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實用的高中數學說課稿彙編5篇

高中數學說課稿

實用的高中數學說課稿彙編5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數學說課稿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奇偶性是人教A版第一章集合與函式概念的第3節函式的基本性質的第2小節。

  奇偶性是函式的一條重要性質,教材從學生熟悉的 及入手,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注重資訊科技的應用,比較系統地介紹了函式的奇偶性。從知識結構看,它既是函式概念的拓展和深化,又是後續研究指數函式、對數函式、冪函式、三角函式的基礎。因此,本節課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2、學情分析

  從學生的認知基礎看,學生在初中已經學習了軸對稱圖形和中心對稱圖形,並且有了一定數量的簡單函式的儲備。同時,剛剛學習了函式單調性,已經積累了研究函式的基本方法與初步經驗。

  從學生的思維發展看,高一學生思維能力正在由形象經驗型向抽象理論型轉變,能夠用假設、推理來思考和解決問題、

  3、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對教材和學生的分析,以及新課標理念,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判斷一些簡單函式的奇偶性。

  2、能運用函式奇偶性的代數特徵和幾何意義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過程與方法】

  經歷奇偶性概念的形成過程,提高觀察抽象能力以及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概括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自主探索,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感受數學的對稱美。

  從課堂反應看,基本上達到了預期效果。

  4、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函式奇偶性的概念和幾何意義。

  幾年的教學實踐證明,雖然函式奇偶性這一節知識點並不是很難理解,但知識點掌握不全面的學生容易出現下面的錯誤。他們往往流於表面形式,只根據奇偶性的定義檢驗成立即可,而忽視了考慮函式定義域的問題。因此,在介紹奇、偶函式的定義時,一定要揭示定義的隱含條件,從正反兩方面講清定義的內涵和外延。因此,我把函式的奇偶性概念設計為本節課的重點。在這個問題上我除了注意概念的講解,還特意安排了一道例題,來加強本節課重點問題的講解。

  難點:奇偶性概念的數學化提煉過程。

  由於,學生看待問題還是靜止的、片面的,抽象概括能力比較薄弱,這對建構奇偶性的概念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因此我把奇偶性概念的數學化提煉過程設計為本節課的難點。

  二、教法與學法分析

  1、教法

  根據本節教材內容和編排特點,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採用以引導發現法為主,直觀演示法、類比法為輔。教學中,精心設計一個又一個帶有啟發性和思考性的問題,創設問題情景,誘導學生思考,使學生始終處於主動探索問題的積極狀態,從而培養思維能力。從課堂反應看,基本上達到了預期效果。

  2、學法

  讓學生在觀察一歸納一檢驗一應用的學習過程中,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的過程,從而使學生掌握知識。

  三、教學過程

  具體的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交流的過程,共分六個環節:設疑匯入、觀圖激趣;指導觀察、形成概念;學生探索、領會定義;知識應用,鞏固提高;總結反饋;分層作業,學以致用。下面我對這六個環節進行說明。

  (一)設疑匯入、觀圖激趣

  由於本節內容相對獨立,專題性較強,所以我採用了開門見山匯入方式,直接點明要學的內容,使學生的思維迅速定向,達到開始就明確目標突出重點的效果。

  用多媒體展示一組圖片,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對稱美。再讓學生觀察幾個特殊函式圖象。透過讓學生觀察圖片匯入新課,既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又為學習新知識作好鋪墊。

  (二)指導觀察、形成概念

  在這一環節中共設計了2個探究活動。

  探究1 、2 數學中對稱的形式也很多,這節課我們就以函式和=︱x︱以及和為例展開探究。這個探究主要是透過學生的自主探究來實現的,由於有圖片的鋪墊,絕大多數學生很快就說出函式圖象關於Y軸(原點)對稱。接著學生填表,從數值角度研究圖象的這種特徵,體現在自變數與函式值之間有何規律? 引導學生先把它們具體化,再用數學符號表示。藉助課件演示(令 比較 得出等式 , 再令 ,得到 ) 讓學生髮現兩個函式的對稱性反應到函式值上具有的特性, ()然後透過解析式給出嚴格證明,進一步說明這個特性對定義域內任意一個 都成立。 最後給出偶函式(奇函式)定義(板書)。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把對圖形規律的感性認識,轉化成數量的規律性,從而上升到了理性認識,切實經歷了一次從特殊歸納出一般的過程體驗。

  (三) 學生探索、領會定義

  探究3 下列函式圖象具有奇偶性嗎?

  設計意圖:深化對奇偶性概念的理解。強調:函式具有奇偶性的前提條件是--定義域關於原點對稱。(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四)知識應用,鞏固提高

  在這一環節我設計了4道題

  例1判斷下列函式的奇偶性

  選例1的第(1)及(3)小題板書來示範解題步驟,其他小題讓學生在下面完成。

  例1設計意圖是歸納出判斷奇偶性的步驟:

  (1) 先求定義域,看是否關於原點對稱;

  (2) 再判斷f(-x)=-f(x) 還是 f(-x)=f(x)。

  例2 判斷下列函式的奇偶性:

  例3 判斷下列函式的奇偶性:

  例2、3設計意圖是探究一個函式奇偶性的可能情況有幾種型別?

  例4(1)判斷函式的奇偶性。

  (2)如圖給出函式圖象的一部分,你能根據函式的奇偶性畫出它在y軸左邊的圖象嗎?

  例4設計意圖加強函式奇偶性的幾何意義的應用。

  在這個過程中,我重點關注了學生的推理過程的表述。透過這些問題的解決,學生對函式的奇偶性認識、理解和應用都能提升很大一個高度,達到當堂消化吸收的效果。

  (五)總結反饋

  在以上課堂實錄中充分展示了教法、學法中的互動模式,問題貫穿於探究過程的始終,切實體現了啟發式、問題式教學法的特色。

  在本節課的最後對知識點進行了簡單回顧,並引導學生總結出本節課應積累的解題經驗。知識在於積累,而學習數學更在於知識的應用經驗的積累。所以提高知識的應用能力、增強錯誤的預見能力是提高數學綜合能力的很重要的策略。

  (六)分層作業,學以致用

  必做題:課本第36頁練習第1-2題。

  選做題:課本第39頁習題1、3A組第6題。

  思考題:課本第39頁習題1、3B組第3題。

  設計意圖: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人差異,加強作業的針對性,對學生進行分層作業,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進一步達到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2

  大家好,今天我向大家說課的題目是《正弦定理》。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介紹我這堂課的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本節知識是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節內容,與初中學習的三角形的邊和角的基本關係有密切的聯絡與判定三角形的全等也有密切聯絡,在日常生活和工業生產中也時常有解三角形的問題,而且解三角形和三角函式聯絡在高考當中也時常考一些解答題。因此,正弦定理和餘弦定理的知識非常重要。

  根據上述教材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及原有知識水平,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透過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髮現正弦定理的內容,掌握正弦定理的內容及其證明方法,使學生會運用正弦定理解決兩類基本的解三角形問題。

  能力目標:引導學生透過觀察,推導,比較,由特殊到一般歸納出正弦定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觀察與邏輯思維能力,能體會用向量作為數形結合的工具,將幾何問題轉化為代數問題。

  情感目標:面向全體學生,創造平等的教學氛圍,透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合作和評價,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正弦定理的內容,正弦定理的證明及基本應用。 教學難點:已知兩邊和其中一邊的對角解三角形時判斷解的個數。

  二、教法

  根據教材的內容和編排的特點,為是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空破難點,以學業生的發展為本,遵照學生的認識規律,本講遵照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的指導思想, 採用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即在教學過程中,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和合作交流為前提,以“正弦定理的發現”為基本探究內容,以生活實際為參照物件,讓學生的思維由問題開始,到猜想的得出,猜想的探究,定理的推導,並逐步得到深化。

  三、學法

  指導學生掌握“觀察——猜想——證明——應用”這一思維方法,採取個人、小組、集體等多種解難釋疑的嘗試活動,將自己所學知識應用於對任意三角形性質的探究。讓學生在問題情景中學習,觀察,類比,思考,探究,概括,動手嘗試相結合,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強學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思維能力,形成了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增強了鍥而不捨的求學精神。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3分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一節課有個好的開頭,那就意味著成功了一半,本節課由一個實際問題引入,“工人師傅的一個三角形模型壞了,只剩下如右圖所示的部分,∠A=47°,∠B=53°,AB長為1m,想修好這個零件,但他不知道AC和BC的長度是多少好去截料,你能幫師傅這個忙嗎?”激發學生幫助別人的熱情和學習的興趣,從而進入今天的學習課題。

  (二)猜想—推理—證明(15分鐘)

  激發學生思維,從自身熟悉的特例(直角三角形)入手進行研究,發現正弦定理。 提問:那結論對任意三角形都適用嗎?(讓學生分小組討論,並得出猜想)

  在三角形中,角與所對的邊滿足關係

  注意:1.強調將猜想轉化為定理,需要嚴格的理論證明。

  2.鼓勵學生透過作高轉化為熟悉的直角三角形進行證明。

  3.提示學生思考哪些知識能把長度和三角函式聯絡起來,繼而思考向量分析層面,用數量積作為工具證明定理,體現了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

  (三)總結--應用(3分鐘)

  1.正弦定理的內容,討論可以解決哪幾類有關三角形的問題。

  2.運用正弦定理求解本節課引入的三角形零件邊長的問題。自己參與實際問題的解決,能激發學生知識後用於實際的價值觀。

  (四)講解例題(8分鐘)

  1.例1. 在△ABC中,已知A=32°,B=81.8°,a=42.9cm.解三角形.

  例1簡單,結果為唯一解,如果已知三角形兩角兩角所夾的邊,以及已知兩角和其中一角的對邊,都可利用正弦定理來解三角形。

  2. 例2. 在△ABC中,已知a=20cm,b=28cm,A=40°,解三角形.

  例2較難,使學生明確,利用正弦定理求角有兩種可能。要求學生熟悉掌握已知兩邊和其中

  一邊的對角時解三角形的各種情形。完了把時間交給學生。

  (五)課堂練習(8分鐘)

  1.在△ABC中,已知下列條件,解三角形. (1)A=45°,C=30°,c=10cm (2)A=60°,B=45°,c=20cm

  2. 在△ABC中,已知下列條件,解三角形. (1)a=20cm,b=11cm,B=30° (2)c=54cm,b=39cm,C=115°

  學生板演,老師巡視,及時發現問題,並解答。

  (六)小結反思(3分鐘)

  1.它表述了三角形的邊與對角的正弦值的關係。

  2.定理證明分別從直角、銳角、鈍角出發,運用分類討論的思想。

  3.會用向量作為數形結合的工具,將幾何問題轉化為代數問題。

  五、教學反思

  從實際問題出發,透過猜想、實驗、歸納等思維方法,最後得到了推匯出正弦定理。我們研究問題的突出特點是從特殊到一般,我們不僅收穫著結論,而且整個探索過程我們也掌握了研究問題的一般方法。在強調研究性學習方法,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積極性,使數學教學成為數學活動的教學。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在全書和章節中的作用是:《1.3.1柱體、錐體、臺體的表面積》是高中數學教材數學2第一章空間幾何體3節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空間幾何體的結構、三檢視和直觀圖為基礎,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在空間幾何中,佔據重要的地位。以及為其他學科和今後的學習打下基礎。

  2.教育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柱體、錐體、臺體的表面積.

  (2)能用公式求柱體、錐體、臺體的表面積。

  (3)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

  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經歷幾何體的表面積的實際求法,感知幾何體的形狀,培養學生對數學問題的轉化化歸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透過學習,是學生感受到幾何體表面積的求解過程,激發學生探索、創新意識,增強學習積極性。

  3.重點,難點以及確定依據:

  本著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立瞭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柱,錐,臺的表面積公式的推導

  教學難點:柱,錐,臺展開圖與空間幾何體的轉化

  二、教法分析

  1.教學手段:

  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而實現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擬計劃進行如下操作:教學方法。基於本節課的特點:應著重採用合作探究、小組討論的教學方法。

  2.教學方法及其理論依據: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採用學生參與程度高的探究式討論教學法。在學生親自動手去給出各種幾何體的表面積的計算方法,特別注重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面向全體,使基礎差的學生也能有表現機會,培養其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有效的開發各層次學生的潛在智慧,力求使學生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啟發學生從書本知識回到社會實踐。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數學知識,學習基礎性的知識和技能,在教學中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明確的學習目的,老師應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來自學生主體的最有力的動力。

  三.學情分析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

  (1)學生特點分析:中學生心理學研究指出,高中階段是(查同中學生心發展情況)抓住學生特點,積極採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定能激發學生興趣,有效地培養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生理上表少年好動,注意力易分散

  (2)動機和興趣上:明確的學習目的,老師應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來自學生主體的最有力的動力

  最後我來具體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四、教學過程分析

  (1)由一段動畫影片引入:豐富生動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2)由引入得出本課新的所要探討的問題——幾何體的表面積的計算。

  (3)探究問題。完全將主動權教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去探究,得到解決問題的思路,鍛鍊學生動手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4)總結結論,強化認識。知識性的內容小結,可把課堂教學傳授的知識儘快化為學生的素質,數學思想方法的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數學思想方法在解題中的地位和應用,並且逐步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品質目標。

  (5)例題及練習,見學案。

  (6)佈置作業。

  針對學生素質的差異進行分層訓練,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

  (7)小結。讓學生總結本節課的收穫。老師適時總結歸納。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地位、作用和特點:

  《 》是高中數學課本第 冊( 修)的第 章“ ”的第 節內容,高中數學課本說課稿。

  本節是在學習了 之後編排的。透過本節課的學習,既可以對 的知識進一步鞏固和深化,又可以為後面學習 打下基礎,所以

  是本章的重要內容。此外,《 》的知識與我們日常生活、生產、科學研究 有著密切的聯絡,因此學習這部分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本節的特點之一是

  特點之二是: 。

  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A、B、C

  (2)能力目標:A、B、C

  (3)德育目標:A、B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2)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基於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據自己對研究性學習“啟發式”教學模式和新課程改革的理論認識,結合本校學生實際,主要突出了幾個方面:一是創設問題情景,充分調動學生求知慾,並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二是運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就是把教和學的各種方法綜合起來統一組織運用於教學過程,以求獲得最佳效果。另外還注意獲得和交換資訊渠道的綜合、教學手段的綜合和課堂內外的綜合。並且在整個教學設計儘量做到注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觸發學生的思維,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學生的學習過程,以思維教學代替單純的記憶教學。三是注重滲透數學思考方法(聯想法、類比法、數形結合等一般科學方法)。讓學生在探索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領會常見數學思想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創造性素質。四是注意在探究問題時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以利於開放學生的思維。當然這就應在處理教學內容時能夠做到葉老師所說“教就是為了不教”。因此,擬對本節課設計如下教學程式:

  匯入新課 新課教學

  反饋發展

  三、說學法:

  學生學習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主動獲取、整理、貯存、運用知識和獲得學習能力的過程,因此,我覺得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學習時,應儘量避免單純地、直露地向學生灌輸某種學習方法。有效的能被學生接受的學法指導應是滲透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的,是透過最佳化教學程式來增強學法指導的目的性和實效性。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主要滲透以下幾個方面的學法指導。

  1、培養學生學會透過自學、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相關知識,使學生在探索研究過程中分析、歸納、推理能力得到提高。

  本節教師透過列舉具體事例來進行分析,歸納出 ,並依

  據此知識與具體事例結合、推匯出 ,這正是一個分析和推理的全過程。

  2、讓學生親自經歷運用科學方法探索的過程。 主要是努力創設應用科學方法探索、解決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探索中體會科學方法,如在講授 時,可透過

  演示,創設探索 規律的情境,引導學生以可靠的事實為基礎,經過抽象思維揭示內在規律,從而使學生領悟到把可靠的事實和深刻的理論思維結合起來的特點。

  3、讓學生在探索性實驗中自己摸索方法,觀察和分析現象,從而發現“新”的問題或探索出“新”的規律。從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收斂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動力。在實踐中要儘可能讓學生多動腦、多動手、多觀察、多交流、多分析;老師要給學生多點撥、多啟發、多激勵,不斷地尋找學生思維和操作上的'閃光點,及時總結和推廣。

  4、在指導學生解決問題時,引導學生透過比較、猜測、嘗試、質疑、發現等探究環節選擇合適的概念、規律和解決問題方法,從而克服思維定勢的消極影響,促進知識的正向遷移。如教師引導學生對比中,蘊含的本質差異,從而擺脫知識遷移的負面影響。這樣,既有利於學生養成認真分析過程、善於比較的好習慣,又有利於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發掘知識內在本質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課題引入:

  教師創設問題情景(創設情景:A、教師演示實驗。B、使用多媒體模擬一些比較有趣、與生活實踐比較有關的事例,教案《高中數學課本說課稿》。C、講述數學科學史上的有關情況。)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引導學生提出接下去要研究的問題。

  (二)、新課教學:

  1、針對上面提出的問題,設計學生動手實踐,讓學生透過動手探索有關的知識,並引導學生進行交流、討論得出新知,並進一步提出下面的問題。

  2、組織學生進行新問題的實驗方法設計—這時在設計上最好是有對比性、數學方法性的設計實驗,指導學生實驗、透過多媒體的輔助,顯示學生的實驗資料,模擬強化出實驗情況,由學生分析比較,歸納總結出知識的結構。

  (三)、實施反饋:

  1、課堂反饋,遷移知識(最好遷移到與生活有關的例子)。讓學生分析有關的問題,實現知識的昇華、實現學生的再次創新。

  2、課後反饋,延續創新。透過課後練習,學生互改作業,課後研實驗,實現課堂內外的綜合,實現創新精神的延續。

  五、板書設計:

  在教學中我把黑板分為三部分,把知識要點寫在左側,中間知識推導過程,右邊例項應用。

  六、說課綜述:

  以上是我對《 》這節教材的認識和對教學過程的設計。在整個課堂中,我引導學生回顧前面學過的 知識,並把它運用到對

  的認識,使學生的認知活動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識,又學會了方法。

  總之,對課堂的設計,我始終在努力貫徹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基礎,以能力、方法為主線,有計劃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和實踐能力、思維能力、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為指導思想。並且能從各種實際出發,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現了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高中數學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函式是高中數學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函式的思想貫穿於整個高中數學之中。本節課是學生在已掌握了函式的一般性質和簡單的指數運算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指數函式及指數函式的影象和性質,同時也為今後研究對數函式及其性質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本節課內容十分重要,它對知識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根據這節課的內容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節課教學重點定為指數函式的影象、性質及應用,難點定為指數函式性質的發現過程及指數函式與底的關係。

  二、教學目標分析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理解指數函式的定義,掌握指數函式影象、性質及其簡單應用。

  2、透過教學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等思維能力,體會數形結合思想和分類討論思想,增強學生識圖用圖的能力。

  3、培養學生對知識的嚴謹科學態度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三、教法學法分析

  1、學情分析

  教學物件是剛進入高中的學生,雖然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也逐步形成,但由於年齡的原因,思維儘管活躍敏捷,卻缺乏冷靜深刻。因此思考問題片面不嚴謹。

  2、教法分析:基於以上學情分析,我採用先學生討論,再教師講授教學方法。一方面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歸納等思維能力。另一方面用教師的講授來糾正由於學生思維過分活躍而走入的誤區,和彌補知識的不足,達到能力與知識的雙重效果。

  3、學法分析

  讓學生仔細觀察書中給出的實際例子,使他們發現指數函式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再根據高一學生愛動腦懶動手的特點,讓學生自己描點畫圖,畫出指數函式的影象,繼而用自己的語言總結指數函式的性質,學生經歷了探究的過程,培養探究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問題1:某種細胞分裂時,由1個分裂成2個,2個分裂成4個,……一個這樣的細胞分裂 次後,得到的細胞分裂的個數 與 之間,構成一個函式關係,能寫出 與 之間的函式關係式嗎?

  學生回答: 與 之間的關係式,可以表示為 。

  問題2:摺紙問題:讓學生動手摺紙

  學生回答:①對摺的次數 與所得的層數 之間的關係,得出結論

  ②對摺的次數 與折後面積 之間的關係(記折前紙張面積為1),得出結論

  問題3:《莊子。天下篇》中寫到“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

  學生回答:寫出取 次後,木棰的剩留量與 與 的函式關係式。

  設計意圖:

  (1)讓學生在問題的情景中發現問題,遇到挑戰,激發鬥志,又引導學生在簡單的具體問題中抽象出共性,體驗從簡單到複雜,從特殊到一般的認知規律。從而引入兩種常見的指數函式① ②

  (2)讓學生感受我們生活中存在這樣的指數函式模型,便於學生接

  受指數函式的形式。

  (二)匯入新課

  引導學生觀察,三個函式中,底數是常數,指數是自變數。

  設計意圖:充實例項,突出底數a的取值範圍,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產生活實際。函式 分別以 的數為底,加深對定義的感性認識,為順利引出指數函式定義作鋪墊。

  (三)新課講授

  1.指數函式的定義

  一般地,函式 叫做指數函式,其中 是自變數,函式的定義域是R。

  含義:

  設計意圖:為 按兩種情況得出指數函式性質作鋪墊。若學生回答不合適,引導學生用區間表示:

  問題:指數函式定義中,為什麼規定“ ”如果不這樣規定會出現什麼情況?

  設計意圖:教師首先提出問題:為什麼要規定底數大於0且不等於1呢?這是本節的一個難點,為突破難點,採取學生自由討論的形式,達到互相啟發,補充,活躍氣氛,激發興趣的目的。

  對於底數的分類,可將問題分解為:

  (1)若 會有什麼問題?(如 ,則在實數範圍內相應的函式值不存在)

  (2)若 會有什麼問題?(對於 , 都無意義)

  (3)若 又會怎麼樣?( 無論 取何值,它總是1,對它沒有研究的必要.)

  師:為了避免上述各種情況的發生,所以規定 。

  在這裡要注意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對話。

  設計意圖:認識清楚底數a的特殊規定,才能深刻理解指數函式的定義域是R;併為學習對數函式,認識指數與對數函式關係打基礎。

  教師還要提醒學生指數函式的定義是形式定義,必須在形式上一模一樣才行,然後把問題引向深入。

  1:指出下列函式那些是指數函式:

  2:若函式 是指數函式,則

  3:已知 是指數函式,且 ,求函式 的解析式。

  設計意圖 :加深學生對指數函式定義和呈現形式的理解。

  2.指數函式的影象及性質

  在同一平面直角座標系內畫出下列指數函式的圖象

  畫函式圖象的步驟:列表、描點、連線

  思考如何列表取值?

  教師與學生共同作出 影象。

  設計意圖:在理解指數函式定義的基礎上掌握指數函式的影象與性質,是本節的重點。關鍵在於弄清底數a對於函式值變化的影響。對於 時函式值變化的不同情況,學生往往容易混淆,這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為此,必須利用影象,數形結合。教師親自板演,學生親自在課前準備好的座標系裡畫圖,而不是採用幾何畫板直接得到影象,目的是使學生更加信服,加深印象,併為以後畫圖解題,採用數形結合思想方法打下基礎。

  利用幾何畫板演示函式 的圖象,觀察分析影象的共同特徵。由特殊到一般,得出指數函式 的圖象特徵,進一步得出圖象性質:

  教師組織學生結合影象討論指數函式的性質。

  設計意圖: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發揮他們的潛能,儘量由學生自主得出性質,以便能夠更深刻的記憶、更熟練的運用。

  師生共同總結指數函式的性質,教師邊總結邊板書。

  特別地,函式值的分佈情況如下:

  設計意圖:再次強調指數函式的單調性與底數a的關係,並具體分析了函式值的分佈情況,深刻理解指數函式值域情況。

  (四)鞏固與練習

  例1: 比較下列各題中兩值的大小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這些指數值的特徵,思考比較大小的方法。

  (1)(2)兩題底相同,指數不同,(3)(4)兩題可化為同底的,可以利用函式的單調性比較大小。

  (5)題底不同,指數相同,可以利用函式的影象比較大小。

  (6)題底不同,指數也不同,可以藉助中介值比較大小。

  例2:已知下列不等式 , 比較 的大小 :

  設計意圖:這是指數函式性質的簡單應用,使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加深對指數函式的影象及性質的理解和記憶。

  (五)課堂小結

  透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你又掌握了哪些數學思想方法?

  你能將指數函式的學習與實際生活聯絡起來嗎?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小結中明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強化本節課的學習重點,併為後續學習打下基礎。

  (六)佈置作業

  1、練習B組第2題;習題3-1A組第3題

  2、A先生從今天開始每天給你10萬元,而你承擔如下任務:第一天給A先生1元,第二天給A先生2元,,第三天給A先生4元,第四天給A先生8元,依次下去,…,A先生要和你簽定15天的合同,你同意嗎?又A先生要和你簽定30天的合同,你能籤這個合同嗎?

  3、觀察指數函式 的圖象,比較 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