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實用的說課稿錦集8篇

說課稿

實用的說課稿錦集8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說課稿 篇1

  一、整體設想:

  “課標”要求文言文的教學能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基於此,本文教學從讓學生熟讀課文起始,透過反覆誦讀,使學生對課文大意有初步感知;然後,在獨立理解基礎上指導學生以四人小組和全班討論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本文內容和寫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讀的東西,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讀、背為本課教學的重點之一。同時,並不忽視引導學生對全文基本內容的理解,以“醉”字為切入點,把“太守醉”、“我們醉”為突破口,帶動全文,品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情景交融的寫作特色,最後進行歸納背誦,並將學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讀能力的培養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之中。達到培養學生獨立閱讀淺顯文言文和初步賞析文言文的能力的目的。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積累文言詞彙,背誦全文。

  2、技能目標: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和本文景物描寫的方式並嘗試寫作。

  3、情感目標:透過理解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引導學生正確確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教學重點:(1) 積累文言詞彙,背誦全文。(2)理解文章內容和主題。

  教學難點:理解本文景物描寫的方式和作用並嘗試在寫作中使用。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三、教法學法

  本課主要採用朗讀法、討論探究法等教學方法。

  四、說學生

  初二的學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對於文言文的閱讀與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步驟,而且經過以往的朗讀訓練,他們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獨特之處即“也”“而” 的使用,容易從朗讀中獲得學習文言文的喜悅感與成就感,進而主動加入到背誦、翻譯、創作等學習活動中來。但由於本單元文言文首次採用集中編排方式,且所有 的課文都有背誦要求,因此不斷激發學習興趣及成就感成為必要。另外,初二的學生正是人生觀、價值觀初步形成的關鍵期,引導學生正確確立自己的志趣追求同樣至關重要,這也是課標中所說的在“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五、教學程式:

  第一課時

  1、課前活動。針對五六單元的文言文教學開展詩詞賞析活動,即把自己最喜歡的詩詞賞析給大家。

  2、匯入:媒體展示醉翁亭自然風景畫面,學生用自己的話描繪畫面,引出作者。(重在激發學生帶著興趣去學習作者筆下的“醉翁亭記”。)學生說出關於歐陽修的有關情況,教師補充。

  3、整體感知,學生朗讀。

  (1)、學生自己讀,要求勾畫出出難讀的字詞來。師生交流解決,多媒體出示難讀的字詞,學生讀。

  (2)、學生範讀,師生聽讀。共同指出不足。在學生朗讀時課件展示朗讀小提示,幫助學生更好把握21個“也”和25個“而”字。因為這正是初中階段應重點掌握的文言虛詞,也是考試的重點。

  (3)反覆進行,引導學生採用班內輪讀、個讀、同桌一聽一讀、小組讀等多形式朗讀,以讀帶動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感到以讀為樂,讀中初步把握文章。

  4、小組合作,疏通文意

  (1)、 二人合作,參考註解,疏通全文大意。沒有註解的語句,憑藉學過的文言常識解決或查閱工具書解決;解決不了的,畫下來,待全班集體討論解決。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利用書上註解和工具書獨立學習,這也是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設立二人小組來討論全文大意,是為了互相啟發,並利於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集體解難。

  各小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問題,集體討論,教師適時點撥或給予解答。旨在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重點詞語小結。(用多媒體課件歸納總結,並要求學生落實記在課本上,聽寫結合,加深學生印象,避免了課上熱熱鬧鬧,課下迷迷糊糊的情況。)

  (4)再讀課文 、學生試背誦學生在經過反覆的聽讀與朗讀之後已基本能做到粗知課文大意,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即時背誦,教師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引導以短文的內容。此環節可保持學生高漲的熱情,便於短時記憶的發生與鞏固。同時為第二課時重點研習做鋪墊。

  作業: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匯入:學生談談初讀的感受。教師順勢提問醉翁的“醉”由何而生?僅僅是酒醉嗎?

  出示兩個問題:1.太守為什麼而醉?

  2.我們為什麼而醉?

  二、 引導學生探究問題一:太守為什麼而醉?領悟其思想內容。(設計依據:透過這一問題設計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和本文景物描寫的方式。學習中在學生誦讀基礎上出示具體問題,引導學生獨立地深入地探究文字,有利於學生創造性的培養。)

  (一)再次速讀課文,談談太守為什麼而醉。

  學生自由發言

  師總結概括:為景而醉,為人而醉,為情而醉。(學生板書)

  (二)領略為景醉(設計目的:加深對課文中景物描寫的理解,同時也是對學生知識面的拓展,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

  (1)指名朗讀描繪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時之景的句子,要求讀出欣喜、熱愛之情。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變萬化,作者描繪了幾幅畫面?你最喜歡哪一副?

  (3)學生容易想到群山環繞圖、琅琊秀色圖、釀泉流水圖、溪亭展翅圖,晦明變化圖及四季風光圖。

  第二問學生易分析到抓住朝暮及四季特點,描繪了對比鮮明的四季圖畫“野芳發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陰”暑氣逼人,“風霜高潔”秋高氣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在學生分析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理解第一段作者還利用空間的變幻的手法,由遠及近,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山水特寫,使景色富有層次感。 (此處要引導從作者寫景的順序上理解)

  作者寫山山水水,花草樹木,都蘊涵著作者深深的情懷,因而作者感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這句話把景與情直接聯絡了起來。

  2、領略為人醉。(設計目的:透過理解百姓的遊樂,理解太守的思想感情。利用小組合作探究處理、突破。)

  好山好水好地方,自然要有人來欣賞。那麼,課文又是如何描寫人們歡樂的場面呢?引入領略為人醉環節。

  (1)指名朗讀第三小節,思考:人們的歡樂體現在哪裡?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太守見到這些,有著怎樣的神態?

  (2)四人小組討論明確:滁人遊,前呼後應,扶老攜幼,自由自在,熱鬧非凡;太守宴,溪深魚肥,泉香酒冽,美味佳餚,應有盡有;眾賓歡,投壺下棋,觥籌交錯,說說笑笑,無拘無束。

  作為太守,見此其樂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那麼,我們如何來理解太守的醉呢?學生討論容易理解太守是太高興了。為何高興呢,因為能與老百姓一起同樂。這是以醉寫出他的快樂呀。板書。(以醉寫樂) 。

  (4)學生齊讀第三小節,讀出歡樂的氣氛。

  3、那什麼樣的樂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齊讀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議論語句,說說這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有什麼含義

  明確:“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分析了不同層次的樂,鳥樂是本能享受山水之樂。賓客的樂是隨從太守而樂。只有樂其樂——與民同樂才是最高層次的樂。進而點明太守不僅樂於山水。更重要的在於與名同樂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瞭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負。

  三、引導學生探究問題二:我們為何而醉?賞析其寫作特色。(設計意圖:指導學生談整體上的感受,培養學生整體把握能力)

  歐陽修為這裡的景、人、情而醉,寫出瞭如此優美的一篇散文。而我們誦讀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濃濃的醉意呢?那麼,我們為何而醉?

  1、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讀,要用心去體會。思考:這些句子或段落為何能讓我們陶醉?

  2、學生四人一小組討論。

  (1)描寫形象、精練,情景交融。無論繪景還是寫人,都只有寥寥數字,著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徵,生動傳神。記敘、描寫、抒情、議論相結合。

  (2)句子工整貼切,形式和諧,節奏明快,易誦易記。加之對散穿插,富有變化,搖曳多姿。

  (3)韻律獨特,迴環往復。全文共用了21個“也”字和24個“而”,產生別具一格的藝術魅力,使行文顯得瀟灑自如,增強了語調的節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氣氛,也使作者怡然自樂的情致得以盡情的抒發。總之,此文文美、情也美。

  四、齊背課文

  五、作業:

  1、運用描寫方法寫一篇遊記。(大峰山或孝堂山)

  2、將文中“若夫日出而林霏開……而樂亦無窮也”一段所寫的“朝暮”、“四時”的景物特點用現代漢語加以具體描寫,寫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教學反思:把教學過程還給學生,教師是教學的引導者合作者,是本節課的設計思想。重點透過多種方式的誦讀,讓學生熟讀成誦,同時以“醉”為切入點,帶動全文,品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情景交融的寫作特色,並將學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讀能力的培養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之中。達到培養學生能力,陶冶情操的目的。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學內容。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數學廣角《抽屜原理》第一課時,教材70-71頁的例1和例2.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數學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我確定本節課學習目標如下:

  知識與技能:經歷“抽屜原理”的探究過程,初步瞭解“抽屜原理”,會用“抽屜原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透過猜測、驗證、觀察、分析等數學活動,建立數學模型,發現規律。滲透“建模”思想。

  過程與方法:經歷從具體到抽象的探究過程,提高學生有根據、有條理地進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情感與態度:透過“抽屜原理”的靈活應用,提高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和興趣,感受到數學文化及數學的魅力。

  教學重點:經歷“抽屜原理”的探究過程,初步瞭解“抽屜原理”。

  教學難點:理解“抽屜原理”,並對一些簡單實際問題加以“模型化”。

  三.說教學理念。

  1、用具體的操作,將抽象變為直觀。

  “總有一個文具盒中至少放進2支鉛筆”這句話對於學生而言,抽象難以理解。怎樣讓學生理解這句話呢?我覺得要讓學生充分的操作,一在具體操作中理解“總有”和“至少”,二在操作中理解“平均分”是保證“至少”的最好方法。透過操作,最直觀地呈現“總有一個文具盒中至少放進2支鉛筆”這種現象,讓學生理解這句話。

  2、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讓學生在證明結論的過程中探究方法,總結規律。

  學生是學習的主動者,特別是這種原理的初步認識,不應該是教師牽著學生手去認識,而是創造條件,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發現。所以我認為應該提出問題,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中來證明他們的結論是否正確,讓學生初步經歷“數學證明”的過程,逐步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3、適當把握教學要求。

  我們的教學不同於社會上的輔導培優機構,因此在教學中不需要求學生說理的嚴密性,也不需要學生確定過於抽象的“抽屜”和“物體”。

  四.教法和學法:

  以學生為課堂的主體,採用創設情境,提出問題,讓學生大膽猜測、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說教學流程.

  (一)、遊戲激趣,初步體驗。

  今天在學習新課之前,老師和大家玩一個“搶凳子”遊戲。(下面有2把椅子。3個同學玩搶凳子的遊戲,要求每個人都要坐到凳子上,結果會怎樣?)

  【設計意圖:在課前進行的遊戲激趣,一使教師和學生進行自然的溝通交流;二激發學生的興趣,引起探究的願望;三為今天的探究埋下伏筆。】

  (二)、操作探究,發現規律。

  1、提出問題:把4支筆放進3個文具盒中,可以怎麼放?

  2、驗證結論:不管學生猜測的結論是什麼,都要求學生藉助實物進行操作,來驗證結論。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操作和交流時,教師深入瞭解學生操作情況,找出列舉所有情況的學生。

  (1)先請列舉所有情況的學生進行彙報,一、說明列舉的`不同情況,二、結合操作說明自己的結論。(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所有的情況)

  學生彙報完後,教師再利用列舉法的示意圖,指出每種情況中都有幾支筆被放進了同一個文具盒。

  【設計意圖:抽屜原理對於學生來說,比較抽象,特別是“總有一個文具盒中至少放進2支鉛筆”這句話的理解。所以透過具體的操作,列舉所有的情況後,引導學生直接關注到每種分法中數量最多的文具盒,理解“總有一個文具盒”以及“至少2支”。讓學生初步經歷“數學證明”的過程,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2)提出問題:不用一一列舉,想一想還有其它的方法來證明這個結論嗎?

  學生彙報了自己的方法後,教師圍繞假設法,組織學生展開討論:為什麼每個文具盒裡都要放1支鉛筆呢?請相互之間討論一下。

  在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小結:假如每個文具盒放入一支鉛筆,剩下的一支還要放進一個文具盒,無論放在哪個文具盒裡,一定能找到一個文具裡至少有2支鉛筆。只有平均分才能將鉛筆儘可能的分散,保證“至少”的情況。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積極的自主探索,尋找不同的證明方法,在列舉法的基礎上,學生意識到了要考慮最少的情況,從而引出假設法滲透平均分的思想。】

  (3)初步觀察規律。

  教師繼續提問:6支鉛筆放進5個文具盒裡呢?你還用一一列舉所有的擺法嗎?7支鉛筆放進6個文具盒裡呢?100支鉛筆放進99個文具盒呢?你發現了什麼?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這個連續的過程中初步感知方法的優劣,發展了學生的類推能力,形成比較抽象的數學思維。】

  3、運用抽屜原理解決問題。

  出示第70頁做一做,讓學生運用簡單的抽屜原理解決問題。在說理的過程中重點關注“餘下的2只鴿子”如何分配?

  【設計意圖:從餘數1到餘數2,讓學生再次體會要保證“至少”必須儘量平均分,餘下的數也要進行二次平均分。】

  4、發現規律,初步建模。

  我們將鉛筆、鴿子看做物體,文具盒、鴿舍看做抽屜,觀察物體數和抽屜數,你發現了什麼規律?(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只要大概意思正確即可)

  小結:只要物體數量比抽屜的數量多,總有一個抽屜至少放進2個物體。這就叫做抽屜原理。

  【設計意圖:透過對不同具體情況的判斷,初步建立“物體”“抽屜”的模型,發現簡單的抽屜原理。研究的問題於生活,還要還原到生活中去,所以請學生對課前的遊戲的解釋,也是一個建模的過程,讓學生體會“抽屜”不一定是看得見,摸得著。】

  5、用有餘數的除法算式表示假設法的思維過程。

  (1)教學例2,可以出示問題後,讓學生說理,然後問:這個思考過程可以用算式表示出來嗎?

  (2)做一做:8只鴿子飛回3個鴿舍,至少有3支鴿子飛進同一個鴿舍。為什麼?

  【設計意圖:在例1和做一做的基礎上,相信學生會用平均分的方法解決“至少”的問題,將證明過程用有餘數的除法算式表示,為下一步,學生髮現結論與商和餘數的關係做好鋪墊。】

  6、再次發現規律。

  觀察板書,你有什麼發現嗎?讓學生透過對除法算式的觀察,得出“只要物體個數比抽屜個數幾倍還多,總有一個抽屜至少有商+1個這樣的物體。”的結論。

  【設計意圖:對規律的認識是循序漸進的。在初次發現規律的基礎上,從“至少2個”德到“至少商+1個的結論。】

  7、介紹課外知識。

  介紹抽屜原理的發現者——數學家狄裡克雷。

  【設計意圖:讓學生體會平常事中也有數學原理,有探究的成就感,激發對數學的熱情。】

  (三)、鞏固練習。

  《導學練案》自我測評第一題

  (四)、歸納小結,強化思想

  對於本節課的學習,你的感受如何?

  (五)板書設計

  只要物體數量比抽屜的數量多,

  總有一個抽屜至少放進2個物體。

  這就叫做抽屜原理。

  只要物體個數比抽屜個數幾倍還多,總 (至少數=商+1)

  有一個抽屜至少有商+1個這樣的物體。

說課稿 篇3

  過程分析

  總述:整個教學過程、時間大約需要30-35分鐘。基本流程:以“棋”導題→標誌分類思考→小組按要求重點討論一類標誌→在師生互動交流中感知學習並掌握標誌特徵、名稱、作用及與人們生活的關係→幼兒製作標誌讓學習內容生活化→玩“棋”結題教學方法有:小組討論、師生互動、個體操作、分組遊戲等教學重點:重點在於引導幼兒能根據標誌上的圖案分析與辨別基本瞭解安全標誌的符號、名稱和意義。初步感知三類不同標誌的特徵與含義。

  教學難點:一類標誌的規範性名稱及其教育意義。如:指令標誌、警告標誌、禁止標誌等。整個活動過程首尾呼應,環環相扣,教學思路清晰明確,上一環節是下一環節的感知基礎,下一環節是上一環節的鞏固提高。我透過這種層層遞進、循序漸進的教學策略來精心設計教學問題,引導幼兒自主學習,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並在此過程中致力於促進幼兒生動活潑,主動和諧的發展。教學中,我始終扣住“社會性教育”這個要素把握教學重點、解剖教學難點,並把目標達成度的高低以及幼兒學習方式的轉變作為衡量本活動成功與否的標準。

  分述:第一環節為活動的起始部分(大約需要2分鐘)。我以“棋”的有關問題性情景,匯出學習內容:安全標誌。在活動的開始我設計了大部分幼兒都接觸過的“棋類”問題引出一張嵌有各類安全標誌的棋盤,繼而透過“要想下這盤安全標誌棋,首先要認識棋盤上的一些安全標誌”為要求,提出今天學習的任務,這樣就能讓幼兒很有興趣的進入學習活動。

  第二環節為活動的主要部分(大約需要25分鐘)。這部分含量較大,分量較重,是解決教學重點、達成教學目標的關鍵部分,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出示12個安全標誌,讓幼兒先思考,如果請你把這些標誌分成三類,你想怎麼分?之後一組小朋友操作分類,感知三類標誌的色彩、形狀及圖案等特徵,初步建立類概念,為下一步學習打下基礎。第二層:採用小組討論方式,圍繞四個問題進行分組討論。

  (1)這些標誌有什麼特徵?

  (2)在哪裡見到過這些標誌?

  (3)它們表示什麼意思?

  (4)你能不能說出這些標誌的名稱?請幼兒分成三組,每組各選擇一類標誌進行研究、討論、相互交談。這個層面的安排主要是啟發幼兒聯絡生活經驗進行回憶,並藉助於孩子社會見識資源及能力發展差異來實施“生生互動”型學習。

說課稿 篇4

  一、教材簡析

  《廣玉蘭》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第三單元中的一篇課文,這是一篇優美的散文,它描寫了廣玉蘭的色美、形秀以及葉片的獨特情趣,表達了作者對廣玉蘭花的喜愛之情。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編寫意圖和新課標的的教學要求,結合五年級學生的的思維情感、認知發展的需要和教學的實際情況,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價值觀這三個維度進行考慮,確定了以下知識、能力、情感目標。

  1、認知目標

  (1)認識13個生字,會寫其中的9個,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和部分詞語。

  (2)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廣玉蘭的幽香、純潔以及旺盛的生命力。

  2、技能目標

  (1)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受廣玉蘭花的色美、形秀以及葉片的獨特情趣。

  (2)能模仿第三自然段描寫其它植物開花時的形態。

  3、情意目標:

  學生在品味朗讀的基礎上,激發學生對廣玉蘭的熱愛,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

  根據以上目標,將全課分為三課時,第二課時的重難點確定為:理解課文內容,瞭解廣玉蘭花瓣的色澤、質感、花開時的各種行態以及葉片的特點,體會廣玉蘭花的色美、形秀以及葉片的獨特情趣。

  三、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受廣玉蘭花的色美、形秀以及葉片的獨特情趣,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難點是:能模仿第三自然段描寫其它植物開花時的形態。

  四、教學準備:

  網頁形式、自主性強的FLASH網路專題網站。(廣玉蘭封面,分設四個主題篇:玉蘭苑徜徉;傾心賞玉蘭;玉蘭知識庫;玉蘭餘香濃。並提供配樂按鈕,學生自行點選選擇。“玉蘭苑徜徉”內容:全文、廣玉蘭配樂錄影;“傾心賞玉蘭”主題篇裡分設“飄香玉蘭”、“迷人花瓣”、“多姿花形”、“盎然綠葉”四欄,點相應區域呈現各主題欄;“玉蘭知識庫”提供廣玉蘭習性、栽培等課外資料,“玉蘭餘香濃”設課外作業)

  五、教法與學法:

  “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本課採用網路教學手段,根據本課教材特點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遵循“資訊科技與學科的整合”、“指導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自主學習、讀中感悟,多渠道接受資訊。

  六、教學思路:

  本課憑藉網頁課件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增強學生的互動。本課採用三課時達成教學目標。

  第一課時:瞭解課文大致內容,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思路,並學習第一自然段瞭解廣玉蘭的幽香是吸引我觀察的原因。

  第二課時:理解課文內容,瞭解廣玉蘭花瓣的色澤、質感、花開時的各種形態以及葉片的特點,體會廣玉蘭花的色美、形秀以及葉片的獨特情趣。

  第三課時:複習詞語並練習背誦第三自然段,最後讓學生根據第三自然段練習寫一個片段。

  這裡,我著重說一說第二課時的教學思路:

  (一)言簡意賅,直接匯入

  課始,讓學生說說:“作者寫了廣玉蘭的哪幾方面?”

  今天,我們就藉助我們的專題網站一起去走近廣玉蘭,用心欣賞廣玉蘭。

  [這一設計既符合“媒體組合教學設計的基本原理”中的第一條原理:目標控制原理,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喚起最強的學習慾望。]

  (二)自主探究,感受文字美

  頁面導語:請進入“傾心賞玉蘭”主題欄,自主選擇你感興趣的內容點選進入!(請大家想想怎樣把自己的學習感受交流出來:你可以試著讀好課文,可以在對應網頁上留言,也可以和同桌探討一下……)

  [此設計充分突出學生的自主性,利於學生髮揮個人的特長]

  A.迷人花瓣

  (欄目內容:第二自然段文字;部分文字連結相應圖片:“純白”——廣玉蘭花朵近景;“玉琢冰雕”——冰雕圖片與花朵圖片對比;詞語意思:像用玉和冰雕琢出來的藝術品)

  導語1:認真讀讀課文,廣玉蘭的花朵給你什麼感受?(學生可跟帖留言)

  導語2:作者具體是分哪個兩方面寫花瓣的?跟帖完後,請你再讀讀課文,細細品味一下。

  導語3:課文中幾次提到“無法用語言來形容”、“只憑幾個優美詞句是概括不了廣玉蘭花朵的內涵的”,這說明了什麼?(跟帖)

  [這樣設計以各種優美的圖片構成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磁場,有利於學生把握語言文字,同時讓學生談自己的感受體會,更是貫徹、落實《語文課程標準》中所提出的“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的具體體現。]

  B.多姿花形

  (“多姿花形”欄目內容:第三自然段文字。提供含羞待放、剛剛綻放、盛開、開過的玉蘭花的圖片,並製作圖配文的待移框;相關文字處做相應連結。“有的剛剛綻放……鑽了進去”——蜜蜂飛舞錄影片斷;“花蕊約有一寸長”——圖片;“數世同堂”——圖片,意思:幾代人共同生活在一起;“生生不息”——意思:不停地生長繁殖;將幾種不同形態的圖片製成連續的播放)

  導語1:第三自然段作者用優美的文筆描寫了不同形態的廣玉蘭。請你讀讀這段文字,邊讀邊想:究竟寫了哪幾種形態?你能選擇合適的圖片移到相應的描寫形態的文字框裡嗎?然後再認真讀讀課文內容,給它們分別取個好聽的名字。(學生可跟帖)

  導語2:你願意把你最喜歡的那種廣玉蘭花介紹給大家嗎?再認真讀讀你喜歡的那段文字,聯絡你看到的圖片與錄影,感受廣玉蘭花的美。準備一下,選用你喜歡的方式,一會把你見到的景象描繪出來,讓大家一起來分享你感受到的美。(方式建議:用自己的語言介紹;準備一下,把你剛才給不同形態的花分別取名的理由和大家交流;朗讀(可自行選擇配樂)並說說想表達什麼感情)

  [此環節中,利用網頁的超文字閱讀功能,提供學習資源,供學生自主的探究學習。提供配樂按鈕,自主選擇,並設計了取名這個環節,既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又勢必引導學生結合文字發散創造性思維,進行獨特的體驗。]

  C.盎然綠葉

  (“盎然綠葉”欄目內容:4、5自然段內容;文字內容相應連結:“密集油亮”——圖片;“終年不敗”——圖片;“秋冬……與松柏為伍”——圖片對比;寒風呼嘯的音樂)

  導語1:俗話說,花兒還需綠葉襯。廣玉蘭的花美,它的葉子也別有一番情趣。選擇“盎然綠葉”的同學們,你們的眼光很獨特哦!現在你可以讀讀課文內容,看看葉子有什麼特點?

  導語2:課文裡“活潑”一詞用得好嗎?為什麼?

  [這樣設計既使學生在閱讀中加深感悟,體現了語文學科的文字的準確性,又以發散式的“體悟”體現了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自主靈活性。]

  (三)交流品讀,展現個性美

  A.迷人花瓣

  1、作者是怎麼讚美廣玉蘭花朵的?

  2、他是具體從哪兩方面來寫的?

  3、“無法用語言文字準確形容”、“只憑幾個優美的詞句是不能概括它的全部內涵的”說明了什麼?

  B.多姿花形

  1、研究這個內容的同學來說說作者寫了哪幾種廣玉蘭花的形態?

  2、那有誰願意把你最喜歡的那種廣玉蘭花介紹給大家嗎?

  彙報學習情況:

  彙報1: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其他同學可作補充。

  彙報2:展示給每一種形態的花取的名字,指名結合圖配文專案說出取這個名的理由。(引導別的小組參與討論,有無更好的名字。諸如:含羞;蓓蕾初放;笑臉;風采依舊等等)其他作補充。

  彙報3:配樂讀四種不同形態廣玉蘭的句子。(分別讓每個同學說說自己想表達什麼情感。)結合指導朗讀;再指名其他學生讀;評議。

  C.盎然綠葉

  1、花兒還需綠葉襯。廣玉蘭的花美,它的葉子也別有一番情趣。誰來說說它的葉子有什麼特點嗎?

  2、交流品讀。“密集油亮的綠葉……活潑。”指導朗讀;指讀。

  3、課文裡用到一個詞“活潑”你們覺得用得好嗎?為什麼?

  5、還有其它句子也能體現它旺盛的生命力嗎?

  指導朗讀“秋冬季節……裝點著自然。”

  [此交流環節,充分利用網路環境下廣播的功能,進行交流,增強師生互動,同時學生各自充滿個性的學習結果的顯示下,學生間又可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對文字的理解。]

  (四)總結全文,拓展延伸美

  1、廣玉蘭的確美,花兒香,花瓣美,形態美,葉片美,美得脫俗、充滿了無比旺盛的生命力。學罷此文,你們喜歡廣玉蘭嗎?誇一誇它。

  2、難怪作者在文章最後也情不自禁地抒發了自已的情懷:

  引讀:“我愛——,更愛——”。

  課外作業:

  1、摘抄你喜歡的詞語、佳句,注意積累。背誦課文第三自然段。

  2、仔細觀察你喜歡的一種花,學習課文的寫作方法(也可看看“知識庫”裡的文章),先抓住特點說說花的樣子,再寫下來。

  [誇誇廣玉蘭的環節既總結了教學,又扣住了課文的中心,學生自然地體會到作者對廣玉蘭蘊含的思想感情。]

  七、板書設計

  花瓣

  高雅潔淨

  10、廣玉蘭

  形態

  姿態各異

  綠葉

  終年不敗

說課稿 篇5

  一、說設計理念

  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這是《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的基本理念之一。本文的設計質疑釋疑,透過朗讀引導,鼓勵學生在自讀感悟、情感體驗中,領悟內容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說教材

  《特殊的葬禮》是一篇關於環境保護的記敘文。作者透過描寫塞特凱達斯瀑布由旺盛到枯竭的過程及人們的表現,說明環境破壞給大自然帶來嚴重危害,告訴我們要珍惜、保護環境,愛護我們共同的家園。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用“不辭而別”、“號召”造句。

  3、藉助課文語言材料,瞭解環境保護與生態、自然景觀的關係,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從而經濟法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愛護地球的情感。

  教學重點:

  從塞特凱達斯瀑布由於生態環境的破壞逐漸枯竭,體會環境破壞給大自然帶來的嚴重危害。

  教學難點:

  聯絡上下文想象出即將枯竭的塞特凱達斯瀑布的樣子及遊人看到這一情形後的場面。

  三、聯絡實際,說策

  略。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採用以下的教法和學法。

  1、說教法

  (1)情境演示法

  在教學時,教師利用媒體創設兩個截然不同的情境。利用直觀動感的畫面,背景音樂的渲染,讓學生感受塞特凱達斯瀑布的雄偉壯觀,幾年後到逐漸枯竭,掀起學生強烈的情感波瀾,而且也很巧妙地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切入所學內容打下很好的感情基礎。

  (2)比較教學法:

  引導學生抓住課文重點詞語和關鍵句子,透過展開想象,比較塞特凱達斯瀑布的過去、現在的不同情形,體會到環境破壞給大自然帶來的嚴重危害。

  2、說學法

  (1)質疑探究法。學起于思,思源於疑。因此可以讓學生圍繞“特殊的葬禮”進行質疑。“為什麼說這是一個特殊的葬禮?”“為什麼要為一條瀑布舉行葬禮呢?”“塞特凱達斯瀑布原來是什麼樣子的?”這樣不僅讓學生主動探究,而且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2)朗讀感悟

  根據教材的特點,抓住課文的精彩片段,指導學生朗讀,在朗讀中感悟,從而使學生產生對教學內容的獨特感受,展開想象,並有機會滲透說話訓練,擊活學生的思維,使孩子們從內心強烈發出要保護環境,愛護地球的呼喊。

  (3)查閱資料

  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充分發動學生查閱資料,開掘這些學習資源,激發nbsp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四、說流程

  略。

說課稿 篇6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們採用了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體會與彙報充分結合的教學方法,為學生營造了一個新型的良好的課堂氛圍。為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主要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學。

  一、回顧課文內容,複習新字詞。

  透過此環節,使學生對所學內容有一個回顧的過程,並且對生詞有一個溫習的過程,為讀文打好基礎。

  二、抓文中的重點動詞,體會父親不一般的愛

  雖然父親執意要與我一起製作音箱,我們的關係也進一步緩和,而我依然不理解父親的做法:花在材料上的錢足夠買一個音箱,為什麼偏要自己做呢?為後文埋下伏筆。

  三、透過各種形式的朗讀,體會“我”心情的前後變化,進一步體會深深的父愛。

  教學時,注重讀文的訓練,在讀中積累語言文字,在讀中理解課文,在讀中昇華情感。結合課後第二題,進行默讀思考;結合課後第三題,進行朗讀體會。默讀與朗讀反覆交叉進行。第五自然段含義深刻,是父愛深深主題的很好體現,應引導學生進行背誦。

  四、聯絡生活實際,說說父親對自己的愛。

  這個話題並不難,學生也能感到有話可說。在生活中,每一位父親都愛自己的孩子,那麼,他們是以什麼樣的方式來表達父愛的呢?學生們暢所欲言,說出自己感受到的父愛。然後,再在一首歌曲中體味父愛,使父愛的含義達到了更高的境界。

  五、學生要養成勤動筆的好習慣。

  為了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我不失時機的引導學生將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感悟到的記錄下來,哪怕只有一句話。學生在聽完歌之後,一定會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我要求他們把自己的感受寫在自己的小練筆上,這也是對作文的一點積累。

  六、板書設計:

  這堂課的板書主要圍繞一個字,那就是:愛。愛讓我們健康地成長,愛讓我們學會與人分享,因此,愛是一個恆古不變的主題。

說課稿 篇7

  眾所周知,新課程標準規定,語文課應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確定課程目標,語文的主要任務應從傳授知識、訓練能力轉變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形成一種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新方式,所以制定教學目標和教學環節要據此設計展開。

  一、說教材

  本課是第五單元第二課,本單元的主題是親情。濃濃親情,動人心絃,親情是人世間真摯而美好的情感,描寫親情的詩文往往最能打動人。在本單元的幾篇課文中,作者以自己的切身體驗,寫出了親情的豐富和多樣,引起我們的共鳴。今天我所選的《羚羊木雕》一文就是一篇選取了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來反映家庭成員之間的思想矛盾的文章,描寫細緻,中心突出,故事情節緊湊。本篇課文向我們展示了兩種生活,兩種內心世界。一面,我們看到一個少年世界,少年朋友的交往,少年的心靈世界。他們如此充滿友情,如此珍惜友情。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裡,他們也疼愛自己的子女,但有時卻忽視了子女的友誼,忽視了孩子最渴望最珍惜的友情。學習這篇文章,有助於學生進一步理解親情,同時更加珍愛友情。

  “代溝”是現代中學生常常感到困惑的話題。“親情”與“友情”發生矛盾也屢見不鮮。因此,本文所寫的內容,學生理解起來並不困難。在當今社會日益強調個性張揚的環境裡,如何看待親情與友情,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如教材中的“我”與萬芳的友誼、“我”與父母的衝突,確實是一個值得研討的問題。教師的眼光不能只侷限在如何解決教材中的矛盾,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了解處理這些矛盾的某些必須堅持的原則,而這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是極為重要的。

  二、說學生

  首先,學生由小學升入初中正是由少年兒童向青少年過渡時期,她們的世界觀、價值觀正是有待形成時期。本篇文章價值觀念傾向明顯,因此,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價值觀念的形成。其次,學生在閱讀中還是為讀而讀,缺乏閱讀的技巧,對閱讀中的感受還是被動的接受。為此在教學中,應注重閱讀技巧的培養,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感悟。

  三、說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能讀會寫“抹、犄角、怦怦、逮、樹杈、攥著、寒顫”等字詞;

  (2)把握課文的情節和思想感情。

  2、能力目標:透過文中的人物描寫分析歸納人物形象。

  3、情感目標:

  (1)在整體感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濃濃親情,珍視真誠無私的友情;

  (2)透過家庭矛盾衝突的生活表象、深刻領會文中蘊涵的待人處世的道理,尊重他人的情感和人格,能以坦誠的心理與父母溝通。

  教學重點:理解文中的矛盾衝突

  教學難點:學會正確看待友誼與禮物的關係,明辨是非;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

  四、說教法和學法

  (一)教法:本節課主要採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我的教法指導思想是把學生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每個環節都讓他們採取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學習。同時以“各抒己見”的形式培養學生的思辯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綜合歸納能力。

  (二)學法:本節課的特點和教法指導思想決定了學生的學法,學生將在我的引導和點撥下,透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計劃地完成教學目標。

  五、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上課之前,播放無印良品的《朋友》,上課鈴響,切換出“課題幻燈片”

  2、匯入新課,談話匯入(我可以問大家一個問題嗎?你曾經送給好朋友禮物嗎?……送的是什麼能告訴我嗎?……他喜歡嗎?……他收到後臉上是什麼表情?.……贈送朋友禮物不僅讓朋友高興,也讓我們自己感到幸福.可是,有一件禮物卻給兩個好朋友帶來了傷害.是什麼呢?是一隻羚羊木雕.)。板書<羚羊木雕>張之路

  [設計意圖]:新《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我在教學中努力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讓學生感受真實的生活,獲得真實的體驗,形成真實的情感,讓課堂與生活不再分離,讓學生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到課堂中。

  (二)整體感知,把握內容

  在學習之前,先來檢查一下同學們預習的情況。出示幻燈片(一)檢查預習(個別提問後齊讀)抹攥逮怦怦樹杈寒顫;(二)

  要求學生採用默讀法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並及時設計了三個問問題,要學生透過小組合作交流的方法完成。透過問題一:本文寫了一隻什麼樣的木雕?在文中找出一個最能體現羚羊木雕價值的二字詞,並做上記號。這個問題學生很容易就能回答出來,之後我又繼續再三追問:你為什麼找這個詞來說明羚羊木雕的價值?文中哪些語句可以說明它的貴重呢?父母的哪些行為說明此物貴重?如此貴重的羚羊木雕,爸爸把它送給了我,這說明了什麼?這樣學生在交流體會中自然地就感悟到了這時來自父母的親情啊。而第二個問題的設計:本文圍繞羚羊木雕寫了哪些事?一方面引導學生準確的把握了文章的主要事件,同時又讓學生明確了“我”與父母發生矛盾的原因所在。透過第三個問題的設計:主要涉及哪些人物?又讓學生對全文內容有了深層次的把握與理解,也為下一教學環節做了準備。

  [設計意圖]:新《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因此,在教學中,我重視讓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在讀中體驗、在體驗中交流、在交流中獲得知識,同時鼓勵學生各抒已見,暢所欲言,並適時加以引導和點撥,為學生創設一個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這一環節既讓學生較好地理解了文章內容,又為下面即將進行的人物形象分析開啟了方便之門。

  (三)精讀課文,探究學習。

  這一環節,我把重點放在把握人物形象上,我要求學生再讀課文,用波浪線劃出人物的語言、運作、神態描寫句,思考:從這些語句中,你認為這些人物有何特點?並用“媽媽、爸爸、奶奶、萬芳的媽媽、萬芳、“我”是______的人”的句式說話。並說說你是從哪些語句和情節判斷出來的。然後鼓勵學生儘量用文中的詞語或短句多角度進行表達。

  [設計意圖]在把握文中的主要人物及主要事件的基礎上,著重培養了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和人物形象分析的能力,並指導學習圈點勾畫的學習方法。

  (四)深入探究,各抒己見。

  開展:人物評論會,請你就這一場家庭矛盾,議議誰是誰非(鼓勵學生踴躍發言,各抒己見)。透過學生的交流,我的小結讓學生明白:在生活中,學會溝通,讓父母理解自己,自己也要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學會和父母、他人共處,學會生活的道理。

  [設計意圖]:新《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要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而教師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對每個學生而言他自己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是最重要的。同時,我也清楚地意識到:一個理想的課堂應該聽到學生的聲音,尤其是不一樣的聲音。因此,我設計了“評論會”這個環節。我的目的是完全解放學生。給學生一點時間,讓他們自己去思考;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們自己去交流;給學生一個權力,讓他們自己去選擇。這一環節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讓我的語文課堂成為充滿活力的現代課堂。

  (五)迴歸文字,評讀思考。

  作者的思想傾向是什麼?作者主要是歌頌友情。但只是責備父母嗎?結尾句析讀。教師小結:生活如大海,一個小小的矛盾也會激起層層風波,使家的港灣不再寧靜。所以,在現實生活中,當我們呼籲父母理解的同時也應努力地去理解父母,唯有這樣,在風浪中漂泊的滿載著理想與希望的那葉方舟才能順利地到達溫馨的港灣。總結後把話題回到學生課前提出的矛盾上,發表你的看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此迴歸文字,進一步使學生明白了生活的真諦,從而使文章主題得到昇華。

  (六)課外延伸。

  作業:

  1、想象“我”要回羚羊木雕回到家後的情景,模仿課文續寫。

  2、蒐集關於友誼的名言。

  [設計意圖]:第1題將評論會進一步引向深入,多角度地開拓學生的思維。第2題引導學生積累課外知識。

  (七)板書設計(略)[設計意圖]:將板書設計成新穎、獨特,首先刺激了學生的感觀,其次讓學生清楚地對本文作了一個回顧,進一步理解文章主題。

  六、說教學反思

  在整個的學習活動中,我力爭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在課堂上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參與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透過與文字的交流,與老師的交流,以及他們之間的交流,體現他們的積極思維,透過合作探究,學生體會到了人物的內心感受,能夠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能夠積極地思考問題,主動發表意見。這種學習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增強了合作精神,使學生既學習了必要的語文知識,又提高了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了語文又運用了語文,實現了培養學生運用語文的實踐能力的基本目標。

說課稿 篇8

  位專家、各位領導、各位同仁:

  大家好!

  非常感謝會議組給我這麼一個與大家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希望我的發言能得到各位專家、各位同行的指正和幫助。

  由我執教的《絕句》是九年義務教育語文教材第六冊中的一首古詩。詩人杜甫在安史之亂平定後的第二年,在成都草堂,面對生機勃勃的景象,無限歡欣,描繪了明媚秀麗、充滿生機的景緻。我班的學生經過幾年資訊科技課的學習,能夠運用金山詞霸查閱字詞,能夠運用金山畫王繪畫,會網路瀏覽和討論。對於網路教學,學生思維活躍,有一定自學能力,喜歡網路交流、合作學習。《中華古詩文》教學的開展,學生對古詩學習有濃厚興趣。下面我就這篇課文的教學從以下四個方面作簡要介紹。

  一、緊扣語文課程標準,確立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注學生的終生學習。知識與能力、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共同構成語文素養的生命體,所以在確立教學目標時,應該從知識、能力、情感這三個維度進行設計。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1、利用金山詞霸,學習生字,瞭解其意思。

  2、透過反覆朗讀,讀出韻味,讀出感情,體會詩的意境美。

  3、藉助網路,透過自學、協作、交流,理解詩的意思。

  4、用自己語言口頭描述詩意,並畫出來。

  能力:1、透過網路,自主、協作學習,培養學生合作精神。

  2、透過朗讀、電腦繪畫等多種實踐活動的開展,培養和檢查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理解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3、培養學生運用現代資訊科技幫助學習的意識。

  情感:能感受作品中明媚秀麗的景緻,體會詩的意境美。感受作者當時的感情。

  在教學目標中,所有的知識都是靠學生自己獲得,在獲得知識的同時發展學生能力,培養學生情感。

  二、依照教學目標,制定教學策略

  1、激情引領,匯入新課

  《中華古詩文》的學習生動活潑開展,激發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同學們能自覺地爭先恐後地背誦一些流傳廣泛的古詩,在課前我總是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把會背的古詩背出來,一個學生背,兩個學生背,從而引起全班學生的共鳴。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下課十分鐘學生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放鬆,上課鈴響後注意力很難集中到課堂上來,利用課前背誦古詩這一環節,讓學生興奮點得到迅速轉移,從而激發學生學習這首古詩的興趣和慾望。

  2、熟讀成誦,感悟詩境

  培養語感是語文素養中的重要一環,語感強調個人經驗、個人感悟和個人的語言修養。“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對於詩文的理解能力,是建立在感悟體驗基礎之上的,在教學中我採取了師範讀、自由讀、指名讀、比賽讀、齊讀等形式多樣的讀法,讓每個學生神情十足地讀起來,讓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入情入境的吟誦中去感悟詩的意境美、語言美、律動美。

  3、拋錨質疑,自主探究

  《語文課程標準》把“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教師應把注意力轉到學生的學習方式上來。圍繞詩的“美”展開討論研究,比如我提問:“都說這首詩很美,你認為美在哪兒?請同學們藉助電腦,弄懂詩的大意”。學生透過金山詞霸查閱字詞,藉助網路提供的情境形成自己對詩意的理解,然後在網上交流討論,進一步深化理解。教師在整個過程中透過網路和來回走動對學生進行指導、交流。

  4、理解全詩,畫圖反饋

  自學古詩後,以學生講述自己的理解為主,教師只是起到銀線串珠、搭橋接榫的作用。在學生充分理解的基礎上,讓他們動手畫,畫完後讓學生說出為什麼這樣畫,說的過程是進一步理解鞏固詩意的過程,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語言習慣、又培養了學生了解語言風格和欣賞語言品位能力。

  5、概括總結,提升思維

  我們學一篇課文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知道課文的內容,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理解和運用文章的語言文字以及表達形式。理解是基礎,運用是目的。透過學生概括詩的美這一環節,來提升思維,訓練學生的感悟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使語文課成為進行各種語文實踐活動的場所。

  三、依託網路環境,創造本課教學特點

  1、“主導—主體”的教學結構得到充分體現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和學生是一種平等的關係,只有樹立這種觀念,才可以使課堂上充滿民主、和諧的氣氛,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積極的學習因素。教師才有可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課前的資源準備和教學設計上,在學習活動中教師只是作為組織者和引導者。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得到充分體現

  學生是學習的真正主人。在整個學習活動中,我創設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活動,讓每個學生圍繞探索的問題,自己決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選擇自己的學習方法,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性學習,在探索的基礎上,互通獨立見解,展示個性思維方法與過程,然後進行相互討論、分析與交流,在交流中反饋,使自己的理解更加豐富與全面,最後形成共識。

  3、學生語文實踐能力得到充分體現

  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獲取知識,形成能力,避免繁瑣的分析和瑣碎機械的練習。在這節課中,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就能充分體現學生實踐能力,他們在聽聽、讀讀、說說、畫畫、寫寫、背背等豐富多彩的學習實踐活動中,不僅輕鬆的學到了知識,而且訓練了思維、感悟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透過教學實踐,我充分認識到:語文實踐活動既是訓練語文能力的途徑,也是豐富學生內在情感的重要渠道。

  四、資訊科技在教學中的作用

  在本課教學中,資訊科技與語文教學全面融合。它為學習活動建立了一個平臺,使資訊科技融合到教學過程中的教學目標、媒體資訊、教學物件、學習方法、學生能力發展等各個要素之中,帶動教學觀念、學習方法、師生角色的轉變。

  1、實現師生互動和多向反饋

  網路教室為每個學生提供了一個相對獨立的學習空間,也透過各種監控互動手段,實現教師和學生點對點或點對面等多維資訊反饋,有利於教師快捷準確地掌握學情,調整教學,也有利於學生互相瞭解學習狀況,取長補短,提高學習效率。

  2、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本節課中讓學生在計算機網路環境下利用網路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充分發動學生的內在動力,讓學生主動探索、合作探討、自我感悟。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挖掘其潛能,自學能力得到較大提高。

  3、建立資訊科技幫助解決問題的理念

  這節課中學生利用利用金山詞霸,學習生字;藉助網路,透過自學、協作、交流理解詩意;透過畫畫,感悟詩意、詩境。學生很自然的運用資訊科技達到了自己的學習目的,在此過程中,學生收集、掌握、運用資訊的能力也得到提高。

  上述是我對《絕句》這首古詩教學的膚淺認識,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