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弟子規> 有關《弟子規》的讀後感

《弟子規》的讀後感

有關《弟子規》的讀後感

  學校最近早讀流行讀《弟子規》了,(還好比讀語文中的文言文好一點,個人觀點)。“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父母呼,應勿緩……”就這樣,學校早讀《弟子規》就開始了。

  《弟子規》這本書字不算太多,三個字組成的一個句合成的一段話,總七篇。但也是這七篇確包含了人類的自我修行。所以《弟子規》相當與一本《禪理》。

  我們現在是90後的孩子,每一個人或許都有大或小的個性。但是以我們現在的素質想要在進步是很困難的。現代社會只會一味向前,抱著跌倒了爬起來的精神一味向前,確不在跌倒了的時候看看腳下到底是什麼原因使你跌倒。

  現代人了,我也並不想人類一味模仿《弟子規》中的所作所為畢竟我們是現代人了,古中國的一些文化風俗已經在這裡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其次我覺得這是一本兒童讀物,教育小孩子和和成年人是沒有多大關係。但是做為古中國的傳統文化,確實是不應該拋棄的。其次時代在更新,中國人的思想觀念也在更新,但中國古典文化博大精深對古人的傳統認知時也可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增強自已的審美底蘊和人文意識。

  但是其中所所講的確實我們應該需要學習一下。

  《弟子規》中包含了包括孝、悌、禮、仁、忠等一些人在處事,相處時的禮儀。

  《弟子規》裡面有一句話: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我呢在日常生活中確實與這幾句話完全相反的。父母教我我都是回答待會馬上然後過了十幾分鍾在去履行十幾分鍾前的事情,然後到了樓下不免會又先爭吵,但是我就用個個理由來推脫,接下來就不免會又家庭大戰。但是我如果學習一下《弟子規》中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的話,應該可以減少很多的“有血事件”。如果我換位思考的話如果我是父母他們是孩子的話,我就會想把他(她)生下來到底是幹什麼用的。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在以前中國孩童都懂得的道理,我們現代人又有幾人能知曉呢?和古人相比我們現代人的品行(不知道用倒退還是落後姑且用倒退把)倒退的太多太多了,我想這個也是中國比不上其他國家的原因。( )

  理,為人處世哪些應該做,哪些不應該做,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那麼在職場中學習中就可以避免個人素質很大的`不足。

  在人與人相處中我們懂謙讓,不能驕傲自滿,“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對人不可有傲慢之心,這一點應該模仿《鴻門宴》中的劉邦,劉邦應自己的謙卑而獲得了項羽的信任。而項羽確因為自己的傲慢在

  鴻門宴中放走了最後殺死自己的敵人。他們兩個就是謙卑與傲慢的形象。

  人生在世要又自己的人生目標,任何活的有意義,應該不斷學習“活到老,學到老”學習是讓你明白有先東西確實需要我們去扞衛,有些東西確實需要我們保留找到自己真正要力行下去的。希望你們可以做到“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力行’就是要有恆心,一定要努力去做,努力去學習,你才能學得好。

  我記得《弟子規》後面有這樣的一句話至要“莫如教子,至樂無如讀書”,我覺得他是顛倒了的應該是“至樂莫若讀書,至善莫如教子”。讀太多的書只會讓你變的更呆,沒有記法的死記硬背,沒有理解的讀只會物得其反。教子是以你們父母的智慧來教育孩子,也可以說就是前人的智慧來教育後人。常常人們說的,吸取前人的經驗教訓來彌補我們的“缺陷”,防止後人在前人失敗的地方繼續犯錯也就是說“我”不會在一個地方犯兩次錯。

  總敘;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不過想要中國人口素質提高一本小小的《弟子規》還是沒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