

  1、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表現蘭亭環境優美的句子是: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表現蘭亭氣候宜人的句子是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2、蘭亭集會時文人雅士們把盛酒的杯浮在水面從上游放出,循曲水而下,流到誰面前,誰就取來飲酒賦詩,表達幽深內藏的感情的句子是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3、王羲之在蘭亭聚會時看到天空的無邊和事物的繁多之後,眼力舒展,胸懷開暢,極盡視聽的樂趣,確實感到非常快樂的`句子是: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4.我們在感嘆時光流逝時,往往會說“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蘭亭集序》中有一句相似的感嘆: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5.王羲之將世人大體分為兩類“靜者”和“躁者”,並形象地概括了兩類人的生活內容: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

  6、生活中當我們專注於自己所喜歡的事物時,會達到忘我的狀態而忽視時光的流逝,不覺中老年將要到來。這很容易讓我們想起王羲之《蘭亭集序》裡的句子: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

  7、我們喜歡的事物由生到滅,時間極其短暫,自然也會令人生髮感慨,正如王羲之《蘭亭集序》中所寫: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8.針對魏晉名士崇尚虛無的思想傾向,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話來批評: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9.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一開始就點明聚會的季節、地點和事由的句子是: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10. 《蘭亭集序》中交代了在蘭亭聚會的人是“群賢畢至,少長鹹集”,各路英才,老少皆有。 11.生活中當我們對所喜歡或得到的事物已經厭倦時,感情會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感慨也隨之產生。這很容易讓我們想起王羲之《蘭亭集序》裡的句子: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12.《莊子》中說死生是人的一件大事,每個人壽命的長短,聽憑造化,最後歸結於消亡。正如王羲之《蘭亭集序》中所寫: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13. 每當我們看到古人對死生髮生感慨的文章,就為此悲傷感嘆,也說不出是什麼原因。正如王羲之《蘭亭集序》中所寫: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

  14.縱使時代變了,世事不同了,但人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正如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所說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賞析:

  《蘭亭集序》,又題為《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等。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會聚蘭亭,賦詩飲酒。王羲之將諸人名爵及所賦詩作編成一集,並作序一篇,記述流觴曲水一事,並抒寫由此而引發的內心感慨。這篇序文就是《蘭亭集序》。此序受石崇《金谷詩序》影響很大,其成就又遠在《金谷詩序》之上。《蘭亭集序》.

  文章首先記述了集會的時間、地點及與會人物,言簡意賅。接著描繪蘭亭所處的自然環境和周圍景物,語言簡潔而層次井然。描寫景物,從大處落筆,由遠及近,轉而由近及遠,推向無限。先寫崇山峻嶺,漸寫清流激湍,再順流而下轉寫人物活動及其情態,動靜結合。然後再補寫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輕揚的春風,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萬物。意境清麗淡雅,情調歡快暢達。蘭亭宴集,真可謂“四美俱,二難並”。

  但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別離,所謂“興盡悲來”當是人們常有的心緒,儘管人們取捨不同,性情各異。剛剛對自己所向往且終於獲致的東西感到無比歡欣時,但剎那之間,已為陳跡。人的生命也無例外,所謂“不知老之將至”(孔子語)、“老冉冉其將至兮”(屈原語)、“人生天地間,奄忽若飆塵”(《古詩十九首》),這不能不引起人的感慨。每當想到人的壽命不論長短,最終歸於寂滅時,更加使人感到無比淒涼和悲哀。如果說前一段是敘事寫景,那麼這一段就是議論和抒情。作者在表現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嘆中,流露著一腔對生命的嚮往和執著的熱情。

  魏晉時期,玄學清談盛行一時,士族文人多以莊子的“齊物論”為口實,故作放曠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個頗具辯才的清談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王羲之與一般談玄文人不同。他曾說過:“虛談廢務,浮文妨要”(《世說新語·言語篇》)在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確地指斥“一死生”、“齊彭殤”是一種虛妄的人生觀,這就明確地肯定了生命的價值。

  這篇文章具有清新樸實、不事雕飾的風格。語言流暢,清麗動人,與魏晉時期模山範水之作“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文心雕龍·明詩篇》)迥然不同。句式整齊而富於變化,以短句為主,在散句中參以偶句,韻律和諧,樂耳動聽。

  總之,這篇文章體現了王羲之積極入世的人生觀,和老莊學說主張的無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給後人以啟迪、思考。

  作者簡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祖籍琅琊(今屬山東臨沂),後遷無錫,晚年隱居剡縣金庭(今屬浙江)。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