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精選高中語文說課稿模板錦集七篇

高中語文說課稿

精選高中語文說課稿模板錦集七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說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語文說課稿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1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蜀道難》,以下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和學法以及教學過程三個方面做解說。

  一、教材分析

  《蜀道難》選自人教版普通高語文必修三第二單元,本單元是唐代詩歌單元,單元學習目標是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入詩歌的意境,提高對詩歌的感悟能力.高中語文新課標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在誦讀中獲得情感體驗和心靈共鳴。本文是李白在長安時為了送友人入蜀而作,屬於一篇古體詩。

  依據新課標中“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考慮到學生實際情況,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瞭解李白豪邁飄逸的詩歌特點,整體感知詩歌寓意。

  2.反覆誦讀,鑑賞詩歌的意境美,瞭解詩歌的寫作技巧

  3.提高學生閱讀鑑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點】為:把握與體味詩歌的藝術手法。

  【教學難點】是:提高學生閱讀鑑賞能力

  二、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因此,我確立的教學方法主要有誦讀法、討論法、啟發法、點撥法。只有反覆的誦讀學生才會理解詩歌的美。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其參與討論才能激發學生的個性見解。當學生陷入迷途時,教師要適時的啟發、點撥。

  教是為了學,教師的教授只有在學生那裡轉化為學習的能力,才是教育的真正意義。我所任教的班級屬於音樂班,學生語文基礎較好,並且思維活躍,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所以,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本課根據詩歌的特點採取誦讀、賞析、背誦的步驟。

  教學手段上我採用多媒體教學,對學生進行多重感官刺激。

  三、教學過程

  本課我計劃一課時完成,具體教學步驟如下:

  【環節一】、匯入新課。

  由學生回憶李白的詩句匯入,大多數學生可能會想到“床前明月光”“飛流直下三千尺”“白髮三千丈”等詩句,由此得出李白詩歌一個很大的特點,奇特的想象,誇張的表現手法。從而引出《蜀道難》。此環節意在由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引發他們更大的學習新課的興趣。

  【環節二】、認識李白。

  此環節由學生課前預習,課堂自主發言完成,既可以增強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能力,又可以幫助教師瞭解課前預習情況。

  【環節三】、誦讀感悟

  詩歌學習重在誦讀,所以,此環節首先設計由學生推薦一名學生來朗讀,初步感受詩歌意境。然後師生共同欣賞flash配樂朗誦《蜀道難》,用視聽的手段來展示詩歌意境,將詩歌內容形象化、具體化。此時,學生的情緒已被詩歌感染和打動,再以配樂的形式讓學生學生集體朗誦,加深理解。

  【環節四】、討論文字

  學生上一環節透過充分地感受詩歌,已經有較深的印象,本環節主要用討論法、啟發法來理解詩歌內容,分析藝術技巧。新課標對古詩文的學習要求是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所以教師鼓勵學生在合作探究中討論解疑.把提出的問題交給學生解決,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並且培養了團結協作精神。教師在這個環節要給予正確的點撥。

  例如當學生討論本首詩歌的主題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不同的說法,最後確定一種最有據可循的說法“送友人入蜀”。做到尊重學生的個性的同時又使理解不發生偏差。這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在藝術技巧上,由於學生對誇張這種修辭很瞭解,所以會很容易發現原文有多處誇張時,而學生沒有意識到的手法,則需要教師點撥。

  例如學生提到“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時,教師要適時的補充虛實結合的手法。

  這樣,看似無序地問,實際在潛移默化中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而且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現了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動性相結合.

  【環節五】、拓展延伸

  課件展示李白的《送友人入蜀》,評析詩歌主要運用的藝術手法並且與《蜀道難》進行比較閱讀。此環節意在擴充套件學生課外知識,同時深化對教學重點的理解。

  【環節六】作業設定

  背誦詩歌。意在透過背誦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2

各位,下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古詩《迢迢牽牛星》。接下來,我對本課題進行分析: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迢迢牽牛星》是編排在粵教版全日制普通高階中學教科書語文必修1第四單元第四個課題《漢魏晉詩三首》中的其中一首。“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詩歌是詩人真情實感的詠唱,是心靈對現實的應答。《古詩十九首》映了時代的動盪,社會的亂離《迢迢牽牛星》借牛郎織女的故事,寄託織女的相思之苦,形象地抒發了現實生活中男女情人咫尺天涯的哀怨,表達了渴望夫妻團圓的強烈願望。透過學習本文,將使學生進一步學會詩歌鑑賞的方法,培養人文素養。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詩經》兩首、《離騷(節選)》、《孔雀東南飛》,這為過渡到本課題的學習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因此,學好本課為學好以後的詩歌可以打下牢固的理論基礎,而且它在整個教材也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本課包含的一些重要的知識點和思想,為以後學生在學習理解類似的詩歌併為簡單地鑑賞詩歌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著高一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古詩十九首》相關知識,有節奏地朗讀詩歌並背誦全詩。

  2.技能目標:會分析詩歌的情感,能簡單分析詩歌疊音詞作用和表達效果。

  3.情感與價值觀目標:品味《迢迢牽牛星》詩中的愛情美,理解詩歌所表達出的渴望普天下夫妻團聚的願望。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

  本著對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的理解,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分析詩歌中疊音詞作用和表達效果,掌握鑑賞此類詩歌的技巧。

  2.教學難點:據學生的認知特點,牽牛織女星等天文知識、光年的定義的理解是教學的難點。

  3.確立重點和難點的依據是:天文知識、光年較抽象,學生欠缺這方面的基礎知識。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課題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我學法上談談。

  四、說教法

  我們都知道語文是一門提高人文素養,培養人的鑑賞能力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還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以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過程。

  考慮到高一級學生的現狀,我主要採取朗讀法、講授法、讀寫結合法,心理學理論告訴我們:學生的學習情緒直接影響學習效果。因此我還採用多媒體為教學手段的情景教學方法,創設情境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利用疊音詞串聯詩歌,充分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使他們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當然老師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本人應該透過課堂教學感染和激勵學生,調動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並且要培養學生以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基於本課題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朗讀法:“三分詩七分讀”。從教學過程來說,教學中將朗讀教學貫徹到課堂始終,教師示範朗讀,引導學生按要求聽讀,幫助學生深入體會課文的情感意蘊,學生透過反覆的朗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語感。

  2.講授法:教師透過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能力、進行思想教育。按照徹啟發式教學原則,講授的內容突出本課的的重點、難點和關鍵,使學生隨著教師的講解或講述開動腦筋思考問題,講中有導,講中有練。使學生主體作用凸顯出來,把課堂進行得生動活潑,而不是注入式。

  3.讀寫結合法:注重讀寫結合,在熟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對教材後面的疊詞練習進行快速地思考,組織答案,我來總結這類題目的答題技巧和規律。這不僅有助於學生對詩歌疊音詞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

  五、說學法

  根據本文篇幅簡短,又是淺顯的文言文的特點,要求學生課前必須進行預習,並利用課下注釋和工具書來疏通文意。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學習的真正的主人。在課堂上,透過朗讀和提問法去推動學生思考,進一步理解文章的內容,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讀出初步真實感受。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總結反思法。

  最後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匯入新課:

  提問學生是否知道中國古代四大愛情故事,從學生的回答情況中引出本節課的主題牛郎織女的故事。在此之後,請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起來講述他們所瞭解到的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總結學生的回答情況,並由我來詳細地向學生交代故事的起源、發展,最重要的是突出這樣一個常識讓傳說與課文有了緊密的切合點,牛郎和織女是因為王母娘娘的一根髮簪化成的銀河而相隔兩地,不得相見,後來真情感動天地,遂允許二人七月七日相見。

  2.示範朗讀:

  教師朗讀全文,學生按要求在書中畫出容易讀錯的多音字詞。教師用語言鼓勵學生,請學生給老師挑刺(教師故意讀錯某個詞),歡迎學生與教師競爭。這樣既能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聽讀上,同時又能激氣學生當堂背下詩歌的興趣和信心。

  3.學生朗讀:

  朗讀是詩歌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手段,應反覆進行。要引導學生採用輪讀、個讀、聽讀、小組讀等多形式朗讀,以讀帶動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以讀為樂。

  4.學生背誦

  在經過反覆的聽讀和朗讀之後,學生已經基本能粗略知道詩歌大意,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即時背誦,教師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引導以詩歌的思想內容。

  5.板書設計:

  我比較注重直觀地、系統的板書設計,並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我的板書設計是:

  5.佈置作業。

  我佈置的課堂作業是:《名師一號》P110頁第三題

  七、我為什麼要這樣上課

  1.對教材內容的處理。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知識的跨度、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對教材內容的增有減。

  2.教學策略的選用

  (1)重點字詞如多音字讀音讓學生動手去查閱,自己作初步的記憶,教師扮演輔導者的角色。這樣有利於學生能力的提高,有利於學生對詩歌學習興趣的培養。透過對《古詩十九首》及《迢迢牽牛星》的文學常識和背景知識的介紹,激發學生了解古詩的興趣,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讓學生鞏固重點知識並形成新的知識。透過佈置作業,讓學生背誦課文,使他們進一步的理解文章,梳理思路,提高詩歌鑑賞閱讀的語感和鑑賞的思路。完成《名師一號》的習題,有利於學生對詩歌的深刻理解,對以後的古詩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八、結束語

  各位領導、老師們,本節課我根據高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及其認知規律,採用直觀教學和討論法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於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氣氛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我的說果完畢,謝謝!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與學情狀況

  郁達夫先生在這篇文章中為我們描繪了故都秋色,抒發了對北國秋色的無限嚮往和眷戀之情。作者運用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寫作手法,在對故都秋景的細膩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內心的眷戀和落寞之情,體現出這位文人當時的處境和濃重的"主觀色彩",顯示了作家卓越的藝術才華。

  本課的教學物件是高一年級的學生,他們與作者無論是從年代上還是年歲上都相距甚遠,對於體味秋之悲涼很容易流於表面。所以本節課要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學生感悟寧靜美的能力。

  二、教學目標與重點難點

  這一單元為綜合表達單元,教學上要求培養學生在閱讀和寫作中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的能力。為更有效地完成這一教學要求,就必須讓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體會作者的情感,因此我將單元教學要求做為第三課時教學重點。

  根據以上教材特點和學情狀況,本節課我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學習並掌握抒情散文的寫作特點;

  2.能力目標:理解本文作者"主觀色彩"的情與"客觀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學習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手法,培養學生初步的文學鑑賞能力;

  3.情感目標:體味作者嚮往、眷戀故都之秋的真情。

  依據此教學目標,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設定如下:

  教學重點:學習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表現手法。

  教學難點:體味秋中有情的眷戀,情中有秋的落寞。

  三、教學方法及學法指導

  1.教學方法

  教學指導思想:以作者的情感為線索貫穿全文,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閱讀、設疑、討論為主線,培養學生的閱讀和鑑賞能力。

  主要採取閱讀感知法、情境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

  2、教學手段

  在教學手段的使用上,主要是利用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質疑思辨,補充資訊,突破重點、難點。

  3、學法輔導

  在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中,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

  四、教學過程說明

  環節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利用課件展現北京秋景,用生動的語言描繪北京秋天的絢爛多姿,並配以輕鬆明快的音樂,使學生如見其景,如臨其境。在視覺和聽覺上產生強烈的衝擊。就在學生陶醉於這豔麗之美時,我將提出"郁達夫筆下的《故都的秋》又是怎樣的呢",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閱讀興趣,引領學生進入閱讀情境,也為之後的深入分析做好充分的鋪墊。

  環節二: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在這一環節中,學生默讀課文,並在閱讀過程中思索:在郁達夫筆下,北國秋天的總體特徵是什麼。要求學生儘量從原文尋找答案,從而培養學生收集資訊和概括文字的能力。

  而此時,我將絢爛的圖景換成色調灰暗的秋景圖,將先前明快的音樂轉換成低沉的音樂,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把握文章的主旨,整體感知文章的情感基調。

  在學生總結出北國之秋的總體特點為:清、靜、悲涼之後,再提出疑問: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體現這一特點的呢?引起學生思考,詳盡研讀課文。

  環節三:咀嚼語言,細品秋味

  這一環節,將分成三個步驟進行。

  1.覽秋色

  讓學生在文中找出描寫色彩的詞語,並概括出這些色彩的特點,品味秋色的意境,體會北國之秋的特點一:清。在這一環節,學生要去收集文字資訊,並加以提煉,從而進一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聞秋聲

  讓學生找出文中都提及了哪些聲音,品味秋聲的特點,體會北國之秋的特點二:靜。在這一環節中,學生能找出很多聲音,我將提出疑問:這麼多的聲響交織在一起,這秋天似乎是非常熱鬧的,是這樣的嗎?這樣做的目的是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引導學生了解"反襯"這一寫作手法。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4

尊敬各位老師:

  大家下午好!

  我說課的篇目——《再別康橋》。(課件展示題目)接下來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說教學板書四個方面向各位老師展示我的教學設計。

  一、說教材

  1、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特點

  熟悉教材是成功授課的前提。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為詩歌單元,收錄了中國現當代的一些優秀詩篇,是高中階段文學鑑賞的開始,對整個文學鑑賞教學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再別康橋》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是鑑賞學習現代詩歌的典範例文,也是鑑賞其他現代新詩的基礎。學生可以藉此體會、比較、鑑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這契合了新課標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薰陶的要求。對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

  《再別康橋》一文是“新月詩歌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可以說是詩壇的一棵常青樹,因為它始終迴盪著美的旋律。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的特點。《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這種風格特點。

  2、、說教學目標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在誦讀中感受作品的形象和意境,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意象和意境、語言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以上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我確定了本文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品味詩歌語言,把握詩歌獨特意象和意境。

  (2)、能力目標:

  掌握誦讀技巧。初步學習鑑賞現代詩歌的方法。

  (3)、情感目標:

  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音樂美,建築美,繪畫美。

  3、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把本文的教學重難點確立為:

  教學重點:

  訓練學生誦讀詩歌的能力,領悟詩情,賞析詩歌畫面、詩意美。

  教學難點:

  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二、說教法與學法

  由於高一年級學生對詩歌鑑賞尚處起步階段,因而在課堂上,老師應將鑑賞搞得生動活潑,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培養他們願聽愛讀,積極主動地鑑賞作品的習慣。加上語文新課程標準倡導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本課採用以誦讀法為主其它教學法為輔的綜合教學法。

  1、誦讀法。詩歌是情感的藝術,誦讀有助於學生很好地把握內容,理解作者情思,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詩歌的語言是獨特的、精練的、優美的,反覆誦讀有助於品味詩歌的語言美。

  2、問答欣賞法。讓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對《再別康橋》中康橋美景進行賞析並對重要意象進行解讀,引導學生欣賞詩歌的畫面美,從而進行審美體驗。

  3、探究式學習法。引導學生對《再別康橋》體現的作者情感進行探究。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

  4、多媒體演示法。透過它音形色兼具的特點,創設情景氛圍,激發學生興趣,以利於學生形象直觀地把握課堂內容。

  學法:反覆誦讀品語言,聯想想象賞畫面,知人論世悟情感。

  三、說教學過程

  根據“教指導學,為了學,服務於學”的指導思想,我準備採用以下教學步驟來完成教學過程,實現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

  第一步:匯入新課

  首先,用多媒體展示電視劇《人間四月天》相關劇照 ,這樣能引起同學對劇情的回憶,從而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對本課的學習興趣。

  第二步:作者簡介。

  力求創新,突破傳統的介紹方式,用講故事的形式介紹作者的生活、情感經歷,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設計這一步驟即所謂“知人論世”,以利於學生更好地把握作者情感。

  第三步:詩意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在這一環節中,先讓學生自由朗讀,整體感知;再欣賞配樂朗誦《再別康橋》,能讓學生從中找出差距;然後教師範讀,並進行誦讀指導。(注意音節、重音、基調)再讓學生伴隨優美的樂曲進行誦讀,從而感受詩歌的音樂魅力。反覆誦讀,是學生學習詩歌的基礎,同時,也契合了大綱中重視感悟、薰陶和語感培養,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要求。

  第四步:激發想象,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

  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應該充分重視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為了讓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力,進入詩歌夢幻般的氛圍,首先精心挑選了一系列與每一節詩歌相配的優美圖片,並用多媒體展示,讓學生根據詩意選畫面。再請個別學生朗讀自已最喜歡的一節詩歌,結合圖片畫面,用優美的語言描繪詩歌內容,並說出喜歡的理由,讓學生深入體會每一節的畫面美。老師抓住詩中的重要意象,關鍵詞(動作性很強的詞、融入強烈情感的詞)進行適當的點撥,藉此指導學生鑑賞現代詩歌的方法,逐步提高學生鑑賞能力。

  第五步:比較閱讀,體會建築美。

  為了讓學生理解和感受新格律詩的建築美,我選取了王維的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進行結構上的比較。透過比較,學生不難發現本詩的結構特點:一、三句詩排在前面,二、四句詩低格排列,空一格錯落有致,建築有變化;再者一三句短一點,二四句長一點,顯出建築美。

  第六步:揣摩作者情感,感知詩歌離而不傷、別而不愁的基調。

  自古以來,離別總免不了沉重的愁緒,《再別康橋》是作者與康橋的一場深情的離別,卻透露出較為輕快的情調。為了便於學生準確把握作者對康橋的依依惜別之情和詩中有幾分無奈,又有幾分灑脫的基調,我從中國詩詞中篩選了以下幾個將離愁寫得黯然銷魂的詩句,與《再別康橋》進行比較,以便學生把握本詩離而不傷,別而不愁的基調,以突破教學難點:

  課件展示: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柳永《雨霖鈴》)

  第七步:結合畫面,以圖引文,引導學生配樂試背全詩,再次整體感知詩歌的詩意美。

  第八步:遷移應用。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詩派是新詩史上極為重視形式美的一個流派。透過學習《再別康橋》,可以從中體會到新詩的“三美”,即繪畫美、音樂美和建築美,也使學生對詩詞格律的認識有了更多的瞭解。為了拓展學生的藝術靈感,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再用多媒體展示徐志摩的另外首詩《沙揚娜拉》,感受新詩的特點和“三美”,並留課後作業:從內容、形式、意境等方面比較兩首詩歌的異同。

  四、說板書設計

  一篇優美的板書設計有“微型教案”之稱,一篇好的板書設計能體現本節課的教學思路,教學重點、難點,也易於學生學習。根據求實、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則,我設計瞭如下板書: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過程,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5

  教學目標

  1.理解中國詩的特徵。

  2.掌握字詞、文學常識、名言名句等基礎知識。

  3.學習本文語言幽默風趣的特點。

  教學重點

  1. 基礎知識積累及應用。

  2. 理解中國詩“富於暗示”的特點。

  教學方法

  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和深入研究,由課內向課外延伸,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教學過程 是一個“詩的國度”。不僅戲曲“以詩為詞”,小說“有詩為證”,而且書法也要寫詩,繪畫也要題詩。然而,什麼是中國詩的一般印象呢?中國詩有什麼特徵呢?讓我們來聽聽玩轉中西文化的魔術師——錢鍾書先生的見解。(板書課題《談中國詩》)

  二、 作者簡介

  錢鍾書(1910——1998),我國現代文學研究家、作家、文學史家和古典文學研究家。字默存,號槐聚,曾用筆名中書君等。錢先生的治學特點是貫通中西、古今互見,融會多種學科知識,探幽入微,鉤玄提要,在當代學術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譽為文化大家。在其六十餘年的學術生涯中,他除了創作出大量的有非凡的思想原創性和學術開拓性的論著,在中國現代史上獨樹一幟,因而使得研究“錢學”成為中國現代學術史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同時亦成為反思百年中國人文發展的一個不容忽視的話題。

  主要作品有《管錐篇》《談藝錄》《宋詩選注》及唯一的長篇小說《圍城》,另有短篇小說集《人獸鬼》,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

  1998年12月19日,在北京病逝,在翌日新華社播出的新聞通稿中出現“永垂不朽”字樣。

  三、 簡介背景

  本文是一篇文藝論文,是作者根據自己於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對美國朋友做的一篇英語演講稿節譯而成的。作者透過對中外詩歌的源流、形式、意韻、風格以及內容等方面的比較,突出了中國詩的獨特性和普遍性,為外國朋友瞭解中國詩打開了一扇窗。是中國較早的中西比較詩論之一。

  四、 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文章共有8段,思路如下:

  第1段, 談“中國詩”的前提與立場。第2段, 中國詩的發展“早熟”的特色。

  第3段, 中國詩篇幅簡短,但意味無窮。第4、5段,中國詩的含蓄的特色和形成這一特色所用的手法。第6段,中國詩清淡、安和的詩調。

  第7、8段,中國詩內容上的特色:和外國詩大同小異。

  五、 重點解讀

  本文的說理,充滿了幽默風趣,讓人忍俊不禁。且這種幽默風趣,不是低俗的插科打諢,而是具有高雅的品味,旁徵博引,充滿機智,充分體現了錢鍾書語言的幽默特色。請找出你自己感興趣的句子,談談你的理解或感受。(注意句不離篇)(討論)

  示例: 1.中國人的心地裡,沒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經》說一個印度愚人要住三層樓而不許匠人造底下兩層,中國的藝術和思想體構,往往是飄飄凌雲的空中樓閣,這因為中國人聰明,流毒無窮的聰明。

  理解:用西方的科學“地心引力”來寫中國詩發展的特點,突出中國詩發展的“早熟”與靈動。用印度經典故事來寫中國人的聰明。2.比著西洋的詩人,中國詩人只能算是櫻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塊的雕刻者。不過,簡短的詩可以有悠遠的意味,收縮並不妨礙延長,彷彿我們要看得遠些,每把眉眼顰蹙。

  理解:“櫻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塊的雕刻者”所從事的事情是微雕,以此來比喻中國詩人創作的詩歌之精練簡短。用生活中的看東西要看得遠些、把眉眼顰蹙來比喻中國詩的精練微妙更是逼真,將抽象的東西具體化了。

  3.西洋讀者也覺得中國詩筆力清淡,詞氣安和。我們也有厚重的詩,給情感、思戀和典故壓得腰彎背斷。理解:“壓得腰彎背斷”是一種生活中的具體形象,這裡用來比喻思想內容上的“厚重”,化抽象為具體,便於讀者更好的理解。

  4.你們的詩人狂起來可了不得!有拔木轉石的獸力和驚天動地的神威,中國詩絕不是貴國惠特曼所謂“野蠻狂吠”,而是文明人話,並且是談話,不是演講,像良心的聲音又靜又細……理解:形象地進行中外詩歌風格的比較。說外國一些詩人的風格是“拔木轉石的獸力和驚天動地的神威”,十分形象而準確。以“良心的聲音又靜又細”比喻中國詩歌中的豪放狂歌,既“新”且“準”,妙趣橫生中凸顯出總體上“筆力清淡,詞氣安和”的特點。

  5.“我們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圖不過是靈魂的思家病,想找著一個人,一件事物,一處地位,容許我們的身心在這茫茫漠漠的世界裡有個安頓歸宿,彷彿病人上了床,浪蕩子回到家。出門旅行,目的還是要回家,否則不必牢記著旅途的印象。”

  “研究我們的詩準使諸位對本國的詩有更高的領會,正像諸位在中國的小住能增加諸位對本國的愛戀,覺得甜蜜的家鄉因遠征而增添了甜蜜。”理解:結尾引用的這兩處比喻,有情有理,點破了比較文學與研究者的關係。切合聽眾實際,拉近與出門在外的美國士兵的距離,顯得溫馨親切。

  6.貴國愛倫坡(Poe)主張詩的篇幅愈短愈妙,“長詩”這個名稱壓根兒是自相矛盾,最長的詩不能需要半點鐘以上的閱讀。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

  理解:這裡作者的用意在於襯托中國詩的超出想象的短小精練,而不是嘲笑愛倫坡的目光短淺。“太可惜了”,給人以遺憾的感覺。這樣說,也注意到了聽者的心理反映,讓聽者有親切感。

  課堂拓展:錢鍾書語言精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除本文外,你還知道哪些錢鍾書的趣言妙語呢?請說出幾句與大家共同分享。(自由發言)

  示例展示:(1)科學家跟科學大不相同,科學家像酒,愈老愈可貴,而科學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錢。——《圍城》

  (2)天下就沒有偶然,那不過是化了妝的、戴了面具的必然。 ——《靈感》

  六、教讀小結

  本文運用比較文學的方法,在中外詩歌的比較中,得出中國詩的特徵。開篇明確論述的原則,然後逐層展開,分別論述,而在論述中又不時廣徵博引,使文章跌宕有致。

  另外,本文還巧妙地引導美國朋友把目光逐步聚焦在中國的古詩——中國古代的抒情詩——中國古代抒情詩的表現形式和藝術風格上,並注意調動聽眾的知識積累,時不時地進行對比,也收到了良好的藝術效果。

  七 、佈置作業

  1.把本文所引用的中國古代詩人的詩句摘出,與篇名、作者、朝代一一對應,並熟記。2.幽默風趣是錢鍾書作品的一貫特點,我們寫作時有意為之,可使作品收到特殊的效果。下面是一篇學生作文的一部分,語句不夠幽默,請打破拘謹嚴肅、死板乏味的人物描寫套路,重新寫作,使它生動幽默,富有情趣。

  “我的班主任個子較高,身材微瘦,雖然年輕,卻已稀頂,幸虧周圍頭髮還算茂密,才不至於讓人誤認為是一個老頭。”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6

  說教材:

  (一)教材地位

  《詩經兩首》是高中語文必修二第四課,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高中語文在詩歌教學中按照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順序來進行課文編排,《詩經》作為我國詩歌的源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課改後,教材從高一第二學段,即開始安排古代詩歌的學習,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詩歌源流,瞭解古人是如何利用詩歌表情達意,從而認識古今文化的聯絡,培養和弘揚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學習目標

  瞭解《詩經》的特點,分析比興手法。

  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人物形象。

  (三)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詩歌內容,把握人物形象。

  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

  說學法:

  學生學法: 1、討論交流法 2、個性展示法 3、課堂辯論法

  設計意圖:討論交流的法是建立在學生自己獨立思考之後,形成自我觀點後的溝通交流,學生間的思維碰撞更有助於學生新觀點的形成和完善。個性展示法在於讓學生在課堂上表達自己的觀點,鍛鍊口語表達能力的同時,也為書面的鑑賞分析打好基礎。課堂辯論法的應用使得課堂不同的觀點立場相互較量,促進學生對於問題的深入探究。

  說教法:

  教師教法: 1、朗讀法 2、點撥法 3、歸納法

  設計意圖:詩歌教學永遠離不開朗讀法,在本次課的設計中,採用多種朗讀方式,包括配樂朗誦,學生朗誦喜歡的詩句,背讀和教師引讀。讓讀書聲讀書聲真正的瀰漫在詩歌的課堂。本課以以主問題的設計帶起全文的賞析,因此學生的分析鑑賞在課堂的呈現上會顯得有些零散,教師借用點撥、歸納的方法,結合板書的設計能夠增強課堂的條理性,使得學生的發言更清晰。

  說教學過程:

  一、 匯入新課

  中國被譽為詩歌的王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上溯到《詩經》,浪漫主義詩歌的源頭追溯到《離騷》。孔子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今天我們一同學習《詩經》中的《氓》。

  新課匯入從中國現實主義詩歌和浪漫主義詩歌的源頭切入,本課是學生高中語文學習中古代詩歌單元的第一課,從《詩經》入題吻合本單元的單元提示,同時《離騷》概念的引入也為本單元第二課做了鋪墊。

  二、 明確學習目標

  1。 瞭解《詩經》的特點,分析比興手法。2。 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把握人物形象。

  學習目標的展示讓學生在課文學習之前明確本課的學習重難點,真正讓學生做到心中有

  數、有的放矢。關於《詩經》,學生在初中時期學習過《蒹葭》和《關雎》,因此學生對詩經的特點和比興的手法並不陌生。詩歌女主人形象的概括成為本課教學的重點,而對於中關於愛情觀念的探究作為本課的突破難點。

  三、 配樂朗讀,梳理概括故事情節

  詩歌學習在於朗讀,在學生第一遍朗讀中選用古琴曲《鳳求凰》為背景音樂,為朗讀營造一種古韻氛圍,更易於帶學生進入詩境。朗讀後對學生的朗讀情況進行點評指導,主要是讀音的準確和四言詩二二拍的節奏。

  《氓》是一首敘事詩,學生自主概括梳理故事情節有助於理解詩歌淺層的含義,對女主人公戀愛、婚變、離開的經歷以及情感脈絡的變化有準確的把握,同時為重難點的突破做好了鋪墊。

  四、 教學重難點突破

  1。初探究:課文中哪些詩句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勾畫出來,並簡要賞析。

  本堂課的學習重點在於對女主人公形象的概括與認識。但重點內容突破的問題設定沒有選用“詩歌塑造了怎樣的人物形象?”也沒有從《詩經》手法角度“詩歌是如何運用比興手法的?”出發。引導學生從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詩句入手,這一角度突破口小,有助於學生自主理解,角度多便於學生從故事情節、人物形象、比興手法運用等方面發散出去,也就是用一個總問題將全文穿起。同時這樣的問題設定更便於學生將自己的觀點闡發出來,正所謂“讀進去,說出來”。這樣的讀詩的角度,除去讓學生學會解讀《氓》之外,也學會讀詩鑑賞詩的一般規律。

  這一環節中,詩歌內容的分析理解更注重於課堂的生成,教師重在引導而不是講授。在小組活動,先引導學生先自主理解,然後小組交流,最後班級展示。這樣有助於每個學生在課堂中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獨立的見解。

  2。再探究:女子離開氓以後,能不能獲得幸福?

  這一問題的設定事實上在前一問題的基礎上生髮出來的,在於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詩歌的思想內涵。語文課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對於正確愛情觀的探討有助於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這一環節的問題設定本身就是兩面性的,富於辯論性。而學生對這一問題的不同解讀,會在課堂上呈現思想和觀點的碰撞,在辯論聲中學生們會對正確的愛情觀有清晰清楚的認識。在本環節中教師引導學生“以文解文”的閱讀方法,以規避學生完全脫離開文字進行無根據的拓展延伸,在本堂課上學生結合文字聯絡實際的爭辯將課堂推向了高潮。

  五、 課堂小結

  什麼是愛,愛是靈魂的共通,愛是精神的平等。什麼是愛情,朦朧派詩人舒婷用《致橡樹》給我們做出了詮釋。

  本課以朗讀舒婷《致橡樹》節選收尾,以教師朗讀的聲音帶動學生一同跟讀,這一環節的設計一方面是與學生上一環節內容想成呼應,同時有和上課伊始的朗讀呼應,從朗讀聲氣,再朗讀聲中結束,使得整堂課的設計結構圓和。

  板書設計:

  氓

  甜蜜戀愛 比興手法

  不幸婚姻 女主人公

  堅定離開 (勤勞、果斷) 對比手法

  在板書的設計上,板書內容以學生的分析為依託,師生合作歸納提升,,透過板書的設計使得學生自主探究的內容更具有條理性,詩歌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藝術手法的重點內容更加突出,故事情節三階段中採用不同的顏色,以顏色來代指女主人公的感情,將情感脈絡變化更好的呈現出來。

  感受:

  感謝教科所給予的這次歷練和提高的機會,每次做課都能感覺到自己還有很多的不足,但又能感受到石家莊外國語學校語文組的溫暖,在準備這節課的工程中,跟我的指導老師李蘭梅老師、魏繼巖老師學到了很多,再次感謝語文組老師們的幫助和指導,同時也感謝大家今天的蒞臨指導,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陳情表》,下面我從四個方面說這堂課的設計:

  一、說教材

  《陳情表》是必修五第二單元中要求背誦的課文。本單元話題是學習古代抒情散文,旨在讓學生把握作品抒發的真摯情感。就文體而言,是文言文也是散文。按課程標準,閱讀淺易文言文、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是高中生必須達到的目標;從散文的角度學習文學作品《陳情表》,要按課程標準“從整體上把握內容、概括要點”的要求,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觀念審視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侷限;引導學生感受《陳情表》感人至深的思想情感,理解孝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忠孝兩全的思想侷限,進而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培養關愛親情的思想意識。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目標:透過誦讀、背誦,積累文言詞彙,積澱文言語感,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能力目標:學習和運用陳情於事、寓理於情的構思藝術

  3、情感目標:體會作者至真至誠的親情、忠情、苦情。正確認識“孝”,繼承孝敬父母長輩的傳統道德。

  教學重、難點:

  1.學習重點:識辨課文中通假字,活用詞,古今異義詞,掌握重要實詞、虛詞及多義詞,積累文言詞句知識。

  2.學習難點:本文的主要特點是以情動人,作者是怎樣逐層深入地敘事陳情,達到願乞終養的目的的。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主要來完成知識目標,第二課時完成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本節課為第二課時。

  二、說教法和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於此,我準備採用的教法是講授法,點撥法。講授法,教師可以系統的傳授知識,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討論法、朗讀法和勾畫圈點法,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

  三、說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五個環節展開。

  環節1:情景匯入。孝敬長輩,忠於朝廷,是中國古代君子立身行事的最基本的道德準則,千百年來,人們奉行於此,常以“忠則《出師表》、孝則《陳情表》”相提並論,李密的《陳情表》感動了皇帝,感動了上蒼,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這篇以孝動人的文章——《陳情表》。

  環節2:課堂檢測。課前已發下了導學案,主要檢查學生對文言字詞的掌握情況。

  環節3:自由朗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為學生設計三個問題:本文的題目是“陳情表”,作者為什麼要向晉武帝陳情?他陳情的內容是什麼?用了什麼方式?

  學生討論後發表見解,教師梳理內容並歸納為:

  (1)李密“陳情”的理由是因為皇帝下詔任命他為太子洗馬,“尋蒙國恩,除臣洗馬”,而他又不想應詔就職,“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

  (2)李密“陳情”的具體內容:

  ①述父喪母嫁、祖母收養、祖孫相依為命之悲慘遭遇。

  ②述因祖母病重,太守舉孝廉不就,刺史舉秀才不從,皇帝下詔、官府逼迫也難以應詔的兩難處境。

  ③述聖朝以孝治天下,而自己孤苦無依,祖母又“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祖孫“更相為命”,因此“不能廢遠”的理由。

  ④述祖母年事已高,“烏鳥私情,願乞終養”,祖母百年後,自己再對國家“生當隕首,死當結草”,報效犬馬之勞的願望。

  (3)李密陳情的方式是融理於情、融情於事。

  作者自己的孤苦無依、和祖母相依為命、對皇帝的知遇恩情等“情”自然巧妙地融入了對皇帝的“陳”述之中,曉暢、通達、渾然一體,沒有雕琢之痕,使人感到作者時時在述事,又處處在抒情。這是本文寫作上的一大特點。

  環節4:拓展探究

  (1)有人說,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孝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美德,讀罷此文,請談談你對“孝”的感受。

  (本題的目的是讓學生結合文章內容並談談自己的學有所悟,以求學生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概括能力並讓學生真誠地為親人奉上自己真誠的回報。在經濟建設迅猛發展,道德意識逐漸淡漠的今天,注重對學生的思想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學生分小組討論,討論結束後,各小組選一名代表發言,其他同學可以補充。

  明確:封建統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的倫理,其根本的目的在於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今天我們應有清醒的認識態度。另一方面,孝敬父母、長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至今仍未過時。

  (2)將本文與諸葛亮的《出師表》對比,看兩篇文章在“動之以情”上有什麼異同。

  學生討論後,教師歸納總結:

  古人常有“忠則《出師》,孝則《陳情》”之說,可見兩篇文章在用情方面是相似的,都是以真情來打動人,這是古代抒情散文中的典範。

  不同:《出師表》這篇奏章以議論、敘事為主,字裡行間滲透了諸葛亮眷戀“先帝”知遇之恩的強烈感情。作者與劉禪兼有“君臣”與“託孤”的關係,陳述意見借“先帝”之口道出,飽含深情,字字句句發自肺腑,更容易打動劉禪。告誡語重心長,殷勤寄語,率直誠懇又不失長者、臣下身份,全文無不流露出作者忠君愛國之情。杜甫贊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陸游贊之:“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可見語言感情之深。

  《陳情表》則透過陳述自己的“苦情”“親情”“忠情”來打動晉武帝,希望能夠准許自己侍奉祖母以終餘年,因此言辭委婉流暢,情文並茂,扣人心絃。晉武帝看了文章後說:“士之有名,不虛然哉。”

  環節5:課堂小結

  文章詳盡而委婉地敘述了李密和祖母劉氏相依為命的處境,申述暫時不能應召赴任的衷情,言辭懇切,表情達意淋漓盡致。學習本文,我們既要學習作者融情於事、真切感人的“情”,又要理解作者作為“亡國賤俘”對新朝國君陳情時的謹慎、得體、恰如其分的語言;既要讀懂李密的“孝”情,又要領悟其中的感激之“情”。

  環節6:作業設計

  1、背誦《陳情表》,在背誦的過程中,以求更深刻的感悟其情感。

  2、語言運用練習:以“忠”和“孝”為話題寫篇隨感。透過這個作業,讓學生學會關注生活,關心身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