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腩的營養價值
牛腩的屬性
1、科屬
肉類
2、產地
中國
3、別名
Brisket
4、簡介
牛腩即牛腹部及靠近牛肋處的鬆軟肌肉,是指帶有筋、肉、油花的肉塊,這只是一種統稱。若依部位來分,牛身上許多地方的肉都可以叫做牛腩。國外進口的部分是以切成條狀的牛肋條為主,是取自肋骨間的去骨條狀肉,瘦肉較多,脂肪較少,筋也較少,適合紅燒或燉湯。另外,在裡脊肉上層有一片筋少、油少、肉多,但形狀不大規則的裡脊邊,也可以稱作牛腩,是上等的紅燒部位。牛腱也可以算是牛腩的一種,筋肉多,油少,甚至全是瘦肉。因此一般用來滷,不適合燉湯,更不適合紅燒。
5、圖片
牛腩的營養價值、吃牛腩的好處
1、牛腩提供高質量的蛋白質,含有全部種類的氨基酸,各種氨基酸的比例與人體蛋白質中各種氨基酸的比例基本一致,其中所含的肌氨酸比任何食物都高。
2、牛腩的脂肪含量很低,但它卻是低脂的亞油酸的來源,還是潛在的抗氧化劑。
3、牛腩含有礦物質和維他命B群,包括煙酸,維生素B1和核黃素。牛肉還是每天所需要的鐵質的最佳來源。
4、牛腩還含肉毒鹼。雞肉、魚肉中肉毒鹼和肌氨酸的含量很低,牛肉卻很高。肉毒鹼主要用於支援脂肪的新陳代謝,產生支鏈氨基酸,是對健美運動員 增長肌肉起重要作用的一種氨基酸。
吃牛腩的最佳時間
牛腩為是溫熱食品,牛肉菜餚在冬季具有良好的保健滋補效果。其次如果你要健身的話那就要看你是什麼時候運動了,一般如果是上午運動可以早餐吃,下午運動的話就午餐吃。
牛腩的選購方法
1、色澤鑑別
新鮮肉--肌肉呈均勻的紅色,具有光澤,脂肪潔白色或呈乳黃色。次鮮肉--肌肉色澤稍轉暗,切面尚有光澤,但脂肪無光澤。變質肉--肌肉色澤呈暗紅,無光澤,脂肪發暗直至呈綠色。
2、氣味鑑別
新鮮肉--有鮮牛腩的特有正常氣味。次鮮肉--稍有氨味或酸味。變質肉--有腐臭味。
3、黏度鑑別
新鮮肉--表面微幹或有風乾膜,觸控時不粘手。次鮮肉--表面乾燥或粘手,新的切面溼潤。變質肉--表面極度乾燥或發粘,新切面也粘手。
4、彈性鑑別
新鮮肉--指壓後的凹陷能立即恢復。次鮮肉--指壓後的凹陷恢復較慢,並且不能完全恢復。變質肉--指壓後的凹陷不能恢復,並且留有明顯的痕跡。
5、肉湯鑑別
良質凍牛腩(解凍肉)--肉湯汁透明澄清,脂肪團聚浮於表面,具有一定的'香味。次質凍牛腩(解凍後)--湯汁稍有混濁,脂肪呈小滴浮於表面,香味鮮味較差。變質凍牛腩(解凍後)--肉湯混濁,有黃色或白色絮狀物,浮於表面的脂肪極少,有異味。
如何辨別注水牛腩和變質牛腩
1、變質牛腩
如果表面溼潤而粘手,肌肉色暗,脂肪變得不透明、不潔白,表面用指壓下去不能復原,甚至發黴變色,帶有臭味,這便是變質的牛腩無疑。
2、注水牛腩
牛腩一旦注水,肉纖維便顯得粗糙,纖維暴露明顯。因為注水,使牛腩有鮮嫩感,很容易吸引消費者的眼球,但仔細觀察辨認肉面,常有水分滲出,用手去摸肉,會粘手、溼度重,如果用乾燥的紙張貼在牛肉表面,紙張很快地被溼透。而正常的牛腩用手去摸,不粘手,用紙貼,不溼透。
牛腩的副作用
1、牛腩豬肉不能共食
豬肉和牛腩不共食的說法由來已久,從中醫角度來考慮,一是從中醫食物藥性來看,豬肉酸冷、微寒,有滋膩陰寒之性,而牛腩則氣味甘溫,能補脾胃、壯腰腳,有安中益氣之功。二者一溫一寒,一補中脾胃,一冷膩虛人。性味有所牴觸,故不宜同食。
2、腎炎患者不可多吃
牛腩屬於高蛋白食品,對腎炎患者不可多食,以免加重腎臟負擔,與氨茶鹼類藥物同用,也會使其療效下降。
3、不可過量食用
中醫認為牛腩有補中益氣、滋養脾胃、強健筋骨、化痰息風、止渴止涎的功效,適宜於中氣不足、氣短體虛、筋骨痠軟、久病貧血、面黃體瘦、頭暈目眩的病人食用。適宜用量每餐約80克,過量食用可能會提高結腸癌和前列腺癌的患病機率。
4、老人小孩不宜多吃
牛腩高膽固醇、高脂肪、老年人、兒童、消化力弱的人不宜多吃。
5、不可以和白酒一起食用
牛腩和白酒一起食用會牙齒髮炎;白酒為大溫大熱之品,飲白酒吃牛肉對溫熱體質的人猶如生火添熱,容易引起面赤身熱,瘡癤惡化。
6、牛腩不可以烤
牛腩不宜燻、烤、醃炙,以免產生苯並芘和亞硝胺等致癌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