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古詩> 古詩文中的3種體育專案

古詩文中的3種體育專案

古詩文中的3種體育專案

  古詩文中的體育之一:射箭

  弓箭來到這個世界很早,據說石器時代就被用來狩獵了。以後很長時間,又作為戰爭的重要武器之一。看來不會射箭,輕則吃不飽肚子,重則要吃敗仗。所以,射成為古代君子們必修之藝,而且位列六藝之首。孔子又把射提高了不止一個層次,在《論語》中說:“射以觀德”。

  第一個射箭牛人,無疑是后羿。《淮南子·本經訓》記載,上古時期,天上有十個太陽,本來輪流出現,天下太平。“逮至堯之時,十日並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於是羿彎弓搭箭,射掉九個,恢復了人間秩序。羿射九日,不僅技術出神入化,還體現了他心繫民生之大德,這就是孔子所謂的“射以觀德”吧。因而,民間奉他為箭神。

  第二個牛人不得不談紀昌。后羿善射,是家族傳承。紀昌是有老師的。《列子·湯問》說,“甘蠅,古之善射者”,有弟子名飛衛,“巧過其師”,而紀昌又學于飛衛,想不青出於藍都不行。這位老兄學了五年。前兩年躺在妻子的織布機下,達到錐刺眼眶而不眨眼的程度。後三年就看蝨子,蝨子被牛毛系在窗戶下,看著看著就像車輪那麼大了。然後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箭射之”,一射穿心。不知道打破韓國壟斷的我國第一個射箭奧運會冠軍張娟娟怎麼練的,是不是如紀昌一樣“以睹餘物,皆丘山也”。

  陳音名氣不大。提到他,是因為一首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歌謠。《吳越春秋》記載:亡國之後臥薪嚐膽的勾踐,某日向陳音詢問射箭的道理,陳音回答了八個字,“斷竹,續竹,飛土,逐宍”。二言詩,很少見吧?八個字,夠簡短吧?然而,卻寫出了從製作工具到進行狩獵的全過程,讀來很有情趣。乾隆年間的大詩人沈德潛獨具慧眼,將其收入《古詩源》中,並取名叫《彈歌》。勾踐復國,文倚文種,武靠范蠡,陳音也是有份的。

  李廣是婦孺皆知的千古名將,其一生頗具悲劇色彩,也因此成為歷代詩人吟誦的物件。同時期的司馬遷就很有感慨,在《史記》中專門作傳。王昌齡在《出塞》說,“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高適在《燕歌行》說,“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這些大家都耳熟能詳。一代偉人毛澤東對成吉思汗的評價是“只識彎弓射大雕”,對李廣卻讚譽有加,在《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中說,“飛將軍自沖霄入”。關於李廣的射術,還有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史記》記載:“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唐代詩人盧綸對此有生動描述,在《塞下曲》中說:“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李廣的性格也和現代的體育人頗有相像之處,《史記》說他“訥口少言,與人居則畫地為軍陳,射闊狹以飲。專以射為戲,竟死”。寡言少語,終生以射為樂,就連喝酒的由頭也要看射箭的疏密程度,這是多麼專注啊!

  漢末紛爭,英雄輩出,若論勇猛及射術精湛,呂布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人選。大家都知道關公是武聖,但是他要聯手張飛和劉備,才和呂布有的一拼,這就是《三國演義》中濃墨重彩演繹的一個章節“三英戰呂布”。公元196年,坐擁徐州的呂布一出“轅門射戟”讓我們見識了他的卓越箭術,也化解了一場迫在眉睫的戰爭。《三國志?呂布傳》記載,袁術派大將紀靈進攻劉備所在的小沛,呂布來講和。他令左右將其方天畫戟樹立在轅門外,距離超過150步,然後說:“諸君觀布射戟小支,一發中者諸君當解去,不中可留決鬥。”果然一箭射中小支,紀靈無奈只能退兵而去。

  既然談射箭,“百步穿楊”、“一箭雙鵰”等成語是怎麼也繞不過去的。“百步穿楊”說的是楚人養由基,《史記分鼙炯汀費雲洹叭チ?棟儼蕉?渲??俜⒍?僦兄?!碧崞稹耙患??瘛保?蟻攵嗍?聳紫壬涼?院5氖牆鷯刮湎佬∷怠渡淶裼⑿鄞?分心歉鏨敵∽庸?福??庵皇切∷等宋錚??飛稀耙患??瘛憊適碌鬧魅斯?粲誄に鏹傘R?黨に鏹擅患父鋈酥?潰??吶?鋈詞薔偈牢琶?睦釷爛瘛!侗筆?長孫晟傳》記載說,突厥人十分害怕他,“聞其弓聲,謂為霹靂,見其走馬,謂為閃電。”有一次出使突厥,“嘗有二雕飛而爭肉……晟馳往,遇雕相攫,遂一發雙貫焉。”

  寫到這裡,忽然發覺,射箭這事情也是一蟹不如一蟹。近古以來,惟有“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的薛仁貴差可擺得上臺面,其他的只剩下模糊的歷史群像了。這也許是因為火炮漸漸走上歷史前臺,弓箭在戰爭中的決定性作用越來越小了吧。如若不然,哪裡輪得到韓國獨霸箭壇呢?

  不過隨著詩詞的繁榮,箭在文學中出現得越來越頻繁了。這裡略舉幾例。李白在《相和歌辭》中寫道:“流星白羽腰間插,劍花秋蓮光出匣。天兵照雪下玉關,虜箭如沙射金甲。”杜甫的《前出塞》說:“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蘇軾在《江城子訪苤莩雋浴分小襖戲蛄姆⑸倌昕瘛保?盎嵬斕窆?緶?攏?鞅蓖??涮燉恰!斃療?彩強菇鸞?歟?雌鶇世醋勻灰彩牆鷥晏?恚?娥佯程臁返榔湓縋曖氳兇髡降那榫笆恰把啾?箠埔??跡?杭??山鵪凸謾!敝揮型蹺?木稱膠停?雌鶘浼?渤瀆??榛?猓?盎乜瓷淶翊Γ?Ю錟涸破健保ā豆哿浴罰??患?扇ィ?鹽頤塹乃夾鞽兜煤迷逗迷丁??

  古詩文中的體育之二:蹴鞠

  相對於作為戰爭重要武器之一的弓箭,蹴鞠更接近於現代體育的本質,是一項和平年代的娛樂運動。可惜的是,這項運動如今已是明日黃花了,雖然它作為現代足球濫觴的地位日益穩固,甚至在某些地方似乎還很空間,比如2010年世界盃期間中央電視臺就曾來徐拍攝過蹴鞠的場景。

  作為中國一項古老的體育運動,《史記》和《戰國策》均有記載,而且說的同一件事。蘇秦遊說齊時形容都城臨淄: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築,鬥雞走狗,六博蹋鞠者。其時距今,已經2300多年。按照產生學的說法,這項當時已經流行語民間的運動,其源起還要早上百十年。

  經過秦,這個朝代輝煌而短暫,一時沉寂。蹴鞠在漢朝迎來全面興盛,這首先歸功於劉邦他老爹劉太公。劉太公可謂是世界上第一個青史留名的足球愛好者,在傳為葛洪所著的《西京雜記》中留下這樣的記載:“太上皇徙長安,居深宮,悽悵不樂。高祖竊因左右問其故。以平生所好。皆屠販少年,鬥雞、蹴鞠,以此為樂。今皆無此,以故不樂。高祖乃作新豐。”新豐這個流傳千古的城鎮,如今靜臥在西安一隅,應該是中國第一個以鬥雞、踢球為樂的體育城。太上皇如此,這項運動就在貴族中流行開來。《漢書》記載,漢武帝經常在宮中舉行以鬥雞、蹴鞠比賽為內容的“雞鞠之會”,寵臣董賢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支職業足球隊,給他們取了非常專業的名字,叫“鞠客”。

  《禮記》雲:“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西漢桓寬《鹽鐵論?國病》記載當時“裡有俗,黨有場,康莊馳逐,窮巷蹋鞠。”這說明蹴鞠之戲在漢代從宮廷到民間都廣泛流行。蹴鞠運動的興盛,從一個叫項處的小人物身上可見一斑。《史記繁餿擋止?寫?芳竊兀好?醬居諞饢?畲?床。?V鏊?灰??壤屠郟??竅畲κ歉鑾蠣裕??觳惶咔蚓徒叛餮鰨?峁?蛔褚街黽絛?砭希?罩屢謊?磽觥U庖彩溝孟畲Τ晌?聳瀾縞系諞桓鯰惺房剎櫚目袢取扒蠣浴薄W魑?幌鈐碩?募夥迨貝??樗孀攀導?似鸕謀厝皇搶礪鄣姆筆ⅰU饈焙潁?洩?諞徊刻逵?ㄒ凳榧?鄂砭隙??迤?煩魷至耍?喙趟??逗菏櫸藝文志》留有其篇目名稱,可惜內容早失傳了。到了東漢,由一個叫李尤的人,寫了一篇《鞠城銘》,對蹴鞠的場地、裁判、規則和道德作風等諸多方面予以全面描述,是我國有關競賽制度的最早記載。至此,蹴鞠運動的基本要素已經跟現代足球很接近了。

  富庶承平的唐宋時代是蹴鞠運動發展的又一個高峰。宋元之際的馬端林在《文獻通考》寫到當時蹴鞠風靡街巷的情景,“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帶來制球工藝的巨大進步,首先表現為“氣球”的面世。唐代徐堅《初學記》上談到鞠,一改過去用毛髮充填的做法,而是“用皮,以胞為裡,噓氣閒而蹴之。”這項發明,比現代足球發源地英國早了三、四百年時間。其次,球殼用八片尖皮(後來發展到十二塊皮)縫成,比原來用兩片皮合成的球更加圓了。北宋時人劉頒在《中山詩話》上說:“歸氏弟子嘲皮日休雲:八片尖皮砌作球……”一首諧虐詩,無意之間讓後人知道了當時蹴鞠的形狀。

  製作工藝的`改進給這項運動帶來了巨大變化。首先的表現是球可以踢得更高了,王維在《寒食城東即事》中寫道“蹴踘屢過飛鳥上”。其次是球體輕了,女性開始加入這項運動。王建曾寫了一首《宮詞》,形象地描述了宮女“足球比賽”,詩曰:“宿妝殘粉未明天,總立昭陽花樹邊。寒食內人長白打,庫中先散與金錢。”所謂“白打”,就是隻表演踢球花式,不射門。再次就是普及,上至宮廷貴族下至閭巷的販夫走卒,人人皆愛蹴鞠。杜甫在《清明》詩中說,“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南宋詩人陸游在《春晚感亭》詩中也描寫過這樣的情景:“寒食梁州十萬家,鞦韆蹴鞠尚豪華。”以上寫的是民間踢球,而劉禹錫的《同樂天和微之深春二十首》其四則描述了達官貴人在蹴鞠場上觀看蹴鞠的盛況,詩曰:“節院收衙隊,球場簇看車……”韋應物《寒食後北樓作》向我們展示了軍中蹴鞠畫面:“園林過新節,風花亂高閣。遙聞擊鼓聲,蹴鞠軍中樂。”

  唐宋帝王多有愛蹴鞠者,但是玩過了頭,以致玩物喪志甚至亡國,就不是什麼好玩的事情了。唐僖宗李儇嗜好騎馬、鬥雞和蹴鞠,被稱為“蹴鞠皇帝”。《資治通鑑》載其曾得意地說:“朕若應擊球進士舉,須為狀元。”但是治理國家的事情,他卻一樣不會。經歷黃巢起義、李克用進兵等事件後,年僅27歲的唐僖宗就憂憤中病死了,唐朝也到了崩盤的關口。宋徽宗趙佶治國昏庸,卻詩詞書畫俱佳,還是個足球迷,他看了宮女踢足球后寫詩道:“韶光婉媚屬清明,敞宴斯辰到穆清。近密被宣爭蹴鞠,兩朋庭際再輸贏。”在他統治期間,還把一個除了踢球就會善佞的高俅提拔當了太尉。施耐庵在《水滸傳》開篇就寫他的發跡史,“高俅踢球的樣子確實好看,那氣球彷彿充滿粘性似的,在他的身上彈起落下再彈起……”這一對君臣相遇,使得國勢日蹙的北宋愈發不堪,最終亡於女真。據說,高俅這廝曾做過蘇東坡的書童,如果有人規範,應該不會如此不堪。再一想,倘若生在當今,說不定帶著中國足球隊橫掃五大洲呢?!

  這只是玩笑。不可否認的是,隨著宋的滅亡,蹴鞠這項運動也走過了它的高峰,開始滑坡了。元際,蹴鞠不再是節日的活動內容,成為妓女娛客和個人娛樂的工具。明清統治者或許是吸取了唐宋亡國的教訓,朱元璋稱帝之後,曾下旨嚴厲禁止軍人踢球。到了清代,史籍上有關足球活動的記載就寥寥無幾了。再後來的事情,大家都心知肚明,現代足球蓬勃興起,並發展為“世界第一運動”,而蹴鞠只能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裡了。

  古詩文中的體育之三:賽龍舟

  “水畔榴花勝火紅,萬千楊柳碧無窮。驀地嗵嗵誰擂鼓,驚睹,曲河爭渡一群龍。十八健兒揮桂槳,齊唱,《大風歌》裡搶頭功。今夜老夫傾所有,佐酒,尚邀新月賀英雄。”——這首調寄《定風波》的小詞,寫的是端午節徐州故黃河中龍舟競渡的熱鬧景象。河畔的石榴花如火綻放,垂楊掩映中忽然一陣震天鼓響傳來,接著看到彎彎曲曲的河面湧出一群龍舟,如離弦之箭,奮勇爭先。主角出場的情景很幽美很詩意,十幾個健壯的兒郎奮力划槳,高唱著“大風起兮雲飛揚”,似乎很輕易地就把錦標攬入懷中。領隊很興奮,要犒勞勇士,先誇下傾其所有的海口,珍饈美酒自然少不了,還要邀請“五月初五”的那輪新月共同慶祝。可以想見,待得朦朧月上時節,酒酣耳熱之際,再回顧奪標歷程,那是何等豪爽而愜意的事情啊!

  好多年了,每逢端陽節,徐州都會在故黃河顯紅島段舉辦龍舟賽。這顯紅島因蘇東坡的妹妹蘇小妹而得名。當年蘇東坡知徐州,正遇上黃河發大水,蘇小妹為救全城百姓而捨身跳河,大家順水找尋蘇小妹屍身,在城東南段的一個沙洲上見到她的紅衣紅鞋,人已不知哪裡去了。自然,徐州的端陽龍舟賽就是為了紀念蘇小妹。

  關於龍舟競渡,以地城的不同而存在多種說法:如緬懷屈原,紀念伍子胥,憑弔孝女曹娥,甚至紀念近代女俠秋瑾等……影響最大的還是紀念屈原。早在南朝梁時,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記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汩羅江,傷其死,故命舟楫以拯之。”而實際上,早在屈原跳入汩羅江之前的西周時期就出現了龍舟。由荀勖校訂成書於戰國時期的《穆天子傳》記載,我國第一個旅行家周穆王姬滿西巡,“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既然成為天子的交通工具,在此之前,龍舟的製作和划行技藝應該已經相當成熟了。按照馬克思主義的生產勞動理論,龍舟當是水鄉澤國人們出於生產生活的需要而發明的,並因為對能興雲降雨的龍的崇拜,便做成了龍的形狀。到了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這天,秦兵破郢,屈原絕望之下抱石投汨羅江而死。楚國百姓哀痛異常,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此後,各地把龍舟競渡就集中於端午節前後的幾天,漸漸和屈原生髮了扯不斷的關係。

  唐時,人稱龍舟為“飛鳧”,估計像現在的賽艇一樣,非常輕便。被譽為“燕許大手筆”之一的唐代文學家張說,一首《嶽州觀競渡》的五排頗為後人傳頌,詩云:“畫作飛鳧艇,雙雙競拂流。低裝山色變,急棹水華浮。”劉禹錫也有一首《競渡曲》,寫的是瀟湘地區的賽龍舟,並把這一活動直接和屈原掛上鉤。詩是這樣的,“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靈均(屈原字,筆者注。)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

  描寫龍舟競渡最為生動的作品當推中唐詩人張建封的《競渡歌》:“……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霓暈。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撓……”詩中寫到長居深閨的婦女也紛紛出來爭睹龍舟競渡的熱鬧場面,以致“兩岸羅衣撲鼻香,銀釵照日如霜刃”,熱鬧景象讓人身臨其境!

  到了宋代,端午賽龍舟更加盛行,並且連皇帝也參與進來了。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寫到皇帝駕幸金明池觀看龍舟競渡奪標的情景:“大龍船約長三四十丈,闊三四丈,頭尾鱗鬣,皆雕鏤金飾。”皇帝坐在大龍舟上觀看幾十艘小龍舟敲鑼打鼓地划向錦標,奪得錦標者便向皇帝“山呼拜舞”。北宋詞人黃裳創作了不少關於賽龍舟的作品,其中《減字木闌花肪憾傘菲牡貿菩恚?試疲骸昂炱旄呔伲?沙鏨釕鈦盍?盡9幕鞔豪祝?逼蒲灘ㄔ對痘亍;渡?鸕兀??送蛉蘇?狡?=鴇搪ノ鰨?蔚媒醣甑諞還欏!?

  明清之際,賽龍舟活動已經非常普遍了。至今,潘榮陛也沒什麼名氣,但他的《帝京歲時紀勝》以月份為綱給我們留下不少當時的節令習俗,關於端午的記載如下:“五月朔至端陽日,於河內鬥龍舟,奪錦標,香會紛紜,遊人絡繹。”小橫香室主人所的撰《清朝野史大觀》對順治、乾隆、道光等皇帝的龍舟競渡之舉皆有詳細記載。喜歡舞文弄墨的乾隆還賦詩道:“中流九龍舟,誰肯相參差。”

  千百年來,賽龍舟已成為一項規模宏大的民俗遊藝活動。和蹴鞠不同的是,不僅中國各地每年都爭相舉行聲勢浩大的龍舟比賽,2010年在廣州舉行的第十六屆亞運會甚至把龍舟競渡列為正式比賽專案,這項活動在世界上開展得越來越廣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