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采薇> 六年級詩經采薇教案

六年級詩經采薇教案

六年級詩經采薇教案

  《采薇》比較完整地展現了徵人由久戍思歸到歸時痛定思痛的感情歷程。下面是yjbys小編和大家分享的六年級詩經采薇教案,更多內容請關注文學網名著閱讀欄目。

  教學大目標:培養學生閱讀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具體的目標:

  1、結合課文註釋並參考工具書疏通課文,整體感知這首古代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2、反覆誦讀課文,深入理解詩歌中反映的社會生活和作品表現出來的藝術特色。

  3、逐句理解課文中相關詞語在文中的語境意義,品味古典詩歌的語言美。

  4、背誦並默寫課文,歸納《詩經》的藝術特點,鑑賞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

  教學方法:文字研習法

  注意問題:教師深鑽教材,精心備課,努力提高課堂的點撥引導能力

  教學過程設計

  一、知識前提詳解

  1、作者作品簡介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相傳為孔子所編定而成。《史記•孔子世家》說:

  “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於禮義。……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認為,現存的《詩經》基本上經孔子刪汰選編而成的。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我國曆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春秋末期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政治上主張嚴格遵守“禮”,特別強調“仁”,對我國古代教育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整理編定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詩經》《尚書》《禮記》《樂》《周易》《春秋》。其言論,主要記載在《論語》中,其思想,從漢朝後,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2、背景介紹

  《詩經》的305篇詩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作品,產生於今山西,陝西,河南,山東,湖北等地。大體上說,《風》是民間樂歌,《雅》是宮廷樂歌,《頌》是宗廟樂歌和舞歌。《風》的絕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代表了《詩經》得最高文學成就。這些產生於民間的作品,或揭露當時的社會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現勞動生活的苦樂,或描述愛情婚姻的悲歡,從各個側面廣泛的展示了古代社會,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圖景。

  3、相關資料

  《詩經》的語言特點

  《詩經》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間或雜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種句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常常採用重章疊唱的形式,大量使用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彙。《詩經》是中國詩歌,乃至整個中國文學一個光輝的起點。

  《詩經》的重章疊唱及表現手法

  《詩經》善於運用重章疊唱來表達思想感情,即重複的幾章間,意義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變,造成一唱三嘆的效果。增強了詩歌的音樂性和節奏感,更充分的抒發了情懷。

  《詩經》裡大量運用了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加強了作品的形象性,獲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所謂“賦” 是“敷陳其事而直言之”。這包括一般陳述和鋪排陳述兩種情況。“比” 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而“興”則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興”字的本義是“起”。《詩經》中的“興” 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藉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於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大約最原始的“興”,只是一種發端,同下文並無意義上的關係,表現出思緒無端地飄移聯想。

  二、讓學生提前預習課文。尤其是重點字詞,句式,文章大體翻譯。

  三、課文檢查重點(串講課文時,需重點強調的知識點)

  (一) 重點詞句

  1.通假字

  (1) 歲亦莫止( )

  (2) 彼爾維何( )

  (3) 維常之華( )

  (4) 彼路斯何( )

  (5) 象弭魚服( )

  (6) (xian)狁孔棘( )

  2.詞類活用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雨,動詞,雨雪猶“落雪”。)

  3.古今異義

  (1) 不遑啟居(啟,古意是跪,今意指開啟;居,古意指安坐,今意指居住。)

  (2)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文中指主帥,今指有品德的人;小人,文中指士卒,今指品行差的人。)

  4.一詞多義

  (1) 作:①本義是起來起身,引申為興起,產生。如:薇亦作止。②開始。如:天下之難比作於易。③創作,撰寫:自是指物做詩立就,又引申為著述,製造。如: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④勞動,勞作。如: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⑤為,成為,引申為充當,充作。如: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

  (2) 曰:①動詞詞頭,無實意。如曰歸曰歸。②叫做,稱作。如: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③說。如: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3) 止:①語尾助詞。如:歲亦莫止。②腳,足。如:當斬左止者,笞五百。③停止,停留,又引申為使動用法。如:止子路宿。④制止,阻止。如:殘賊公行,莫或止之。⑤容止,禮貌。如:人而無止,不死何候。⑥副詞,僅,止。如: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

  (4) 載:①記錄,記載。如:史載田橫事。②年。如:自去舟職,五載復還。③裝載。如:有好事者船載以入。引申為承擔,承受。如:載舟載舟,所宜深思。④乘坐,乘車。如:直上載公子車。⑤祝詞,起加強語氣作用,多用於動詞或形容詞詞頭,可譯為“且”“又”。如:如:“載欣載奔”。⑥副詞,開始。如:春日載陽,有名倉庚。

  (5) 靡:①浪費。如: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②無,沒有。如: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引申為不。如:天高地迥,號呼靡窮。③倒下,後退。如:左右皆靡。

  (6) 烈:①火勢猛。如:夫火烈,民望而畏之。引申為放火燒,如:益烈山澤而焚之。又引申為猛烈。如:窮冬烈風。②光明,顯赫。如:君有烈名。③事業,功業。如:奮六世之餘烈。④厲害,嚴重。如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

  (7) 陽:①山的南面,水的北面。②陽光,太陽。如:斜陽草樹,尋常巷陌。③溫暖。如:春日載陽。④表面上,假裝。如:則陽收其身,而實疏之。

  (8) 孔:①小洞,窟窿,又引申為渠道。如:利出一孔者,其國無敵。②很,甚。如:孔武有力。③大。如:孔道之夷,何不遵乎。

  (9) 華:①同“花”。如:桃之夭夭,爍爍其華。②開花。如:始雨水,桃李華。③美麗有光彩。如:華服麗人。④繁華。如:其街市之繁華。⑤精華。如:物華天寶。⑥敬辭。如:華誕,華居。

  (10) 思:①思考。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②思念,掛念。如:已行,弗不思也。③心情,情思。如:慨當以慷,憂思難忘。④祝詞,無義。如: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11) 戒:①防備,警戒。如:既和既戒,既備萬事。②告誡,警告。如:觀往事以自戒。③戒除。如:少只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

  (12) 雨:①眾多。如:齊子歸止,其從如雨。②離散:如:一別如雨。③動詞,下雨或雨一樣的落下來。如:是歲之春,雨麥岐山之陽。④灌溉。如:水能自雨田。⑤潤澤。如:吾不能以春風風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

  (二)整體感知

  這是一首描寫久戍邊防計程車兵生活及其歸途中感悟傷時的詩。全詩採用倒敘的寫法,既透過戍卒的回憶和追述,來刻畫戍卒急欲回家和繼續在外抗敵的矛盾心。一邊是溫暖的家,一邊是受外族入侵的國家,家難以捨棄,國也要保衛,戰士的心理就是這麼矛盾。家當然要,但國也要,兩者都要,這樣全部的辛苦和苦痛就落在了戰士心上。《采薇》就把戰士們的這種辛苦和苦痛表現得淋漓盡致,當然詩中也流露出了對統治者憤怒不平的情緒和士卒不可言喻的傷感。最後一章,把一個戍卒久役歸來的悲喜交集的“今”“昔”之感,和盤托出,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具有動人心魄的魅力。

  (三)課文分析 句段詳解

  第一章寫戰士們為了保衛國家討伐yan狁,而離家遠戍在外,前兩句用了“興”的手法,後四句交待了自己的拋家舍業,不得休息的原因。

  第二章寫守邊戰士居無定所,與家人音問隔絕,以及種種飢渴勞苦之狀。寫出了戍邊士卒生活的艱辛和對家的眷戀。

  第三章寫戍卒士兵度過了漫長的一年又一年。第五六句,寫周王朝兵役繁重,服役沒有盡頭,最後兩句,表達了戍卒對統治者不體恤士卒的不滿。

  第四章追述戍守時緊張勞苦的生活。前兩句以常棣花為興,後兩句轉到對戰車的描寫,最後兩句寫戰事頻繁,反映了戍守者的勞苦和艱險。

  第五章,主要寫軍容之盛,器械之精,前兩句寫戰馬之肥壯,後兩句寫戰車之作用。五六兩句寫戰士們嚴陣以待,嚴防敵人。

  第六章,寫士卒們歸途撫今追昔,因痛定思痛更加悲傷。前兩句寫回憶之景,後兩句寫眼前之景,五六兩句寫回家路上行軍的艱難,最後兩句寫自己內心的悲傷。

  附板書

  第一章:寫離家遠戍在外的原因¬¬——總寫:回憶倒敘

  第二、三章:寫戍卒守無定所及種種飢渴勞苦之狀 詳寫戍卒

  第四、五章:寫戍卒緊張勞苦的生活 種種情形 追敘

  第六章:寫士卒歸途撫今追昔————今昔對比,借景抒情,回到現實

  (五)寫作特點(結合學生在初中學過的 《關雎》,《蒹葭》來介紹)

  1.綜合運用多種敘述方法,第一章採用倒敘的寫法,刻畫了戍卒急欲回家和繼續在外抗敵的矛盾心態,接下去追敘了種種飢渴勞累,緊張辛酸的生活情態。最後回到現實,結束回憶,全詩雖用多種敘述方法,但條理清晰。

  2.採用了“興”的抒情方式。“采薇采薇,薇亦作止”的興句,的確與詩的主題沒有意義上的聯絡。但興句為全文定下了一種情調,烘托出了一種氣氛,讓詩好像塗上一種“清幽”的色彩。特別是透過“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剛止”的變化,讓情調一步步發生變化,暗示出戰士的命運也一點點發生變化,最後終於可以回家了。

  3.巧用疊字疊句,或抒憂憤感情,或描摹事物狀態,或繪自然景物的特徵,都非常準確優美,富有形象性和表現力,聲調和諧,增添了語言的藝術魅力。

  拓展閱讀:《采薇》全文分析

  有關《采薇》這一首詩的`背景,歷來眾說紛紜。據毛序為:“《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時,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礹狁之難。以天子之命,命將率遣戍役,以守衛中國。故歌《采薇》以遣之。”其實,真正的經典,無一例外都有著穿越時空的魅力。它曾經如此真切細微地屬於一個人,但又如此博大深厚地屬於每一個人。所以,縱然這首詩背後的那一場戰爭的烽煙早已在歷史裡淡去,而這首由戍邊戰士唱出來的蒼涼的歌謠卻依然能被每一個人編織進自己的生命裡,讓人們在這條民歌的河流裡看見時間,也看到自己的身影。所以面對《采薇》,我們與其觀世,不如觀思;與其感受歷史,不如感受生命。

  第一部分的三章採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反覆表達戍卒遠別家室、歷久不歸的悽苦心情。這三章的第一句都是“采薇采薇”,以此來引起下文。詩歌的一開始就給讀者展示了一幅淒涼的戍邊生活畫面,我們彷彿看到戍卒一邊在荒野漫坡上採集野菜,一邊思念著久別的家鄉,屈指計算著返家的日期……第一章開頭兩句寫道:“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這是寫春天,薇菜剛剛綻出嫩綠的芽尖;第二章寫道:“采薇采薇,薇亦柔止”,這是寫夏天,薇菜的葉片肥嫩;第三章則是:“采薇采薇,薇亦剛止”,這是寫秋天,薇菜的葉莖將老而粗硬。從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時光無情地流逝了;戍卒思歸,從春到秋,一年將盡,何時才能歸家呢?其實在詩裡,詩人原是把天地四時的瞬息變化,自然生物的生死消長,都看作是生命的見證,人生的比照。因此,興是自然予人的最樸素也最直接的感悟,其中有著體認生命的深刻之義。於是,在“采薇”這樣一個凝固在戍卒記憶裡的姿勢裡,我們看到的不只是四季的輪迴,光陰的流逝,我們還看到思念的成長,看到生命走向蒼老的痕跡。

  前三章的前後兩層,同時交織著戀家思親的個人情和為國赴難的責任感,這是兩種互相矛盾又同樣真實的思想感情。這樣的豪邁和悲涼的交織構成了全詩的情感基調,只是思歸的個人情愫和戰鬥的責任感,在不同的章節有不同的表現。

  四、五章追述行軍作戰的緊張生活。寫出了軍容之壯,戒備之嚴,全篇氣勢為之一振。其情調,也由憂傷的思歸之情轉而為激昂的戰鬥之情。這兩章同樣四句一意,可分四層讀。四章前四句,詩人自問自答,以“維常之華”,興起“君子之車”,流露出軍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著圍繞戰車描寫了兩個戰鬥場面:“戎車既駕,四牡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這概括地描寫了威武的軍容、高昂計程車氣和頻繁的戰鬥;“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這又進而具體描寫了在戰車的掩護和將帥的指揮下,士卒們緊隨戰車衝鋒陷陣的場面。最後,由戰鬥場面又寫到將士的裝備:“四牡翼翼,象弭魚服。”戰馬強壯而訓練有素,武器精良而戰無不勝。將士們天天嚴陣以待,只因為玁狁實在猖狂,“豈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當時邊關的形勢,又再次說明了久戍難歸的原因。而這兩章的色調如此的華美,那密密層層的棠棣之花,雄俊高大的戰馬,威風凜凜的將軍,華貴的弓箭,齊整的戰車,這裡洋溢著一種報效國家,不惜血酒疆場的豪放情懷。而在殘酷戰爭之中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的悲哀,以及對遙遠的故鄉的濃得化不開的思念,這些陰暗的色調就在這裡被沖淡了。因為當自己在戰場上浴血奮戰的時候,正因為身後有如此承載著自己的溫暖思念的美麗的家園。

  從手法上說,這首詩的特點還在於選擇了一個最佳角度,即“在路上”,這是一條世界上最遠最長的路,它如此之長,長得足以承載一場戰爭,長得足以裝滿一個人年年歲歲的思念,長得足以盛滿一個人生命中的苦樂悲欣。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讓那一股纏綿的、深邃的、飄忽的情思,從風景畫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無盡。這四句詩被後人譽為《詩經》中最好的句子。這是寫景記時,更是抒情傷懷。這幾句詩句裡有著悲欣交集的故事,也彷彿是個人生命的寓言。是誰曾經在那個春光爛漫的春天裡,在楊柳依依中送別我?而當我在大雪飄飛的時候經歷九死一生返回的時候,還有誰在等我?是《木蘭辭》裡親人歡迎的盛況,還是《十五從軍徵》裡荒草萋萋的情景?別離時的春光,迴歸時的大雪,季節在變換,時光在流逝,我們離去,我們歸來,而我們在來來去去裡,失去了什麼又得到了什麼呢?沒有答案,只有漫天的飛雪中一個被沉重的相思和焦慮燒灼的又飢又渴的徵人孤獨的身影,步履蹣跚地,戰戰兢兢地走向他不知道的未來。

  這一首詩與《詩經》中的其它篇章如《擊鼓》《東山》《無衣》對讀,可以讀出更完整的故事,更真切的生命感受。如果我們可以想象,這個戍卒,是那位吟出“死生契闊,與子成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計程車兵,也是那唱著昂揚的戰歌“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予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行”計程車兵,同時還是那位在濛濛的細雨裡唱著歸鄉的“我徂東山,滔滔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蒙”計程車兵。那麼,《采薇》的故事就更豐富了,事實上,這一首詩裡的確有著太豐富的色彩,太深沉的情懷。相思之情與報國之志,豪放與蒼涼如此和諧地交織在一起,奏響的是真實的生命樂章。我們在後來的如陳陶《隴西行》,如范仲淹的《漁家傲》等偉大的作品裡,也能依稀地聽到這首詩在時間和生命的河流裡所激起的遼遠而空曠的迴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