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有關二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集合七篇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有關二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集合七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說課稿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二年級數學說課稿7篇,歡迎大家分享。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上午好!很高興有這樣一個機會在這裡與大家共同學習交流,真心希望我們的這次交流能為師弟、師妹們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那也更真誠希望各位能為我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下冊《找規律》這一課。我在設計本節課時,力求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將教材的意圖和學生的認知特點有機結合,整堂課以學生的參與活動為主線,透過學生的親身體驗,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在探索中求知,在求知中快樂,在快樂中體驗數學的魅力。基於以上的教育教學理念,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確立、教法、學法以及教學流程等方面來談一下我對本課的教學構思與設計。

  一、說教材:

  本課時的教學的內容是第九單元第一課時內容。在一年級下冊教材中,學生已經學習了一些圖形和數列的簡單排列規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繼續讓學生探索圖形和數列的排列規律。教材的內容選擇注意聯絡生活實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了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而且活動性和探究性較強。

  二、說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根據新課程的要求及教材的特點,充分考慮到二年級學生的心智水平,並在對教學效果進行全面預測的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透過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引導學生髮現圖形的迴圈排列規律。

  2.過程方法目標:透過觀察、猜想、驗證、操作等活動,初步發展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意識。

  3.情感態度目標: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充分感受數學的價值,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規律的排列隱含著數學知識,初步培養學生髮現和欣賞數學美的意識。

  教學重點、難點:知道並且能找到圖形的排列規律,知道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會用數學。

  三、說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積極參與的機會,使他們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在教學中努力挖掘學生身邊的學習資源,為他們建立一個發現、探索的思維空間,使學生能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整個教學過程圍繞到小兔家中做客一系列活動展開,為孩子營造一個輕鬆快樂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在情境中發現數學知識,學習數學知識,應用數學知識。

  四、說學法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透過動手擺一擺、畫一畫等方法找出圖形的排列規律,同時讓學生動手設計有規律的圖案,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和應用能力。

  五、說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規律

  運用課件出示路邊的景物,與學生一同欣賞美景中,回顧學過的數學規律,從而引入本課主題“找規律”。接下來出示小兔家的密碼門,與孩子們一同探討密碼的設定,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情感。

  (二)合作探索,尋找規律

  出示小兔家牆壁和地板的設計圖片,找出其中的迴圈排列規律。在尋找規律環節中,先請學生獨立觀察思考,探索規律,在學生充分討論和觀察後,透過課件用動畫演示圖形排列的迴圈規律,使學生直觀地感受到圖形的排列規律,加深認知。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交流中思考,在探索中思考,獲取新的知識,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動手操作,感知規律

  首先是小兔乖乖熱情好客,出示按一定律排列好的水果,要學生接著往下排。

  然後在此基礎上老師出示一組圖形,讓學生自己動手用學具擺擺,加強感知。以猜一猜、擺一擺、排一排等環節,取代練習中單調的順時針排列的圖形,更加激發了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

  (四)經歷實踐,創造規律

  以幫助小兔乖乖設計窗簾圖案為主線,讓同學們應用今天學的知識,做個小小設計師。最後透過設計 “窗簾”圖案的遊戲,培養了學生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積極動腦,大膽探索,創新思維得到充分發揮。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絡在一起,將知識的內涵和外延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拓寬了學生知識面,使課堂內容得到了延伸,增強了學生再學習、再創造的信心。

  (五)全課總結,昇華規律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許多多有規律的事物在美化著我們的生活,也正是因為數學規律的合理應用,才使得我們的生活環境多姿多彩,所以親愛的孩子們,我們要善於用自己充滿智慧的眼睛去發現規律,用勤勞的雙手去運用規律,那麼,我們的生活就會裝扮得更加美麗!

  以上我就從幾個方面交流了我對本課的構思與設計,當然,還有很多的缺憾與不足,還懇請各位給予批評、指導。說到這裡,我想起了葉瀾教授的一段話,她說:我們之所以把教學改革的實踐目標鎖定在探索,創造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上。因為,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上,師生才是全身心的投入,他們不只是在教和學,他們還在感受課堂中生命的湧動和成長,也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才能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發展,教師的勞動才會閃現出創造的光輝和人格的魅力。那麼,真心希望各位師弟,師妹們能從我的說課中有那麼一點點的收穫。更真心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夠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天去多學,多看,多練,那麼你就會發現:生活,雖平淡卻浸透著精彩,工作,雖勞累卻飽含著充實與快樂!

  最後,我想把我工作中總結的幾句話送給大家:

   幹工作,相信自己;肯努力,做好自己;常反思,看清自己;多學習,充實自己。

   用反思回首昨天, 因為那裡沉澱著經驗;

  用踏實經營今天, 因為這裡書寫著輝煌;

  用驚喜期待明天, 因為那裡充滿著希望。

  對於教育教學,年輕的我們永遠是在路上,我們堅信:只要把臉迎向太陽,撒在臉上的總會是陽光。謝謝!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們來看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這部分教材共安排了兩道例題,是在學習了連加、連減之後,進一步研究數的計算。在編排上與連加、連減基本相同,也是配合例題各安排了一幅情境圖,用圖幫助學生理解加減混合的意義和計算順序,同時還在算式中用線標明計算順序和第一步算出的得數。圖形編排的處理,有利於學生從看著第一步算出的得數計算第二步逐步過渡到將第一步算出的得數記憶在頭腦裡去完成第二步計算,從此逐步提高學生的計算水平。加減混合對學生以後學習100以內的進位加減打下基礎,以上知識對學生後續學習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1)引導學生經歷從實際情境種抽象出加減混合計算的數學問題的過程,直觀地理解加減混合計算的意義。(2)掌握加減混合式題的計算順序,能正確的進行100以內數的加減混合計算。(3)初步學習用加減混合計算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體會加減混合計算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絡。

  2、能力目標:讓學生學會看圖、說圖、理解圖意,瞭解語言和圖案之間的關係,培養學生運用數學語言表達圖意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和組織能力,逐步養成積極探索科學的精神。

  3、情感德育目標:透過學習加減混合計算順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愛美的情操,讓學生了解加減混合計算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重點是掌握運算順序和計算方法,能正確地計算。同時掌握運算順序和計算方法,能正確地計算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那麼,怎麼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呢?我準備採取以下兩個措施:

  二、教學過程設計

  接下來我將重點向各位專家介紹本節課的教學過程設計: 我首先透過一個電腦的情境設計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提出新問題,讓學生進入新知識的學習,創設一種探索的情景:動物王國聯歡會,所有的小動物都來參加巨大的盛會,樹上機靈的小猴,草地裡奔跑的小鹿,蹦跳的小兔,小貓、小狗……都來了,還有湖裡歡樂遊玩的4只白天鵝,這時又飛來了3只白天鵝。丟擲問題:湖裡有4只天鵝,又飛來了3只,湖裡一共有幾隻白天鵝?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4 3。再顯示從7只天鵝裡飛走了2只的場面。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發現湖裡天鵝只數發生了什麼變化?學生交流討論提出問題:現在湖裡還有幾隻天鵝?教師配合學生說的在4 3後面板書“-2”把算式寫完整“4 3-2”,提出問題:為什麼要在4加3後面減2?應到學生觀察圖畫說清圖意,說明算理,從而實現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討論:結合圖上的天鵝只數的變化過程,確定先算什麼再算什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組織彙報、交流計算方法。根據學生說的出示:4 3-2並標明計算順序。啟發學生思考第二步是幾減2?為什麼是7減2?

  進一步的我們設計第二個情景:“草地上原來有4只小鹿在奔跑打鬧,突然離開了2只後,又跑來了3只”連續變化的畫面。引導學生根據畫面說出圖意,並提出數學問題:“現在草地上有幾隻小鹿?”結合學生回答寫出算式並板書:4-2 3=()啟發學生思考:上面的算式應先算什麼,再算什麼?引導學生說出計算順序以及算理,配合學生說的出示思維線並板書:4-2 3=5。

  透過情景的設計引導同學們進行探討交流,師生共同歸納小結加減混合計算的運算順序:計算加減混合式題,要按照從左到右的順序進行計算。

  結合一年級學生學情特點,激發學生求知慾,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我設計闖關練習,闖關一:首先幫助小猴解決問題:小猴爬到樹上首先摘了7個香蕉,不小心掉了4個,接著又摘了1個,現在小猴手中有幾個香蕉?透過闖關練習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勇於回答問題的學習習慣。為什麼要設計闖關一內容呢,是為了進一步培養學生動眼,動腦,動嘴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及表達能力。闖關二:出示課本75頁做一做練習:看誰算得又快又準確,並說明算理,同時我們設計闖關2的內容是讓學生深刻感受到加減混合計算與我們生活的緊密聯絡。闖關三:完成課本76頁計算題,在完成本題時我力求練習形式新穎,有趣,我會採用開火車,搶答等形式彙報計算結果。同時我們設計闖關三的環節為今後學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做好鋪墊,體現我們教材的前後呼應與連貫。透過一系列的闖關練習,師生互動,讓學生分析,思考然後及時的進行小結。

  下面是我本節課的一個板書設計,板書設計體現嚴謹美觀,起到畫龍點睛構建知識結構的作用。

  三、教學反饋與評價

  1、教學反饋是檢驗教學目標實現的重要環節,即教師以觀察學生的語言,表情及答題情況判斷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本節課設計三個反饋環節:

  ①透過闖關搶答,鞏固練習達到知識技能目標;

  ②透過練習說圖意,交流、彙報達到能力目標;

  ③透過課後練習,應用實踐達到感情德育目標。

  2、教學評價,對回答正確的學生要給予充分的肯定,有創新的要給予表揚,有知識障礙的,給予耐心的引導、糾正、鼓勵,透過教學評價以激勵學生奮發學習。

  四、教學說明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說明數學教學既要傳授知識又要傳授思想方法,是培養學生創造思維的有效途徑。為此本節課作以下幾點設計說明:

  1、在組織教學過程中,重視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圍繞“引發—探求—歸納—應用”四個環節組織教學,如在例題1、2中透過情境設計,引發問題的產生,探求歸納加減混合計算順序,加強應用與實踐來組織教學過程,注意知識間的銜接與連貫,這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2、在教學方法上,我主要採用了啟發與探索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輔以講練結合,師生互動,皆在透過教師的啟發、引導,學生的步步深入,從各個反饋層面收集資訊,保證師生的思維同步,達到教與學的和諧統一。這符合“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

  3、加強了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培養學生動眼(及觀察)、動嘴、動腦的能力。堅持以人為本,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把教師的知識傳授過程轉化成學生認知的探索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探索獲取知識的途徑。

  思考問題的方法,做到學有所思,思有所得,練有所獲,在學習中產生一種成功的體驗。提高學習興趣,也體現了“一培養學生的能力為中心”的教育思想。

  4、重視教學過程中思想的滲透,創造出創新的思維空間。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青島版教材小學數學第三冊第九單元以親近大海為主題的關於“統計”的知識。在認真學習《數學課程標準》,深入鑽研教材,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我準備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及學情分析

  統計是數學課程標準規定的四個領域之一,屬於“統計與機率”的知識。數學課程標準增加了統計的有關內容,要求第一學段的學生對資料統計的過程要有所體驗,學習一些簡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資料的方法,並能根據統計結果回答一些簡單的問題。本節課的統計知識是學生第三次接觸統計知識,在一年級上冊以“我又換牙了”初步認識了統計。在一年級下冊以

  “我們的鞋碼”為主題學會了用“正”字的方法進行統計資料。透過學習學生已經經歷了簡單的統計過程,初步感受到了統計的意義,形成了簡單的統計意識。能夠運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資料,初步認識了條形統計圖和簡單的統計表,並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資料提出並回答問題。有了這兩部分知識做基礎,我們二年級上冊的教材設計了以“親近大海”為主題,學習有關分類統計的知識,它是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統計知識的基礎。

  從“統計”這兩個字眼上我們不難發現,它是讓我們帶領學生去經歷資料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前兩冊統計的學習是這樣的,那麼本節教材的學習更是這樣。這正是課程標準中提出並倡導的“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我想本節課在如何引領學生去經歷學習的過程,去品嚐學習的樂趣,去享受成功的喜悅上顯得更為重要。

  二、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根據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的分析我認為本節課的

  知識目標是:結合現實情境經歷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過程,初步學會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分類統計,完成相應的統計表,感受分類統計的多樣性和統計結果的一致性,。

  能力目標是:結合例項,培養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合作意識與實踐能力,發展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是: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在數學活動中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探索按不同的標準對事物進行分類統計的方法。

  教學難點是:理解不同的分類標準。

  三、教法設計及學法指導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下面的教法和學法:

  1、緊密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注重創設生活情境。學生透過夏天海濱浴場上呈現出豐富的數學資訊,透過學生提出的問題引出對分類統計的學習。

  2、引導學生在主動思考的基礎上,以小組合作為主,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對知識和方法不是直接的揭示,也不強加給學生,而是靠學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礎上,與同伴一起探索獲得。這樣的安排既有利於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索的習慣,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使學習過程成為主動的、生動活潑的有個性的過程,同時也有利於學生合作意識的養成。

  3、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呈現出來的學習習慣和情感態度。

  四、教學準備:

  一堂課要取得成功,必須作好充分的準備,為此,我作了以下準備:課件、學生2份題簽等。

  五、說教學過程

  這節課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進一步體驗資料的收集、整理過程,體驗分類統計的多樣性和統計結果的一致性。與一年級統計內容相比,最大的區別是讓學生學會按不同的標準對事物進行分類,並加以統計。本節課的統計過程對學生來說難度不大,那麼如何來突破重點和難點呢?我們的教材是呈現了一幅夏日海濱浴場這一學生特別喜愛的場所,為學生提供了一些有用的資訊,組織學生提出“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海面上一共有多少隻船?”兩個重點問題。根據第一個問題,重點就是引導學生探索不同的標準來分類統計的方法。第二個問題重點就是組織學生鞏固按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統計的方法。面對教材的這種情況,我有兩點自己不同的處理方法:

  首先創造性的使用教材。把教材中游泳的人數減少了幾個,呈現出了一幅比較清晰的畫面。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不讓學生受到人多的干擾,為順利學習分類統計做好基礎。這也正是體現了新課程所倡導的作為實驗教師可以偎教材,但不拘泥於教材的說法。

  其次在解決“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這一問題中,我們書上直接給出了兩種分類統計的標準:一種是按男女分,一種是按是不是戴游泳帽分。我在設計時感覺根據知識和經驗,絕大多數學生能夠探究出分類統計的方法,就把對這個問題的解決,設計為小組合作探究來學習,而不是直接給出按標準。我認為這樣做即使學生探究不出分類的統計方法,在這個探索活動中學生也將得到其他方面的鍛鍊。而且,只有在他們探究的過程中參與交流,老師才能瞭解學生的原始思維狀態,把握新舊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自主的建構知識。

  有了我對教材的認識和我備課的這些想法,以及確定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三個環節,一、創設情境,激趣引入。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三、拓展應用,鞏固深化。讓學生在層層遞進的活動中學習數學,發展思維。

  一、創設情境,激趣引入

  首先透過談話的形式匯入,再播放一段美麗的海邊錄相,引出書上的主題圖,再重點提出“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海面上一共有多少隻船?”2個問題?在本環節我注意了3點:第一點讓學生猜一猜錄影中跑向大海的小朋友去幹什麼?引起學生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成功的一半”第二點在學生充分識圖後,我注重了從下到上,有順序的進行了一個小總結。這樣做的目的是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教育。第三點在學生提完問題後我注重了一個全面性的總結。目的是使學生認識到透過一幅圖提出的問題是多樣的,今天就重點來解決2個。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課程標準》指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課堂要為學生留下足夠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間,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並與同伴交流,以利於學生的數學學習。教學中,透過老師引導學生探索按不同分類標準統計“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達到合作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在這個環節中,我分了三個小環節完成:

  第一個小環節:討論解決“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首先讓學生思考:你準備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在與同伴交流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彙報交流啟發他們說出不同的分類統計方法,如:可以按性別分類統計,可以按是否戴游泳帽分類統計,可以按是否戴游泳圈分類統計。在交流彙報這個環節中,不怕花大量時間,努力營造一種民主、愉快的氛圍,鼓勵學生說出多種方法,讓學生既要表達自己的想法,又要學會傾聽同學的觀點,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成為一種需要。在完成統計表時,讓同位合作選擇一種或兩種分類方法完成統計表,初步掌握分類統計的方法。

  我認為在探索活動中,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必不可少。獨立思考能很好的培養學生數學思維和創新精神,但是他們因為受知識水平、能力水平的侷限性,有的思考結果可能是不完全的,甚至是完全錯誤的,交流能讓他們對自己的思維結果積極的進行反思,逐漸走向合理。經過一年多的學習,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交流的一是和能力,但是在傾聽他人的觀點並對其合理性的進行判斷的意識相對薄弱,大多數學生侷限在表述而非溝通的意識裡。交流沒有積極的反思與回顧,也就失去了意義,所以在這一環節中,我努力營造了一種民主和諧的氛圍,採用3人分組合作的學習方式。

  第二個環節:組織學生體會分類標準的多樣性和統計結果的多樣性。讓學生觀察3個統計表,透過提出並解決“一共有多少人?”這個問題,讓學生體會分類統計時,分類標準的多樣性和統計結果的一致性。初步感知分類統計的意義。在這個環節的處理中在組織學生展示時把評價的大全交給了學生,如:你認為這種方法怎樣?你想對他說些什麼?可以嗎?等等培養學生有意識的思考每一個觀點,每一個意見和建議。在思維的碰撞中完善自己的認識,獲得思維的發展和廣泛的活動經驗。

  第三個環節學生獨立解決“海面上一共有多少隻船?”採取的是學生獨立完成的方法,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分類統計的意義,掌握分類統計的方法。

  3、藉助剛才統計的感性材料,比較新舊統計知識的不同,來幫助學生理解分類統計的意義和方法,在整個環節中都給學生提供了充足的思考時間和展示的空間,激發學生探究合作的興趣,充分體現教師是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參與者,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是活動的主體。

  我這樣分3個層次設計這個環節的目的是層層遞進。

  三、拓展應用,鞏固深化

  這部分內容的設計是這樣的:先由學生獨立完成,重點讓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彙報交流,並說出統計的方法,再有其他人評價補充。這樣處理目的是兼顧到各個層次的學生,也體現了“數學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這一理念。

  《課標》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數學問題,瞭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生數學的重要性。為體現“數學來源於生活,更要服務於生活”這一新的教學理念,在學生探索分類統計的方法以後,我告訴學生分類統計能讓我們對統計物件瞭解的更清楚,生活中有許多事物都要用到分類統計,說一說你想統計什麼?準備怎樣統計?為學生提供應用和實踐的機會,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極尋找數學問題,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情感和態度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附:板書設計

  統 計

  1、正在游泳的有多少人?

  2、海面上一共有多少隻船?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一、直接匯入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開始學習第二單元——觀察物體。誰來說一說什麼是觀察?

  生:觀察就是用眼睛仔細的看。

  師:說的真好!觀察就是讓我們用眼睛仔細的來看一看。板書課題。

  二、探索新知

  1、出示課本情境圖1

  師:淘氣和笑笑他們也正在學習這一課,一起來看,(齊讀:從不同的方向看看,說說你看到了什麼。)仔細觀察,小霞和小宇他們是怎麼觀察的?

  生:小霞在儲錢罐的前面觀察。

  師:小霞看到了什麼?

  生:小霞看到了小兔子的眼睛、耳朵。

  生:看到了小兔子的臉。(出示小霞說的話。)

  師:小宇怎麼觀察的?

  生:小宇在儲錢罐的側面,看到的小兔子的一直耳朵。

  師:為什麼只看到一隻耳朵?

  生:另一隻耳朵被擋住了。

  2、拿出一個儲錢罐,模擬小霞和小宇進行觀察。

  出示:換一個方向看一看,說一說。

  生上來觀察,說:我站在儲錢罐的後面,看到了小兔子的尾巴。

  師:為什麼老師在儲錢罐的後面卻看到了小兔子的眼睛?

  生:老師的個子高,那是從上面看到的。

  師總結:我們在觀察物體時,眼睛要與平視觀察的那個面,要不然看到的就不是這個面,觀察的就不準確了。

  出示課本圖2,小霞看到的是那幅圖?生獨立說一說。

  3、小組觀察

  出示課本圖3.

  (1)分小組:前後桌兩人一組。

  (2)觀察要求:拿出儲錢罐放在桌子上,先各自說一說你再上面位置看到了上面形狀;兩人在互換位置,進行觀察。

  (3)小組觀察,說一說。

  師:同一個物體,為什麼大家看到的形狀不同?

  生:因為我們站的位置不同。

  師總結:我們觀察的方向不同,看到的形狀也有可能不同。

  三、課堂練習

  獨立完成課本19頁1、2、3、4小題。

  第4題:有部分學生有困難。

  選一個學生當貓交警做出手勢,讓班裡的其他孩子進行觀察。

  四、課堂小結

  今天,你學到了什麼?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認識整百數、幾百幾十以及初步學會口算整百數加減整百數、整百數加、減整十數的基礎上教學的。這樣循序漸進的安排,符合學生由易到難、由基本到複雜的認知需要,更有利於教學。教材先透過例題教學,利用學生己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透過情境圖讓學生想到“4個百、5個十和3個一合起來是四百五十三”從而教學認、讀、寫幾百幾十幾的數,再透過“試一試”練習一個一個地數數,加深對千以內數的認識。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一方面為學生認識更大數的積累方法和經驗;另一方面也能為學生探索並掌握相應四則計算的方法提供支援。

  教學目的:基於以上對教材的分析,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經歷數數的過程,體驗數的發展。透過操作實踐活動,初步理解幾百幾十幾的數的含義,能認、讀、寫這些數,能識別各數位上數字表示的實際意義。

  2、培養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周圍事物的意識,逐步培養學生的數感。

  3、培養與同學合作交流的態度和習慣。

  對於目標的確立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理解幾百幾十幾的含義,掌握它們的讀法、寫法。

  教學難點是:掌握幾百幾十幾的讀法、寫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學生用的計數器。

  二、教法、學法

  本節課教學的物件是二年級的學生,由於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還處於直觀形象階段,所以在本節課教學的方法和學法上先讓學生透過數數遊戲,既為本節課的課題做鋪墊,又增加了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其次在數小方塊的過程中,逐步能認、讀、寫幾百幾十幾的數,並掌握數的組成。另外由於本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理解幾百幾十幾的含義,所以在這個環節的處理上讓學生利用計數器數數更能夠直觀形象,更符合孩子的年齡特徵。

  三、教學策略及教學設計

  標準指出:教師的教學活動應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數學活動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他們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獲得廣泛的活動經驗。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和二年級學生年齡特徵,我從四個方面設計本課的教學:

  1、遊戲引入,喚起舊知。

  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改變歡欣鼓舞的心情,學習就會成為學生學習的沉重負擔。”因此,在本課開始,我設計了兩道練習題。首先讓學生按要求數數,透過數數讓學生進一步明確:一個一個的數,10個一是十;十個十個的數,10個十是一百;一百一百地數,10個一百是一千;從而感知十進位制的計數方法。第二道習題是先讓學生說一說下面各個數的組成,進一步明確各個數位的計數單位。

  2、自主探索,構建新知

  真正有價值的數學一定是進入學生內心的數學,對於數學的概念的'理解是重要的,但是如何構建學生的認知心理更是不容忽視。在這個環節的設計上我分成了2個大環節。第一個大環節是學習例題,明確幾百幾十幾的含義。在這個環節上我又分成了3個小環節。首先第一個小環節先出示例題的情境圖讓學生說一說從圖中能夠獲得哪些數學資訊?並且讓學生透過看圖知道有4個百、5個十和3個一,同時給學生丟擲問題:4個百、5個十和3個一合起來是什麼數呢?先讓學生思考,知道4個百、5個十和3個一合起來是453。可能有些孩子不能夠直接說出答案,這時候再透過學生動手撥計數器,透過學生撥算珠,讓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理解數的含義,感受數與數之間的聯絡,把握數的順序。那麼到底453怎樣寫呢?緊接著第二個小環節讓學生探究數的寫法。在這個環節的處理上我先讓學生試著寫一寫453,然後透過提問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寫出這個數的。從而明確:4百寫在百位上,5十寫在十位上,3個一寫在個位上。為了進一步讓學生明確到底怎樣寫三位數呢?所以我又緊接著出示了課本想想做做第三題,讓學生在練習的基礎上進一步鞏固3位數的寫法,為後面總結三位數的寫法提供經驗素材。學生獨立做完之後,先在小組裡交流答案,然後在全班交流,讓學生明確:幾百寫在百位上,幾十寫在十位上,幾個一寫在個位上。中間或末尾沒有數要寫零。第三個環節是學習三位數的讀法。學會了寫法,那麼這些數又如何讀呢?所以在這個環節的處理上,我還是出示想想做做的第三題讓學生在組內交流、積累總結三位數讀法的經驗素材。讓學生試著總結:三位數的讀法,依次讀出每一位數位上的數。當一個數末尾有零時,不讀。一個數中間出現零時,要讀。為了鞏固讀法,緊接著我設計了讀法練習題。因為中間有“0”的讀法和寫法是本節課的難點,所以在讀寫法環節的處理上,透過合作交流、探究,突破了本課難點,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第二個大環節是教學試一試,建立數感。在這個環節的處理上我設計了兩個問題。首先讓學生獨立完成這兩個問題。在交流第一個問題時,先讓小組代表交流答案。在交流時,一定要強調“600”計數器的變換過程,以及“601”為什麼十位上沒有要寫“0”,鞏固中間有0的三位數讀寫。在交流第二個問題上也是先讓學生獨立做一做,然後讓小組代表交流答案。在交流時,要強調:“1000”時,計數器的變換過程。在交流完這兩個問題之後,並且提問:透過剛才撥算珠,從598撥到611,988撥到1000,你有什麼想法呢?透過這樣的提問,讓學生進一步感知“滿十進一”的十進位制計數方法。

  3、走進生活,解決問題

  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練習題的設計不僅是考察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另一方面更能夠反饋教師教學的效果,所以在練習題的處理上我選擇了課本想想做做第1、4題。第一題的練習讓學生進一步明確三位數的組成。第四題要讓學生明確不同數位上的數所表示的數值是不一樣的。在最後一題的設計上主要考察學生的對本節課學習的綜合能力。

  4、總結昇華展望未來

  在整個課堂教學的最後我又分成了兩個環節,一個是讓學生說一說,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透過學生的總結,進一步梳理本節課的知識。另一方面是給學生學習認識數的回顧與展望。讓學生感受到:在一年級和上學期我們認識、學習了百以內的數,今天我們又認識了千以內的數,今後我們還將認識萬以內、億以內數乃至更大的數…….讓學生認識到:數學中還有很多奧秘等待我們去開採。只要我們要善於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和認識世界,就會使自己越來越充滿智慧!

  總之,本節課由“遊戲引入,喚起舊知。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54~55頁的內容。下面我就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式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用除法解決問題》一節,即教學如何用除法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教材安排在教學用7~9的乘法口訣求商之後,我想,編者之所以這樣安排,匠心不僅在於加深學生對除法含義的理解,有更多機會練習除法計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學生了解除法計算與實際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係,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教材還遵循了由淺入深的編排原則。其邏輯順序如下:

  例2,透過擺飛機模型的操作活動,讓學生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

  例3,引導學生根據倍的概念和除法的含義,分析推理,探究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一般解法。

  這樣的例題編排,為學生展示了一幅由淺入深,由簡單到複雜,由直觀操作到分析推理的邏輯畫面。它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為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有條理的思考,設計了拾級而上的臺階。

  2.教具準備:課件、小棒等。

  3.教學目標。

  本課教學目標的確定力圖體現“發展為本”的理念,不僅注重雙基的落實,還要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因此本課教學目標從知識、能力、情感三方面加以考慮有以下三點。

  (1)透過實踐活動使學生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體會數量之間的相互聯絡。

  (2)使學生經歷將“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轉化為“求一個數裡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數學問題的過程,初步學會用轉化的方法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4.教學重難點。

  重點:使學生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數量關係的過程,會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技能解決實際問題。

  難點:應用分析推理將“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數量關係轉化為“一個數裡面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除法含義”。

  二、說教法

  根據以上分析,教學時,我採取了“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透過電化教學、實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學手段,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與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經歷將一個具體問題抽象為數學問題的教學過程時,在學生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中,經歷運用除法含義確定演算法的過程。採取多種教學手段使學生初步懂得應如何思考問題,如何用數學方法來處理有關的資訊,合理地解決問題。

  三、說學法

  1、透過操作活動,讓學生體會生活中的許多數量之間都存在著倍數關係。

  2.運用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

  四、說教學過程

  為了有效地完成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體現新課標,我設計了以下4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本課教學充分依靠教材的編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編排特點,下面我就以上四個環節說一說。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以本班學生參加課外活動的人數為例,我設計了三道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複習題,如第1題:二年級三班學習舞蹈的有3人,學習繪畫的人數是學習舞蹈人數的2倍,學習繪畫的有多少人?學生說出答案後,講一講思考過程。這時,教師請學習繪畫的6位同學向大家揮揮手,再彙報一下自己的學習成績,教師向取得優異成績的同學表示祝賀。

  複習環節的設計意圖有三,一是喚起學生對已有“倍”的知識的回憶,為學習新知做好知識和心理上的準備,二是複習時密切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師生情感交融,使學生產生愉悅的學習心情。三是為學生創設一種用數學眼光去觀察分析日常生活問題的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慾望。

  第二環節: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在課的新授部分,我結合例2的電化教學,設計了一個讓學生參加的用小棒擺飛機的遊戲活動。主要過程是這樣的:先以動畫形式出示第54頁例2主題圖(三位同學在用小棒擺飛機)並演示5根小棒擺一架飛機的過程。這時老師問:“你們想參加這個遊戲活動嗎?”引導學生親自參加到動手擺飛機的活動中來。學生在音樂聲中擺完飛機以後,彙報結果,如“我用5根小棒擺了一架飛機”“我用15根小棒擺了3架飛機”等等。在此基礎上教師又適時提出問題“根據你擺的飛機,誰能提個問題讓大家猜一猜?”學生興趣盎然,提出了諸如“我用10根小棒擺幾架飛機”的問題,由此引出“求一個數裡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的除法含義”,為學習“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奠定了基礎。在學生動手操作、動眼觀察的基礎上,課件出示例題中小強提出的問題: “我擺了3架飛機,我用的小棒根數是小紅的幾倍?”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我請學生在小組裡討論,在動腦思考、充分探究中找到了“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解題思路,即“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就是“求一個數裡含有幾個另一個數”,用除法計算,15÷5=3。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學生經歷瞭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了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實際問題,學會了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培養了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由於倍概念的複習及例2的學習,學生已經理解了用除法計算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問題的解題思路,因此在這一環節中,我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課件首先出示例3情境圖:35人唱歌、7人跳舞、5人看節目,請學生根據畫面提出用除法計算的問題,如“唱歌的是跳舞的幾倍?”“唱歌的是看節目的幾倍?”等等,根據所提問題,小組討論解決方法,學生獨立列式解答後,講解題思路,這樣不僅使學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識,還能體會合作交流給自己帶來的收穫。

  此環節的教學設計,摒棄了傳統應用題教學過程中分析數量關係,尋找解題方法的套路,把應用題和運算教學結合起來,重點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因為學生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快速獲得正確答案,而是著重探索和研究的活動,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尋求創造性的問題解決方式。

  第三環節: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多種形式的練習,有基本練習、變式練習、開放練習等幾個層次,目的是鞏固新知,幫助學生更進一步理清解題的思路,達到融會貫通。

  第四環節: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讓學生暢談自己在本課中的表現和收穫,體現了新的課程理念,給學生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在課的結尾引導學生說一說自己在本節課有什麼收穫?

  (設計意圖)

  讓學生說一說收穫,不但培養學生自我反思的好習慣,而且提高了他們自我梳理知識的能力。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

二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7

  今天上午有幸聽了劉爽老師的講課,講了一節二年級數學上冊關於“乘法的初步認識”。不論是課的設計,還是教師引導參與學習活動的過程,還練習的方式,都給我了較多的啟示。

  從聽課中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

  1、生動的情境不但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為學生學習乘法提供了豐富的現實情境模型,並讓學生認識到,同數連加的情境在生活中是廣泛存在的。劉老師充分挖掘的課本的情景導圖,從圖中引出本節的數學知識內容,一方面鍛鍊學生觀察的能力,另一方面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課堂設計上為後面引出乘法做了充分的鋪墊。

  2、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乘法的意義,並會根據加法算式寫乘法算式和讀乘法算式。難點是由加法算式寫乘法算式的方法。

  那麼,在新知識的學習中劉老師不斷重複連加的特點,反覆讓學生數加數的個數,採取逐步開放的形式,讓學生將“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情境與算式用“幾個幾”的形式表徵出來”。突出強調了乘法意義的本質。一是加法算式與乘法算式到底有什麼聯絡?即如何去確定乘法算式中的兩個因數(初步領會乘法的意義)二是什麼樣的加法算式才能寫成乘法算式(深入領會乘法的意義——只有相同的數連加才能寫成加法的簡便計算形式,即乘法算式)。

  劉老師一次次在數中提示學生的一個作用是防止學生在書寫乘法算式中避免寫錯乘數,另一個作用就是讓學生反覆鞏固乘法算式中的兩個乘數是如何得來的,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細微之處講的非常到位。

  3、整堂課的設計安排比較合理,層次清晰,設計體現學生逐層深入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發展的規律。每一個教學環節都能體現出重點知識,教學策略應用相對熟練,很自然的從加法過渡到乘法,乘法的書寫、意義和演練、提升訓練,每個銜接都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課堂中處理學生的問題及時到位,遇到學生不會的又返回頭從加法中尋找,一直圍繞著主題解決問題。這也是提高數學學習有效性的重要舉措。

  4、注重了思維過程的展示。數學的本質是發展學生的思維。怎樣發展其思維?在哪裡發展思維?在哪裡培養思維能力?課中給了我們很多答案。老師在提問後,比較關注學生的答案,如一個學生答到了3+3還可以寫成2×3,老師趕緊追問:“你是怎麼知道的?”6個3相加學生說可以寫成6×3,老師認真問到了:“你是怎麼想的?為什麼可以寫成這個樣子?”等等。我認為,只有學生將自己對新知的理解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了,才說明他是真正的對所學知識理解透了,否則就是一知半解,久而久之,就是不知不解。老師對這個細節的重視,也是關注數學學習有效性的願望之一。

  5、練習上也不斷出花樣,從不同的角度讓學生反覆訓練和做題,從小組中的進行比賽演練,活躍氣氛,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參與度,結合實際操作練習,動手做一做,從做中學,豐富了課堂的內容,讓學生體會到乘法算式的意義,練習創新能力。

  對本節課的意見和建議:

  1、對於回答錯的學生可以多說說為什麼,讓其他學生幫助解決問題後再讓他說說看,充分發揮開始時反覆強調的方法,改正學生的錯誤觀點,掌握本課的內容。

  2、在乘法算式中老師可以舉一些相同結果的式子,如3個4相加是3×4=12,而4個3相加是4×3=12,兩個意義是不同的,可以讓學生對比體會,從而再起強調的本課的重點,瞭解到兩個乘數的意義,或者給出一個乘法算式讓學生自己編一編這個算式代表的意義和問題,反過來考學生。

  3、動手操作更應重視對數學問題的思考。課中教師雖講明瞭要求後再做,這是對動手有效性的關注,值得我們去借鑑。但你的要求中唯一缺少就是“擺後想一想怎樣求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這一數學問題。好像使操作活動顯得有些多餘,價值有些欠佳。

  4、“相同數連加”這一重要條件在改寫成乘法算式中的重要作用突顯得不夠,也就是加法算式到底與乘法算式之間有什麼樣千絲萬縷的聯絡,學生尚不明確。教師剛好做了一件本末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