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蘭亭集序> 《蘭亭序》傳奇故事兩篇

《蘭亭序》傳奇故事

《蘭亭序》傳奇故事兩篇

  導語:《蘭亭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法帖相傳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是他中年時的得意之作。

  《蘭亭序》傳奇一

  我國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寫了幅聞名於世的作品,叫《蘭亭序》。

  它寫在蠶繭紙上,共 28 行,324 個字。凡是相同的字,寫法都不一樣,寫得筆走龍蛇,出神入化,是精品中的精品。

  隋朝未年,這幅書法珍品儲存在他的七世孫智永和尚手中,智永去世前,把它交給了自己的愛徒辨才,要他好好儲存,不得遣失。

  辨才將它視為拱壁,對它極其愛護。他怕有人將這幅珍品偷了去,便在臥室的大梁上挖了一個洞,將它珍藏在裡面。

  唐太宗李世民特別喜歡王羲之的書法作品,空閒時常常觀摩欣賞,臨摹學習。

  他派人到處徵求、購買王羲之的作品。時隔不久,所有的珍品幾乎全弄到了,惟缺珍貴無比的《蘭亭序》。

  一天早朝,他向臣下問道:“諸位愛卿,你們可知王羲之的'《蘭亭序》落於何處?”

  “陛下,”一位老臣說,“《蘭亭序》是王家的傳世珍寶,過去一直藏在他家。他的七世孫看破了紅塵,出家當了和尚,取了個法名叫智永,《蘭亭序》也就隨他帶進了紹興的佛寺。據說,智永臨終前把它交給了愛徒辨才,辨才將它珍藏起來。”

  既然已經知道了《蘭亭序》的下落,唐太宗便千方百計地要把它弄到手。

  他連忙下了道聖旨,將辨才召到長安,安排在宮中講經處,給予他優厚的待遇。

  一天,唐太宗召見辨才,先是裝模作樣地問了一下講經的情況,然後轉入了正題。

  唐太宗突然問:“辨才大師,你是否見過王羲之的《蘭亭序》?”

  辨才聽了心裡一驚,隨即定下神來,答道:“先師智永大師在世時曾經見過。”

  唐太宗又問:“現在它在何處?”

  辨才說:“師傅歸天之後,歷經戰亂,《蘭亭序》也就從此失去了下落。”

  人們都說《蘭亭序》在辨才手中,如今他來個不認帳,唐太宗皺起了眉頭,對這個和尚無法可施。

  過了幾天,唐太宗又向辨才問起這件事,辨才還是這麼回答。幾次下來,弄得唐太宗也有點兒半信半疑。

  既然弄不到這幅珍品,將辨才留在宮中也無用,唐太宗便打發他回紹興去。

  唐太宗不肯就此罷手,派人四處調查,認定《蘭亭序》確實在辨才手中。

  他又下了道聖旨,將辨才召入宮,追問《蘭亭序》的下落。辨才一口咬定在戰亂中丟失,如今不知落於何處。就這樣,皇上將辨才從紹興召來三次,都沒有問出個結果。

  唐太宗召來親信,對他們說:“王羲之的書法作品,我特別喜愛。人們傳說,他的書法作品以《蘭亭序》為最,可惜我無幸看到。為了這件事,弄得我日思夜想,食不甘味。辨才這個老和尚,年紀已經這麼大了,留著它還有什麼用,可就是偏偏不肯獻出!你們誰有辦法,能把《蘭亭序》弄到手?”

  左丞相房玄齡道:“陛下,監察御史蕭翼,是梁元帝的重孫,對南方的情況比較熟悉。他很有才幹,足智多謀,若是派他前往,一定能把《蘭亭序》弄到手。”

  唐太宗聽從了房玄齡的建議,單獨召見了蕭翼,跟他商量這件事。

  蕭翼說:“要是讓我以朝廷使臣的身份前去,辨才一定矢口否認,徒勞往返。我想以平民的身份前去,細細地察訪這件事。”

  唐太宗聽了點了點頭。

  蕭翼提出個要求:“我還想拿幾幅王羲之、王獻之的作品帶去,這樣便於我跟他往來。”

  《蘭亭集序》傳奇二

  相傳,《蘭亭集序》傳到王羲之的後代智永時,由於智永出家當了和尚,臨終時將它傳給弟子辯才。辯才擅長書畫,將《蘭亭集序》珍藏在梁間暗檻之中。酷愛王羲之書法的唐太宗,遍求蘭亭真本,終於瞭解到它在辯才手中,於是想方設法謀取,但辯才不露真情。

  唐太宗無奈,就派御史蕭翼專程趕到越州設計騙取真跡。蕭翼扮成一個窮書生,帶著二王(即王羲之和王獻之)的一些雜帖拜訪辯才,同他交了朋友,兩人經常飲酒賦詩,評論二王書畫,在酒酣耳熱之時,辯才終於透露出他藏有《蘭亭集序》的真本。蕭翼使辯才視他為“好友”而失去警覺,將蘭亭真跡置於桌案之上,不再放回梁間暗檻。

  一天,蕭翼知道辯才外出,便潛入僧房,盜走了蘭亭真跡。蕭翼偷走蘭亭真跡,來到地方官處,命令他傳辯才面叩朝廷御史。

  辯才到後,蕭翼對他說,他奉聖旨來取蘭亭真跡,現在已經到手,特喚他來告別。辯才聽後,氣昏在地,驚悸痛惜而死。唐太宗得到王羲之真跡後,令人摹刻翻拓,賜給他的皇子近臣。到了他臨終時,埋入昭陵。因此,這“天下第一行書”長埋地下。存世唐摹墨跡以“神龍本”為最著,石刻首推“定武本”。經郭沫若考證,以為相傳的《蘭亭序》後半文字,興感無端,與王羲之思想無相同之處,書體亦和近年出土的東晉王氏墓誌不類,疑為隋唐人所偽託。但也有不同意其說 生前設法霸佔,死後還要帶去,一件好端端的國寶就這樣被皇帝帶進了黃土裡,就此永遠從世上消失了,這是中國莫大的悲哀 。

  還有一種說法是武則天當政時,被韞桓掘發,真跡復出,收入玄宗內府,且刻石置於學士院,稱為「定武蘭序」,經歷宋、金而亡。但此本和今天流傳下來的墨本各不相同,很難確定究竟原來是什麼樣子。

  另外,也聽說過如今收藏在日本某收藏家那裡,具體情況誰知道呢反正我們只能對著“神龍本”想象真跡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