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韓愈> 晚春韓愈

晚春韓愈

晚春韓愈

  引導語:《晚春》是韓愈的詩作。這是一首寫暮春景物的七絕。它寄寓著人們應該乘時而進,抓緊時機去創造有價值的東西。

  晚春

  韓愈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註釋

  此乃《遊城南十六首》之一,作於元和十一年。此時詩人已年近半百。

  不久歸:將結束。

  晚春:春季的最後一段時間。

  百般紅紫:即萬紫千紅,色彩繽紛的春花。鬥芳菲:爭芳鬥豔。

  楊花:指柳絮

  榆莢:亦稱榆錢。榆未生葉時,先在枝間生莢,莢小,形如錢,莢老呈白色,隨風飄落。

  才思:才華和能力。

  譯文

  花草樹木知道春天即將歸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腳步,竟相爭妍鬥豔。

  就連那沒有美麗顏色的楊花和榆錢也不甘寂寞,隨風起舞,化作漫天飛雪。

  寫作背景

  此詩為《遊城南十六首》中的一首。錢仲聯《集釋》系此詩於唐憲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此時韓愈已年近半百。

  韓愈

  韓愈(768~824) 字退之,號昌黎,故世稱韓昌黎,諡號文公,故世稱韓文公,唐朝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人,另有祖籍鄧州一說,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郡望”一詞,是“郡”與“望”的合稱。“郡”是行政區劃,“望”是名門望族,“郡望”連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國範圍內的名門大族。而韓愈世居昌黎,故又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倡導者,故與其並稱為“韓柳”,且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提出了“文以載道”和“文道結合”的主張,反對六朝以來駢偶之風。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等。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稱。

  【生平】

  唐代古文運動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指韓愈的古文提振八代的萎靡文風。),明人推崇他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杜牧把韓文與杜詩並列,稱為“杜詩韓筆”,有“文章鉅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

  25歲中進士,29歲登上仕途,卻在功名與仕途上屢受挫折。

  德宗貞元十九年(803)被貶為陽山(今廣東陽山縣)縣令。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年),又量移為江陵府法曹參軍。

  赴任途中,自郴至衡,路過耒陽,專程拜謁了杜甫墓,並作長詩《題杜工部墳》以吊之,最先認識到杜詩的價值。

  與衡州刺史鄒儒立會於石鼓山合江亭,留題古詩二十韻。《題合江亭寄刺史鄒君》全詩凡二百言,一韻到底,一氣呵成,音調鏗鏘,氣勢磅礴,為自唐以來題詠石鼓千古傳誦、膾炙人口之傑作,亦為後世文人學士所推崇,步其韻而歌者不乏其人。尤其是“瞰臨渺空闊,綠淨不可唾”兩句,已成為後世人們廣為傳誦的名句。明萬曆中(1587~1598),與李寬、李士真、周敦頤、朱熹、張栻、黃幹同祀石鼓書院七賢祠,世稱石鼓七賢。

  登臨祝融峰,“韓愈開雲”千百年來在南嶽衡山傳為佳話,歷代文人以“開雲”為題歌詠不絕。

  他也是第一個寫詩吟誦禹王碑的文人,明代楊慎稱其《岣嶁山》一詩“發揮稱讚豈在石鼓之下哉?”

  因此四事,成為對衡陽人文歷史影響最深遠的大文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