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浣溪沙》的教案設計及賞析
《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已經入選我國中學生的語文課本。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浣溪沙。一去新詞酒一杯》的教學設計和賞析。希望大家喜歡。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在朗讀中感受本詞清麗自然的風格特點
理解詩人透過本詞表現的對生活的哲思
教學重點:在朗讀中感受本詞清麗自然的風格特點
教學難點:理解詩人透過本詞表現的對生活的哲思
課文: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教學流程:
一、匯入
1、誠實穩重的“太平宰相”
(1)14歲的晏殊與來自全國各地的千名考生同時入殿參加考試,從容應試,援筆立成,受到真宗的嘉賞,賜同進士出身。第三天覆試“賦”時,看題後奏道:此賦題自己以前曾做過,請求另改他題。其誠實與才華,更受到真宗的讚賞。
(2)真宗立太子,就是後來的仁宗,召見晏殊要他入宮陪伴太子,並說其所以選擇晏殊是因為他生活檢點謹慎,不像其他的大臣出入於聲色之場。晏殊說不然,自己只是因為家裡經濟拮据,才沒有和他們一樣去聽歌看舞,真宗更信任晏殊的誠實,之後不斷提拔晏殊,委以重任。
2、與柳永的潦倒不同,晏殊的經歷是平坦富足,令人羨慕的。晏殊雖然居高位、食厚祿,但不改赤子之心,憑著對生活的細心體悟,寫下了許多流傳後世的詩詞作品。“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念蘭堂紅燭,心長焰短,向人垂淚”等都成為了名篇佳句。
二、感受語言風格
1、自讀此詞,解決字面理解上的障礙
2、朗讀這首詞,說說你覺得這首詞在語言風格、用字用詞上與柳永的《蝶戀花》有什麼不同?
清麗自然,圓通曉暢
3、背誦這首詞
三、領會情感哲理
1、反覆朗讀上片,說說上片中詩人抒發了怎樣的感懷?詩人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感懷?
表面的不變:去年天氣、舊亭臺
深層的變:夕陽西下幾時回
2、詩人感懷的只是“夕陽西下幾時回”嗎?“夕陽西下幾時回”流露出的是詩人哪些更為深層的所思所感?
在“新曲”與“酒”的助力下,觸景傷懷,引發對人生的思考、追問
年華的流逝,美好事物的一去不返,生活中得失的意義何在?
3、上片流露出詩人對美好事物消逝不返的淡淡的哀愁,但詩人的思想並沒有停留在對過往不再的惋惜和惆悵之中,品讀下片中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詩人在這兩句中蘊含了怎樣的哲理?
生活之水向前流淌,其間會有失去,但新的美好也會以新的方式再次出現,雖然花開花落,每年的花朵都是不同的,但是生活之樹常青。
4、朗讀這首詞,在讀的過程中融入詩人對於生活的體悟。
四、對比遷移
1、對比之前所學崔護的《題都城南莊》,說說這兩首作品思想內容上的異同。
2、開放討論
附文:賞析
這是晏殊詞中最為膾炙人口的'篇章。此詞雖含傷春惜時之意,卻實為感慨抒懷之情。詞之上片綰合今昔,疊印時空,重在思昔;下片則巧借眼前景物,重在傷今。全詞語言圓轉流利,通俗曉暢,清麗自然,意蘊深沉,啟人神智,耐人尋味。詞中對宇宙人生的深思,給人以哲理性的啟迪和美的藝術享受。
起句“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寫對酒聽歌的現境。從復疊錯綜的句式、輕快流利的語調中可以體味出,詞人面對現境時,開始是懷著輕鬆喜悅的感情,帶著瀟灑安閒的意態的,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於宴飲涵詠之樂。的確,作為安享尊榮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習於問津、也樂於問津的娛情遣興方式之一。但邊聽邊飲,這現境卻又不期然而然地觸發對“去年”所歷類似境界的追憶:也是和“今年”一樣的暮春天氣,面對的也是和眼前一樣的樓臺亭閣,一樣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舊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覺到有的東西已經起了難以逆轉的變化,這便是悠悠流逝的歲月和與此相關的一系列人事。此句中正包蘊著一種景物依舊而人事全非的懷舊之感。在這種懷舊之感中又糅合著深婉的傷今之情。這樣,作者縱然襟懷衝澹,又怎能沒有些微的傷感呢?於是詞人不由得從心底湧出這樣的喟嘆:“夕陽西下幾時回?”夕陽西下,是眼前景。但詞人由此觸發的,卻是對美好景物情事的流連,對時光流逝的悵惘,以及對美好事物重現的微茫的希望。這是即景興感,但所感者實際上已不限於眼前的情事,而是擴充套件到整個人生,其中不僅有感性活動,而且包含著某種哲理性的沉思。夕陽西下,是無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於它的東昇再現,而時光的流逝、人事的變更,卻再也無法重複。細味“幾時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種企盼其返、卻又情知難返的紆細心態。
下片仍以融情於景的筆法申發前意。“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為天然奇偶句,此句工巧而渾成、流利而含蓄,聲韻和諧,寓意深婉,用虛字構成工整的對仗、唱嘆傳神方面表現出詞人的巧思深情,也是這首詞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這一聯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時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雖然惋惜流連也無濟於事,所以說“無可奈何”,這一句承上“夕陽西下”;然而這暮春天氣中,所感受到的並不只是無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還有令人欣慰的重現,那翩翩歸來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此處安巢的舊時相識嗎?這一句應上“幾時回”。花落、燕歸雖也是眼前景,但一經與“無可奈何”、“似曾相識”相聯絡,它們的內涵便變得非常廣泛,意境非常深刻,帶有美好事物的象徵意味。惋惜與欣慰的交織中,蘊含著某種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時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現,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一片虛無。只不過這種重現畢竟不等於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動地重現,它只是“似曾相識”罷了。滲透在句中的是一種混雜著眷戀和悵惆,既似衝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悵觸。唯其如此,此聯作者既用於此詞,又用於《示張寺丞王校勘》一詩。“小園香徑獨徘徊”,即是說他獨自一人在花間踱來踱去,心情無法平靜。這裡傷春的感情勝於惜春的感情,含著淡淡的哀愁,情調是低沉的。
此詞之所以膾炙人口,廣為傳誦,其根本的原因於情中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