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春江花月夜> 擴充套件《春江花月夜》之淺談其藝術性

擴充套件《春江花月夜》之淺談其藝術性

擴充套件《春江花月夜》之淺談其藝術性

  引導語:張若虛這首擬題作《春江花月夜》技壓群芳,以其非凡的藝術魅力流傳千古,可以說是張若虛賦予了《春江花月夜》鮮活的藝術生命力。今天小編帶大家來談一談關於該作品特有的藝術性。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春江花月夜》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一千多年來使無數的讀者為之傾倒。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孤篇橫絕,竟為大家”。究其原因,除了人所熟知的字面華美外,還在於詩人以明月為意象,創造出了清明澄澈的藝術境界,並自然而然地由明月引出宇宙與人生的感慨。

  《春江花月夜》是樂府舊題,此前已有多人寫過,大多空泛。而張若虛推陳出新,不僅寫春江月夜的迷人景象,還以此為背景抒發遊子思婦德愁苦情懷,更進一步表達了深沉的人生感慨。詩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從起句到“看不見”,寫春江月夜之景,壯觀遼遠,空明澄徹。第二部分到“送流水”,寫人生思考。由於句句緊扣“月”字,便與前面的描寫融合為一,而不顯枯燥。第三部分寫離愁別恨,視線由廣闊空間收攏到閨中思婦身上,以一連串的形象寫她複雜微妙的心理活動,而又始終以“月”貫穿。最後把思路放開,把關懷之情如月光灑向天山的同命人。

 

  月亮的意象在中國古代詩歌中大量出現,從《詩經》開始,歷代都有詠月的名篇,太白的“床前明月光”,東坡的“明月幾時有”,幾乎家喻戶曉,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文化基因和民族性格。
 

  《春江花月夜》是七言歌行,與絕句的凝練含蓄,詞曲的參差錯落不同,其長在於鋪排描寫,氣脈貫串。張若虛把歌行的這一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同時又巧妙地反覆點染“月”與“水”,把月的變化與情緒的變化緊密連線,創造出情景交融的詩境。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詩人張若虛表達離情別緒的'一首好詩。在唐代,離情成為詩歌一個重要的內容,而此詩又何以能“孤篇橫絕”,以致使詩人也躋身“大家”之列呢?往往有些極好的東西一旦司空見慣,那麼它也就必將失去萬眾矚目的光輝,而只有能不斷求新求變才能獲得新的生命力,而此篇正是如此。

 

  詩一開頭便點名詩題------春江花月夜,詩人極盡筆力描畫了一幅春江花月圖:在明亮的月光下,漲滿潮水的江面上,波光粼粼,江潮湧動,月隨波搖;當我們再把目光放遠一點,只見花草叢生的江邊原野上,各種花樹在月光的照耀下,銀光閃耀;再遠遠望去 ,月光如水水如天,完全江天一色,皎皎空中惟一輪孤月散發著清冷的光輝。面對這麼一幅迷人的月夜景色,詩人不由生髮出感慨與疑問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一種歷史的滄桑感油然而生。緊接“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歷史的滄桑和自然之永恆使得人生 顯得越發短促和易逝,只好似白駒過隙,倏忽一瞬。面對這不知等待何人的孤月輪,慨嘆著人生之短促,詩人油然而生一種孤獨寂寞之感,隨之而生一種相思之情。流落異鄉的扁舟子和明月樓上望月懷遠的婦人皆在為思而愁。妙在詩人宕開一筆虛寫樓上思婦的相思之舉:人與月徘徊,時而舉頭望遠,惟見月光一片,而又對鏡獨坐,黯然神傷。而惟月光似知儂意,原陪伴她------“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詩人緊緊抓住月亮這一在古人眼中為傳情妙手的形象,相互寄情,相互祝福。至此,可謂已寫盡相思之情,達於極致,然詩人又拓開一筆:昨夜又夢閒潭春花已落,然卻仍不能回家。就這麼借月傳情並深深抱憾,以至江潭月落,斜月沉沉,可又有什麼辦法呢?碣石瀟湘有無限路。
 

  詩人在淋漓盡致的展現了春江花月夜的優美景色之後-----這正是易於勾起人相思之情的圖景,你想,溫馨的春夜如水的月色,這怎能不使孤獨遊子動情-----詩人也正由此即景生情,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更易引起讀者之身同感受。本來人已覺在這樣的情景下就該是有情人花前月下,卿卿我我,而詩人卻不緊不慢,又由江月之永恆感慨人生之短促。至此,情鬱於胸如箭在弦上已不得不發,詩人方始寫情。然寫情又不落俗套,獨闢蹊徑,明明是自己思念別人,卻又寫別人懷想自己的踟躕寡歡,明明渴望相見,卻又遺憾的不能相見,從而使全詩於一種深深的遺憾中結束,留下雋永的意味供人咀嚼不盡,玩味不止。這就是這首詩,儘管採用樂府舊題,卻能自出機杼,雖寫離情別緒,卻能脫出窠臼,這便是詩人的獨運之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