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長恨歌> 白居易長恨歌賞析

白居易長恨歌賞析

白居易長恨歌賞析

  《長恨歌》作於唐憲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作者時年35歲,任周至縣尉。關於這首詩的寫作緣起,據白居易的朋友陳鴻說,他與白居易、王質夫三人於元和元年十月到仙遊寺遊玩。偶然間談到了唐明皇與楊貴妃的這段悲劇故事,大家都很感嘆。於是王質夫就請白居易寫一首長詩,請陳鴻寫一篇傳記,二者相輔相承,以傳後世。因為長詩的最後兩句是“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所以他們就稱這首詩叫《長恨歌》,稱那篇傳叫《長恨傳》。

  《長恨歌》共分四大層,第一層從“漢皇重色思傾國”到“盡日君王看不足”,作者用了隱喻的筆法,這也是唐朝詩人慣用的寫作筆法,應為唐皇帝與漢皇帝在重色這方面有一樣的癖好。這一段寫的就是玄宗皇帝重色,而且整日沉迷於美色中,連早朝也不上,誤國誤民,還將貴妃的親戚也分侯賜。第一層揭露了玄宗的荒淫無度,但是沒有直接的寫,只是一般的敘述。

  第二層從“漁陽鼓動地來’到“回看血淚相和流”寫的是因為重色而導致的安史之亂,玄宗皇帝出逃,貴妃被賜死。

  第三層從“黃埃散漫風蕭索”到“魂魄不曾來入夢”作者用大量的筆墨在描繪貴妃死後,玄宗皇帝朝朝暮暮的思念貴妃。生死兩重天,但是思念卻不能截斷,“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叫人如何不淚垂“,描寫的就是君王對貴妃的思念,把愛情歌頌的那樣的淋漓盡致。

  第四層從“臨邛道士鴻都客”到“此恨綿綿無絕期”,寫的是貴妃在思念君王,在得知皇帝派使者到來時,“花冠不整下堂來”。“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體現出貴妃的思念之情的深切。

  對於《長恨歌》的主題思想歷來有幾種爭議: 一說:“透過李楊的愛情悲劇,歌頌了人們對愛情的真誠和專一,歌頌了人類一些美好的品德,歌頌了人們對團圓的美好的愛情生活的嚮往。”

  二說:“主要諷刺唐明皇的荒淫亂國和昏迷不悟” 三說:“詩篇一開頭,對男女主人公是有所譴責的。但發展下去,詩人卻用自己的感情、想象豐富了這個故事,賦予了這個愛情悲劇以更普通的意義,使得作者自己和廣大讀者都對這一對男女的生離死別的不幸命運,產生了高度的同情。”

  在我看來,我還是比較同意第三種的。我認為將此詩看成純粹的諷喻詩或是愛情歌頌詩都不恰當,它應是暴露與歌頌的統一,諷喻與同情的交織,既有為李、楊愛情悲劇的同情之淚,又有對他們的誤國的批判,二者交相融匯,不是機械疊加,《長恨歌》的主題應該是雙重性的,是諷喻和愛情皆有的。一方面由於世界觀的侷限,另一方面也是由於唐明皇這個歷史人物既是安史之亂的製造者,又是一個所謂“五十年太平天子”,因此詩的主題思想也具有雙重性,既有諷刺,又有同情。

  首先,如果作品僅僅是為了暴露唐玄宗荒淫無恥的生活,那麼詩從唐玄宗的“重色”寫起,寫他求她,朝思暮想,一旦把楊貴妃弄進宮裡,唐玄宗就“從此君王不早朝”,沉迷於女色之中,從而導致安史之亂,釀成了馬嵬坡的悲劇,以“色”的得而復失而告終,故事已經達到了高潮,再加上晚年的孤苦,原來的親信太監陳玄禮、高力士都已被貶,70多歲的太上皇,名存實亡,而且被迫從興慶宮遷到太極宮,實際上被軟禁,不準與外人相見,更慘的是遷移途中險些做了刀下鬼。這下場、這處境夠驚人的了,唐玄宗既是悲劇的製造者,又是悲劇的`承受者,充分的品嚐了自己釀成的苦酒,從人物的結局,主題的表現,諷喻的目的,這場悲劇都應收場了,可作者為什麼還要加上尋覓,仙山答問,託寄信物,再表誓言等情節,把他們的愛情進一步美化呢,這豈不是與暴露的旨意相違背。

  其次,詩歌的前半部分寫楊貴妃入宮時,作者有意地掩蓋了唐玄宗強佔兒的醜聞,而寫成“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玉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寫她的光

    彩,似乎是上帝恩賜的一樣,如果是暴露唐玄宗的荒淫無恥,這是現成的最有力的材料,作者卻棄而不取,這是不能理解的。對此,既然陳鴻能寫進《長恨歌傳》裡,而詩人則未取,如果沒有其他因素,可見詩人並沒有把貴妃當作“尤物”來寫。在選材上,我想作者是有自己的用意的。

  最後,白居易寫這首詩是在安史之亂幾十年之後,對這樣的民情,他不但很清楚而且也深受影響,何況他本人很佩服玄宗,常把玄宗和太宗相提並論,而當時同情李楊愛情的傳說大量產生,對於“深於詩,多於情”的白居易來說,難免會批判中兼有同情的個人色彩體現在作品中,退一步講,我覺得一部好的作品,尤其是悲劇色彩十分濃厚的作品不會只有一種主題思想。

  《長恨歌》能夠千古傳唱,自有其無窮魅力,接下來就分一下它獨特的藝術手法。 第一、對仗手法突出

  “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葉落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等都是對仗,其作用是便於吟誦,有音樂美,表意凝鍊,抒情酣暢。 能夠把生離死別的痛哭和生死兩重天的思念以及至死不渝的忠貞愛情表達的淋漓盡致。

  第二、採用反覆手法

  反覆就是為了強調某種意思,突出某種情感,如“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這是為了強調玄宗對貴妃的專寵;“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遲遲”和“耿耿”是為了渲染氣氛,突出玄宗對貴妃的無限思念;“悠悠生死別經年”中的“悠悠”,是為了突出玄宗和貴妃生離死別一年後,那種纏綿愛情並未被割斷,反而更加強烈的感覺。

  第三、頂針手法

  如“東望都門信馬歸,歸來池苑皆依舊”,“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都是採用了頂針手法,它的作用是進一步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使節奏更加緊湊。

  《長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濃的敘事詩,詩人在敘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採用了我國傳統詩歌擅長的抒寫手法,將敘事、寫景和抒情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形成詩歌抒情上回環往復的特點。詩人時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來烘托人物的心境;時而抓住人物周圍富有特徵性的景物、事物,透過人物對它們的感受來表現內心的感情,層層渲染,恰如其分地表達人物蘊蓄在內心深處的難達之情。

  作為一首千古絕唱的敘事詩,《長恨歌》在藝術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來,許多人都肯定這首詩的特殊的藝術魅力。《長恨歌》在藝術上以什麼感染和吸引著讀者呢?宛轉動人,纏綿悱惻,恐怕就是它最大的藝術個性,也是它能使千百年來的讀者受感染、被吸引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