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教學實錄(精品)

春江花月夜教學實錄()

春江花月夜教學實錄(精品)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透過意象,藉助聯想和想象,體味詩歌的意境美。

  2、置身詩境,緣景明情,賞本詩含蓄、雋永、景理情渾然天成的畫意詩情。

  3、瞭解和把握古代詩人藉助意象述志達情的主要文脈,以提升詩歌鑑賞能力。

  4、繼續培養學生於誦讀中品味聲韻、感受詩趣的能力,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審美和鑑賞水平。 教學重點:展開聯想和想象,體味詩歌意境。 教學難點:把握水乳交融、優美深的景、理、情。

  教學流程:

  一、匯入:

  一段春江,一處風月,就那麼靜靜的躺在唐詩之中,一千多年過去了,它默默地等待我們的到來,等待我們的感知。如果你的微笑裡有春江月夜的光華,有悠悠的白雲,有遊子思婦的幽怨纏綿„„那麼,面對變幻無序的人生,面對起伏不定的命運,你會有更多更好的理解,懂得從容,懂得感激。在人才輩出、群星的唐代詩壇,有位詩人因為一輪明月而成就了詩壇的千秋美名,這位詩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張若虛,這首詩便是千百年來無數人為之迷戀、為之傾倒的千古絕唱《春江花月夜》。今天,我們就一起來領略張若虛筆下的這段春江,這輪明月的光華! 二、目標展示:播放課件

  1、透過意象,藉助聯想和想象,體味詩歌的意境美。

  2、緣景明情,賞景、理、情渾然天成的畫意詩情。

  3、誦讀中品味聲韻、感受詩趣,進一步提高審美和鑑賞水平。

  4、瞭解和把握古代詩人藉助意象述志達情的主要文脈,以提升詩歌鑑賞能力。

  三、作者介紹及背景提示:學生眼中的作者: 師:哪位同學解釋一下張若虛?

  生:張若虛,唐代揚州人,初唐詩人。與賀之章、張旭、包融齊名。被譽為吳中四士。 一生補充:曾任州兵曹。靠一首《春江花月夜》而成就美名,聞一多評這首詩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

  師:他在詩風上厭惡六朝以來的空洞豔體,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遠意境。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成大家\',成就千古美名。他是成功的,也是幸運的!好,我們就一起來欣賞幸運詩人的成功之作,被現代著名詩人聞一多稱為“孤篇壓倒全唐”的唐代絕響,《春江花月夜》。

  四、整體感知:播放配樂配畫朗誦課件,進入詩歌意境。

  師:大家初讀這首詩就意境和情感整體而言有何見解和感受?(學生各抒己見) 生:春江月夜澄澈空明,情感低沉哀傷、惆悵無奈。 生:感覺意境幽美而遠,情思清苦而不沾淚。 師結: 括準確,文辭精美。

  五、分節朗讀並賞。

  現在我們分節朗讀體會本詩融景理情於一體,優美深、渾然天成的意境美。

  1、齊讀: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瀲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師導:我們知道意象是融合了人類情感的物象,而這首詩又是怎樣整合這些意象來展現怎樣的詩的優美意境的呢?

  生:在詩人的眼裡,初月是明媚的,高月是皎潔的。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構成一副美妙的花月圖。

  師:準確!

  生:詩人以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為意象,構成一幅恬靜優美的水墨彩 圖:江面廣闊無,春潮漲起,似與大海連在一起。夜幕慢慢地把整個大地籠罩,這時,一輪明月冉冉升起。在月光的映照下,江面上騰起的水氣似霧似煙,如蟬翼輕紗,久聚不散。月光隨波流動,輕灑銀輝,將春江景物浸染成夢幻般的銀色。江流彎彎曲曲繞過開滿花草的春之原野,月色灑瀉在花樹上,就像撒上了一層潔白晶瑩的雪珠。空中月光似天將流霜,不見飛動,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和成白茫茫的一片,使人無從分辨。此時此刻,月如花,芬芳四溢;月如醇,令人陶醉。

  師:鑑賞詩歌,不能簡單的譯詩句,而是透過詩句的理解,加之想象和聯想再現詩的意境,或復原畫面,或再現場景,再用優美的文字表述出來。同學們的理解非常透徹,文辭描述也很優美!

  生:我想說,第一句中的‘連’字不僅僅寫出了江水和海水是水平地連線在一起的,更寫出了它們是在同一起點上,就像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運動員一樣,當哨聲一響,“海潮”和“江月”就同時起跑,既第二句中的“共生”。這個字為靜態向動態的過渡埋下了伏筆,第二句詩中的“共”字寫出海潮與江月的出現與蘇軾筆下的“水落石出”截然不同,他們不是附屬關係,海潮遮不住江月的光芒,江月也擋不住海潮的雄偉。 師:好!理解非常到位,而且表述生動、形象。(掌聲鼓勵)

  師結:詩人從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筆,選取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最具表現力的物象,構成令人心馳神往的神秘的藝術境界,描繪了一幅氣勢宏偉、幽美恬靜而又不乏流光溢彩的絕美的春江月夜風景圖。我們能否用兩個短語簡單述這幅畫面?

  生討論作答。

  短語選擇括意境:(真是)空明澄澈,美妙絕倫。

  2、師讀,生思考: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人不僅是感情動物,還有思想,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此時此景必然引發詩人思考。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師:人不僅是感情動物,複雜就複雜在還有思想,此時此景必然引發詩人思考。誰來分這詩節的意境?

  生:詩人望空中孤月,思想飛躍,飛躍出前人思想的束縛,去感悟人生,探索人生與宇宙的奧秘,道出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人生哲理和詠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人生觀。而我就全詩理解,詩人並不像古人那樣,對人生短暫感到感傷、絕望,而是追求和熱愛。

  師導:是啊,在這壯麗幽美的花月夜裡已自有其迷人的情韻,詩人卻不知享受,且去陶醉,偏又馳騁了他的思想去惹事生非,探尋那永無答案的宇宙、人生,就此誰還有高見?或就後一句誰有什麼感悟?來個胸自抒,個性解讀。

  生答:雖人生代代無窮,但就一個“何人”而言,卻又是短暫的,應該珍惜!

  師:對!所有的這一切都孕育了一個自然之理,江天一色,皎皎孤月,怎能不引起詩人的“人”“月”思考呢?也就自然會有“人生無盡,江月永恆”之慨嘆!面對相似的江月,雖有代代人生,然相對於整個廣袤、永恆的宇宙,小小的“個體人生”卻又是那麼的渺小、短暫,無奈的情懷啊!其中蘊涵了多麼高深的宇宙意識和人生哲理。

  詩人雖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並不是頹廢與絕望,而是緣於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其基調應是哀而不傷、鬱而不墮的',使我們得以聆聽到初盛唐時代之音的迴響。

  生討論以短語括本詩節意境。 短語選擇括:清明潔淨,奧妙無窮。

  3、學生推薦一生讀: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上拂還來。

  師:我就知道中國古代詩人的多愁善感,那種超人的“憂患意識”絕不會善罷甘休,一定會自尋煩惱,再無端生出一些卿卿我我的情來,折磨我們,誰來解讀一番?

  生:此時此刻潔白的月光灑滿江面,這是一個多麼富有詩意的畫面,而在樓臺上,孤獨的思婦望著這月光思念著遠方的遊子。遊子比作月光,天上的明月彷彿找到了思婦的妝鏡臺。照在思婦的妝鏡臺上,精確體現出了遊子雖然身在異鄉,但心卻不由自主的定格在家鄉之情。“去悠悠”“扁舟子”“月徘徊”“卷不去”“拂還來”體現出了對在外遊子的相思之情。

  生:我想談談我對‘徘徊’的理解。詩句中的‘月徘徊’實際指思婦‘心的徘徊’。此時的思婦因為思念相隔千山萬水的夫君而心中充滿愁怨。因而,在她看來,懸空高掛的孤月也像她一樣在徘徊,在待人。

  生:對於“月在徘徊”的理解我覺得不僅僅表示在作者的心在徘徊,情在徘徊,同時也有是因為雲在動,這是有關於物理上的參照物問題。

  師明確:解讀的好啊!“徘徊”,一是浮雲遊動,故光影明滅不定;二是月光懷著對思婦的憐憫之情,在樓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婦作伴,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輝灑在妝鏡臺上、玉戶簾上、搗衣上。還有那思婦卷不去、拂還來的痴情和纏綿。

  這悠悠的“愁”,畢竟是月下清愁,絕不是那生死別緒。沒有“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那樣的濃烈,可這“卷不去,拂還來”的惆悵和迷惘,倒是一樣的難受,“一種相思,兩地閒愁”,“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的”!

  是啊,江月有恨,流水無情!詩人自然地把筆觸由大自然景色轉到了這人生圖象,引出這男女相思的離愁別恨。

  4、女生齊讀: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師:人間摯情,都願相見相聞,不怕的是不見不聞,最撓心的是相望不相聞,那種相見的願望抑或慾望自然難抑。詩人再搞點手段出來,偏偏讓以傳音信為能事的魚雁無能為力,讓你更難奈。一個“願”字豈能了得。哪位同學根據意象簡一下詩中思婦的心境?

  生:共望月光而無法相知,只好依託明月遙寄相思之(苦)情。望長空:鴻雁遠飛,飛不出月的光影;看江中,魚兒在水裡躍動,躍也無用,只能激起陣陣波紋。思婦多麼希望它們能夠傳達難耐的私情呵!卻做不到,只好願隨月光照在相思人的身旁。

  師評:是啊,難耐的心,難耐的情啊!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攪擾著她,此時此刻,月色不也照著遠方的心上人嗎?共望明月卻無法相知,只好寄情月華,“流照君”了, “尺素在魚腸,寸心憑雁足”,向以傳信為己任的魚雁,如今也無法傳遞音訊──該又憑添幾重愁苦!(唉,該死的詩人!)

  5、男生齊讀: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沈沈藏海霧,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師:誰來解讀一番?

  生:春江花月夜,如此良宵,如此佳辰,人生能有幾度逢,而詩人獨自異鄉,形影相弔,在此情境,詩人的思鄉情愁油然而生,縈繞心頭,以致在夢中尋覓故鄉花落閒潭的痕跡。當詩人醒後,望那江水、斜月,愁情更是加速的滋長,她多麼渴望明月能夠傳情。

  生:把遊子陣陣的無奈渲染得淋漓盡致,或許他們相逢的時候只有一方閒潭,一片落花,但對“同心而離居”的人而言,他們裸露在冰冷月光中的夢卻在這裡找到了歸宿,“可憐”一詞點出了他們的無奈。詩歌最後兩句把所有的情感凝聚在了一句發自內心的扣問之上。“到底有多少人能乘月而歸呀?”答案是那麼令人無奈。他想讓月光感動,讓他乘月而歸,但他卻破碎成一片一片的碎片,溶入深深的江底,只留下陣陣漣漪久久盪漾在江面之上,這裡把這種無奈定格在“春”“江”“花”“月”“夜”之中,搖落於“滿江樹”。

  生:我認為“沉沉”二字著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無限路”也就無限地加深了他的鄉思。他思忖:在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幾人能乘月歸回自己的家鄉!他那無著無落的離情,伴著殘月之光,灑滿在江邊的樹林之上。

  師結:分的都非常精彩!落花流春,江月西沉,卻路途遙遙,天隔一方,相會無期,即使落月也會搖情。本來就已難耐的思情怎經得起詩人這一“搖”啊,情滿江樹的萬般無奈也就不會覺得奇了!

  師評:最後八句寫遊子,詩人用落花、流水、殘月來烘托他的思歸之情。“扁舟子”連做夢也念念歸家──花落幽潭,春光將老,人還遠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遊子的青春、幸福和憬。江潭落月,更襯托出他悽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霧隱遮了落月;石、瀟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麼遙遠。“落月搖情滿江樹”,這結句的“搖情”──不絕如縷的思念之情,將月光之情,遊子之情,詩人之情交織成一片,灑落在江樹上,也灑落在讀者心上,情韻嫋嫋,搖曳生姿,令人心動神迷。

  小結:一曲《春江花月夜》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幅輕彩淡痕,澄明恬靜,神韻飛動的水墨丹青。月是其吟詠的母題,在詩中似乎成了詩人生命情懷的一種寄託,從中我們感受到了“明月松間照”的空靈靜寂,“一夜飛度鏡湖月”的夢幻神奇;感受到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的相思,“波心蕩,冷月無聲”的寂靜淒涼;感受到了“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清苦,“人生如夢,一樽還江月”的無奈惆悵。從月生到月落融合了自然的景,宇宙的理,人間的情,月在張若虛筆下變得如此妖嬈多情,奧妙無窮!

  六、拓展:中國古代詩歌不解的意象情結。

  結語:自古以來,春、江、花、月、夜就與詩歌結下了解不開的意象情願,伴隨著人類的腳步,關注著蒼生的冷暖,千百年來一直成為文人墨客筆下所吟詠的物件,在此之中傾注了他們的愛恨情愁,寄託了他們的悲歡離合,展示了他們的人生坎坷。

  《文心雕龍·物色》有言:“物色之動,心亦搖焉”,“情以物遷,辭以情發”。一般而言,人們的心理與自然的物色是同步同態的。對於“美好”的“春天”,人們並非只有“春山多勝事,賞玩夜忘歸。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唐·於良史《春山夜月》)之類的膚淺之感。對於情深感銳的文人,美好的春天,更容易觸動他們心中那根高張在似傾危柱上的哀切急弦!此正如蘇軾《水龍吟》所說:“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早在《詩經·七月》之中,便有“春日遲遲,„„女心傷悲”的佳句。 “傷春”、“悲秋”,可說是中國古典藝術中一個亙古的主題。明·陳繼儒《小窗幽記》所說:“送春而血淚滿,悲秋而紅顏慘目。” “傷春”、“嘆花”之詩詠,業已形成了一條連綿不斷的“文脈”。杜甫有“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 ;歐陽修《蝶戀花》有 “淚眼問花花不語”。晏殊《浣溪紗》呢?有“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而那無盡的江水又是中國文人傷春嘆花的絕好伴侶。李煜《浪淘沙》 “流水落花春去也”。古代樂府詩《前溪曲》“花落隨流去,何見著流還”。春如流水,逝而遠去。“春江”之川流,更使人嗟嘆不已。李煜《虞美人》則是絕詠,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名句,正是以其超越古今的口吻,滔滔無盡的氣象,震憾著無數騷人墨客的心靈,成為失魂落魄之人的哀嘆!

  滿目春江,在詩人眼中,是離人泣血之匯成的無盡哀愁;遍地落紅,在詩人眼中,是雨橫風狂之夜摧殺的狼籍屍骸。李後主《相見歡》寫道:“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相思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常東。”在中國文人看來,花之迅速凋落,乃是“人之生死、事之成敗、物之盛衰”的“縮寫”。“它的每一過程,每一遭遇,都極易喚起人類共鳴的感應。”

  《紅樓夢》第二十七回之黛玉《葬花辭》“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就是極真的證。

  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 “惆悵”,不僅因“花開花落”而陡起,尤其因“月圓月缺”而倍增。自古以來,“嘆月傷情”之詩詠,也已是一條連綿不斷的“文脈”。“月夜”是美好的。然而正因“月夜”的“美好”,反而使得古今中外無數詩人詠月嘆夜、觸景傷情。在“憂患意識”極其深重的中國古典詩人那多愁善感的眼中,“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溫庭《菩薩蠻》十四首之二)的“月色”、“夜景”,卻充滿了憂怨淒涼的意味 。

  在春江之畔,花紅時節,月圓之夜 ,多少人“有明月 ,怕登樓”(吳文英《唐多令》);又有多少人“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 殊《蝶戀花》)。

  中國古代詩人,寄予春江花月夜的愛恨情仇,也正是在此“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白居易《長恨歌》)之刻骨銘心的人生體驗中,漸漸從“憂患意識”中超脫出來,開始自覺人類的情感“侷限”,並昇華到“達觀灑脫”的崇高境界。

  張若虛之“以孤篇壓倒全唐之作”(聞一多)的《春江花月夜》,便是如此。

  正如聞一多先生評雲:詩中“有的是強烈的宇宙意識,被宇宙意識昇華過的純潔的愛情,又由愛情輻射出來的同情心,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詩人如上帝一樣,他懷抱一切,洞見一切,理解一切,同情一切;但沒有怨恨、沒有尖酸、沒有詛咒。在神奇的永恆前面,詩人似乎沒有憬,沒有悲傷,只有錯愕與無奈!

  七、作業:

  背誦全詩,以優美的文字再現詩前十句的畫意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