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觀潮> 《觀潮》備課案

《觀潮》備課案

《觀潮》備課案

  一、課文悟讀

  詩仙李白在《將進酒》中說:“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中國有句俗語叫“水到東海不回頭”。可錢塘江的水則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從東海回趟孃家,她回來時,氣勢非凡,真是天下最雄偉壯觀的景象,從皇帝到庶民,都要先睹為快。

  錢塘江觀潮,歷史悠久,有文獻記載的就有兩千多年,為宋朝時最盛。現在觀潮在浙江海寧,但在宋代,觀潮勝地卻在臨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臨安,每年農曆八月十八日都要舉行觀潮盛典。迎潮前有水軍演習,潮到時又有吳地少年弄潮爭標表演,當日從宮廷到民間爭相觀看,萬人空巷,十分熱鬧。

  周密在《觀潮》開篇,採用渲染手法,用“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一句先聲奪人,接著由遠而近,寫大潮到來時的情景。當潮水遠遠地從海口那兒漲起時,細如“銀線”,由於距離遠,“猶抱琵琶半遮面”,只能望見其大致的形貌和顏色。漸漸地就會看到“海上濤頭一線來”,有一條銀色的橫線向這邊緩緩移動,像大家閨秀,身披銀色條裙,姍姍而來。這時觀潮人都要踮起腳尖,伸長脖子,翹首望,像是孃家人盼望著遠嫁歸來的姑娘。後來,大潮越湧越近,白浪滔天,就像玉砌的城堡、雪堆的山嶺一樣。那潮聲如疾雷轟鳴,驚天動地;那氣勢像要吞下藍天、淋洗太陽,豪邁恣睢,真可謂“怒濤沃日為之陰”(鄭《觀濤》)啊!作者用楊萬里的詩句“海湧銀為郭,江橫玉繫腰”來形容大潮來時的情景,兩相印證,巧作小結,畫龍點睛。

  錢塘江大潮已是天下奇觀,而精彩的水軍演習又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作者以驚濤駭浪烘托水軍演習武藝高強,水軍與巨潮大浪鬥智鬥勇著實讓觀潮人捏出一把汗,不過有驚無險,宋軍勝利了,:“敵船”灰飛煙滅,隨波消逝。當然,這裡描寫的只是寄託作者故國之思而已,他寫這篇文章時,南宋早已滅亡。作者未能認識到南宋皇帝偏安於江南一隅,直把杭州當汴州,聲色犬馬,縱情遊樂,當時水軍演習只是為了觀賞,並沒有從實戰出發。後來元軍南犯,宋軍戰船數千,舳相接,但不堪一擊。這是作者的侷限。

  “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溼。”數百弄潮健兒的驚險表演,更讓觀潮人大開眼界,歎為觀止。作者在這裡著意刻畫出人是大自然的精靈,自然風景因有了人的活動而更加美麗,表現了人敢於和自然搏鬥的大無畏精神。

  “錢塘郭裡看潮人,直至白頭看不足。”沿岸十餘里,人頭攢動,車馬塞途,江潮人潮,連成一片。文章以人潮湧動反襯江潮奇美,真是言此意彼的精妙之筆。

  二、亮點探究

  1.《觀潮》第一句說:“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這句話在文中有什麼作用?古人又稱浙江大潮“壯觀天下無”,這是誇張說法嗎?為什麼?錢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是什麼?

  探究學習:

  第一句用渲染手法揭示了描寫物件,點明瞭題旨,提示了中心,可以說集全文要義於首句。古人稱錢塘江大潮“壯觀天下無”符合實際,不是誇張,因為這一奇觀舉世無雙。錢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點。其一,錢塘江的江口在杭州灣的人海處呈喇叭狀,向內逐漸淺狹,海潮倒,潮波傳播又受到內江狹窄江面的約束,這就形成了波瀾壯闊的湧潮。每年農曆八月十六至十八日,大潮最盛。其二,是江口有巨大的攔門沙坎,潮水湧進遇到強大阻力,潮頭當然會掀揭天上。前浪遭遏,後浪又上,波推波,浪迭浪,潮水自然奔騰咆哮,排山倒海般洶湧而來。潮頭高度可達3.5米以上,潮差可達10米。其三,大潮與月亮和太陽引力有關。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陽引力作用下發生的週期性漲落現象,錢塘江大潮主要是由海潮倒引起的,所以,它也與月亮和太陽引力有關。

  2.作者在《觀潮》這篇散文中,繪聲、繪形、繪色地描寫了這一壯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著眼點在“潮”上,立足點在“觀”上。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寫“觀潮”的?

  探究學習:

  作者從四個方面寫觀潮:潮來之狀,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觀潮之盛。作者由遠而近寫“潮來之狀”,當它遠遠地從海口那兒漲起來時,僅僅像一條銀白色的橫線。後來,越湧越近,像玉雕的城牆、雪堆的山嶺,潮頭之高能吞天沐日。“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筆,作者生動地描寫了南宋水軍演習的情景。文章首先把讀者的注意力引向數百條戰船擺開的陣勢方面,以顯示演練水軍場面的宏偉,又透過描寫水軍演練過程的一舉一動,表現他們武藝高強。“弄潮之技”更讓觀眾大開眼界,“披髮文身”寫弄潮兒的外形,“溯迎而上”寫弄潮兒的猛勇,“出沒於鯨波萬仞”寫弄潮兒的矯健;“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溼”寫弄潮兒的絕技超凡。最能表現“觀潮之盛”的語句是“江干上下十餘里間,珠翠羅綺溢目,車馬塞途”。作者以“十餘里”的路途之長表現觀潮場面之大,盛況空前;以“車馬塞途”寫看客之多;以“雖席地不容閒也”寫觀潮人擁擠之極。

  3.渲染、烘托和對比是作者在文中所運用的三種寫作手法,請各找一個例句,並說說它的作用。

  探究學習:

  “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是渲染錢塘江大潮的“偉觀”,增強了藝術效果。烘托又稱“襯托”、“映襯”,女口“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是烘托觀潮人極多和觀潮盛況。“出沒於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溼”是對比,突出了吳中健兒弄潮表演技藝超凡。

  4.寫作貴奇,奇能引起讀者的注意,滿足其好奇心。《觀潮》“奇”在何處?

  探究學習:

  文章以奇取勝,主要是形奇、神奇、意思奇、文字也奇。作者寫江潮湧動時,抓住了形、色、聲、力四個特點;寫水軍演習則主要表現他們武藝高強和動作迅速;寫弄潮兒踏潮走浪彩旗不溼,奇在他們個個身懷絕技。至於寫觀潮場面,側重寫觀潮人多得出奇。

  5.古人說:“富於萬篇,貧於一字。”這說明寫文章選詞煉字是多麼重要。試從課文中找一些精彩恰當的.詞語,說說它們的妙處。

  探究學習:

  “吞天沃日”,動詞“吞”“沃”極有氣勢。“倏爾”一詞表現了水軍動作神速。動詞“披”“文”“持”“爭”“鼓”“迎”“上”“出”“沒”“騰”“變”“沾”的連用,寫出了弄潮兒生龍活虎般的形象特點,表現了動態美。“雖席地不容閒也”的“也”,是用來加強肯定語氣的助詞,強調觀潮人特別多。

  6.《觀潮》既描繪了一幅風景畫,又描繪了一幅風俗畫。找出與其對應的段落。

  探究學習:

  第1、2段描繪的是風景畫;第3、4段描繪的是風俗畫。風景畫和風俗畫相互交融,豐富了讀者的欣賞趣味。風景因風俗而增色,風俗賴風景而添輝,增添了人文內涵和民族特色。

  三、選題設計

  1.錢塘江觀潮,歷史悠久,已是一種人文景觀,試選幾篇觀潮詩文,研究一下不同作者的描寫重點和審美情趣有什麼異同。

  研究方法:

  (1)從不同朝代進行比較研究。

  (2)對不同作者語言風格進行比較研究。

  (3)按不同作者的寫作意圖進行比較研究。

  (4)按不同作者的思想觀念進行比較研究。

  (5)以詩文的不同體裁分門別類作比較研究。

  (6)把相關詩文放到具體的歷史背景下作比較研究。

  參讀書目:

  莊周《莊子·外物》;

  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

  枚乘《七發》;

  盂浩然《渡浙江問舟中人》;

  柳永《望海潮》;

  鄭《觀濤》;

  潘《酒泉子》;

  耐得翁《都城紀勝》《西湖老人勝錄》;

  吳自牧《夢粱錄·觀潮》;

  周密《武林舊事》。

  2.近十年觀潮情況研究,分當代人觀潮的審美重點在哪裡,與古人有何區別。

  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