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心經> 傳統醫學的護心經

傳統醫學的護心經

傳統醫學的護心經

  心臟就像一臺不知疲倦的發動機,時刻不停地收縮和擴張,將富含營養物質的動脈血送到我們身體的每個部位,所以中醫學稱之為“君主之官”,認為心臟是“生之本”。我國傳統醫學最大的特色就是講求“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對於心臟的保護也要從這兩個方面入手。

  祖國醫學十分注重未病先防,認為可以透過日常生活中的養生保健以及健康的生活習慣來預防疾病。所以,平時我們可以從情致、飲食、起居、環境、勞逸等方面調攝護養心臟,這對保護心臟、預防心律失常的發生十分重要。

  保持精神愉悅祖國醫學認為,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情活動對機體生理功能起著協調作用。但七情太過,超過人體自身調節的範圍,則臟腑氣血功能紊亂,會引發疾病。七情之中,唯有喜屬於良性刺激。喜為心志,笑為心聲,經常保持樂觀的情緒對健康是有好處的。若長期憂鬱、恐懼、悲傷、憂愁,則易因氣機失調而致病。故應做到清心寡慾,養心斂思,處世達觀,消除嫉妒,加強道德修養,舒暢情志。

  飲食適宜中醫學講,飲食可以化生水谷精微及氣血,這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的條件。飢飽失常、飲食不潔和飲食偏嗜等飲食失宜的不良習慣往往是很多疾病的致病因素。由飲食引發的氣血失調,會導致心臟功能失調。所以,日常飲食要全面調配,因人而異,五味調和,營養全面。就餐注意定時、定量、衛生,注意避免過度油膩、厚味、生冷,避免過飢過飽。日常可多食用一些益氣養血、益心氣、養心陰的食品,如小米、大棗、雞蛋、紅糖、龍眼、胡桃、魚等。同時還應注意戒菸限酒,因為菸酒對心臟的危害巨大。

  合理起居作息起居有常是中醫養生的基本要求,只有做到起臥有時,生活規律,才能最大限度地調養神氣,提高適應環境的能力。另外,衣著調攝與身體健康也有著密切的關係。著衣制裝要因人因時因地制宜,並掌握適度,使其具有防護、保健作用。

  居住環境應適宜祖國醫學講求“天人合一”,認為人與自然是有機的統一體,生活環境對人類的生存和健康影響重大。適宜的生活環境可保證學習工作的正常進行,促進健康長壽。人類適宜的生活環境應有潔淨的水源,新鮮的.空氣,充沛的陽光,良好的植被,室內寬敞適中,光照調和,自然通風良好。

  勞逸適度勞逸適度是保證機體氣機通暢,血脈調達,五臟安和的重要環節。貪逸無度、過度勞累可導致氣血執行不暢通,而致使諸如心律失常等心臟疾病的發生。因此,平時應注意勞逸結合,有張有弛。另外,平時還應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增強體質。

  辨證論治中醫的特點是辨證論治,而且中藥因為是幾種藥物聯合應用,所以減輕臨床症狀的效果比西藥好。最近國內一項多中心研究證實,中藥如參松養心膠囊具有副作用低、較美西律抗心律失常作用強的效果。另外,中醫的優勢還在於“既病防變”。正確的治療可以及時阻斷、中止疾病的發展,或使疾病轉危為安,以至痊癒。中醫認為,心律失常是由體虛久病、飲食勞倦、情志所傷、感受外邪、藥物中毒等原因導致臟腑功能失調,心的氣血陰陽不足,心神失養,或氣滯、痰濁、血瘀、水飲擾動心神而發病,多為虛實夾雜之證。虛證主要是氣、血、陰、陽虧損,心神失養;實證主要有氣滯、血瘀、痰濁、水飲擾動心神,致心神不寧。所以,對虛者應該補氣血,調陰陽,使用養心安神之品,使心神得養則安。對於實者,或行氣化瘀,或化痰逐飲,或清熱瀉火,並配以重鎮安神之品,使邪去正安,心神得寧。

  飲食療法除了藥物治療以外,中醫藥的另一大特色就是透過飲食療法來治療疾病,透過食療來養護心臟。比如,百合雞蛋湯,取百合30克,雞蛋黃1~2個,先將百合煮好,加入雞蛋黃煮熟,用白糖調味服食,適用於陰虛火旺心悸。三七燉瘦肉,將三七10克,豬瘦肉100克,共放入燉盅,加適量水,隔水燉熟服食,適用於心血淤阻心悸。

  拓展:

  誦《心經》迴向給媽媽,不信佛的媽媽竟開始拜佛!

  我是去年(2010)開始學佛的。

  我經常跟我媽媽說要拜觀世音菩薩。媽媽說我:“你這個娃兒,啷個一個大學生還去信這個喲。”

  我最開始很生氣,強烈要求媽媽不要吃肉,結果和她吵了一架。

  (懺悔!沒有善巧方便,欲速則不達。)

  媽媽經常吃肉,喜歡吃肉,而且還給別人做肉吃,我好擔心。

  後來,我給媽媽唸了三次《般若心經》迴向給媽媽,希望觀世音菩薩能加持我媽媽走上學佛的道路,不要吃肉了。

  嘿嘿……

  過了好久,昨天接到我媽媽的電話。

  猜我媽媽說什麼呢

  電話響了:“孩子啊!臥室裡不要放菩薩呀!這樣對菩薩不尊敬哦!”

  我心裡好感激呀!

  後來,得知我媽媽已經天天給菩薩禮拜了。

  菩薩像是老闆家的,媽媽每天就在菩薩面前跪拜。

  嘿嘿,不管我媽媽求什麼吧,我想只要在菩薩面前誠心的跪拜,這樣的福德都是不可思量的。

  我相信有一天,媽媽會真正走上學佛的道路的。

  南無觀世音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