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好文> 關於課堂上注意培養學生養成發疑的習慣和興趣

課堂上注意培養學生養成發疑的習慣和興趣

關於課堂上注意培養學生養成發疑的習慣和興趣

  (一)介紹預習方法。

  由於不同年齡段的學生、不同的學科、同一學科的不同內容所適用的預習方法是不同的,所以,根據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材的特點和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及其認知規律,課題計劃教給學生下面幾種預習方法:

  (1)任務落實預習法:即教師佈置預習任務,學生帶著明確的預習任務去進行預習。

  (2)課本標記預習法:即在預習時,邊閱讀邊用特定的符號做出標記,並在書上空白處提疑問、寫心得。

  (3)溫故知新預習法:在預習過程中,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識,歸納新知識的重點,找出疑難問題,另一方面複習、鞏固、補習與新知相聯絡的舊知識。

  在教給學生預習方法的同時,要重視指導學生做預習筆記,不僅要做簡單的眉批筆記、摘錄筆記,還要會做思維含量較高的反思型預習筆記。在研究過程中,一方面要驗證這幾種預習方法的適用性,另一方面要尋求其他適用的科學預習方法。

  (二)指導預習方法。

  在初始階段以指導學生預習方法和培養學生預習習慣為主要切入點。對語文預習方法的指導主要分以下七步進行:

  1、通讀預習內容,動手畫、圈知識要點,瞭解主要內容。這一過程主要是讓學生在通讀內容的過程中,從整體上了解了新的所學知識。把自己認為重要的詞語、句子畫一畫、圈一圈,使得新課中的主要內容顯現出來,為理解和掌握知識做準備。

  2、細讀內容,理解主要知識。這是預習的主要環節。學生在對所學知識有了一定的瞭解後,就要指導學生怎樣“消化”這些知識。

  3、精讀難點內容,思考、標註疑點,這是預習的重要一環。預習不等於自學,對預習中遇到的疑難之處,要鼓勵學生透過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去理解知識,不一定非要在預習時解決,發現問題才是預習的關鍵所在。“學起于思,思源於疑”,預習就是尋疑的過程。因為有了問題,學生對新課的學習才有目標。有目標的學習,才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學會思考,勤於質疑。這是閱讀的核心,也是預習的關鍵,它重在思考理解。愛因斯坦說:“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

  預習時,要求細讀課文,思考預習題。古人說:“學貴有疑”。愛因斯坦認為: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更顯示出一個人的創造才能。”預習深入了就會有疑。這也是一種較高標準的預習要求。一般來說,學生很少能做到這點。所以必須注意培養學生養成發疑的習慣和興趣。提出這些問題,對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很有幫助,也有利於提高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5、博採眾長。這是指預習過程中的討論。預習雖主要是獨立進行的,但有些問題與看法也需要與同學互相討論才較明確,所以有人說:“討論是一劑健腦明目的良藥。”這是有道理的。這裡的`議,就是要求把預習時遇到的疑難問題,對文字中某些問題的看法,提出來與左右前後的同學討論,以求解決、糾正。這樣,既可創設探索的氣氛,又可活躍思維、提高預習效應。

  6、擇優而記。這是預習時的摘錄和筆記,也是較好的自讀法。徐特立說:“不動筆墨不讀書。”預習同樣要動筆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就是說,要求把在預習中發現的尚未明白的地方,以及透過查閱資料、參加討論所解決問題的答案以至心得體會等,都可摘錄、筆記下來,為進一步研討、聽課和積累資料作好準備。

  7、嘗試練習,檢驗學生預習效果,這是預習不可缺少的過程。學生經過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知識,要讓學生透過做練習或解決簡單的問題來檢驗自己預習的效果。既能讓學生反思預習過程中的漏洞,又能讓老師發現學生學習新知識時較集中的問題,以便課堂教學時抓住重、難點。

  預習方法和閱讀方法一樣,是靈活多種,互相結合的,往往是幾種方法同步運用,不應絕對分開。並且預習一項內容也不可能很具體、很細緻樣樣都弄通的,只要按學習重點要求,解決主要問題就行了。正如葉聖陶先生說的那樣:“學生在預習的階段,初意本來不要求弄得完全頭頭是道,最要緊的還是讓他們自己動腦。”所以,預習抓好了,自讀方法也就掌握了。這樣,學生學得主動,學得紮實,上課時就會集中注意力,積極思維,大膽發言,敢於爭論,使課堂教學輕鬆愉快、活躍有趣、主動紮實、效果良好。

  (三)注意事項。

  1、注意由易到難,先扶後放,循序漸進。

  2、注意及時檢查學生的預習效果,重視反饋,發現學生的進步,及時表揚,讓學生體驗成功,樹立自信心。

  3、注意引入競爭機制,引導學生互相督促。

  4、注意持之以恆,定期組織學生交流,定期展示預習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