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詩詞15篇
浣溪沙詩詞1
古詩原文
縹緲紅妝照淺溪。薄雲疏雨不成泥。送君何處古臺西。
廢沼夜來秋水滿,茂林深處晚鶯啼。行人腸斷草悽迷。
譯文翻譯
隱約可以看見紅妝照映著淺溪,薄薄的雲帶著稀稀的雨灑在地上不成泥。送君地在何處?在戲馬臺西。
乾涸的水塘昨夜後積滿秋水,茂密的樹林深處,晚鶯啼叫不止。行人斷腸之處,青草是那樣淒涼迷離。
註釋解釋
浣溪沙:詞牌名,本唐教坊曲名,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雙調四十二字,五平韻。
縹緲(piāo miǎo):高遠隱約的樣子。紅妝:一說為隨行女僕,一說為彩雲。
君:指顏、梁。顏即顏復,宇長道,顏淵四十八世孫,賜進士出身,官至中書舍人兼國子監直講。《宋史》有傳。梁即梁先,字吉老,通經學,工小楷。蘇軾在徐州曾與二人交遊,並有詩。古臺:即戲馬臺。故址在今徐州市彭城縣南,相傳為項羽所築,又名掠馬臺。
廢沼:乾涸的池塘。
悽迷:形容景物淒涼而模糊。善住《送中上人歸故里》詩:“野花秋寂歷,江草晚悽迷。”
詩文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之作。蘇軾交遊廣泛,又多情善感,自通判杭州以來,已寫下了大量的別情詞,其中不乏膾炙人口的佳作。這首詞雖然不甚引人注目,卻自有其不可掩的藝術特色。
寓情於景。這是這首詞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全詞大半篇幅寫景,有點潑墨如雲的勁頭。上片先寫在戲馬臺西送別友人時的眼前景物:遠處,隱約見到一個女郎的盛裝映照在淺淺的溪水之中,天空雲氣稀薄,零星小雨仍在下著,路面上泥濘倒也無多。而隨著詞人在郊野上行進的腳步,下片也拓展了境界:昨夜大雨滂沱,原來乾涸的池沼已經漲滿了秋水,天已傍晚,茂密的樹林深處傳來了黃鶯的啼鳴,前方還有撲入人的視野的大片入秋枯萎的野草。這種種景物只有“紅妝照淺溪”略具美感,而因“縹緲”充其量帶有幾分朦朧美,其餘基本色調則是灰暗、荒涼。所以儘管詞中對有關情事僅略予點明——“送君”、“行人腸斷”,見出送別之意,對抒情主人公觸目傷懷,感極而悲的情緒,還是可以深切體認的。質言之,詞人是借蕭瑟、淒涼的秋景,來寫傷別之情。
詩中有畫。這體現了詞人在創作中的一種審美追求。這種審美追求,來自對唐代詩人與畫家集於一身的王維詩、畫作品的深入體悟,也與詞人持有詩畫一律、詩詞一體的藝術見解密不可分。在這首詞創作中,詞人充分調動視覺、聽覺等感官方面的功能,運用白描手法,將遠近、高下、隱顯、明暗等不同的景物收入畫幅,繪出了一長幅秋景圖,就是這方面一個成功的例子。
對面著筆。這可以從末句“行人腸斷草悽迷”看出來的。詞人說,面對一片淒涼而模糊的衰草,友人會極度傷心的。單就這一句而論,可以說是情景交融,而從表現別情的角度來說,則是從對面著筆。當然,寫友人離別的悲傷,乃是為了深一層地表現詞人自己的悲傷,因而有花面相映之妙。
這首詞大半寫景,寫景卻栩栩如生,或視、或聽、或聲、或色,描繪一幅真切動人的送別場景,更加深了依依惜別的情意。
浣溪沙詩詞2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原文:
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瀟瀟暮雨子規啼。(瀟瀟 一作:蕭蕭)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譯文及註釋
譯文
遊玩蘄水的清泉寺,寺廟在蘭溪的旁邊,溪水向西流淌。山腳下剛生長出來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間的沙路被雨水沖洗的一塵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穀鳥的叫聲從松林中傳出。
誰說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時期? 門前的溪水還能向西邊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嘆時光的飛逝啊!
註釋
蘄qí水:縣名,今湖北浠水縣。時與醫人龐安時(字安常)同遊,見《東坡題跋》卷三《書清泉寺詞》。
浸:泡在水中。
蕭蕭:形容雨聲。
子規:杜鵑,又叫杜宇、 布穀、子規、望帝、蜀鳥等。
無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時代。
白髮:老年。
唱黃雞:感慨時光的流逝。因黃雞可以報曉,表示時光的流逝。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賞析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賞析
這是一首觸景生慨、蘊含人生哲理的小詞,體現了作者熱愛生活、樂觀曠達的性格。
上片寫暮春遊清泉寺所見之幽雅景緻。山下溪水潺湲,溪邊的蘭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夾道的沙石小路,經過春雨的沖刷,潔淨無泥。時值日暮,松林間的杜鵑在瀟瀟細雨中啼叫著。這是一幅多麼幽美寧靜的山林景緻啊!首七字既點出遊清泉寺時的時令,也點明蘭溪之名的由來。“浸”字與“皋蘭被徑兮,斯路漸”(《楚辭·招魂》)中的“漸”字一樣,均有“蔓延”之意。蘭草此際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機勃勃,長勢很快,已由岸邊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鵑啼聲悽婉,本是易引發羈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際漫步溪邊,觸目無非生意,渾然忘卻塵世的喧囂和官場的汙穢,心情是愉悅的。兼之疾病始愈,有醫者相伴遊賞,故杜鵑的啼叫亦未能攪亂作者此時之清興。總之,上片只是寫實景,其內心所喚起的應是對大自然的喜愛及對人生的回味,這就引出了下片的對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髮感慨和議論。“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漢·《長歌行》)。“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江水的東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華只有一次一樣,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曾使古今無數人為之悲嘆。而作者此際面對著眼前西流的蘭溪水,卻產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為什麼不可以重新擁有青春年華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還童”,乃是說應保持一種年輕的樂觀的心態。因為人並不能改變這個世界;人所能改變的,僅僅是對這個世界的態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詩有“誰道使君不解飲,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裡朱顏看已失”諸句,乃嗟老嘆衰之詞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認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應有那種“黃雞催曉”、朱顏已失的衰頹心態,體現了作者在貶謫期間曠達振作的精神狀態。
全詞的特點是即景抒慨,寫景純用白描,細緻淡雅;抒慨昂揚振拔,富有哲理。此前,作者於熙寧六年(1073)曾有詩云:“江邊身世兩悠悠,久與滄波共白頭。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絕》其三)。乃是在錢塘潮來江水迴流時所生髮的感慨,與此詞旨趣有相近之處。但當時作者是自請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館的頭銜到美麗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並不濃。此時則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黃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輕易可以擺脫的。因此,此詞下片所表現出來的對青春活力的呼喚,對老而無為的觀點的否棄,便顯得尤為可貴。可以說,這種在“命壓人頭不奈何”的逆境中的樂觀奮發的精神,是蘇軾之所以受到後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東坡為人胸襟坦蕩曠達,善於因緣自適。他因詩中有所謂“譏諷朝廷”語,被羅織罪名入獄,“烏臺詩案”過後,於公元1080年(元豐三年)二月貶到黃州。初時雖也吟過“飲中真味老更濃,醉裡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那樣惴惴不安的詩句,但當生活安頓下來之後,樵夫野老的幫助,親朋故舊的關心,州郡長官的禮遇,山川風物的吸引,促使他撥開眼前的陰霾,敞開了超曠爽朗的心扉。這首樂觀的呼喚青春的人生之歌,當是在這種心情下吟出的。
上闋三句,寫清泉寺幽雅的風光和環境。山下小溪潺湲,岸邊的蘭草剛剛萌生嬌嫩的幼芽。松林間的沙路,彷彿經過清泉沖刷,一塵不染,異常潔淨。傍晚細雨瀟瀟,寺外傳來了杜鵑的啼聲。這一派畫意的光景,滌去官場的惡濁,沒有市朝的塵囂。它優美,潔淨,瀟灑……充滿詩的情趣,春的生機。它爽人耳目,沁人心脾,誘發詩人愛悅自然、執著人生的情懷。
環境啟迪,靈感生髮。於是詞人在下闋進發出使人感奮的議論。這種議論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韻的語言,攄寫有關人生的哲理。“誰道”兩句,以反詰喚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長恨水長東”,光陰猶如晝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東奔駛,一去不可復返,青春對於人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說:“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然而,在某種意義上講,人未始不可以老當益壯,自強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煥發出青春的光彩。因此詞人發出令人振奮的議論:“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
人們慣用“白髮”、“黃雞”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發出衰颯的悲吟。白居易當年在《醉歌》中唱道:“誰道使君不解歌,聽唱黃雞與白日。黃雞催曉丑時鳴,白日催年酉前沒。腰間紅綬系未穩,鏡裡朱顏看已失。”杜甫也曾化用樂天詩,吟過“試呼自發感秋人,令唱黃雞催曉曲”之句。此處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們不要徒發自傷衰老之嘆。“誰道人生無再少?”“休將白髮唱黃雞!”這與另一首《浣溪沙》中所云“莫唱黃雞並白髮”,用意相同。應該說,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這是對生活、對未來的嚮往和追求,這是對青春活力的召喚。在貶謫生活中,能一反感傷遲暮的低沉之調,唱出如此催人自強的歌曲,這體現出蘇軾熱愛生活、曠達樂觀的性格。
浣溪沙詩詞3
古詩原文
淡蕩春光寒食天,玉爐沉水嫋殘煙。夢迴山枕隱花鈿。
海燕未來人鬥草,江梅已過柳生綿。黃昏疏雨溼鞦韆。
譯文翻譯
清明時節,春光滿地,薰風洋洋。玉爐中的殘煙依舊飄送出醉人的清香。午睡醒來,頭戴的花鈿落在枕邊床上。
海外的燕子還未歸來,鄰家兒女們在玩鬥草遊戲。江邊的梅子已落了,綿綿的柳絮隨風盪漾。
零星的雨點打溼了院子裡的鞦韆,更增添了黃昏的清涼。
註釋解釋
淡蕩:和舒的樣子。多用以形容春天的景物。
寒食:節令名。在清明前一二日。相傳春秋時,介子推輔佐晉文公回國後,隱於山中,晉文公燒山逼他出來,子推抱樹焚死。為悼念他,遂定於是日禁火寒食。
玉爐:香爐之美稱。
沉水:沉香。
山枕:兩端隆起如山形的凹枕。
花鈿(diàn):用金片鑲嵌成花形的首飾。
鬥草:一種競採百草、比賽優勝的遊戲。
江梅:梅的一種優良品種,非專指生於江邊或水邊之梅。
柳綿:即柳絮。柳樹的種子帶有白色絨毛,故稱。
鞦韆:相傳春秋時齊桓公由北方山戎引入。一說鞦韆起於漢武帝時,武帝願千秋萬壽,宮中因作千秋之戲,後倒讀為鞦韆。
創作背景
這首詞為作者早年所作。據陳祖美《李清照簡明年表》: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李清照結識張耒、晁補之及同齡諸女友,《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等詞當作於是年前後。
詩文賞析
這首詞是李清照早期的名篇之一。下面是人民文學出版社古典文學編輯室副主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王思宇先生對此詞的賞析。
此詞透過寒食時節景物形象探尋一位少女的感春情思,從而表達作者愛春惜春的心情。
上片寫少女春睡初醒情景,用的是倒敘,頭兩句是第三句睡醒後的所見所感。“淡蕩”猶盪漾,形容春光融和遍滿。寒食節當夏曆三月初,正是春光極盛之時。燻爐中燃點著沉水香,輕煙裊繞,暗寫閨室的幽靜溫馨。這兩句先寫出春光的宜人,春閨的美好。第三句寫閨中之人,詞中沒有去寫她的容貌、言語、動作,只從花鈿寫她睡醒時的姿態。“山枕”謂枕形如山。“夢迴山枕隱花鈿”是少女自己察覺到的,不是別人看出來的。暮春三月,春困逼人,她和衣而臥,不覺沉沉入睡,一覺醒來,才覺察自己凝妝睡去,自己也覺詫異。薰香已殘,說明入睡時間已久,見出她睡得那樣沉酣香甜。她夢迴猶倚山枕,出神地望著室外的盪漾春光,室內的沉香菸嫋,一種潛藏的春思隱約如見。這幾句不事修飾,淡淡道來,卻別有一番情致。
下片寫少女的心曲。“海燕未來人鬥草,江海已過柳生綿”。古人以為燕子產於南方,春末夏初渡海飛來,故稱海燕。“鬥草”是用花草賭賽勝負的一種遊戲。時節已到寒食,為什麼不見燕子飛來呢?女伴們鬥草嬉戲,情懷是多麼歡暢。江梅花期已過了,楊柳又正飛花。這裡寫的是少女眼中所見,心中所感種種景緻說明春事已經過半,當此時少女的春閨寂寞、情懷繚亂,含有作者的惜春心情。這兩句對仗工整,既有動態,更有細微的心理活動,極盡工巧之妙。
“黃昏疏雨溼鞦韆”,寫的是另一種境界。鞦韆本是少女喜歡的遊戲,尤其是當寒食時節更是無此不歡。這一句寫的是黃昏時忽然飄起細雨,把鞦韆灑溼了,這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的外現,同上兩句所寫的有精神上的契合,都是少女春日心情的寫照。此句寫春愁卻不用“春愁”二句,只言雨中秋千,卻道出愁緒萬縷。
這首詞以物寫人,以景寫情,把春日少女的姿態和內心世界寫得活靈活現,有“無我之境”的妙趣。
浣溪沙詩詞4
浣溪沙 歐陽修
湖上朱橋響畫輪①,溶溶春水浸春雲,碧琉璃滑淨無塵。
當路遊絲②縈醉客,隔花啼鳥喚行人,日斜歸去奈何春。
註釋: ①畫輪:裝飾豪華的車子。②遊絲:春季裡昆蟲吐出來的細絲,常隨風飄舞於花草樹木之間。
(1)詞的上片描寫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請作簡要分析。(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片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請結合詩句分析。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0、答案 (1)詩歌描繪出一幅春天美妙動人的湖面風光圖(1分):遊客們乘坐著豪華的車子,駛過那裝修著硃紅欄杆的橋樑,來到湖邊遊賞春光;湖水裡映出了雲的影子,雲、水、天空都融一起了;湖面光潔而又平滑。(2分)
(概括特點一分,只要意思到就可以,但一定要扣住春天,比如美麗動人、明媚動人、熱鬧幽美、生意盎然、絢麗明淨等;描述畫面一定要扣住三個方面,只寫兩個一分)
(2)①對偶。當路遊絲縈醉客,隔花啼鳥喚行人。當路遊絲對隔花啼鳥,縈醉客對喚行人,描寫春物留人,人亦戀春。②比擬(擬人),把遊絲、啼鳥說成頗通人性的靈物,明明是遊人捨不得歸去,卻說成是遊絲網住春光,、啼鳥留住遊人。(手法各一分,分析各一分)
浣溪沙詩詞5
浣溪沙
[唐] 毛熙震
春暮黃鶯下砌前,水精簾影露珠懸,綺霞低映晚晴天。
弱柳萬條垂翠帶,殘紅滿地碎香鈿,蕙風飄蕩散輕煙。
花榭香紅煙景迷,滿庭芳草綠萋萋,金鋪閒掩繡簾低。
紫燕一雙嬌語碎,翠屏十二晚峰齊,夢魂消散醉空閨。
晚起紅房醉欲消,綠鬟雲散嫋金翹,雪香花語不勝嬌。
好是向人柔弱處,玉纖時急繡裙腰,春心牽惹轉無憀。
一隻橫釵墜髻叢,靜眠珍簟起來慵,繡羅紅嫩抹蘇胸。
羞斂細蛾魂暗斷,困迷無語思猶濃,小屏香靄碧山重。
雲薄羅裙綬帶長,滿身新裛瑞龍香,翠鈿斜映豔梅妝。
佯不覷人空婉約,笑和嬌語太猖狂,忍教牽恨暗形相。
碧玉冠輕嫋燕釵,捧心無語步香階,緩移弓底繡羅鞋。
暗想歡娛何計好,豈堪期約有時乖,日高深院正忘懷。
半醉凝情臥繡茵,睡容無力卸羅裙,玉籠鸚鵡厭聽聞。
慵整落釵金翡翠,象梳欹鬢月生雲,錦屏綃幌麝煙薰。
浣溪沙詩詞6
古詩原文
霜落千林木葉丹。遠山如在有無間。經秋何事亦孱顏。
且向田家拚泥飲,聊從卜肆憩徵鞍。只應遊戲在塵寰。
譯文翻譯
秋季裡,楓葉全部變成丹紅的顏色,樹林之後隱約地露出青山的輪廓,這輪廓非常輕柔,似有似無。看過了這秋日的風光,還會認為何處有美景?
我推辭了農家熱情的挽留,走到了占卜的小店裡稍作休息。算了,煩心的事都不在提起,還是珍惜年華、遊戲人間吧!
註釋解釋
1、千林:大量樹林。千,泛指多數。
2、木葉丹:指在秋季變紅的樹葉。木葉,樹葉。
3、何事:為什麼。
4、孱(chán)顏:形容山的高峻不齊的樣子。
5、拚(pàn):不顧一切的幹。
6、泥飲(nì yǐn):強留飲酒。此處亦有久飲、痛飲之意。
7、卜肆(sì):賣卜的鋪子。
8、憩(qì)徵鞍:旅途中休息。徵鞍:旅行時騎乘的馬匹。
9、遊戲在塵寰(huán):遊戲人間,有玩世不恭意。塵寰:指人世間。
詩文賞析
這是一首羈旅悲秋的詞,上片寫途中景色,下片寫自家心情。口氣略帶自嘲自諷,但實際上感情是嚴肅的,態度是認真的。
“霜落千林木葉丹。遠山如在有無間”與《浣溪沙·路轉峰迴出畫塘》的“一山楓葉背斜陽”相似,都是寫秋日遠山紅葉的美麗景色。只不過“霜落千林”比“一山楓葉”顯得更為寒冷蕭颯一些。“經秋何事亦孱顏”的“經秋”,說明此時已不是初秋而到了暮秋時候;“孱顏”,通“巉巖”,就是險峻的山岩,而險峻的山岩一般都是陡峭嶙峋,缺乏秀潤的。暮秋霜降的時候,山上的樹葉都凋落了,那一山紅葉的的美麗景色也隨之消失,山變得瘦骨嶙峋,一點兒也沒有以前那種秀潤豐滿或隱約朦朧的樣子了。句中的“亦”字,說明“孱顏”所形容的不止是山而還包括了其他東西,比如說——旅途中那個孤獨憔悴的人 。
因此,接下來的“且向田家拚泥飲,聊從卜肆憩徵鞍”就說到遊子了。這兩句,雖然只是寫遊子在旅途中的消遣,但他的用詞和口吻很容易令人想到一些歷史的“出處”。首先,到田家去喝酒而且是“泥飲”,正如杜甫的《遭田父泥飲美嚴中丞》。杜甫是一個渴望“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人,可是當他數落蜀中的時候,也曾結交了一些“田夫野老”的朋友,所謂“縱酒嘯詠,與田夫野老相狎蕩”(《舊唐書·文苑傳》)。田夫野老也許沒有文化,不會吟詩,但他們質樸坦蕩,待人熱誠,不似官場的虛偽冷淡。對於做客他鄉寄人籬下的遊子來說,這種質樸的友情是彌足珍貴的。所以“且向田家拚泥飲”就不僅僅是到老鄉家喝酒,同時還令人想到羈旅遊子對質樸坦蕩友情與安慰之尋求和嚮往。其次,卜肆是賣卦問卜的地方,常常出現在屈原的作品之中。在《離騷》中,屈原請靈氛和巫咸為他占卜前途,那兩位一個勸他去國遠逝,一個勸他慢慢等待,但這都不是屈原所能接受的。屈原已經下了“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決心,他的問卜,其實不是真的因為拿不定主意才去向卜者請教,而是一種對天道不公的困惑和怨憤。人在悲憤之極的時候便是要呼天,然而,“儻所謂天道,是邪?非邪?”(司馬遷《伯夷列傳》語)同樣,當古人提到問卜的時候,其實也不一定是真的想要去算卦,有時候就暗含這種對天意的質問和責難。
這兩句說話的口吻,體現出文後的深意。到田家去豪飲一番本來是很快樂的事,卻用了“泥飲”,而且還是“拚”泥飲。使用了“拚”表達出要豁出去一醉方休,卻又用了“且向”二字作為轉折。表達出了一種很曲折很複雜的情緒,這種情緒總是指向的就是“不得已”和“無可奈何”。尋求友誼是快樂的,理想失落是悲哀的。對作者來說,尋求友誼的快樂並不能抵消理想失落的悲哀。“聊從卜肆憩徵鞍”的“聊”,也有“姑且”或“無可無不可”的意思。看到路旁有個卜肆,就無可無不可地下馬向那裡走過去,不是虔誠地去求卜問卦,也許只是以算卦為藉口到那個地方歇歇腳而已。這兩句的口氣互相呼應,引人聯想。
結尾一句“只應遊戲在塵寰”,古來有很多人說過類似的話,如張元幹《八聲甘州》的“何妨遊戲,莫問棲遲”;呂渭老《水調歌頭》的“偶逢遊戲到人間”;劉克莊《賀新郎》的“且伴我,人間遊戲”,那都是表現一種“玩世不恭”的姿態。但王國維對人生的態度是嚴肅的,並不是一個玩世不恭的人。他生逢民族災難接連不斷的清王朝末世,又由於身負養家餬口的重擔而不得不長年累月的奔走四方羈旅他鄉,但是他有理想,有熱腸,而且異常執著,不肯放棄。當他說“只應遊戲在塵寰”時,已絕不是單純的自我安慰與排解,而是凝聚著內心深處對當時那個時代的全部困惑和悲憤。
浣溪沙詩詞7
浣溪沙·洞庭
張孝祥
行盡瀟湘到洞庭。楚天闊處數峰青。旗梢不動晚波平。
紅蓼①一灣紋纈亂,白魚雙尾玉刀明。夜涼船影浸疏星。
注:①紅蓼,指生在水邊的紅色蓼草。
鑑賞:
這首詞是張孝祥在公元1168年(宋孝宗乾道四年),由知潭州(今湖南長沙)調知荊南(荊州,今湖北江陵)兼荊湖北路安撫使時,洞湘江入沿庭湖所作。他前年為諫官所劾,罷任北歸,也曾泛湘江而至洞庭,作《念奴嬌?過洞庭》詞,有“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髮蕭騷襟袖冷”等語,流露出一種疾俗憤世的情緒,這一首寫得心氣平和多了。他從長沙出發,舟行至洞庭湖,前一段路程以“行盡瀟湘”一筆帶過,“到洞庭”三字引出下文。“楚天闊處數峰青”一句,寫洞庭湖全景恰到好處。范仲淹《岳陽樓記》雲:“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是在岳陽樓上俯視洞庭之景。詞人泊舟湖中,不復寫湖之大如何如何,只說四圍廣闊,遠處峰青,則規模可 見,氣象可想。“旗梢不動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時景象,呈現出大自然清幽的靜態美。旗梢,即旗旓。船頭所插旌旗上的飄帶一絲不動,表明此刻的湖面,風平浪靜,所以出現傍晚水波平靜的景象,唯有鱗鱗細浪了。這樣夕陽斜照湖面停泊的船舟,與遼闊的楚天,青色的山逢,共同構成一幅境界開闊而又幽靜的山水畫面。
下片寫停船後泛覽湖景所見。“紅蓼一灣紋 纈亂,白魚雙尾玉刀明”兩句,不僅對仗工整,而且隨著視野的轉換,顯示出另一番情趣,並給人一種紅白鮮明的色彩感。“ 紅蓼”,指生於水邊的紅色蓼草。南宋朱弁《曲洧舊聞》卷四雲:“紅蓼,即《詩》所謂游龍也。俗呼水紅。江東人別澤蓼,呼之為火蓼。”唐代詩人杜牧《歙州盧中丞見惠名醞》:“猶念悲秋分賜,夾溪紅蓼映風蒲。”而詞中的“紅蓼”與“白魚”相對,更感到作者的構思精巧,觀察入微。詞人既寫了遠處一條水灣倒映出的紅蓼圖,又寫了似的雙尾白魚。魚稱“雙尾”而“明”,是躍出水面之魚,靜中見動。“夜涼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語收結,尤耐人尋味。
這裡作者變換出另一幅畫面,而思緒已超越了時空對唸的限制,直接轉入夜景,使讀者有更多的想象餘地思考這個過程。再從畫面本身看,是從行舟夜泊的角度落筆,攝取大自然中富有代表性的兩種景象:一是疏星淡月,倒影湖中;二是水中船影遮蓋著星空倒影。這 不僅與前面的“楚天闊”、“晚波平”的自然景象相呼 應,而且充分地展現了優美的詞境。“夜涼”二字,既是詞人的直感,又顯示出流戀自然界的心態。
問題:
(1)這首詞的上闕寫了哪些景物,描繪了一幅什麼樣的畫面?(3分)
(2)詞的下闕使用了多種藝術手法,請舉出兩例作簡要賞析。(4分)
答案:
(1).上闕寫了遼闊的楚天、青色 的山峰、平靜的湖面、停泊的晚舟等景物;描繪了一幅境界開闊而又幽靜的山水畫面。
(2).①動靜結合,“明”是躍出水面之魚,在這樣的安靜的環境中,靜中見動。②比喻、對比,將雙尾白魚比作“玉刀”,既寫出魚的特徵,也和“紅蓼”形成鮮明的色彩對比,給人強烈的色彩感。③想象。停船之時是傍晚,而“夜涼船影浸疏星”一句直接轉入夜景,在想象中展現出水中船影遮蓋著星空倒影的優美境界。(只要任意舉出兩種手法即可)
浣溪沙詩詞8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譯文
我填上一曲新詞,倒上一杯美酒,這時的天氣,與去年相同。當夕陽西下,何時才能迴轉?令人無可奈何,看見花兒又殘落了;似曾相識,春燕又飛回。美好的事物無法挽留,只不過是似曾相識而已,想到這些令人感傷。我獨自在小徑裡徘徊,感覺很傷感。
註釋
①選自《珠玉詞》,浣溪沙,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紗於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紗》或《浣紗溪》。有平韻、仄韻兩體,均為雙調四十二字,後用為詞牌名。
②“去年”句:語本唐人鄧谷《和知已秋日傷懷》詩“流水歌聲共不回,去年天氣舊池臺”。
③無可奈何:不得已,沒有辦法。
④香徑:花園裡的小路。
寫作背景
這是晏殊《珠玉詞》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作者一生歷居顯官要職,仕途平坦,但政績平平。作品在歌酒風月、閒情逸致吟詠中,也常流露出官僚文人由精神空虛而產生的年華易逝、遲暮落寞的感傷。《浣溪沙》這首詞寫的就是作者對光陰流逝的悵惘和對春天消失的惋惜之情。雖然這是古代詩詞中屢見不鮮的主題,但是,由於作者對此懷有獨到的體會,有新穎的構思,有屬對工巧的名句,所以這首詞也因之成為千古流傳的名篇了。
浣溪沙詩詞9
柳
柳葉纖細碧婉妝, 柔絛輕舞半垂塘, 若雨煙朧晴誘眼, 媚姿藏。
遙望嫩江春水綠, 低眉情話話情長。 惹下相思魂失落, 滿心芳。
殘荷
霜至花凋枯葉鳴, 敗枝悽切淚盈盈, 幾縷斜陽哀嘆惋, 恨凋零。
有意春荷心早許, 無情秋雨毀蓮蓬, 試問蒼天誰的過, 好心疼。
秋
霜染紅楓雁兩行, 金風幾縷送菊香。 清波映照松濤綠, 醉秋妝。
一筆狂書情未盡, 半箋濃墨意飛揚。 點點新詞寫秋意, 畫一張。
月影
照影東窗又寫愁, 憑欄月色有誰憂。 多少迷茫驚駭裡, 染雙眸。
月躲薄雲形易散, 花埋疊葉影難求。 一聲哀嘆誰知曉, 只心留。
無題
戴月披星月色蒙, ??痴心一片染衣紅。 ?晝夜兼程期盼裡,?意匆匆。
多少朦朧多少惑, ??幾人知曉幾人通。 ?更待彩虹風雨後,?雁飛鴻。
無題
冷月臨窗照影單, 悽風驟雨一肩擔。 多少迷茫多少恨, 置一邊。
一縷情絲歸那處, 幾緒哀怨向誰言。 世態炎涼腸寸斷, 視之閒。
無題
一曲迷茫彈斷絃, 幾多憤慨幾多煩。 敢問蒼天何負我, 淚潸然。
夜雨孤燈誰是伴, 悽風冷月只獨憐。 粉黛妝鏡無意賞, 費紅胭。
攤破浣溪沙
冷月臨窗照影單, 青燈伏案練詩篇。 命鼠難描心底事, 淚漣漣
一縷情絲歸哪處, 幾緒哀怨向誰言。 花落水流腸寸斷 , 是情牽
浣溪沙詩詞10
此詞虛實相生地展現了當下詞人登臨所見的眼前之景和伊人作伴。詞人當初凝著醉眼所觀賞的往文之景,透過今文情景的對比,流露出作者物是人非、恍若隔世的悵惘心緒。全詞意境沉鬱,語言收放自如。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一下吧。
●減字浣溪沙
賀鑄
秋水斜陽演漾金,遠山隱隱隔平林。
幾家村落幾聲砧。
記得西樓凝醉眼,昔年風物似如今。
只無人與共登臨。
賀鑄詞作鑑賞
此詞虛實相生地展現了當下詞人登臨所見的眼前之景和伊人作伴。詞人當初凝著醉眼所觀賞的往久之景,透過今久情景的對比,流露出作者物是人非。恍若隔世的悵惘心緒。全詞意境沉鬱,語言收放自如。
詞的上片寫登臨所見:清澈的秋水,映著斜陽,漾起金波。一片平展的樹林延伸著,平林那邊,隱隱地橫著遠山。疏疏的村落,散見川原上,傳出斷斷續續的砧杵聲。接下去,下片前兩句說昔年曾登此樓,風景與今相似。而詞人今日面對此景,究竟喚起何種感慨,卻到結句只無人與共登臨才點明,原來昔日同登此樓的人,今已不,只剩下作者孑然一身,佇立於樓上了。聯絡賀鑄的生平看,那位不能同來的人,可能是他的眷屬。至此,可以感到上片所寫的那秋水斜陽,那遠山平林,那村落砧聲,都不再是客觀的景物了,而是詞人心中眼中,都有一種傷心說不出處,這種傷心說不出的情緒,藉助於末句的點醒,令人於言外得之,倍覺其百感蒼茫,含蘊深厚。
浣溪沙詩詞11
古詩原文
宿醉離愁慢髻鬟,六銖衣薄惹輕寒,慵紅悶翠掩青鸞。
羅襪況兼金菡萏,雪肌仍是玉琅玕,骨香腰細更沈檀。
譯文翻譯
晚唐女子宿醉初醒帶著離別的愁緒慢慢整理環形髮髻,輕如蟬翼的衣服讓身子有一點點寒冷,慵懶地照著鏡子塗口紅穿翠衣。
裝著蠶絲襪和裝飾金蓮花頭飾,如雪肌膚在薄薄的紗衣下彷彿是玉石般潤澤,在沉香與檀香的氛圍下露出楊柳小纖腰婀娜的身姿。
註釋解釋
浣溪沙:唐教坊曲,用作詞調。又名《小庭花》、《減字浣溪沙》、《東風寒》、《和清風》等。
宿醉:隔夜猶存的餘醉。
慢:胡亂,隨便。
髻鬟(jì huán):環形髮髻。古代中國婦女髮式。
六銖衣:中國古代計量以二十四銖為一兩,六銖極言其輕。也指仙人之衣。
青鸞:青鳥。古代創說中能幫人傳遞資訊的仙鳥。這裡指青銅鸞鏡。
菡萏(hàn dàn):指蓮花。
玉琅玕(láng gān):玉石。
沈檀:沉香與檀香。“沈”通“沉”。
創作背景
該詞創作時間約為860-880年之間,詞人韓偓在南唐皇帝唐昭宗下任兵部侍郎等職,專寫女子裙裾脂粉之詞供皇帝娛樂,該詞收錄於《尊前集》。
詩文賞析
該詞為典型的“香奩體”詞,為最早的《浣溪沙》,題材為“豔情”題材,抒情風格細膩深曲,文辭麗美。
上片主要描寫宿醉初醒女子面部神態、髮髻、衣服、面容等內容。“愁”字寫出女子的情緒,“慢”寫出了女子的動作,“寒”烘托了環境冷暖,“紅”和“翠”也出了顏色。
下片主要描寫女子體態、身姿、腰身、肌膚、和腿部。“羅襪”、“雪肌”、“玉琅玕”突出了女子體態、肌膚的質感,“骨香”和“沈檀”突出了嗅覺感受。
全詞共六句,從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全方位描寫了女性,以雕琢的文辭表現了女子的形態美和裝飾美,但更重的是她的“離愁”,因離愁而醉酒、慵懶,失了生活的趣味卻又止不住“更沉檀”即重塗脂粉,看似享受卻掩飾著內心的苦澀。
浣溪沙詩詞12
古詩原文
月底棲鴉當葉看。推窗跕跕墮枝間。霜高風定獨憑欄。
覓句心肝終覆在,掩書涕淚苦無端。可憐衣帶為誰寬。
譯文翻譯
在昏暗的月光中,那光禿禿樹杈上的烏鴉就像是樹葉一般。開啟窗子,落葉還在不停的飄零。晚霜寒冷中獨自上樓依欄遠望。
想作詩吧,苦尋詩句。合上書雙淚涕縱,心中沒有緣故的煩悶。自己日漸消瘦,這又是為了什麼?
註釋解釋
①鴉:有些版本作“雅”字。
②跕跕(dié):下墮貌。《後漢書·馬援傳》:“仰視飛鳶,跕跕墮水中。“
③風定:風停止。
④覓句心肝:苦尋詩句。
⑤無端:無緣無故。
⑥可憐衣帶為誰寬:引柳永《鳳棲梧》詞“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王國維於1905年在固原所作。當時王國維遠離家人,獨自一人在外地任教,藉此詞抒發自己內心的孤獨。
詩文賞析
從詞開端的“月底梄鴉”四個字來看,王國維所寫者為眼前實有的一種尋常之景物。可是當王國維一加上“當葉看”三個字的述語以後,卻使得這一句原屬於“寫境”的詞句,立即染上了一種近於“造境”的象喻色彩。其所以然者,蓋因既說是“當葉看”,便可證明其窗前之樹必已經是枯凋無葉的樹。而所謂“棲鴉”,則是在淒冷之月色下的“老樹錯鴉”,其所呈現的本應是一幅蕭瑟荒寒的景象。可是王國維卻偏偏要把這原屬於茺寒的“棲鴉”的景色作為綠意欣然的景色來“當葉看”。只此一句,實在就已經表現了王國維的絕望悲情之中想求得慰藉的一種掙扎和努力。王國維所用“跕跕”原出於《後漢書》之《馬援傳》,本來是寫馬援出征交趾之時,當地的氣候惡劣。這一典實在用得極好,此“跕跕墮”三字,遂亦隱然有了一種隱喻環境之惡劣的暗示。接著詩人寫下了第三句“霜高風定獨憑闌”。“霜”而曰“高”,自可使人興起一種天地皆在嚴霜籠罩之中的寒意彌天之感到至於“風”而曰“定”,則或者會有人以為不如說“風勁”之更為有力,但以為“定”字所予人的感受與聯想實在極好。蓋以如用“勁”字,只不過使人感到風力依然強勁,其摧傷仍未停止而已。而“定”字所予人的感受,則是在一切摧傷都已經完成之後的絲毫無挽回之餘地的絕望的定命。正如李商隱在其《暮秋獨遊曲江》一詩中所寫的“荷葉枯時秋恨成”之“恨成”。
以上前半闋的`三句本是寫景象為主,然而王國維卻寫景之中傳達了這麼豐富的感受和意蘊,遂使得原屬於“寫境”的形象同時也產生了“造境”的託喻的效果。
“覓句心肝終覆在”一句,這句從表面看來也是寫作詞之用心良苦,與“為制新詞”一句的意思似頗為相近日但卻因其用字與句法的安排,而蘊含了給讀者更多感發的潛力。首先“覓”字從一開始就暗示了一種探索追尋的努力則是“心肝”二字又給人一種極強烈的感受。再說其下面的“掩書涕淚苦無端”一句。後句所謂“無端”者便有跡可尋,因而其悲感遂亦有了一種原因為與限度,所以其感人之力遂亦如此。至於“苦”字加強了“無端”之感,是欲求其端而苦不能得之意,如此遂使其涕淚之感。最後一句引用柳永名句,強加於上,略顯俗套,但意思更進一層。
浣溪沙詩詞13
浣溪沙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河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22. 這首詞中將詞人對美麗春天,大好年華以及美好事物的無限依戀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的詞語是 ,作者感慨物是人非,時光易逝的詩句是 , 。(3分)
23. 研讀全詞,品析“無可奈河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分)
答案:
22. 詞語是 徘徊 ,作者感慨物是人非,時光易逝的詩句是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 。(3分)
23. 研讀全詞,品析“無可奈河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所表達的思想感情。(3分)
花開花落是自然規律,所以人是無可奈何的;燕子每年都回來尋舊巢,所以說似曾相似。這是作者對時光流逝的慨嘆。
浣溪沙詩詞14
古詩原文
雨歇梧桐淚乍收,遣懷翻自憶從頭。摘花銷恨舊風流。
簾影碧桃人已去,屧痕蒼蘚徑空留。兩眉何處月如鉤?
譯文翻譯
秋雨停了,梧桐樹葉不再滴雨 ,好像是停止了它滴滴的眼淚。重新反覆回憶,釋放自己的情懷。想當初曾與思念之人有過美好的風流往事。(回憶)那美麗的身影、如桃花般的面容,但人已離去(可是人卻不知何處去了)。只空空留下那嬌小的鞋痕在長滿蒼蘚的小徑上。思戀之人在何處,只有孤單的如鉤明月。
註釋解釋
雨歇句:此言秋雨停了,梧桐樹葉不再滴雨,好像是停止了它滴滴的眼淚。
翻:同“反”。
摘花句:意思是當初曾與她有過美好的風流的往事。杜甫《佳人》:“摘花不插發,採柏動盈掬。”
屧(xie}痕句:此言長滿蒼蘚的小徑上,她那嬌小的鞋痕猶在,可是人卻不知何處去了。 屧痕,即鞋痕。
兩眉:代指所思戀之人。
創作背景
從內容看大概是納蘭寫給他早年曾愛戀過的一位女子的。在青梅竹馬的表妹、生死患難的盧氏之前,何來這樣一位驚鴻照影的美人?史籍已無從可考,可那份深切的思念卻力透紙背,如歲月一般悠長,縱使青絲變成白髮也無法忘懷。
詩文賞析
此詞上片景起,情景交織,“淚乍收”已是傷情畢現,又接之以“遣懷”二句,點明傷感之由。“摘花銷恨”中有人有己,低迴惆悵。下片寫眼前空寂之景。前二句以“簾影碧桃”、“屧痕蒼蘚”表現人去樓空的寂寞,結句又以遙遙生問表達了深深的懷念之情。
這首詞為思念舊日情人而作。首句“雨歇梧桐”與“淚乍收”是什麼關係呢?是表示雨和淚在同一時間停止,還是以雨停比喻淚止?不能說死。作者只是把二者並列提出,以不解解之,反而能增加一種朦朧的意境。反正“梧桐雨”和“流淚”都與離情有關。如溫庭筠《更漏子》詞“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元雜劇中白樸的《唐明皇秋夜梧桐雨》,都能引起讀者的聯想。“遣懷”二句謂為排遣愁懷反而回憶起過去的戀情,也就是摘花銷恨這件風流韻事。下片由回憶回到現實。“簾影”二句寫眼前所見。竹簾上映著碧桃樹影,花徑的苔蘚上還留下她的鞋印,然而伊人已去,徒然睹物思人,增加傷感。“空留”二字透露出多少感慨和無奈。結句由看到天上彎彎的新月而聯想到伊人的雙眉,但不知她如今人在何處?一種刻骨相思之情躍然紙上,情深意苦。詞句亦纏綿悽婉,令人惆悵。其中“簾影碧桃”和“屧痕蒼蘚”二句,對仗工整而典雅,亦為此詞增色不少。
浣溪沙詩詞15
《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
清朝:納蘭容若
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古詩簡介
《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是納蘭性德悼念亡妻的作品。詞中感懷前塵往事。上片寫一個孤獨的人在秋風中夕陽下沉思往昔。“西風”、“涼”、“黃葉”、“殘陽”等詞渲染了一幅淒涼的氛圍。下片追憶當年醉酒、賭書的情形,這些在過去看來很平淡的舊事今天卻無法重溫了。
《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翻譯/譯文
秋風吹冷,孤獨的情懷有誰惦念?看片片黃葉飛舞遮掩了疏窗,佇立夕陽下,往事追憶茫茫。酒後小睡,春日好景正長,閨中賭賽,衣襟滿帶茶香,昔日平常往事,已不能如願以償。
《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註釋
①誰:此處指亡妻。
②蕭蕭:風吹葉落髮出的聲音。
③疏窗:刻有花紋的窗戶。
④被酒:中酒、酒醉。
⑤春睡:醉困沉睡,臉上如春色。
⑥賭書:此處為李清照和趙明誠的典故。李清照《金石錄後序》雲:“餘性偶強記,每飯罷,坐歸來堂,烹茶,指堆積書史,言某事在某書某卷第幾頁第幾行,以中否角勝負,為飲茶先後。中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甘心老是鄉矣!故雖處優患困窮而志不屈。”此句以此典為喻說明往日與亡妻有著像李清照一樣的美滿的夫妻生活。
⑦消得:消受,享受。
《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賞析/鑑賞
納蘭性德妻子盧氏多才多藝,和他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他對這位妻子有著深厚的感情,可惜的是“成婚三年後妻子亡故”。這首詞就是納蘭性德為悼念亡妻盧氏所做。詞中道出了今日的酸苦,即那些尋常的往事不能再現,亡妻不可復生,心靈之創痛也永無平復之日。其中有懷戀,有追悔,有悲哀,有惆悵,蘊藏了複雜的感情。
納蘭性德此詞,上闋是此時此地的沉思,下闋是對往時往事的回憶;上闋是納蘭性德此時此地的孤獨,下闋是納蘭性德和妻子在曾經的短短三年之中那一些短暫而無邊的歡樂。
上闋寫喪妻後的孤單淒涼。首句從季節變換的感受發端。西風漸緊,寒意侵人。值此秋深之際,若在往日,盧氏便會催促作者新增衣裳,以免著涼生病。但今年此時,盧氏已長眠黃土,陰陽阻隔,天壤之別,她再也不能來為作者鋪床疊被,問寒問暖地關心他了。“誰念西風獨自涼?”這句反問的答案盡在不言之中,混合了期待與失望的矛盾情緒。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開篇“西風”便已奠定了整首詞哀傷的基調。在西風吹冷、黃葉蕭蕭的冬天日子裡,作者緊閉著窗子,獨自覺得特別寒冷,但有誰關心呢?詞人明知已是“獨自涼”,無人念及,卻偏要生出“誰念”的詰問。僅此起首一句,便已傷人心髓,後人讀來不禁與之同悲。而“涼”字描寫的絕不只是天氣,更是詞人的心境。
次句“瀟瀟黃葉”是秋天的典型景象。在秋風勁吹之下,枯黃的樹葉紛紛揚揚地透過窗戶飄進屋內,給作者心頭更添一層秋意。於是,他便關上窗戶,把那觸緒神傷的黃葉擋在窗外。窗戶關上了,黃葉自然不會再來叨擾,但作者因此也同外界完全隔絕,因而處境更加孤獨。孤寂的感受使作者觸景生情。他獨立在空蕩蕩的屋中,任夕陽斜照在身上,把身影拖得很長很長。這時,他的整個身心全部沉浸在對往事的回憶中。次句平接,面對蕭蕭黃葉,又生無限感傷,“傷心人”哪堪重負?納蘭性德或許只有一閉“疏窗”,設法逃避痛苦以求得內心短時的平靜。“西風”、“黃”、“疏窗”、“殘陽”、“沉思往事”的詞人,到這裡,詞所列出的意向彷彿推向了一個定格鏡頭,淒涼的景物襯托著作者淒涼的回憶,長久地鍥入讀者的腦海,併為之深深感動。
下闋很自然地寫出了詞人對往事的追憶。前兩句回憶妻子在時的生活的兩個片斷:前一句寫妻子對自己無微不至的體貼和關心,自己在春天裡酒喝得多了,睡夢沉沉,妻子怕擾了他的好夢,動作說話都輕輕的,不敢驚動;後一句寫夫妻風雅生活的樂趣,夫妻以茶賭書,互相指出某事出在某書某頁某行,誰說得準就舉杯飲茶為樂,以至樂得茶潑了地,滿室洋溢著茶香。這生活片斷極似當年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趙明誠賭書的情景,說明他們的生活充滿著詩情和雅趣,十分美滿和幸福。納蘭性德以趙明誠、李清照夫婦比自己與盧氏,意在表明白己對盧氏的深深愛戀以及喪失這麼一位才情並茂的妻子的無限哀傷。納蘭性德是個痴情的人,已是“生死兩茫茫”,陰陽相隔,而他仍割捨不下這份情感,性情中人讀來不禁潸然。傷心的納蘭性德明知無法挽同一切,只有把所有的哀思與無奈化為最後一句“當時只道是尋常”。這七個字更是字字皆血淚。盧氏生前,作者沉浸在人生最大的幸福之中,但他卻毫不覺察,只道理應如此,平平常常。言外之意,蘊含了作者追悔之情。
全詞情景相生。由西風、黃葉,生出自己孤單寂寞和思念亡妻之情;繼由思念亡妻之情,生出對亡妻在時的生活片斷情景的回憶;最後則由兩個生活片斷,產生出無窮的遺憾。景情互相生髮,互相映襯,一層緊接一層,雖是平常之景之事,卻極其典型,生動地表達了作者沉重的哀傷,故能動人。
《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685年),葉赫那拉氏,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諱改名為性德,字容若,滿洲正黃旗人,號楞伽山人。皇太子改名胤礽,才得以恢復。清朝著名詞人,詞風與李煜相似。納蘭出身顯赫,父親是康熙時期武英殿大學士納蘭明珠。納蘭性德自幼修文習武,康熙十五年(1676年)高中進士。初授三等侍衛,後晉為一等,長年被迫追隨康熙左右。 納蘭性德生性淡泊名利,最擅寫詞。他的詞以“真”取勝:寫情真摯濃烈,寫景逼真傳神。納蘭性德在清初詞壇獨樹一幟,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豔,格高韻遠,獨具特色,直指本心。”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亡於寒疾,年僅三十一歲。被王國維稱為“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的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