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采薇> 關於采薇教案四篇

采薇教案

關於采薇教案四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采薇教案4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采薇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解家園之思得文化內涵,進一步認識故鄉對一個人成長得重要意義,以此滋養自己得精神世界。

  研習文字,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得能力,並能表達自己得體驗感受。

  進一步認識詩歌得文體特點,在把握情感得基礎上,能讀出詩歌得節奏、韻味。

  2、過程與方法

  自行誦讀、翻譯,解作品主旨,當堂成誦。

  探究學習,透過這兩首詩歌中得鄉情之比較,探討詩歌中得鄉思情結得內涵,體驗這一美好得感情。

  鑑賞詩歌,從詩歌得意境、表達手法等方面對文字進行比較鑑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家園之思對一個人得成長得影響,激發學生熱愛家鄉故土得感情。

  在更廣闊得閱讀視野中,比較鑑賞這兩首詩歌在表現手法上得異同,提高自己得文學修養。

  二、教學重點

  1、解家園之思得文化內涵,激發學生熱愛家鄉故土得感情。

  2、培養獨立閱讀、獨立思考得能力,表達自己得體驗感受,展開與文字、編者、老師、同學得對話交流。

  3、比較鑑賞這兩首詩歌在表現手法上得異同,提高詩歌鑑賞水平。

  三、教學難點

  比較鑑賞這兩首詩歌在表現手法上得異同,提高詩歌鑑賞水平。

  四、教學方法

  誦讀賞析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知識前提詳解

  1、作者作品簡介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相傳為孔子所編定而成。《史記·孔子世家》說:共305篇。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國曆史上偉大得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學派得創始人。政治上主張嚴格遵守“禮”,特別強調“仁”,對我國古代教育事業做出重大貢獻,整理編定古代得文化典籍《詩經》《尚書》《禮記》《樂》《周易》《春秋》。其言論,主要記載在《論語》中,其思想,從漢朝後,成為封建社會得正統思想。

  2、背景介紹

  《詩經》得305篇詩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得作品,產生於今山西,陝西,河南,山東,湖北等地。大體上說,《風》是民間樂歌,《雅》是宮廷樂歌,《頌》是宗廟樂歌和舞歌。

  《風》得絕大部分及《小雅》得少部分作品,具有較高得思想性和藝術性,代表《詩經》得最高文學成就。這些產生於民間得作品,或揭露當時得社會政治得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得痛苦,或表現勞動生活得苦樂,或描述愛情婚姻得悲歡,從各個側面廣泛得展示古代社會,政治和日常生活得圖景。

  3、相關資料

  《詩經》得語言特點

  《詩經》得基本句式是四言,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得各種句式。運用賦、比、興得表現手法,常常採用重章疊唱得形式,大量使用雙聲、疊韻、疊字得語彙。《詩經》是中國詩歌,乃至整個中國文學一個光輝得起點。

  《詩經》得重章疊唱及表現手法

  《詩經》善於運用重章疊唱來表達思想感情,即重複得幾章間,意義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變,造成一唱三嘆得效果。增強詩歌得音樂性和節奏感,更充分得抒發情懷。

  《詩經》裡大量運用賦、比、興得表現手法,加強作品得形象性,獲得良好得藝術效果。所謂“賦” 是“敷陳其事而直言之”。這包括一般陳述和鋪排陳述兩種情況。“比” 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而“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得手法。“興”字得本義是“起”。

  《詩經》中得“興” 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藉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於一首詩或一章詩得開頭。大約最原始得“興”,只是一種發端,同下文並無意義上得關係,表現出思緒無端地飄移聯想。

  (二)、讓學生提前預習課文。尤其是重點字詞,句式,文章大體翻譯。

  1、學生朗讀,整體把握。

  思考討論:這首詩表現什麼樣得主題?

  明確:《采薇》是《小雅》中得一篇,表現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得歲月裡得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裡行間表達對戰爭得不滿和對故鄉得思念。

  2、再讀詩歌,疏通詞句。

  譯文:

  野豌豆苗採幾把,一些豆苗已長大。說回家啊難回家,歲末又將來臨啦。沒有屋來沒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沒有空閒坐下來,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採幾把,豆苗柔嫩剛發芽。說回家啊難回家,心總憂愁總牽掛。憂心如焚烤豔陽,又餓又渴實難當。戰事難將帳安定,無人歸家問音訊。

  野豌豆苗採幾把,豆苗莖葉老又硬。說回家啊難回家,轉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沒有一處可休閒。憂心積鬱成久痛,只恐死訊往家送。

  路邊何花爭嬌豔?白棣花開一片片。路邊何車真威武?將軍出征將路堵。戰車前方套上馬,四匹馬兒真高大。如此怎敢圖安樂?一月捷報一籮籮。

  趨車策馬徵四方,馬兒強健勢浩蕩。將軍樹威車旁立,兵士也靠車隱蔽。四馬雄威多整齊,雕弓箭袋不曾離。哪敢一日不戒備?匈奴戰事催人急。

  想我當年出征日,楊柳春風真美麗。如今歸來返故里,卻是雪花紛飛時。行路遲緩路漫漫,又渴又餓不勝寒。無限傷悲在我心,誰人知曉嘆伶仃。

  3、理清思路,把握內容。

  第一章,寫士兵為抗擊外族得侵犯,背井離鄉,久久不得歸家,而產生得悲傷、厭戰和對外族得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漸次生長和時間得推移來起興,來表達士兵久役於外不得歸家得怨敵、思家與盼歸得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啟居”是這一心情產生得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得話說:“古者戍役,兩朞而還。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復留備秋,至過十一月而歸。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詩集傳》)這段話告訴我們,當時得兵役制度是二年為期限,可是本詩中得戰士得服役看上去沒有期限,士兵歸家變得遙遙無期,這自然要引起徵卒得不滿和對家鄉更強烈得思念。以下幾章都是圍繞著這個基調敘寫得。

  第二、三章,寫軍旅生活之勞苦。朱熹在《詩集傳》中說“言戍人念歸期之遠,而憂勞之甚,然戍事未已,則無人可使歸而問其室家之安否也。”詩仍以薇菜逐漸長得柔嫩、粗硬起興,暗示時間流逝,易年更歲,可是役期卻無止境,軍旅生活又異常痛苦,轉戰不止,飢渴勞頓。而“靡使歸聘”和“我行不來”,則表達邊關和故鄉相隔萬里,關山阻斷,音訊全無,由此而引發得強烈得思歸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寫戰事。這兩章是在前面基礎上得對戰爭場面得具體描寫,透過對馬、車、象弭、魚服、將帥和士兵生動而形象得刻劃,從另一個側面反映“憂心烈烈”、“憂心孔疚”得原因,也使前面得“王事靡盬”落到實處。從而進一步強調正是因為戰爭頻繁,居無定所,作為兵營中最底層得士兵才歸家無望,思鄉心切。

  第六章,寫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得心情。有前面得一系列鋪墊,經過出生入死得戰鬥之後,戰爭得幸存者終於踏上歸家得路途。但作品並沒有寫士卒勝利後得喜悅,而是營造昔日楊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得場景,寫得是歷經磨難之後內心深處得淒涼和悲苦,而且“行道遲遲,載飢載渴”,歸鄉得路依然那麼艱難。

  4、明確特點,熟讀成誦。

  從藝術上講這首詩很有特點。

  首先,詩歌十分注重用具體生動得細節來展現生活圖景,比如,對戰爭場面得描寫,並不是直接寫刀光劍影和廝打拼殺,而是寫戰車、戰馬,寫象弭、魚服,寫勞累奔波,寫飢渴難當,但我們透過這些描寫可以想見戰爭得殘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詩末章首四句,歷代傳誦不已,被視為情景交融得佳句。王夫之在《薑齋詩話》裡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

  再次,是它得旋律協調,音節和諧,一唱三嘆,詩得前三章開頭句式相似,反覆吟唱,一方面以植物得生長暗示時間得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鮮明得節奏中表現出詩歌特有得音樂之美。

  (三)、佈置作業:

  完成《學習與評價》相關練習。

  板書設計:

  採 薇

  第一章:寫士兵為抗擊外族得侵犯,背井離鄉,久久不得歸家,而產生得悲傷、厭戰和對外族得仇恨。

  第二、三章:寫軍旅生活之勞苦。

  第四、五章:直接寫戰事。

  第六章:寫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得心情。

采薇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

  2.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3.養成自主、合作的學習品質和習慣。

  4.培養學生再造想像、創新思維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培養學生的再造想象和創新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一、激情匯入

  同學們,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詩歌就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已經有兩千多年詩歌的歷史了。從古至今湧現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許多問答的詩人。今天我們就一起去欣賞先人們給我們留下來的文化瑰寶。

  二、學生初讀古詩,質疑

  1.出示古詩,指名讀,齊讀,教師相機指導學習“薇、矣、霏”三個生字。

  2.學生自由讀古詩,在書上標出不懂的地方。

  3.學生質疑。

  三、引導學生根據蒐集的資料自學

  1.同學們提出了這麼多問題,說明大家讀書認真,善於思考。怎麼解決這些問題呢(小結方法:結合註釋,查詢資料,上網等。)

  2.自學。

  四、引導學生小組內合作學習

  同學們,你們透過剛才的自學,瞭解了哪些與這首詩有關的知識,在小組內和其他同學交流交流。如果還有疑問,也在小組內提出來,請大家幫幫你。

  五、檢查學習效果、組織討論

  1.透過自學與討論,你們有了哪些收穫?誰願意來和大家說一說?

  2.指名講解詩句的意思,簡單介紹《詩經》。

  3.教師相機提問重點詞“昔、矣、依依、思、霏霏”。

  4.抽生談談詩的大體意思。

  六、創設情境,加深感悟,引導讀背

  1.播放多媒體課件。生想象當時的情景。

  2.師作簡單講解:一位遠征戰士歸來,在回鄉途中,他撫今追昔,描寫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軍中的情況與心情。

  3.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自由練習朗讀。

  4.指名讀,師生互讀,讀後評議,齊讀。

  七、總結學習方法

  自讀質疑──結合資料自學──合作學習──組織討論──感悟背誦

  八、根據剛才總結的學習方法自主合作學習唐詩《春夜喜雨》,師引導學生重點體會“喜”字。

  九、背誦這首五言律詩。

  十、佈置作業,拓展學習

  蒐集幾首自己喜歡的古詩與同學交流。

采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在反覆閱讀體會情感的基礎上進行交流對話、文字研習,結合自己成長經歷、瞭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

  2、學生能獨立閱讀、獨立思考,並根據自己的獨特感受與文字、編者、老師、同學展開對話,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

  3、學生能調動自己審美經驗的積累對文字進行鑑賞,能從詩歌的意境、表達手法等方面對文字進行鑑賞。

  教學重點:

  能獨立與文字、老師、同學展開對話,獨立研習文字並就藝術手法進行鑑賞。

  教學設想:

  1、本板塊的學習重點是文字研習。引導學生對文字進行研習是教學活動的中心環節,一切教學活動都要圍繞這一中心設計。

  2、本板塊的對話研習的話題是家園之思,所以,圍繞家園之思設計活動情境,是引導展開對話、進行文字研習的關鍵。

  3、本篇為古典詩歌,反覆閱讀以以至背誦是研習文字、展開對話的前提。

  教學內容或情境設計

  1、背景知識(該項內容可讓學生自己完成,教者根據情況作必要的補充。)

  《詩經》和“〈詩經〉六義”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結,共收入從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至春秋中葉(公元前7世紀)約五百餘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詩三百)。最初稱“詩”,漢代儒者奉為經典,乃稱“詩經”。

  根據音樂的不同, 《詩經》可分為《 風》《雅》《頌》三部分,“風”即“國風”,是各國土樂。“頌”是專門用於宗廟祭祀的音樂,“雅”是周朝王畿之樂,“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又分為“大雅”“小雅”,“大雅”大多是時代較早,以歌頌為主的詩,共31篇;時代較晚的民歌以及一般貴族的雅樂稱“小雅”,共74篇

  “風”、“雅”、“頌”和《詩經》的主要表現手法“賦”“比”“興”合起來,被稱為“《詩經》六義”。

  2、閱讀和背誦

  (1)提示字的讀音和語氣助詞的使用,以便在閱讀體會文義時就排除虛詞的干擾。

  (2)提示比較各段的異同,以體會反覆詠唱的效果,併為文字研習,展開對話做準備。

  3、對話和文字研習

  (1)話題和情境設計

  A) 你是如何理解鄉愁的 ?

  B) 鄉愁的具體內涵有那些?

  C) 鄉愁是如何產生的?

  學生對上述問題的討論可能會有多種多樣的理解,教者不能隨便下結論。但對上述問題,教者應把握一個基本要點:

  A) 鄉愁即家園之思

  B) 對親人、對故土的思念。

  C) 漂泊、遠遊、戰爭。

  (2) 文字研習的主要方向

  A) 仔細閱讀2、3兩章,比較憂心的內容有什麼不同,如何表現出鄉愁的?

  B) 詩歌從“采薇”寫起,這跟鄉愁有怎樣的聯絡?

  C) 前三章第二句的變化與表現詩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樣的聯絡?

  D) 4、5兩章是如何表現詩歌的主題的?

  E) 你以為結尾一章前四句寫得好嗎?說說理由。

  以上問題設計不可一律,但在引導文字研習、展開對話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圍繞話題展開對話,抓住文字的關鍵詞句、文字內容之間的聯絡以及文字的表現手法的運用進行文字研習。

  以上問題的要點包括:(參考)

  A) 從時空上表現鄉愁之濃,從“親人”與“我”兩個方面渲染鄉愁。

  B) 《詩經》裡常用的起興手法,而薇菜又是鄉間常見的事物,自然能喚起鄉愁。

  C) 這種變化不僅是避免重複,更是用“薇菜”的生長暗示鄉愁的漸濃、漸深。

  D) 4、5兩章轉寫戰事之頻、戰事之烈,這是鄉愁的根本原因。

  E) (見仁見智)以哀情寫樂景,情景交融。

  想象之筆,虛實結合,表達物是人非之嘆。

  4、拓展延伸:

  你讀過那些寫鄉愁的詩句,介紹給同學們聽聽,並說說你的理解。

采薇教案 篇4

  學習目標:

  1、疏通課文,整體感知這首古代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2、反覆誦讀課文,深入理解詩歌中反映的社會生活和作品表現出來的藝術特色。

  3、背誦並默寫課文,歸納《詩經》的藝術特點,鑑賞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

  學習方法: 頌讀法;討論法;文字研習法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知識前提詳解

  1、作者作品簡介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相傳為孔子所編定而成。《史記·孔子世家》說:

  “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於禮義。……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認為,現存的《詩經》基本上經孔子刪汰選編而成的。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國曆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政治上主張嚴格遵守“禮”,特別強調“仁”,對我國古代教育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整理編定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詩經》《尚書》《禮記》《樂》《周易》《春秋》。其言論,主要記載在《論語》中,其思想,從漢朝後,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2、背景介紹

  《詩經》的305篇詩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作品,產生於今山西,陝西,河南,山東,湖北等地。大體上說,《風》是民間樂歌,《雅》是宮廷樂歌,《頌》是宗廟樂歌和舞歌。《風》的絕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代表了《詩經》得最高文學成就。這些產生於民間的作品,或揭露當時的社會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現勞動生活的苦樂,或描述愛情婚姻的悲歡,從各個側面廣泛的展示了古代社會,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圖景。

  3、相關資料

  《詩經》的語言特點

  《詩經》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種句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常常採用重章疊唱的形式,大量使用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彙。《詩經》是中國詩歌,乃至整個中國文學一個光輝的起點。

  《詩經》的重章疊唱及表現手法

  《詩經》善於運用重章疊唱來表達思想感情,即重複的幾章間,意義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變,造成一唱三嘆的.效果。增強了詩歌的音樂性和節奏感,更充分的抒發了情懷。

  《詩經》裡大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加強了作品的形象性,獲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所謂“賦” 是“敷陳其事而直言之”。這包括一般陳述和鋪排陳述兩種情況。“比” 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而“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興”字的本義是“起”。《詩經》中的“興” 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藉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於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大約最原始的“興”,只是一種發端,同下文並無意義上的關係,表現出思緒無端地飄移聯想。

  二、讓學生提前預習課文。尤其是重點字詞,句式,文章大體翻譯。

  1.學生朗讀,整體把握。

  思考討論:這首詩表現了什麼樣的主題?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裡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裡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

  2.再讀詩歌,疏通詞句。

  譯文:野豌豆苗採幾把,一些豆苗已長大。說回家啊難回家,歲末又將來臨啦。沒有屋來沒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沒有空閒坐下來,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採幾把,豆苗柔嫩剛發芽。說回家啊難回家,心總憂愁總牽掛。憂心如焚烤豔陽,又餓又渴實難當。戰事難將帳安定,無人歸家問音訊。

  野豌豆苗採幾把,豆苗莖葉老又硬。說回家啊難回家,轉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沒有一處可休閒。憂心積鬱成久痛,只恐死訊往家送。

  路邊何花爭嬌豔?白棣花開一片片。路邊何車真威武?將軍出征將路堵。戰車前方套上馬,四匹馬兒真高大。如此怎敢圖安樂?一月捷報一籮籮。

  趨車策馬徵四方,馬兒強健勢浩蕩。將軍樹威車旁立,兵士也靠車隱蔽。四馬雄威多整齊,雕弓箭袋不曾離。哪敢一日不戒備?匈奴戰事催人急。

  想我當年出征日,楊柳春風真美麗。如今歸來返故里,卻是雪花紛飛時。行路遲緩路漫漫,又渴又餓不勝寒。無限傷悲在我心,誰人知曉嘆伶仃。

  3.理清思路,把握內容。

  第一章,寫士兵為抗擊外族的侵犯,背井離鄉,久久不得歸家,而產生的悲傷、厭戰和對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漸次生長和時間的推移來起興,來表達士兵久役於外不得歸家的怨敵、思家與盼歸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啟居”是這一心情產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話說:“古者戍役,兩朞而還。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復留備秋,至過十一月而歸。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詩集傳》)這段話告訴我們,當時的兵役制度是二年為期限,可是本詩中的戰士的服役看上去沒有期限,士兵歸家變得遙遙無期,這自然要引起徵卒的不滿和對家鄉更強烈的思念。以下幾章都是圍繞著這個基調敘寫的。

  第二、三章,寫軍旅生活之勞苦。朱熹在《詩集傳》中說“言戍人念歸期之遠,而憂勞之甚,然戍事未已,則無人可使歸而問其室家之安否也。”詩仍以薇菜逐漸長得柔嫩、粗硬起興,暗示時間流逝,易年更歲,可是役期卻無止境,軍旅生活又異常痛苦,轉戰不止,飢渴勞頓。而“靡使歸聘”和“我行不來”,則表達了邊關和故鄉相隔萬里,關山阻斷,音訊全無,由此而引發的強烈的思歸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寫戰事。這兩章是在前面基礎上的對戰爭場面的具體描寫,透過對馬、車、象弭、魚服、將帥和士兵生動而形象的刻劃,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憂心烈烈”、“憂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實處。從而進一步強調了正是因為戰爭頻繁,居無定所,作為兵營中最底層計程車兵才歸家無望,思鄉心切。

  第六章,寫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鋪墊,經過出生入死的戰鬥之後,戰爭的倖存者終於踏上了歸家的路途。但作品並沒有寫士卒勝利後的喜悅,而是營造了昔日楊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場景,寫的是歷經磨難之後內心深處的淒涼和悲苦,而且“行道遲遲,載飢載渴”,歸鄉的路依然那麼艱難。

  4.明確特點,熟讀成誦。

  從藝術上講這首詩很有特點。

  首先,詩歌十分注重用具體生動的細節來展現生活圖景,比如,對戰爭場面的描寫,並不是直接寫刀光劍影和廝打拼殺,而是寫戰車、戰馬,寫象弭、魚服,寫勞累奔波,寫飢渴難當,但我們透過這些描寫可以想見戰爭的殘酷。

  其次是情景交融,詩末章首四句,歷代傳誦不已,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齋詩話》裡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

  再次,是它的旋律協調,音節和諧,一唱三嘆,詩的前三章開頭句式相似,反覆吟唱,一方面以植物的生長暗示時間的流逝,另一方面也在鮮明的節奏中表現出詩歌特有的音樂之美。

  三、佈置作業:

  完成《學習與評價》相關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