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集合7篇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模板集合7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透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八年級語文說課稿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1

  【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的的散文代表作,作品採用記實的手法,透過特定角度的背影去寫父子間在那特殊的社會背景下的相憐相愛的感情。在新版教材課本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⑴ 能更好的引導學生認識家庭成員間的美好感情。第二單元都是以愛中心話題的,阿長與《山海經》、《臺階》、《老王》等,都從不同角度去讚美人性中的美。本文被選入第二課,更有利於後面幾篇課文的學習,培養他們對真善美的學習和鑑別能力,陶冶他們的情操。

  ⑵ 本文描寫人物特徵細緻,中心與段落的關係很典型,學習本文有利於培養學生整體應用語文的能力。

  ⑶ 本文語言樸實,飽含情感,而且貼近生活,又位於第二課,有利於學生小學知識與中學知識的銜接。

  2、教學目標的確定:根據本教材的地位、作用,結合實際,我將素質教育目標定為:

  知識目標:學習本文抓住人物形象在特定環境下進行細緻描寫的特點;

  能力目標:透過關鍵語句表達特殊的感情;

  德育目標:領會本文表現的父子間感情,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情感薰陶:感受父子間的濃濃親情,聯絡自身,淨化靈魂

  3、教學重點:

  ⑴ 重點文段的閱讀,學習文中的細緻描寫,體會其中深沉的父子情。

  ⑵ 理解其中關鍵句的含義,體會樸實語言中飽含的深情。

  4、教學難點:

  中心與段落的關係,尤其二三段對於表達中心的作用。

  5、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聽讀、朗讀訓練、語彙積累、整體閱讀、文章大致內容的理解、把握;

  第二課時:重點文段的閱讀、關鍵語句的品味、中心與段落的關係、德育教育。

  【說教法】

  學生情況分析:我們的學生是剛從小學升上來的山區學生,語文基礎比較差、尤其體現於學法方面、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方面。根據我們學生情況、本課文的特點,按照初中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為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決定採用以下教法:

  1、以語言品味為主,採用啟發點撥法,來完成本課教學;

  2、設計帶有針對性、啟發性的問題,誘導學生思考,透過語言的體會,解決本文重點;

  3、採用比較閱讀,形象的圖例,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突破本文難點;

  4、同時採用朗讀、討論、質疑、課堂練習等方式使學生動腦動手。為增大課堂教學的容量,提高效率,採用幻燈、投影、播放錄音等媒體。

  【學法指導】

  教與學是相長的,為了老師更好地教,學生更好地學,根據我校學生的情況、素質教育的要求,在學法方面我採用“導-思—點撥—練”的過程,讓學生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過程。在這過程中對學生進行以下指導:

  引導學生注意緊繞所設計的問題,扣住文中關鍵性語句,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聯絡自身的生活,來體會理解文中的父子情;指導學生注意體會文中語言特點,加以積累、運用,加強語文基礎;指導學生注意文中抓住人物特徵的細節描寫,把這種寫法運用到具體寫作中去,提高語文水平。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2

  第一說教材

  本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四課。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掌握說明文的基本知識:怎樣抓住特徵來介紹事物,理清說明順序,瞭解常用的說明方法,體會說明文準確、周密的語言。而本課是這一單元中唯一一篇以空間順序進行說明的文章。課文容量很大又缺乏趣味性,相對比較枯燥。但課文內容簡單,語言淺顯,易於理解。

  第二說學生

  首先初中學生空間概念不很強,其次是有許多學生沒有見過故宮。“僅憑老師一張嘴,任你天花亂墜”的講析是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的,所以,只有憑藉直觀的畫面,形成感性認識,然後才能達到目的。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動眼、動腦、動手、動口,從而突破空間想象困難,明確說明文的空間順序。

  第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對教材以及學生情況的分析我設立了一下教學目標:

  1.認識理解故宮的建築佈局及特點。

  2.培養把握實物說明文空間順序的能力。

  3.開闊眼界,激發對祖國傳統建築藝術的自豪感。

  第四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確定以下教學重難點:

  重點:

  (1)能夠整體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以及找準作者的立足點;

  (2)文章總體結構:總—分—總。

  難點:

  (1)學會按照空間順序來說明覆雜事物的寫作思路;

  (2)領略故宮博物院的宏偉藝術魅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五說教法

  從實際出發,遵循知識傳授與能力發展相結合,形象感知與邏輯思維相結合,性情陶冶與知識拓展相結合以及以學生為本位的原則確定本課的教法:1.運用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興趣。2.讓學生當導遊,從總體上把握全篇說明順序、建築結構及佈局,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

  第六說學法

  結合新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特點設計學法。1.透過朗讀感知課文。2.透過討論協作梳理課文。3.透過做小導遊的片段作文練習深入理解課文。

  第七說程式

  由於這是一篇篇幅很長而又比較重要的文章,結合學生的實際,我設計了三個課時,我們現在就來看一看具體的課時安排。全文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遊蹤介紹。重點:說明順序、課文結構。

  第二課時:講解落實重點段落。重點:各種說明方法的運用及說明文按空間順序說明時該如何尋找立足點。

  第三課時:課文知識、能力及其情感培養的拓展以及對課文做小結。重點:學習寫作以空間順序為說明順序的說明文、領略故宮博物院的宏偉藝術魅力,增強民族自豪感。

  第八,根據以上設計,今天我就來說一說,第一課時的具體安排。總的安排了九個教學步驟,如下:

  (一)匯入:以一系列珍藏於故宮博物館的珍品圖片激起學生對故宮的好奇,從而引出課題。

  (二)檢查預習情況。檢查生字詞讀音。

  (三)分析課文第一部分1.學生齊讀課文1-2自然段。2.學生自主介紹透過朗讀課文1-2自然段所瞭解到的故宮。3.演示課件,總體介紹故宮及簡略介紹故宮四大門(午門、神武門、東華門、西華門)。

  (四)師生一起理清課文說明順序1.根據圖片及課文填寫課後練習一中的圖表。2. 利用多媒體課件,重尋作者行蹤,帶領全班同學參觀故宮。理清參觀順序:天安門—端門 —午門—漢白玉石橋—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御花園—順貞門—神武門—景山

  (五)完成課堂活動:根據圖片和課文(5—8自然段),寫一段導遊詞,介紹太和殿。

  (六)理請課文結構1.在第一部分中找出與課文最後一句“這樣宏偉的建築群,這樣和諧統一的佈局,不能不令人驚歎。”相照應的句子。2.課文首尾照應,都是對故宮博物院的—總體描寫,而中間的部分則是對故宮博物院各大建築的具體描繪,由此可見,課文的總體結構為:總-分-總。

  (七)朗讀課文第三部分(最後一自然段)。

  (八)小結:文章基本上沿中軸線由南向北推進,又輔以左右(東西)兩旁建築加以介紹,同時將線路上的建築分成幾個部分,總體、個別介紹相結合,給人清晰鮮明的印象。

  (九)佈置作業:從以下作業中任選2題

  1.試著由北向南,從神武門進入,介紹一下故宮博物院。

  2.從文中摘抄10個形容詞,寫一段課外練筆。

  3.以空間順序寫一篇說明文,介紹我們的學校,或者你的家、你的房間。最後我們來說板書設計,很容易看出,我們朗讀的部分分別是課文總說的兩部分,而具體分析的則是課文分說的部分。分說部分則又是按作者的遊蹤以空間順序為說明順序來說明的,而且我們做活動的部分正是課文寫得最詳細的故宮最主要的建築—太和殿。透過對課文的梳理,我們很容易得出課文是以“總—分—總”的結構以及由南向北的空間順序來說明的。

  如若能夠透過第一課時的教學達到以上設計,那就為後兩課時的教學奠定了基礎,也培養了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和對以空間順序為說明順序的說明文的閱讀理解能力,以及以空間順序為說明順序來說明具體事務的寫作能力。當然也就達到了我的教學目的。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位於八年級下冊的第七單元,第七單元全是古代詩文,都是描繪自然山水的優秀詩文。閱讀這類詩文,可以激發靈性、陶冶情操、豐富文化積累。《湖心亭看雪》寫於明王朝滅亡以後。作者張岱對故國往事的懷戀,以淺淺的筆觸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著痕跡,但作者的心態可從中窺知一二。全文筆調淡雅流暢,看似自然無奇,實則耐人尋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遊湖人的存在而彰顯了它的魅力,寫景與寫人相映成趣,寫出了作者超凡脫俗的文人雅趣。

  二、教學目標

  1.反覆朗讀課文,把握文意,積累文言詞彙。

  2.學習作者寫景和敘事的技巧,瞭解白描手法。

  3. 理解作者孤高自賞的情懷,評價作者的性情。尋求人生的啟示。

  三、教學重點:

  在深入理解寫景特點的基礎上熟讀成誦。

  四、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寫景與敘事、抒情的關係。

  五、教學時間:

  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我們剛剛領略了承天寺中如水的月色,今天,讓我們再到杭州,去領略西湖的秀麗風光。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杭州西湖更是一處風景絕佳的地方,它自古就令許多文人墨客魂牽夢縈,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請同學們回憶描寫西湖的詩句: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蘇 軾:《飲湖上初晴後雨》

  楊萬里:《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今天讓我們隨著張岱的文筆,去欣賞雪中的西湖。

  二、初讀課文

  1、教師範讀

  2、正音正字

  3、學生齊讀

  4、學生自由讀

  5、指名讀

  三、學生合作探究:

  1、語詞破譯組:解決文章中生字、文言詞語以及文言翻譯等方面的問題。

  2、心靈探密組:走進作者心靈,體會他遊西湖時與眾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產生這種感情的原因。

  3、性情評價組:為作者在古代文人中找出知音,然後評價作者這樣的人的性情到底可取還是不可取。

  4、寫法賞析組:對文中的寫法以及表達方式的運用進行賞析。

  四、交流探討的結果。

  1、語詞破譯組可能出現的問題:

  學生自由翻譯課文,然後一生讀一生譯。教師糾正不妥之處。

  2、心靈探密組可能出現的問題:

  (1)作者與眾不同的表述:

  A、作者寫作本文時,明朝已經滅亡,可是他為什麼要用明朝的年號?

  對故國的留戀

  B、天寒地凍他為什麼要清晨看雪而且是獨自一人。他很在乎雪景嗎?

  充分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獨行於茫茫的雪夜,頓生“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蘇軾《赤壁賦》)的人生徹悟之感。他脫俗喜歡寧靜,遺世獨立。不隨流俗的性情。

  C、“獨往湖心亭看雪”與“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是否矛盾?

  自命清高,潔身自好,不願意與那些俗人為伍。在作者眼裡這些人並不存在。

  D、一切景語皆情語,他筆下的景色可以看出他的內心是怎樣的狀況?

  作者寫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飾,簡潔樸素自然,如一幅寫意山水畫卷。人物雲天、高低遠近、濃淡疏密,人與自然在精神世界達到了高度的統一和諧。然而,寧靜之中,我們仍然感受到作者內心深處的漂泊無依、茫然、無奈的傷感。

  E、金陵人請他喝酒的時候,他連姓氏都沒有通報,只是離開的時候才問,也沒有記下來,有什麼深意?

  君子之交淡於水,作者交朋友沒有什麼功利性,只看重精神的溝通,心靈的交融。

  (2)能夠總括作者形象特點的一個詞是“痴”,怎麼理解這個的深意?

  作者借舟子的一個“痴”字點題,表現他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鐘情山水、淡濁孤獨的獨特個性。

  3、性情評價組可能出現的問題:

  (1)古代文人中有許多曾經有過遺世獨立的文人雅士:

  例如: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隱居於句曲山中,過著“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

  又如:陶弘景,曾經掌朝廷機密文書,後來不仕隱居,娛情山水,作起了“山中宰相”。

  再如:劉禹錫,住在陋室,“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2)評價:可以引導學生對他們的行為進行辯論:

  A、可取的地方:他們品德高尚,潔身自好,不與腐朽的官場為伍。他們性情高雅,娛情山水,為我們留下了許多絕妙奇文。

  B、不可取的地方:他們消極避世,一方面可以抵抗統治階級,可是另一個方面他們沒有為當時的現實社會作出自己應該有的貢獻。他們的獨善其身,使他們的傑出才幹沒有了社會的價值。

  4、寫法賞析組可能出現的問題:

  (1)、本文寫景的句子;寫景的方法;景物的特點;折射出人物的情感。

  寫景的句子:

  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白描的方法:

  此時湖上冰花瀰漫,天與雲與山與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帶來亮色,映入作者眼簾的“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國畫中的寫意山水,寥寥幾筆,就包含了諸多變化,長與短,點與線,方與圓,多與少,大與小,動與靜,簡潔概括,人與自然共同構成富有意境的藝術畫面,悠遠脫俗是這幅畫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質,這就是人與自然在精神上的統一與和諧。

  預備資料:關於白描手法的解釋。

  (2).寫作方面,作為一篇遊記,作者是怎樣處理寫景、敘事、抒情的關係的?

  敘事是行文的線索,須用儉省的筆墨交代,如文中寫“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是日更定,餘拿一小船,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遊蹤。

  寫景是遊記的表現重點,要抓住景物的特點,把景物最打動人的地方表現出來,景中含情。本文寫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點,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點,作者以他準確的感受體會到簡單背後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闊與人的渺小構成了強烈的對比,景物因此有了內容。

  湖心亭巧遇雖是敘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兩個賞雪人而驚喜,短暫的相遇都很暢快,隨之而來的分別不免傷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讓他釋然。情緒的變化一波三折,但是都與“看雪”有關,是“看雪”行動的延伸。由從景的角度寫景轉變為從人的角度寫景,將人與景有機地結合起來。人的參與,給有可能顯得冷寂、單調的景物注入了生機。而人與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五、總結本文:

  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現了自己遺世獨立的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筆調淡雅流暢,看似自然無奇,而又耐人尋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遊湖人的存在而彰顯了它的魅力,寫景與寫人相映成趣。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4

  【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本教材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級上冊的《語文》課本,這是根據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編寫的。這套教材體現了語文課程的整體性和階段性。

  二、課文所處的位置及作用

  《湖心亭看雪》位於八年級上冊的第六單元,第六單元全是古代詩文,都是描繪自然山水的優秀詩文。閱讀這類詩文,可以激發靈性、陶冶情操、豐富文化積累。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⑴ 瞭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⑵ 把握文章運用的白描手法。

  2、過程和方法目標:

  ⑴ 瞭解雪後西湖的奇景和遊湖人的雅趣

  ⑵ 賞析課文融敘事、寫景、抒情於一爐的寫作特色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本文展示了作者遺世獨立的高潔情懷和不隨流俗的生活態度,但又流露出消極避世的意緒,應引導學生批判地對待、歷史地分析。

  四、教學重難點

  俄羅斯作家契訶夫在談創作體會時說過這樣一句話:“簡潔是才力的姊妹,寫得有才華就是寫得短。”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證明。全文不過一百六十多個字,卻把湖心亭的夜間雪景寫得氣象混茫、恍惚迷離,把作者擁毳圍爐、深夜觀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懷顯現得栩栩如生,所以我把了解雪後西湖的奇景和作者遊湖的雅趣定為這篇文章的重難點。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要求:“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所以朗讀是必不可少的。

  2、賞析法: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要求:“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所以帶領學生賞析文章是本堂課的重要方法。

  【教學手段】

  使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使課堂講解顯得思路清晰、提示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背影》選自《朱自清散文集》,是朱自清早期散文代表作,是一篇敘事性散文。此文透過描寫父親的“背影”來歌頌父親,把父親對兒子的關愛之情展現得淋漓盡致。本文從與眾不同的角度去讚美愛,能夠使學生在其中深刻的體會那種父子間的深情。

  2、該課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背影》是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的一篇講讀課文。該單元是以“愛”為中心話題,每篇文章都從不同角度去讚美人性中的美。本文被選入第二課,能更好的引導學生認識家庭成員間的美好感情,更有利於後面幾篇課文的學習,培養學生對真善美的領會和鑑別能力,陶冶他們的情操。

  3、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該課的特點以及所教班級的實際情況,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⑴知識和能力目標:瞭解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理解並積累生字、詞。

  ⑵過程和方法目標:整體感知課文,體會關鍵語句的含意和表達作用、品讀文章樸實的語言風格。

  ⑶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領會本文表現的父子間的濃濃親情,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4、教學重點與難點:

  ⑴重點:體會關鍵語句的含意和表達作用、體會作者新穎獨特的描寫角度與樸素感人的語言。領會本文表現的父子間的濃濃親情。

  ⑵難點:對於文中背影的四次描寫,進行深刻的體會,並找出四次背影在文中的位置及其作用。在分析中,深刻透徹的體會這種偉大的父愛。

  5、課時安排:2課時

  二、說教法

  根據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本課文的特點,按照初中生的認知規律,為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決定採用以下教法:

  1、以語言品味為主,採用啟發點撥法,來完成本課教學。

  2、“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針對教師對關鍵語句的提問,學生自主合作共同研究作答,解決本文重點。

  3、採用比較閱讀,形象的圖例,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突破本文難點。

  4、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採用多媒體教學。

  選擇以上教法的依據是:本文的教學重難點是對關鍵語句的品味和對父子真情的體會。新課標指出:“閱讀是蒐集資訊、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透過閱讀來完成學生、教師、文字之間的對話。根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指導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並動手解決問題。教育家盧梭認為:“在達到理智的年齡以前,孩子不能接受觀念,只能接受形象。”鑑於此,我採用圖例讓學生進一步感知課文,同時藉助多媒體演示,以便使學生更好地把握學習重點,分化學習難點。

  三、說學法

  新課標明確指出:“要貫徹啟發原則,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他們動腦、動口、動手,培養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據此,教學該課,我確定了以下學法指導及能力培養。

  1、圈點、勾畫、批註的方法。

  2、動口、動手、動腦,培養學生自己獲取知識的能力。

  3、引導學生根據間接經驗學習感受生活。

  四、說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多媒體播放歌曲《父親》)聽完之後提問:

  父親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扮演的是一個怎樣的角色呢?(學生暢所欲言)

  今天,我們要來認識名人朱自清的父親,看他在名人兒子眼中有著怎樣的形象。

  二、指導生字詞。

  三、整體感知

  聽課文配樂朗誦,請學生留意自己對這篇文章的第一印象,說一下自己覺得文章哪裡寫得好,哪些地方讓你感動。

  四、研讀課文

  1、文章是表現“父愛”的,文章的題目卻是《背影》,看來,“背影”在文章的地位舉足輕重,請同學們找出文章寫了幾處“背影”?

  點題的背影

  買橘子的背影

  離別的背影

  思念的背影

  2、課文哪兩個地方著重寫父親的背影?

  (1)、父親買橘子爬月臺的時候;

  (2)、父親送子時,下車往回走,混入人群的時候。

  3、閱讀父親買橘一節中對父親背影的描寫,看看哪些語言最具有表現力?(生討論,交流)

  動作:走、探、穿、爬、攀、縮

  作用:突出父親行動的艱難,表現父親的愛子之情。

  4、影片賞析,加深理解

  觀看背影影片,體會父親對兒子的深情,並談談自己觀看影片後的感受。

  5、為什麼要將背影作為全文的焦點?

  父親買橘子爬月臺的背影,是父親最費勁,也是父愛表現得最強烈的一刻,給人以最深刻的印象。

  6、請找出父親送兒子上車的過程說的四句話,並體會它所含的意思。

  <1>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3>我走了,到那邊來信!

  (這些話包含著許多憐惜、體貼、依依不捨的意思)

  7、交流探討

  課文寫了“我”幾次流淚?你認為那分別是怎樣的淚?

  見父親睹家境想祖母 悲哀之淚

  望父親買橘父子離別 感動之淚

  背影遠去,依依惜別 感傷之淚

  再現背影,淚光瑩瑩 辛酸之淚

  五、藝術特色

  這篇文章有一種感人的力量,請問這種力量從何而來?

  入微的細節描寫——外貌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

  獨特的角度 —— 父親的背影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6

  各位老師,大家上午好!

  對於八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已經接觸過了一定量的文言文,,對於這樣一篇短文來說,基本上沒有太多的語言障礙.因此,我把教學目標確定為引導學生挖掘文字背後所蘊藏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品析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寫上.我像,這兩個方面也是這篇文章最有價值的地方.

  文言文的教學,往往會走進固定的翻譯講析的模式,使學生慢慢喪失掉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故此,在教學中,我採用多角度的誦讀,和多層次的對話的方法來引領學生探究此文的美點.

  我的教學過程基本上分為三個步驟:一、蘇軾與自己對話二、蘇軾與張懷民的對話三、蘇軾與“我”的對話

  走進第一個版塊“蘇軾與自己的對話”。俗話說,言為心聲,文如其人。著片文章,可以說是蘇軾的自白書,是蘇軾真情的流露。要讀懂作者的心,首先要知道,蘇軾說了什麼?那麼,這個環節,要讓學生透過讀來熟悉文章,之後,透過譯讀的方式來疏通文意。完成對文章內容的整體感知。在熟讀這一節,我是這樣匯入的:同學們,一提到蘇軾,我相信,大家能夠背誦出很多他寫的詩來,我們來試一試。學生回憶蘇軾的相關作品之後,老師話鋒一轉,引入本課。今天我們再來學習蘇軾的另外一篇小短文,相信你會對蘇軾有更多的瞭解。那是公元年發生的事情了。在一個怎樣的夜晚,發生了什麼事呢?讓我們和蘇軾進行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吧。第一個環節:誦讀指導

  首先讓學生自己大聲誦讀課文。之後,教師指名誦讀,及時糾正朗讀中的字音和停頓。然後齊聲誦讀。讀後,老師問大家:剛才老師讓同學們大聲的朗讀著片文章,你認為,著片文章應該大聲讀嗎?因為之前學生的三遍誦讀,對文章內容略有感知,因此會提出不同的看法。大致會根據文章內容來談,靜寫得很美,是晚上,而且環境很寧靜,所以,音量應適中,而且速度要慢,舒緩一些。接著,老師來範讀文章。(故意在三處停頓稍長)之後,請同學們來點評一下老師的誦讀。教師及時的給予肯定。如果沒有提到停頓的問題,老師則提示大家說:剛才老師在朗讀的過程中,有三處明顯的停頓,誰聽出來了?那麼,老師為什麼要在這三處故意停頓過長,想提示大傢什麼?前一問,學生回答可能比較順利,後面的問題給學生時間稍加思考。或教師提示:從內容或表達方式上想一想,有什麼不同嗎?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會反映出,第一部分的內容是敘述,第二部分是描寫,第三部分是議論抒情。教師提示學生,及時在書上標示出來。好,請同學們把敘述的句子讀一下,讀得要平緩一些。學生齊讀。再把描寫的句子,用讚美的語氣讀出來。最後兩句,用惋惜的語氣讀出來。教師點評,看,同學們的語氣的變化,說明,文章你已經讀懂了一半了呀。老師真為你們高興。這個環節,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熟讀了文章,為第二個環節疏通文意大好了基礎。

  接下來,老師給學生三分鐘時間,要求學生快速結合書下注釋,疏通文意,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標記出來,一會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教師及時提示大家時間,注意閱讀效率。時間到,大家進行交流。例如:再如:這些問題都讓其他學生來解決。確實有問題的,老師再來解決。在沒有什麼問題之後,老師說,今天我們採用一種新的方式來翻譯課文:譯讀。

  我來給大家做一下示範:第一句“。。。睡”我這樣說:的一個明淨的晚上,我略有睏意。本來打算寬衣睡下,可無意間發現,皎潔的月光已經穿過,照到了我的床頭,這美好的月色啊,原來被我關在了戶外,於是經過老師的啟發,學生順著老師的思路,展開想象的翅膀,描繪下面的情節。在尊重原文的基礎上,學生進行著再創造。之後,讓學生及時點評學生的譯讀作品。如有偏頗錯誤之處,教師予以糾正。此環節,是在完成對文章的整體感知,同時,在理解句義的基礎上,又不侷限於文字,讓學生進行著合理的加工和補充。

  進入第二個版塊:蘇軾與張懷民的對話。

  教師過度引導學生的思維:同學們,閱讀文章,我們會感到,這些話是蘇軾對自己在訴說,訴說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在和自己的心對話。這些話,似乎只有對自己訴說。不過,還有一個人,可以傾聽蘇軾的心語。那就是他的好朋友,張懷民了。我們說,朋友之所以成為朋友,是因為朋友之間有著共同的語言。那麼他們有什麼相似之處嗎?請同學們在文章中找一找答案。他們的共同點是同是“閒人”

  由此,教師引導學生進入第一個環節:探究閒人意韻,知人論事。真的清閒嗎?引入蘇軾的背景知識和張懷民的背景資料?他們的閒是被迫的,是不情願的。是無奈的。那麼,如果你是張懷民,在這樣一個夜晚,你想對蘇軾說些什麼呢?蘇軾會怎樣回答張懷民呢?學生分小組合作分工設計。然後每組出兩個人來表現兩個人的對話。學生在瞭解了作者的背景之後,應該可以扣住相互勉勵,相互安慰這一點來設計。可以讓兩到三組同學進行彙報。教師小結:他們兩個人,真可以說是,同是天涯淪落人啊。應該說,此時,蘇軾的心情大概是不能平靜的。心中的陰霾除了向好朋友訴說,也只能傾瀉於筆端了。那麼如果這樣的話,寫出來的景應該是陰沉昏暗的。可事實不是這樣的,蘇軾筆下的景是什麼樣的呢?請同學們找出寫景的句子細細品味。這是第二個環節,品析語句,披文入情。教師可以提供思路。讓學生自由體會。領悟蘇軾的曠達情懷。

  第三個版塊:蘇軾與“我”對話。

  800年後的今天,你想對蘇軾說些什麼呢?

八年級語文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觀潮》是現行初中語文教材八年級上第六單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在單元提示中已明確指出:學生要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整體感知內容大意。在反覆誦讀中,進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並對作品的語言特色有所體會。《觀潮》是全文著眼點在“潮”上,立足點在 “觀”上,用鏡頭攝像的筆法分別寫出潮來之狀,演兵之形,弄潮之勢,觀潮之盛。這篇文章透過正側面描寫結合,白描與細描相結合,寫景與記事相結合,較好地寫出了錢塘江大潮的奇偉壯麗,又展現了南宋都城的風景畫、風俗畫,表現了人與自然搏鬥的勇敢精神,也流露了作者在南宋王朝滅亡之後對過去生活的留戀之情。

  本課的教學重點:

  1、準確地翻譯全文,並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

  2、研讀課文,整體感知精彩的場面描寫,精巧的結構安排。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了解南宋時的觀潮活動。

  二、對教法及學法的處理

  教學這篇文言文,要引導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課文大意,然後在反覆誦讀中領會它豐富的內涵和精美的語言,並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教學中採用誦讀、討論、比較拓展和合作探究的方法。同時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可持續學習能力。因此,我設計了疏通文意、瞭解內容、探討主題、拓展延伸當堂檢測幾個教學環節。在本課採用的教法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每個環節都儘可能的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採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學習,注重他們自身對知識的理解、領會和積累。

  具體的教法有:

  1、誦讀教學法,以“讀——講——讀”,以讀代講,以講促讀。

  2、平等交流法。是指在學習過程中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在本課中,它包含本課教學目標的確定,完成目標時所需的學習方法和時間,對課文知識點的理解和質疑等。

  3、自主探究法。是指學生在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理解主題時透過註釋、工具書或參考資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學習。

  4、交流合作法。是指學生在完成教學目標的過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討,以求得對知識點最準確、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學習的整體效應。

  5、比較拓展法。推薦潘閬的《酒泉子》,與本文比較,開闊學生視野,提高閱讀能力。

  本課的特點和教法指導思想決定了學生的學法,在本課中,學生將在教師的引導下,透過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勤動手、勤動口、勤動腦,有計劃、有步驟地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

  三、對教學程式的安排

  (一)匯入新課。

  1、作家作品簡介。

  2、導語:同學們看過漲潮的壯觀景象嗎?下面請同學們觀看被前人稱為“壯觀天下無”的世界第一大涌潮——錢江湧潮。

  多媒體顯示:錢江湧潮

  教師作簡要講解。

  (二)背景簡介

  (三)確定目標。

  充分調動學生以前學習文言文的舊知和經驗,在此基礎上師生共同商議本課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達成一致後將教學目標板書在黑板上或用多媒體展示在大螢幕上。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朗讀課文,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文意。

  3、研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理清文章思路。

  4、賞析精彩的場面描寫和精巧的結構安排。

  第一步:初讀課文,朗讀指導。完成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1、教師進行學法建議(1、讀準每一個字音;2、注意正確斷句;3、儘量讀出感情。)

  2、學生初讀,邊讀邊用筆畫出不能讀準的字音、不能正確斷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語句。並結合註釋、查工具書或者查資料書去自行解決。

  3、讀給同桌聽或在小組內交流,互相指證。

  4、將實在不能解決的讀音問題板書在黑板上,大家一起解決。

  5、隨機抽查學生以檢查對目標的完成情況,全班同學當評委,從字音、斷句和是否讀出感情作為標準。

  第二步:再讀課文,疏通文意,整體感知。完成教學目標2——朗讀課文,對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文意。

  1、教師進行學法建議(1、字詞句一一落實,儘量做到對譯;2、儘量翻譯出原文的語言風格。)

  2、學生自讀,結合書下注釋、查工具書或者查資料書去自行將課文逐句翻譯一遍。用筆圈點出不能準確把握的地方。(教師巡視)

  3、組內交流自學過程中不能解決的問題,若仍不懂,則舉手問老師,全班同學一同解決。教師注意點撥。若無人會,則由教師解答。

  4、選同學翻譯課文,其餘同學補充訂正,熟悉文意。

  第三步:三讀課文,深化理解。完成教學目標3——研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理清文章思路。

  1、理清文章思路

  學生齊讀課文,逐段概括段意。

  (明確:第一段寫海潮的雄偉壯觀。第二段寫水軍演習的精彩場面。第三段寫弄潮健兒的英姿。第四段寫觀潮之盛。)

  第四步:賞析文章。完成教學目標4:賞析精彩的場面描寫和精巧的結構安排。

  1、根據文章內容,展開想象,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第一、二段,賞析其精彩的場面描寫。

  選兩位同學描述第一段,其餘同學補充。教師作適當點撥。

  (第一段寫海潮的雄偉壯觀。)

  多媒體顯示:

  遠 僅如銀線——形 比

  玉城雪嶺——色

  聲如雷霆——聲 喻

  近 吞天沃日——勢——誇張

  學生齊讀第一段,感受畫面的壯闊。

  學生描述第二段。教師作適當點撥。

  學生齊讀第二段,感受水軍演習場面的壯觀。

  2、賞析文章精巧的結構安排。

  提問:浙江潮雄偉壯觀,水上表演頭緒紛繁、場面宏大,觀潮者人湧如潮,但作者卻寫得井然有序,試分析這樣安排的好處。

  學生討論,合作探究。

  (明確:全文著眼點在“潮”上,立足點在“觀”上,用鏡頭攝像的筆法分別寫出潮來之狀,演兵之形,弄潮之勢,觀潮之盛。四幅圖畫各具情態,組成連軸畫卷,而且以前三幅為主,正面描寫,第四幅寫觀潮之盛側面烘托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學生齊讀課文,體會精巧的結構安排。

  第五步:課堂小結。

  第六步:課堂練習。

  投影顯示:

  把下面這一首宋詞改寫成一篇記敘文。

  酒泉子(潘閬)

  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來疑滄海盡成空,萬面鼓聲中。

  弄潮兒向潮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溼。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

  教師作改寫指導。

  (本題要求學生充分發揮想像、聯想,參照課文中的有關描寫進行改寫。詞的上闋寫觀潮,寫人群湧動的盛況和潮水洶湧的氣勢;詞的下闋寫弄潮兒的表演,寫他們高超的技藝和觀潮人的感受。改寫時,可以選取第一人稱的視角,抓住觀潮人、潮水、弄潮兒、自己的感受四點來寫,重點應放在潮水和弄潮兒上面。

  學生構思,寫作。如時間不允許,可放在課下完成。

  第七步:作業

  翻譯下列句子:

  1、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

  2、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

  3、出沒於鯨波萬仞中

  4、僦賃看幕,雖席地不容閒也。

  板書:

  潮來之狀

  觀潮 演兵之形 正面描寫

  弄潮之勢

  觀潮之盛——側面烘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