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學設計優質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學設計優質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學設計優質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句式整齊;敘事簡潔,抒情含蓄而典雅,四個“雪”宇(送別前雪景、餞別時候的雪景、臨別時的雪景、送別之後的雪景)一線串珠,章法嚴謹而又富於變化。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教學設計優質,希望能幫到大家,更多精彩內容可瀏覽(www.ruiwen.com/wenxue)。

  教學目標:

  1.瞭解歌行體知識,背誦課文。

  2.體味詩歌的情感與寫法。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引起課文:

  ㈠簡介作者

  岑參(公元715~770),唐代著名邊塞詩人。其詩富有浪漫主義的色彩,氣勢雄偉,想象瑰麗,特別擅長七言歌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他出身於官僚地主家庭,其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做過宰相,但其伯祖父和伯父都是獲罪被殺的。父親岑植雖做過刺史,但在岑參幼年時便已死去,由此家道中落。他從小便刻苦讀書,以尋求出路。30歲中進士,授兵曹參軍,時值西北邊境一帶戰爭頻繁,岑參嚮往建功立業,曾兩度從軍到西北邊防軍隊工作。邊地風光,戎馬生活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加之他本身就有捨身抗敵的雄心壯志,這使他寫出了許多氣勢豪邁、充滿報國激情的邊塞詩。

  ㈡簡介背景

  唐天寶十三載(754),岑參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某或即其前任。作者為送他歸京,寫下此詩。

  ㈢簡介歌行體

  “歌行”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是初唐時期在漢魏六朝樂府詩的基礎上建立的一種新詩體。

  “歌行體”一般在標題上用“歌”或“行”來體現。如以“歌”命名的有白居易的《長恨歌》、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以“行”命名的有高適的《燕歌行》、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車行》等。

  “歌行體” 形式比較自由,篇幅可長可短,把記人物、記言談、發議論、抒感慨融為一體,內容充實而生動;聲律、韻腳比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換韻;句式比較靈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的。

  二、學習課文:

  第一步,泛讀課文。快速閱讀本詩,請用著重號標出作者描寫的物件,用橫線標出直接描寫物件的詩句,用波浪標出間接描寫物件的詩句,用小圓點標出作者表達感情或體現主旨的詞語、主旨句或關鍵句,用序號標出詩歌的層次。在此基礎上理解詩歌的結構與中心。

  老師檢查梳理:

  物件:白雪

  直接描寫物件的詩句: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紛紛暮雪下轅門 去時雪滿天山路 雪上空留馬行處

  間接描寫物件的詩句:散入珠簾溼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 風掣紅旗凍不翻

  表達感情的詞語或句子:愁雲慘淡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一、指導學生理解詩歌的結構。

  ㈠本詩可分為幾部分,分別寫了什麼?

  明確:

  1.詠雪(前十句)

  2.送別(後八句)

  小結:“詠雪”部分,前八句描寫塞外強勁的風雪和由此造成的.嚴寒氣候。第九、第十句為承上啟下的過渡句。“送別”寫送別武判官的情景。這一部分又分為兩層,前一層寫送別宴會,後一層寫依依不捨之情。

  ㈡本詩是以什麼為線索的?請扣全詩分析:

  明確:線索:雪。八月飛雪——轅門暮雪——雪滿天山——雪上蹄痕。

  二、理解詩歌表達的中心

  ㈠指導學生朗讀表現作者情感的語句、關鍵詞語,揭示中心的語句等,體會作者在詩中表現的情感。

  ㈡指導學生根據上述內容及寫作背景、寫作意圖等概括出詩歌的主旨。

  明確:全詩透過描寫塞外的冰天雪地的奇麗風光,表現了依依惜別之情,用邊塞軍旅生活的苦寒烘托了邊塞將士的豪邁氣概和壯烈胸懷。

  ㈢本詩表現的主旨有何深刻、新穎之處?

  明確:不僅表現依依惜別之情,而且表現邊塞將士的豪邁氣概和壯烈胸懷。作者送別的環境是酷寒的,但表現的情誼是溫暖的;邊境的環境是嚴酷的,但在這樣的環境中還能堅持戍邊是豪邁的、壯烈的。

  ㈣指導學生理解詩歌主旨對我們的啟迪。

  略。

  第二步,精讀課文。理解詩歌的要素及語言。

  一、指導學生理解詩歌的要素。

  ㈠理解詩題。

  1.題目表達了怎樣的內容?

  明確:體裁為歌行體,內容為詠雪和送別。

  2.本文題目與詩歌正文構成了怎樣的關係?

  答:總領了全詩內容,暗示了行文的結構。

  ㈡體味意境。

  1.指導學生找出詩歌中的物象。

  明確:北風、白草,飛雪 羅幕、狐裘、錦衾、角弓、鐵衣、瀚海、冰、雲、中軍、胡琴、琵琶、羌笛、暮雪、轅門、紅旗、輪臺、天山、馬行處。

  2.作者運用上述意象構成了怎樣的意境?有怎樣的作用?

  明確:邊塞奇麗的雪景、戍邊將士戰鬥生活環境的苦寒嚴酷,大漠的宏大壯闊,營造了送別的氛圍,形象地表達了作者複雜的感情。

  3.作者在詩中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明確:作者在詩中表達的感情比較複雜。“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表達了對雪的歌詠;“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去時雪滿天山路”表達了對友人前途的擔憂;“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表達了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全詩無不流露出邊塞將士的豪邁、壯烈之情。

  二、指導學生理解詩歌的語言。

  ㈠指導學生找出自己最欣賞的語言,並分析其是怎樣表達的,有什麼妙處?

  1.“北風捲地白草折”寫風猛,一“卷”字寫北風席捲大地的態勢,“胡天八月即飛雪”寫雪奇,透過飛雪之早寫出了胡地奇景。一“即”字寫出了作者的驚詫,一“飛”字寫雪下得猛而緊,與“卷”照應,寫出風雪交加的惡劣環境。

  2.“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用梨花喻飛雪,寫出了飛雪落綴在千樹萬樹上的奇異奪目,氣象萬千。“忽”字一轉,突兀意外,意在表現邊塞氣象變幻突然奇妙,再把滿樹的白雪比作梨花滿樹,這個春天的景象是他主觀上的感受,卻寫出了雪的潔白、鮮潤的特點,為酷寒的邊塞增加了暖意,意境奇特,比喻新穎,既寫出了邊地特有的奇異風光,又寫出了詩人開闊的胸襟。

  3.“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百丈冰”寫冰雪覆蓋大漠,面積寬,冰塊人巨大,後面寫慘淡的愁雲佈滿天空,“愁雲”既寫景又寫情,做到了情景交融。

  4.“風掣紅旗凍不翻。”雪中紅旗這一特寫鏡頭,紅白相映,色彩鮮明,十分奪目。從情景來看,紅旗不翻,武判官即將出發,凝重壓抑,令人黯然銷魂。

  5.“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山迴路轉,已不見友人身影,詩人仍然佇立雪中,翹首遠望,雪地上一行長長的蹄印,牽動詩人惆悵的心情,友人依依不捨的深情及思鄉之情隨馬蹄印的遠去而愈益深厚,其意境與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中“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有異曲同工之妙。

  ㈡指導學生背誦課文,在背誦中積累語句或詞語,進一步體會文中的感情。

  ㈢指導學生運用所積累的語句或詞進行創造性的表達。

  第三步,選讀相關內容,個性解讀,讀寫結合。

  一、個性解讀。

  ㈠學生自我解讀。

  ㈡教師作歸納總結。

  二、讀寫結合。

  ㈠找出文中最主要的寫作手法。

  正側面描寫結合。

  ㈡指導學生思考這個手法對錶現主旨、對文章的結構等有何作用

  明確:透過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式寫景。開頭四句正面寫雪的奇麗。接著四句側面寫雪之寒,作者將筆鋒由帳外轉入帳內,寫軍中將士的苦寒生活,風吹散雪花點點人簾溼幕,四周驟冷,白日狐裘不暖,黑夜錦衾嫌薄,將軍的硬弓拉不開,都護的盔甲冷難著,實在奇寒難忍。這部分既表現了對邊塞奇麗風光的讚美,也烘托了邊塞將士的豪邁氣概和壯烈胸懷。

  ㈢指導學生結合自己的寫作實際思考這個技巧對自己的寫作有何借鑑作用。

  四、課堂作業: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都是“歌行體”詩,形式自由,語言流利,格調奔放。請從句式、敘事、抒情等方面說說兩首詩的異同。

  明確:兩首詩的相同之處是:都無固定的格式,第無定句,詩句多少依要表達的內容而定:都以寫氣候景物開篇,都將寫景與敘事融為一體;都抒發了詩人獨特的情懷。

  不同之處表現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以七字句為主,間以九字句和二字句,句式雜錯;敘事故事性強,抒情強烈而深沉;藝術結構嚴謹,層層推進,埋下伏線,最後直抒胸臆,過渡自然。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都是七字句,句式整齊;敘事簡潔,抒情含蓄而典雅,四個“雪”宇(送別前雪景、餞別時候的雪景、臨別時的雪景、送別之後的雪景)一線串珠,章法嚴謹而又富於變化。

  五、佈置作業:

  課外找一些歌行體的詩歌來閱讀或背誦,以鞏固課堂學習的效果。

  教學反思:

  初中對詩歌的教學要求不是太高,如果僅從應付考試而言,讓學生背熟能正確默寫就可以了。但筆者還是想從素質教育的角度著手,讓學生了解快速解讀詩歌的方法與步驟,學習一些鑑賞詩歌的最基本的方法。

  採用三步閱讀教學法來閱讀詩歌,第一步整體理解難度不太大,由於詩歌的篇幅短小,結構比較簡單,重點是掌握正確的方法快速解讀。當然第一步也有一個難點,便是理解主旨,這要在指導學生找準主旨句與詩歌重點內容上下功夫。

  第二步是重點,因為進入鑑賞,要求細緻而深入的解讀,而初中生的問題就在於讀得粗疏,理解粗淺。我們要抓住兩個重點,一是抓物象,指導學生理解寫景所表達的情。二是抓語言,要善於指導學生找準詩句中的關鍵詞,然用理解其表達含義與作用,要善於指導學生理解關鍵句、名言警句,要把握理解的方法與步驟,要積累語言。積累的關鍵在於運用,因而筆者設計了一個連詞、連句成段的練習。

  第三步是關鍵,一個關鍵是個性解讀,詩無達詁,每個學生都有可能得到不同一首詩的不同看法,我們要指導學生從詩從手,得出看法,又要從詩入手簡單論證明自己的看法。第二個關鍵是讀寫結合,要指導學生學習詩歌中最明顯而重要的手法用於指導自己的作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