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模板集錦七篇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模板集錦七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透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幼兒園科學說課稿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設計意圖: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們每天都離不開它,每個人離不開它,正因為水與我們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觸並認識了它,可以說,幼兒天生就愛玩水,在玩水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現象。《新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絡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物件。因此,我選擇了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作為科學活動內容,在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性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透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培養了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會了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2、目標定位:

  在新《綱要》中指出,五大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因此,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目標:

  (1)樂於參與科學實驗活動,能積極動手動腦主動探索。

  (2)感知物體的沉浮現象,並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3)初步瞭解改變沉浮的方式。

  3、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瞭解物體的沉浮現象。

  (2)教學難點:學習記錄實驗結果和探索改變沉浮現象。

  4、活動準備:

  根據《綱要》中指出的“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我做了如下準備:

  (1)每組一份實驗材料:盛滿水的臉盆,小石頭、橡皮泥、小木塊、泡沫板、塑膠瓶、玻璃珠,擦手毛巾。(擺好後用蓋布蓋上避免分散孩子注意力)(2)記錄材料:每組一份彩色記錄卡、鉛筆。

  (3)教師示範材料:魚缸、小石頭、橡皮泥、小木塊、泡沫板、塑膠瓶、玻璃珠,教學課件

  二、說教法:

  在新《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因此,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1、演示法:

  (1)大魚缸有助於幼兒清楚的觀察到教師演示的物體沉浮現象,PPT上也有相應的圖片展示。

  (2)對於此活動中使用的記錄卡,幼兒並未見過,因此,教師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透過教師的講解演示,可以讓幼兒直接瞭解記錄卡的記錄方法,減少了幼兒盲目探索的可能性。

  2、觀察指導法:針對科學探索活動的隨機性,以及幼兒的自主建構過程,採取觀察指導法是比較合適的,教師透過敏銳地觀察,能針對地進行指導,還能在觀察中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

  三、說學法:

  《綱要》中指出,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因此,此次活動中,幼兒的具體學法有:

  1、操作法:這是此次活動中,幼兒學習活動的主要方法。在新《綱要》中指出,教師要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因此,我為幼兒準備了各種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讓幼兒在操作的過程中,發現物體沉浮的現象。

  2、記錄法:讓幼兒將探索結果記錄下來,為後面的討論活動提供依據。

  3、體驗交流法:在探索活動結束後,教師組織幼兒進行探討、交流,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也體現了師生互動,幼兒與幼兒的互動。

  四、活動流程:

  1、匯入活動(展示PPT的實驗物品圖片,讓幼兒說出有哪些東西。出示魚缸,事先用蓋布蓋住,猜一猜:這些東西哪些會沉,哪些會浮?)剛開始,教師為幼兒設定了一個懸念,透過猜測活動一下子將幼兒的好奇心調動起來,為後面的探究活動奠定了基礎。

  2、演示活動:先示範兩種物體的沉浮,木塊和石頭。

  3、認識活動(你知道這是什麼標誌嗎?)在這裡,教師透過講解、示範讓幼兒認識記錄卡的使用方法以及表示“上浮”、“下沉”的箭頭號標誌,為接下來的記錄活動做好準備。

  4、操作活動(請你來試一試,看結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樣?)這個環節的分組操作活動是此次活動的重點,教師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並引導幼兒進行分組探究,既提高了幼兒的自主探究、動手動腦的能力,還培養了幼兒的合作精神。在此環節中,先要講解操作規則,教師更多的是採用了間接指導和個別引導的辦法。

  5、記錄活動(哪些東西會下沉,哪些東西會上浮,請你用沉與浮的標記記錄下來,並出示記錄表。)每組讓一個幼兒記錄。透過記錄,使幼兒對各種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一目瞭然,還為後面的總結交流活動提供了依據。

  6、交流總結活動(展示每組的記錄表)7、探索活動:(讓幼兒帶著問題繼續探索,使幼兒的興趣持續下去。想一想怎麼改變沉浮,例如如何讓橡皮泥浮上來或讓水瓶沉下去)在此環節中幼兒主動動腦想象,大家一起探索改變沉浮的方法,老師按小朋友的方法進行實驗示範。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篇2

  設計意圖:

  很多家長在與我們交換意見的過程中,常常提到自己的孩子在家裡就餐時,喜歡用勺,不喜歡用筷子,或不會用筷子,而科學證明,長期使用筷子會對幼兒小手肌肉的發育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同時促進大腦相應功能區的完善和發展,家長很希望老師能說服孩子多用筷子,因為孩子們最聽老師的話。為此,我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設計這個科學實踐活動,目的在於透過這個活動,讓幼兒瞭解筷子的用途,在遊戲活動中獲得樂趣,從而喜歡並正確使用這一工具。

  活動目的:

  1、瞭解筷子的產生及用途,知道筷子是中國人獨特的發明創造。

  2、嘗試使用筷子進行各種實踐和遊戲活動。

  3、培養幼兒小手肌肉的靈活性和各手指配合的協調性。

  活動準備:

  1、每個幼兒一副筷子,一個不鏽鋼小碟子。事先按6個一組分好後放入大托盤中並用餐巾布遮蓋起來。

  2、每6名幼兒分為一個小組,每組一個不鏽鋼水果盤,放入煮熟的五香胡豆粒,花生粒和豌豆粒。

  3、錄音機一臺,活潑歡快的兒童樂曲磁帶一盒。

  活動重、難點:幼兒正確操作筷子,並用筷子開展各種活動。 活動過程:

  1、匯入活動。

  師:我給大家講個謎語,大家猜猜是什麼。姐妹雙雙一樣長,一起工作一起忙,冷冷熱熱都經過,酸甜苦辣一起嘗,猜一樣日常生活用品。 幼:筷子。

  師:是的,今天老師就給小朋友們帶來了筷子,(出示筷子)它可是我們中國古代人的發明,那時的人們用竹子削成這樣的兩根細竹棍,一頭細,一頭粗,開始人們稱它為“箸”,後來又叫筷子,別小看這一雙細細的筷子,無論麵條,米飯,青菜,肉食,甚至小豆粒,吃任何東西都難不倒它,它既可以這樣夾菜,也可以當叉子,又方便又衛生,後來中國人就習慣了用筷子吃東西,並且一代一代傳下來。現在,它可是我們吃東西的時候離不了的好夥伴。你們說,筷子是不是很神奇呢?你們想不想來試一試?

  2、學習活動。

  ① 請每一組的小組長為幼兒分發筷子與小碟子,幼兒將各自的筷子按老師的要求拿在手上。

  ② 師:先將筷子象老師這樣拿在手上,細的一頭向下,粗的一頭向上,且兩隻筷子的兩端要對齊,然後用大拇指,食指夾住,將中指放在兩根筷子之間,這樣,我們的筷子就能夠自由的開合,夾取東西了。現在。讓我們互相看看,誰的小手最靈巧。(幼兒間相互交流,檢查,老師則巡迴指導,並幫助那些還不能正確持筷的幼兒掌握要領。) ③ 師:現在,讓我們舉起我們手中的筷子來做個筷子操吧!

  放音樂,幼兒跟隨老師練習筷子使用的各種模仿,如:併攏筷子撥飯,張開筷子夾菜,橫著筷子挑麵條,豎著筷子叉饅頭,攪動筷子攪拌等等,反覆多次練習。

  3、實踐活動。

  ① 請小組長分發果盤。

  ② 師:小朋友們非常能幹,這麼快已經學會使用筷子了,現在老師有好吃的東西請大家吃,不過,我有一個要求,吃的時候,大家要用手裡的筷子夾著吃,而不是手或別的東西,那樣不衛生。大家先將喜歡吃的豆子夾到自已的碟子裡,再用筷子夾著吃,吃多少就夾多少,不要浪費,如果還想吃,再去盤子裡夾,大家都記住了嗎?就讓我們開始吧!

  ③ 放音樂,幼兒邊吃邊交流,老師一邊巡迴指導,幫助那些掌握得還不夠好的幼兒,一邊和孩子們交談,品嚐食品。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隨著身會的發展,科技產品越來越貼金人們的生活,給人民帶來了很大的便利。《綱要》中強調選材既要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麵包是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可以見到的,而如何使硬麵包從新變得鬆軟可口,對於孩子來說還是個疑問,這又不得不聯絡到現代生活中的科技產品——麵包機。麵包機對於我班幼兒來說還是十分新奇的,熟悉與新奇的碰撞可以激發幼兒操作與探索的慾望,因此,從幼兒熟悉的科技 成果入手,讓孩子們接觸和了解這些生動具體,形象可見的“科學技術”,感受科學技術對生活的影響,有益於激發和培養幼兒對科學的興趣和對科學家的崇敬。

  大班幼兒平時求知慾強,好奇多問,對周圍一切都非常關注,他們喜歡自由活動,渴望參加承認活動,盼望自己快點長大。本班幼兒對科技產品較感興趣,在家裡都看見過父母操作,但自己未必嘗試過。因此,自己操作電器,對於大班幼兒來說相對有一定的難度,本次活動就將正確使用麵包機作為難點。

  二、活動目標及依據

  教育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教育活動起著導向作用,因此,我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從情感、認知、能力方面指定了以下目標:

  1、感受現代科技產品麵包機的優點,激發幼兒對科技產品的興趣。

  2、瞭解麵包機的基本功用,學習使用麵包機。

  3、提高動手操作能力和動腦思考的積極性。

  以上目標都在各活動環節中一一體現並完成,並落實到幼兒的身上,注重喲而的操作性、體驗性和全面性。

  重點:學習使用麵包機,激發對科技產品的興趣。

  難點:正確使用麵包機。

  重難點突破的方法是透過讓幼兒自己嘗試,在實際操作中來解決的。

  三、活動準備

  準備是為具體活動目標服務的,同時喲而是透過與環境、材料的相互作用來獲得發展的,我為幼兒兩次操作準備了兩組材料:

  第一組:乾麵包、開水、牛奶、電飯鍋

  第二組:麵包機、乾麵包

  四、活動過程

  A、以故事形式引出課題。(3—5分鐘)

  “小熊家來了很多客人,可是家裡的糧食已經吃完了,只剩下一些乾麵包,這可怎麼辦呢?正在小熊不知道怎麼辦的時候,小猴子走了過來說,我們來做個實驗,使這些麵包重新變得好吃起來。建議都被小動物們認同了,小熊就拿來了開水、牛奶等,開始行動了,小朋友願不願意幫助小熊?”

  我班幼兒愛聽故事,以故事形式設定懸念,一方面引起幼兒注意,激發幼兒的興趣,另一方面又給幼兒充分的想象與探索空間。

  B、幼兒動手做麵包

  (1)幼兒分撐組分別進行操作,教師巡迴指導,並帶著問題“你的麵包

  變成什麼樣了?”進行探索操作,激發幼兒的求知慾望,為下一個環節引出麵包機作出鋪墊與對比。

  (2)對幼兒進行操作評價

  讓幼兒說你用了什麼方法?

  1、在電飯鍋裡的麵包粘粘的,不好吃。

  2、放進牛奶和水裡的麵包都溼溼的,不好吃!

  小結:利用這些工具,麵包有的太溼,有的太粘,讓幼兒說說還有沒有另外的好辦法,激發幼兒愛動腦筋思考的能力,推動環節發展,引出麵包機。

  C、出示麵包機

  1、觀察麵包機的構造。

  2、教師示範插上電源插頭,邊講解邊示範。

  這裡是實現重點的第一步,因此我用了講解演示法,讓幼兒更快地瞭解其功用,學習使用方法,為自己操作帶來了進一步的推進。

  3、個別幼兒操作,並嚐嚐味道,與剛才有什麼不同,為什麼,引出麵包機的好處。

  D、幼兒操作麵包機

  這裡是擔待內的所在,幼兒透過自己的操作及老師的知道,共同來完成。

  E、(1)共同享用,總結

  作為活動的最後一個環節,總結也相當重要,這裡主要是讓幼兒再次感受現代科技產品的便利,並對其產生興趣。

  (2)延伸活動

  請幼兒說說還有哪些好朋友產品,是誰發明的你想發明什麼?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篇4

  一、 設計意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幼兒的生活。水是生命之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是幼兒最熟悉的東西之一,幾乎每個幼兒都喜歡玩水,水的透明感、流動性、溶解性等特點使幼兒對水產生濃厚的興趣。綱要中指出:幼兒科學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與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因此,我從幼兒的身邊事物著手,抓住幼兒的興趣點,設計了本次活動,充分創造條件,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樂”。

  二、 活動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活動起著導向的作用。(中班幼兒已具有初步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在此基礎上,我根據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教材分析,從認知情感技能三方面制定了以下兩個目標:

  1.

  2. 透過觀察、操作活動了解水的基本特性,體驗自主探索的樂趣。 知道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初步培養環保意識。

  我把本節課的重點定在:嘗試操作,瞭解水的(三個)基本特性(即透明的、流動的、能溶解物質)。

  三、 活動準備

  為了增強幼兒的學習興趣,更好的服務於本次活動達到活動目標,

  我做了以下準備:

  1. 兩隻魚缸(一隻有(水、)金魚,一隻內有(米、)塑膠球)

  2. 人手一個塑膠籃子、有洞的塑膠袋、有洞的小容器、半桶清水、一根攪拌棒

  3. 每組一份糖、鹽、菊花精、

  四、 活動過程

  以目標為指導,我吧本次活動過程設計為四個環節:1.出示魚缸,對比觀察。 2.分析討論,大膽表述 3.幼兒操作,探索解決 4.觀看圖片,引發思考

  第一環節,同時出示兩個魚缸,對比觀察,引起探索慾望(1)小朋友們,看老師帶來了兩個魚缸,這兩個魚缸裡有什麼呢?引導幼兒透過觀察後說出一個魚缸裡有水,水裡有魚;另一個魚缸裡有米。開始部分開門見山,直接引導幼兒有針對性地觀察兩個魚缸,簡潔明瞭,激發幼兒的好奇心以及探索的願望,為下一環節作了很好的鋪墊。

  第二環節,引導幼兒分析討論,大膽表述,感知水的透明感。)老師提問:米里會有什麼呢?請一名幼兒到米里找一找,找出一個塑膠球來。老師繼續提問:)為什麼你能看到魚在水裡遊,卻看不到米里面有塑膠球呢?(根據老師的提問,先讓幼兒自由表述自己的觀點,隨後老師小結提升:水是透明的。)透過兩個物體鮮明的對比,讓幼兒直觀的感知到水是透明的,打破了以往教師給幼兒灌輸知識的原則,而是幼兒自主觀察探究得出結論,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則是作為一名

  引導者

  第三環節,幼兒操作,探索解決,在試試、玩玩中瞭解水的流動性和溶解性。

  這一環節也是本節課的重點,我在這一環節中設計了兩個操作實驗。

  1.流動性實驗,幼兒人手一個塑膠籃子、有洞的塑膠袋、有洞的小容器、半桶清水,教師透過讓幼兒自主選擇材料用來盛水,(1)誰來說說看,剛才的小實驗你成功了嗎?發生了一件什麼事情呢?(鼓勵幼兒大膽講述實驗過程中發生的狀況)在幼兒講述過程中,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為幼兒創設了一個輕鬆的學習氛圍,讓幼兒想說,敢說。這一環節,教師提供多種材料,讓幼兒進行自主選擇,充分體現了幼兒的自主性和主人翁意識。在操作的過程中,由於提供的.都是一些會漏水的材料,因此幼兒就更能充分的體會到水是具有流動性的。最後,老師加以小結:我們透過實驗發現,水是會流動的。加深了對水的特性的認識

  2.溶劑性實驗,教師給幼兒每人提供一根攪拌棒,每組一些糖、鹽、菊花精、剛剛做實驗用的那半杯水,教師請幼兒自主選擇一些材料放入水中,用攪拌棒對其進行攪拌。(1)誰來說說看,剛剛你放了哪些東西?發生了什麼變化?(引導幼兒說說水的顏色和實物在水中的變化)(師小結:原來有的東西會被水溶解。)(2)生活中你還見到哪些東西也是可以溶解的嗎?把幼兒在實驗中又拉回到了現實生活,符合幼兒的特點,貼近幼兒的生活。讓幼兒運用已有經驗,說說自己所知

  道的可溶解的東西,在這一過程中也鞏固了幼兒對溶解的含義,(那麼是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可以被水溶解呢?回去後再研究研究。老師以一個追問,拓展幼兒的思維,使活動更具延伸價值。)

  第四環節,觀看圖片,引發思考,在想想、議議中知道水的重要性

  (1)(水真神奇,透明的,流動的,還能溶解很多東西。如果沒有水,會怎麼樣?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沒有水的危害。

  (2)如果水髒了、被汙染了,會怎麼樣呢?請幼兒觀看一組圖片:乾枯的稻田、渴死的青蛙、盼水的孩子、汙水河裡的死魚。觀看後請幼兒說說圖片上的內容。

  (3)隨後老師小結:水很重要,動物、植物、人都需要他,如果沒有了水,或者水被汙染了,地球上的一切都不能生存。)

  (4)我們應該怎樣保護水(資源)呢?(引導幼兒說說,如節約用水、不亂認垃圾等,初步培養環保意識。

  本次活動中,我注重了一下幾個方面的設計:

  一、以幼兒為主的操作實驗。

  老師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操作材料,讓幼兒充分與材料互動,在操作中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發揮了幼兒的主動性。

  二、以教師為導的小結提升。

  在科學活動中,老師的小結非常重要,能幫助幼兒提煉、加深印象。在每一個觀察、實驗後,我都注意簡明地小結,提高科學活動的嚴謹性。

  三、以情感為續的活動價值。

  本次活動設計不僅注重使幼兒在活動中得到知識、技能的提高,同時注意激發幼兒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的願望,懂得了水的重要性,使活動有可續性發展。)

  以上就是我設計的中班科學《有趣的水》的說課內容,還有很多不足之處請各位評委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電動玩具》是屬於中班的科學活動,選自《多元整合幼兒園活動課程》,科學活動的主要目的是讓幼兒能運用各種感觀,動手動腦探究問題以及培養幼兒對周圍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本次活動要求幼兒瞭解電池的作用以及培養其探索的興趣,教材在編寫上注意幼兒的實踐操作能力,一般來說,一個四歲的孩子對理論知識較難明白,但如果經過自己動手操作得出的結論往往比老師的講述要深刻得多,因此我把本次活動的目標定為:

  1、 透過讓幼兒動手操作去了解電池的作用並學會正確使用電池。

  2、 在操作交流的過程中,讓幼兒學會主動利用語言向人表達。

  3、 培養幼兒積極探索事物的奧妙及時發現問題並尋求答案。

  前面兩頂是本次活動的重點,後面一項是本活動的難點。

  二、說教法學法

  這一活動的物件是中班的幼兒,他們的年齡小,好玩,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據這一特點,為了更好地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我以情景式教學方法為主,努力給幼兒創造一個可以供探究的環境,如我要把場地佈置成一個電動工廠,可以讓幼兒在這一環境中自由去安裝玩具,同時我還採用了參與法,討論法,讓幼兒與幼兒,幼兒與老師之間都可以暢所欲言,各自發表自己的意見。

  為了更好地達到以幼兒為主體這一目標,我在這一活動中還透過讓幼兒看一看,說一說,拆一拆等多種形式,讓幼兒自己在實際操作中去發現問題並找到解決的辦法。

  三、活動設計

  本次活動我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創設情境,誘發興趣

  在這一環節裡我採用了談話進入:以嘟嘟玩具城的總經理給老師打來電話,說他們的玩具城明天就要開張,可是玩具城裡的玩具有的卻還沒安裝好,所以他們想要請我們班的小朋友去幫忙,問小朋友是否願意去幫忙,以這種形式進入可以讓幼兒感覺親切,也可以激發他們的興趣。

  第二部分:自主參與,探索新知

  這部分是本次活動的重點和難點的所在,也是突破重點和難點的關鍵部分。下面我們就來談一談這部分的設計,這裡我也分了兩小點:

  1、 引導探索

  在這一部分,我請配班老師扮演經理,由經理請我班的幼兒進玩具生產工廠參觀,但在參觀前經理要先向幼兒提出要求:在參觀的過程中,小朋友們可以自由摸一摸,拆一拆,做一做這些玩具,但要找出這些玩具都有一個什麼共同的特點,並在參觀完後,把自己的發現告訴好朋友和老師,這樣的的組織可以讓幼兒帶著目的去參觀,注重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

  2、 再次探索

  在幼兒初步瞭解電池作用的基礎上,讓幼兒學會正確使用電池,這裡就請幼兒開始去幫助安裝還沒完成的電動玩具,可以激發幼兒積極參與的興趣,透過再一次的操作去發現問題:為什麼有的孩子電池安裝進去了玩具仍無法動起來?這時老師可以在旁邊給他們提出建議,讓他們去看看玩具會動的小朋友,他們的電池是怎樣安裝的?由他們觀察出來的結果引入到觀察電池的外部特徵,如請玩具不動的幼兒想一想:你用的電池是怎樣安裝的?你安裝電池跟別人有什麼不一樣?再請玩具會動的幼兒示範安裝電池。

  透過這些提問,讓幼兒注意觀察、別人,發現自己與別人的不同之處,培養他們的觀察讓他們講述自己的意見,這樣就可體現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性。

  3、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在這一環節裡,我把幼兒分成兩組,一組幼兒負責安裝電池,另一組幼兒負責檢查,這一過程可以讓幼兒與幼兒之間有一個溝通討論的機會。

  4、擴散經驗

  在幼兒瞭解電池的作用以及利用學到的知識幫助總經理解決了問題的基礎上過渡到讓幼兒想一想電池還能使什麼東西動起來?這一環節我打算:因為孩子幫經理解決了問題,所以經理要送他們每人一對電池,讓他們嘗試拿著電池去讓我們身邊的某些物體動起來。這樣我可以讓孩子學習環境從課堂轉移到我們的實際生活中來,以達到讓幼兒主動去觀察周圍事物的目標。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美麗的彩虹》,本次活動選自幼兒園多元能力實踐課程大班下冊科學領域,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活動目標、活動的重點與難點、活動準備、教學與學法、活動過程六個方面來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首先我對教材進行分析,先說一下我的設計思路,正如《綱要》中所要求的,選取事物要貼近幼兒生活,就拿"彩虹"這一自然現象來說吧,它常常出現在夏天雷雨後,雲層中的水珠大量聚集時,經過陽光的折射,就會在天空中出現美麗的彩虹。但往往孩子們還未仔細欣賞時,它轉瞬即逝,猶如曇花一現,讓人難以捉摸。根據以上情況便生成了《美麗的彩虹》這次活動。

  接下來我對幼兒現狀進行分析:大班的孩子探索慾望強,能夠相互合作也有競爭意識,而且喜歡動手,敢於嘗試。在生活中感覺自己很棒,資訊十足。《綱要》中指出,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要既適合幼兒的現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戰性;既符合幼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我設計了此次科學活動《美麗的彩虹》。

  二、說活動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教學活動起著指引和導向作用。依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已有生活經驗,我制定了以下活動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彩虹,瞭解它有七種順序排列的色光。

  2、能力目標:嘗試用多種方法制造"彩虹",產生對自然界奇妙現象的興趣。

  3、情感目標:願意與同伴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

  三、 教學重點和難點:

  為了更好的完成本次活動,達成以上活動目標,我制定了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是:認識彩虹,瞭解它有七種順序排列的色光。

  教學難點是:嘗試用多種方法制造"彩虹",產生對自然界奇妙現象的興趣。

  四、活動準備

  為了使活動呈現出趣味性、綜合性,寓教育於生活情境中、遊戲中,我做了以下活動準備:

  1、空間準備:選擇晴天開展活動2、物質準備:課件一份,鏡子人手一份,盆中裝滿水,圓珠筆,色拉油,白紙,三稜鏡,放大鏡,泡泡等。

  五、教學與學法《綱要》提出:

  創設一個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探究活動,進行嘗試,感受參與的樂趣,並能鼓勵幼兒自主探索,大膽嘗試,因此,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1、提問法:教師有意識地提出幼兒所關注的、感興趣的、有益於發現某種關係的問題為幼兒指引了探索的方向,減少了探索的盲目性。

  2、觀察指導法:針對科學探索活動的隨機性,以及幼兒的自主建構過程,採取觀察指導法是比較合適的,教師透過敏銳地觀察,能針對性的進行指導,還能在觀察中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

  《綱要》中指出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因此,此次活動中,幼兒的具體學法有:

  1、操作法:操作活動,是幼兒獲得並理解知識的最好的方法,這是此次活動中,幼兒學習活動的主要方法。

  2、嘗試探究法。在活動中,幼兒透過不斷地嘗試失敗,最終在探索中獲得成功。使孩子們懂得真理存在於客觀事實之中,並體驗探索的樂趣。

  3、體驗交流法:在探索活動結束後,教師組織幼兒進行探討、交流,不僅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也體現了師生互動,幼兒與幼兒的互動。

  六、活動過程

  為了達到以上活動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了以下活動的過程:

  猜謎語,激發幼兒探究慾望--認識彩虹,瞭解它有七種順序排列的色光。--學習動手製造"彩虹"--交流總結--延伸活動。 我是讓孩子們在操作探索中親身體驗,認識彩虹,瞭解它有七種順序排列的色光,克服重點和難點。具體過程如下:

  在第一個環節中,我會以猜謎語的方式引起幼兒的注意,激發幼兒的興趣,把幼兒的注意力一下子帶入活動中。(彎彎一座橋,掛在半天腰,七色排的巧,一會不見了。請你猜猜我是誰?引導幼兒根據經驗猜出謎底--彩虹.)第二個環節是認識彩虹,瞭解它有七種順序排列的色光。

  在這個環節中,我透過以下三個小環節來實施:

  1、幼兒自由玩鏡子。幼兒在玩中和同伴說說從水中的鏡子中找到了什麼?

  2、引導幼兒在水中把鏡子對著太陽照射。

  3、說說自己的發現。數一數有幾種顏色?它們是怎麼排列的?

  我開始的直接提問是讓孩子們拿著鏡子在水中自由玩耍,討論自己的發現,幼兒討論的問題肯定不充分,之後我用語言提示他們"在水中把鏡子對著太陽照一照",這樣有目的的引導,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彩虹"這一奇妙的自然現象:鏡子中能反射出七彩的顏色。

  第三個環節是學習動手製造"彩虹"。

  經過前一環節的介紹,幼兒對"彩虹"已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時教師可以這樣引導"這麼漂亮的彩虹一會就沒有了,怎麼辦呢?"我直接把問題拋給幼兒,讓他們想辦法解決,孩子們肯定會說:"我們可以自己做一條'彩虹'呀?那怎麼製造'彩虹'呢?"帶著這個問題,讓孩子們自己尋找材料,如:泡泡、放大鏡、三稜鏡、圓珠筆、白紙……幼兒自由地嘗試用多種方法制造"彩虹",教師用問題設定的方法邊觀察幼兒操作,邊及時地提出問題進行引導,幼兒在嘗試操作過程中交流、合作。本環節是運用了嘗試法和操作法,也是活動的難點之處。

幼兒園科學說課稿 篇7

  一、說設計意圖及教材分析

  《綱要》中指出:教育幼兒愛護動植物,關心周圍環境、親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資源,有初步的環保意識。而隨著地球環境的急劇惡化,土地沙化的現象越來越頻繁。沙漠的無情,正嚴重地威脅著人類的生存。來自沙漠的沙塵暴,已對我國北方居民的正常生活帶來嚴重的危害。讓幼兒認識沙漠、瞭解沙漠的特徵,知道沙漠會給人類帶來什麼樣的危害,樹立幼兒保護環境的意識是十分有必要的。為了讓孩子更好的探索大自然,親近大自然以及結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設計了《茫茫的沙漠》這一堂科學課。根據幼兒愛聽故事的特性,我自編了一段小故事《地球村》,讓幼兒從故事中更形象的瞭解沙漠的形成及危害。新綱要也指出:“教師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兒童實際參加探究活動”,“親身經歷真實的研究過程”,而沙漠對於孩子們來說是比較抽象的,我們也不可能帶幼兒去感受真實的沙漠,我運用了沙池這一現成的場地,將它佈置成一個“沙漠的模型”,幼兒可以透過到“沙漠模型”裡走走,比比等活動,使他們對沙漠有更深的認識與瞭解,更好的感受到沙漠的特徵及危害,同時也激發了幼兒探索大自然的慾望。

  二、說目標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慾望。教師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因此,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活動目標:

  1、認知目標:瞭解沙漠的形成及特徵,知道沙漠給人類帶來的危害,有初步的環保意識

  2、能力目標:透過體驗和討論,感受沙漠與平地的不同,能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情感目標:激發探索大自然的願望,感知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我把認知目標做為本次活動的重難點。

  三、說準備

  為了使活動呈現出趣味性、綜合性,寓教育於生活情境中、遊戲中,我做了以下的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幼兒對沙漠已有一定的認識,初步瞭解沙漠中動植物的特徵。觀看過有關沙漠的錄象片段。

  2、環境材料準備:將沙池佈置成一個沙漠模型;自編故事《地球村》及地球、沙漠的圖片各一張;各種廢舊材料若干。

  3、為了讓幼兒能直直接更形象的瞭解沙漠,我將沙池佈置成一個沙漠模型。正因如此,所以我的整堂教學課都是室外進行的。

  四、說學法、教法

  一位教育名家說的:幼兒是活生生的人,他們天天在變,日日在長,因此,無論用什麼方法,只要能促進幼兒的發展就是最佳的方法,雖說教無定法,但是較必有法,簡單歸納一下主要運用了以下幾種方法:1、講解法:透過傾聽故事,喚起幼兒的已有經驗,讓幼兒大膽的在集體面前講述自己對沙漠的認識。2、遊戲法:幼兒的學習源於遊戲,讓幼兒在沙漠模型中“走一走”、“比一比”的遊戲中,幼兒能從沙漠模型中親身感受到沙漠與平地的不同,知道沙漠中只有駱駝才是最好的交通工具,最後透過“議一議”討論出如何不讓我們的土地變成沙漠。3、動手操作法:在幼兒透過討論之後,讓幼兒自己動手,運用廢舊材料“綠化地球”。

  五、說過程

  我把本次活動分為三大部分:開始部分——遊戲部分——結束部分

  (一) 開始部分

  1、根據圖片傾聽故事《地球村》,提問:

  a、故事中,地球村最後變成了什麼?

  b、漂亮美麗的地球村怎麼會變成沙漠的呢?

  c、沙漠生氣的時候會怎麼樣呢?

  最後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總結由於人類不合理開發地球資源,亂砍亂伐,破壞草原,破壞地球環境,使土地沙漠化形成了沙漠。沙漠的沙塵暴給人們帶來了很嚴重的危害。這時,我會趁熱打鐵,繼續問小朋友們你們見過沙漠嗎?你見過的沙漠是什麼樣子的?你知道沙漠裡有什麼嗎?透過一系列的提問再次充分的喚起幼兒的已有經驗。

  2、觀看“沙漠模型”

  “今天,老師也帶小朋友們去看看沙漠!”帶領幼兒來到沙池邊,為了讓幼兒不將沙漠模型誤以為沙漠,我會對幼兒加以解釋“這個不是真正的沙漠,只是沙漠模型,真正的沙漠就想小朋友們剛才說的一樣裡面有很多沙呢!”而後我會提問:

  (1) 沙漠裡怎麼會有這麼多的沙呢?他們怎麼來的呢?

  (2) 為什麼沙漠中沒有小動物,我們也不能在沙漠裡生活呢?

  (二)遊戲“走一走”、“比一比”、“議一議”

  1、首先讓幼兒透過到沙漠中“走一走”,體會在沙漠中走路的感覺,並表達出在沙漠中走路的感受。

  2、其次將幼兒分成兩隊分別在沙漠與平地進行接力比賽,以及兩名幼兒在沙漠與平地中騎腳踏車的比賽,透過這兩個比賽讓透過遊戲再次感受在沙漠中行走的困難,體會沙漠與平地的不同。

  3、最後“議一議”中,我先根據之前的比賽,提出問題

  a、為什麼在我們在沙漠中走路沒有在平地上走路快而穩呢,有的小朋友在“沙漠“裡走路老要摔交呢?

  b、為什麼在沙漠裡騎腳踏車,小朋友在怎麼用力腳踏車就是騎不動呢?

  c、那在沙漠中應該使用什麼交通工具?怎麼樣才能將我們現在的交通工具到沙漠中走走呢?

  抓住這一思維我立刻將最關鍵的問題拋給幼兒“如何防止沙漠的擴張,如何將沙漠合理利用,如何將“沙漠變為綠洲”透過集體商討、小組討論、個別提問、教師巡迴指導等多種形式讓幼兒的知識在這裡作一個大彙總。最後我會根據幼兒的回答作一個總結:不能亂砍亂伐,不破壞森林,要多種樹木和草地。初步讓幼兒感知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以上的環節是本次活動的重點和難點。

  (三)、結束部分

  “小朋友,原來沙漠那麼可怕,如果我們的地球都變成了沙漠,我們就沒辦法生活。剛才我們小朋友想了這麼多的好辦法,現在我們就去試一試,把美麗的地球村變回來吧。”帶領幼兒來到沙池邊,運用各種廢舊材料如塑膠瓶子、皺紋紙、泡沫盒子、廢報紙等給沙漠模型進行綠化,給沙漠種樹、做草皮。

  六、延伸活動

  環境保護是一項重大工程,在讓幼兒懂得如何保護環境的同時,教師必須做一個很好的典範。我會從平時的學習中從點滴做起,時刻向幼兒宣傳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傳達保護環境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