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數學教案> 精選大班數學教案彙總六篇

大班數學教案

精選大班數學教案彙總六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大班數學教案6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班數學教案 篇1

  設計思路:

  大班幼兒已經有了較好的數概念認識,但是嘗試運用不同點數方法進行數量比較的能力相對欠缺,本次數學活動以競賽性遊戲“剪刀石頭布”貫穿始終,以“誰的豆子多”為主題,透過層層遞進、自主探究的不同點數方法,讓孩子在遊戲中興趣盎然的分享、演練“獲勝”的不同點數方法,將以往抽象的圖文學習模式轉化為以自身活動為主的遊戲活動,寓教於樂,使幼兒在過程中不斷理解和遵守遊戲規則,並獲得了多種數數、比較等方面的數學概念。活動延伸部分仍是以孩子的“遊戲戰利品”為載體,引發幼兒更多關於不同點數方法的思考,並鼓勵幼兒透過以後的操作探索活動發現更多又快又正確的點數方法,為以後的經驗提升奠定操作基礎。

  活動目標:

  1. 嘗試運用不用的數數方法對20以內的物體數量進行正確點數,並透過數量比較判斷輸贏。

  2. 在兩兩合作的競賽遊戲中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探究意識和大膽表述的能力。

  3. 體驗與同伴合作遊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20個操作盤,10筐蠶豆,磁性黑板一塊。

  活動過程:

  一、組織討論,引出遊戲

  提問:你們玩過剪刀石頭布的遊戲嗎?怎麼玩的?

  師生共同小結:說完剪刀石頭布才能一起出拳,剪刀贏布、石頭贏剪刀、布贏石頭、一樣的叫平局。

  二、 數豆子游戲,嘗試運用各種數數方法計數。

  1. 第一次遊戲,交待規則:

  (1)遊戲玩法:2人一組,每組一籃豆子,每人一個盤子

  聽老師說開始,就一起玩“剪刀石頭布”遊戲,誰贏了誰就拿一粒豆,

  聽到結束,大家立即停止遊戲,誰的豆子多誰就是獲勝者。

  (2)幼兒合作遊戲:

  (3)共同進行遊戲分析:數數你贏了幾粒豆,比比誰的多?講講你的獲勝方法!

  (4)小結:兩個好朋友一起玩《誰的豆豆多》這個遊戲的時候,要分別數數自己和好朋友各有幾粒豆,誰的豆子多,誰就獲勝。

  2.第二次遊戲,交待規則:

  (1)換個朋友,兩人一組;誰贏了誰就從籃子裡抓一把豆子;用和剛剛不一樣的方法數數你得到了幾粒豆,誰的豆子多,誰就贏

  (2)幼兒再次遊戲

  (3)提問分析:剛剛誰贏了,你是怎麼數的?能不能用不一樣的更快速的方法數一數?

  (4)師生共同進行2個2個點數方法的鞏固,並驗證本次遊戲兩個好朋友贏得的豆子數量。

  (5)小結:今天我們在“誰的豆豆多”的遊戲中,既玩了“剪刀石頭布”的遊戲,我們運用了不同的快速點數的方法,在最快的時間就知道誰輸誰贏。

  三、 給與孩子游戲獎勵,提升並進行經驗遷移

  1. 引發幼兒討論:這麼多蠶豆你們想和誰分享?可以用什麼方法知道夠不夠呢?有什麼更好更快速的方法數一數呢?

  2. 幼兒講述並適當演示

  3. 拓展遷移:孩子們說了各種不同的點數方法,到底哪一種方法更快更準確,大家可以回教室擺一擺、試一試,數一數,再把結果告訴老師好嗎?

大班數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幼兒在回憶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透過對鐘面的觀察與操作了解秒針、分針、時針的執行關係。

  2、認識整點、半點及的讀法及記錄方法。

  3、在活動中誘發幼兒形成遵守時間與愛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活動準備:

  1、教具:有關各種時鐘的幻燈片;時鐘一面,可活動鐘面一隻;表示7、8、9、10點鐘的鐘面各一隻,時間記錄卡各一張。

  2、學具:幼兒觀察記錄表每人一份,活動鐘面每人一份;實物時鐘4只。

  活動過程:

  一、調動已有經驗,回憶相關知識。

  1、前段時間我們小朋友和老師一起做了有關時鐘的調查,知道時鐘有好多好多種。現在請你看看老師從網上下載的鐘,看看你認識它嗎?

  2、依次出示幻燈片,幼兒講名稱。

  3、剛才我們所見到的只是時鐘家族的一部分,它可能還有其他的種類,我們以後再來探討。

  4、上次我們已經認識過鐘面,來告訴大家,最長的針叫(秒針),有點長的針叫(分針),最短的針叫時針。鐘面上一共有多少個數字(12),最上面的是數字 12,然後依次是1、2……11。請你好好回憶一下,時鐘裡的指標是朝哪一個方向走的?(1……12)對了,這樣的方向就叫順時針方向。

  二、交流調查表,說說自己在什麼時間,正在幹什麼?

  1、小朋友們說的真好,那你知道我們人為什麼要使用鍾嗎?

  2、鍾與我們人的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前幾天我們小朋友已經做過了一個調查,將自己活動的時間記錄了下來,現在請你拿出自己的調查表,說說你在什麼時間在幹什麼?你只要說出長針在幾,短針在幾的時候,你在幹什麼?好我們先自己說。

  3、誰願意上來說給大家聽。(請3—4個小朋友上來說)。

  4、說的真好,鐘面上的指標在不停的發生著變化,它們在執行中有什麼關係呢?

  5、老師為你們準備了幾個時鐘,請你看看裡面有幾根指標,(兩根)你猜猜看是哪兩根針呢?(分針與時針),那秒針在哪兒呢?聽(滴答)聲就是秒針在跑。那他們兩在執行時有什麼關係呢?下面請我們小朋友們去玩一玩,看看他們之間到底有什麼秘密?注意,撥指標的時候一定要按照順時針方向撥。

  6、說說看,你們都發現了什麼?說的真好,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格,這就表示一個小時。

  7、那麼長針、短針指著的數字又是表示幾點鐘呢?別急,老師來向你們介紹。

  三、認識整點、半點以及它們的記錄方法。

  1、好,先請你們聽一個好聽的故事。

  2、教師有表情的講述故事《小明秋遊》,邊講邊出示相關時間的鐘面。

  四、師:今天老師今天帶來了幾張小朋友在幼兒園的生活圖片我們來看一看吧!

  1、看小朋友們在做什麼呢?是幾點吃早點呢?小朋友拿出你們椅子下的鐘面撥一撥吧!

  2、小朋友們在做什麼?是幾點上課呢?小朋友撥一撥吧!

  3、小朋友們在做什麼?是幾點睡覺呢?幼兒操作。

  4、小朋友們在做什麼?是幾點起床呢?幼兒操作。

  5、小朋友們在做什麼?下午是幾點戶外活動呢?幼兒操作。

  6、小朋友們在做什麼?是幾點離園呢?幼兒操作。

  五、遊戲操作:

  1、教師演示電腦小遊戲請個別幼兒來操作。

  師:今天老師還給小朋友帶來了一個很好玩的時鐘遊戲,你們看!當小丑報出時間,小朋友可以按動時鐘耳朵上的箭頭,轉到你認為正確的位置,然後單擊下方確定,小丑會做出對錯判斷,

  2、幼兒合唱歌曲,上機操作.

  小朋友你們想玩玩這個遊戲嗎?那我們一起去電腦房上機之前,我們一起唱首關於歌好嗎?

大班數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複習10以內數的加減運算,會用算式列題。

  2、透過討論知道有些文具是一年級小學生必備的,而有些文具是今後才會用到的。

  3、能大膽的發表自己的見解。

  活動準備:

  用幼兒和老師共同收集的文具佈置“小小文具超市”

  幼兒每人一份錢(錢的數目從5~10)

  每組一個塑膠框

  計算用的紙和筆

  有關“文具”的文字卡片若干

  活動過程:

一、超市買文具

  1、教師:“再過不久,我們小朋友即將讀小學一年級,上學時需要文具,今天,請小朋友到”文具小超市“買你們需要的文具。”

  2、每位小朋友從塑膠框那那一份錢,請你用手中的錢去買文具,要求買的文具的總價格就是你手中的錢的數字。

  3、幼兒根據各自不同的數字購買文具,並用算式列出所購買的文具式題。

  4、請個別幼兒說說:我買了……文具,算題是……。

  二、討論:哪些文具是一年級所必須準備的?

  1、每組小朋友把買來的文具都集中在一起,大家看一看,這些文具是不是一位一年級小學生必須準備的。

  2、小組成員之間相互討論,並能做出適當調整。

  鼓勵幼兒把重複或者不需要的文具放回超市,並重新拿回一些大家認為是必須的的文具。

  3、集體討論

  請個別小組展示所購買的文具。

  (1)請大家看看,哪些文具是一年級小學生必須準備的?說說你們的理由?

  (2)幼兒邊說老師邊出示相應的文字卡片。

  (3)除了這些還有什麼文具是一年級小學生必須準備的?

  (4)師生共同總結。

  4、被排除的這些文具,在我們今後的學習中還是會用到,除了這些,你們還知道有哪些文具嗎?

  附:課後反思

  1、重視對數學學習興趣和情感的培養。

  幼兒園的數學不象小學一定要掌握多少知識,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習數學活動的興趣,所以我們常常可以看到,老師為某一個數學活動準備了豐富多彩的材料,甚至會結合故事、情景進行數學活動。

  2、將數學活動生活化。

  生活中的數學比較零散,大班進行10以內加減運算總會結合角色遊戲。例如在數學活動“小兔文具小超市”的情境展開:小豬有一張一次性消費的9元券,它想去小兔超市買牙膏,店裡有2元、3元、4元、5元等不同價格的`牙膏,小豬想了想,買了2支4元的牙膏。

  這時老師提問:“小豬券上的錢用完了嗎?你覺得怎樣買才更加合理?”

  出現了3種不同的答案:

  1.券上還剩1元錢,小豬這樣買就浪費了。

  2.小豬應該買2支4元的和1支1元的牙膏,這樣正好是9元。

  3.買1支4元和1支5元。

  3、讓幼兒與材料互動。

  給幼兒提供豐富的操作材料,讓幼兒是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獲得有關數學經驗的。例如,在進行10以內的數的組成時,都是透過動手操作獲得數的組成,經過老師的點撥掌握10以內數的組成。

大班數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熟練計算10以內的加減法算式,加深認識加減法間的關係。

  2.透過多種形式的練習,使幼兒能正確、迅速地口算10以內加減法,提高計算能力。

  3.逐步培養幼兒數學思考能力,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等。

  4.提高幼兒思維的敏捷性。

  5.發展目測力、判斷力。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是使學生自主學會10的加減法。

  教學難點:是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活動準備

  1、背景圖一幅

  2、小鴨子、小魚、蘋果、小花等卡片若干

  活動過程

  一、匯入

  1、遊戲:教師帶領幼兒做手指遊戲,引入話題

  師:剛才我們變了很多小動物出來,今天小動物們都來森林裡玩了,看,哪些小動物來了 …

  2、教師引導幼兒說出背景圖內容

  二、教師出示背景圖

  1、引導幼兒看圖回答問題

  池塘裡先游來了5只小鴨子,又來了2只小鴨子,現在,池塘裡一共有幾隻小鴨子?

  3.啟發幼兒說出用什麼方法算出來的?

  4.請幼兒口頭說出算式。

  5.老師出示算式卡,全班幼兒齊聲讀算式。

  6.提問:如果池塘裡先游來2只小鴨子,後游來5只小鴨子,應該怎樣說出算式?

  7.請幼兒說出相關的算式

  三、教師創設情境並提問

  1、師:池塘裡的7只小鴨子有2只玩累了,先回家了,現在池塘裡有幾隻小鴨子了?

  2.指定幼兒回答並說出用什麼方法算出來的?

  3.請幼兒口頭說出算式。

  4.老師出示算式卡,全班幼兒齊聲讀算式。

  四、以相同方式請幼兒看圖說出相關算式

  師:天空中有6只小鳥,又飛來了兩隻,一共有幾隻了?

  請幼兒討論並回答。

  師:大樹上有10個蘋果,被小鳥捉走了兩個,還剩幾個?

  以相同方式請部分幼兒說出算式

  五、活動結束:

  遊戲——郵遞員

  請幼兒以“送信”的方式大聲說出信封上的數學算式,讓幼兒在快樂的遊戲中鞏固10以內的加減法。

  教學反思

  應用題教學一直是我們教學的一個難點,幼兒主要是看圖應用題。可我們要注重幼兒對數學資訊的發現,與數學資訊的組織,如果我們能把這些看圖練習題加上數學語言,組織形成一道解決問題,一來增加興趣,二來為進一步應用題學習打下基礎,是十分可取的。

  所以,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想應該把應用題的教學溶入每節課當中,減化了解決問題的難度,使幼兒接受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單一隻教應用題的效果好得多。

  小百科:數字分好幾種,阿拉伯數字是最普遍的一種。阿拉伯數字並不是阿拉伯人發明的而是印度人發明的,實際應該列為印度語言,只是先傳播到阿拉伯,然後傳向世界的,所以稱之為“阿拉伯數字”。

大班數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複習鞏固對單數雙數的認識。

  2、體驗遊戲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提供1~10的撲克牌,獎品(小紅星若干)。1~10數字卡片人手一套,1~10數學印章,印泥。

  2、貼絨圓形寶寶5個,貼絨數字1~10,毛線拉出的格子圖。

  活動過程:

  一、幼兒集體活動。

  1、引導幼兒看絨板上排列的圓形寶寶,每排有幾個,並用相應的數字進行記錄。

  2、為圓形寶寶排隊,教師示範圓形寶形容詞如何兩兩排隊。1~5數量由教師演示,其他各數請幼兒完成。

  3、觀察圓形寶寶排的佇列。複習單數與雙數。兩個兩個配對後有一個單獨的,表示這些物體數量的數叫單數。兩個兩個配對後沒有童個剩下的,表示這些物體數量的數叫雙數。

  4、區別10以內單雙數。教師任指1~10某一數,引導幼兒觀察是單數還是雙數,說出判斷的依據。

  二、幼兒操作活動。

  1、遊戲:看誰舉得又對又快。

  請幼兒將數字卡1~10按序排好,教師發出“單數”或“雙數”的指令,幼兒迅速舉出相應的數字卡,並用語言表達“幾是單數”或“幾是雙數”。

  2、指導幼兒完成“單雙數塗色”、“誰的車多”、“動物回家”的練習。

  三、遊戲:玩撲克。

  1、幼兒兩兩結伴遊戲。

  2、將1~10的撲克牌,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然後將其反扣在墊子上,雙方根據商定的規則輪流發出指令和操作。

  (1)翻出所有的單數或雙數,翻出比某數大或小的單數、雙數。

  (2)翻出某數的小鄰居和大鄰居,說一說各是單數還是雙數。

  3、按單數或雙數分別進行撲克接龍,讓幼兒進一步感知單數和雙數。

  4、教師給能夠操作的幼兒發獎品,獎品多者為勝。

大班數學教案 篇6

  設計意圖:

  數學活動對幼兒來說是一種比較抽象、枯燥的活動。在長期的教學中發現:幼兒已漸漸不滿足於以傳授為主的教學模式、不滿足於教具與學具的操作、不滿足於學習10以內的數、不滿足於有章有節地學習數學、不滿足於在活動室內學習數學等等,幼兒學習數學的積極性老調動不高。《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到: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於是,我開始思考:如何讓幼兒在生活中與遊戲中輕輕鬆鬆地學習數學;如何變“傳授為主”為“以幼兒為主”的學習方式,讓幼兒真正地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於是,我嘗試設計並實施了以下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活動目標:

  透過實踐活動,學會用自己的方法分類統計生活中物品的數量,從中體驗數學的有趣及重要。

  活動準備:

  教師事先選擇好實踐的場地(幼兒園內),並親自實踐一遍做好記錄,心中有數;紙、筆。

  活動過程:

  (一)複習鞏固:

  1、你能從1數到幾?數數看。

  2、更快的數數方法:5個5個地數,10個10個地數。

  3、100以內的隨便一個數你會寫嗎?試試看(請幾個幼兒到黑板上聽寫)。

  (注:此環節的目的在於教師瞭解幼兒在實踐活動中必備的一些相關知識掌握如何,以便在活動中更好地把握。)

  (二)聯絡生活:

  1、在生活中,你碰到什麼東西要用數來數?舉例子。

  2、在幼兒園裡也藏了許多數,請小朋友們說說。

  3、用什麼方法統計方便?(每5個或10個記錄一次,然後5個5個或10個10個地數;列表統計等)

  (三)提出任務:

  1、分組統計並分類統計幼兒園裡的一些物品(教師根據幼兒組的能力差異進行分配)。

  一組:車棚——車有幾輛?腳踏車幾輛?摩托車幾輛?每種顏色的車各幾輛?

  二組:前操場、後操場——樹有幾棵?前、後操場各幾棵?大樹、小樹各幾棵?

  三組:架空場地——柱子有幾根?白色的幾根?綠色的幾根?圓的、方的各幾根?

  (前三組讓幼兒“統計——分類——再統計”,從中明白總數比分出

  去的數多,幾個分出去的數合起來等於總數)

  四組:電腦室——電腦有幾臺?在場辦公的教師有幾位?其中長頭髮幾個?短頭髮幾個?(檢驗幼兒如何解決“判斷頭髮長與短的標準”)

  五組:教師辦公室——教師辦公用的桌子有幾張?椅子有幾張?哪個多?多多少?哪個少?少多少?(數的比較和一對一對應)

  六組:一樓架空——吊燈有幾盞?(70多盞,幼兒要數準確不太容易,檢驗幼兒100以內的數數)

  七組:樓道——從一樓到五樓要爬幾層樓梯?共有幾級臺階?每層樓分別有幾級臺階?(每層樓的高度不一樣,讓幼兒發現樓層高臺階就多)

  2、要求:

  ①合理分工與合作;

  ②用自己的方法進行分類、統計與記錄;

  ③學會驗證所統計的數。

  3、幼兒執行任務,教師觀察、瞭解個別組幼兒實踐情況。

  4、幼兒彙報任務完成情況,教師根據實際情況提出新任務。

  5、集中交流(每組選派一名幼兒彙報與交流):

  ①你們統計什麼?統計結果如何?

  ②你們在實踐過程中是怎樣分工合作的?

  ③你們碰到過什麼困難嗎?有沒有想到解決的辦法?

  (四)佈置作業——課後實踐:

  請幼兒回家後,找一找家中或周圍環境中有哪些事物可數,數數看,並用圖表的形式記錄下來。

  活動記錄與反思:《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科學領域的第四個目標提到: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從這一目標理念出發,我設計了此活動。實施後,效果非常好,預定的目標得到很好地達成,幼兒在實踐過程中,各種綜合能力(合作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判斷能力、克服與戰勝困難的能力、應變能力等)得到了有效發展。

  觀察小記:

  (一)第四組彙報員李琰小朋友先跑過來彙報:“黃老師,我們組完成任務了,電腦37臺,辦公的老師17個,5個長頭髮,5個短頭髮。”黃老師:“5個長頭髮,5個短頭髮,共有幾位老師?”“10位”黃老師:“那麼17位老師中,其他的老師頭髮怎麼樣?”“啊——??”整組小朋友又衝向電腦室(孩子們已經意識到分類統計時出錯了)。第二次彙報時說:“黃老師,看長頭髮、短頭髮太難了,老師們有的坐在很後面,有的一直走來走去的,我們都數亂掉了,還有一位長頭髮的老師說我們吵死了,我們只好下來了。”(是啊,這一分類難度太大了,況且長頭髮、短頭髮要以什麼標準來判斷都不確定,我本是有意試試,可是孩子們卻是如此認真。我的過失是:沒有事先與電腦室的老師通個氣,更沒有交代孩子們到了電腦室應如何處事,以致出現了“吵死了,只好下來”的結局。)黃老師:“你們小組誰有辦法解決這些問題?”“我們跟老師們說我們是在學習,不是吵”;“我們講話要小聲點,不要影響老師辦公”;“我們每人數一排”;“頭髮超過肩膀就是長頭髮,沒有超過就是短頭髮”。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第三次上了電腦室……

  (二)第一組彙報員蘇菲楠小朋友說:“黃老師,車棚裡的摩托車有19輛,腳踏車有3輛。按顏色數,我們一直忘了這個數字的車是什麼顏色的,讓我們再數數看。”(孩子們認真地在執行任務,只是碰到了困難,可是他們並不想放棄。)過了一會兒,又來彙報了:“黃老師,摩托車19輛,11輛黑色的、6輛白色的、2輛紅色的;腳踏車3輛,1輛綠色的、2輛白色的。我們是用水彩筆做記號的,這樣就不會亂掉了。”(這一群小傢伙想到了解決困難的方法,而且統計得非常準確。)

  (三)第二組彙報員杜倩雲小朋友說:“黃老師,我們完成任務了,第二個任務是什麼?我們可以到別組去數數看嗎?等一下就可以看看是他們數得對還是我們數得對。”(孩子們對此活動如此熱情,有繼續執行任務的慾望,並向老師提出了他們想執行的任務,多麼有主見的一群孩子呀。)

  此活動選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透過實踐活動的形式學習數學,非常受幼兒的歡迎。孩子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充分地發揮,真正使數學活動生活化、遊戲化,孩子們從中體驗到數學的有趣和重要。

  案例點評:

  此活動選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透過實踐活動的形式學習數學,非常受幼兒的歡迎。幼兒在實踐過程中,各種綜合能力(合作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判斷能力、克服與戰勝困難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應變能力等)得到了有效發展。孩子們的積極性、主動性的到充分地發揮,真正使數學活動生活化、遊戲化,孩子們從中體驗數學的有趣和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