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文言文複習《湖心亭看雪》
引導語:《湖心亭看雪》是一幅簡約的山水畫,一首朦朧的夢幻詩。
八年級文言文複習《湖心亭看雪》
一、文言詞語識記
1.給下列字詞注音。
更( )定 擁毳( )衣 崇禎( ) 霧凇( )
沆碭( )( ) 與餘舟一芥( ) 鋪氈( )對坐 強( )飲
2.解釋下列加點字的含義。
①更定 ②湖中人鳥聲俱絕
③餘拿一小船 ④擁毳衣爐火
⑤獨往湖心亭看雪 ⑥霧凇沆碭
⑦焉得更有此人 ⑧餘強飲三大白而別
⑨客此 ⑩及下船
二、重點語句翻譯:
①是日更定,餘拿一小船,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
②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③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④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三、問題探究思考:
閱讀下列文段,回答文後問題。
(一)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餘拿一小船,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4.作者寫作此文時,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採用明朝 的年號,你能說出其中有何深意嗎?
5.“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一句寫出了什麼意境?此句在全文結構上有何作用?
6.“獨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獨”字有什麼表達作用?
7.“天與雲與山與水”連用三個“與”字寫出了什麼景象?
8.上文畫線句子在內容和寫法上有何特點?
(二)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9.補出下列語句的省略成分。
( )到亭上 ( )大喜曰 ( )是金陵人 客( )此
( )拉餘同飲
10.“強飲三大白而別”“拉餘同飲”兩句中“強”和“拉”二字表現出人物什麼感情?
11.文中引用舟子的話有何用意?
12.“痴”與課文第一段哪句話相呼應?寫出作者什麼心情?
13.結合全文來看,本文在表達方式上有什麼特點?
四、 思維遷移拓展
1、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筆墨,寫出了雪後西湖的奇景和遊湖人的雅趣,“雪”是娛情之物,請再舉出兩例古詩文中寫“雪”的句子。
① , 。
② , 。
2.請寫一段話,寫出雪後美景,字數在300字左右。
3、清人張岱用清新淡雅的筆墨,寫出了雪後西湖的奇景,那,我們再來看看明代文豪袁宏道筆下的春日西湖。
西湖一
從武林門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層崖中,則已心飛湖上也。午刻入昭慶,茶畢,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頰,溫風如酒,波紋如綾,才一舉頭,已不覺目酣神醉。此時欲下一語描寫不得,大約如東阿王夢中初遇洛神時也。餘遊西湖始此,時萬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1).《西湖一》與《湖心亭看雪》相比,在寫景上有何不同?
(2).兩篇文章相比,你更喜歡哪一篇?
參考答案:
一、1.ɡēnɡ cuì zhēn sōnɡ hànɡ dànɡ jiè zhān qiánɡ
2.①完了,結束 ②消失 ③撐,劃 ④鳥獸的細毛 ⑤獨自 ⑥水汽凝成的冰花 白汽瀰漫的樣子 ⑦哪能 ⑧指酒杯 ⑨客居 ⑩等到
3.①陶庵夢憶 張岱 宗子 陶庵 明末清初②湖中人鳥聲俱絕 ③餘拿一小船 擁毳衣爐火④霧凇沆碭 天與雲與山與水 ⑤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三、(一)4.明思宗朱由檢 懷念故國的深情
5.路無行人,天無飛鳥,天寒地凍,萬籟俱寂的意境。作用:為下文“獨往湖心亭看雪”作鋪墊。
6.映襯出環境的幽靜、空曠,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響),為下文作伏筆。
7.顯示了天空、雲層,山巒湖水混濛一片,舉目皆白的景象。
8.連用三個“一”字,與“上下一白”相呼應。寫法上,作者未站在一個固定點上,而是不斷變換角度寫景寫人。
(二)9.餘 客 客 於 客
10.“強”表現作者的喜悅和豪爽心情;“拉”表現客人的喜悅心情。
11.襯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驚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虛此行,深夜賞雪,收穫頗大,印象極深。
12.與開頭“獨往湖心亭看雪”相呼應;寫出了作者超然脫俗的性格。
13.以記敘開頭,以議論結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靜中有動,寂中有聲。
三、、3.①《西湖》寫的是春天的西湖;《湖心亭看雪》寫的是雪後的西湖 ②《西湖》用生動的比喻來寫景,如“山色如娥,花光如頰,溫風如酒,波紋如綾。”;《湖》則用簡練樸素,不加渲染的白描手法來寫景。
[知識拓展]
1《湖心亭看雪》賞析
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裡,有許多以西湖為題材的名篇佳作。如蘇軾的“欲把西胡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白居易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裡白沙堤。”這些些膾炙人口的詩句無不讓人對西湖的美景神往之至。
而我現在要說的也是一篇關乎西湖的張岱的小品美文《湖心亭看雪》。張岱是明末清初山陰人,由於改朝換代,從一個富貴人家一落千丈,變得困頓潦倒,明亡後不仕,入山著書以終。
本文分前後兩部分,作者用清新淡雅的筆墨,寫出了雪後西湖的奇景和遊西湖人的雅趣。
第一部分交代看雪的時間地點環境和雪夜舟中看雪的景象。文章第一句:“崇禎五年十二月”,其時已是清初,作者故意沿用明的年號,並非誤筆,而是隱含了一種亡國之痛,表明作者不忘明朝。“湖中人鳥聲俱絕”,這句妙就妙在一個 “絕”字上。一般文章寫景通常是視覺描寫,而這個“絕”字是透過聽覺寫大雪的,傳達出冰天雪地、萬籟俱寂的畫面。字裡行間流露出深沉的故國之思和滄桑之感。
“霧凇沆碭,天與雲于山與水上下一白。”這兩句描繪了一幅天地之間白茫茫渾然難辨的景象。從總體形象入手,連用三個“與”字,寫霧、寫雲、寫山、寫水,一氣呵成,毫無重複之感。“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介,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高度抽象概括,寥寥幾筆,不事雕琢,運用白描的手法傳達出景物的形與神,形象地描繪出眼前景物的渺小與廣闊的背景形成強烈鮮明的對比,創設了寂靜、空曠、混沌的意境。
文章第二部分寫湖心亭巧遇知音,與其同飲的愉悅。一句“餘強飲三大白而別。”描繪出了三人暢飲的情景,足見作者當時的心情是多麼的暢快!“問其姓氏,是金陵人也。”酒逢知己千杯少,談興正濃,不覺天色已晚,待要分別時候才想起姓氏,足見作者張岱是個性情中人,他在意的不是對方的身份地位,而是感情上的想通思想上的共鳴。同時這句也隱含些許的惆悵,此去一別,前程萬里,後會無期。
文章結尾寫道:“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作者以舟子的話總結全文,有什麼含義呢?首先,我們先把這句話翻譯成現代漢語:不要說相公您痴,還有像您一樣痴的人呢。這句話中的“痴”是全文的文眼。舟子所說的“痴”是世人的一般見解,但這個“痴”何嘗不是對作者最好的評價呢?他痴迷於天地人的合一,痴迷於山水之樂,痴迷於世欲之外的閒情雅趣。作者引用舟子的話是對“痴”的讚賞。同時,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悅之感化解了淡淡的愁緒。
《湖心亭看雪》是一幅簡約的山水畫,一首朦朧的夢幻詩。
2《湖心亭看雪》賞析
張岱,是晚明小品文作家中成就較高的一位。他的作品爽朗清新、雅俗兼施、筆墨洗練、意趣深遠,歷來為人所稱頌,《湖心亭看雪》則是其代表作。
全文不過一百六十多字,卻把湖心亭夜間雪景寫得氣象混茫、恍惚迷離,把作者擁毳圍爐、深夜觀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懷錶現得栩栩如生。全文圍繞一個“痴”,讓我們看到了作者對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的痴迷,對世俗之外的雅情雅緻的痴愛,也讓我們感受到了作者對故國的千般眷戀、萬般鍾愛的一片痴心。“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下面我們就來感受作者滿腔的“痴”子之心。
首先,是對西湖雪夜美景的`痴迷。在“人鳥聲俱絕”的夜晚,在寒氣倍增的時刻,作者披著皮袍,帶著爐火,獨自前行,不願見人,也不願人見,這難道不是一種“痴”。正是對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的痴迷,張岱筆下的雪景才具有了別樣的情懷。
古往今來,詠雪詩文數不勝數,著名的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讓我們看到了雪之奇麗;“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毛澤東),讓我們品到了雪之雄渾;“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些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 (老舍) ,讓我們想到了雪之秀氣……而張岱筆下的西湖雪景,又讓我們看到了雪之蒼茫。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作者從聽覺起筆,讓人感受到了萬籟無聲的寂靜氣氛。“絕”字,寫湖上既無人聲,也無鳥鳴,一片寂靜,讓我們彷彿看到大雪封湖,白雪鋪天蓋地的景象,這不禁讓我們聯想到柳宗元那首《江雪》中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接下來,著眼於視覺,“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作者採用了寬視野,遠鏡頭,營造了天空、雲層、湖水連成一片,白茫茫渾然難辨、天長水遠的闊大境界!接著變化視角,化為一個個詩意盎然的特寫鏡頭:““湖中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數量詞的精彩運用,讓人歎為觀止。如果說“上下一白”中的“一”是形容天與水混茫難辨、境界闊大,那“一痕”、“一點”、“一芥”、“一粒”中的“一”字,則讓我們感受到了事物依稀可辨、景物渺小。大小相對比,大者更覺其大,小者愈見其小,真所謂著“一”字而境界全出矣!作者以他獨特的感受體會到簡單背後的震撼力,從而含蓄地傳達出這樣的情思:天地何其闊大,個人何其渺小,“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罷了。作為明遺民,經歷了從錦衣玉食、華燈駿馬到破床碎幾、折鼎病琴的巨大變故,心中縱然懷有對故國的千般眷戀、萬般鍾愛,也只有退隱山林、著書立說,將對故國的一片痴情寄託於闊大寧靜清寒靈動的山水,在山水中尋找心靈的歸依。
接著作者移步換景,又營造了一個境界:“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在“人鳥聲俱絕”時刻“獨往湖心亭看雪”,卻不料亭上已有人先到,“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這對遺世獨立、尋求別樣際遇的作者來說,無疑是天外來客,驚喜異常,但作者並不說自己驚喜,而寫二客“見餘大喜”,嘆道“湖中蔫得更有此人!”這一驚歎發之於二客,也是作者的心聲,“同聲相求,同氣相應”,可以說靈犀相通。“湖中蔫得更有”者,強調有此雅趣之人不可多得,絕無僅有,突出其超凡脫俗,與上文“獨”字相呼應。“二客拉餘同飲”,頗有幸逢知己之樂,似乎給冷寂的湖水增添了一分暖色,然而骨子裡依然不改悽清的基調。““強飲三大白”,是為了酬謝知己,所謂“酒逢知己千杯少”。“強飲”者, 本不能飲, 但對此景、當此時、逢此人, 卻不可不飲, 飲罷相別, 始“問其姓氏” , 只說:“是金陵人, 客此”。這一補敘之筆, 透露出作者的無限悵惘。“同是天涯淪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識” , 抒發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揮之不去的故國之思。
結句更是獨出心裁,“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作者借舟子之口,點出一個“痴”字,又以相公之“痴”與“痴似相公者”相比較、相浸染、把一個“痴”字寫透。而這“痴”的背後,其實是作者對故國的一顆痴心,一顆赤心。
古往今來,有多少痴情人、痴情事,誰人能識誰人能懂!作者“痴’的背後是心酸、眷戀、清醒、自由······是常人無法理解的心靈的孤寂。孤獨是孤獨者的盛宴,痴情是痴情者的佳餚。
3《湖心亭看雪》賞析
春節放假,難得餘暇,系統地通讀了《古文鑑賞辭典》。這部鉅著所編纂的130篇文章,都是歷代文學大家的千古名作,可以說篇篇精彩,字字含金。尤其讀到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的《湖心亭看雪》一文,更是拍案叫絕。這篇文章僅有159個字,可以說筆墨精練,通篇洋溢著詩的意趣。文章儘管很短,但短而不凡,故將全文敬錄於此,願與讀者共同鑑賞: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是日,更定矣,餘挐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文章到此作結。開頭兩句點明時間、地點。“十二月”,正是隆冬多雪之時;“餘住西湖”,點明作者居住在西湖附近。開頭兩句,看似平常,卻從時間、地點兩個方面非常自然地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下文“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緊承開頭。只此二句,大雪封湖之狀就展現在讀者面前,讀來頓感寒氣襲人。文章之妙,妙在不從視覺寫大雪,而是透過聽覺來寫。“湖中人鳥聲俱絕”,寫出大雪後西湖封凍,人、鳥都不敢外出,湖上一片寂靜。一個“絕”字,表現出了冰天雪地、萬籟無聲的嚴冬夜景。這是高度的寫意手法,巧妙地從人的聽覺和心理感覺上寫出了大雪的威嚴。由此使我不由地聯想起唐代詩人柳宗元那首著名的《江雪》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柳宗元這幅江天大雪圖是以視覺著眼的,江天茫茫,人鳥無蹤,江雪中獨有一位垂釣的漁翁。而張岱筆下則是人鳥無聲,但這無聲卻正是人的聽覺感受,因而無聲中仍有人在。如果說《江雪》中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是為了渲染和襯托寒江獨釣的漁翁,那麼這裡“湖中人鳥聲俱絕”,則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留下了伏筆。
“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是日”者,大雪三日後,嚴寒之日也;“更定”者,夜闌人靜之時也。“擁毳衣爐火”一句,則以禦寒之物反襯寒氣砭骨。試想,在“人鳥聲俱絕”的冰天雪地裡,竟有人夜闌出門,“獨往湖心亭看雪”,這是何等雅興!從這裡不難看出作者那種獨抱冰雪之操守的傲骨。
接下來,作者以極其簡練的筆調來描寫湖中雪景:“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這真是一幅傳神的湖山雪夜圖!“霧凇沆碭”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氣,混蒙不分。“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疊用三個“與”字,把天、雲、山、水全寫活了。天、雲,上也;山、水,下也。這兩句生動地寫出了天空、雲層、群山、湖水之間白茫茫一片,渾然難辨的景象。緊接著轉換視角,在讀者面前展現了一個詩意濃厚的特寫鏡頭:“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等等,這是朦朧般的畫,夢幻般的詩,給人一種似有似無,依稀恍惚的感覺。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對數量詞的駕馭功夫已經到了出神入化之境地。請看:“上下一白”之“一”字,是形容天地化一,混茫難辨,使人唯覺其大;而“一痕”、“一點”、“一芥”之“一”字,則是描寫湖中之景依稀可辨,使人唯覺其小。從“長堤一痕”,到“湖心亭一點,”到“餘舟一芥”,到“舟中人兩三粒”,用如此幾個簡單的量詞就寫出了視線的移動、小船的前行、景物的變化,真可謂神來之筆,實在讓人敬佩。
隨著小船的行進,距離湖心亭越來越近。在此,作者又道出了一個奇特的境況:“獨往湖心亭看雪”,卻不意亭上已有人先我而至;這意外之筆,寫出了作者意外的驚喜,也引起了讀者意外的驚異。但作者並沒有說自己驚喜,反寫二客“見餘大喜”,足見其用筆之精道,寫作之技巧。“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這一驚歎雖然發之於二客,實乃作者心聲。這種寫法妙就妙在作者不發一語,卻心跡全然。二客“拉餘同飲”,頗有欣逢知己之樂。這似乎給冷寂的西湖增添了一分暖意,然而並沒有因此而改變其悽清的基調。“焉得更有”者,正言其人之不可多得。“強飲三大白”,是為了酬謝知己,也為了不負此湖中勝景。“強飲”者,說明作者本不勝酒力,但對此景,當此時,逢此人,卻不可不飲。飲罷相別,始“問其姓氏”,卻又語焉不詳,只說:“是金陵人,客此”。至此讓讀者不難理解,這二位湖上知己,原是他鄉遊子,萍水相逢,後會無期。這一補敘之筆並非多餘,從中流露出作者的無限惆悵:茫茫乾坤,知己難逢,人生如白駒過隙,轉眼之間各奔西東,豈不愴然!
文章寫到這裡,也算得言清意盡了。但作者筆鋒忽轉:“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讀到此,不能不使人扼腕驚歎!這20個結尾字有如畫龍點睛,借舟子之口,點出一個“痴”字;又以相公之“痴”與“痴似相公者”相比較,把一個“痴”字寫得活靈活現。所謂“痴似相公”之“痴”,並非減損相公之“痴”,而是以此來反襯相公之“痴”。“喃喃”二字,把舟子自言自語、大惑不解的心態描寫得非常逼真,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人。這20個字也正是作者的得意處和感慨處,讓人浮想聯翩,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