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春江花月夜> 讀《春江花月夜》有感(9篇)

讀《春江花月夜》有感

讀《春江花月夜》有感(9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春江花月夜》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春江花月夜》有感1

  我對《春江花月夜》這首詩很難做一個清晰的描述,因為她本來就遺世而獨立,宛若飄渺於天際的仙島,遠而朦朧。同樣的,她的作者張若虛也不似其他名家那樣有較多的資料可參考研究,沒有較多的其他的作品來做整體的聯絡認識。

  但就這樣一個朦朧的人,卻以“孤篇橫絕,竟為大家”,也正因為這樣一個朦朧的人,寫出了“以孤篇蓋全唐”的作品。

  她是一首七言歌行,是舊題樂府,她被聞一多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同樣她也是一首宮體詩,不同的是,她不同於以往宮體詩那樣“沒筋骨、沒心肝”。相反的,她一改宮體詩的“虛偽、不自主”,而後“向前替宮體詩贖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後也就和另一個頂峰陳子昂分工合作,鋪平了通向盛唐的路,張若虛的功績是無從估計的。”她完成了“宮體詩的自贖”。

  她在藝術表現上,真正做到了情景的完美融合,好似在夜幕月色下在江面起舞的天外飛仙,輕靈飄渺。在“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的朦朧空間裡,伴著若有若無的花香輕輕襲來。想想吧,那輪在江面倚著的明月,縷縷的春風,還有那遠在故園高樓的思婦和背井離鄉的遊子,輕輕的融合在一起,在那散發空靈的美和宇宙無盡的哲思。

  詩人像屈子一樣,向宇宙發問,卻不需迴音。“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我懂,我自懂得,你無需作答…“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光陰流轉,永恆的宇宙,浩渺的空間,和人間萬物一切有限的生命形成了一種巧妙的對比。

  詩人的情思由近及遠,詩人的感悟由淺到深。這單獨拿出來隨處可見的春、江、花、月、夜的單純意象,卻由詩人的哲思串聯成了一副朦朧的意境美圖。此時這些單純的景象不再單純,頗有一些“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韻味兒。

  她是有音樂美的,我很懷疑她的作者是天外來客,若不是,那這樣變幻莫測的美人間怎能得?她的音樂美,似乎是隨著詩人的哲思與時間和空間的相互融合相互碰撞而流露出的天然美。不是激昂的,沒有鏗鏘,有的只是如水般低洄,緩緩流淌,沁人心脾。一切都是很自然的。這種音樂美宛如江面上輕盈起舞的仙子拂起了一層水汽做成的柔紗,使她更朦朧更悠揚了。

讀《春江花月夜》有感2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張若虛這一首《春江花月夜》便已經道盡了人間美景。他雖只有這一首詩流傳至今,但是依舊無愧大師風範。試問自古至今,又有誰能夠將春,江,花,月,夜融入的這樣好,描繪的這樣美呢?

  作為從小到大在江邊長大的孩子,我見過清晨陽光照射下的長江,平緩的江水緩緩向東流淌,金黃色的碎光鋪在上面,無端讓人有一種歲月靜好的美感;我還見過正午的長江,大大的太陽高高的懸掛在空中,與底下浩浩蕩蕩的長江呼應,太陽給長江披上金黃色的戰衣,長江給太陽搖旗納威,兩人如同親密的戰友,向著前方的戰場義無反顧的衝去;我還見過夕陽下的長江,“半江瑟瑟半江紅”,便像一位古裝仕女一般,端莊賢淑,風資曼妙。我以為,陽光下的長江已經夠美了,卻不知道張若虛筆下的春江花月夜更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我彷彿看見江水曲曲折折地繞著花草從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著開滿鮮花的樹林好像細密的雪珠在閃爍。月色如霜,所以霜飛無從察覺。州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多美的景色呢,想想似乎便可以醉了人心,亂了心神。而這美景是由古至今都在,而觀賞的人卻是年年代代不同。“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無端有一種遺憾,也有一種欣慰。

  可是春江花月夜最動人心的卻不止是美景,更有其中絲絲縷縷的情。相思之情最是扣人心絃。“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隻。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早知如此拌人心,何如當初莫相識。”古今往來,描述相思之情的詩句數不勝數,愛情和相思,自古以來是人類文學的永恆的主題,幾乎沒有哪一代人可以避免。而如此明月,如此美景之下,怎麼不勾起滿腹情緒呢?似乎只有這樣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相思情懷才能配得上這悽清如許的一輪江月,也只有這樣純真的情,才能使高天皓月更加皎潔。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連鴻雁,游魚都不能傳達的訊息,更何況交流閉塞的古代呢?只能遊子遠眺思鄉,離人怨婦深閨哭等罷了。落月點染花樹悽清如許,他們年年歲歲又見證了多少的人間離情呢。

讀《春江花月夜》有感3

  《春江花月夜》這首詩是中國最著名的詠月詩之一。張若虛作品不多,卻以此詩一舉成名,流芳千古。這裡,我且不談張若虛,就談談這首詩。

  我想,寫此詩的時候,一定是個月素風清的夜晚,文弱卻骨硬的詩人來到江畔。春夜,寒氣襲人,遊人稀少。詩人舉頭望明月,低頭看江水,百感交集,思緒萬千,於是詩性大盎然,吟詠出了這篇千古絕唱。

  如果細細品味此詩,我絕對是狗尾續貂。我怎能和一些大家共論此文?所以,我只談自己膚淺的感受——僅僅是自己的。

  “何處春江無月明”。這是作者看到眼前景色後的聯想,和“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幾乎異曲同工。但“何處春江無月明”,似乎有些滄桑或有更深遠的含義。我又從“何處”句,聯想到了“天涯何處無芳草”。是啊,哪裡的黃土不埋人呢?怎麼過,都是一生——你追求功名,殫精竭慮,錦衣玉食,是一生;你慕道求仙,拋卻世俗,甘願淡泊,也是一生。你無論怎樣,都可以過得很不錯,只是看你怎麼對待生活了。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這是多麼讓人喟嘆的句子。我們可不可以把它凝成“物是人非事事休”呢?我們的上一代去了,我們這一代也正在去的路上,我們的後代正在蓬勃而起,正如當年的我們。宇宙是永恆的,而永恆的背後,是無盡的死與生的交替。人類的死的悲哀,在不變的宇宙中,只是一個小小的浪花。於我說來,死則死,倒不可怕,可怕的是稀裡糊塗的死。實際上,當詩人寫這句詩的時候,他的心裡也有許多悲涼和感慨啊。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句詩也是頗耐尋味的。江月待人,那一定是很浪漫的人了。可她苦苦地等,等來的大概是一場春夢。美好的青春年華倏然而過,唯鏡中雙鬢染霜——我那不可再回的青春啊!幾多苦淚,幾多追悔,幾多頓足!然而,皆是無用,長江送流水,即是無奈也。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真可謂纏綿悱惻。

  輕舟一葉,孤燈一盞,有相愛之人陪伴,於漠漠暗夜裡悄然遠去,是一種解脫,是一種幸福。“從此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雙雙把家還”,這種感覺對外人來說是羨慕,對自己來說,那真是一種巨大的解放。

  然而,如果不是乘扁舟子的人,而是想乘扁舟子的人,看到此景,除了羨慕,更多的是什麼?酸楚。

  “何處相思明月樓?”當真揪心。天下最讓人心焦的,就是相思苦了。當初梁祝化蝶,就是為了解脫相思之苦。他們化蝶成仙,翩然而去,似乎是人間最完美的愛情。但其實,人人都知道,那是最悽楚的現實,也只有把痛苦的現實轉換成虛無的幻想,似乎能讓心裡好受些。

  人是有感情的動物——不僅是人,哪個有生命的生物不是如此?——尤其對男女之愛更為看重。有情人天涯一方,那是怎樣的痛苦?怎麼一個痛苦了得!

  因此,古今中外,描寫相思的詩篇和音樂汗牛充棟,更可貴的,是大多數的作品細膩、柔情、委婉、纏綿,極動人。有的時候,我聽著聽著,不覺心酸,一天的心情都很低沉。但怪的是,這種低沉不是一種痛苦,而是略微帶點幻想、讚美和溫柔,頗有點“薄陰的天氣”之感。

  讀古詩就怕想象。從文字裡往外想象,天馬行空,一而二,二而三,以至無窮,生活百味,糅合一處,酸甜苦辣,逐一品嚐,倒也是精神世界的一個大餐。

讀《春江花月夜》有感4

  春江花月夜詩篇題目就令人心馳神往;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宮;作者抓住揚州南郊曲江或更南揚子江一帶月下夜景中最;整篇詩由景、情、理依次展開,第一部分寫了春江的美;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彷彿使人進入了一個純淨世界,;恆,人生短暫;張若虛連字號都不為人詳,滄海一粟地茫然在唐朝燦如;便躍然印入眼簾;“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或者他

  讀春江花月夜有感詩篇題目就令人心馳神往。春、江、花、月、夜,這五種事物集中體現了人生最動人的良辰美景,構成了誘人探尋的奇妙的藝術境界。

  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宮體詩的自贖》)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這一首詩,被喻為“孤篇橫絕全唐”。

  作者抓住揚州南郊曲江或更南揚子江一帶月下夜景中最動人的五種事物:春、江、花、月、夜。作者更是透著對生活美好的嚮往把揚州的景色以文字表達出來。

  整篇詩由景、情、理依次展開,第一部分寫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寫了面對江月由此產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寫了人間思婦遊子的離愁別緒。詩人入手擒題,一開篇便就題生髮,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壯麗畫面:江潮連海,月共潮生。這裡的“海”是虛指。江潮浩瀚無垠,彷彿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隨潮湧生,景象壯觀。一個“生”字,就賦予了明月與潮水以活潑的生命。月光閃耀千萬裡之遙,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瀉在花樹上,像撒上了一層潔白的雪。詩人真可謂是丹青妙手,輕輕揮灑一筆,便點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異之“花”。同時,又巧妙地繳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題面。詩人對月光的觀察極其精微:月光盪滌了世間萬物的五光十色,將大千世界浸染成夢幻一樣的銀輝色。因而“流霜不覺飛”,“白沙看不見”,渾然只有皎潔明亮的月光存在。細膩的筆觸,創造了一個神話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顯得格外幽美恬靜。這八句,由大到小,由遠及近,筆墨逐漸凝聚在一輪孤月上了。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彷彿使人進入了一個純淨世界,這就自然地引起了詩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詩人神思飛躍,但又緊緊聯絡著人生,探索著人

  恆,人生短暫。張若虛在此處卻別開生面,他的思想沒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個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則是綿延久長的,因之“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這是詩人從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種欣慰。詩人雖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並不是頹廢與絕望,而是緣於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全詩的基調是“哀而不傷”,使我們得以聆聽到初盛唐時代之音的'迴響春江花月夜的長度還算適中,可是為了把自己融入進裡,也著實花了我不少功夫。閱詩,最忌諱的就是讀,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進而不同的語調流轉,都有極大的可能讓詩原本的意境面目全非。人和人之間,不是這麼容易便能駕馭了彼此的心情。所以我選擇抄寫,整整一上午高山流水地沉浮在字裡行間,感情毫無預兆地就漫溢了出來。

  張若虛連字號都不為人詳,滄海一粟地茫然在唐朝燦如繁星的詩人堆裡,卻僅憑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春江花月夜歸於樂府,帶有樂府詩一貫的情愫,縷縷歌章唱的都是詩人曲婉的離愁,通篇白話文一般的淺顯,不需要任何的註解,一個離人立於江岸的形象便躍然印入眼簾。我看見他揹著雙手,傲然地仰頭望向無垠的汪汪白水,讚歎自然的浩淼盪漾,心意空洞眼神蒼白如晝,流露出了怎樣的一種哀愁。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他站在遼闊到分不清哪裡是海岸線的水邊,在薰風裡望見明月悽楚地隨潮湧翻滾而來,好像聽不見浪濤的呱噪和海鳥的悲鳴,行雲流水地營造了他自己不被打擾的安靜和美景。是了,春江某種程度上成了他情愫的歸宿,寄託了他的情成就了他的美,順便再給我們精彩回放了那晚的夜色妖嬈。月色美,在詩人的鄉思離愁裡,卻如蚌體內的珍珠,是悽苦的延伸和凝固。詩人看“灩灩隨波千萬裡”,月影倒映,水波漣漪,卻突然感到了心理不平衡:為什麼月籠春江千萬裡,我卻望穿了秋水也望不見家舍屋頂的裊裊炊煙!就連江邊的芳甸也因為有江流不息的陪伴,惹人妒忌。

  或者他突然發現月亮其實和自己一樣孤獨。明月愛慕著春江,卻苦於時空蹁躚,一天一地,惟能只知晝夜不知歲月地映照著白水,不離不棄。就如詩人自己一樣,望這長水,只期盼能望見家中玉簾後的牽掛。

  往事如煙,亦如風,煙散,風止,往事何在?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孤影獨立江畔,面對浩瀚宇宙,顯得那麼渺小。何人初見月?不知;江月何年初照人?不曉。當時光流轉,聖者賢人只能流水興嘆,這“流水興嘆”對於我們來講,無外乎是現在的聖賢書。時間好似滾滾長江東逝水,一去不復返。悲矣!光陰似箭。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這是鐵證的事實:人生代代,光陰之嘆,滄桑之感,且會層出不窮。物序流轉,萬物輪迴,中華大地春意又生。反反覆覆,何時有盡。故江月相似,聖人貌似相識,其實不然。悲矣!光陰似箭。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念歲月流淌,人生苦短,卻不知江月待何人。所以我們面對此時,此景,只能滄然泣下。這全是無知所致。故職能看長江送流水。悲矣!光陰似箭。

  然而,你為何不反思呢?人生有限,自然永恆!何必等到你目送流水之時,才懂得珍惜,才去惋惜昨日之過。

  最後望天下人“莫等失去方知悔!”

讀《春江花月夜》有感5

  歌曲————春江花月夜,是“女子十二月坊”的民樂合奏曲。以前沒有仔細的聽過這個古典名曲,只是在題目上認為應該是一個很優美的、具有詩情畫意般的曲子。可是經過半個多月的仔細賞聽,才感覺到曲與題很不相符,甚至可以說與以前沒有聽過這個曲子時的理解,相差的很大。

  按說龍源是沒有一點音樂細胞的人,根本就無從談起對音樂的賞評,可是我也知道笨鳥先飛的道理,一遍聽不明白,還可以聽多遍,多遍還不行,我還可以聽多天。所說“孔子彈琴,三年知周公”,與孔子相比,那是將天比地,龍源還有不夠資格的自知之明。前些年流行《大長今》主題曲時,我也是一樣如飢似渴、不分晝夜的聽了二十幾天“湯燦”演唱的《呼喚》,也許是久聽生厭的緣故,從那一次以後,凡是“湯燦”的歌曲我是一概不聽了。我的理解,一首好歌,首先要有好詞,一首好的歌詞,本身就有了音律,在配上優美的曲子,還要有演唱者對詞、曲的理解和感情的投入,才能稱之為一首好的歌曲。《大長今》的故事與閱歷,都與電視劇裡的原唱相符,所以歌曲能夠流行。而“湯燦”唱的《大長今》主題曲,龍源認為,其一、沒有真正理解歌曲的內涵與背景;其二、歌唱的很美,但是沒有感情的投入;其三、太過商業化與娛樂化,所以,這是我對《大長今》主題曲的理解和不喜歡“湯燦”的原因。扯的有些遠了,說《春江花月夜》吧。前幾天與朋友在Q群裡聊天時我說:要是靜下心來聽《春江花月夜》,聽的我都有快落淚的感覺。為此朋友說我敏感。《

  春江花月夜》那裡是在讚美風景?龍源的理解,這首曲子,完全就在講人生經過奮鬥不如意時的閱歷。在這首曲子裡,以古箏開場,看似對初升明月的讚美,其實也在傾述著人剛步入社會時那種躊躇滿志、滿懷希望的心態;在樂曲中段,以民樂器二胡為主旋律,二胡那低傷、悠長的曲調,配上其它樂器的合奏,完全就在向人們述說著人生苦短而曲折,和在世不如意時人本性的掙扎與努力;在曲段轉折和結尾時,用低沉的簫聲,來述說明月西落時的情景,也是在告知人們,時光似箭,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道理。為了更好理解這個曲子,我在網上摘錄了一些文章,在此以供大家分享。摘錄:《春江花月夜》原為一首琵琶獨奏曲,曲名為《夕陽簫鼓》,曲名最早見於清朝晚期。按照音樂標題的理解,樂曲內容是描繪夕陽西下時,江面上演奏簫鼓的情景。在二十世紀20年代,上海的新式音樂社團“大同樂會”將它改編為一首民樂合奏曲,並且根據樂曲詩情畫意的內容,給它起名為“春江花月夜”。全曲分為十段,根據樂曲內容每段還加了小標題。分別是:一、江樓鐘鼓;二、月上東山;三、風回曲水;四、花影層臺;五、

讀《春江花月夜》有感6

  原來今天,我們同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生存於世;原來今天,我們同樣持有悠久的情感放肆在這個悽美的夜晚;原來今天,我們一起走過漫長漫長的古道重新回到了自己的軌跡。

  試著開啟所有的感官,嘗試將生命的一切寄託在這個悽迷的夜晚。月光的動貌顯現眼前。月華隨雲影盪漾,在灰飛湮滅中,瀑布般的月光之花是生命的湧動,飄揚在這個了無盡頭的宇宙。寬敞的月河,你在最深遠的天際中閃動。

  原來一切竟是如此簡單,一年年地過去,可每年的寄託都未相同,每年的今日一過,你又是新的輪迴。生命在你的世界裡是無所在的。因為你,是生活的永恆。

  我聽見,你用親切的歌聲傳達生命無極限的真理;我聞到,你傲人的芳香向人們訴你孤獨的憂傷;我看見,你牽動淡紅的繩子傳去女子對戀人的情感;我觸控,你淡雅的影子也在一直支援我努力前進;我感到,你是浩蕩天空中的一面明鏡,無限和有限的年華,在你的手中已被牢牢把握。

  今天,我在想月的日子裡,告訴你我的心事,你將承載著無數人的夢想,漸漸老去。

讀《春江花月夜》有感7

  《春江花月夜》在中國詩歌史上出現,可能是一種偶然。倘若沒有明代的胡應麟拭去歷史的塵埃,慧眼識詩,將其從不計其數的古代詩作中挑出來選進《詩藪》,或許《春江花月夜》至今也掩埋在腐朽了無生機的一堆陳紙當中。幸得有胡應麟這位"伯樂","千里馬"張若虛及其作品才能在文學殿堂綻放異彩。有時候,瞬間的綻放,也需要永恆的等待,張若虛一等,就是上千年。

  《春江花月夜》在中國詩歌史上出現,也絕非僅僅是一種偶然。偶然的背後,往往是不可抵擋的必然。《春江花月夜》被譽為"孤篇壓全唐",主要是其藝術成就。清王堯衢,王闓運,近代學者聞一多先生等等,對《春江花月夜》讚譽有加。《春江花月夜》本為樂府舊題,舊題多為宮體之作,張若虛將本為五言的舊題上升為七言,將格調靡靡的宮體視野轉向更為高遠的哲學方向,突破了宮體詩作的束縛,轉向更為高雅的藝術創作。雖然《春江花月夜》有樂府舊題宮體的痕跡,但在當時詩歌創作上藝術的突破是毋庸置疑的。之於《春江花月夜》的藝術成就,前人多有論述,此處亦不復贅言。

  之前講授《春江花月夜》,思維仍然脫離不了"春、江、花、月、夜"五字的拘囿,籠統講授此文寫了五種景象。今日再觀之,驀然驚覺自身受限於固有思維。雖說比詩內容寫及"春、江、花、月、夜"五種景物,實則是要突出"月"這一意象重心。換句話說,《春江花月夜》一詩,是以"月"為核心的。讀此詩,重心應該關注在"月"上。

  為何此詩解讀的重心在"月"上?

  清朝王堯衢概括總結此詩的一個特點是:"春字四見,江字十二見,花字只二見,月字十五見,夜字亦只二見。"從王堯衢的點評中,直接指出"月"這個意象在詩中所佔的分量。當然,王堯衢指出字面上與"月"有關的共十五處。這似乎從數字上說明了與"月"有關的內容在直觀數字上的優勢,但是我們不能忽略的是,除了字面上直接體現寫月的內容外,還有好些文句是側面來寫月亮的。

  例如"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兩句,按一般生活常識,"流霜""白沙"應該會反射月光,而此處有"流霜"而"不覺飛",有"白沙"而看不見,是側面寫月光。月光實在是太亮了,以致眼中所見只有月光。又如"江天一色無纖塵"句,江天如何才能成"一色",如何才能有如此空靈潔淨的視覺效果?只能在皎潔的月光之下,萬事萬物籠罩在月色之下,才能表現出這樣充滿美與想象的視覺效果。因此,這句詩歌還是在暗示寫月亮。諸如此類的詩句,詩歌中還有不少。因此,我們可以概括地說,這首《春江花月夜》的核心內容在於"月",解讀這首詩歌的重要切入點,也是"月"。

  既然這首詩歌的核心是"月",那麼"春、江、花、夜"的出現又有何作用?我們可以把其餘四個意象作為"月"的陪襯。例如,"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水的出現就是為了引出"共潮生"的月亮。換個角度出發,"春、江、花、夜"都是月亮出現的背景,都是為彰顯"月"服務的。

  張若虛集中筆力突出"月"的地位,到底為何?透過梳理文字內容,我們可以發現兩個作用。

  一是"借月說理",把"江月"的豐富內涵上升到哲學高度。最能體現其樸素的哲學思想的詩句莫過於"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從人類的變與江月的不變形成對比,思考了人生與自然的關係。這種思維方式不僅僅是打破了樂府舊題宮體詩的內容限制,也極大提升了古人思考的維度,從簡單的即景抒情轉向思考天人關係的哲學高度。

  二是"借月抒情",以月亮為載體,表達相思之情。借月抒情,難脫"借景抒情"的窠臼,但是張若虛的借月抒情,卻也有其獨特之處。以"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等句為分析正規化,會發現張若虛的"借月抒情",寫月總有獨特之處。月亮本有引起他人相思之意,而且此時月亮照在"離人"的"妝鏡臺"上,猶如人於傷心時又聞傷心曲一般讓人情難自禁,肝腸寸斷。月光於"簾中卷不去",將月光視為有形之物,也算是化無形為有型之技巧。"搗衣"容易引發人的聯想,李白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搗衣"一詞,往往容易引發人的相思之情。而"拂還來",更言寄予思念之月光揮之不去。揮之不去的,是月光,更是無盡的思念之情。

  較之"借月抒情","借月說理"的藝術高度似乎更高一些。畢竟,寫作的視野及技巧已經開始剝離了樂府舊題宮體的桎梏,開始走向有深讀的抒情與反思。當然,這裡並不是說,唐詩裡沒有說理之類,而是強調張若虛勇於打破寫作模式的束縛,進而開始進行革新與突破,這一點似乎比詩歌內容本身更為重要。

讀《春江花月夜》有感8

  春江花月夜》這首詩的作者是初唐張若虛,開元初,他與賀知章、張旭、包融並稱“吳中四士”。他留給後人的作品不多,《全唐詩》中僅存二首,而這首《春江花月夜》又是是最著名的一首,它號稱以“孤篇橫絕全唐”,奠定了張若虛在唐代文學史的不朽地位。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標題《春江花月夜》是樂府《清商曲辭。吳聲歌曲》舊題,此曲調創始於陳後主,其主要特色是豔麗柔靡。這首長篇歌行以春江花月夜為背景,將畫意、詩情與對宇宙奧秘和人生哲理的體察融為一體,創造出情景交融、玲瓏透徹的詩境。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詩人首先從春江月夜的美景寫起,月色中,煙波浩淼而透明純淨的春江遠景展現出大自然的美妙神奇。在感受無限美景的同時,詩人睹物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對宇宙人生的思索。“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時空無限,生命無限,表現出一種遼闊深沉的宇宙意識,可是光陰似流水,一去不復返,詩人此時又陷入了無限的感傷和迷惘。所以接下來從“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開始敘寫人間遊子思婦的離愁別緒,明靜的詩境中融入了詩人淡淡的哀傷。這種憂傷隨著月光、流水的流淌徐徐改變。最後全詩以“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結尾,深情緬邈,令讀者陷入了對宇宙人生的深思。

  《春江花月夜》這首詩語言優美、生動、形象,富有哲理意味,它將真實的生命體驗融入優美的興象中,營造出了一個空明純美的詩歌意境。特別是“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幾句更是成了千古絕唱,為後人一直所傳誦!

讀《春江花月夜》有感9

  斜斜地趴到木材木地板上,繁忙以後的閒餘越來越很豐富。想像仔豬一樣昏昏睡去,卻發覺窗前的一切這般有感召力,使我迫不得已想像這種溫暖的往日。忽然在轉念之間發覺了一首很美的節奏,因此《春江花月夜》拉開了序幕。———引子

  原先今日,大家同是一個單獨的個人存活於世;原先今日,大家一樣擁有久遠的感情放縱在這個悽美的夜裡;原先今日,大家一起走過漫長漫長的古道再次返回了自身的運動軌跡。

  嘗試開啟全部的感觀,試著將生命的一切寄託在這個悽迷的夜裡。月色的動貌呈現眼下。月華隨雲影盪漾,在灰飛湮滅中,飛瀑一樣的月色之花是生命的湧動,飄揚在這個了無盡頭的宇宙空間。寬闊的月河,你在最長遠的天際中閃爍。

  原先一切竟然這般簡易,一年年地以往,可每一年的寄託都未同樣,每一年的今天一過,你也是新的迴圈。生命在你的世界裡是無所屬的。由於你,是生活的永恆不變。

  我聽見,你用親近的歌聲傳遞生命無極限的真知;我嗅到,你凹凸有致的芬芳向大家訴你孤單的憂愁;我看見,你觸動淡紅的繩索傳去女子對情侶的感情;我觸碰,你素雅的影子也在一直支援我勤奮前行;我覺得,你是浩蕩天空中的一面明鏡,無盡和比較有限的歲月,在你的手上已被緊緊掌握。

  今日,我在想月的生活裡,對你說我的心事,你將承重著成千上萬人的理想,逐漸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