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小學數學教案合集5篇
作為一名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使學生知道儲蓄的意義,明確本金、利息和利率的含義,掌握計算利息的公式。
2、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能夠利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蒐集整理資料的能力。
3、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的投資意識和節約愛儲蓄的好習慣。
內容分析
1、 重點:使學生明確本金、利息、利率的含義,掌握計算利息的公式。
2、難點: 理解本金、利息、利率的做含意以及三者之間的關係,會利用利息計算公式解答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1、學生上網去查尋或向父母瞭解有關的儲蓄知識;
2、銀行定期存款憑條;
3、教學課件。
教學策略
質疑解疑,合作探究,學會蒐集整理資料
教學模式
匯入 依提綱自學 小組交流自學體會 師生補充說明
教學程式
一、啟發談話 匯入新課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爸爸媽媽每個月的工資都做什麼用了嗎?剩下的暫時不用的錢呢?把錢存入銀行有什麼好處?那麼怎樣計算存款的利息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問題。(板書課題:利息) 學生自由談。 檢查學生課前的調查情況。
二、自學教材 領悟新知
三、小組討論 解決疑難
四、排疑解難 學後測查
A:排疑解難 師:下面請同學們依據自學提綱,獨立自學教材3839頁的內容。螢幕顯示自學提綱:
1、存款的意義
2、存款的種類和形式
3、本金、利率和利息的含義
4、存款的利息計算公式
5、小麗整存整取的年利率為2.25%,年利率2.25%的含義
6、利息的多少是由什麼決定的?
教師巡迴指導,並讓學生在讀書過程中把重點的地方畫下來。師:大家在自學過程中都學到了一些新的知識,也可能會遇到一些解決不了的問題。下面就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依據自學提綱把自己自學所獲得的知識及遇到的問題帶到小組進行交流,討論解決。若還不能解決的問題請暫時保留。(教師巡迴指導。注意傾聽學生提出的新問題及解決辦法。理解有誤的與同學們商討解決。使學生從悟中學。)針對學生在自學中、小組討論中遇到的疑難發現的新問題,師生共學生自己讀書。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學生畫。小組合作交流,共同探討。學生提出解決不了的問題。 鍛鍊學生的自學能力。鍛鍊學生獨立思考和質疑解疑的能力。培養學生會讀書的能力。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鍛鍊學生質疑解疑的能力。鍛鍊學生透過自己查詢
B:螢幕出示:C:認識存款憑條,填寫定期存款憑條。D:彙報上網查詢到的相關資料。
五、加強反饋 鞏固新知
六、總結深入 強化新知
七、課後作業:
同商量,研究解決。(也可利用學生上網查詢的資料來共同解決)
師:下面老師想檢查一下大家的自學情況,看螢幕小紅1999年10月1日在銀行定期存了200元錢,如果存整存整取二年期的年利率是7.92 % ,到20xx年10月1日小紅一共能得到多少元? (讀題,給學生思考時間,誰能說一說你的想法。學生上前板演,其他人在練習本做)
1、拿出存款憑條,仔細觀察,你發現了什麼?
2、指導學生填寫並算出你將獲得的利息。(選幾個放展示臺展示)
師:你還知道存款的哪些知識或常識?
1、基本練:選擇題 (略)
2、提高練:應用題 (略)
3、思考題 (略)
依自學提綱進行總結複習,說說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穫。略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學生自己做。學生觀察。學生自己填。彙報蒐集到的資料。學生自由說。 資料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檢測自學情況。鍛鍊學生把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的能力。鍛鍊學生的觀察能力。鍛鍊學生蒐集整理資料的能力。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突出本節課的重難點。鍛鍊學生的社會調查能力。
板書設計: 百分數的應用利息利息的計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時間 20xx.92%2(1-20%)+200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學習內容: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六年級下冊第67頁。
學習目標:
1.運用所學的圓、比例等知識解決問題。
2.瞭解普通腳踏車和變速腳踏車的速度與其內在結構的關係,知道變速腳踏車能變化出多少種速度。
3.透過解決生活中常見的有關腳踏車的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經歷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瞭解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係。
學習重點:運用所學的比例或與其相關的知識解決腳踏車中的數學問題。
學習難點:運用所學的比例或與其相關的知識解決腳踏車中的數學問題。
學習準備:課件等。
學習過程:
環節預設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情境匯入 “你知道哪些腳踏車的種類?”
出示各種腳踏車的圖片 學生積極思考、回答問題。 先給出學生一個熟悉的生活場景,便於學生理解。
二、新知講授 (一)揭示課題
1.說一說你瞭解到的有關這兩種腳踏車(普通腳踏車和變速腳踏車)的知識。
2.自行車裡會有數學問題嗎?想一想。
(二)研究普通腳踏車的速度與內在結構的關係
1.提出問題:兩種腳踏車,各蹬一圈。能走多遠?引出學生對自行車裡的數學的研究。
2.分析問題
(1)學生討論如何解決問題。
方案一:直接測量,但是誤差較大。
方案二:根據車輪的周長乘以後車輪轉的圈數,來計算蹬一圈車子走的距離。
(2)討論:前齒輪轉一圈,後齒輪轉幾圈?
前齒輪轉的圈數×前齒輪的齒數=後齒輪轉的圈數×後齒輪的齒數
3.建立數學模型,收集資料並求解。
(1)蹬一圈車子走的距離=車輪的周長×(前齒輪的齒數:後齒輪的齒數)
(2)分組收集所需要的資料,帶入上述模式,求出答案。
4.彙報結果。各小組展示並解釋本組的研究過程和結果,在比較結果。
(三)研究變速腳踏車能組合出多少種速度
1.提出問題:變速腳踏車能組合出多少種速度?
(1)瞭解變速腳踏車的結構。(有2個前齒輪,6個後齒輪。)
(2)根據這個結構,可以組合出多少種速度?
2.分析問題,求解,彙報。
3.蹬同樣的圈數,哪種組合使腳踏車走得最遠? 學生討論交流並回答問題。
學生透過觀察、思考、討論、合作、解決問題等一系列學習過程,逐步培養自己的合作探索精神,更加善於在生活中進行學習。
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學生會逐漸融入到知識形成的整個過程當中去,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瞭解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係。
三、鞏固應用 1、已知:前齒輪齒數為:26,後齒輪齒數為:16,車輪直徑為:66cm。問:①你能算出蹬一圈,它能走多遠?②小紅家距離學校大約500米,從家到學校至少要蹬多少圈?
共兩題 學生進行思考、解答。 透過習題的演練,讓學生將知識點進一步應用到實際解決問題當中。
四、課堂小結
你有什麼收穫? 學生思考並回答 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思維和創造能力。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教學內容:
教材第67頁例5及相關內容。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並能運用有餘數除法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經歷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認真審題的良好習慣。
3.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知餘數在生活中的靈活應用,獲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目標解析:
本課教學目標是在學生已學習表內除法和有餘數除法的基礎上定位的。結合學生熟悉的划船情境,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最多與至少的含義,運用所學的有餘數除法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學會根據實際情況靈活的選擇進一法或舍餘法確定問題的結果,進一步理解有餘數除法的意義,感知餘數在生活中的靈活應用。
教學重點:
運用有餘數除法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根據實際情況對餘數進行合理取捨。
教學準備:
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回顧舊知,設疑自探
(一)交流:用最多和至少說一句話。
(二)複習匯入
1.複習有餘數的除法。
口算教材第69頁第3題。
2.彙報交流,以舊引新。(板書課題)
二、解疑合探
(一)提出問題,理解題意。
1.課件出示例5
22個學生去划船,每條船最多坐4人。他們至少要租多少條船?
2.審題交流
(1)你知道了什麼?
(2)每條船最多坐4人什麼意思?
(3)至少要租多少條船什麼意思?
(二)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1.學生嘗試解題,教師巡視指導。
2.多種方式感受進一法。
(1)畫圖表示
(2)數字表示:4,4,4,4,4,2,要租5+1=6(條)船。
(3)列式表示:224=5(條)2(人)
還多出的2人,應該再租一條船,共要租5+1=6(條)船。
3.比較辨析,理解進一法。
(1)討論辨析,明確進一法。
①有些同學認為租5條船就夠了,你怎麼想?
②餘下來的2人怎麼安排?
(2)比較最佳化,掌握列式表示法。
(三)檢驗結果,梳理強化。
1.回顧反思:他們至少需要6條船,解答正確嗎?
2.乘法驗證:5條船最多隻能坐20人,所以要坐22人至少要6條船。
三、質疑再探
師生總結:這節課你有收穫嗎?
餘數在生活中真是太調皮了,有時候需要加1,有時候需要舍掉,一不小心就會出錯。在今後的學習中、生活中,我們會經常遇到有餘數的問題,只要同學們認真審題,靜心思考,根據實際情況對餘數進行合理的取捨,就能成為餘數的好朋友。你還有什麼問題嗎?
四、運用拓展
(一)基本練習(第67頁做一做的第1題)
1.審題,理解題意。
2.思考,獨立解答。
3.質疑:結果為什麼要加1?
(二)變式練習( 教材第67頁做一做的第2題 )
1.小麗有10元錢,買3元一個的麵包,最多能買幾個?
(1)弄清題意。
(2)獨立解答。
(3)討論交流,理解舍餘法.
思考:餘下的1元,還夠再買一個麵包嗎?
2.用這些錢能買幾個4元的麵包?說說理由。
(三)綜合練習(教材第70頁練習十五的第8題)
學生獨立審題思考解答後,彙報交流,引導學生綜合考慮3種花的情況,以束數最少的花為標準確定。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學內容:認識長度單位米和釐米、會用米、釐米量,認識線段 量、畫線段。
教學目標:
知識點:1、使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在活動中,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和米,初步建立1釐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釐米。
3、使學生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釐米)
4、使學生初步認識線段,學習用刻度尺量和畫線段的長度(限整釐米)。
能力點:1、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
5、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識。
德育點:1、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合作意識,樹立自信心。
6、養成認真、一絲不苟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1、在活動中,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和米,初步建立1釐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釐米。
7、使學生初步認識線段。
教學難點:1、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學習用刻度尺量和畫線段的長度(限整釐米)。
8、建立長度觀念,會初步的估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課時安排:4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教材第1~3頁。
教學目標:
知識點:1、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透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釐米物體的長度。
3、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能力點: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點:使學生養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透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釐米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準備:各種尺子、硬幣、回形針、稜長1釐米的正方體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師:媽媽需要買一截鬆緊帶,需要多長呢?老師量過了,和你們桌上的小棒一樣長,請每個小組選擇一種實物量一量。
學生彙報量的結果。
問:奇怪了,同樣長的鬆緊帶,可你們量出的結果怎麼不一樣呢?
師:如果我們要得到一個統一的結果,最好用什麼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認識1釐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觀察,彙報。
A、數,按順序讀一讀。問:最左端是幾?尺子上的零表示什麼?叫零刻度。
B、線,有長有短,叫刻度線。
C、字母“cm”,表示釐米,釐米是一種常用的長度單位。
一釐米有多長?(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間的長度是1釐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釐米。還有哪段是1釐米?你發現了什麼?(每一大格都是1釐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們身邊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
用手比劃一下1釐米是多長。閉上眼睛想一想1釐米有多長。
2、認識幾釐米。
師:我們知道1釐米有多長,那2釐米、3釐米……又是多長?
問:2個1釐米是幾釐米?4釐米裡有幾個1釐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釐米的一段嗎?
3、用釐米量。
舉起藍紙條,估計一下他大約是幾釐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書上。
量鬆緊帶的長。
三、拓展運用:
1、判斷下面的量法對嗎?說明理由。
(1)沒對準0刻度線的。
(2)正確的。
(3)不是從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斷了,看不到0刻度線,怎麼辦?
3、小組合作量指定物體長度。
4、老師想量手腕一圈的長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嗎?(介紹各種尺子)
5、選擇尺子和自己感興趣的物體量一量。
課外蒐集資料:你還知道哪些長度單位?在古代,沒有尺子時,人們用什麼進行測量?(手腳)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長度。
課後小結: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教材第4頁。
教學目標:
知識點:1、使學生在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2、會用米尺量較長物體的長度,能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不同單位的工具進行測量。
3、根據1釐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讓學生了解釐米和米之間的進率,知道1米=100釐米。
能力點: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動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點:培養學生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使學生在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難點:根據1釐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讓學生了解釐米和米之間的進率,知道1米=100釐米。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準備:米尺、軟尺。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提問學生自己的哪個手指的寬是1釐米。
2.讓學生在尺上指出2釐米、4釐米、5釐米、8釐米、10釐米的實際長度。
3.用學生尺量數學教科書的長和寬,並回答量的結果。
4、一名用學生尺量黑板的長,一名學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長。發現了什麼?引出米尺。讓學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長度要量幾次,量完後,提問:“用哪種尺量黑板的長度更方便一些?”“量操場的長用哪種尺方便些?”
教師說明:“前面我們學習了長度單位釐米,知道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可以用釐米作單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場的長用釐米作單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釐米大的長度單位來量。今天我們就學習用米作單位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
板書課題:認識米 用米量
二、自主探究:
1、教師拿出米尺告訴學生它的長度是1米並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米尺或1米長的小棍,讓學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將兩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長度。
2、讓學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
3、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繩子,兩人一組量出1米、2米、3米的長度給大家看。
4、量出1米長的繩子,小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瞭解這根繩子有多少釐米。教師提問:“1米里有多少釐米?”“也就是1米等於多少釐米?”學生回答後,
教師板書:1米=100釐米。並讓學生齊讀兩遍。
三、拓展運用:
1、教師出示1盤捲尺,告訴學生這是1盤捲尺,用它可以量比較長的距離。量跳遠的距離。
2、找一找你身邊有什麼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
3、1米=( )釐米 100釐米=( )米
5米=( )釐米 200釐米=( )米
實踐活動:試測量一下教室的長度。
量跳遠的距離。
(指導學生:要先確定兩個點,一個是跳的起點,另一個是跳完後腳後跟所在的點(終點)。量的時候,尺子要從起點拉到終點,尺子要放平拉直,這樣才能量出準確的長度。)
課後小結: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教材第5頁。
教學目標:
知識點:1、創設情境,讓學生自己觀察、感知線段,體驗線段的兩個特徵:直的和可度量的。
2、透過實踐活動,使學生學會量線段、畫線段的方法。
能力點: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識以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德育點:培養學生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觀察、感知線段,體驗線段的兩個特徵:直的和可度量的。
教學難點:學會量線段、畫線段的方法。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準備:直尺、各種直、彎的實物若干。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出示一幅圖,有很多路有直的有彎的,問:走哪條路比較近?
為什麼?師:日常生活中這樣的事例還很多,下面我們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自主探究:
1、認識線段。學生拿出準備好的牙膏盒、藥盒、直和彎的吸管、鉛筆、繩子、直和彎的鐵絲等,看一看、摸一摸,你發現了什麼?
找出你認為直的東西。
從鉛筆的一端摸到另一端,我們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個點,另一端也看作一個點,把這兩個點叫做端點,書本的邊等都有兩個端點。
教師在黑板上畫一條線段,並在線段的兩端點兩個點,告訴學生這就叫做線段。
問:我們身邊哪些東西的邊可以看作線段?為什麼?
判斷下面哪些是線段?
2、線段可以度量嗎?
試量課本第5頁的線段,互相交流量法。師總結:先將尺子的0刻度對準線段的左端點,再看線段的右端點對著尺上的刻度數是幾就是幾釐米。
3、畫線段。
用手勢表示3釐米大約有多長。是畫3釐米長的線段,並說出畫法。
總結:從尺的0刻度開始畫起,鉛筆尖沿著尺子的邊一直畫到刻度3釐米的地方,再標上兩個端點,並且線上段下面寫上3釐米。
討論:用斷尺怎樣畫出3釐米長的線段?
三、拓展運用:
1、下圖有四個點,每兩點之間畫線段。
2、下面是小明從家到學校路線圖,你認為走哪條路最近?
3、畫一條5釐米長的線段。
本節課你有什麼收穫,還有什麼問題?
實踐活動:估一估,再量一量。
課後小結:
第四課時
教學內容:教材第6~7頁。
教學目標:
知識點:1、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線段,學會量整釐米上的線段,學會畫整釐米長的線段。
2、知道1釐米、1米的實際長度,鞏固用米尺量較長物體的長度,會估測物體的長度。
能力點:培養學生整理知識的能力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德育點:認真細心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學會量整釐米上的線段,學會畫整釐米長的線段。
教學難點:估測物體的長度。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準備:實物、尺子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這單元我們學了什麼?小組合作整理一下。
二、自主探究:
學生彙報整理的結果。
誰能比劃一下1釐米有多長,1米呢?我們身邊什麼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什麼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
如何測量物體的長度?什麼是線段?估測線段的長度。
三、拓展運用:
1、拿一張紙條,量出3釐米、5釐米、10釐米。
2、小組合作量鉛筆、本子、墨水瓶、成員的身高、課桌。
3、練習一第6題。先估測一下所量物體有幾個小方塊長,再用小方塊實際測量一下,然後將估測與實測的結果對比,修正自己的估測策略。
4、練習一的8題。先估計每條邊的長,再實際測量,交流測量的方法。
5、第9題,學生動手試一試,再計算,說明計算的方法。
6、第10題,先估計,再量一量。
開放題:1、數線段。
2、小紅離學校有三條路可走,走哪條路最近?
課後小結: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第一單元位置與方向
認識東、南、西、北方向
教學目標:
1.透過生活情境和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知道地圖上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2.在東、南、西、北中,給定一個方向(東、南、西或北)辨認其餘三個方向,並能用這些詞語描繪物體所在的方向。
3、藉助現實的數學活動,培養學生辨認方向的意識,發展空間觀念,體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教學重難點:
會在實景中辨認東、南、西、北,並能運用這些詞語來描繪物體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圖上的方向。
教學過程
一、兒歌鋪墊,引出新課
同學們,你們會背有關東、南、西、北方向的兒歌嗎?
讀了這首兒歌,你們能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嗎?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探究這個問題。(板書課題:認識東、南、西、北方向)
二.在生活情境中,探索、體驗新知
1、以4人小組為單位,根據兒歌讓學生在學校操場上辨認東、南、西、北方向。
2、生觀察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都有什麼建築物?
3、到教室,請各小組的記錄紙貼在黑板上,彙報交流各種不同的方法,上方定為什麼方向,為什麼這樣定?
4、學生討論各種不同方法後,教師講解地圖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引導學生按地圖的記錄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記錄,完成校園示意圖。再結合示意圖用“東、南、西、北”說一說各種景物所在的位置。
操場
教學樓
北
三.分層練習,鞏固新知
1、說一說教室裡東、南、西、北各有什麼?
2、用東、南、西、北這些詞語說一說你座位周圍同學所在的方向。
3、你說我做
4、合作完成教科書練習一的第2題。
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認識東、南、西、北方向
教學目標:
1.透過生活情境和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知道地圖上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2.使學生會看簡單的路線圖(四個方向),並能描述行走的路線。
3、藉助現實的數學活動,培養學生辨認方向的意識,發展空間觀念,體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教學重難點:
會在圖上辨認東、南、西、北,並能運用這些詞語來描繪物體所在的方向;能簡單的用四個方向描述行走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