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初中思品說課稿模板

初中思品說課稿

初中思品說課稿模板

  導語:人生首先要是望遠鏡,看遠;再就是顯微鏡,看細;接下來是放大鏡,看透;其次是太陽鏡,看淡;最後是哈哈鏡,笑看生活。以下小編為大家介紹初中思品說課稿模板文章,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初中思品說課稿模板

  各位專家、評委,大家好!

  今天我要說的是人教版思想品德教材九年級第二單元第五課第二個框題《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學設計及其依據。我說課的內容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教材分析、教學方法、教具、教學過程以及板書設計。

  一、教材分析

  下面我來談一談對教材的認識:主要從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此基礎上確立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這三個方面來談。

  首先,來談(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上一課我們學習了第一個框題:燦爛的中華文化,瞭解到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傳統美德,薪火相傳。本框在瞭解了中華文化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民族精神。因此本框是對前面教材的進一步延伸。只有對民族精神產生更多的認可感和歸屬感,才會自覺地做精神文明的建設者,肩負起自己的責任和使命。因此,本框的學習也為學習下一個單元《融入社會,肩負使命》起到了鋪墊作用。由此可見,這兩個單元在內容上是一脈相承的。

  本節課由“民族精神,生生不息”、“民族精神我傳承”兩目組成,主要講述民族精神對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性,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黨對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與發展,以及怎樣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等問題。

  隨著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髮展,文化特別是民族精神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在十分重視青少年思想建設的今天,就需要從民族精神中吸取有益的精華,這樣對於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故本課的教學有極大的現實意義。

  談完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再分析一下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的要求,轉變以學科知識為主的教學觀念,突出顯現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培養。因此我把這個目標放在第一位,然後是能力目標和知識目標。

  我們先來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使學生樹立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再來看。

  能力目標:1能體會出華民族精神的深刻內涵及其偉大作用;

  2具有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能力。

  最後是

  知識目標:1。瞭解中華民族精神支撐著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發展;

  2。知道中國*******在各個歷史時期對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和發展。

  基於以上對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學目標的分析,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依據:民族精神是比較抽象的,對於九年級的學生來說不是很好理解。如果不有意識的引導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精神,會導致一些學生在思想上不自覺地忽視中華文化,盲目崇拜外來文化,那麼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成了一句空話。只有在真正理解民族精神的基礎上,才能增強對民族精神的認同感。

  教學難點:民族精神我傳承

  依據:在市場經濟大潮下,經濟利益至上使許多不良的思想捲土重來,學生的思想嚴重受到利己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主義的影響,愛國主義已成為口頭的擺設,要去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更是難上加難。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是思想品德課的目的所在,化知為行,以知導行,讓學生認識到民族精神要靠他們傳承,自覺用行動來做民族精神的傳播者、弘揚者和建設者。

  二、教學方法

  以上就是我關於對教材的認識。

  為了使學生能完成教學目標,我再從教學方法上談談。

  教學過程是一個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雙邊互動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既要重視教師教法的運用,又要重視學生學法的引導。因此,我從教法和學法這兩個方面來談教學方法。我先來談教法:

  (一)教法

  當前思想品德課程改革強調加強思想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倡導學生主動學習,注重學生的學生的情感體驗與道德實踐,為落實新課改精神,同時結合本課內容,我採用瞭如下教法:

  1、演示法

  民族精神具有抽象性的特點,但它又寓於形象、生動的歷史材料之中。利用課件中的圖片、影片等手段對中國*******領導各族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波瀾壯闊的歷史等教學資源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2、情境法

  教師創設情境,增強學生的體驗、激發學生的情感,培育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自覺地弘揚民族精神。

  3、活動法:本節課中設計了三個活動,設計的宗旨分別是:走近和感受民族精神、理解和品味民族精神以及弘揚和傳遞民族精神。

  談完了教法的運用,我再來談一談與之相應的.學法的引導:

  (二)學法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就是為了不教。”一位優秀的教師應重視傳授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其學會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苦學”為“樂學”。

  由於學生的學習風格存在差異,我採取多樣的方法:

  探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自評法

  以上就是關於教學方法的運用,在其運用過程中要憑藉一定的媒介和材料。那麼,我來介紹一下本節課的教具。

  三、教具

  多媒體

  在呈現圖片和播放影片的時候需要用到多媒體,便於學生理解民族精神。

  四、教學過程

  下面我重點談一下教學過程。這一過程包括四個環節,分別是拋磚引玉匯入新課,用時3分鐘、積極探究掌握新知,30分鐘、情感共鳴昇華新知、3分鐘、佈置作業拓展轉化,2分鐘。

  那麼,我們先來看我設計的第一個環節:拋磚引玉,匯入新課

  讓學生觀看《能量北京》flash,短片展現的是北京奧運會運動圖示,看完後讓學生談自己想到了什麼。

  導課設計的依據:學生可能會說想到了奧運會,想到了奧運健兒,奧運精神,進爾過渡到民族精神。從學生熟悉的、引以為傲的奧運會入手,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使其對學習本課感興趣。這是思想品德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在學生對民族精神感興趣的基礎上,我設計了第二個環節:積極探究掌握新知。幫助學生對民族精神有更多的認識。

  這個環節設計了三個活動。

  首先是活動一:點選中國——走近和感受民族精神

  我們可以看到有五個福娃,每個福娃背後都有兩張圖片,請你根據圖片判斷相關的人物和事件,並以簡單的詞彙概括這些人和事所體現的精神。我們先來點選貝貝,是戴望舒的詩歌《我用殘損的手掌》。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點選京京,是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戚繼光抗倭,在他們的身上體現了團結統一的民族精神;然後依次點選歡歡,迎迎和妮妮。分別展現的是文成公主入藏和昭君出塞的故事、愚公移山和大禹治水的故事、屈原放逐而賦《離騷》和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從他們身上我們依次看到了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正是由於他們對祖國懷有一顆赤子之心,才會有這些流芳千古的事蹟。

  依據:透過這個活動,我們可以總結出民族精神的深刻內涵:在五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中華民族不僅創造了輝煌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而且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在同學對民族精神有了初步的瞭解後,我設計了第二個活動:掃描中國——理解和品味民族精神

  活動的任務:填寫三個不同時期所形成的民族精神。

  活動的要求:

  (1)按座位分成三組,兩分鐘準備時間。

  (2)各組以接力的形式回答,可以自由選擇時期作答。不僅要說該時期的民族精神,並且要說出其突出人物和主要事蹟。各組間接力間隔時間不得超過5秒,內容不得重複,每位同學只有一次回答機會。

  (3)找一名同學作為記錄人,記錄接力賽結果。

  活動設計的依據:採用競賽的形式可以極大地增強同學們參與的積極性。同時,同學們的回答互為補充,使每位同學都能更多地領略我們中華民族英雄的風采。學生在闡述的過程中,會從人物的外在表現逐漸認識到人物的內在價值,從而感悟到人的生存價值和社會價值,自然而然地與自身進行對比,自悟自評,有利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由此學生可以自己得出結論: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有不同的表現。並且,學生在回答的過程中,會增強對這些傑出人物的崇敬熱愛之情,立志也做一位民族英雄,可是自己只是一個普通的九年級學生,應該如何做呢?

  面對學生的這一問題,我設計了第三個活動:感受中國——弘揚和傳遞民族精神

  讓學生觀看三幅不同主題的圖片。第一幅展現的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所體現的五講四美的美德。這些美德是民族精神在生活中的細節化、具體化;

  第二幅展現的學生在北京奧運會這個國際體育盛會中所折射的無私奉獻、團結友愛的民族精神;

  第三幅展現的是中華兒女在自然災害面前所彰顯的萬眾一心,同舟共濟的偉大民族精神。

  活動設計的依據:讓學生感覺到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並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難事。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就能體現和傳播民族精神。

  思想品德的形成過程是一個知情意行的過程,為了使學生對民族精神這一優秀品質有更深刻的情緒體驗,我特別設計了

  第三個環節:情感共鳴,昇華新知

  播放《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flash短片。第一遍,讓學生觀看,其莊重的展現了我國的主要開國元勳們的形象。第二遍,師生共唱,其展現的是在解放時期,全國人民團結一心,浴血奮戰的畫面。

  活動設計的依據:透過觸動心靈的歌曲,振奮人心的畫面,達到情景交融,使師生產生共鳴,使同學們從內心再次體驗到作為中國人的驕傲,將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昇華,自覺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但是,民族精神的弘揚和培育不是一節課能夠完成的,它需要在我們今後的生活中,從我們的一言一行中體現出來。為了突破這一教學難點,我設計了

  第四個環節:佈置作業,拓展轉化

  這是一封以“弘揚民族精神,做合格中學生”為題目的倡議書。讓學生思考要想做一名合格的中學生,應該如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歸納總結出三條,填到空白處。經過篩選後,下節課我們來進行一個宣誓,並且把它掛在我們的教室。

  依據:這樣做,可以時刻督促學生:每一箇中華兒女都有責任、有義務去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並在新的時代條件下,要結合社會發展的要求,不斷為之注入新的富有生命力的內容。

  接下來,是我說課的最後一個內容:

  五、板書設計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一、走近和感受民族精神

  二、理解和品味民族精神

  三、弘揚和傳遞民族精神

  我採用要點式板書,這樣設計比較直觀、系統,還能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

  整堂課的設計,我本著寓教於樂的教育理念,採用多樣的活動形式,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創新,培養學生成為民族精神的傳播者、弘揚者和建設者,共同譜寫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我的說課完畢!敬請各位專家、評委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拓展閱讀】

  半世人生,走過一段段風煙塵路,日子刪繁就簡,生活安穩樸素。人生意義的參悟,添了幾分亮度和厚度。

  山河歲月中跋涉,生命不曾減退光華,閃亮的思想,成為流年撰記的主筆。讀懂世事幾多滄桑,人生路,越走越寬闊;一顆心,至純至簡,一派天真的模樣。

  三毛的《撒哈拉沙漠》中說:“生命的過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嚐嚐是什麼滋味,才不枉來走這麼一遭!”小半生,幸得那麼多人成全,初心不改的情意,默默不語的懂得,於不完美的人生之中,品味一種寧靜、和諧的情感。

  一個人的心靈世界深處,時光靜謐,次第花開。生命有所熱愛,也有所期待。那些少了陪伴的日子,也能過得恬淡安詳。以一顆溫柔心,對峙涼薄歲月,以一份優雅的姿態,行走漫漫風塵。世俗與時間的磨礪,讓自己更懂得珍惜一些擁有,一種可預見的永恆,已是心上最美的光陰。

  人生何處不相逢,生旅漫長,四季更迭間,離合聚散的故事輪番上演,從來都是慣常,你只管坦然接納。每一種緣分,都將塵埃落定,每一種經歷,都會心懷感恩。

  所有的人生山水,自己都親歷春秋,所有不能長遠的陪伴,都一一微笑告別。往事種種,裝訂成冊,也許哪天,變成別人津津樂道的故事,卻是時光莞爾的一番真意。

  人生,是一個不斷放下、拾起,不斷失散、遇見的繁複過程。習慣一些存在,習慣一些失去,每一次相逢,都能微笑相迎,每一次分離,都能好言好語地道別。一處光陰的迴廊,任流年將人世偷換,一片雲影掠過心空,優柔地淡成是年的一縷風嵐,終是,飄飄不見。

  夢裡的花開,遠方的惦念,記憶中的風景,以及花開無果的不甘,都會委婉入畫,妥帖裱藏。闖過那些大風大浪,孤獨的風景,也感覺,格外動人。始終擁有一種逆流而上的能力,一個人攀巖的生崖,堅信,執著,卻是一藤紫藤花品的能量註解。

  人情練達,世事洞明,所有的悲喜過往,出落一顆沉凝的心。一些磨難與傷痛,教會我們堅強,使得我們成長。淡泊了前塵,追求一種簡單而平實的生活,追尋一份真誠而溫暖的情感。

  感謝那些歲月的打磨,讓我們始終保持一份思想與精神的亮度。

  最理想的人生,莫過於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度過。不用討好,不用取悅,努力爭取的結果,只需對自己負責。即便一些付出最後沒有回報,卻能換來此後年月的安妥,也不枉用心執著一回。過往種種,不管多少挫折與失敗,我們依舊有勇氣面對與繼續。如此,便是最好。

  漫過時光深處的絢爛,繞過侃侃而談的喧譁,風雨歲月的一場場洗禮,頤養一顆柔韌而寬暖的心。生命充實,生存有價值,除卻那些悲歡交織的情感,還有許多有意義的事要做。相信,會有另一番波瀾壯闊的人生,等待我們去經歷。

  生命,是一場山長水遠的旅行,無論多少路過,始終保持一種精神的亮度,與一份靈魂的純度。數十載人生,過得多麼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