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賞詩歌。
首先給學生介紹了一點欣賞詩歌的方法和理念,在上一單元我們學習了“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賞手法。這一單元在此基礎上學習用“緣情明景”的手法賞詩歌內容。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欣賞詩歌的方法,授之於魚不如授之於漁。
具體賞中我把全文分為三個層次,按這三個步驟來賞這首詩歌,一是欣賞詩的景物美,二是領悟詩的哲理美,三是鑑賞詩的情感美。
其中在欣賞詩的景物美的過程中,我讓學生根據詩歌內容展開聯想、想象,描繪畫面意境,使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去。
在領悟詩的哲理美的教學過程中,我在同學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把“江月照人”這一節深入展開,理解古人對人生的探索,開拓學生的視野。
鑑賞詩的情感美是本首詩的主要部分,我把“思婦懷遠”這一片段作為重點賞部分,基於此,我讓學生從思婦的角度,改寫這一片段,寫出思婦的情感和心理。學生交流所寫的內容,感受詩歌的情感美。
4.景情理相融的手法。
藉助教材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人文主義教育是教育的重點,在這一課中張若虛描述了動人心絃的春江花月夜中的五樣美,探索了宇宙的神奇奧妙,抒寫了遊子思婦的離恨閨怨之情。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統一,這是這首詩的主要特點也是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因此我把分情景理相融的手法作為教學一個重要的教學環節。在這裡,我用“月”這一意象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是怎樣以月為紐帶,貫通情、景、理這一寫法的,提高學生鑑賞詩歌的能力。
5.小結。結尾在一堂課中是對課堂教學的總結,它具有深化中心,點明主旨的作用,同時又是讓學生仔細回味的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式。具體如下:
一首《春江花月夜》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幅輕彩淡痕,澄明恬靜,神韻飛動的水墨丹青。月是其吟詠的母題,在詩中似乎成了詩人生命情懷的一種寄託,成為詩人宇宙意識的覺醒和人生哲理載體。從中我們也感受到了“明月松間照”的空靈靜寂,“一夜飛度鏡湖月”的夢幻神奇;感受到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的相思,“波心蕩,冷月無聲”的寂靜淒涼;感受到了“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清苦,“人生如夢,一樽還江月”的無奈惆悵。從月生到月落融合了自然的景,宇宙的理,人間的情,月在張若虛筆下變得如此妖嬈多情,奧妙無窮!
6.佈置作業:
作業部分我是把它作為課堂的延伸來設計的。自古以來,春、江、花、月、夜就與詩歌結下了解不開的意象情願,伴隨著人類的腳步,關注著蒼生的冷暖,千百年來一直成為文人墨客筆下所吟詠的物件,在此之中傾注了他們的愛恨情愁,寄託了他們的悲歡離合,展示了他們的人生坎坷。請大家繼續回顧學過或聽過的詩詞佳句,比較這些意象創造的詩境。
7. 關於板書設計如下所示:
意境圖:海上明月、月照花林、皎空孤月、江月照人、今夜扁舟、相思月樓、鴻雁長飛、月落滿樹
景: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情: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春江花月夜》說課稿相關文章: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