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風箏不同心情的詞語
放風箏的心情是如何的?那麼下面的《風箏》課文中的描寫不同心情的詞語,大家知道幾個呢?歡迎大家閱讀下文學習。
風箏中描寫心情的詞語
大驚失色、千呼萬喚、哭、垂頭喪氣、快活
關於風箏的詩句及優美句子
紙 鳶
(宋)寇 準
碧落秋方靜 騰空力尚微
清風如可託 終共白雲飛
作者寇準(961-1023)字平仲,北宋政治家、詩人.宋太宗時舉進士,後擢升為相,太宗嘉之,以比魏徵.寇準死後宋仁宗諡號忠愍.
寇準的詩受晚唐派影響,情景交融,清麗深婉.有《寇忠愍公詩集》三卷留世.上引五言絕句是否原引此集,尚待查考.
該詩雖題名為《紙鳶》,但詩中卻不見“紙鳶”二字,甚至也看不到紙鳶的'形象.詩人意在借物寫景,狀景抒懷.“碧落”指天界、天空.前句寫環境氣氛和眼前所見:初秋晴朗的天空,風力不大,風箏難以升空高飛.後句遐想抒懷,借風箏只有憑藉風方可旁雲而飛的現象,抒發人事騰達還需有所依託的感嘆.
觀村童戲溪上
(宋)陸 遊
竹馬踉蹌衝淖去
紙鳶跋扈挾風鳴
作者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他出身於一個由“貧居苦學”而仕進的官宦家庭,自幼好學不倦,一生主張抗金復國,但屢遭排擠、罷黜,“一片丹心”始終不得報國.陸游著作極富,八十高齡猶賦詩作文,存詩近萬首,有《陸放翁全集》存世.該句摘自何卷,尚待查考.
宋代兒童遊戲多種多樣,十分豐富.該詩寫了兩種遊戲,一是騎竹馬;一是放風箏.竹馬在地面上奔跑,跑來跑去晃晃悠悠連人帶“馬”衝進了爛泥塘裡,好不掃興;風箏在空中飛舞,左搖右擺,又飛又叫,好不驕橫.值得關注的是,詩人寫風箏與風的關係時,手法與眾不同,他不說風箏憑藉風力而飛,卻說風箏挾持豐大風在空中飛揚跋扈.在這裡,作者把風箏作為主體,視它為生靈,真是把個風箏寫活了.
讀此詩,不由得想到現今仍然流行於日本的“鬥風箏”.打鬥的風箏多為長方形硬板子,從背後勒成瓦形,或豎或橫,繪畫簡潔明快,不拴尾巴,背縛弓弦,憑藉強風,飛上天空,左衝右突,嗡嗡作響.
許多風箏同時升空,並不迴避碰撞纏繞,而是互相打鬥,互相“割線”,一旦線斷,任其飛去.最後,誰還留在空中,誰便是勝利者.那場面頗有陸翁詩的氣勢.
紙 鳶
(宋)王令
誰作輕鳶壯遠觀 似嫌飛鳥未多端
才乘一線憑風去 便有愚兒仰面看
未必碧霄因可到 偶能終日遂為安
扶搖不起滄溟遠 笑殺摶鵬似爾難
王令(1032-1059)字逢源,北宋詩人,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縣),五歲時父母雙亡,隨其叔祖客居廣陵(今揚州),長大後以教學為生.王令才高命短,28歲卒.他的詩構思新奇,造語精闢.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王令集》,詩賦文共21卷.該詩是否原引《王令集》,尚待查考.
“端”古為布帛之量,一丈八尺為一端.“末多端”是指不多、不遠的意思.放風箏的人未必就是因為飛鳥飛得不遠,才把風箏放起來以增添空中壯觀景象,然而作者這麼想,這麼說,顯然他是把風箏當作飛鳥一樣看待了.你看那風箏乘線憑風飛去直衝雲霄,雖然不一定能夠到達那高曠至極的天際,卻能終日飛翔久久不落,就連那相傳一飛九萬里的大鵬鳥,也沒有這般本領.
這是一首宏觀描寫風箏的詩.作者不寫風箏的形狀、色彩,甚至也不寫風箏是如何飛起來的.而是展開豐富的想象力,以襯托、對比、誇張的手法,與風箏飛昇的氣墊,寫出了風箏最本質的特性—拔高,善翔.飛得高,放飛線角度大,穩定性強,這也正是今天風箏愛好者對於自己的作品所追求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