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赤壁賦> 赤壁賦課堂實錄精選

赤壁賦課堂實錄

赤壁賦課堂實錄精選

  赤壁賦這篇課文的教學應該怎麼進行呢?以下是小編收集的課堂實錄,僅供大家閱讀參考!

  師:古人有一句話說得好:溫故而知新。尤其是對古文而言,溫習特別重要。那麼上一節課我們對字詞做了疏通,那麼下面我就對同學們做一下檢查。大家回去可看了。

  生:(齊答)看了。

  師:好,首先請一位女生對課文中的通假字做一下解釋。大家請看大螢幕,指出這四句話當中的通假字。

  1、舉酒屬客──“屬”同“囑”,勸酒。

  2、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馮”同“憑”。

  3、山川相繆,鬱乎蒼蒼──“繆”同“繚”,連線,盤繞。

  4、餚核既盡,杯盤狼籍──“籍”同“藉”。

  師:這位同學。

  生:“舉酒屬客”通“口”字旁的“囑”“浩浩乎如馮虛御風”中的“馮”通憑藉的“憑”

  師:那麼第三句話呢?

  生:“繆”通“繚繞”的“繚”。

  生:“狼籍”—的“籍”通草字頭的“藉”。

  師:好,很好。下面我來總結一下“舉酒屬客”通“口”字旁的“囑”“浩浩乎如馮虛御風”中的“馮”通憑藉的“憑”,“繆”通“繚繞”的“繚”,“狼籍”—的“籍”通草字頭的“藉”。

  師:下面,請大家再來看一看文中特殊的句式和詞語的活用現象。好,請一位男生吧。

  生:第一個是狀語後置句

  師:狀語後置,那麼哪個是狀語?

  生: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

  師:那麼這裡的“於”做什麼?

  (生思考。)

  生:月於東山之上出。

  師:月於東山之上出,於斗牛之間徘徊。

  師:那麼,第二句話呢?“侶魚蝦而友麋鹿”

  生:“侶”“友”。

  師:那麼怎麼解釋呢?

  生:“以什麼什麼為伴侶”,“以什麼什麼為朋友”

  師:以魚蝦為伴侶,以麋鹿為朋友。

  師:那麼請看第三句話“西望夏口,東望武昌”

  生:形容詞做狀語。

  師:形容詞做狀語?

  生:(齊答)名詞做狀語。

  師:哪幾個是名詞啊?

  生:西和東。

  師:怎麼解釋?

  生:向東面望,向西邊望。

  師:那麼請大家看第四句話。

  生:使動用法

  師:哪個詞。

  生:泣和舞。

  師:怎麼解釋?

  生:“使……哭泣”“使……起舞”

  師:好的,這幾位同學回答得都還可以,但是還不是很到位,所以大家在溫習方面還有待提高。一篇古文僅僅對字詞掌握了還不夠,還必須注重朗讀,請同學們花一兩分鐘的時間將課文朗讀一遍,呆會我請同學配樂朗讀。

  生:(讀)

  師:好,大家停。哪位同學主動來嘗試一下配樂朗讀。哪位?

  生:(齊說)吳月。

  師:好,吳月。既然大家都推薦你。那你來讀。

  師:在這位同學讀的過程當中。大家思考一個問題,這位同學在讀的過程當中,有哪些優點和缺點,如果是你讀,你又會怎麼讀,等吳月讀完以後,我請一位同學來做一下評價。

  師:吳月,你自己選一段讀。

  生:第一段。

  師:好,第一段

  (音樂響起,生讀。)

  (掌聲響起。)

  師:好,讀得很好,你的朗讀其他同學給予了充分的肯定。但是‘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每個人讀的時候都有優點和缺點。我請一位同學來談談你的感受。

  師:好的吳月前面的那位女生。

  生:我覺得她讀得蠻準的,但是讀得快了一點。

  師:讀得快了一點,那你覺得應該怎麼去讀呢?

  生:我覺得應該讀得舒緩一些,比如說“誦明月之詩”應該讀成“誦--明月--之詩”,應該把節奏感讀出來。

  師:對,讀得應該有節奏感一些。還有呢,還有沒有其他要說的?

  生:沒有了。

  師:那好,這位同學回答得很好。請你把你的觀點寫在黑板上。

  (生寫)

  師:我在請一位同學來說說。

  師:好,這位同學。

  生:嗓音太細了一點。

  師:呵荷,這好象是天生的因素。

  (生笑。)

  師:還有要說的嗎?

  生:要讀出重點。

  師:那麼你覺得哪寫是重點呢?

  生:比如說“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的“赤壁”地點應該讀重。

  師:很好,請坐。這兩位同學都講到讀的時候應該節奏分明。很好。那麼一篇課文除了節奏以外,讀的時候還應注意哪些問題呢?大家都要積極的'動腦筋。

  生:有感情的去讀。(一位同學在小聲的說)

  師:好,這位同學。

  生:應該有感情的去讀

  師:那麼應該以什麼樣的感情去讀呢?

  生:應該以一種很舒暢的心情去讀。

  師:那麼為什麼要以這種心情去讀呢?

  生:從“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這句話當中我們能感受到作者心情很舒暢。

  師:“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所描寫的景請大家看都是什麼景色?

  生:優美的景色。

  師:優美的景色給人的感受往往是很愉快的。所以啊,作者的心情很舒暢啊。

  師:好,請你把這個觀點也寫在黑板上。

  (生上前寫)(略)

  師:除了剛才這位同學所說的,課文後面還有幾段,那麼後面這幾段又應該怎麼去讀呢。我請一位同學來說說。

  師:這位男生,你選一段說說應該怎麼讀?

  生:第四段。

  (生開始自己讀。)

  師:(讀完)在你讀的過程當中,你覺得你自己是以什麼樣的感情去讀的?

  (其他的學生笑。)

  生:沒想好。

  師:好,你先請坐。

  師:這位女生你來說說吧。

  生:有些自音讀得不準。如“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的“曾”。

  師:對,說得很好。還有沒有要補充的?

  生:沒有了。

  師:好那你請坐。再請一位同學,這位女生。你有什麼觀點?

  生:我覺得應該讀得開闊一點。比如“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這裡反映了蘇軾的開闊的胸襟。

  師:說得很好,那請你把你的觀點也寫在黑板上。我再請一位同學,就課文中的其他段落說說自己的想法。

  師:好,這位男生。

  生:第二段,我覺得第二段應該讀得婉轉一點。

  師:為什麼呢?

  生:因為第二段寫的是詩人和客人娛樂活動。

  師:在這樣的場景之中,人的心情怎樣啊?

  生:愉快的。

  師:對啊,第二段我們應該讀得婉轉,愉快一點。

  師:我們就課文的朗讀做一下總結。在這篇課文當中,第一二兩段應該讀得愉快一點,第四段應該讀得開闊一點,還有我再補充兩點,大家看第三段應該怎麼讀?客人這時的心情怎樣?

  生:客人的心情應該是很悲傷的

  師:對,所以這一段應該讀得惆悵一點。下面請大家再結合音樂齊讀第一段。

  (生讀。)

  師:讀得很有感情。欣賞一篇課文朗讀只是第一步,好比了解一個人。必須深入的去理解。接下來請大家就課文中你最欣賞的部分談談你的感受?兩個人之間相互交流一下也可以。

  (生思考,交流。)

  師:好,停,請一位同學。班長吧?

  生:沒來。

  師:那,副班長吧。

  生:我很喜歡“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這一句道破了人生的無常。

  師:你喜歡的這一句道破了人生的無常。還有沒有喜歡的了

  生:沒有了。

  師:好,請坐。再請一位同學來說說。這位同學。(我以前的學生舉手)

  生:我很喜歡課文中比喻的句子。“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

  師:具體闡述一下

  生:作者在這裡寫出了自己悲涼的心情。

  師:好請這兩位同學把你們的觀點都寫在黑板上。

  再請一位同學,大家推薦一位吧。

  (生推薦。)

  師:好,你(大家笑)來說

  生:我比較喜歡最後一段,文字很簡潔。

  師:你喜歡簡潔的文章,那麼文章最後一段所描寫的是什麼場面啊?

  生:客人喝酒後睡覺的場面。

  師:這樣的場面給人一種什麼感覺?你們睡覺時會不會象這樣?

  師:所以請大家看,這樣的場面給人什麼感受?

  生:和諧,愜意的感受

  師:恩,很好,請把你的觀點也寫在黑板上

  師:再請一位同學來說說,好,這位同學,有人在指你了。

  生:我比較喜歡“惟江上之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寫出了人生的哲理

  師:什麼哲理?

  生:變與不變的哲理

  師:具體的闡述一下吧

  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問題,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師:那麼你再說一說蘇軾在這裡是贊成什麼觀點,變還是不變?

  生:不變的觀點

  師:不變的觀點

  生:好的,把你的觀點寫在黑板上。

  師:還有沒有同學有不同意見的?男生表現好象不是很積極。

  生:(齊答)曹磊。

  師:好的,曹磊。

  生:我喜歡“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這一句較工整。寫出了一種成仙的感覺。

  師:(笑)誰成仙啊?

  生:蘇軾成仙。

  師:也就是說寫出了蘇軾成仙的爽快。成仙的環境怎樣啊?

  生:很優美

  師:對,很優美。那麼把你的觀點也寫在黑板上。

  生:(很多學生在笑)

  師:還有沒有其他同學想說點什麼?

  生:(推薦)體育委員。

  師:那好,體育委員,你來說說。

  生:“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比較喜歡這一句。

  師:你也喜歡這一句。那好你來說一說。

  生:寫出了優美的樂聲。

  師:那好,你來補充說一些,這聲音是誰彈的

  生:客人

  師:在這樂聲裡你能夠感受到什麼

  生:感受到客人比較的悲傷。

  師:那好,把你的這個觀點也寫在黑板上。

  師:這幾位同學談得都很好。下面我們來總結一下這幾位同學的觀點。有的同學喜歡寫景的部分,他們認為這裡體現了作者歡快的心情。有的同學喜歡人物說話的部分,他們認為這裡體現了人生哲理,人生有時候應該從不變的觀點去看。而且有人談到客人的時候認為他很惆悵。那麼這裡面其實存在著一些問題,什麼問題?請大家先聽一段獨白。

  師:(獨白)

  元豐二年(1079)四月,蘇軾到達湖州,到任不久,一場災禍便從天而降。在這場災禍中官場和文壇潑給他的一身髒水,在蘇軾遭貶的過程當中,一些品格低劣的文人充當了急先鋒。例如,舒亶與何正臣等人,寫文章告訴皇帝,說蘇軾到湖州上任後寫給皇帝的感謝信中“有譏切時事之言”。又如高官李定,歸納了蘇軾的許多罪名,說蘇軾“所為文辭,雖不中理,亦足以鼓動流俗”,等等。又如小官李宜之。在安徽靈璧縣聽說蘇軾以前為當地一個園林寫的一篇園記中有勸人不必熱衷於做官的詞句,竟也寫信給皇帝檢舉揭發,並分析說這種思想會使人們缺少進取心,也會影響取士,蘇軾被押到汴京,關進大獄。前途險惡,生死未卜,蘇軾一度相當悲觀。在押往汴京的途中,他曾想躍入江中自盡。入獄後曾多次自殺、。經過一番波折,最終貶官至黃州。

  師:聽完這段獨白,問題就出來了。在蘇軾到達黃洲以前,遭受了那麼大的苦難,背景說的是蘇軾在遭受烏臺詩案的時的境況,曾經處在那麼多人攻擊之下的蘇軾,連死的念頭都有過,為什麼到達黃洲以後是那麼的快樂呢?這裡面的客人又是誰呢,他為什麼又惆悵,他和蘇軾是什麼關係呢?請大家把這幾個問題思考一下。

  (生思考。)

  (在學生思考的過程當中,教師作提示。)

  師:如果你是蘇軾,你會怎麼做呢?

  師:甚至有人說蘇軾和客人是同一個人?你怎麼看?

  師:我先請一位同學來說說,好,語文課代表。

  生:我覺得蘇軾這時候持有兩種思想。一方面繼續關心國家大事,另外一方面,他只有透過消極彷徨,寄情于山水。從而達到擺脫苦惱的目的。

  師:很好,你所談的這些課文中有沒有這樣的資訊提示呢?

  生:“沉默”

  師:那好,你先請坐,有一位同學說了,那好,你來說說看?

  生:“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師:這句話怎麼反映作者的心境呢?

  生:說明時間過得很快

  師:說明時間過得很快,時間可以改變一切是吧

  生:恩。

  師:還不錯,你先請坐,還有沒有不同意見的,是不是過了幾個月,蘇軾就吧所有的傷痛都忘掉了?

  生:不是

  師:哪位同學說不是的,請起來說說?

  生:表現的應該是一種很複雜的心情。在來到黃洲以後蘇軾一方面很惆悵,一方面又能夠很坦然的面對過去的一切。面對眼前的一切過去的種種都已經消除了。

  師:這在課文中有什麼表現嗎?

  生:課文倒數第二段

  師:大家翻到倒數第二段

  生:“惟江上之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作者寄情於景。

  師:什麼情

  生:惆悵的情

  師:寄託在什麼上面?

  生:“江上之情風,與山間之明月”在自然中忘卻一切

  師:自然能夠使人忘卻一切。這位同學說得很好。旁邊的同學在說,那請你來說?

  生:和他觀點一樣的。

  師:奧,一樣的,那好,你請坐,再請一位同學說說。好,你來說。

  生:從變與不變的觀點去看。

  師:那你能不能具體闡述一下呢?

  生:因為他說了,“惟江上之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自然界是不變的,事物最終都沒有變化,從這個觀點去看,人生還有什麼惆悵的呢?

  師:對,從這個角度去看,人生中還在乎什麼呢,即使遭受再大的災難也沒有什麼可怕的了。那麼蘇軾的這話是對誰說的呢?

  生:對自己說的

  師:好,你請坐,有不同的意見嗎?

  生:對客人說的

  師:好,你起來說一說

  生:客人從周圍的事件當中也感受到社會的黑暗,所以和惆悵,蘇軾是對他說的

  師:很好,請坐,有人說這翻話是蘇軾對自己說的,有人說這翻話是蘇軾對他的客人說的,那麼蘇軾和客人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呢?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呢?

  生:是一個人。

  師:好,你來說。

  生:這裡的客人可能是烏臺詩案之前的蘇軾

  師:大家鼓掌吧,他說得很好,他說這裡的客人是另一個蘇軾。這樣一來整篇課文就能夠理解了。客人之所以那麼惆悵,那是因為是以前的蘇軾,現在的蘇軾終於解脫了,對以前的蘇軾反而採取安慰的態度。

  師:面對這樣一個蘇軾,你有什麼感想呢?下面大家齊讀課文的最後三段,在讀的時候順便思考這個問題。

  生:讀。

  師;請一位同學來說說你的感受?

  生:蘇軾用詩來尋求解脫。

  師:對於你自己呢?

  生:遇事應該坦然的去面對。

  師:好,請坐。還有沒有不同的意見

  生:生命是不變的。

  師:呵呵,具體來說說

  生:從倒數第二段能夠感受到。蘇軾認為一切都是不變的,

  師:所以你也什麼都不用害怕了,呵呵

  (生笑。)

  師:好,請坐。這篇文章,主要透過對蘇軾與客人泛舟赤壁景以及人物活動的描敘,抒發了這位偉大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在經歷了人生的一次劫難之後的達觀的,看透人生的情懷。但是欣賞完任何一篇課文我們都應該思考這篇課文又對我們說了些什麼呢,我們的路都還很長,無論以後遇到什麼事,我們都應該以一種樂觀豁達的生命意識來對待我們的人生。

  師:給大家一個課後作業。寫一篇關於這篇文章的讀後感。

  師:下課

  生:老師再見!

  師:同學們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