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登鸛雀樓> 登鸛雀樓說課稿4篇

登鸛雀樓說課稿

登鸛雀樓說課稿4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要怎麼寫好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登鸛雀樓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登鸛雀樓說課稿1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江蘇教育出版社》語文二年級上冊《登鸛雀樓》 。下面我從教材、教法、教學過程,這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首先說說教材,

  《登鸛雀樓》這是一首五言絕句,記敘了作者登上鸛雀樓的所見所思。詩的前兩句寫登樓所見,前一句寫眼見之景,詩人登上鸛雀樓劇目遠望,看見太陽依著連綿起伏的群山漸漸落下去;後一句宕開一筆,由實而虛,抒寫目送黃河遠去,想象黃河入海的開闊意境。詩人融情於景,為後兩句析事明理作鋪墊。 “白日”指傍晚的太陽,“依”:挨著,靠著。 “盡”:完。這裡指太陽依著群山漸漸西沉,最後看不見了。 “入海流”是說黃河最終流入大海,這兩句詩的意思是: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看見太陽依著群山落下去了,黃河水正滾流向大海。詩的後兩句寫的是登樓所思。 “欲”:想要。 “窮”:盡。 “目”:眼睛。 “千里目”是誇張的說法,指看到更遠的地方。 “更”:再。這兩句詩的意思是:想要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層樓。這首詩融情於景,寓理於事。全詩僅20字,語言樸素淺顯,給人啟迪。前兩句寫景,詩人融情於景,營造了景色遼闊,氣象雄渾的意境,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都容納其中,顯示詩人寬大的胸襟。

  後兩句寓理於事,進一步寫出詩人積極向上,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的高才能看的遠的人生哲理。

  二.學習目標

  1、知識目標(1)能夠認讀古詩,會寫“雀” 、 “樓” 、 “依” 、 “入” 、 “欲” 、 “窮” 、 “目” 、 “更”,並按筆順描紅。

  (2)能夠流利的朗誦古詩。

  2、能力目標(1)能夠正確流利的朗誦古詩,理解古詩的字詞意思。

  (2)能夠默寫出所學的新字。

  3、情感目標能夠透過朗誦古詩,理解詩人的感受,並受到啟迪。

  三.教學重點、難點重點:

  學習本課中所要求掌握的生字,讀通課文。難點:能夠默寫出生字,會背誦課文,理解古詩意思。

  四.教法與學法

  在這堂課中,我們採用了創設情境法,情感朗讀理解法,直觀教學的方法,引導學生理解,掌握知識。營造一個高效率的學習課堂。

  五.教學過程

  1.理解詩題,簡介詩人。這首詩以事為題,樸素自然。 “登”是上的意思。 “鸛雀樓”是一座樓閣的名字,教學時,可簡介它的故址和名字的由來。對作者的瞭解只要知道朝代和姓名。

  2.初讀詩句,學習生字。教師(或錄音)範讀,學生自由練讀,指名抽讀。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出古詩的韻律。這一環節要讓學生充分感知,為理解作準備。

  3.解釋句意,理解內容。學生在初讀的基礎上,觀察圖畫想想詩意。不懂的詞或句提出來大家討論。可先理解重點詞的意思,例如“依” 、 “盡” 、 “欲” 、 “窮” 、 “更” 、等,在讓學生連起來說句意。理解句子後,再讓學生把全詩意思連起來說。解釋字句意思時,不要過多地發揮,只要求理解內容就可以了。

  4.想象意境,吟詠背誦。在理解詩的大意後,指導學生觀察畫面,啟發學生透過想象,讀出詩句的氣勢。讀時可以讓學生作適當的動作演示,以幫助他們入情入境。只要學生能想象意境,就能很快背誦並讀出語氣。

  5.建議本課教1課時。

登鸛雀樓說課稿2

  一、說教材

  古詩《登鸛雀樓》是北師大版語文教材第一冊的第八課,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在登上鸛雀樓後根據自己的所見有感而發,寫下的一首名詩。其中的後兩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蘊含“站得高,看得遠”的深刻哲理,成為傳誦千古的佳句。

  二、說目標

  根據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一年級學生年齡小、認知少等特點,確定第一課時教學目標為:

  1、啟發學生看圖理解詩的大致意思。

  2、初步學習古詩的朗讀節奏和韻味,背誦古詩。

  3、認識本課的8個生字:“黃、入、海、千、更、層、樓”

  三、說教法、說學法

  葉聖陶先生說過:“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於教給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這無疑是為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指明瞭路子,即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為達到這個目的,本課設計我以學生讀一讀、說一說、背一背為主,融入情境教學法與和諧教學法,展示一個以訓練為主線,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學習的過程。另外,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中輔以錄音、圖畫、遊戲等形式,力求使課堂教學生動、形象、直觀。

  四、說教學過程

  (一)圖畫匯入,瞭解詩意

  小學生的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低年級教學中,直觀性原則尤為重要。把看上十分抽象的漢字與相關的實物或圖畫聯絡起來理解記憶,能激發兒童的學習興趣,有利於聯想和發展形象思維。

  俗語說: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了一半。利用小學生喜歡繪畫的特點,上課伊始,我以簡筆畫的形式再現了這首古詩的內容:“鸛雀樓、山、人、黃河”,並啟發學生看圖說話,說出詩意,理解這首古詩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遠。圖畫匯入既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又發展了思維,使學生了解作者,瞭解詩意,留下深刻印象,使學生自然進入到古詩的學習中。

  (二)師生競賽,朗誦古詩

  課前經過了解得知,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背誦這首古詩,難點在於有節奏有韻味地背誦,基於此,朗讀古詩這一環節我設計瞭如下兩步:

  1、小老師領讀。讓會背詩的學生當小老師領讀,給優生表現的機會,讓快生吃飽,慢生吃好。

  2、師生背詩競賽。

  新課標提倡:“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一年級小學生對古詩的朗讀節奏從未接觸,需要教師的教。而如果教師機械地範讀,不利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也不易調動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我設計了一個師生背詩比賽的活動。

  (1)教師朗讀,學生評分,找出老師背誦優美的“秘密”。學生透過自主探究,在評價中學會了朗誦古詩的技巧,如:節奏、表情、音高等。

  (2)學生練習朗讀,準備和老師進行比賽。

  (3)學生配樂朗讀,與老師比賽,調動學生積極性,達到背誦的目的。

  (三)多種形式,學習生字

  本課除背誦古詩外,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認識生字。在識字環節,我設計了以下幾步:

  1、定位聯想,認識生字

  首先,學生閉上眼睛,在優美的古箏曲中,跟老師一起回想:紅色的生字娃娃都在課文中哪個位置,長什麼樣子?然後睜開眼睛,對照板書檢驗自己腦中浮現的是否正確。定位聯想識字法給學生充分的思考、記憶的時間,強調了學生的自主學習。

  2、學生合作,學習新詞請使用站內搜尋引擎查詢本課全部資料。本站

  (1)男生領女生讀,女生領男生讀。

  (2)讀給同桌聽,文中還有哪些字認識也告訴同桌。

  (3)開火車遊戲給生字組詞。

  3、識字遊戲:登鸛雀樓

  黑板上的簡筆畫“鸛雀樓”上每層都貼有“老虎”,每隻老虎背面都帶有一個生字,如果全班同學都能讀出來,就可以一層一層登上鸛雀樓。

  4、登高望遠,想象說話

  當全班同學都登上鸛雀樓之後,安排一個想象說話練習:想象一下你看到了什麼美景?培養學生的想象力、發展思維。

  (四)課間休息

  表演唱《我愛黃河,我愛祖國》

  (五)背詩比賽,拓展延伸

  新課標強調:語文課程應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唐詩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精粹,課堂教學不能僅限於背誦這一首古詩,而要把本詩作為一個例子,一個引子,引導學生積累更多的古詩。這樣,在學生休息過後,進行一次男女背詩比賽:除了這首詩,你還會背哪些詩?比賽調動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又是展示本領的一個好機會,學生興趣盎然,高潮又起。

  (六)課堂小結,鼓勵積累。

  一個好的課堂小結不僅能點明本課中心,而且能調動學生課後學習的積極性,使本課留下無窮韻味,在學生心中產生深遠影響。

  背詩比賽僅僅是一個展示的過程,要想展示更多的古詩,比賽取得更好的成績,功夫必須下在課外。所以小結時,教師語重心長地告訴學生:“這些大詩人寫出了這麼多好詩,人們會永遠記住他們。古語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我想如果你會背的詩多了,你也會寫詩了,說不定將來也會成為一名大詩人。以後有機會,我們還要經常舉行背詩比賽。看誰能成為背詩大王、小詩人!”

登鸛雀樓說課稿3

  說教材

  《登鸛雀樓》是蘇教版國標本二年級上冊的第17課,作者王之渙,詩的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抒發感想。

  一、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這首詩。

  2、情感方面:在理解古詩詞句的基礎上,體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學習詩人王之渙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3、技能方面:能初步學會藉助插圖、工具書等途徑學習古詩。

  二、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句含義,想像詩句描寫的景象,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有感情讀誦古詩。

  三、教學準備資料書多媒體課件

  說教法、學法

  一、做必要的講解和說明。對作者和鸛雀樓教師做一些詳細的說明,幫助學生來理解這首詩。

  二、從指導讀出停頓入手,教給學生“音斷而意不斷”的方法。這樣可以快速地讀出詩的韻律美感。

  三、學法隨評語等途徑滲透。教給學生“利用手中資料或插圖來幫助學習古詩”的方法。弄懂重點詞語的意思。

  四、自讀自悟,鼓勵質疑。讓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這樣,教師根據具體情況來使學生從原有的基礎上再進一步認識和提高。

  五、引導合作在合作中探索規律,瞭解方法,理解全文大意。

  六、結合實際拓展延伸,突破難點。結合學生實際來深層次理解“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說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同學們,今天老師和你們一起到山西永濟縣去看一座樓,(出示圖片)這是一座三層的樓閣,因為常有一種叫“鸛雀”的鳥飛來休息,所以被人們稱為“鸛雀樓”。伸出手,和我一起寫寫它的名字,師生齊板書。(加拼音,小字頭加“隹”字旁。)誰來叫叫這座樓的名字呢?(指多名學生讀)

  2、鸛雀樓剛剛建好的時候還不怎麼有名氣。唐代時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渙的大詩人來到這裡(板書:王之渙),他登上這座樓作了一首詩記錄下自己的所見所想。從此以後,這座樓就名揚四海啦。這首詩的題目就叫:登鸛雀樓,誰來讀讀課題。

  4、詩中到底寫了些什麼呢?開啟書,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欣賞一下這首千古名詩吧!

  二、初讀古詩

  1、請小朋友先自己讀一讀這首古詩。

  2、(出示全文)指名讀,檢查讀詩。讓同學們發現他們讀的時候字音方面有什麼地方值得學習。學生一起學學他們,把生字再讀一讀。指名做小老師帶讀。

  3、老師讀一讀這首詩。學生仔細聽一聽,老師的讀法有什麼不同?指導:讀出節奏,要在每行的前兩個字後面停頓!

  4、一起學著老師在書上標出停頓的地方,然後練習讀一讀,指名再讀,齊讀。

  三、精讀課文:

  1、常言說的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說說詩中哪些內容是詩人登上樓閣時看到了?哪些內容是寫他想到的呢?

  2、登鸛雀樓詩人到底看到了什麼?請小朋友讀讀第一句,然後看看圖想一想,再說一說。

  交流:(1)指名說。點撥:靠著山在詩句中就是“依山”。太陽下山了,就要看不見了,就是詩中的哪個字啊?“盡”就是“完”了。那“白日”是什麼時候的太陽呢?

  (2)再指名說。多美的夕陽下山圖呀!提示:“黃河入海流”我們可以調過來理解——就是“黃河流入海”。

  (3)(條條江河通大江啊!)詩人在樓上看著黃河水流向大海。想象著黃河水進入大海的場面。想去看看黃河水流入大海的場面嗎?播放錄影。(敘述:一瀉千里的黃河水,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一直向東匯注到浩瀚無涯的大海。真是“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呀!)

  (4)看了錄影,你覺得黃河怎麼樣?——能用朗讀來表現黃河入海的雄渾的氣勢嗎?指名讀,師評(你邊讀邊想,所以讀得好!很有氣勢!)男女比賽。

  (5)師邊深情地敘述邊板畫:詩人登上鸛雀樓舉目遠望,看見——太陽正挨著連綿起伏的群(西)山下沉,腳下的黃河水正滾滾地流入大海。詩人觀察的視野是多麼開闊呀!讓我們再把這句話連起來好好的讀讀。(師生齊讀!)

  3、看著這樣壯觀的情景,詩人情不自禁地想到——(生齊讀)讀了這句,頭腦裡有什麼小問號嗎?(重點:欲窮更千里目)誰能幫幫他?你是怎麼知道的?(表揚,聯絡上下句理解,會學習!)故事中有些字很難知道意思,其實我們還可以藉助工具書來查詢答案。今天,老師查詢資料,知道這些詞語的意思,(老師出示詞語意義)。現在能完整的說說這句詩的意思嗎?自己讀讀詩,看看字意,試著說說,一會兒我們全班來交流。(工具書的作用真不小,這麼快就解決問題了。)

  4、詩人說的再登一層,真的是讓我們再登一層嗎?還記得《小松樹和大松樹》一課嗎?小松樹長之所以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那是因為——大山爺爺把它托起來的呀。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板貼:登高才能望遠)唐代大詩人杜甫也曾說過類似的詩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5、合作的力量是最大的。現在請你們和同座夥伴合作把把詩人登樓後看到的和想到的連起來說說,好嗎?(看得出你們一節課都在認真聽!好樣的!)

  6、這就是名揚天下的古詩“登鸛雀樓”。今天小朋友們學得真棒,老師要獎勵你們,我給你們配樂配錄影,請你們來配音,一邊讀一邊想像詩句中的畫面,可以加上自己的感情,甚至動作。相信你們這次會讀得更好。現在你們就是大詩人王之渙了,試試看——個人讀,齊讀。

  7、小朋友讀得多好呀!讓老師更喜歡這首詩了。我們把它背下來好嗎?誰來試試?(學得好,記得牢啊!向你們學習!)

  8、回去我們也像這樣把古詩背給家長聽,告訴他們詩意和作者,能行嗎?

  四、總結、延伸

  1、“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句話可是一句千古名句啊,鸛雀樓的名氣之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這句詩。因為它不光用在登樓上,經常被別人用在學習、工作等許多地方用來鼓勵自己或別人呢!當我們的班長被評為校“三好學生”的時候,老師為了讓他不驕傲,繼續努力,爭取更大的榮譽,就會鼓勵他,在他的素質報告書上寫下: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採訪羅高揚:當你跳繩比賽中取得年級第一的時候,我們同學們也可以這樣對你說—誰來說?

  △採訪戴銘君:雖然你鋼琴已經考過5級,但老師還想對你說,你猜,說什麼?其他同學也可以幫忙。

  2、王之渙是唐朝非常著名的一位詩人,小時候就聰明過人。成年後,曾做過官,但被人誣告就辭去官職。遊歷祖國名山大川結交文壇名人,前後達15年之久。後又當官,業績顯著,就要高升時,不幸得病去世。但性格豪爽,他的詩寫得非常好,《全唐詩》中存有六首絕句。其中《登鸛雀樓》和《涼州詞》最為有名。今天,咱們就來欣賞另外一篇千古名詩—《涼州詞》。這首詩又寫了什麼呢,你們可以試著用今天學習的方法,回家後啊研究研究,下節課我們來交流,好嗎?

  3、從你們的話中,老師感受到了你們那不斷進取、奮發向上的決心。是呀,不管什麼人,不管做什麼事,要想更上一層樓,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今天我們更上一層樓,明天,我們就會“窮千里目”!讓我們再來讀讀這首詩,讀出對這首詩的新的理解、感受。(配樂)最後老師要獎勵你們,送你們一句祝福的話.

  (示:祝小朋友身體健康,天天開心,學習更上一層樓!)

  板書設計

  17

  登鸛雀樓

  看

  想

  登高才能望遠

  (簡筆畫)

登鸛雀樓說課稿4

  一、說教材

  (一)教材簡析

  《登鸛雀樓》是六年制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是一首五言絕句,記敘了作者登上鸛雀樓的所見所思,是唐代詩人王之渙所作。

  詩的前兩句寫登樓所見,詩的後兩句寫登樓所思。這首詩融情於景,寓理於事。全詩僅20個字,語言樸素淺顯,言近旨遠,給人啟迪。前兩句寫景,詩人融情於景,營造了景色遼闊,氣象雄渾的意境,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都容納其中,顯出詩人襟懷的寬大。後兩句寓理於事,進一步寫出詩人積極向上,高瞻遠矚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人生哲理。課文中配有插圖,可引導學生觀察想象,幫助理解詩句的意思。

  《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低年級學生閱讀古詩的要求是能展開想象,並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能感受語言的優美。

  (二)教學目標

  根據本詩的特點,大綱的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

  知識和技能:

  1、學會本課8個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3、體會詩句中詞語的意思。

  過程和方法:

  1、能根據文字內容,展開想象。

  2、能結合自己的感悟說說古詩所要表達的意思。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透過對課文的朗讀、感悟、激發孩子學習古詩的興趣。

  (三)教學重、難點

  指導學生觀察插圖,展開想象,體會古詩的思想內容。

  (四)教具準備

  教學掛圖、生字卡片、詞語卡片。

  二、說教法、學法

  (一)情境教學法

  本詩記敘了作者登上鸛雀樓的所見所思,學生無法親自感受。這樣對理解詩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有較大的難度。因此,在教學中,我採用了“情境教學法”。透過教師聲情並茂地講故事、極富思想感情的範讀及壯觀的畫面帶學生入情入境,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積極情緒和濃厚的興趣。

  (二)扶放結合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課堂教學要十分重視學法的指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良好的讀書習慣。針對本課的特點,採用“扶放結合法”。首先扶著學生學習第一、二行詩句,教師點撥,使學生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然後讓學生運用這一方法學習第三、四行詩句,旨在教學生樂學、會學。

  (三)讀中有悟,培養語感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本詩傳誦已久,讀起來琅琅上口。教學時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感悟體驗,想象古詩所描繪的畫面,這樣學生就能較好地瞭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的意境,感受到古詩語言的優美,既培養了學生讀書的興趣,又使語言訓練與情感薰陶融為一體。

  (四)合作學習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根據這種理念,本課的教學採用了小組合作學習,同學相互評價等合作學習的形式,使學生在互助中學習,在合作中發展。

  三、說教學程式

  怎樣運用新的教學理念,採用適當的教學策略,讓二年級的學生能感受古詩的美,圍繞本課的學習任務,我做了如下設計:

  (一)創設情境,理解詩題

  古詩的意境是用極為凝鍊的文字來創造的,對小學生而言不易理解。因此教師必須創設情境,讓學生對詩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個總印象,為理解詩句,領會詩情打下基礎。在教學時,為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使他們一上課就進入想學、愛學,渴望學習的境界。我是這樣匯入的:小朋友們,今天我要帶大家到山西遊玩一次,瞧(出示掛圖),我們就來看看這座亭子,以及它周圍的景色,你們知道它叫什麼名字嗎?(學生回答鸛雀樓)對,你們真聰明!並相機介紹鸛雀樓名字的由來,因為這首詩是作者登上鸛雀樓寫的,所以題目叫登鸛雀樓,板書課題。此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已被激發,順勢匯入,便可水到渠成。

  (二)初讀指導

  人們認識事物要經過感知——重現——理解這樣一個過程,只有感知得越具體,才能理解得越深刻。因此,我先從整體入手,讓學生認真讀詩句,要求學生圈出生字詞,對照拼音,逐字、逐詞讀正確讀通順,初步瞭解古詩的大意。

  (三)悟讀古詩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在閱讀教學中主要是“美”的實踐。古詩教學更應以朗讀,吟誦為重點。在這一環節,我將指導學生透過看圖、想象、朗讀的方法,使他們與詩人產生共鳴。

  1、解詞看圖,領會詩意

  教學古詩必須從字——詞——句入手,進而理解詩人所描述的內容。教學時,我先指導學生抓住 “白日”、“盡”“入海流”等重點詞語,讓學生們透過小組合作的方式理解了詞語的內容,進而瞭解詩句的意思。接下來,我又用同樣的方法,放手讓學生學習第三、四兩行詩句,讓學生了解作者的所思及所蘊含的哲理。

  這樣,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主動,使學生“自得求之”,實現從老師的指導到學生的自覺的質的飛躍。

  2、展開想象,化詩為文

  想象和聯想是詩的翅膀,沒有想象,就沒有詩。古詩中的許多詞語都充滿了豐富的聯想,學生此時已理解了詩句,基本能用口頭語言表達了。所以,我要求學生根據這首詩,結合插圖,用自己的話,把這首詩的意思講一講,把古詩的語言,轉化成學生自己的語言,有效地培養了學生從口頭表達能力。

  3、賞讀古詩,熟讀成誦

  在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背誦時,我透過畫面再現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彷彿自己就是詩人。這樣詩中所描繪的意境,所蘊含的情感,孩子們都可能在朗讀中表達出來。然後,透過讓學生藉助板書背誦、表演背誦、配樂背誦等多種形式的練習,讓學生達到熟讀成誦。這樣孩子的潛力就能得到發展,表現欲也得到了滿足。

  (四)指導寫字

  寫字是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之一,引導學生分析每個字的筆畫、筆順、結構是非常重要的。課標中明確1—2年級識字寫字的教學目標是“喜歡寫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因此在教學時,我要求學生先認真觀察每個字的筆順、筆畫、結構,再給予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把字寫好,並安排小組之間互相評賞,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充分感受漢字的形美。

  四、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能培養學生的概括性、條理性。是一種直觀的教學方法,是課堂教學中師生雙邊活動的縮影,能直觀形象地反映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對學生理解課文,背誦課文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我的板書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而設計的。

  1、前兩句用一個(景)字概括,後兩句用一個(想)字概括,突出了全詩的中心,是整首詩的濃縮。

  2、“/”既代表朗讀時字詞斷開處,也表示將詩中詞語分隔出來,有助於釋詞,理解詩文。

  3、“·”表示讀重音,有助於學生朗讀詩文,體會詩情。

  白日/依山/盡,

  (景)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

  (想)

  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