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杜牧> 杜牧:星宿羅胸氣吐虹

杜牧:星宿羅胸氣吐虹

杜牧:星宿羅胸氣吐虹

  杜牧不僅是風格卓異特立的一代詩人,而且是個筆力雄健的散文家,據說他的文章吐氣如虹,是否如此呢?

  詩人:蹭蹬一生 抱負未遂

  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杜牧生於唐朝的都城長安。杜牧的家族是號稱“城南韋杜”的世家望族。遠祖杜預,是晉朝赫赫有名的徵南大將軍,也是大學問家,撰有《左傳集解》。祖父杜佑,歷任唐德宗、順宗、憲宗三朝宰相,勤於學問,精通史事。所著《通典》一書,考明歷代典章制度,是重要的歷史著作。父親官至駕部員外郎。堂兄曾做過宰相。杜牧對自己的出身極為自豪,他說:“第中無一物,萬卷書滿堂。”

  可惜,杜牧一支卻未能興旺發達,反而漸漸地衰落。在生活困境中,杜牧開始了他的讀書學習生涯,到了二十歲的時候,杜牧已通讀了《尚書》《毛詩》,杜牧讀書與一般計程車子不同,其目的在於研讀治國之道。他的政治理想是,用文德教化開導四方邊民,打擊外族入侵和藩鎮割據勢力,從而創造一個太平盛世。

  二十多歲的杜牧,雖然還未曾入仕,但為了削平藩鎮而向帶兵將領慷慨陳詞。可惜穆宗好酒色,服金丹,執政四年就短命而死。敬宗繼位,這又是個貪耍好玩的兒皇帝,他大築宮室,荒淫無度。杜牧本希望有一個清明聖哲的君主,自己好施展才力,然而,穆宗、敬宗都讓他大失所望。他為此寫作《阿房宮賦》,借秦始皇驕奢淫逸而亡國的故事,來抒發自己的憂憤,希冀當朝皇帝有所醒悟。

  不久宦官殺了敬宗,擁立文宗,那年杜牧二十五歲。這一年他遊歷四方察訪風土人情,發現吏治腐敗社會騷亂的根本原因是藩鎮割據。杜牧感到無官無職,縱有才能也無從發揮,所以在第二年赴洛陽應舉。由於才學出眾,杜牧以第五名及第,一舉成名。

  杜牧中舉後,僅做了半年京官便離開了京城,先後在江西觀察使、宣歙觀察使和淮南節度使幕府中當了近八年的幕僚。三十三歲時,一度升為監察御史。但不到兩年,弟杜顗便患了眼病,雙目失明,為了給弟弟治病,他告假百日,與醫生同去其弟居處揚州。按唐代的規矩,請假滿百日,依例去官。一個展示才華的機會,又錯過了。於是,杜牧只好再去做幕僚。三十五歲的那年秋天,他帶著雙目失明的弟弟去了宣州,在觀察使崔鄲幕府做殿中侍御史。這一去又是兩年。杜牧三十七歲至三十九歲間,又赴京供職,先後任史館修撰等職。四十歲時,便被當時的宰相李德裕排擠出京。詩人銳意進取,又一次遭遇挫折。他的濟世經國之理想,又一次蒙受打擊。

  十年幕僚生涯,風華正茂的詩人一挫再挫,壯志消磨。但杜牧畢竟才思敏捷,聰明過人,並非等閒之輩,辦理公務於他並非難事,同時自由的天性和豐富的.情感也在塑造他風流俊逸的形象。每每處理完公文就陪上司和同僚飲宴遊樂,在朝歌夜飲的環境之中,詩人放蕩不羈的習氣萌發了起來。

  三十一歲那年,杜牧到揚州拜問牛僧孺,其時牛任淮南節度使。不久詩人留在牛僧孺幕中擔任掌書記。揚州是唐代第一個繁華的商業城市,笙歌沸天,珠翠塞途。張祜詩云“人生只合揚州死,禪智山光好墓田”,可見揚州的魅力。杜牧來到揚州,更加放浪不拘。牛僧孺非常器重杜牧,派士卒在暗中關照他。等到後來杜牧離開揚州將赴長安供職時,牛僧孺置酒送行,叮囑他注意小節,保重身體。杜牧當時還辯駁說:“幸虧我一直比較檢點,您不必擔憂。”牛僧孺笑而不答,讓手下人取來一本小冊子,上面寫著某月某日,杜書記在某家宴飲,某月某日杜書記在某家唱歌,一共一百多條。詩人當時十分慚愧,拜謝牛僧孺,終身銘感。

  詩人在揚州及以後的一段生活,確實有放縱的一面,不過這是唐代風習。白居易、李白甚至杜甫,都有類似行為。可能杜牧更為多情一些,所以後世有了不少關於他的浪漫故事,基本當不得真。

  詩人四十歲那年離京外任,做了六年多的地方官。先是任黃州刺史,後轉為池州刺史,再遷為睦州刺史。與過去做幕僚大不相同,他是一方父母官,可以以自己才華造福一方。在黃州刺史任上,他革除弊政減輕賦稅,還上書李德裕,陳述用兵策略,李德裕採納了他的意見,獲得了勝利。四十六歲時杜牧遷調回京,任司勳員外郎、史館修撰。但江河日下的唐王朝使他倍感失望,自己無力扭轉乾坤,心情不由得消極起來。一年後,自請外放,出為湖州刺史。這時的杜牧,感嘆“清時有味是無能,閒愛孤雲靜愛僧”(太平時有閒情逸興是無能之人;喜歡孤雲悠閒,也喜歡和尚清靜)。晚年的杜牧大概有病在身,厭倦了仕途,“鏡中絲髮悲來慣,衣上塵痕拂漸難”。杜牧當年自感“星宿羅胸氣吐虹”,到了人生暮年,還是不願以詩人的身份傳名後世,在臨終之時,詩人焚燒了自己詩稿。唐宣宗大中六年(852)十一月,詩人病卒於故鄉老宅,終年五十歲。

  詩作:俊爽清新 風華流美

  杜牧繼承了左思“名為詠史,實為詠懷”的傳統,將其政治理想和主張寓於詩中。杜牧的詠史詩借古鑑今,或者諷刺封建統治者荒淫誤國,如我們熟悉的《過華清宮絕句》諷刺唐玄宗寵幸楊玉環;或者借古代人事申說自己的政治主張,如《題烏江亭》借項羽言志,詩人說,假如項羽能“包羞忍恥”,那麼當“捲土重來”再創偉業。

  《赤壁》一詩更是銳氣英發,咄咄逼人。我們熟悉蘇軾筆下週瑜“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的風流得意,連蘇軾都如此歎賞的周瑜,在杜牧筆下則是被批評和嘲笑的物件。詩曰:“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赤壁之戰是決定三國鼎立局面的關鍵性戰役,在這場大決戰中,孫、劉聯軍在周瑜的指揮下大敗曹操。詩人假設“東風不與周郎便”的意外情況,冷靜地反思周瑜成功的原因,讓人們在詩人的假設推理中去弄清一個事實,即赤壁一戰的關鍵在於孫、劉聯軍能利用“東風”時機,一舉取勝。如果沒有東風之便,說不定慘敗的是吳軍,到時候孫策、周瑜連老婆都保不住了。

  杜牧的記遊詩最為人們激賞,寫景乾淨清爽,議論警醒世人,雖不有意言志而懷抱自現。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幾月花。”(《山行》)寒山石徑白雲繚繞處,還有人家居住,天色將晚楓林如火,直讓詩人留連忘返,字裡行間凝聚著詩人對生命與自然的鐘情愛戀。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寄揚州韓綽判官》)前句以大寫意的手筆描繪了深秋之中揚州的山光水色,流露出對揚州舊地的深深留戀。後句設想今宵盛況,以明月、玉人、簫聲點染,繪出一個鮮活的畫面,以問作結,透露出對友人生活的關切之情。

  和杜牧並稱為“小李杜”的李商隱詩風深婉綿邈,杜牧則表現為風華流美,英爽俊拔。杜牧寫景追求蘊藉,愛用清詞麗句,但不慕深晦艱澀,力避詞藻華豔;這樣的名句很多,如:“小樓才受一床橫,終日看山酒滿傾。可惜和風夜來雨,醉中虛度打窗聲。”(《宣州開元寺南樓》)如同口語又不淺俗。“南去北來人自老,夕陽長送釣船歸。”(《漢江》)蘊藉而不晦澀。“雪衣雪發青玉觜,群捕魚兒溪影中。驚飛遠映碧山去,一樹梨花落晚風。”(《鷺鷥》)明麗而不華豔。

  杜牧還有不少宮怨詩和寄贈歌妓的詩歌,品位較高。

  長詩《張好好詩》是紀實之作,凡58句,348字。張好好十二歲入樂籍,“君為豫章姝,十三才有餘。翠茁鳳生尾,丹葉蓮含跗。”憑著天生麗質和歌舞才能受到恩遇。

  十六歲時,被沈述師納為侍妾,十九歲便淪落街頭,靠賣酒維生。杜牧與她重逢“感舊傷懷”,寫道:“洛城重相見,婥婥為當壚。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鬚。……斜日掛衰柳,涼風生座隅。灑盡滿襟淚,短歌聊一書。”對張好好的命運寄予了真摯的同情,同時也為自己年華已逝而感傷。

  杜牧在描寫歌妓的詩中,《贈別二首》最為人們所傳誦。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

  多情卻似總無情,惟覺樽前笑不成。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第一首極贊對方青春美貌。十三四歲的年齡,輕盈嫋娜的姿態,宛如早春二月間初綻的豆蔻花;十里揚州,紅粉佳人不知有多少,可是捲起珠簾細細端詳,就會發現這一個最為美麗。全詩欣賞中頗含深情。第二首訴說臨別時酸楚的離情。寫情含婉,語淡意濃。

  杜牧不僅是風格卓異特立的一代詩人,而且是個筆力雄健的散文家。青年時代的杜牧敢於直陳己見,筆力遒勁,語言犀利。他讀書甚勤,博古通今,其文旁徵博引,深厚有力,且以韓愈為宗師,吸取辭賦的抒情技巧,抒情色彩濃郁,可以看出唐文向宋文過渡的痕跡。杜牧散文體類豐富,其中成就最高的是政論文,這跟他的襟懷抱負有關——胸中有丘壑,有對這世間熱烈的關切,所以文章才吐氣如虹。

  登樂遊原

  長空澹澹孤鳥沒,萬古銷沉向此中。

  看取漢家何事業,五陵無樹起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