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數學說課稿> 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

  作為一名教師,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

  一、說教材

  本節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數學中最基礎的知識之一,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開始。在這一階段透過讓學生初步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藉助於生活中的實物和學生的操作活動進行教學,為學生了解數學的用處和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打下紮實的基礎。基於以上認識,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使學生會用1-5各數表示物體的個數。

  2.知道1-5的數序;能認、讀、寫1-5各數,並注意書寫工整。

  3.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積極動手的能力。

  4.使學生體驗與學生互相交流學習的樂趣。

  本節課的重點:

  學生掌握1—5各數的寫法。

  突破方法:

  利用課件展示,透過引導學生觀察,使學生掌握1-5各數的寫法。

  本節課難點:使學生掌握1-5的基本含義。

  突破方法:透過情景演示,使學生掌握1-5的基本含義。

  二、說教法

  1.情景教學法 新課開始,電腦出示課本第14、15的彩圖,讓學生仔細觀察這幅圖,4人一組充分說一說這些美麗畫面上都有些什麼,並有序的一一數出,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舉例說明法 在學生認識了1—5各數的含義以後,要學生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用1—5中的任意一個數說一句話,透過學生舉例說明,既培養了學生的數感,又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並獲得用數學的體驗。

  3.發現法 學習1—5各數的時候,教師發給學習小組一些圓片,讓學生自己擺一擺、比一比,透過擺圓片,讓學生髮現在1的基礎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2,在2的基礎上再添上1就得到了3,從而瞭解數的順序,得出比較數的大小的方法。教師的作用是組織發現活動,關注活動中的學生,使學生在探索中學習新知,親歷探索過程。

  三、說學法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觀察比較以及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實踐操作法、觀察比較法也是本節課中學生學習新知識的主要方式,同時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

  1、觀察法 觀察主題圖的畫面及用完整的語言表達出來是很好的學習方法。例如,觀察教學主題圖時,目的明確。教師透過讓學生觀察畫面上都畫了什麼,觀察結束後組織討論,你怎樣看就會又快又不數丟物體呢?這一安排不僅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而且教給學生觀察的思維方法。

  2、實踐操作法2n 兒童思維的發展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他們需要透過各種活動來學習知識,發展自己的智慧。因此,在教學1—5各數的大小比較的時候,透過學生動手擺圓片,親身感知、體驗數的順序,從而得出比較數的大小的方法。培養學生透過動手操作獲得知識的能力。

  四、說教學程式

  本節課主要由四個環節來完成;

  (一)觀察探究,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圖片引入,讓學生看看圖上都有些什麼,要怎樣看就能做到又快又不會丟,明確要按一定的順序觀察。這樣教學設計提供了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素材,抓住孩子愛玩的特點,積極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從圖過渡到數,建立數的概念

  1、從圖過渡到數。同學們都說有1只小狗,那麼,除了小狗,還有什麼也能用1表示,找找看。此時,板書1. 2、同樣的思路教學2—5各數的認識,這樣就讓學生很好的體會到數字來源於生活,從而把數學與生活緊密地聯絡起來。此時分別板書2、3、4、5.

  (三)聯絡生活實際,學會運用數在學生認識了1—5各數以後,設計遊戲,讓學生在自己身上、教室裡、家裡找一找、數一數,並用學過的數說一句話。這樣就讓學生把生活實際與數學較好的聯絡起來,學會在生活中運用數學解決問題。

  (四)動手操作圓片,學會比較數的大小1、認識數的意義以後,讓學生自己擺圓片,擺一擺、比一比,哪個數大,你是怎麼想的?

  2、認識數的大小以後,進行猜數遊戲,如5的前面是幾?3的後面是幾?還有可能是幾?透過反覆練習,學生較好的掌握了數的大小比較這一知識點。

  3、最後學習寫數。學生對1-5各數早已很熟悉了,主要是引導學生規矩、工整的寫數。這一教學環節就要充分利用電腦軟體的直觀性,清楚的顯示1-5各數運筆的軌跡,先讓學生觀察、感知,再透過描紅、獨立書寫達到預期的效果。

  (五)課堂小結以提問的方式進行小結。提問: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們學會了嗎?請幾位學生回答,老師再做小結。

  (六)作業課本16頁的做一做、小練習冊13頁的寫一寫。

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2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分類思想是一種基本思想。它是根據一定的標準,對事物進行有序劃分和組織的過程。分類活動包含一系列複雜的思維過程,因此,分類能力的發展,反映了兒童的思維發展,特別是概括能力的發展水平。兒童分類能力的發展表現為以下趨勢:從根據事物的非本質的、表面的特徵(如顏色、形狀等)進行分類,發展到根據事物的功用(個別的功能和用途,如可以吃的)進行分類,最後,能根據概念,即客觀事物抽象的、本質的特徵進行分類。分類能力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誌是兒童能夠自己提出分類依據。

  所以,在評價兒童分類時,重點是觀察兒童能否獨自按照一定的標準分類,而不是由教師提出分類依據。分類能力既是幼兒邏輯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方面,又對促進幼兒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進行分類時,首先要對客觀事物進行分析、綜合,透過比較,發現事物之間的聯絡與區別,並抽象、概括出事物的一般特點與本質屬性。而這一系列認識活動,都是思維的基本過程。

  分類也是將零散的、個別的知識系統化和條理化,從而形成有關客觀世界概念的過程,因此,分類的發展對於將來理解、接收和掌握系統化知識,形成科學嚴謹的思維方式也有很大益處。在實際生活中,分類思想有著廣泛的應用。例如,商店裡的物品分類擺放,便於顧客很快找到想要買的東西;學生也要學會對學生用品和生活用品分類整理,學習和生活才會有規律等等。實際上,在本冊教材的有關內容中,已經滲透了分類的思想。

  例如,在教學認數時,我們說“有5個學生”已經運用了分類的方法,因為這些人之所以能說成“5個”,是因為他們都是同一類的,其標準就是他們都是學生,“學生”是他們的共同屬性。在認識物體和圖形時,要求學生把形狀相同的放在一起,就是要學生運用分類的方法,把“形狀”作為分類的標準,把不同形狀的物體劃歸為不同的類。本單元把分類列為一個單元教學,是為了使學生比較系統地掌握初步的方法。

  2.教學目標:

  (1)讓每個學生親自經歷分類的過程,理解分類的必要性。

  (2)初步感知分類有一定的標準。

  (3)培養學生有條理的整理事物的好習慣。 3.教學重難點:不同的事物按單一標準分類的方法。

  二、說教法

  學法教材由易到難分別安排了單一標準的分類和不同標準的分類兩部分內容。以不同事物之間共有的某一種屬性作為標準,把它們劃歸為一類,就是單一標準的分類。如果這些事物之間有幾個相同的屬性,我們可以分別以這些屬性作為標準進行不同的分類,就是不同的分類標準。單一標準下的分類結果是既定的,不可改變的。而不同標準的分類,由於標準的不同,分類的結果也不同。本節課主要完成單一標準的分類。結合我校正在著手研究的“探究性學習”,我把教學安排為以下四個環節:

  1、創設情境 提出問題把教材中文具商店的情景圖改為老師家的房間圖,因為寶寶沒有養成好習慣,而把家裡搞得亂七八糟。讓學生首先產生親切感,呀!老師家的房間被寶寶弄亂了,今天由我們來整理老師的家!真有意思!無形之中,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

  2、創設時空、自主探究探究性學習強調,透過讓學生自主參與類似科學家研究的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逐步形成一種在日常學習與生活的喜愛質疑,樂於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激發探究和創新的積極慾望。探究性學習的過程通常圍繞一個需要研究解決的實際問題展開,以解決問題和表達交流為結束。就這一過程而言,需要培養學生髮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提出解決問題方法的能力,在問題的情境中培養學生自主、自動收集和加工處理資訊能力。這一過程也就是學生啟用已有的知識儲存、學習和運用一些研究方法,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學生有迫切希望想整理老師的家的慾望指引下,學生的積極性空前高漲。這時,老師先讓孩子們冷靜下來,找到整理房間的最佳方案,在小組內進行交流,並把小組合作的成果進行展示。我給每個小組分了一套和老師一樣的學具,讓學生充分的動手、動腦、動口。透過這樣的活動,一方面,讓學生認識到把同類的物品放在一起,可以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需要物品,使學生體會到分類的意義和必要性。另一方面,這是一個用單一標準進行分類的例子,透過讓學生自己發現為什麼要把某些物品放在一起的原因,找出分類的標準,學會單一標準下分類的方法。

  3、應用拓展、自主構建過去的教學一般定向鞏固所學知識,培養技能,靠程式化和技能方法解決問題多,思維方式單一。探究性學習強調,以實踐為主的開放問題,為自主學習提供廣闊空間,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不同的層次上得到發展。在尋求解答的過程中收集處理資訊,尋找恰當的解題策略,追求最佳化和方法遷移等,其認知結構不斷得以完善。本環節中,首先讓學生聯絡實際,想想我們周圍還有哪些應用?把孩子們的思維再一次帶到生活中,讓數學問題生活化。然後透過課本中的兩道題(從不同中找相同;從相同中找不同,並用一定的符號表示)的練習,又把生活問題數學化了。

  透過藍藍的天空、寬闊的草地、潺潺的小河作為背景,老師帶來一群可愛的小夥伴,把孩子們積極性再次推到頂峰。學生閉眼等老師送一份驚喜,化動為靜,符合低年級學生心理。當學生睜開眼睛的時候,教室裡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分類。透過引導,讓孩子們把小動物們送回大自然,給孩子們進行了一次熱愛大自然、保護動物的教育。

  4、評價反思、自我體驗 “你今天有哪些收穫和感受?還有什麼遺憾?”這樣的評價促進了學生的發展,不是給出學生在群體中的位置,不僅關注知識技能,也關注其他目標。方式除了老師對學生評價外,還包括學生對自己學習活動的反思和自我評價。

  《分 類》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新課程標準教材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分類》

  教學目標: 1.讓每個學生親自經歷分類的過程,理解分類的必要性。 2.初步感知分類有一定的標準。 3.培養學生有條理的整理事物的好習慣。教學重點:不同的事物按單一標準分類的方法。

  教學難點:

  教具準備:掛圖、文具圖片、服裝圖片、玩具圖片、動物圖片、實物投影學具準備: 1.房間圖、文具圖片、服裝圖片、玩具圖片(每小組一份) 2.學具盒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提出問題

  1.小朋友在家裡一定能幫媽媽做做很多事情,誰願意告訴大家你都會做些什麼呢? 2.看來同學們都是熱愛勞動的好孩子!可是呀,老師家的寶寶林林,一回家就把房間弄成這個樣子了,你們看看(出示房間圖)。你們有什麼想法?(好亂)

  二、創設時空、自主探究

  1.說說房間裡有些什麼呢?

  2.你們都是她的哥哥姐姐了,你們願意幫助她嗎?

  3.師:這麼多東西要收拾,好麻煩哦!你們準備怎麼收拾呢?(同桌說一說)

  4.討論:一窩蜂的上來會有什麼後果呢?我們怎麼避免呢?(分工合作)我們怎麼分工呢?強調: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整理,注意不能亂搶。比一比,看哪一組合作得最好!老師給這個小組獎一顆合作星!

  5.生彙報,並說一說為什麼都願意把同一類的物品放在一起?

  6.師小結:把同一類的東西放在一起,在數學裡叫做分類。(板書:分類)衣服放在——櫃子裡;文具放在——書桌裡;玩具放在——玩具箱。林林的房間現在怎麼樣了?想拿衣服,上哪找?想玩玩具了,上哪找?想學習了,上哪找? 7.現在的房間變得怎麼樣了?

  看來,我們要學會把各種物體按照它們各自的特性進行分類,這樣就能使亂七八糟的東西變得整齊起來。

  三、應用拓展、自主構建

  1.分類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應用呢?你能說說嗎?

  2.把同類的圈起來。(找相同) 先說說分別是些什麼物體,再進行分類。

  3.每行中不同的是什麼?(找不同)

  4.給動物分類

  (1)教室裡這麼熱鬧,可把一群小夥伴可急壞了,它們好想和大家一起玩啊!想知道他們是誰呢?閉上你的眼睛,千萬別睜開,你會得到一份驚喜!(師分發動物圖給學生,並出示掛圖)

  (2)睜開眼睛看看,你們看到了什麼?(生說)師:藍藍的天空,寬闊的草地,潺潺的小河……多美的大自然呀!

  (3)想想你手中的小動物該回到哪裡呢?(回到大自然!)那麼這些可愛的動物該放回到大自然的哪個地方呢?你能把它貼到合適的地方嗎?(生有序地上臺貼動物)

  (5)誰能說說你是怎麼分的呢?會飛的——天上;會跑的——草地上;會游泳的——水裡。

  (6)同學們把小動物們送回來了大自然,真是愛護動物的好孩子!老師還聽到這些動物們悄悄地對老師說:謝謝你送我回家,我願意和你們做朋友!你們想對小動物說什麼呢?

  5.整理學具盒

  (1)看來呀,大家都是有收穫的!下面一輪把學具盒開啟,看看你們的學具盒整齊嗎?如果不整齊,你能用今天學習的分類的方法把學具盒整理好嗎?如果整齊,你能幫幫你身邊的同學嗎?

  (2)彙報:你是怎樣整理的?

  (3)把學具有序地進行整理,放到學具盒裡。

  四、評價反思、自我體驗你今天有哪些收穫和感受?還有什麼遺憾?

  五、板書設計

  《分 類》教學反思

  分類是一種基本的數學思想。它是根據一定的標準,對事物進行有序的劃分和組合的過程。學生分類能力發展的重要標誌是能夠自己提出分類的依據,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感受到分類整理既是方便我們的生活,又利於學生自身的發展。根據數學課堂教學“有趣、有序、有用”的新思想,組織系列教學活動。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親自動手分一分、畫一畫、貼一貼、擺一擺,在數學活動中經歷分類整理的過程,從中體會分類的結果在不同的標準下的多樣性。培養學生分類、有序整理事物的能力。透過拓展延伸,讓學生體會到分類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的方便。利用十一長假休息期間,帶孩子去北京旅遊,恰逢北京新鴻儒教材教法研究所舉辦全國四市十二省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觀摩課交流研討會。帶孩子玩了兩天後,放棄了遊玩時間,和孩子一起聽課了。

  因此,有幸聽到了吉林市船營區實驗小學的張秋菊上的一節課《分類》,所不同的是這是北師大教材的。張老師的教學中,通過幾個活動——整理房間、分水果和蔬菜、貼動物、分卡片、整理書包,體會了分類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課後,聽取了湖北省特級教師梅安妮老師的指點,整節課雖然體現了分類的思想——按標準分類,體現了數學問題生活化,但是新課程倡導的生活問題數學化,幾乎沒有類似於給同類物體畫圈等練習,是本節課的一個缺憾。在張老師這節課的基礎上進行了一定的調整。

  上完課後,感覺比較舒心。但是,美中有很多不足。例如,什麼是類?什麼是分類?這個重點突出不夠,學生儘管已經會分類了,但是還沒弄清楚什麼是類。在學生整理完房間後,還有個小結:“衣服放在——櫃子裡;文具放在——書桌裡;玩具放在——玩具箱。林林的房間現在怎麼樣了?想拿衣服,上哪找?想玩玩具了,上哪找?想學習了,上哪找?”這部分其實就是突出類和分類的,這隻有下一節課中強化了。

  又如,給動物分類,還欠考慮。學生出現了“獅子老虎放遠點!”的呼喊,是我史料不及的。看來我對學生的瞭解還是欠缺,低估了學生的思維方向。還有對學生的組織還不夠,課堂雖然活,但是感覺有點亂。努力做到活而不亂,是我們所有老師共同的祈望。因為活,導致沒有完成教學任務,但是這不重要,學生已經掌握了分類的方法。聽了賀老師的評課,我更清楚該怎麼上好這節課了。

  《分 類》評課分類是一種數學思想,也是一種數學方法。本節課要求學生能夠按照事物的用途、顏色、形狀等進行分類,也就是單一標準。那麼,學生應該掌握什麼呢?什麼是類?什麼是分類?是本節課學生所要感受的重點。

  本節課,教師做了充分地準備,情境的創設起到了教育價值作用。從整理房間開始,“你在家都幫家裡做些什麼?”在學生說的過程中瞭解孩子們是否有勞動觀念,教師及時用語言進行激勵“你真能幹!”“真厲害!”給學生樹立了愛勞動的信心。整節課,教師教態自然,不急不躁,每進行一個環節都給學生訊號,停頓、等待,環視學生。從凌亂的房間讓學生產生一個問題,該怎麼辦呢?孩子們就要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滲透了良好生活習慣。在實施設想之前,先統一意見再動手操作。

  可以這樣調整:第一、學生手上拿到的是和黑板上一樣的房間圖,對學生來說難度大了,可以給學生一個房間平面圖,圖上標出衣櫃、玩具櫃、書桌的方位,貼上標籤,學生就知道把分好類的衣服、玩具、文具放到哪些地方了。

  第二、小組代表說你們是怎麼放的,三個人分好工,誰整理衣服,誰整理玩具,誰整理文具,不需要再找人上臺,避免迂迴。

  第三、為什麼要把這些東西放在一起?要多花語言說。因為,衣服都是穿的,玩具都是玩的,文具是用來學習的。用途相同的東西可以看作是同類,比如我們是人類,還有肉類、鳥類等等。把同類的東西放在一起的這樣一項工作,在數學中就叫分類。這裡要讓學生弄清楚什麼是類,什麼是分類。第四、生活中的分類例項?在本節課出現太早,學生還沒有弄明白分類的真正含義,可放在後面體現把生活問題數學化。同時把練習提前,課本第40頁的第一題,透過感知內化,要求學生說出分類的依據是案用途來分的。第五、風景圖出現後,讓學生談感受——“太空了!”這只是一個方面,還有“美感”,“你感覺美不美?如果你生活在這個美麗的環境下,你感覺怎麼樣?學生在拿到動物後,應該分批上去貼,並說出理由,不要一窩蜂上去貼,以免影響效果。注意提醒學生先想好放哪裡美些,再放,不要放了再進行調整,浪費時間。學生迸發出的“獅子、老虎放遠點!” 的呼喊,體現了學生善與美的判斷,是學生的真實想法的體現。此時的分類標準可按動物的生活習性來分類,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遊的。其實,還可以在背景圖中加上遠處的山,讓獅子、老虎遠離這裡。第七、此時再讓學生談談“你覺得分類是怎麼回事?你會分類了嗎?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哪些情景屬於分類呢?學生有了前面的基礎,他們就能順理成章地說出他們所瞭解,所見過的分類了,這樣就把生活問題數學化了。那麼,下一節課就可以按不同的標準分類了。

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3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數學九年義務教育第一冊第一課的內容——“數一數”。 我們知道,一年級的學生在入學前,經過了學前教育,大多數兒童在未學習這一課前,已能數出100以內的數,甚至會寫,而且在他們的生活體驗中,常常會接觸到100以內的數。但孩子們的頭腦中,還未必有10以內數的概念,這一課教學就是要幫助孩子建立10以內數的概念,為以後學習數學其他知識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礎。但是學生剛剛結束幼兒園生活,進入小學,對課堂學習還不適應,容易疲勞,有意注意的時間比較短,觀察能力有限,表達能力有限。

  《課標》提出“經歷運用數學符號和圖形描述現實世界的過程,建立數感和符號感,發展抽象思維”。教材很注重學生數感的建立,本節課就是幫助學生建立數感的起始課。主題圖是一幅鄉村小學開學時的情景,表面看起來好像跟數學沒有太大關係,但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會透過觀察發現,所看到的一切只有透過數才能描述清楚,而且要經過組織才能彙報得井然有序。這正是培養學生於無聲處聽驚雷、於平淡處創造精彩的數學素養的開始。

  基於以上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透過數數活動,初步瞭解學生的數數情況,使學生初步學會數數的方法,能夠運用數進行表達和交流。

  (2)幫助學生了解學校生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3)初步體驗數與生活的密切關係,培養學生的主動探究精神。

  教材的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 數數的方法。

  本節課的難點是:用較為簡捷明瞭的數學語言來彙報所看到的物體的數量。

  二、教法和學法

  很顯然,在教法和學法上要注意以下幾點:

  1、動手操作學習。“兒童的智慧在手指尖上”透過讓學生動手操作,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各種感官協同活動,做到在觀察中思維,在思維中操作,概念的形成由具體到抽象,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2.合作學習。師生合作、生生合作貫穿教學全過程,注意學生之間的資訊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營造平等、互助的學習氛圍。

  為了實現預定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以下的教學環節。

  三、教學過程

  1、談話交流,自然過渡。

  輕鬆的談話交流是拉進師生較好的途徑和方法。因此,本節課開始,我以談話的方式進入課程,會顯得比較自然有效。 親愛的同學們,你們已經是小學生了。從現在開始,你們將和老師一起在明亮的教室裡,共同學習、生活,探討許多數學問題,學習很多數學知識,可能有同學心裡納悶兒:數學有什麼用啊?老師給你舉一兩個的例子吧,小的比如用錢買東西,大的如控制宇宙飛船上天都要用到數學知識。所以,數學是很有用的知識,學會它你們可以知道很多事情,還能增長本領,會解決很多問題。我們的數學書上有許多有趣的遊戲和活動,那可是一個神奇的數學天地呀!同學們,你們願意學好數學嗎?只要你們愛動腦筋,多和同學老師一起交流、討論,就會發現數學是多麼的生動有趣!當你們感到自己的本領一天一天地增長時,該是多麼愉快呀!

  2、層層推進,學習數數。

  (1)口頭數數

  你會數數嗎?(分三個層次進行) 從1數到10,試試看。伸出兩隻小手,同桌之間相互數一數有幾根手指。 集體交流:先請幾個會數數的同學數給大家聽,再請不會數或數得不好的同學試著數幾次。

  (2)看圖數數

  ①激發觀察興趣看書第2——3頁彩圖。教師啟發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圖上畫的是什麼地方嗎?學生回答後教師介紹:這是一個富裕的鄉村小學。今天是開學的第一天,同學們高高興興地上學來了。同學們仔細觀察,你發現了什麼?請同桌相互說一說。接下來全班交流,注意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我在這裡隨時提醒學生:還有什麼?由此自然過渡到下一個環節

  ②數圖中的數量。 教師在學生隨意說出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按照數目從大到小的順序數出圖中事物的個數。一次教學數出數量是1的人和物;其它數量的人和物。這裡僅介紹1的教學。一面國旗、一位老師、一座教學樓等。學生回答後,教師及時指出:像這樣,一面國旗、一位教師、一座教學樓都可以用數字“1”來表示。(同時在國旗圖案旁邊對應貼出數字卡片“1”)

  在教學數其它數時,注意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如:有四個同學在小小氣象站觀測時,要及時對學生進行熱愛科學的教育。

  ③認讀1——10各數。10個物體都數完後,讓學生再對照教材第4——5頁看一看每一個集合圈裡的物體的個數和旁邊的數。 按從小到大的順序讀一讀這些數。 為進一步強化孩子們對數的認讀能力,我在這裡隨機出示數字卡片1——10,請學生搶答。

  ④猜數遊戲 背對搶答學生出示1——10的卡片。允許學生提示:“猜得太大了,大了,小了,很接近了……” 學生在幫助下所猜出的數不斷接近目標數,直到猜中。猜數遊戲的設計意圖在於培養學生的數感,使得課堂氣氛熱烈、愉快。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使知識在有趣的活動中得到鞏固。

  ⑤數身邊的物體。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為,學習不是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授給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所以,我設計了這個供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環節,讓學生自己尋找身邊的物體,並且用數量來加以描述,使學生的知識及時得到內化,進一步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樂趣。

  3、全課小結 引導學生相互補充,完成小結。

  四:板書設計

  本課採用圖文結合式的板書。這是依據兒童的形象思維佔主導優勢而設計的,板書是隨著學習內容的先後出現的,用簡筆畫畫圖,圖上的字,詞是用貼字卡的形式出現,透過可愛的圖象刺激學生的視覺神經,增進學生記憶的加強。

  五:說課綜述

  縱觀整節課的教學,注意做到以下三點:

  1、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興趣;

  2、應充分利用教材的資源;

  3、倡導和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做到了既突出重點,又突破難點的教學目的。

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4

  一、說教材

  5以內的減法是義務教育教科書(西師版)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內容。教材將減法的初步認識1和5以內的減法安排在一起進行教學,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從一個數裡“去掉”一些用減法計算,並計算出結果。例題和“做一做”是與加法相對應的減法計算,“課堂活動”讓學生說一說,再計算。學生之間透過交流自己的想法,體驗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過程,真正體會減法算式的含義,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

  二、立足學情說學生

  一年級的學生剛步入簡單的學習階段,雖然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減法,但是比較簡單,所以本節課內容的學習對於大多數的學生來說並不是很難。本班學生在入學前大多數都接受過學前教育,都有一定的知識結構,在加上之前所學習的分與合的內容,對5以內的減法已能脫離手的幫助了,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對知識的掌握就不是太難,我特別注重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

  在對教材有了充分的認識並翻閱了與本知識有關資料的基礎上,考慮到學生的已有知識結構、年齡特點以及心理特徵,最後結合本班的實際情況,我制訂了以下幾點作為我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以及教學重、難點。

  教學目標:

  1.理解減法的含義,體會數的分解與減法的聯絡,認識減號、減法算式,探索5以內數的減法的計算方法,體會演算法的多樣化,會計算5以內數的減法。

  2.教學重點:

  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理解減法的含義,理解和學會減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在觀察、操作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多向思維能力,在探索的過程中獲得成功體驗,堅定學好數學的信心。

  三、立足學生說方法

  教法:情境式啟發式情感式活動式

  學法:動手操作合作探究

  四、立足目標說流程

  教材上的主題圖是三個孩子盪鞦韆,後來走了一個,剩下幾個孩子?學生根據圖所表示的含義列出算式。以前學生在練習中不知道是從哪裡去掉的。為了讓學生能直觀的瞭解減法的含義,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後,放手讓自己看一看、學一學。學生翻書自學,集體交流,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然後透過交流,要求學生明白減法的運算子號是“-”,讀作減號;算式是3—1=2,讀作:3減1等於2。使得前後知識點過度很順暢。

  五、立足課堂說板書

  板書作為課堂教學語言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它應具有啟發性、指導性、應用性。本節課的板書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學習重點,解決知識難點,不僅貼上學生所提問題,這樣安排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

  六、立足效果說反思

  我們的數學課堂應來源於生活,農村學校沒有電腦,沒有精美的課件,有的是黑板+粉筆和書本,如何在課堂中讓學生表現出主動、投入、自然和和諧應該來源於貼近孩子生活化的情境和師生間的平等對話,應該是生生、師生之間思維火花的碰撞。

  讓學生經歷數學文化的創造過程,學生學習數學的方式不能是一味的聽講、模仿和練習,更重要的是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師生、生生間的合作交流。

  數學學習不應該是一個簡單的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應該是學生自己體驗、探索、實踐的過程,應該讓學生自己去“做”數學,“想”數學,儘量減少直接“灌輸”,這正是我們常說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可惜的是本節課由於課堂拖沓的原因,設計的遊戲也沒完成。

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5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 捆小棒(11~20各數的認識)

  一、說教材

  捆小棒是北師大版數學第一冊第七單元的內容,主要是認識11~20的各數,這是幫助學生建立數位概念的重要知識點之一。教材中所呈現的內容分為三個部分:一是數一數,捆一捆。這是運用學生原有的經驗,建立十個一捆的觀念,進而幫助學生建立11~20各數的表象。二是擺一擺,想一想。這部分內容的側重點是把影象與計數器表示數結合起來,這也是學生過渡到抽象符號的重要環節。同時,在本部分的內容中又呈現了數的組成,讓學生知道十幾的數分別是由1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三是數的認識的拓展。為了讓學生較全面地認識數,教材安排了在直尺上讀數。

  二、說學情

  一年級的學生對於10到20各數能數出來,但是對於他們的組成卻一點也不瞭解。一年級的學生自我約束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所以在教學設計中藉助現代化資訊科技,讓學生仔細觀察、動手操作,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三、說教學目標

  1. 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主動參與活動過程,初步認識11~20的各數,知道這些數是由1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掌握20以內數的順序、大小。

  2. 經歷觀察、思考等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3.培養學生積極參加生動、有趣的數學活動。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教學重點:使學生認識11~20各數,理解11~20各數的組成。

  教學難點:對數位的理解。

  教學準備:

  學生:小棒、計數器、

  老師:課件、小棒、計數器、

  四、說教法和學法

  (一)操作實踐法,以實踐促思維。

  透過擺小棒,撥計數器等操作,積累感性經驗以“動促”“思”,形成“1個十和幾個一組成十幾”的概念。在活動中,不僅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而且讓學生充分展示才能,為理解和認識20以內數的組成做好充分的準備,也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二)合作探究學習法的運用,促進了生生之間的互補。

  合作學習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方法,在小組中交流擺法,互相啟發,使認識得到深化,知識得到鞏固,也培養了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五、說教學過程

  (一)透過操作活動,讓學生理解11到20各數的組成.

  第一個環節,讓學生透過數一數、捆一捆的活動,讓學生具體感知10個一是一個十。為下步教學11到20的組成奠定基礎。

  透過擺一擺、想一想的活動,讓學生理解11到20各數的組成。

  師生做擺小棒遊戲,擺出11到20各數。教學程式為:擺11根小棒,學生集體擺後,找一名學生把小棒擺在黑板上,集體想:()個十()個一是11。12到 19根小棒可以分著讓學生自己擺,並說出是幾個十幾個一。然後,讓學生擺出20跟小棒,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怎樣很快的擺出20根小棒?讓學生說出方法。

  (二)透過認識計數器,幫助學生建立11到20 各數的表象。

  1、介紹計數器各部分的名稱。

  重點介紹個位一個珠子表示多少,怎樣寫,十位一個珠子表示多少,怎樣寫。

  2、師生做撥珠子游戲。

  為了使學生更好的認識計數器,並幫助學生建立11到20 各數的表象,可以透過擺小棒和撥珠子之間的轉化練習來完成。

  具體環節為:老師用課件示範11用小棒表示,怎樣在計數器上撥珠子,以及對應在計數器下面寫數字的過程。然後老師擺15根小棒,學生在計數器上撥出15,老師在計數器上撥出19,學生擺出19根小棒,同桌合作,一個擺20根小棒,一個用計數器撥出20。

  3、安排在直尺上讀數,可以讓學生形象的看到20以內數的排列,為學生認識數的大小和順序打下基礎。

  4、鞏固練習

  透過看圖寫數,讓學生再次體會數的直觀模型。

  透過畫珠子,將抽象的數字具體化,讓學生形象的理解數位概念。

  課後反思:

  本節課內容是在學習0~10各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透過數一數、捆一捆、擺一擺、想一想、讀一讀等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讓學生在動腦、動手、動口的過程中使各方面的能力得到發展。多次組織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使每一位學生都能積極探索與思考,從而獲得知識。由於一年級學生自主意識還太強,不善於與別人合作學習,所以,這節課設計的小組合作環節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教學數位時我利用課件演示,課件中只出現個位,十位,雖然也比較直觀,但是與學具還是有一定的差別,學具從個位一直到千萬位。學生實際操作時不知道該撥哪兒的珠子,有的學生隨心所欲的撥。課後經過思考,還有聽課老師的建議,我們都認為次環節教師用計數器演示比較好,先指導學生認識並找到計數器上的個位、十位,然後教師撥珠子讓學生讀數,再由教師報數讓學生撥珠子。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還要加強對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恰到好處進行有效小組合作學習。

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6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根據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本冊教材的編排,在10以內的加減法中,明顯地突出了循序漸進的原則。為了使學生較好地掌握10以內加減法,教材在講認數的時侯出現了數的組成,在此基礎上講加減法,解決了進行加減法計算的關鍵。為了使學生分別知道加減法的含義,突出加減法的內在聯絡,加減法同時出現,且圖式緊密結合。本課"得數是8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教學,是在學生已學習了得數分別是2-7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基礎上進行的,是教學得數是一位數加法和相應減法的最後階段,因而在10以內的加減法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小學生學習數學的最基礎的知識之一,也是學生必須練好的基本功之一。給學生打好此基礎,對進一步學習數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教學目標

  依據教材的編排思路、結構特點及學生的年齡特徵、已有的的知識結構,教學目標我定為:

  1、使學生經歷提出並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學會計算得數是8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

  2、使學生知道看一幅圖能寫出四道算式,初步感知加、減法之間的相互聯絡,培養初步的比較、聯想能力。

  3、使學生喜歡學習數學,初步學會有條理的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在探索與討論的基礎上,正確計算和是8的加法和相應的減法,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知道看一幅圖能寫出四道算式,初步感知加、減法之間的相互聯絡。

  二、說教法、學法

  一年級是學生從以遊戲生活為主的階段過渡到以學習生活為主的階段。這一階段是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關鍵時期。根據數學《新課標》對本學段的要求,結合教學內容和一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為了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當中,高效地實現教學目標,我選擇了以下教學方法:在匯入環節採用了遊戲、口算的方式,讓學生回憶鞏固舊知識,為學習新知識打下堅固的基礎。在新授部分運用了觀察、合作、討論的方法,目的是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透過合作交流,在集體中進行知識經驗的碰撞,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表達能力。反饋練習階段用了多張顏色鮮豔的漂亮圖片引出習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其中安排了“看圖列式”、“搶答”、“擺一擺,說一說”等練習,讓學生在細心觀察中運用新知,在興奮搶答中練習口算,在快樂動手中實踐新知,並從中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兒童認知發展的第一階段主要是靠感覺和動作探索周圍世界,兒童的年齡越低,越需要藉助直觀和操作活動來豐富學生的感性經驗。在教學中注意安排學生的操作活動,我主要運用了以下學法:

  1、動手操作

  2、自主探究

  三、說教學過程

  啟用舊知

  口算

  2+4= 1+6= 7-3= 6-5=

  每道題先口算得數,再說出與它有聯絡的另一道算式。

  複習8的分與合

  集體有序的說一說8的分與合。

  提問:你認為用幾和幾合成8能算得數是幾的加法?根據8可以分成幾和幾能算什麼樣的減法?

  匯入新課

  小朋友們都已經有計算的經驗了,知道用幾和幾合成8能算得數是8的加法,用8可以分成幾和幾能算8減幾的減法。真不錯!今天,我們就用8的分與合學習有關8的加、減法。(板書課題)

  探索新知

  教學例7

  看圖列式

  出示例題情境圖。

  提問:仔細觀察,圖上的小朋友在幹什麼?你能用三句話說說這幅圖的意思嗎?

  交流,明確:游泳池裡有5人,池外有3人,一共有8人。

  提問:你能根據這幅圖先列兩道加法算式,再列兩道減法算式嗎?

  交流並板書:5+3=8 3+5=8 8-3=5 8-5=3

  理解算式

  齊讀四道算式。

  提問:你能說說每道算式表示的意思嗎?

  同桌互說,指名交流。

  小結:把池外的3人和池內的5人合起來,一共有8人,用加法算式表示。從總共的8人裡去掉池外的3人,剩下池內的5人,或者從8人裡去掉池內的5人,剩下池外的3人,用減法算式表示。

  理解演算法

  提問:想一想,算這兩道加法算式的得數可以怎樣想?減法算式呢?

  引導學生明確可以根據8的分與合來算得數。

  在課本上填寫得數後,再次齊讀算式。

  感受聯絡

  觀察列出的四道算式,說說它們之間的聯絡。

  引導指出:由於四道算式之間是有聯絡的,所以除了用8的分與合來計算出得數,還可以根據5+3=8想到3+5等於8和8-3等於5,8-5等於3。

  教學“試一試”

  看圖列式

  出示圖,說說圖意。

  學生獨立列出四道算式,交流算式。

  理解算式和交流演算法

  說說每道算式表示的意思。

  你是怎樣算出得數的。

  指出:口算時,可以想8的分與合,還可以根據一道算式,推想出其餘三道算式的得數。

  回顧反思

  剛才我們觀察了兩幅圖,每幅圖都列出了幾道算式?兩道加法算式表示什麼意思?兩道減法算式呢?計算得數時,可以想8的分與合,還可以根據一道算式,推想出其餘三道算式的得數。

  鞏固練習

  1.“想想做做”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交流算式。

  說說每道算式的意思。

  你是怎麼算出結果的?

  2. “想想做做”第2題。

  學生看圖列式,交流算式。

  加法算式表示什麼意思?減法算式呢?

  這幅圖為什麼只列出了兩道算式?

  3. “想想做做”第3題。

  明確題意後,引導學生有序的說出得數是8的加法算式。

  “想想做做”第4題。

  理解題意後,學生獨立填寫,集體交流。

  重新排序,有序板書,感受規律。

  “想想做做”第5題。

  獨立計算,交流,並相機說說是怎樣計算的。

  “想想做做”第6題。

  看題,說說準備怎樣做。學生獨立寫算式,交流,引導學生有序整理,並板書出來,再次感受相關加減法算式之間的聯絡。

  課堂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得數是8的加法和8減幾的計算,你知道了什麼,有什麼收穫?

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7

  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青島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有趣的遊戲——認識位置》第一課時的內容。接下來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重難點、教學流程以及電子白板的應用,這六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起始階段,對引導學生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具有重要的意義。教科書主要是以連環畫的形式展現了兩個小朋友做“石頭、剪子、布,發口令做動作”的遊戲,從而引出“哪邊是左,哪邊是右呢?”的問題討論。透過讓學生藉助日常的生活經驗,充分感知“前後、上下、左右”方位詞,並能夠運用這些方位詞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二、學生分析:

  1、六、七歲的一年級學生在生活中已經對這些方位詞積累了一定的感性經驗,其中對“前後、上下”的經驗較為豐富,理解和區分則比較容易,但對“左右”不一定能準確的加以判斷。

  2、數學教學中的所有活動都是為使學生獲取某一知識或技能而設計的。根據一年級學生年齡小,集中注意時間短,永續性差,注意範圍有限的特點,在教學時,我主要以遊戲活動的形式為主,充分利用電子白板的互動式功能,為學生創設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

  三、教學目標分析:

  經過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確定如下的教學重難點及教學目標。

  1、教學重點:在充分體驗的基礎上,學習用前後、左右、上下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

  2、教學難點:理解左右的相對性。

  基於以上對教材的分析、學情的分析及教學重難點的設定,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在活動過程中,學會辨別“左右”這兩個方位,並能用“前後、左右、上下”描述物體的位置。

  2、透過讓學生指一指、做一做、說一說、貼一貼等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透過“圖示小比拼”的比賽形式,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課堂行為習慣。

  四、教學流程:

  (一)課前準備。

  在舒緩的背景音樂中,讓學生做好課前準備。

  1、課本放在桌面的左上角。

  2、課堂筆記本放在課本的上面。

  3、鉛筆、橡皮放在課堂筆記本的上面。

  設計意圖:舒緩的背景音樂可以穩定學生的浮躁情緒,為學生營造一個輕鬆愉悅的課堂氛圍。課前小準備一方面便利了學生課堂上用到的學習用具,另一方面,透過教師的指令,從側面也考察了學生對於方位詞的經驗積累。

  (二)遊戲激趣,探究新知

  1、全班同學一起做“指鼻子”的遊戲。

  師:“鼻子鼻子,鼻子;鼻子鼻子,嘴巴;鼻子鼻子,左眼睛。。。”

  透過學生的動作,尋找不同的指法,提出疑問“哪邊是左,哪邊是右呢?”

  2、根據遊戲中出現的異同,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說一說“哪邊是左,哪邊是右呢?”

  3、根據學生的回答,現場模擬“握一握鉛筆”“拿一拿筷子”“端一端碗”的活動,充分感受方位詞“左右”。

  4、遊戲一——“摸鼻子”,鞏固“左右”的認識。

  設計意圖:設計意圖:指鼻子游戲,貼近學生生活,由遊戲匯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遊戲中的異同,可引發學生間的討論,點燃探尋新知的慾望。

  透過讓學生充分的說,一方面尊重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另一方面也有助於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再現生活情境則是為了讓學生再次充分感知左和右。

  4、遊戲二——“我來說,你來做”,探究“左右的相對性”

  師:“請舉起你的右手,請舉起你的左手,用你的右手摸一摸你的右耳朵,用你的右手摸一摸你的左耳朵。”(教師動作停頓了下來)發出疑問“為什麼我和你們做的不一樣呢?”

  5、讓學生認真觀察,發現問題所在,從而得出“相對方向,左右相反”的結論。

  設計意圖:根據小學生愛玩遊戲的心理特點,讓他們在遊戲中充分感知方位詞,從玩中學,從玩中發現數學問題。

  (三)鞏固練習。

  1、說一說教室的前面、後面、上面、下面、左面、右面都有什麼東西。

  2、向老師介紹一下你附近的同學。

  設計意圖: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達到活學活用的效果。

  3、貼圖遊戲。

  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畫一畫,透過練習進一步加深對方位知識的記憶,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大家的參與積極性。

  (四)課堂小結,回顧提升。

  師:“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你都掌握了哪些知識呢?”

  最後以一段體操結束今天的課,“一二三,上上下下,前前後後,左左右右”。

  設計意圖:本環節的教學是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初步的歸納整理,目的是使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有一個系統的、具體的認識,透過體操遊戲再次加深認識。

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8

  一、確立目標,分析內容――說教材

  《猜數遊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一年級第三單元第四課34、35頁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5以內加減法及0的認識,對加減法的意義有了初步瞭解,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本節內容透過猜數遊戲歸納出6的加減法,讓學生繼續瞭解加減法的含義。學習本節內容後,為後面加減法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所以學習好本節內容十分重要,它是本章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之一。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我將制定以下三個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透過觀察和操作等學習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加減法的意義,能解決簡單的問題,並正確計算得數是6的加法及相應的減法。

  2.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觀察、語言表達、動手操作和初步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生動活潑的情境和遊戲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合作意識,主動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

  學會6的加減法,突破方法是引導學生在遊戲中,透過合作與交流使學生掌握所有的算式。

  教學難點:

  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計算的熟練程度,突破方法是組織多種形式的練習,使學生熟練掌握6的計算。

  二、瞭解學生,因材施教――說學情

  由於學生入校時間不長,尤其是正式上課時間才一個月,很多的習慣和學習方式還不能與老師的要求同步。所以,組織教學會佔用老師很多的時間,影響上課的進度。從思維方式來看,他們的認識與思維方式仍處於直觀形象的階段,在抽象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思考的全面性方面需要老師的進一步引導。學生由於本課是遊戲引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生活中,從而產生學習的動機和興趣,預期學生是可以理解並掌握的。

  三、遵循規律,合理運用――說教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但比起看螢幕和活動,學生活動更利於老師掌控一些。基於此我準備採用的教法是活動引入。即複習5以內的加減法→活動引導學習有關6的加減法及6的組成→學生動手操作,分一分、得出6的組成的結論→教師總結→學生練習反饋

  四、合理安排,循序漸進――說程式

  本著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構建高效課堂,面向全體學生達成教學目標的原則,為落實學生自主學習、展示交流、互動探究的新課改精神,我在教學中主要設計了5個教學環節:組織教學、複習鞏固、猜數活動、總結、實際應用。(教學過程見教學設計)

  五、查漏補缺,自我提高――說反思

  作為一名新調入青東小學的教師,第七週我上了一節彙報課,下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將這一節課進行自我反思。

  成功之處:

  1、本節課最大的特點就是數學遊戲貫徹於課堂教學活動中,在遊戲中激發著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著孩子們主動地參與。

  2、組織教學:我班的課堂組織教學在一個月時間的不間斷的強化訓練下,已經初見成效,學生基本能夠參與課堂活動,學習的意識和積極性較好。學習時,大部分學生思維活躍、態度端正。

  3、在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能夠及時給予評價。

  不足之處:

  1、教學設計:對6的加法的探索學生掌握加法的意義就行,但為了後面整個單元的內容有序學習,我又加入了探索規律這一環節。從教學效果來看,雖然使教學內容有了深度,但這部分教材的整合有些畫蛇添足。更應該把這部分內容放到課後的練習或者思維練習中。因為佔用了一定的時間,導致後面的練習沒有完成,課堂環節不夠完整嚴謹,練習的容量也有些小。因為練習少,所以少了些給學生自我展示的機會。

  2、學生對6的減法基本掌握,但對減法的意義————已知兩個數的和與其中的一個數,求另一個數,應用和理解都需要進一步加強。

  3、基於對學生學習習慣的擔心,對學生抓的過緊,課堂還不夠活,有待於在以後的教學中從收開始到放,駕馭課堂的能力和藝術性要進一步提高。

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9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五年制小學數學課本第一冊第二單元《10以內數的認識和加減法》中的《9的認識和有關9的加減法》第二課時。

  2、教材分析。

  本單元教材主要包括數10以內數、認數字、寫數字、10以內各數的組成、10以內的加、減法以及連加、連減、加減混合計算。這部分教材是小學生開始學習數學的最基礎的課題之一。在這一階段給學生打好基礎,對進一步學習數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單元的重點是教學生寫數字和熟練地口算10以內的加、減法。一般來說,兒童在入學前都會數10以內的數,有些還能認數字,即使有些還不認識,逐步記住數字的字形,也不困難。而寫數字就比較困難了。初入學的兒童對數字的結構和筆順不易掌握,另外,手指也不靈活,拐彎不圓滑,要寫得整齊勻稱就更難一些,因此,教學生寫數字要作為一個重點。

  數學一年級上冊“9”的認識說課稿:10以內的加、減法是進一步學習數學的重要基礎,是學生必須練好的基本功之一。為了使學生較好地掌握10以內加、減法,教材在講認數的時候,出現數的組成,在知道數的組成的基礎上講加、減法。因此,學好10以內的數的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我今天教學的內容主要有三個部分:9的組成、基數與序數的含義、指導9的寫法。

  在教學9的組成時,教材強調要透過讓學生動手擺,自己歸納9的組成。初步培養分析、綜合的能力。

  在教學基數與序數的含義時,教材要求把序數與基數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對兩者的區別和聯絡有進一步的認識。

  在指導9的寫法時,因為9與6容易混淆,要加強分辨字形的練習。

  根據編者意圖以及一年級小學生的認知規律,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要求:

  (1)透過操作發現9的組成。

  (2)透過說一說、對一對、連一連、拍一拍等遊戲熟悉9的組成。發展學生的思維,初步培養學生對應的思想方法和分析、綜合的能力。

  (3)會寫數字9。

  本課的重、難點:發現9的組成。

  3、練習安排。

  圍繞本節課的重、難點,在練習的安排上,我採用學練結合的方式,其中,在9的組成的練習上,我先讓學生說9的組成卡片,再對口令,然後連線,最後擊掌,採取了多種方式,循序漸進,逐步提高要求,使學生在愉悅的學習環境中由不熟悉到熟悉,從而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

  在作業的安排上,我安排了練習九第1題和在□中填數,使學生對9的組成作進一步的練習。

  二、說學情。

  1、現有基礎:

  學生透過9以內的數的學習,對9以內的數的組成以及發現過程已十分熟悉,對基數和序數的含義已有一定的認識,但寫數時,還不夠圓滑、勻稱。

  2、學習動力:

  一年級學生處於智力開發的初級階段,自覺性很差,動力明顯不足,需要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3、學習能力:

  一年級學生剛剛入學,他們思考、觀察、表達、練習、概括的能力尚未形成,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步培養。

  三、說教法:

  根據本課知識特點和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一年級小學生的認知規律,我採取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動手操作,引導探索,發現規律。

  “兒童的智慧集中在手指尖上”,這個說法是有道理的。數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它具有抽象性。而一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同時也還保留著直觀動作思維的形式。因此,教一年級學生學習數學時,如果教師能為他們創設一個實踐操作的環境,讓他們動手擺一擺、弄一弄,用多種感官進行學習,使之在探索中對未知世界有所發現,找到規律,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又可以使學生比較容易地理解所學的知識。同時,也學會了學習。

  2、寓學於樂,逐步提高。

  寬鬆和生動活潑的氣氛,可以使情緒具有“動機和知覺作用的積極力量,它組織、維持並指導行為”。我們在生活中也經常會感到,在心情良好的狀態下學習和工作時,思路開闊,思維敏捷;而情緒低落或鬱悶時,則思路阻塞,操作遲緩。所以,在課堂教學中營造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和興趣。

  四、說學法。

  教師的任務不僅要使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要學生會學。透過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掌握下列學法:

  1、使學生透過動手操作學會發現規律、掌握規律。

  2、使學生透過觀察、比較學會分析、綜合、整理。

  五、說教學程式。

  本節課為新授課,具體步驟如下:

  1、複習:9以內數的順序。

  2、新授:

  (1)學習“9”的組成。

  先讓學生用學具擺一擺,學生找出四種不同的擺法,再引導學生歸納、整理按順序填在書上。

  (2)熟悉“9”的組成。

  透過填數的組成卡片、對口令、連線、擊掌等形式逐步熟悉“9”組成。

  (3)區分基數與序數的含義。

  把基數與序數結合起來進行教學,進一步加深對基數與序數含義的理解。

  (4)指導“9”的寫法。

  加強9與6的比較,指出9的上面象個0,下面象個1,但要連續起來寫,還要注意筆順。

  3、總結:對本課所授內容進行回顧。

  4、作業:

  練習九中的第1題和在□中填數。

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0

  一、說教材《分類》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數學上冊第五單元的內容,它是在學生較少的相關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能從根據事物的非本質的、表面的特徵把事物進行分類,發展到根據事物的功用進行分類,最後能夠根據客觀事物抽象、本質的特徵進行分類的能力,促進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

  教材是以文具店的情境圖匯入,但我認為一年級小朋友年齡小,很少具有去文具店購買文具的相關生活經驗,所以對於文具店這一情境並不熟悉,脫離了學生生活實際,不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進行發現學習、探究學習的興趣。

  於是,我根據小朋友非常喜歡跟大人逛超市的心理,讓學生跟隨老師的鏡頭一起逛本地的大型超市——同心超市,創設情境匯入,並在這個情境主線的貫穿之下,開展由淺入深的分類操作活動,由觀察、討論方法,到能夠按照單一標準分類,最後發現物品能夠按不同標準進行分類,活動中力求遵循知識的發展規律和學生的認知主動性,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之中,使學生在觀察、操作中學會分類,掌握分類方法,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與概括能力。

  基於以上的設計思路,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認知目標:讓學生透過操作實物或實物圖片,能夠選擇不同標準對物體進行分類,掌握分類方法;

  2、能力目標:透過各種形式的分類擺放物品,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感受分類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本課教學的重點就在於初步感知分類的意義,難點在於學生能選擇不同的標準對物體進分類。

  二、說教法、學法一年級學生年齡小,經驗少,但樂於接受新鮮事物,思維活躍,因此本節課在教、學法上突出了以下特點:

  1、聯絡實際,從生活中學

  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充滿著數學。本節課我注重把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絡起來,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認識和生活經驗,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為實施創新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2、參與合作,在交流中學

  交流與合作是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本節課我注重讓學生透過小組的合作操作與討論交流來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培養他們團結協作的優良品質。

  三、說教學過程本節課我主要設計了三個教學程式:情境匯入——探索新知——實踐應用

  (一)情境匯入,初步感知分數。

  課前談話:“小朋友們平時都喜歡做什麼呀?”小手舉個不停,“去公園”,“看動畫片”、“逛超市”……一個個稚嫩的回答從孩子們口中急切地蹦出來。

  “老師也喜歡逛超市,今天老師邀請你們一起去逛超市,好嗎?”接著播放同心超市的錄象畫面,本來坐得很端正的孩子一下子興奮起來,他們興高采烈地觀看著,交流著,我微笑地看著他們,享受他們體驗、交流的快樂。

  觀看完後,我提出問題:“你看到了什麼?洗潔淨是怎麼擺放的?這樣擺放你覺得怎麼樣?”孩子們紛紛把自己看到的及感受到的和大家進行交流。最後我揭示課題:要想把物品擺放整齊,方便找尋,就要把它們分類擺放,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怎樣把物品分類。

  (二)探索新知,探究分類方法

  1、在剛才的討論交流中體驗到生活中需要分類,教師適時出示課件。

  (一個房間裡到處凌亂不堪的物品,有衣服、文具、杯子、玩具等)

  教師簡單介紹課件內容,讓學生認識到房間的物品需要進行分類整理,從而激發他們主動學習的興趣。

  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後,派代表上展示臺操作課件,進行分類整理。隨著學生的操作,房間裡各類凌亂的物品都回到了各自的位置。

  緊接著教師提出疑問:“你對這樣的整理結果滿意嗎?”馬上有眼尖的學生髮現衣物混在一起,還可以進行細分,上衣與褲子應該分開擺放。

  2、實驗操作。(細分)

  (1)教師出示準備好的五組物品:鉛筆、玩具、茶杯、衣服、鞋子的圖片,讓學生進行實物的第一次分類。小組討論熱烈進行著,學生與同伴們交流著,操作著,對同一類物品進行第一次試分類。

  分好後請每個小組派代表上投影臺展示自己組整理分類的結果以及分類的方法,請其他小組的同學互相評價。

  師:你覺得他們組分的怎麼樣,為什麼?

  (2)師:桌面上的物品經過小朋友們靈巧的雙手整理,既美觀又便於我們尋找,真不錯!請大家再想一想,你們手上的東西除了可以像現在這樣分,還可以怎麼分呢?

  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並動手開始進行第二次不同標準的分類。

  在討論中,每組學生多找到了好幾種不同標準的分類方法,討論越來越熱烈,教室氣氛十分活躍,孩子們都為自己能不斷有心得發現而興高采烈,興奮不己。

  接下來,教師還是請小組派代表上展示臺彙報方法,並相互評價。學生們在小組互評中得到啟發,又對物品進行重新分類,大大激發了學生不斷探索、積極主動學習,探究的興趣。最後教師進行鼓勵性、總結性評介。

  3、教師小結:看,剛才又髒又亂的房間現在變的多整潔多美觀啊!主人回來一定會感謝你的,為自己感到驕傲吧!希望你們以後可不要像房間主人一樣,要做一個愛乾淨、會整理的能幹的好孩子哦!

  (三)實踐應用,延伸知識

  師:同心超市的果蔬專櫃裡又進了一批新鮮蔬菜和水果,想請小朋友們幫忙擺放,好嗎?

  展示模擬貨架,每個小組分發一袋蔬菜、水果圖片,請學生以組為單位把手中的圖片進行分類擺放,貼到對應的貨架裡,最後同學間互相評價,活動結束。

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在已有的生活經驗上體會數的意義,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

  2、過程與方法:透過動手操作,使學生會數數、讀數、寫數,初步體會數序的含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仔細觀察、認真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

  正確數出物體的'個數、

  三、教學難點:

  正確書寫數字、

  四、教學準備:

  數字卡片、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

  教師談話:開學這幾天,你認識了幾個新朋友?能給大家介紹介紹嗎?

  1、同學之間互相介召、互相說、

  2、指名回答、

  教師提問:有認識一位新朋友的嗎?誰認識了兩位新朋友?有更多的嗎?這2個新朋友是誰?

  教師板書:

  1 2 3 4 5

  (根據學生所說的板書)。

  (教師談話:有一位小朋友叫“淘氣”,他也認識了一位新朋友“笑笑”、有一天,“淘氣”請“笑笑”到家裡做客、

  (二)出示主題圖

  課本第六頁

  教師提問

  1、看到這幅圖,你想說些什麼?

  2、他們在玩些什麼玩具?請你數一數,說一說、引導學生說出圖上的物體數量、

  (學生:他們在玩玩具,有5個積木、4輛汽車、3個皮球等等)

  嘗試探索

  教師提問

  1、你是怎樣知道這些物體的數量的?(數出來的)

  2、你是怎樣數的?(一個一個的數、兩個兩個的數)

  指名數一數、說一說、

  1、小組討論:你認為怎樣數數比較好?為什麼?

  思考:如果有更多的物體,又可以怎樣數數呢?

  (三個三個的數、五個五個的數、十個十個的數……)

  2、小組合作:數出鉛筆盒裡文具的個數、(指名展示,全班交流、)

  3、如果你想請你的新朋友到家裡做客,你準備怎樣做?

  學生1:我準備拿2個洋娃娃請好朋友玩、

  學生2:我準備拿4輛小汽車請好朋友玩、

  學生3:我準備拿5把玩具槍請好朋友玩、

  揭示課題教師談話:剛才同學們準備了那麼多的玩具,你們真是一個好客的小主人、同時我也聽出來了,你們說出了許多數量是1 、2、3、4、5的物體、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內容。

  教師板書:玩具(1、2、3、4、5)

  指導書寫

  教師談話:我們會數出數量是1、2、3、4、5的物體,這些數該怎麼寫呢?誰會寫1?2怎麼寫?(指名板書)

  教師提問:你們覺得他們寫的怎麼樣?那麼怎樣寫才能寫的又漂亮又規範呢?

  出示田字格及示範字。

  教師提問:看到這些字你有什麼感覺?

  教師:讓我們一起來練習怎麼寫的、(生描示範字,師巡視指導、)

  比較:你認為哪兒寫的比較好?還有什麼不足之處?

  比較數序

  1、看圖數數、

  教師談話:“淘氣”和“笑笑”玩的高興及了,媽媽給他們準備了一些水果、出示水果圖,見課本

  教師提問:都有那些水果?各有多少個?你是怎麼知道的?

  教師明確:1、3、5叫單數,2、4叫雙數、

  2、比一比、什麼水果最多?什麼最少?你是怎麼知道的?

  3、生活中你還在哪見過這些數字?它們有什麼用?

  4、數序

  教師談話:2個好朋友剛吃過水果,動畫片開始了、出示火車圖

  教師提問:他們在幹什麼?“淘氣”說老虎在第一節,“笑笑”說熊貓排第一節,他們誰說的對?小松鼠在第幾節?大象呢?

  (三)總結說說這節課你最高興的事是什麼?

  六、教學反思:

  聯絡學生生活實際學習數學,是課程標準的一個基本要求、透過“介紹新朋友”的情節引入,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慾望。創設情境,讓學生不由自主的數數,從而感受到數字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應用廣泛,同時也激發學生數數、用數的積極性。透過觀察實物,使學生體會數數的方法,感悟出數物體的數量時要一一對應,數更多物體數量進行滲透、同時發散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進一步感知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對數學逐漸產生親切感。

  先引導學生觀察數的寫法,有了認識之後再描,最後自己寫,這樣的過程實際上在不知不覺的演示過程中學會了書寫。透過觀察實物,使學生感悟到數字之間的大小關係,同時與生活實際相聯絡,進一步增加學習的興趣,從而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1、本節課,讓學生在經歷數數的過程中,進一步體驗、感悟一些數數的方法、教師在教學中力求創設各種有利於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情境,提供學生參與學習的各種機會,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增強了應用意識,感受到了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還可以應用於生活。

  2、數學的學習不僅在課上、課下,也不應該侷限於教師的“引”與學生的主動探索,還應該利用恰當時機進行拓展、如數數的方法,以及單數與雙數的概念,教師巧妙的設計,把他們引入課堂,透過做遊戲的形式,使學生感悟、理解,同時也為今後的加減法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2

  一、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在教材第3637頁。所呈現的內容是學生學習8和9的加減法後的一節練習課,圖中所安排的企鵝活動情境,是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本課是第一次出現帶大括號和問號的圖畫式應用問題。要讓學生在理解主題圖圖意的基礎上,說一說圖中大括號、問號各表示什麼。在一定的情景畫面中解決應用問題,鞏固8、9的加減法。

  二、學情分析

  一年級的學生由於年齡小,剛入學不久,好動、好奇、好玩,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比較濃厚,大部分學生對幫助小動物解決問題有極大的興趣。經過兩個月的常規培養,學生有好的聽課習慣,有初步的小組合作意識,有一定的觀察問題和發現問題的能力。學生也基本上已經理解8、9的加減法的意義,但對於首次出現的大括號比較陌生,不容易理解其意思。對南極的情況有少數學生有些瞭解,大部分學生不知道企鵝的生活情況。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問題情景中的大括號和問號的含義。

  2、學會做相關的加減法。

  (二)能力目標

  1、透過學習讓學生學會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 2、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情感目標

  1、透過學生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與人交流

  的能力,體驗與人合作、交流的快樂;

  2、透過本課學習,培養學生不怕困難,勇於探索的信心和勇氣。

  四、教學重點

  1、對括號和問號的理解

  2、在具體的情境和活動中體會加減法的含義。

  五、教學難點

  結合圖和圖中括號、問號對圖意的理解。

  六、教具準備

  1、多媒體課件、小圓片

  2、試一試中的兩張表格。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授 師:同學們,開學快兩個月了,你們跟老師在一起開心嗎?(開心)

  師:我也非常地開心,做夢都想跟你們在一起。昨天晚上,老師做了一個美夢,你們想和老師一起分享嗎?(想!)老師夢見,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裡,老師跟你們一起乘坐熱汽球飄到了南極!一到南極,你們跟老師一樣,都興奮極了。知道為什麼嗎?因為在那裡,我們看到了許多可愛的企鵝(板書課題:可愛的企鵝)。你們拼命地召喚企鵝,想和企鵝交朋友。可企鵝們沒有馬上答應,而是要我們共同努力,答對了它們的問題才跟我們交朋友!你們有信心答對嗎?

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3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第一節的內容,《小明的一天》。下面我將以五方面來對本節課的教學進行介紹:一、教材分析,二、教學方法,三、教學過程分析,四、板書設計,五、學習評價。

  我們先來看一看對教材的分析,我將分別對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學的目標這兩個方面來進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從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來看,《小明的一天》主要是要求學生對整時和半時的認識,是學生建立時間概念的初次嘗試,也為以後“時、分”的教學奠定了基礎。教材在編寫上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生動具體的學習數學。教材安排了6個整時和半時的時間讓學生認識鐘面,題材非常貼切生活。一般來說,一名一年級的學生每天起床、吃飯、上課都要按照一定的時間進行,這樣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

  教學目標:

  1、透過觀察、操作使學生初步認識鐘面的外部構成。

  2、透過認一認、撥一撥等活動,並結合生活經驗學會認讀整時、半時。

  3、使學生初步建立時間觀念,自覺養成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本節課的學習,充分認識鐘面的外部構成,正確認讀整時和半時作為教學重點,在鐘面上能撥出整時和半時作為教學難點。

  二、教學方法

  為了讓一年級的小朋友在樂中學,抓住他們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我採用了愉快式教學方法為主,創設情境,設計色彩鮮豔的課件,讓學生在課件所創設的情境中學習。透過猜謎語、找家、動手撥一撥等形式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多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____流,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從而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教學過程分析

  本節課為有效把握重點,突破難點,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四個教學流程。一、創設情境,誘發興趣。二、自主參與,探索新知。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四、引導學生總結全課。

  第一:創設情境,誘發興趣。

  在這個環節中,我利用課件播放帶謎語的歌曲“滴答,滴答,會走沒有腿,會說沒有嘴,它會告訴你,什麼時候起,什麼時候睡。”,當同學們猜出鬧鐘,再說說它的作用。這樣引出課題。目的在於引發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景。

  第二:自主參與,探索新知

  在這一環節,我分了兩大步驟來完成:

  第一步驟是初步認識鐘面

  在這一部分內容裡,我注重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引導學生觀察課件上的鐘面和自己的學具鐘錶發現了什麼?充分的讓學生說一說,數一數。在交流的過程中,有的學生髮現鐘面上有12個數,12個大格。而時針和分針有些同學或許會說有長針,短針。學生的思維是凌亂的,在教學設計中我充分地考慮到這一點,因此採用了電腦輔助教學,讓學生仔細觀察時針和分針有什麼不同,並做詳細介紹

  ,最後得出結論,時針又粗又短,分針又細又長。這種簡短的語言和生動的畫面強化了學生對時針,分針的認識,突破了學生的認知困難。接著我故作神秘“小朋友,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位新朋友,想不想認識?他的名字叫小明,

  今年和大家一樣也上一年級了,他是個珍惜時間的好孩子,瞧!讓我們走進小明的一天。將在課件上出示課本主題圖,把內容引到第二步驟。

  第二步驟是初步認識整時、半時。

  在這一部分內容裡,我出示情境圖依此呈現小明一天的作息時間安排,有不少學生能根據生活經驗認讀鐘面。在完整的看完小明一天的作息時間安排的時候,此時講6個時間重點突出,為了更好的抓住重點,突破難點,讓小朋友們仔細觀察這6個鐘面時針和分針的位置,並提出誰能給這6個鐘面分一分類?能把它們分成幾類?引導學生把它分成兩類一類:分針都指著12,另一類:分針都指著6。出示分針都指著12的四幅圖,問誰認得這些鐘面上所表示的時間,並說說小明在什麼時間做些什麼.。讓學生觀察比較這四個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有什麼相同和不同,最後得出小結:分針指著12,時針指幾就是幾時。教師在鐘面上拔出整時學生說出時間,並說說是怎麼想的。在說撥的過程,適時的引出整時的另一種記法。緊接著進入老師說出時間,學生撥鍾環節,以突破教學難點,強化學生對整時的認識。當學生撥鍾正確時我會採用“你真棒”及小貼紙獎勵等方法表揚和鼓勵學生,啟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撥鍾環節,主要讓學生充分感受整時時針和分針的位置特徵。當學生對整時有了清晰的認識後,我採用同樣的方式進行半時教學,出示小明九時半做操,八時半睡覺兩幅圖片,讓學生根據時針、分針的位置知道:分針指著6,時針走過9,在9和10中間,是9時半,分針指著6,時針走過8,在8和9中間,是8時半。從而得出“分針指著6,時針走過幾,就是幾時半。”在學生能正確地認、讀及撥出整時和半時後,讓他們知道數學能應用於生活,解決生活的問題,在進入第三環節之前利用課件播放歌曲《時間像小馬車》,透過這一活潑的音樂,寓教於樂,不僅愉悅了學生的身心,還在無形中滲透了珍惜時間的教育。緊接著進入第三環節

  第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溶練習於遊戲中,讓學生玩樂中鞏固知識,在這裡我設計了找家的練習。我會告訴學生由於小動物沒按時回家,天黑了找不到回家的路,都快急哭了,只要把小動物身上的時間和房子上的時間相對應的連線起來,小動物們就可以回家了,請小朋友幫忙把它們送回家吧。一年級的小朋友注意力不持久,透過“找家”遊戲中的動物圖片和有趣的活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不但讓學生進一步鞏固了整時和半時的認讀和兩種記時法的聯絡,而且從中懂得了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重要!

  第四層:引導學生總結全課

  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收穫,體現了一種“反思”的思想,讓學生學會總結,把所學知識變成自己內在的東西!並佈置作業擴充套件訓練,回家在爸爸媽媽幫助下為自己設計一份作息時間表,讓同學們從中懂得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重要!

  四、板書設計

  接著來說板書設計,板書中我以“長”“短”兩字加深學生對時針、分針的區別。板書了整時時針、分針的指向,半時時針、分針的指向。板書這樣簡潔既突出了本課的重點,又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學習評價

  最後來說說我對本節課所用的學習評價,在本節課中,我採用師評,互評相結合的評價方式,我注重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學習熱情的評價,我想以此來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

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4

  一、說教材1、教學內容

  《左右》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位置與順序”第三課時的內容。

  2、教學內容的地位與作用

  《左右》是前後上下的延續性學習。但認識左右比認識前後上下要困難一些。“左右”的含義及其相對性要具有更強的空間觀念。透過學習,可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以後認識立體圖形建立空間立體感打好基礎,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3、教學目標

  (1)認識“左右”的位置關係,體會其相對性。

  (2)在認識“左右”的過程中,培養初步的判斷能力,能夠運用“左右”描述物體的位置,並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透過生動有趣的數學活動,使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4、教學重點:認識“左右”的位置關係

  5、教學難點:體會“左右”的相對性

  二、說教法本節課強調學生主動參與活動和學習,重視讓學生親身體驗,因此,我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及充分挖掘現場課程資源來啟發學生進行學習,並採用各種有趣的小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一個廣闊、自主的空間中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在觀察與操作中認識和體驗左右。

  1、首先,創設一個和諧的學習情境,與學生交流談話,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有的兩隻手,一隻是左手,另一隻是右手,初步感知了左與右,並且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慾望。

  2、在學生初步感知“左右”後,以學生原有的經驗出發,開展各種學習活動。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說一說”左右手能做哪些事;“找一找”身上像左右手這樣的好朋友;“做一做”小遊戲,聽口令做動作;“擺一擺”學具等。讓學生在這些簡單而有趣的活動中辨別左右,加深對左邊和右邊的認識。這樣的教學方法靈活多變,學生既感到親切而又不覺得枯燥,樂與參與學習。

  3、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與身邊的實際生活相聯絡,“左右”在我們現實生活中處處可見,因此,除了認識和體驗“左右”外,還要引導學生懂得解決實際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左右”的認識,並且體驗到數學學習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三、說學法低年級兒童好奇、好動,知識的學習和鞏固應考慮兒童的年齡特徵,因此,學生的學習應以活動為主,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基於學生在生活中已經對“左右”積累了一定的感性經驗,但不一定準確判斷的情況下,我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透過說、找、做、擺、看、練的活動,逐漸加深對“左右”的位置關係的認識。

  1、說。是從生活經驗入手,說左右手分別能做哪些事,這是對左右的初步認識。

  2、找。是找像左右手這樣的好朋友,這是對左右的進一步瞭解。

  3、做。這是聽口令做動手的小遊戲。除了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加深學生區別左與右。

  4、擺。透過擺學具,使學生把對左右的認識變成得心應手的知識。

  5、看。這是讓學生觀察由於他們的轉動,右邊事物的不同,初步體驗左右的相對性。

  6、練。達到鞏固認識“左右”的位置關係,培養學生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四、說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激趣匯入

  1、談話:同學們,淘氣和笑笑他們平時可喜歡玩遊戲了,你們喜歡嗎?喜歡的請舉手。你知道你舉的是哪一隻手嗎?(右手)那麼另一隻手就是(左手)。

  2、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一對新朋友:左右(板書)

  (二)操作活動,認識左右

  1、親身體驗,初步感知左右

  (1)右手除了用來舉手發言,還可以做什麼?(拿筷子吃飯、拿筆寫字……)左手呢?(吃飯時用左手拿碗……)

  (2)左右手是一對好朋友,能幫我們做很多的事情,找一找自己身上還有這樣的好朋友嗎?(左右眼、左右耳、左右腳……)

  2、小小遊戲,進一步認識左右

  (1)動一動:張開你的左手搖一搖,張開你的右手搖一搖;伸出你的左手向左轉一圈,伸出你的右手向右轉一圈。

  (2)聽口令做動作:左手摸摸左耳,右手摸摸右耳,跺跺你的左腳,跺跺你的右腳,左手拍拍右肩,右手拍拍左肩……

  3、擺擺學具,辨別左右

  (1)動手擺:鉛筆在最左邊;小刀在最右邊;文具盒在中間;橡皮在文具盒的左邊,鉛筆的右邊;尺子在小刀的左邊,文具盒的右邊。

  (2)說一說:從左數,橡皮是第幾個?從右數,橡皮是第幾個?尺子的左邊有什麼?右邊呢?

  (3)打亂學具,你能提出什麼問題,小組內議一議,說一說。

  (三)引導觀察,體會“左右”的相對性

  (1)同桌同學面對面站著,觀察左手和右手,你發現了什麼?

  (2)轉動方向,觀察左邊和右邊的事物,你發現了什麼?

  (3)小結:方向改變了,左邊右邊也改變了。

  (四)聯絡實際,解決問題

  (1)解決課本60頁“找一找”。

  出示掛圖:

  師:這位小朋友遇到了一個難題,你們能幫助他解決嗎?這位小朋友想到小明家玩,可他只記得上樓左拐是小明家,小明住在幾號房呢?

  (2)解決“練一練”第3題。

  A、師:停車場的管理員聽說你們學會了新知識,想請大家幫忙解決一個問題,看看是什麼吧。

  B、出示掛圖:從右邊數大客車是第5輛,一共有()輛車。

  C、交流說說是怎樣想的。

  (3)解決“練一練”第5題。

  A、出示掛圖:想一想,他們都是靠右邊走的嗎?

  B、小組討論、交流

  C、到樓梯去走一走,親身體驗一下

  D、小結:我們不僅僅上下樓梯時要靠右邊走,在馬路上行走時也要像這些小朋友一樣靠右邊走。遵守交通規則,注意安全。

  (五)總結

  這節課學習了什麼?你有什麼收穫?

  (六)拓展延伸

  同學們回家後,看一看你們家左右兩邊分別是誰的家。

一年級上冊數學說課稿15

  教學目的:

  1、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地鐵中的數學問題。

  2、培養學生收集資訊、處理資訊和利用資訊的能力。

  3、讓學生在解決身邊具體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數學的價值,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課前準備:

  1、以小組為單位對南京地鐵作調查,收集有關資訊。

  2、學生準備計算器,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新課

  師:我們班大部分同學都坐過地鐵,乘坐地鐵你有什麼感受?

  生:舒適、快捷。

  生:爽!

  生:坐得時間短,還不過癮。

  師:課前同學們都分小組收集了南京地鐵的有關資訊,請每一小組的代表彙報一下你們小組收集的資訊。

  各小組代表彙報,並在實物投影儀上顯示。

  師:老師也收集了一些資訊,我們大家一起來看看。

  (多媒體課件演示一組圖片,圖片中附相關的文字資料)

  配音:南京地鐵1號線一期工程於20xx年9月1日正式開通,地 鐵全線是從邁皋橋站到奧體中心站,全長21.72千米,南北向穿越南京主城區。從邁皋橋站到奧體中心站,一共有16站, 15個區間。地鐵票價按照這樣的標準來定價:1—7個區間內票價2元;8—11個區間票價3元;12—15個區間票價4元。

  師:透過介紹,你又知道了哪些有關地鐵的數學資訊,在四人小組內交流一下。

  學生討論並交流。

  出示下表

  共設:16站臺(有15個區間)

  票價:1—7個區間內票價2元;

  8—11個區間票價3元;

  12—15個區間票價4元。

  師:其實只要我們留心觀察,在我們的身邊就有很多數學問題,南京地鐵中就蘊含著許多數學問題。(板書課題:地鐵中的數學問題)

  (出示南京地鐵1號線線路圖)

  師:圍繞乘坐地鐵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小組成員商量一下。

  生:從小行站上車到奧體中心站一共需要多少分鐘?

  生:用5元錢從小行站到紅山動物園站,一個來回夠不夠?

  生:地鐵從邁皋橋站行駛到奧體中心站,全程要多少分鐘?

  生:地鐵一天運營多少趟?總共能載客大約多少人?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把問題分類。

  師:我們一道來研究其中幾個數學問題,首先我們來看看購票問題,好嗎?

  [評析] 在數學學習中,提出數學問題有時比解決數學問題還重要。活動中教師放手讓學生提數學問題,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動參與的意識,也有助於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和創新精神。

  二、解決實際問題

  1、購票問題。

  師:如果我們乘地鐵從小行站出發,到新街口站需要買幾元的票?到紅山動物園呢?(2元,3元)

  師:除了用現金購票,我們還可以刷卡,這樣可以更便宜一些,這節課我們只研究用現金購票的問題。

  師:給你2元錢,乘地鐵從小行站出發,你可以坐到哪些站臺下車出站?

  (同桌先互相說說再彙報)

  師:同樣給你2元錢,乘地鐵從小行站出發,最遠能到哪一站下車出站?你是怎樣想的?

  生:往西走最遠可以到奧體中心站,往北走最遠可以到鼓樓站。

  (課件演示地鐵從小行站分別到奧體中心站和鼓樓站走過的路程)

  師:從小行站出發一共可以到達多少個不同的站臺下車出站?

  師:如果給你2元錢,你能從哪一站坐到哪一站下車出站?

  學生在小組內先說一說,再全班交流。

  2、乘車時間問題。

  (課件模擬演示地鐵執行情況)

  配音:每天早晨6:30分,分別從邁皋橋和奧體中心兩個底站同時相對發出第一班列車,以後每隔7分鐘再發一趟列車。地鐵對於時間的把握驚人的準確,每一站之間行駛2分30秒,每一站停靠30秒,邁皋橋站、南京站、鼓樓站、新街口站四個大站停靠45秒。晚上9:40分同時從兩個底站相對開出最後一班列車。每列車有6節車廂,平均每節車廂載客約200人。

  整理成表

  運營時間:早晨6:30分發出第一列車,晚上9:40分發出最後一列車。

  發車間隔:每7分鐘發出一列車。

  每個區間行駛時間:約是2分30秒。

  每個站臺停靠時間:每站停30秒。(邁皋橋、南京站,鼓樓,新街口等四個大站停45秒)

  每列車:有6節車廂,每節車廂一趟平均載客200人。

  師:如果這個週末爸爸媽媽有空,你最想讓爸爸媽媽帶你乘地鐵去哪兒?乘車途中需要多長時間?

  解決短距離和長距離各1個時間問題,讓學生拿出計算器來算列車行使時間。

  (結合學生的回答板演)

  從小行站出發 奧體中心站下車 從小行站出發 紅山動物園站下車

  算式:150×3 +30×2 150×11+30×10+15×3

  =450+60 =1650+300+45

  =510(秒) =1995(秒)

  510秒=8分30秒 1995秒=33分15秒

  3×3=9(分)

  9分-30秒=8分30秒

  師:如果這位同學乘坐的是早晨8點從小行站出發的地鐵列車,大約什麼時刻能到達紅山動物園站?(8點33分15秒)

  3、客流量問題。

  師:小組內商量並嘗試解決下面的問題----

  (1)從早晨6:30分發出第一列車到晚上9:40分發出最後一列車,地鐵公司一共發了多少列次車?(262列次)

  (2)地鐵列車一天能載客多少人次?

  學生小組合作完成後,小組代表板演。

  生1: 晚上9:40分是21:40分

  21時40分-6時30分=15時10分

  15時10分=910分

  910÷7=130(列次)

  130×2+2=262(列次)

  答:一共發了262列次車。

  生2: 200×6×262=314400(人次)

  答:地鐵列車一天能載客314400人次。

  [評析]讓學生經過討論與交流,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數學思考,從而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透過小組合作學習,豐富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體驗解決問題成功的喜悅。

  三、總結評價

  師:正因為地鐵執行的快捷、方便、載客量大,大大緩解了城市的交通壓力,我們南京已經開工建設了地鐵2號線。 ,將來還要建地鐵3號線、4號線……(課件出示2號線、3號線……規劃藍圖)

  師: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或體會?

  學生回答略。

  師小結:這節課我們利用收集來的一些南京地鐵的數學資訊研究了有關購票、時間和客流量等方面的問題,課後同學們還可以再去研究自己感興趣的其它數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