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實用的說課稿模板集合7篇

說課稿

實用的說課稿模板集合7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說課稿7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及處理:

  1、本節在書中的地位:

  索引是使用表資料很重要的基礎,本書後面的很多章節如“資料檢索”、“多表操作”、“多表查詢”、“多表檢視”等基本應先對錶建立索引,因此,本節將是以後繼續學習的基礎。

  2、教材處理:

  在本節教材上,只介紹混合索引的建立而沒有介紹單索引的建立,為不引起學生的混淆,因此課堂上只在索引檔案型別中對單索引將只順帶提過,不做介紹。但我認為教材中也有三點不足,並做如下處理:

  第一、本節書上介紹的順序為索引的概念、索引的型別、索引的建立、索引檔案的型別,因為不同型別的索引檔案有不同的建立方法,因此,我認為先介紹索引檔案的型別,再介紹不同型別索引檔案的建立方法,這樣更有條理,學生也更容易接受。

  第二、在書中,“索引名”和“表示式(關鍵字)”均用相同的字元,這樣學生很容易產生混淆,在講課過程中,應注意使用不同的字元來表示它們,使學生加以分清。

  第三、教材上沒有明確每個混合索引檔案可以包含多條索引,在課堂上應強調指出。

  3、教學重點處理:

  結構索引及一般混合索引的建立,這是本節的重點,也是學生必需掌握的技能目標,在這點上,可以透過多媒體機房演練結合,務必使每個學生都掌握。

  4、教學難點處理:

  使學生理解索引名和表示式(關鍵字)的意義,理解索引名和索引檔名的區別與聯絡。這點可以透過舉例,強化學生的理解,如:對xscj01.dbf的德育、語文這兩個欄位建立索引,索引名可以用dy和yw,表示式就用這兩個欄位名使學生理解索引名是該條索引的名稱,它與記憶體變數名基本一致;而對於索引檔名和索引名的區別與聯絡,可以用包含和被包含的關係給予指出,如上例,建立了結構索引檔案xscj01.cdx,它包含了兩條索引,這兩條索引的索引名是dy和yw,經過這樣的講解,學生就基本能夠突破這兩個難點。

  二、學情、學法、教法分析

  1、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可以很熟練的使用各種方法、按照各種條件來顯示錶的資料,學得好一些的學生已經有了“如何按照某一順序顯示錶資料”的這種學習慾望。

  2、學法教法應用:

  由於本節內容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因此採用理論教學與演練結合的方法,理論教學用於基本概念的教學,如索引的概念、索引名,索引表示式、索引的型別、索引檔案的型別等,,用理論教學的方法,強化學生的理解;演練結合用於實踐方面的教學,如結構索引及一般索引的建立,由教師演示後讓學生跟著練習,達到即學即用的效果,增強學生對基本概念的理解和他們的動手能力。

  三、教學過程:

  1、複習上節課知識,引入新課。

  2、索引的概念:強調索引是一種邏輯排序而非物理排序。

  3、索引的型別:

  主索引:資料庫表、值不重複的欄位才能建主索引,而且每個表只能建一個主索引。提問:“入學成績”欄位能否建立主索引?

  候選索引:值不重複的欄位才能建候選索引,每個表可以建立多個候選索引。

  普通索引:任何表任何欄位都可以建立多個普通索引,它是visualfoxpro建立索引的預設型別。

  唯一索引:建立條件與普通索引一致,但在唯一索引中,只包含表文件中第一與索引關鍵字相匹配的記錄。舉例:若對“性別”欄位建唯一索引,則結果索引最多輸出兩條記錄(第一條“男”的記錄與第一條“女”的記錄)。

  4、索引檔案的型別:

  A)單索引檔案:副檔名idx

  B)複合合索引檔案:副檔名cdx

  a、結構索引:索引檔名與表名同

  b、一般混合索引:索引檔名與表名不同

  5、索引的建立:(電腦演示)

  A)結構索引的建立

  a)方法一:使用表設計器。

  步驟:開啟表;

  開啟表設計器;

  進入“索引”選項卡,輸入相應的引數;

  (在這一步中強調“索引名”和“表示式”的區別)

  儲存表結構,索引建立完畢。

  提問:建立後磁碟上生成的索引檔案的檔名是什麼?

  b)法二:使用命令

  表示式索引名條件

  引數說明:

  關鍵字:一般是欄位名或與欄位有關的表示式

  索引名:指該條索引的名字

  索引檔名:指定生成的索引檔案的檔名

  條件:指定索引記錄輸出的條件

  指定索引順序為降序,預設為升序

  B)一般混合索引的建立(使用命令)

  表示式索引名條件索引檔名條件

  引數說明:

  關鍵字:一般是欄位名或與欄位有關的表示式

  索引名:指該條索引的名字

  索引檔名:指定生成的索引檔案的檔名

  條件:指定索引記錄輸出的條件

  指定索引順序為降序,預設為升序(在這裡強調索引名與索引檔名的區別,指出一個索引檔案裡可以建立多個索引)

  6、學生練習用不同的方法建立不同型別的索引檔案。

  7、總結:強調索引表示式索引名索引檔名的區別;

  8、作業:p1119.6

說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一)本課教學內容

  1、運用絢麗多彩、抒情動人、神奇的中國民間越劇傳說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劇情簡單匯入課堂,增強學生對學習音樂的興趣。

  2、涉及兩個名詞解釋⑴曲式⑵協奏曲;涉及樂曲採用奏鳴曲式結構圖式;對交響樂有一個初步認識,學好必要有關音樂知識,提高學生鑑賞音樂的能力。

  3、用故事中三個具有代表意義的情節----草橋結拜、英臺抗婚、墳前化蝶貫穿音樂欣賞中,讓學生由難到易掌握音樂中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這三個部分,降低學生欣賞音樂難度,在輕鬆愉悅中體驗音樂。

  (二)本課地位和作用

  1、地位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是在借鑑歐洲協奏曲這種藝術表現形式的基礎上,以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格和多方面藝術技巧的探索過程,塑造了鮮明、感人的音樂形象,成為中國交響音樂民族化的成功之作。

  2、作用

  在國內外演出均引起良好反映,以其中華民族鮮明的風格特點,得到國際公認。外國音樂家稱之為“蝴蝶的愛情協奏曲”曾改編為高胡協奏曲、清唱劇、舞劇,外國舞蹈家將它改編為美麗動人的冰上舞蹈。《梁祝》已成為飛進世界音樂之林、活躍國際樂壇的“彩蝶”。

  (三)、教材重點、難點

  理解主要音樂片斷的含義、唱音樂片斷為本節課重點;使學生理解奏鳴曲式結構特點為本節課難點。

  二、說大綱

  音樂教學大綱要求的審美教育為核心,培養學生健康審美情趣和感受,體驗鑑賞音樂美的能力,樹立正確審美觀念。要突出學科特點,寓思想品德教育於音樂教育之中,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欣賞中外優秀具代表性作品,開闊學生音樂視野,選擇重視我國優秀民族民間音樂作品,弘揚祖國音樂文化,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瞭解掌握什麼是曲式和協奏曲

  2、掌握奏鳴曲結構特點

  (二)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鑑賞和感受音樂作品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探究創新能力。

  (三)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民族風格交響樂,增強民族自豪感。

  四、說學法、教法

  教會學生以下學法:

  1、創設良好問題情景,讓學生獲得知識。

  2、理解樂器運用形式,與作品內容有著緊密聯絡。

  3、不同節奏速度變化中,培養學生對不同主題能正確區分判斷。

  4、創設實踐,發揮學生想象與思維能力,讓學生討論,大膽設想故事結局,引申音樂的尾聲發展。

  教法與設想:

  運用多媒體、錄音機、磁帶、小提琴這些教具欣賞,講解結合,透過啟發引導讓學生自己展開聯想,領悟主題,感受作品精神內涵,透過討論分析讓學生探索創新。

  五、說教學過程

  (一)教學程式設計:組織教學----傳授新課----欣賞音樂----講解分析----課堂小結----課堂作業

  (二)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

  教師用小提琴演奏《梁祝》愛情主題曲。讓學生簡單講述《梁祝》故事情節,激起學生回憶、進入“角色”,學生興趣進入課堂,用多媒體課件出示作者、創作時間、名詞解釋及奏鳴曲式結構圖解。

  2、用錄音機播放磁帶,進行音樂作品完整欣賞,結合多媒體出示板書。

  3、教師講解、引導、小結。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描述梁、祝二人真摯愛情,對封建禮教進行憤怒控訴與鞭答,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這一愛情悲劇深切同情。

  這部作品的藝術成就及歷史影響:

  用多媒體課件出示板書

  4、課堂作業

  (1)分組討論,設想音樂結局。

  (2)視唱愛情主題。

  5、板書設計

  梁山伯與祝英臺

  (1)曲作者:何佔豪陳鋼

  (2)創作時間:1959年

  (3)題材:民間傳說

  (4)素材:吸取越劇中曲調

  (5)體裁:奏鳴曲

  (6)名詞解釋

  曲式:是指音樂作品構成統一整體和各部分的結構規律,包括音樂作品的結構形式、主題和非主題成分的組合及其調性的佈局。

  協奏曲:一種獨奏樂器和樂隊協調演出的大型樂曲。

  六、評價分析

  1、主體性

  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原則,採用啟發方法,尊重學生情感和心理,讓學生成為真正學習的主人。

  2、全體性

  學生素質存在差異,在聽賞中力求面向全體,營造學生共同欣賞氛圍。

  3、創新性

  大膽創設情境教學,讓學生髮揮思維空間,多動腦、動口、動手、參與音樂課堂。

  4、高效性

  學生達到知識、能力、德育三方面目標的收穫,成功的體驗了音樂作品;同時採用多媒體電腦課件、錄音播放,達到視聽結合的良好效果,增進學生對學習音樂極濃興趣。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本單元編選了《童年的朋友》、《一面》、《我的老師》、《展現華夏文化魅力》、《趙普》等五篇描寫人物風采的文章。這些文章有的寫平凡的小人物,有的寫光彩奪目的明星,而本課主要寫的是“以天下人為己任”的古代人物趙普的形象。本課選自《宋史》,主要寫了趙普刻苦讀書和推薦人才這兩件事。課文刻畫人物,善於運用細節描寫的方法,敘事簡潔,沒有冗筆。

  本課是一篇文言文,也是七年級下學期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文,結合本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新課標中“知,過,情”三維角度,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能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準確概括課文的中心。

  2、能找出文中的細節描寫並分析其對刻畫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3、能圍繞中心,對文中內容展開合理想像,訓練細節描寫

  4、能聯絡實際、聯絡社會,說出趙普其人其事的現實意義。

  由於本課是一篇文言文,運用了細節、對比的手法描寫人物,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

  1、瞭解細節描寫並體會其對刻畫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2、圍繞中心,對文中內容展開合理想像,訓練細節描寫

  由於本課是一篇描寫人物風采的文言文,在刻畫人物,表現人物風采方面用小事來敘述,又因為物件是初一學生,還需要深入理解本文的內涵,我設計的教學難點為:

  在瞭解趙普性格的基礎之上,學習趙普的精神,做到有所學有所用,要學會做一個正直、勇敢、有毅力的人。

  二、教法

  對於教師的作用,“新課標”在“教學建議”中指出:“教師既是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教師點撥是重要的,但教師不能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學生的獨立思考”。因此,這堂課我採用的教學方法為:

  1、朗讀法:每一篇文章都有獨特的意蘊,只有反覆朗讀,才會領會其中的深刻而豐富的思想內涵,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多讀,在讀中領悟人物,並熟讀成誦,做到課後的背誦要求;

  2、討論法:引導學生髮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3、收集法:收集關於趙普的故事,用於課堂教學。

  三、說學法

  新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於初中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為重要,這是他們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學探究,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為此,我採用的學習方法有:

  1、多形式朗讀課文,培養語感,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2、分析法:從文中對人物的細節描寫、對比手法的運用,發現人物性格特點。

  3、積累法,積累有關古人刻苦勤奮的故事

  四、說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難點,我用二課時,本堂課是第二課時,

  時,採用以下幾個環節進行我的教學:

  (一)匯入新課

  我設計的導語是:上節課我們透過熟讀課文疏通了文意,初步感知了趙普這個人物。這節課我們繼續走近趙普,去感受他內在的精神境界。(此導語設計簡潔明瞭,直接引出人物,進入本課的學習。)

  (二)複習舊知

  在學習之前,先對上堂課的學習做一個回顧。(有利於對文章的內容進行分析)

  (三)概括內容,感悟中心

  1、用一個四字短語加以概括趙普的幾件事

  2、分析趙普為什麼要“刻苦讀書;又為什麼要”奏薦人才”呢?請用文中原句來回答。

  3、積累歷史上刻苦讀書的人(這一環節讓學生有時間整理課堂教學與自己收集的資料,合作學習、自主探究,吸收與課文相關的資訊,更好的學習本課。)

  (四)分析人物,把握細節描寫

  1、第一段中找出最能體現趙普讀書刻苦的一句話,並說說為什麼?引出細節描寫

  2、歸納什麼叫細節描寫。

  3、分析文中其他的細節描寫

  (五)訓練細節描寫,拓展文章內容

  給文中某處補充細節描寫:注意突出人物,突出中心

  (六)拓展延伸,提高認識

  “以天下為己任”的人和故事歷代有很多,你能再舉出一二,並談談他們對你的成長所產生的影響。(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和閱讀範圍,滿足學生的閱讀期待,在對歷史人物的舉例,使他們鞏固了知識點的同時也拓展了知識面,解決了教學難點;古代人物穿過時空隧道來到現代,拓展了學生的想象力,結合現今社會分析趙普,告訴學生分析人物要結合他生活的時代背景。)

  (七)總結,佈置作業

說課稿 篇4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中班綜合活動《漂亮的蔬菜彩虹》,這是我們班主題活動“蔬菜朋友”當中的一個活動,中班綜合活動《漂亮的蔬菜彩虹》說課稿。

  一、說教材。

  1.教材來源:此次活動來自生活。在秋天這個季節裡,蔬菜隨處可見,我們取材也非常的方便。蔬菜的品種非常的多,營養價值也非常的豐富,吃法繁多,可以清炒、可以煮湯、可以涼拌、還可以醃著吃,總之,我們的生活裡離不開蔬菜。然而,幼兒雖然知道很多的蔬菜,但對蔬菜的種類、用途、營養價值等還不是相當的瞭解,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幼兒不愛吃青菜的現象也是很嚴重的,加深幼兒對蔬菜的認識,激發幼兒對蔬菜的興趣,引導幼兒多吃蔬菜是很有必要的。就如《綱要》中所說的,“既符合幼兒園的現實需要,又有利於其長遠的發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幼兒趕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因此,此次的活動來源於生活,又能夠服務幼兒的生活。

  2.目標定位:活動的目標是一個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最終的結果,對活動和老師的教學起著引導的作用。以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為依據,我確立了認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標:A、幼兒在感知蔬菜不同顏色的基礎上,嘗試不同顏色的搭配。B、掌握蔬菜由條切成丁的技能。C、在活動過程當中,體驗自己動手勞作的樂趣,產生對蔬菜的喜愛之情。

  根據我制定的目標,我把活動的重點定位於:感知蔬菜的不同顏色,知道顏色的搭配(學會根據不同的顏色進行排列)。透過幼兒的自主操作,使活動得到深化。活動的難點是:幼兒的自主操作,掌握蔬菜由條切成丁的技能,並根據蔬菜顏色的不同,把蔬菜分層裝進玻璃罐中。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總之我們的活動有一定的趣味性、綜合性和活動性,讓教育溶入生活當中。為此,我們作了如下的活動準備:A、空間準備:操作檯6張呈長方形兩張兩張擺佈成3張長桌。B、物質準備:已做好的“蔬菜彩虹”;黃瓜、白蘿蔔、胡蘿蔔、包菜、紅辣椒、青辣椒等蔬菜切成條;小盤子、塑膠刀、一次性桌布、花椒、八角、高粱酒、白醋、鹽巴、糖等分成三桌擺放;C、經驗準備:幼兒對蔬菜已有了一定的經驗(吃過或看過)全方位的準備為活動的成功開展提供可能。

  二、說教法:

  本次的活動,老師提供的主題,一定要引起幼兒的興趣,讓幼兒主動的參與到活動當中,還要挖掘此次活動的活動價值,所以我們採用了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採用的方法有:

  1.操作法:所謂操作法就是幼兒動手操作,幼兒在操作的過程當中進行自主的探索發現,可以得到相應的知識經驗。在本次活動當中,我安排了幼兒的兩次操作。第一次是引起幼兒興趣後的操作,主要是讓幼兒探索蔬菜彩虹的色彩,知道顏色有層次的搭配,幼教之友《中班綜合活動《漂亮的蔬菜彩虹》說課稿》。讓幼兒在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中獲取感知。為後面的操作做好鋪墊。第二次的操作活動是讓幼兒自己親手製作“蔬菜彩虹”,有層次的把切好的蔬菜裝進玻璃瓶裡作成泡菜是我們最終的目的。

  2.演示法:本次活動的演示法是老師說明怎樣把已經切成條的蔬菜切成丁,並且演示如何把已切好的蔬菜根據顏色有層次的裝進瓶子當中,在瓶子當中除了裝進蔬菜還要怎樣把各種配料給裝進去,讓幼兒對“蔬菜彩虹”的具體制作過程有一個直觀的理解,直接的演示讓幼兒得到濃厚的興趣,使其對製作的理解和認識更加的透徹。

  此外,我們還適時採用了交流討論、賞識激勵法、審美薰陶法、對話活動等把活動加以整合,使幼兒獲得對勞作多樣性的理解和體驗,達到了科學性、藝術性、健康性、愉悅性的和諧統一。

  三、說學法:

  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性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不僅提高和鍛鍊了能力,更加升華了孩子的情感。

  本次活動我們採取的學法有:

  1.多通道參與法:新《綱要》科學領域當中目標名明確的指出:(幼兒)“能用多種的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在活動當中,我們引導幼兒看一看、摸一摸、嘗一嘗、聞一聞等多種感官的參與,不知不覺就對此次的活動產生了興趣。

  2.嘗試法:在第二次的操作活動當中,我們鼓勵幼兒自己嘗試著用老師準備的材料根據老師的演示,製作“蔬菜彩虹”。在這一過程當中幼兒透過自主操作、觀察同伴或是同伴協作嘗試著自己製作。當然,孩子不一定一次就能夠做得非常的好,他們透過不斷的嘗試,會想盡辦法把自己的蔬菜彩虹做得最好看、最美味!

  與此同時,我們還透過幼兒之間的互補學習,師幼合作等方法,表達著各自豐富的、多樣性的認識。

  四、說教學過程:

  此次活動的流程為:

  激發興趣——自由探索——自由勞作——品嚐交流——活動延伸

  (一)激發興趣(品嚐美味的蔬菜彩虹)

  活動的一開始,老師就拿出事先做好的“蔬菜彩虹”,請幼兒品嚐,讓他們猜猜看老師是拿什麼蔬菜做的?引發幼兒觀察“蔬菜彩虹”的興趣。

  (二)自由探索(觀察蔬菜彩虹)

  根據幼兒好奇的特點,在第二個環節我就安排幼兒自由的觀察。我們為每組的幼兒準備了用大玻璃瓶裝好的蔬菜彩虹,供幼兒觀察。在這一過程當中,老師是引導者,在輕鬆的活動氛圍當中,幼兒摸摸、看看、說說各自看到的。在這一過程當中,幼兒得到的知識經驗是零散的,為了能夠加工整理,再幼兒自由探索後,我們就透過幼兒介紹,集體講評的方式,整理幼兒獲取的知識經驗。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預設幼兒將得到以下的知識經驗:在玻璃瓶當中的是各種各樣的蔬菜,切的一小塊一小塊的,老師根據蔬菜的不同顏色的把他們分層的放在玻璃瓶當中,看上去就像七彩的彩虹很漂亮!裡面還放了酒和醋、還有一些黑黑的東西(一些八角、花椒等)。

  (三)自主操作(製作蔬菜彩虹)

  具體說,我們的這次活動主要是勞作活動。幼兒在透過大家的自由探索和老師示範當中,已經產生了對活動的好奇和興趣,於是我們就乘熱打鐵,安排幼兒自由操作,製作“蔬菜彩虹”。因此我們要求幼兒透過自己的操作和相互之間的交流,來嘗試製作。在這個環節,我們主要的要求是要孩子把切成丁的蔬菜,根據蔬菜顏色分層次的放進玻璃瓶子當中。因此,只要是幼兒看見自己製作的“蔬菜彩虹”和老師做的一樣漂亮,他們就能夠很高興,就有了成功的體驗。

  (四)品嚐交流

  剛剛製作好的“蔬菜彩虹”是不能馬上食用的,所以我們在上課的前兩天預先製作好一些好吃的“蔬菜彩虹”,讓剛剛自己做好了“蔬菜彩虹”的孩子們品嚐!這樣不僅增添了孩子的喜悅之情,更是增添了孩子對自己製作的期待之情。他們將會帶著“我的‘蔬菜彩虹’也能向老師做的一樣好吃嗎”的疑問,繼續保持著對其的興趣。

  (五)活動延伸

  活動結束,我們並不能告一個段落。接下來還有孩子對自己製作成果的期待,他們希望自己的“蔬菜彩虹”能夠很美味,能夠讓大家都喜歡。接著,我們可以讓孩子把自己的製作帶回家裡,請爸爸媽媽品嚐,到時候,孩子不僅僅能夠體會到成功的喜悅,還可以得到家長對他們的讚許!我們也可以請家長配合,在家和孩子一起做“蔬菜彩虹”,讓孩子從中體會另一種樂趣!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坐井觀天》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第三冊第四組第十三課。本文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它以短小、簡單、淺顯的故事表達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小鳥從天上飛來,說天很大;青蛙坐在井底,說天很小。課文有七個自然段。第一段講青蛙和小鳥所在的不同地方,交待了發生爭論的地點;接下來的六個自然段講了青蛙和小鳥的三次對話:第一次對話交待了小鳥從哪兒來,來幹什麼;第二次對話講青蛙和小鳥因對天的大小看法不同發生了爭論;第三次對話講青蛙堅持自己的錯誤看法,小鳥再次指出青蛙“弄錯了”,要它“跳出井口來看一看”,弄清天到底有多大。這則寓言說明像青蛙這樣目光狹小,所見有限,還自以為正確,是不對的。本課位於教材的第三組,這組教材圍繞“怎樣想問題、看問題”這個專題,選編了一些能給人以啟迪的成語故事,讓學生在閱讀中識字,在閱讀中感悟生活的哲理。第一篇課文“識字4”與本組課文都有一定聯絡。而本篇課文則第一個分說了道理。它處於承上啟下及過渡位置。因此,本課是本單元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階段中的一步棋子,是從掌握知識逐步向能力轉換的一架橋樑。

  低年級的孩子們都喜歡聽故事。故事中栩栩如生的動物形象,生動的故事情節,像和煦的春風,吹進孩子們的心扉,而且大多數學生在以前的生活中從父母那裡、從自己的課外讀物中已經聽過這個小故事。那麼對於這部分學生來說,這篇課文的吸引力就不那麼大了。如何讓大部分學生在已經熟悉的小故事中更進一步地學習到其中的寓意呢?根據《小學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3個生字。會寫字個字。

  2、情感目標:能分角色朗讀課文,有感情地朗讀對話。

  3、能力目標:發揮想象,初步理解寓意,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及解決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課文四至七自然段青蛙和小鳥的對話是教學的重點。理解“坐井觀天”的寓意是教學的難點。

  二、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

  根據寓言故事的特點及本課的語言特色,教學中,以青蛙與小鳥的三次對話為線索,以讀代講,以讀促學,讓學生在讀中悟情明理。引導自由閱讀,自由表達,打好自主學習語文的基礎。再有,低年級學生喜歡直觀、形象、生動的畫面,為貼近學生實際,可採用簡筆畫、錄影、動片演示等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依據新課標的精神,我運用了談話法、對比法、表演法、實踐法等教學方法,激勵學生全面參與,主動學習,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新課標要求,語文課程一定要使學生“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學生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就會產生兩個飛躍:一是由“學會”變為“會學”;二是由“被動地學”變為“主動地學”,達到“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的理想境界。這樣,學生的主體精神被大大激發,其學習效率就會大大提高,做到事半功倍。學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本課時,指導學生自由選用“讀、說、背、演”等學習方法,結合比較朗讀、想象情境、直觀理解、做實驗等學習方法,真正達到“教是為了不教”這一教學的最高境界,在閱讀習慣方面,著重培養學生解疑閱讀,學會自學,學會積累的良好習慣。

  三、說教學流程

  圍繞教學目標,緊扣新課標和教材,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思想,體現以讀為本,以讀促學的教學方式,我安排了以下教學環節:

  (一)、充分朗讀,讀中質疑

  閱讀教學以“讀”為本。在上課的前5分鐘內,我簡潔地提出本課的教學目標之後,讓學生初讀課文,這樣一來學生對課文就有了一個初步的整體感知。學生在讀的時候,我要求學生做到讀準字音,鼓勵學生“比比誰讀得流利、誰讀得好,就獎他一面小紅旗!”。學生們由於受到了小紅旗的激勵,課文讀得可起勁了,有的學生邊讀邊畫,有的學生還加上了動作等等。在學生充分地朗讀課文的基礎上,我鼓勵學生動筆勾畫出弄不明白的詞語和讀不懂的問題,讓他們大膽質疑。“同學們,我們比一比,看看哪個小朋友最會讀書,能提出最有價值的問題!”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有的從課題中提出“坐井觀天”是什麼意思;有的從課文中提出“井沿”“大話”“無邊無際”等詞語;有的還從課後思考題中提出“青蛙和小鳥為了一件什麼事爭論誰說得對”等等。根據學生的質疑,我及時地對這些問題進行梳理、歸類,為閱讀課文穿針引線。

  (二)、以疑引讀,思後釋疑

  學生對自己提出的疑問,都有很強的好奇心,他們迫不及待地想得到答案。我充分把握這一契機,讓學生帶著問題,從自己的角度,有重點、有難點、有目的地去讀課文。“同學們,你們提出了這麼多問題,還是要小朋友們自己來解答。請你們帶著這些問題再讀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透過看圖,聯絡上下文想想提出來的詞語在課文裡是什麼意思,這些不懂的問題讀課文後能不能弄懂,自己再讀找答案。”在讀的過程中,我採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釋疑,點燃思維火花,促使學生“多思”“苦思”。透過直觀、形象的圖畫理解“井沿”即井口的邊,並讓學生張貼小鳥和青蛙各在井的什麼位置;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理解“大話”就是“吹牛”“不實在的話”;聯絡句子和上下文,透過讀,找小鳥說的話:“飛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來找點水喝。”理解“無邊無際”就是“非常大,大得沒有邊際”,並擴充套件思維“除了天無邊無際,哪些事物也能說無邊無際?”學生說出很多答案:沙漠、宇宙、大地、草原……於是我因勢利導,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讀出小鳥讚歎天很“大”的語氣。學生透過質疑引讀,在思考後自己解開了心中的疑問,思維得到了較好的鍛鍊。

  (三)、讀後悟理,角色體驗

  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是否真正達到,關鍵在於寓意是學生自己感悟出來,還是老師硬塞給學生。所以,明白道理就成了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在完成這一目標時,我要著重抓住以下幾個方面:

  1.抓青蛙說的“我天天坐在井裡,一抬頭就看見天,我不會弄錯的”這句話中的關鍵詞“天天”“一抬頭”,藉助青蛙坐在井底的電腦軟體,讓學生邊讀邊思:青蛙為什麼會錯?最後得出:高高的井壁擋住了青蛙的視線,它的目光狹小,所見有限,導致它把天有多大都弄錯了。

  2.抓青蛙的神態和表情。一個“笑”字引出了青蛙很自大,一點也聽不進小鳥的'話,還自以為正確。透過對“笑”字的揣摩,學生知道了,不學不問,不聽勸告,還自以為正確也是導致青蛙弄錯的原因之一。

  3.透過對小鳥和青蛙正確、錯誤原因的分析,學生自己悟出了此篇課文要告訴我們的道理,真正理解了“坐井觀天”這則寓言,並引出“該怎樣做”這個問題,學生們各抒己見,用學得的道理指導自己今後的學習、生活。

  4.角色體驗,我請學生們在小組裡一個讀青蛙的話,一個讀小鳥的話,讓他們也試著爭論,這樣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同時訓練學生感情朗讀。

  四、說板書設計

  一個好的板書,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能把課文的思路、教師的教路、學生的學路融為一體,本著板書為教學服務的目的,在板書中,我利用簡筆畫和圖片吸引學生,理解課文,提示寓言,板書如下:

  12、坐井觀天

  天無邊無際 --- 大的很

  看問題、認識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要自以為是。

  五、說教學反思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我認真地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了反思。我認為無論是從設計上還是從課堂實踐中我的尊重了學生閱讀的獨特感受和體驗。“有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有六十個孩子就有六十隻青蛙,六十隻小鳥。他們有自己的獨特感受。我拼棄了以前那種刻意去追求“標準答案”,哪必須得讀重音,哪必須讀拖長音或讀輕聲,而是充分的給時間讓孩子自己去探究問題,讓學生在實踐中、互助中研究,合作中探索,充分地肯定了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性以及獨立性。

  其次,我注重了教師的導與學生的自主有機結合。這節課我注重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體驗、自己去明白其中的道理。同時也注意瞭如何體現老師的“導”。分角色朗讀的訓練,我完全放手讓孩子自主學習。從學習的效果看,優秀的學生,有較強自學能力的孩子,自主學習的效果明顯,能讀出不同角色的特點。對於一些後進的學生,他們也能在小組的幫助下區分角色的特點,先自由練讀然後再和其他小組成員一起讀。這不僅體現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優越性而且讓學生們體會到了小組成功的喜悅。

  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了一些不足之處:其一,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有更多的訓練機會。當我組織學生四人一組進行練習時我發現:學生們往往就練喜歡的角色,所接受的訓練是單一的。我想今後的教學中教師應創設情景,讓學生有更多的訓練機會。這樣才利於學生們整體綜合發展。其二, 這節課我把評價的權利還給學生,尤其是讓生生之間進行賞析性的評價,這使被評價的學生得到激勵,感受成功的喜悅;但是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卻十分單一,如:真好、不錯、真棒、好極了等等。我想教師的評價語言要具有判斷性、鼓勵性和一定的高度。也就是說:教師在評價時不光要表揚學生還要對學生的回答作出一個判斷,並用具有一定高度的語言加以概括,真正給學生以更多的知識。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二課時:多位數乘一位數進位的筆算乘法。

  本課時的學習是建立在學生知道了乘法各部分名稱、掌握了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口算、估算這一計算技能的基礎之上。本課時的內容既是本單元教學的重點,同時也為繼續學習多位數乘法,兩位數除法的試商打好基礎。

  教材創設了生活中的實際情景,從解決問題入手,這也是體現了計算的實用價值。透過讓學生經歷多位數乘一位數筆算的探究過程,讓學生理解筆算算理、掌握演算法。教材呈現了兩種不同的演算法即分步口算方法和筆算方法。透過兩種演算法尋找不同演算法之間的聯絡。另外教材安排了做一做三道有層次性的對比練習,既為了正確書寫豎式,同時也進一步鞏固筆算的方法。練習十六共4大題,既有對筆算方法的鞏固同時又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體現了計算與生活的緊密聯絡。其中,第4大題乘加(減),使學生綜合計算能力得到了訓練。由於筆算乘法與筆算加、減法存在有很大差異,在計算過程中,多位數乘一位數不是相同數位上的數相乘,而是要用一位數分別去乘另一個因數的每一位,再把所得的積相加。其中計算步驟較多,要顧及的問題也很多,學生在計算過程中容易出錯。

  二、說學習目標:1.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親歷“多位數乘一位數(進位)”筆算策略的探索過程。

  2.透過演算法提煉,幫助學生清晰理解乘法豎式的各步含義,逐步建立乘法豎式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筆算“多位數乘一位數(進位)”。

  3.憑藉貼近生活的學習材料,使學生感受計算活動的現實意義,讓學生品味數學學習的成功體驗。

  說教學重點:理解和掌握兩位數、三位數的筆算乘法的算理和演算法。

  說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充分經歷筆算策略的形成過程。

  四、說課堂教學結構:

  基於以上的分析以及對計算教學的認識,我將教學過程設計成以下幾個環節:

  一、創設情景引出新知;

  二、探究新知

  (三)鞏固練習內化新知; (四)總結歸納。

  五、說教學過程與教學方法:

  第一環節:創設情景引出新知;

  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我透過看國慶期間文昌遭遇洪水災害的影片為素材創設了貼近學生實際的生活情景。出示資訊:3只衝鋒艇,每隻坐12人,讓學生了解資訊並提出問題:一共能坐多少人?引導學生列出算式:12×3=?從而引出新知的學習。

  第二環節:自主探究獲取新知,分以下幾個層次教學:

  1、讓學生先試著算一算,並把演算法與同桌說一說。這樣設計既是對學生起點的把握,同時也能讓每個學生能充分暴露自己的想法。

  2、反饋演算法學習新知。學生的演算法可能會出現書上提及到的口算和筆算兩種。我先讓口算的學生說演算法,要求學生說清口算每一步的演算法、算理,我想這是為筆算服務。同時板書計算過程。

  當學生出現筆算時,我接著學生的話引入課題。同時顧及全體學生的想法。因此教師還是有必要對筆算進行規範地書寫,我想這也是教師主導地位的體現。使學生明確:因數的位置按上下來書寫,並且第二個因數3應與個位對齊,積寫在橫線的下面。雖然這些看似不重要,但是學生良好書寫習慣的培養是有幫的。然後重點探究筆算的演算法,也是本堂課的重點。

  然後,教師說筆算乘法從個位乘起,先用第二個因數乘第一個因數12中個位上的2得6,表示6個一,把6寫在個位上,接著用第二個因數3乘第一個因數12中個位上的1得3,表示3個十把30寫在6的下面,最後把兩次乘得的積加起來就是12×3的積。接著介紹簡便寫法在這裡我強調2乘3得6個一,所以6寫在個位上。2乘12中十位上的1得3個十,所以3在十位上。然後用兩個豎式比較,從而聯絡到生活中我們做事情都選簡單的方法。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乘法豎式的方法我讓學生說說計算過程。以上的講解為了突出重點、 突破難點。

  由於,本堂課作為筆算課,所以為了掌握筆算的計算方法,我將透過指名說計算過程、達到對筆算方法的熟練掌握。

  當然,透過計算課單有語言思維還遠遠不夠,還需要進行動作思維即大量的筆頭練習。

  第三層次,嘗試練習,鞏固新知

  練習作為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的有效途徑在課堂教學中必不可少。為了讓計算不枯燥在做練習時我設計了情境,也是讓整節課都貫穿於文昌遭遇洪水災害的情境中。

  1.我安排先做“做一做”中的第1.2小題和練習十六的第1題。是為了鞏固筆算兩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方法,同時也是和前面的情境想呼應。接著完成課本74頁“做一做”第3小題。我用創設情境匯入。再讓學生用豎式計算並請學生說說計算過程,講清乘的順序、積的寫法。接著比較“做一做”3道題。做後進行比較,總結出三位數乘一位數與兩位數乘一位數的演算法是一致的,方法同樣可以用到四位數乘一位數、五位數乘一位數等。然後總結出筆算乘法的方法:1、相同數位要對齊,2、從個位乘起,3、乘到哪一位上積就寫在那一位上。

  2、做練習十六第2題下面的3道題。請學生說說計算過程,講清乘的順序、積的寫法。

  3、做練習十六第4題我用創設情境匯入,接著讓學生用豎式計算,並提問2是哪來的。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使他們積極思考,主動參與,活躍課堂氣氛,輕輕輕鬆做數學。

  4、判斷題。讓學生判斷是對還是錯,並說錯在哪並改正。透過判斷,加深學生對用豎式乘法的認識。

  5、做拼圖題。

  全班合作把題完成。這道題我設計題的下面有天安門前美麗的景色。和前面文昌重建家圓相呼應。構成一個完整現實情境。透過全班合作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四、課堂小結

  第四環節:總結歸納

  讓學生說說今天學到了什麼?在學生總結的同時,教師用規範的語言複述筆算乘法的計算的方法1、相同數位要對齊,2、從個位乘起,3、乘到哪一位上積就寫在那一位上。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一個清晰的結構。

  課堂是富有生命的,說課設計畢竟不是現場上課,所以面對課堂上的生成我們還需要作出靈活的應對,我想這才是我們最大的挑戰。

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各位老師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臺階》,這是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中的第三篇課文,是當代作家李森祥的一篇小說。小說以“臺階”為線索,敘述了一位勤勞“父親”經過多年的奮鬥,終於將自己的三級臺階的房屋建成了九級臺階的新屋的故事。

  這單元的幾篇文章都是以“愛”為主題,幾篇課文都在訴說對普通人、尤其是對弱者的關愛與同情,是要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去透視那個特殊年代中處在社會底層的人們的生活,啟示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培養孩子們的愛心和同情心。《臺階》正是訴說著處在社會底層的“父親”們的辛酸與追求。 《臺階》一文,上承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體味人生,關愛生命”的主題和同冊第五單元“感受親情”的主題,後接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體悟人生中的關愛與溫情”的主題都體現了教材編寫者的人文意識和情懷,他們是想啟示學生只要關注自己身邊的人和事,富有一顆愛心和同情心,關注社會中容易被人忽略的人們。

  二、教學目標: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要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絡",結合本單元特點,我把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定為:

  1、情感目標:感受父親性格中艱苦創業的精神,堅忍不拔的毅力,和具有傳統美德的謙卑精神。培養學生面對人生困苦時的積極健康的心態。

  2、知識目標:

  (1) 理解、揣摩關鍵性的詞語。像:“尷尬,微不足道”等把握父親形象的特點。

  (2) 培養閱讀小說的能力,瞭解故事情節,體會作者的感情。

  (3) 學習作者怎樣以“臺階”為線索,命題立意、組織材料的方法。

  3、能力目標:

  (1) 培養學生深入實際、觀察生活的能力

  (2) 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探討的能力。培養學生髮表見解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理解父親這個農民的典型形象特徵及其意義 2、學習作者圍繞中心組織材料,用細節描寫刻畫人物形象的寫法。

  難點:把握故事內容,分析父親形象,體悟作品兼有崇敬和憐憫的雙重感情色彩。

  四、教法與建議

  教法:誦讀法、點撥提問法,情景設定法,研討探究法

  課時安排:用1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1、默讀法:指導學生在課後熟讀課文,從而加深對文意的理解,體會作者的感情和作品的思想。

  2、點撥提問法:引導學生積極探討,鍛鍊學生的思考能力。 3、情景設定法:利用多媒體,圖片等創設出文本情境,使學生自然地融入到課文情境中。

  五、學法與要求。

  1、 朗讀法:指導學生反覆朗讀,從中體會課文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2、 討論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六、教學過程

  六、教學過程

  1、匯入

  透過朱自清先生飽含深意的《背影》,我們分明看到了困頓前行中的父輩們的身影,今天學習李森祥的《臺階》將以小說獨特的視角為我們展現父輩們現實的生活畫卷和深沉的精神。下面我們來學習這篇謳歌父親的文章:《臺階》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並解釋詞語。

  揩(kāi):擦、抹。 凹凼(dàng):凹落而成的水坑。 尷尬(gān gà):神色、態度不自然。 煩躁(zào):煩悶急躁。 微不足道:非常藐小,不值得一提。 大庭廣眾:人很多的公共場合。

  2、初步感知文章內容,讓學生帶著兩個問題從人物形象入手默讀課文。

  (1)、統領全文的句子是哪一句? “臺階高、層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

  (2)、找出文章中表現了父親的哪些品質?

  勤勞、樸質?? 善良、執著?? 摳門,小氣??

  摳門,小氣是為了修屋,農村特定的環境逼迫父親必須積銖累寸,一點一點攢

  錢,才能實現心中的目標。父親身上有關堅忍不拔的毅力和愚公移山的精神。

  3、整體感知課文,小組合作討論的方式分析人物形象,得出結論,3, 通讀的過程中,根據故事情節,列出人物思想性格的要點,可以解決文章的重點難點。 幻燈片展示問題:(學生討論並回答問題)

  (1)、父親為什麼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

  “臺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父親很羨慕別人家的高臺階,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願,也要造一棟有高臺階的新屋。

  (2)、父親怎樣造起一棟有高臺階新屋的?

  每天撿磚撿瓦、塞角票、冬天砍柴賣柴,一點一滴的攢起來蓋房子的錢。用這樣的細節說明了父親為建造新房的辛苦。

  (3)、新屋造好了,父親怎樣了?

  人也衰老了,身體也垮了,人也感覺不自在了。

  師補充: 新臺階砌好了,父親的理想實現了,反而處處感到“不對勁”,臺階低,意味著經濟地位低下,父親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這種自卑心理長期存在,難以一下子消除,所以臺階高了,反而處處感到不習慣,不對勁。同時也說明父親身上具有的謙卑精神,他不願意用高高在上的眼光去看別人。

  (4)、可作者為什麼要在臺階上用了那麼多筆墨?而不去突出表現父親的終年辛苦呢?

  師:臺階的描寫由過去到現在,從舊到新,從低到高的過程就是父親一生辛勞

  的濃縮,從臺階上集中反映了父親的各種品質。小說固然謳歌了父親堅韌不撥的毅力和艱苦創業的精神,但是更有一種悽楚、辛酸的情感籠罩全篇。作者迫切希望落後的生活能夠得到改變,農民生活能夠得到改觀。

  小結父親的形象特點。

  父親是一個非常要強的農民,他有志氣、不甘人後,他要自立於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長遠的生活目標,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毅力。 父親又是一個老實厚道的農民,他用誠實的勞動興家立業,不怕千辛萬苦。同時,父親身上有著中國傳統農民特有的謙卑。當新臺階造好後,他反而處處感到不對勁、不自在,並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作者對父親寄予了怎樣的思想情感? 作者對父親的優秀品質表示敬仰和讚歎;對父親身上的中國傳統農民所特有的謙卑表示同情;對改變農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八、作業:

  1、把課後詞語加意思、造句寫一遍。

  2、課外尋找關於“父親”的文章、詩歌進行自主閱讀

  九、板書設計

  臺階的意義:“臺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對高”

  三級臺階 老屋 九級臺階 新屋

  要求:地位 尊重

  父親形象:要強 老實厚道

  愚公移山的精神

  堅忍不拔的毅力

  臺 階

  嫌舊臺階低做新臺階

  愛新臺階

  頌揚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