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序 基礎知識
王羲之《蘭亭序》的“巧媚”與它的細膩特徵,在與被翻刻的《聖教序》相比時呈現得更為明顯。
蘭亭序基礎知識
古今異義
1、列坐其次
古義:其,代詞,指曲水。次,旁邊、水邊。如:列坐其次。
今義:① 次第較後;第二。 ② 次要的地位。
2、亦將有感於斯文
古:這些文章 今:常用義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或取諸懷抱
古:胸懷抱負。 今: ①抱在懷裡; ② 胸前; ③ 心裡存著; ④ 打算。
4、引(之)以(之)為流觴曲水。
古義:把……作為。 今義:認為。
5、所以遊目騁懷
古義:①表憑藉,用來。 ②……的原因。如:所以興懷。 今義: ①表因果關係的連詞;②實在的情由或適宜的舉動(限用於固定片語中做賓語)。
6、俯仰一世
古義:形容時間短暫。 今義:低頭抬頭
7、俯察品類之盛
古義:物品,物類。指天地萬物。 今義:物品的種類
修辭
修辭手法:互文
例:崇山峻嶺
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
句式
修禊事也(判斷句)
死生亦大矣(判斷句)
其致一也(判斷句)
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介賓結構後置,狀語後置)
當其欣於所遇(狀語後置)
不能喻之於懷(狀語後置)
亦將有感於斯文(狀語後置)
雖無絲竹管絃之盛(定語後置)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定語後置)
c)省略句
映帶(於)左右
列坐(於)其次
悟言(於)一室之內
放浪(於)形骸之外
引以(之)為流觴曲水
《蘭亭序》臨習指導
一、《蘭亭序》的基本風格
關於王羲之書法的基本風格,歷來都有定評。雖說象《蘭亭序》這樣的劇跡其可靠程度尚有疑問,但對大王書風的繼往開來之功,卻是無人能予以否定的。《蘭亭序》在真偽方面的爭執,並不影響它是一本極優秀的學習範本,學習行書以它作為門徑頗可收便捷快速之效。
與漢、西晉的其它書法作品相比, 《蘭亭序》書風的最明顯特徵即是它的用筆細膩和結構多變,大王以前的墨跡如陸機《平復帖》、吳皇象《急就章》古拙可愛、平和淡怡,頗見內斂之功,但無清雅之巧。存世漢簡中倒不乏筆畫跌宕縱肆、變化豐富的作品,但在結構上又相對飄散而乏麗趣。王羲之的功勞即在於他把自然的書風引向一個較為精練但又注重技巧華美特徵的格局,從而確立了書法藝術強調對審美的主動把握這一時代的基調。在他以前,人們對此是不夠重視的。
強調主動追求,強調風格的個性,強調技巧的豐富性,使《蘭亭序》、《奉橘帖》。《得示帖》、 《喪亂帖》等體現了一脈相承的魏晉式審美風度。對於學習行書的同志而言,努力注重在這方面的追索與體察是十分重要的。我們甚至不妨說,行書之學大王,成功與否的標誌即看學習者能否淋搞盡致地、深入細緻地把字帖中最細膩的用筆動作和線條效果表現出來。粗率的臨摹決然得不到真諦, 而絲絲入扣的體察與反映,則是熟練掌握大王書風的第一個步驟。此無它,因為《蘭亭序》本身就是對以前書法作品的高層次發展一一我稱之為是從粗到細、從疏到密、從大概到精密、從拙樸到華美的審美髮展。在唐人的.書論中,大王式的風格被冠以一個純粹褒義的詞: “巧媚”。《蘭亭序》等的成功之處正是在於它在當時達到人所不及的技巧境界(當然還有風格境界),它對筆與紙的駕馭能力: 那種運用自如、出神入化的技巧,在東晉以前是為人仰慕已久,而在當時也是同輩書家們所歎為觀止的,它標誌著書法從蓽路藍縷階段走向藝術的成熟。而我們正是要學習這種成熟,因為我們希望能由此而進入書法(行書)的技巧王國。
《蘭亭序》的“巧媚”與它的細膩特徵,在與被翻刻的《聖教序》相比時呈現得更為明顯。柔軟的毛筆與堅硬的刀石相比,後者畢竟會更趨向規範化的處理,而這對細膩而言卻是個大損害。由是,學《蘭亭》者似乎更應該注意和了解這一特定現象,把握正常學習方式。說學《蘭亭》是因為它被封為“天下第一行書”,這自然是毫無意義的空泛話,藝術是沒有“天下第一”的。但學《蘭亭》是為了掌握它那種精巧的筆法,掌握儘可能多的技法語彙,這卻是每個學書者應該建立起的學習觀。
二、《蘭亭序》的用筆分析
作品的用筆方法直接決定風格的大致導向。學書者對此應該加以特別注意。我們在《蘭亭序》中發現用筆上的兩個特徵:一是筆畫的跳蕩另一是線形的多變。因此,強調提按動作的明確性與準確性,成為臨摹能否成功的重要標誌,乎拖與直畫是絕對與之南轅北轍的。
映字中曲“央”的橫折豎一畫,按正常寫法應是先頓後再行筆,但在《蘭亭序》中這一畫開頭的一頓變成了帶筆,而頓筆卻被移到折的部位 “左”字的末筆一橫是一個很明顯的從輕到重、從帶到頓的漸進過程,頓挫的趨向是十分明顯的。“右”字的第一橫畫則在起筆部位有個微小的頓,象這樣不同起筆的不同頓法,體現出《蘭亭序》對橫筆處理的豐富意蘊。按照書寫心理活動狀態來看,不同輕重的頓,體現出不同的心理軌跡,故線條力度的變化使書寫時心理變化顯得富有立體感。
線條的多變則可看“帶”字,頭部四個豎筆<圖二)兩直兩曲,如果把它分成四個由直向曲的層次,則是①直,②次直,④曲,②最曲。絕不生硬板滯。而即便是①的直,在頭部也有意使之彎了一下,與其餘三直筆協調起來,構成整體效果。從直線到弧線,線形在依次變化,這種變化是以嚴謹的序列為限制的。我想,作為學書者而言,對於這樣的臨摹要求,至少應該從幾個方面先檢驗一下自己:A,能不能發現這四根線的不同;B,能否在此中找出變化的規圖律即四個層次一——它有內在的聯絡;C,能否用動作把它 們都準確地表現出來;D,表現的層次是否與原效果基本相似。只有看假了並表現出了這些效果,臨摹也才算是有所收穫的。
用筆的強調頓挫,說穿了就是上下起伏的節奏感的問題。在把握線條表現力的時侯,初學者最容易犯的問題,是如下一些: 1,不注意頓挫動作,平畫過直。 2,注意了頓挫,但卻過分誇張,掌握不好每—頓挫的“度”該用三分力卻用了八分力,破壞力與節奏的和諧。3,也能掌握頓挫,但卻抓不準部位,應該線上條的四分之三部位開始頓,卻在開始就頓了。任何一種頓挫只有放到一定的線條平面上才有意義,不然,感覺再好的動作也還是產生不了優美的效果。
每一根線條都包涵了三個方面的課題;線質、線形,線律。以上只是抽出一個例子進行剖析,如果能觸類旁通,用這一辦法去看其他字和線條,漸漸形成一種固定的審視習慣,則對線條風格就會有—,種反射,這是彌足珍貴的。
三、《蘭亭序》的結構特徵
從結構造型角度來看《蘭亭序》,則它的不求平正,強調欹側;不求對稱,強調揖讓;不求均勻,強調對比的特徵是一日瞭然的。 四平八穩的館閣體式楷書當然微不足道,就是行書或行楷,也有許多僵滯板結之作,缺乏生命力,缺乏姿態。趙孟頫臨王的功底是前所未有的登峰造極,但他自書的如《膽巴碑》等碑帖卻很是平庸,以它作為《蘭亭序》的參照系倒是頗能看出其中端倪來。
以“惠風和暢”四字為例(見圖)。
“惠”字的頭部向左傾斜和“心”字向右下角下沉幾乎造成一種結構之間的錯位,各部分之間的中軸由垂直變成了傾斜。而“風”字則利用橫畫的右上聳起’,造成與“惠”字方向恰相反的一種欹側效果。 “和”字分左右兩個部分, “禾”旁拉長成縱式, “口”則放扁成
橫式,造成在一個字中的縱,橫交叉。至於“暢”字,則是一種斜向的頭尾交叉, “申”與“易”兩部分正好構成兩三角形式的對位,但按照標準寫法,它本來應該是兩個長方形之間的簡單組合的。於是,我們看到了這四個字的體型結構截然有別——貫穿於整個主軸線的對比效果。
很難說在與時會有這麼複雜的構思和匠心經營,也許這只是我個人的一‘見鍾情而已。但我以為這是個極好的分析辦法:我對結構採用中軸與板塊分析相結合的辦法。書法是一種視覺藝術,對各種錯綜交叉的線條如果找不出其主流線條並加以歸納的話,我們會對一些古代名帖惘然失措或無從下手。 自然更無法保證學習的效率了。
漢字結構本來是一個穩定的標準形。每個字都富於一種建築意蘊,空間的架構與排疊處理完全與建築原理相類似。但僅僅把《蘭亭序》等書法劇跡的結構美作如是觀是很不妥當的,書法結構的魅力是在於它能有節制地打破這種標準形,在標準的規範中滲入每個藝術家個人的創造意蘊。從而把書法結構的原理從平正引向平衡一一我們在前者中看到的是四平八穩、均勻整齊; 而在後者中則看到一種不平中求平的拉力與張力。平衡這個詞本身就意味著它不平正,唯其有傾斜,所以才要平衡。作個最通俗的比喻:平正有類於天平,而平衡則近於秤。
在標準形中追求藝術形,這是書法的根本目的。以上所述“惠風和暢”四字看來,我們只有真正觀察並理解了這四字的不同結構處理的“變格”,我們的臨摹也才是有意義的。細緻入微的。而一旦再把這種對藝術型結構的領悟與對線條美的領悟結合起來,構成對《蘭亭序》的總體感受與把握時,學習的效率是不言自明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