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推薦】說課稿模板集錦九篇

說課稿

【推薦】說課稿模板集錦九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說課稿9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說課稿 篇1

  【教材分析】:

  《圓的認識》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實驗版第十一冊第四單元的教學內容,主要內容是認識圓的特徵和學會畫圓。這部分知識是小學最後一個平面圖形的教學,是在前五種平面圖形的基礎上進行安排的,是為進一步學習圓的周長和麵積,以及為下學期學習圓柱和圓錐的知識做好準備,起到橋樑的作用。

  【學情分析】:

  本班有57名學生,大多數學生對圖形教學非常感興趣。,敢於動腦、動手。但是有部分學生,特別是留守生,在家未能得到父母的關愛,形成不愛動腦筋的習慣,針對這些情況我實行小組合作式教學。

  【目標定位】:

  根據教學內容的安排和學生原有知識經驗及認知規律,結合“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我初步擬定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 認識圓的特徵,瞭解圓的各部分名稱。

  2、 學會用字母表示圓心、半徑與直徑。理解掌握同圓或等圓中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3、 使學生能正確地、比較熟練地掌握用圓規畫圓的操作步驟。

  目標定位後,我結合學情分析確定了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 認識圓的特徵。

  2、掌握同圓或等圓中半徑和直徑的關係。

  教學難點:

  掌握圓的正確畫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圓紙片,直尺、圓規。

  【教法運用】:

  依據教材的特點,從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和知識水平出發,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為宗旨。本節課以小組合作為主要形式,透過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讓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積極主動去建構新知,儘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透過操作、觀察、交流、質疑、概括等數學活動,讓學生學會與人合作,學會與人交流,學會與人分享,學會反思,實現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發展。

  【教學過程】:

  基於上述設想,為了有效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實現知識的“再創造”,我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了以下的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為了增強課堂的凝聚力,複習引入的時候我就動用了課件,出示了一組圖形,讓學生直觀感受,從中找出與眾不同的圖形,找出“圓”。再讓學生說出區別於其他圖形的理由:圓不是由線段圍成的圖形(是由曲線圍成的),而其他圖形是由線段圍成的。接下來我又用圓形鐘面、硬幣等實物讓學生進一步感知“圓”,激發學生說出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表面是圓形,從而揭示課題,引入新課。

  二、動手操作,學習圓的特徵

  在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主要分為三個環節:

  (1) 認識圓心。請學生們拿出課前已備好的圓形紙片,引導他們按不同的方向對摺手中紙片,看看能發現什麼。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再在全班交流彙報。老師在大家的眾多發現中,突出肯定“許多摺痕都相交於圓中心的一點”,並不失時機的告訴學生這個點叫做“圓心”,用字母“O”表示,讓學生在自己的圓形紙片上點上“點”,用“O”表示出來。之後在“圓周上、圓外、圓中心、圓中任意地方”點一“點”,讓學生辨誤,強化對“圓心”的認識,瞭解“圓上”的概念,為學習半徑和直徑做好準備。

  (2) 認識半徑。請學生在自己的圓周上任意定幾個點,再用有刻度的直尺量一量圓心到圓上這任意一點的距離,請同學報出測量結果,說說發現了什麼。學生很容易的就能發現“同一個圓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老師再用課件演示,連線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做這個圓的半徑,半徑一般用字母“r”表示,從而揭示半徑的概念。讓學生在自己的圓形紙片上用字母“r”表示出半徑來。引導學生探究:在同一個圓裡可以畫多少條半徑。從而掌握“在同一圓裡可以畫無數條半徑,所有的半徑長度都相等”這一基本知識。

  (3) 認識直徑。引導學生觀察手中圓形紙片,動手描一描這些摺痕,透過實踐活動,感知直徑的特點,並讓學生練習畫直徑。讓成功者告訴其他學生“透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直徑,用字母d表示,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並感染其他學生。隨之老師用課件揭示直徑的概念,讓學生也在圓上表示出來,並透過比一比在單位時間內畫直徑,看誰畫的多?量一量你又能發現什麼?透過畫、量、想等心智活動,讓學生自主發現直徑有無數條且長度都相等。最後請學生觀看課件,並讓學生探索出在同一個圓裡,直徑的長度是半徑的2倍,這樣透過半扶半放的教學,實現知識的“再創造”。

  在學完半徑、直徑、圓心的概念後我安排了兩個小練習,目的是強化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提高運用半徑與直徑的關係進行計算的能力。

  三、學習圓的畫法

  (1)、瞭解畫圓的工具和使用方法

  畫圓的工具很多,這裡著重介紹圓規。圓規有兩個腳,它的一腳有針尖,另一腳裝有鉛筆或粉筆,針尖一腳固定在一點上,右手握圓規,左手按住紙,不要用力過大,另一腳旋轉畫圓,教師邊講邊示範。

  (2)、掌握用圓規畫圓的步驟

  第一步:把圓規的兩腳分開,定好兩腳間的距離(即半徑)。

  第二步:把有針尖的一隻腳固定在選好的一點(即圓心)上。

  第三步:把裝有鉛筆尖的一隻腳旋轉一週,圓就畫好了。

  (3)、練習畫圓

  1、學生自己隨意畫圓。

  2、學生動手按指定的半徑與直徑自己畫圓。

  四、拓展延伸,強化理解。

  學習了半徑、直徑、圓心,透過辨析比較,深化對概念的理解。結合半徑、直徑的特點及它們之間的關係設計兩個層次的練習:

  (1) 判斷題與填空練習,強化對概念的理解。

  (2) 拓展延伸題。

  設計這組練習的目的是以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思維,並把所學知識延伸到課外,使學生初步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從而培養學生的運用意識和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信心。

  【評價反思】:

  本節課我教學的基本思路是:教師既是這堂課的設計者、引導著、也是這堂課的參與者,而讓學生成為這堂課的主人,讓他們在操作中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在這堂課中,我沒有刻意去追求教學過程的完美,而是順著學生的思維走,靈活把握,適時點燃學生求新知的慾望,讓學生在反思中成長,在享受成功中成熟。在這堂課中,我遵循數學源於實踐,服務於實踐的原則,給學生很大的思維空間,讓他們走進生活,辦他們樹立解決問題的信心,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我認為,讓學生帶著問題、帶著思考走出課堂,這才是我們課堂教學所要追求的目標。

  我的說課完畢,請各位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2

  教學目標:

  1.會認“壓,亂,垂,虹”四個生字,會寫一個生字“垂”。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充分感受雷雨前、雷雨中的情景,初步感知,雷雨後的景象。用“越

  ____

  越______”“漸漸地”說句子。

  3.聯絡生活,培養學生有觀察天氣變化的意識。

  教學重點:感受雷雨前、雷雨中的情景。

  教學難點:聯絡生活感知,感情朗讀雷雨前、雷雨中的描寫。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整體感知課文

  1.同學們,你們喜歡猜謎語嗎?老師這兒有一則謎語.:

  有位老兄脾氣大,愛發怒的就數它.

  發起怒來大聲吼,伴著成串淚珠下.

  (注意打一自然現象)

  2.今天我們將要迎接的就是一場雷雨。(板書雷雨)

  小朋友們見過雷雨嗎?你見過的雷雨是什麼樣的呢?

  雷雨一般是在什麼季節下的?(夏天午後)

  3.有一位小朋友把他觀察到的雷雨景象寫成了一篇文章。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18課,和這位小朋友一起看看這場雷雨吧。

  二、初讀課文,識字。

  1、自讀課文,標出自然段的序號,努力做到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把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2、學習生字“壓、亂、垂、虹”。

  (1)開火車讀詞。(帶拼音,去拼音)

  (2)聯絡文中的句子鞏固識字。如:

  滿天的烏雲,黑沉沉地壓下來。

  忽然一陣大風,吹得樹枝亂擺。

  一隻蜘蛛從網上垂下來,逃走了。

  一條彩虹掛在天空。

  三、再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

  1、請同學分自然段輪讀讀全文。

  2、課文讀地很流利,現在我們也來看一看,課文除了有八段文字,還有兩幅圖畫。這兩幅圖分別描繪的是什麼景象。(生:雷雨中和雷雨後)

  3、那缺一幅描繪什麼時候的圖畫啊?(生:雷雨前)

  教師隨即板書: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

  4、默讀課文,想一想課文那幾個自然段分別是描寫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學生默讀課文,試著把描寫“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後”的三個部分劃分出來。)

  四、學習1—3自然段雷雨前景象

  小朋友們,大自然很奇妙,每當雷雨來臨之前,大自然會有很多變化。

  1.自由讀1-3自然段描寫雷雨前的景色。邊讀邊想像,雷雨前的景象是什麼樣的?

  2.你讀了這雷雨前的景象後,有什麼感受?

  學生交流:很可怕,很恐怖……

  3、你是從那句話中讀出這種感受的?

  (1)“滿天的烏雲,黑沉沉地壓下來。”

  抓住“黑沉沉”、“壓”體會。(烏雲黑沉沉,還有什麼也黑沉沉?“誰能做個壓的動作。”)

  師問:現在有滿天的烏雲向你壓下來,壓的你透不過氣來,你有什麼感覺?

  誰能再讀讀?---齊讀

  (2).學生齊讀後,師說:是呀,雷雨前,烏雲密佈,大地變暗,小朋友門都感到害怕,就連樹葉和蟬好象也和我們一樣。

  引讀:“樹上的葉子(一動不動,)蟬一聲(也不叫。)”

  你感覺到什麼?(雷雨前沒有一絲風,悶熱,很靜,)

  雷雨前沒有一絲風,真悶真熱,範讀——真安靜啊——齊讀

  (3)雷雨前天氣非常悶熱,一絲風也沒有,接著天氣發生了什麼變化?

  知道朗讀句子:“忽然一陣大風,吹得樹枝亂擺。”

  怎樣是“亂擺”?做動作。(你們看過風吹樹枝亂擺的情況嗎?可以比較體會。)

  大風颳來,還會有什麼現象。

  學生說後有感情地讀。

  (4)這麼大的風,就連蜘蛛-------“蜘蛛從網上垂下來,逃走了。”(抓住“垂”研讀體會。)

  是啊,蜘蛛也知道雷雨快要來了,很害怕,趕緊拉一條絲,垂下來,逃走了。

  誰來噹噹這隻害怕的蜘蛛,指名學生讀。

  (5)大風過後,接著就是閃電和雷聲。

  引讀句子:“閃電越來越亮,雷聲越來越響。”

  (詞語、句式訓練)

  體會“越______越______”用的生動形象。(體現出一個有弱到強的過程)

  學生用“_____越______越______”說句子。(充分說)

  過渡:同學們說得越來越好了。

  4、課文1~3自然段描寫的是雷雨前的景象,實際上每段話都告訴了我們一個下雨前的自然現象,你能用一個詞語形容一下嗎?

  第一段:烏雲密佈

  第二段:狂風大作

  第三段:電閃雷鳴

  5、其實下雨之前天除了空烏雲密佈、狂風大作、電閃雷鳴,還有一些其它的現象也是表示要下雨了呢?

  提示:①燕子拍拍翅膀低飛。②螞蟻搬家。

  還有關於雨前徵兆的諺語呢:①烏鴉唱晚,風雨不遠。

  ②魚兒出水跳,大雨要來到。

  6、讓我們想象著雷雨前的景象,有感情的朗讀這三段吧!

  五、學習1—3自然段雷雨中景象

  過渡:一陣電閃雷鳴之後,雨緊跟著就下起來了。

  1、自由讀4~6自然段,感覺一下它的來勢洶洶。

  (1)指導讀“譁,譁,譁,”,如果去掉標點怎麼讀。

  (2)重點指導讀雨的變化。

  雨有什麼變化?(下雨—雨大—雨小)你從哪些句子中發現的?

  反饋,隨機指導朗讀。

  (2).齊讀雷雨中部分,注意根據老師的提示,讀出雨的變化。

  雨下起來了——雨越下越大——雨漸漸小了

  3、練習:(1)把“漸漸地”放在下列句子中合適的位置。

  小樹長高了。

  天色暗下來。

  我懂得了媽媽的用心良苦。

  提問:“誰能看著畫面試著用‘漸漸地’說一句話?

  六、寫字指導。

  1.出示“我會寫”中的“垂”,引導學生進行觀察。(生觀察交流,說書寫時應注意的筆畫。)

  重點指導:“垂”。(“垂”字上邊的撇要寫得短而平,下面的橫逐漸加長,最後一橫又要縮短。)

  七、總結

  同學們,一場常見的大雨,作者卻能把這場雨的前、雨中的景象描繪的如此淋漓盡致,可見,肯定是經過了非常仔細的觀察,才能把文章寫的這麼美,我想:我們也要像作者一樣做個生活的有心人,做個細心的觀察者,你一定會有精彩的發現!

  八、作業

  完成課後的“讀讀抄抄”,學習這種積累的方法,把自己喜歡的或者精彩的句子摘抄下來,並在重點詞語下面做一個小標記。

  板書設計:

  前(1-3)烏雲大風閃電雷聲

  18雷雨中(4-6)下起來——越下越大——漸漸地小了

  後7、8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小松樹和大松樹》是蘇教版一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樹覺得自己長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樹。風伯伯批評了小松樹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驕傲自大的行為。全文共有4個自然段。課文配有兩幅插圖,形象地描繪出課文中小松樹、大松樹、風伯伯的樣子,使學生易於理解故事內容。本課共用三課時來完成教學,下面我說的是第二課時的內容。

  2、根據新課標對一年級閱讀教學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我設計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能力:

  (1)鞏固生字讀音,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理解風伯伯的話,知道小松樹為什麼慚愧地低下了頭。

  過程與方法:

  以讀為主,自讀、品讀、表演讀、感情朗讀,透過多種方式的讀理解課文內容。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教育學生做人要謙虛,不可盲目自滿,看不起別人。

  3、教學重難點:

  (1)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風伯伯對小松樹說的話。

  二、說教法學法

  1、讀中感悟法

  《語文新課程標準》又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在教學中,我抓住重點詞句,讓學生自讀、品讀、表演讀、感情朗讀,透過多種方式的讀理解課文內容。

  3、自主探究法

  採用自主探究學習的方法,能促進學生精神的喚醒和潛能的開發,讓每個學生都能嚐到成功的喜悅。根據本課的特點,讓學生自主讀書、表演、評論,懂得做人要謙虛,不可盲目自滿,看不起別人,從而感悟課文的內涵。

  三、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檢查,引入新課。

  邊讀邊想:這篇課文主要寫了誰的事?(小松樹 大松樹 風伯伯)

  〔讓學生認讀生字詞,能鞏固生字的音和形,同時能使學生更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為學習課文作好鋪墊。〕

  (二)指導朗讀,感悟體驗。

  1、精讀第一自然段。

  (1)指名讀第一自然段。

  問:讀完了這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麼?誰能用“(誰)長在(什麼地方)?”的句式說說。

  (2)誰來幫小松樹和大松樹找找家?

  師簡筆畫“大山”,指名將圖片“小松樹”和“大松樹”貼在相應的地方。

  (3)齊讀第一自然。

  [利用貼圖和簡筆畫的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習下文打下基礎,同時採用變換句式練習說話的方法,讓學生感悟、體驗,瞭解同一種意思,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達。]

  2、精讀第二自然段

  過渡:看來,小松樹和大松樹是鄰居,那它們一定經常在一起說話聊天。這一天,小松樹和大松樹說了些什麼呢?

  (1)自由讀第二自然段。

  邊讀邊想:你從小松樹的話中知道了什麼?(小松樹認為自己長得高,看得遠,很驕傲。)

  (2)你是從哪些詞語中讀出小松樹很驕傲的呢?指導讀有關詞語。(要讀出小松樹驕傲的樣子,“多高哇”、“很遠很遠”應加重語氣讀。)

  (3)讓學生說說除了看出小松樹很驕傲外,還看出他怎麼樣?(沒禮貌,瞧不起人。)指名讀讀有關詞語,(“喂”、“你呢”等詞)讓學生學小松樹說話的語氣。

  (4)指導朗讀。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把小松樹說這些話時的神態表演出來。(自由練讀、指名讀、齊讀,讀出小松樹驕傲、神氣的樣子。)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透過對重點詞的感悟以及演一演小松樹驕傲的樣子,可以充分發揮學生閱讀的積極性、自主性、創造性,讓他們在動情的語文實踐中積澱語感,增強體驗。〕

  (5)看圖討論:如果你是大松樹會怎麼樣?大松樹聽了小松樹的話以後,生氣了嗎?它在想些什麼?(看圖說說)

  [採用假設的方法,讓學生裝扮大松樹,把自己的生活經驗引調出來,將自己的做法和大松樹的態度進行比較,體會大松樹對小松樹的愛護和寬宏大度。]

  3、精讀第三自然段。

  過渡:大松樹心胸寬廣,不和小松樹計較。可小松樹的話被風伯伯聽到了,它是怎麼說的?

  (1)自由讀、指名讀第三自然段。

  問:風伯伯的話你們聽懂了嗎?(指名說說)

  (2)讓學生將黑板上的貼圖——小松樹從“山上”拿下來,與大松樹比一比,從而體會小松樹之所以高是藉助了大山的力量。

  [讓學生把兩棵松樹放在同一水平線上比一比,能夠形象直觀地瞭解兩棵松樹的高矮,使學生更易於理解風伯伯的話。這一環節的設計,既突破了本課的難點,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指導朗讀。(讓學生裝扮風伯伯,對小松樹說幾句話。)

  4、精讀第四自然段。

  (1)小松樹聽了風伯伯的話後,——(生齊讀第四自然段)

  (2)小松樹為什麼“低下了頭”?(理解“慚愧”的意思)

  (3)你能學學小松樹的樣子嗎?

  (4)引導學生想象:小松樹低下頭會想什麼?會對大松樹說什麼?(同桌討論、交流)

  〔文章沒有直接寫出小松樹認錯的話語,這給學生留下了更多的思考和想像的空間。在這裡,我讓他們代表小松樹,再給大松樹說句話,引導他們在相互交流中,利用原有的知識,補足文章省略的資訊,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容,獲得思想的啟迪。〕

  (三)總結全文。

  1、分角色朗讀全文。(學生自由選擇角色,戴上頭飾,進行分角色朗讀。)

  [學生是認知和發展的主體。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給學生提供一個機會,讓他們在組內自由挑選喜愛的角色,戴上喜愛的頭飾,給予學生充裕的時間分角色朗讀課文。我們會發現孩子們個個都是天生的藝術家。]

  2、說說學了課文以後懂得了什麼道理。

  [這一環節的設計,可以讓學生受到思想教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同時可以讓學生初步瞭解,像這樣透過一個故事說明了一個道理的文章,我們稱為寓言故事。]

  (四)鞏固練習。

  [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是檢測學生掌握字詞的情況和理解課文的程度,看看是否達到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五)板書設計。

  [採用師生畫圖貼圖的方式板書,圖文並茂,色彩鮮明,有助於學生理解和記憶課文內容。]

  8.小松樹和大松樹

  貼風伯伯圖 貼小松樹圖 慚愧

  畫大山圖

  貼大松樹圖 高得多

說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本課是篇具有詩意美的散文,連串的短語使文章的節奏相當緊湊,像波濤一樣,一浪接一浪,對生命與力量的讚美,由此特徵,傾瀉而出欲止不能。基於這個特點本次課的教學主要內容是品味鏗鏘語句,傳達的勃發的生命激情,詠歎出的高原生命的熱烈頌歌,民族魂魄的詩性禮讚,激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

  2、教材的地位、作用

  《安塞腰鼓》是蘇教版國標本十一冊的一篇課文。這一單元還有《姥姥的剪紙》《牛郎織女》兩篇課文,縱觀這一單元的體系編排,我們不難發現,教材的精心旨在透過體味作者對民間藝術的體驗和感悟,使學生在學習中感受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蘊,進一步認識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價值,提高學生的素養,為今後學生閱讀、欣賞、審美鑑賞打下基礎。本課同時透過體會排比、疊句等修辭手法的精妙,理解其對文章表達的作用,並透過寫作訓練讓學生學會運用這些方法。本課在學生的審美體驗、能力培養上,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學目標

  a、知識目標:學習排比、疊句手法,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關語句表達的深刻思想感情。

  b、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學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c、情感目標:品味排比句式的節奏、氣勢與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洩的生命力量,激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同時體會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蘊。

  4、教學重點、難點

  本文既用寫實的筆觸描繪了氣勢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觸可感的藝術形象,又用更多的筆墨寫意。如何引導學生藉助文字描繪再現形象領略意境是教學的難點;引導學生品讀描繪形象、揭示內涵的排比句,從不同角度、層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洩的生命力量,並發表對課文的見解即教學的重點。

  二、教學思想

  安塞腰鼓是一種獨特的民間大型舞蹈藝術形式,具有20xx年以上的歷史。獨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黃土地上的狂飈,展示出西北黃土高原農民樸素而豪放的性格,張揚出獨特的藝術個性。豪邁粗獷的動作變化,剛勁奔放的雄渾舞姿,充分體現著陝北高原民眾憨厚朴實、悍勇威猛的個性。

  按照新課標的解說,語文教育的特點是人文性、實踐性和民族性。人文性主要凸現人類對存在意義的思考,對真善美永恆的 追求和對自由、自覺、超越的意向與價值取向。實踐性是實現課程理念轉變的突出特點,實踐的內容和物件,不只限於教材,還應包含豐富的語文學習資源在內的自主親歷探索與創新,注重聽說讀寫思能力的綜合訓練等。民族性則包含了漢字書寫、語法結構、思想文化、表述形式等特點。語文教育的三大特點,應該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目標和任務。因此,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作為本課的基本任務,發揮語文課堂具有的形象性、情意性、動態性等特點,把握學生的思維和情感流動的過程,有機滲透生命情感的教育,使學生個性得到生動活潑的展示。在教學中採用建構主義理論的教學設計原則:主動性原則、情境性原則、協作性原則、體驗性原則,而設計教學方案。在教學中從多維度、多層次為學生設定情境,重視學生的從文字中體會美好的的意境,培養欣賞能力,並且從美好的意境中感悟人生。

  三、教學方法

  基於本課的特點,以聲感人是主線。教學設計思路為:先從聲像體驗安塞腰鼓的魅力,再朗讀進一步從文字上品味作者創造的意境,然後思考討論從中領悟的對生命力和人生的認識並拓展訓練。因此,本文采用的主要教學方法為:創設情境、誦讀指導、品味語句、討論合作等,配以多媒體課件輔助。其中於以誦讀、賞析、討論為重。課型為賞析合作式。

  真正的詩歌是需要反覆詠唱的,這是《詩經》以來的傳統。反覆和排比是製造節律、渲染氣氛、抒發感情的必要手段在裡,每一句“好一個安塞腰鼓”的出現都有新的感覺、新的內涵、新的情景。對學習《安塞腰鼓》而言,不斷地誦讀必定能帶來精神的愉悅。

  “安塞腰鼓”所表達的內涵是無比豐富的,但“詩無盡解”,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因而要指導學生透過品讀課文,感受其中所渲洩的激情和生命力,每個人從中有所發現有所認識。透過討論合作,表述自己對人生的思考。

  四、媒介的運用

  1、 利用媒體引導學生更好、更快地進入文字情境。

  2、 利用錄影填補學生生活體驗的空白,更好地感悟文章主題。

  3、 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資源的拓展與擴充,變理性講解為形象感知。

  4、 利用媒體引導學生進行認識的重構,真正促進學生思想力的變革。

  五、教學流程

  一、 情境匯入

  1、 今天讓我們繼續走進這黃土高原上的藝術奇葩——安塞腰鼓

  2、 (播放腰鼓的聲音)聽!安塞腰鼓響起來了,此時,沉寂在你心中的畫面也一定活起來了、舞起來了、動起來了,你彷彿看到了什麼?

  二、 感受“搏擊”

  1、 這奇偉磅礴的安塞腰鼓啊,是“搏擊”出來的。板書:(搏擊)你能找到直接描寫後生們搏擊的句子嗎?、

  2、 交流並出示:後生們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擊著,急速地搏擊著,大起大落地搏擊著。

  3、 一連用了三個搏擊,你能讀好嗎?這三個搏擊有什麼不同?再讀好句子。

  4、 這該是一種怎樣的搏擊啊,讓我們沉下心來,去字裡行間尋找後生們搏擊的身影,傾聽他們搏擊的聲音,把握他們的搏擊的脈搏。細細讀文5—16小節,劃出相關句子。

  交流並相機學習:

  學習5—8小節。(重點學習一組排比句)

  (1) 讀讀這組排比句,你有什麼感受?(有氣勢、有節奏、都是比喻句)

  (2) 能把他們讀好嗎?練讀。

  (3) 指名讀第一句:“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

  (4) 指導:想象一樣驟雨是什麼樣的雨?(很大,很急,噼裡啪啦的聲音)這裡把鼓點比作了驟雨,一邊想象一邊把這句話讀好。

  (5) 讀這段文字時,要聯絡前後,對照著讀;聯絡生活,想象著讀,你才能讀好。照著這個方法,自己練讀其他幾句。

  (6) 指名讀,齊讀。

  (7) 這是作者筆下的熾熱、火烈的舞蹈,想親眼看一看嗎?(播放錄影)

  (8) 你能照著這段文字的形式與韻味也寫一寫。仿寫________一樣,是____________。

  (9) 你能把你寫的句子讀好嗎?指名幾位同學,順接文中的排比句,完成新的一組排比。

  (10) 引讀:這腰鼓,使冰冷的空氣立即變得——,使恬靜的陽光立即變得——,使睏倦的世界立即變得——

  (11) 變換句式讀,這腰鼓,燥熱了——,飛濺了——,亢奮了——

  (12) 怪不得作者由衷的讚歎——好一個安塞腰鼓。

  學習9—11小節。

  (1) 指名讀。

  (2) 這裡兩段話中用了六個“隆隆”,為什麼要反覆?

  (3) 把你體會到的送到句子中,讀好。

  (4) 男、女生讀。

  學習15小節。

  (1) 指名讀,你有什麼感受?

  (2) 變成詩的形式讀。

  (3) 讓我們把目光聚焦在這個詞上——“戰慄”

  (4) 什麼是戰慄?能給它找個近義詞嗎?

  (5) 令人戰慄的到底是什麼?(生命的力量、強盛)

  (6) 齊讀12小節,感受生命的強盛和活躍。

  六、 昇華“搏擊”

  1、 這黃土高原的後生們,搏擊的僅僅是腰鼓嗎?讀讀文章的17小節。

  2、 你覺得他們還在搏擊著什麼?結合課前蒐集的黃土高原的資料說一說。

  3、 學生交流。

  4、 (播放黃土高原影像)師旁白:這就是黃土高原,這就是“一道道山來一道道水,風颳起黃沙飛滿天”的黃土高原;這就是“荒河裸露無寸土,可憐江山貧到骨”的黃土高原;這就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人類無法生存土地的黃土高原。

  5、 你能說說他們還在搏擊什麼呢?(貧窮、命運、土地、生活,人生)

  6、 在他們無所畏懼的搏擊中,人是有希望的,命是有希望的,腳下的土地也是有希望的……

  7、 一齊讀好17小節。

  8、 師讀:18—20

  9、 播放安塞腰鼓的聲音。

  10、這安塞腰鼓,將把中華民族的子孫,把我們帶到何方?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分析。

  “物體的質量”是蘇科物理八下第六章《物質的物理屬性》第一節的內容,本節內容包括“三個知識點、一個探究活動”。三個知識點分別是“質量的概念、質量的單 位、天平的使用(質量的測量)”、一個活動是“探究物體的形狀、物質狀態的變化對物體質量大小的影響”。“質量”是物理學中重要的物理概念,(20xx版)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是“知道質量的含義”,只限於瞭解的層面,要求較低,只要學生能認識“物體所含的物質有多有少,質量是表示物體所含物質多少的物理量”即可。

  基於以上的認識,把本節課的重點定位為“質量的單位、質量的測量(天平的使用)”,難點定位為“對質量是物體的一種物理屬性的理解”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為以下幾點:

  1、透過教師介紹、學生閱讀、舉例、比較以及學生的親身體驗,形成質量的初步概念,知道質量的單位,能進行不同單位之間的換算;

  2、藉助實物和說明書瞭解天平的構造,能辨別天平使用中的錯誤並透過實踐操作學會正確使用托盤天平測物體的質量;

  3、透過練習初步感受物體質量單位的大小,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會估測日常生活中常見物體的質量;

  4、透過探究活動,在瞭解物體的形狀、物質的狀態以及地理位置與物體質量大小無關的基礎上,理解質量是物體的物理屬性。

  二、說設計思路。

  從 學生身邊的生活物品入手,創設問題情境、引入質量的概念,設計練習進行估測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藉助實物和課本中的資訊快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通 過自主學習,形成創新意識,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互助協作的精神;採用“邊探索、邊實驗、邊討論”的綜合啟發式教學方法,滲透科學方 法,培養綜合能力、創新精神。

  三、說教法、學法分析。

  學 生對於質量及其單位在小學和生活中就已經有所接觸,因此在進行本節課的教學時從學生身邊中熟悉的事例入手,透過問題的創設,引導學生進行舉例、分析比較, 透過比較分析形成質量的概念;對於“天平的使用”的教學主要採用“自主學習(閱讀說明書)、小組交流討論、上臺展示、同伴評價、教師追問、演示、師生共同 歸納梳理”等環節展開,進行重點突破;而對於探究活動則需要教師進行必要的引領,提出一些注意事項,要求學生先設計實驗方案,在充分的準備之後再放手讓學 生獨立操作、完成,注意引導學生感悟“對於給定的物體,其質量不隨物體外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對於不同的物體,其質量一般又不相同,因此質量是物體自身的 屬性”,從而有效地突破難點。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匯入新課:

  1、一根鐵釘和一枚大頭針相比,有何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2、我們使用的課桌和板凳有何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3、我們的物理課本和使用的作業本有何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4、物理課本和我們的課桌在構成上有何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設計意圖:通 過學生熟悉的物品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透過討論、比較讓學生形成比較完整的認識:所有的物體都是有物質組成的。組成不同物體的物質可能不 同、物體的形狀和用途可能不同、組成物體的物質的多少也可能不同;透過比較培養學生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思維能力,進而引入質量的概念。(板書課題:物體的質量)

  質量:物體所含物質的多少叫質量。

  (二)創設問題情境、進行質量單位的教學:

  1、問題:你能說出生活中質量的單位嗎?你能將這些單位按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序嗎?(學生回答:噸、斤、量、錢、公斤、克、千克。引導學生對已有的經驗進行總結是學習物理的一種方法,在交流討論中要注意有反映大小的數值和反映物理意義的單位)

  2、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介紹國際制中質量的單位以及單位之間的換算關係(板書:主單位:千克,符號“kg”)

  1、常用單位:克(g)、毫克(mg)、噸(t)。

  2、換算關係:1t=103kg; 1kg=103g; 1k=103mg。

  說明:斤、量、公斤在我國民間使用,不是國際制中的單位。

  反饋練習:

  1、一枚藥片的質量為5×10—4kg= t;一頭鯨魚的質量為1。5×105kg= t;

  2、下列物體中質量約為2kg的是( )

  A、兩個雞蛋 B、一隻老母雞 C、一頭大綿羊 D、一張課桌

  3、請估測下列物體的質量:一隻蘋果、一隻雞蛋、你身體的質量、橡皮的質量、課桌的質量

  設計意圖:透過及時反饋讓學生在活動中練習、在練習中鞏固,不但能加深學生對質量的理解,同時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物品進行估測、密切了生活與物理的聯絡,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且培養了學生的估測能力,並且為托盤天平的使用的教學提供鋪墊。

  (三)以鋼筆質量的估測為契機進行過渡、引入托盤天平的教學。

  問題:請估測一下你手中鋼筆的質量,先寫在演草紙上。然後讓學生彙報自己的估測結果,學生的估測結果會有很大的出入,抓住時機進行追問:“誰的估測結果最接近真實值呢?我們如何判斷?”學生自然就會想到藉助工具進行測量,進而引入托盤天平的使用的教學。(板書:質量的測量——托盤天平)

  設計流程:學生閱讀說明書、對照實物瞭解天平的構造——同桌交流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動手實踐操作——學生演示(走上講臺)邊演示邊語言表達——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及時發現問題並進行糾正——共同總結、歸納使用方法、深化認識。

  設計意圖:採用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在活動掌握托盤天平的使用方法,讓學生在交流、展示中暴露問題,透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及時評價,加深學生的認識、進而掌握托盤天平的使用。

  (四)探究質量是物體的物理屬性。

  問題1:請同學們猜一猜當冰塊完全熔化成水之後質量是否發生變化?

  生1:變化。

  生2:不變。

  學生一定會存在兩種觀點,繼續追問:如何驗證我們的猜測?生:實驗!

  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方案、彙報實驗的具體步驟以及根據什麼現象得出什麼結論,然後動手操作、收集證據進行論證。

  設計意圖:實驗操作之前給足學生充分的思考交流的時間,讓學生經歷真正的思維過程。這樣設計讓學生經歷“猜測、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收集論據、進行論證“的過程,雖然簡單,卻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增強積極的情感體驗,體會科學的探究過程。

  問題2:猜一猜你手中的橡皮泥(民團)形狀改變之後,質量是否發生變化?(在這個探究活動中增加“先估計一下橡皮泥質量”環節)

  設計意圖: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於學生智力發展的潛在因素,增加探究的趣味性,對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的形成也是一個刺激,讓學生處於要學、愛學、好學之中,使能力的培養寓於知識的運用之中。透過活動的設計,不斷地使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與提高,以增強學好物理學科的信心。

  在兩個探究活動之後教師補充講解物體的質量與物體的位置也沒有關係,最後歸納結論。

  板書:物體的質量不隨物體的形狀、狀態、位置的改變而改變;質量是物體的一種物理屬性。

  小結:透過生生互動、回顧的方式完成

  五、說教學反思。

  在 進行教學設計時,試圖讓學生的自主學習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然而在教學中發現,要想讓學生的自主學習發揮出最大的教學效益,讓 自主學習走向深入,離不開教師的幫助、指導和糾錯,既要使學生獨立思考,又要幫助學會去發現知識獲得的方法,促進學生思維水平的提高。教師教師既不能過多 地干預,又要適時地介入,既要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作用,又必須做好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揮者和合作者,比如“在天平的使用教學中學生上臺演示環節,在具體的測量物品質量的過程中,學生為了使天平再次平衡調節平衡螺母”,這是絕對不允許的。

  而學生就沒有發現這個錯誤,此時就必須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對此錯誤進行相關的點評;教學中,教師還應該加強學生資訊收集、論證、結論和知識的梳理的指導,加強學生對學習結果進行綜合與評價的指導,幫助學生更好地實現知識的建構。比如“如何用最簡練的語言歸納天平的使用方法、提升學生的認識也需要教師的指導、進一步總結出‘歸零’、‘左物右碼’、 ‘增減砝碼、調節遊碼’等”。從而增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上進心,鼓勵學生不斷進取,進而進行更積極的學習。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翻滾是一項學生喜愛的體育專案之一,它是學習較複雜技巧動作的基礎。同時也是生活中一種遇到危險時的自我保護的方法,碰到危險時能及時、靈敏地進行翻滾則能有效的保護自己,避免受到傷害。本次課授課年級為四年級,根據小學體育課程標準,四年級學生屬於水平二的範疇,則本次課學生的學習內容應是在原來已掌握的翻滾技能的基礎上進一步鞏固和提高學生的翻滾能力的內容。

  根據課標的要求,本次課學習目標主要有以下幾點:

  1、認知目標:讓學生了解翻滾的作用和意義——保護自己;2、技能目標:初步學習前滾翻的動作方法,學習保護與幫組的方法;3、情感目標: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培養學生克服困難、團結互助的精神。

  根據以上的學習目標本人確定了本次課的學習內容為: 前滾翻重點:團身緊,滾動圓。

  難點:用頭的後部著墊,團身緊向前滾動。

  口訣:一蹲二低三團身

  兩手撐墊成蹲撐

  兩腳蹬地快低頭

  團身滾動像圓球

  二、說學情

  小學四年級的學生組織紀律性較強,但情緒變化較大,運動能力有一定發展,運動系統發育不成熟,肌肉力量和協調性較差,學生對動作的模仿能力較強,且好奇、好學。想象創造力豐富,學習興趣易激發。由於興趣是人對某種事物積極探究的認識傾向,是對事物的注意而引起的感情狀態,是出於對某些事物的好奇而產生的。所以說要想保持學生的這種好奇心,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的設計出能吸引學生、使之產生好奇的教學情景。本次課我透過創設情境、教師示範、糾錯與幫助、指導學生示範等內容來完成教學任務。

  三、說教法

  1、創設情境 :由一開始"小刺蝟遇敵",到一系列"小刺蝟搖籃"、"小刺蝟看天"等誘導練習來進入"小刺蝟學本領".不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及好奇心,學習前滾翻這一技術動作。

  2、教師講解示範:教師標準、完整的示範動作是學生學習的原動力。小學生具有超常的模仿能力,天生的好表現致使他們敢於模仿,樂於模仿。

  3、學生展示:小學生天生愛表現自己,()能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肯定是他最大的榮譽,所以讓學生展示自己的動作,是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要途徑之一。

  四、說學法

  採用模仿法、分組討論學習法、自我展示、自我評價法等,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營造合作探究,團結協作的學習氛圍,讓學生透過多練習,多思考,不斷提高動作質量,體驗成功的樂趣,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五、教學程式

  1、 準備部分。

  按人體的運動規律,人體的運動狀態是一個逐漸增強的過程。課的開始的熱身運動是必不可少的。是為了讓學生的身體狀態適應下面課的運動強度,預防運動損傷。

  2、學習技能部分。

  (1)誘導練習:在教學中,老師透過情境匯入,啟發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辯析能力,同時也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2)嘗試練習:在學生思考或找到解決的方法之後,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師生、同學之間互動學習,給學生自由的學習空間,讓學生在練習中大膽體會和創新翻滾的動作。

  (3)教師講解示範:教師標準、完整的示範動作是學生學習的原動力。讓學生建立一個正確的動作概念。

  (4)小組練習:兩人一組,互相幫助練習,並糾正對方動作,提高動作完成質量。

  (5)學生展示:由於學生表現欲強,在嘗試練習過後,給學生提供一個自我表現舞臺,充分展示創新的成果,同時也給其他學生提供一個互相學習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遊戲

  遊戲:十字接力,發展學生奔跑能力。

  4、恢復身心部分。學生經過上面的練習,身體的運動狀態和心肺功能都處在較高的水平,為了使學生的這種狀態降下來,恢復到常態。本人安排了放鬆舞蹈很好的使學生在柔美的音樂聲中身心得到恢復。

  最後簡要小結本次課的教學過程,感謝同學們與老師完成了一節豐富多彩的體育課,希望同學們在今後的生活中能應用到今天所學到的技能。

  六、說場地器材

  場地器材:體操墊20床;

  場地:一個籃球場。

說課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叫徐萬,是勐阿鎮中學的體育老師。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耐久跑》。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預設與反思這六個方面來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耐久跑是初中田徑教學的主要教材,學生從幼兒園到大學直至工作後都要學到和用到的,它在其它許多體育運動專案中都會被廣泛的運用。練習耐久跑能使心臟收縮力加強,提高心臟供血能力,促進心臟、肺、血液迴圈系統的發展,提高有氧代謝能力,還有助於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含量。同時對學生積極向上的意志品質和終身體育活動意識有良好的影響。因此,無論在知識上還是情感教育方面,這節課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我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透過對教材的分析,根據八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學生知道合理分配體力的方法,途中跑時做到輕鬆自然,節省體力和加深呼吸克服“極點”現象;

  ②過程與方法:學生能積極參與到耐久跑的體育活動,學會熟練運用正確的呼吸方法,發展耐力素質。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耐久跑,發展有氧耐力,促進身心發展;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頑強的毅力和堅持到底勇於克服困難的精神。

  3、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材特點、教學目標及學生的實際,確定教學重點難點分別為: 重點:

  掌握耐久跑的呼吸方法;瞭解“極點”和“第二次呼吸”。

  難點:克服“極點”現象是耐久跑的難點。

  二、說學情

  耐久跑的主要功能是培養堅強的毅力和創新能力,增強對自然和社會的適應能力。本課的物件是八年級的學生,他們擁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慾,活潑好動,不喜歡被動地接受知識。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而我的學生又是農村的孩子,學生喜愛上體育課,但大多數學生害怕耐久跑,耐力差,怕苦、怕累、缺乏毅力,因此在進行耐久跑練習時有一定的難度。

  三、說教法

  八年級學生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採用以下教法:

  1、遊戲匯入法:運用錄音機和兔子舞遊戲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示範講解法:

  3、合作探究法

  4、點撥、引導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活動中提升耐久跑的感悟能力。

  四、說學法:

  1、嘗試學習。

  2、小組合作。

  3、自主學習法。

  4、實際訓練法。

  (依據:鑑於教材特點和八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指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把學生的學習過程當作發現的過程來組織教學)

  五、說教學過程

  (一)、課堂常規(約2分鐘)

  1 集合

  2 整隊

  3 清點人數

  4 檢查服裝

  5 宣佈本節課內容

  6 安排見習生

  (二)、準備活動(約4分鐘)

  活動透過佇列隊形變換和反口令引導學生集中注意力。

  (意圖:剛開始上課,學習注意力不是很集中,反口令有利於集中學生注意力)

  (三)、熱身運動(約7分鐘)

  1、沿著圓圈跳兔子舞,播放音樂《兔子舞》,透過優美的旋律,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學生在遊戲的過程中感受到體育課的樂趣。

  2、行進間跑的專門性練習

  (意圖:渲染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透過行進間跑的專門性練習,讓學生盡情地體驗,達到熱身的目的)

  (四)、示範講解技術要領(約7分鐘)

  1、首先身體和心理都要放鬆,上體正直,重心平穩,步幅與快速跑相比較小,速度勻速,擺臂放鬆,呼吸放鬆自然。

  2、講解耐久跑中彎道跑技術要點

  3、彎道原地擺臂練習

  4、耐久跑的呼吸方法:練習耐久跑時,為了保證身體對氧氣的需求: ①、呼吸必須有相當的頻率和深度,用鼻和半張開口的同時呼吸;

  ②、一般採用跑兩步一呼吸,或跑三步一呼吸的方法。

  (意圖:農村學生的基礎較差,有的學生天天在跑,可是他們跑步的姿勢和方法都不正確,因此,我設計了此環節,讓學生了解並掌握耐久跑的技術要領)

  (物件:全體學生)

  (五)、耐久跑練習(約14分鐘)

  1、勻中速彎道→直道途中跑

  (意圖:讓學生在實際練習中體會跑的動作要領)

  2、集合糾錯講評

  (意圖:有的學生從理論上已經懂得了技術要領,但在實際跑的過程中,還是會有明顯的錯誤,透過講評,讓那部分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改正)

  3、討論:同學們再跑步時經常會出現什麼情況呢?

  (意圖:讓學生暢所欲言,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感受到學習過程的愉悅。也是讓不同程度的學生拉近距離,為下一步的學習活動提供一個共同的平臺。)

  (六)、“極點”和第二次呼吸(約6分鐘)

  在練習耐久跑時,可能遇見這樣的現象:當跑出一段距離時,會感到腿發軟、呼吸困難、肌肉痠痛、動作遲緩、情緒低落的情況,如果是一個健康的人,這是一個正常的現象,這種狀態叫“極點”。這時只要穩定情緒,加深呼吸,調整跑速。“極點”就會消失,繼續跑下去,身體會感到輕鬆許多,呼吸正常,進入一種穩定狀態。這就是“第二次呼吸”;在鍛鍊中不斷克服“極點”,才能逐步提高人體機能。 (耐久跑中的普遍現象,學生會以為是自己不適合這項運動,透過講解,學生的激情高漲,為下面的練習和今後的鍛鍊提供了精神支柱)

  小組合作:兩組彎道變速跑、追逐跑,兩組圓圈接力賽

  (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人際交往能力,學會合作與競爭,達成人人參與的良好氛圍)

  (七)、放鬆(約3分鐘)

  深呼吸、慢走、做廣播操整理運動

  (意圖:一定要做好放鬆運動,這樣一是防止受傷,二是為以後進行活動打下好的基礎)

  (八)、小結。(約2分鐘)

  1、學生自己談學了本節課的感悟。

  (老師的感悟不能代替學生的感悟)

  2、老師寄語:親愛的同學們:練習耐久跑能使心臟收縮力加強,提高心臟供血能力,促進心臟、肺、血液迴圈系統的發展,提高有氧代謝能力,還有助於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含量。因此,健身長跑是走向終身體育的較好方法。

  3、下課常規。(收回器材、師生再見)

  六、說預設與反思

  預計課堂氣氛活躍,師生情感融洽;在耐久跑的過程中充分體會跑的正確姿態、呼吸節奏與跑的協調配合;學練中能調整情緒,競賽中能克服心理障礙,善於合作,提高學生間的人際交往能力,學會合作與競爭;達成人人參與,小組合作、競爭的良好氛圍;

  預計課的練習密度為40-45%,心率平均值120—160次/分之間,運動量為中等強度。

  我也知道,我的學生基礎不夠好,因此我的設計基本涉及到所有的學生,不過我也相信,其中有一部分學生理解不夠深入,因此,我讓學生課後寫一篇自己關於耐久跑的感想和這節課的得失,課後自己跑步時多體會,不懂的再問。只要努力,就不用擔心不會。

  我的課說完了,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8

  我說課的題目是《科學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上海教育出版社初中思想品德六年級第四課《熱愛科學 學會學習》第一框節。下面我就從設計理念、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方法、學法指導、教學過程和對教學效果的預測等方面向各位專家、老師說說我是如何進行《科學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的教學設計的。

  一、說設計理念

  體驗是最真實、最感性的一種內心感覺,它能內化學生的道德認知,培養學生的道德意志,引發學生的道德行為,使知、情、意、行在品德形成過程中成為和諧的整體,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營造一個有利於體驗的良好環境,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讓學生積極、主動、愉快地學習,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這是我設計《科學改變著我們的生活》這一教學內容所要遵循的理念。為讓學生切實體驗、感受到科技的神奇,落實設計理念,我透過創設情境、組織學生競賽等環節來引發、增強和拓寬學生的體驗。

  二、說教材

  1.說課題在課程中的地位

  本單元的第一框節《科技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主要強調科技的發展的重要作用,講述三個內容:(1)生活中處處有科學;(2)科學改變著我們的生活;(3)為建設和保衛祖國,努力學習科學知識。透過對當今世界科技成果的介紹,使學生感受到現代生活處處有科技,科技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創造著人們的生活,對現代科技發展有更充分的瞭解,從而為 “建設和保衛祖國努力學好科學知識”做好鋪墊。

  2.說教學目標

  本課主要是讓學生體驗、感受科技的神奇,讓學生在感受和體驗的過程中形成能力和掌握知識。依據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與技能:透過學習,瞭解生活中處處有科學,理解現代科學技術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重大作用,懂得建設和保衛祖國需要科學知識,並培養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透過採摘智慧果活動,感悟“生活中處處有科學”,透過課前調查、交流討論等活動,嘗試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透過學習,認同科學技術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發熱愛科學的興趣和情感,鼓勵學生樹立為祖國奮發學習科學知識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的。

  3.說教學重點

  教學重點:科學技術對社會經濟生活的重要作用

  依據:本課的主要內容是對現代科技發展情況的介紹,主要讓學生體驗、感受科技的神奇,而科技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是學生能夠而且是最為直接的感受。

  4.說教學難點

  教學難點:為建設和保衛祖國努力學習科學知識。

  依據:在教學的過程中,要讓學生體會、感受科技神奇的同時,也要發熱愛科學的興趣和情感,鼓勵學生樹立為祖國奮發學習科學知識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的。

  三、說學情

  學生對現代科技有著濃厚的興趣,具有較強烈的表現欲。學生透過參加我校經常開展科技小發明小製作活動以及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和收集、分析資訊的能力,這為本節課採用活動教學的形式提供了較有利的條件。

  四、說教法

  (1)本課的教學方法是體驗法和探究法。為實現預設的教學目標,我將以引導學生體驗探究為主,採用活動的形式實施教學。

  (2)教學手段:藉助電腦等多媒體輔助教學。

  五、說學法

  自主探究法:引導學生透過對資料的蒐集、整理、交流和展示,學會主動探究、獲取知識,讓他們在感受科技的魅力的同時,享受親歷知識產生過程的快樂。

  情感體驗法:讓學生帶著對社會生活的體驗進入課堂,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生活體驗去感受科技的魅力,從而進一步提高對現代科學技術的認識。

  六、說教學過程

  匯入環節:

  出示舊塑膠瓶

  問:在你的眼中,這些舊塑膠瓶是垃圾還是寶物?為什麼?

  教師引導:科學把這些“垃圾”變成了“寶物”,在現代生活中科學也正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設計意圖:利用學生關注的熱點話題引入課題,激發學生興趣和探究慾望。

  (媒體出示課題) 第四課 熱愛科學 學會學習

  第一框 科學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環節一:生活中處處有科學

  學生活動: 採摘智慧果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競賽,看哪個小組採摘得“智慧果”最多)

  設計意圖:透過知識競賽,感受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現象,他們的背後都蘊含一定的科學道理,生活中處處有科學,科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出示標題):1、生活中處處有科學。

  環節二:科學技術對社會經濟生活的重要作用

  出示瓦特的照片

  說一說:你能說說瓦特的故事嗎?

  引導歸納:

  發現蒸汽有強大的力量 改良蒸汽機 蒸汽機的廣泛運用

  (科學發現) (技術進步) (推動生產和社會進步)

  出示材料,問:產量提高100倍和效率提高600倍的原因是什麼?

  設計意圖: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幫助學生交流、分享、體驗和提升生活經驗,讓大家分享探究和獲取知識的快樂,實現教學過程在具體情境中的動態生成

  (出示課題):2、科學推動著生產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學生活動:

  調查與交流:生活中的科學……

  (出示課題):3、科學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設計意圖:透過交流、討論,學生感受到科技影響著自己的生活、改變並創造著自己的生活的'同時,自己的表達、合作、探究的能力得到了展示,這對培養學生興趣、增強學生自信心有著重要意義,而且又能較好地落實教學重點。

  出示圖片:先進的軍事科技

  播放影片:神舟七號

  討論、交流

  (出示課題):4、建設和保衛祖國需要科學知識

  環節三:為建設和保衛祖國努力學習科學知識

  閱讀天地:

  思考:1、科學家們學習科學知識的目的是什麼?

  2、你最欽佩科學家們的哪些精神?

  3、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應如何向科學家們學習?

  (出示課題):5、為建設和保衛祖國努力學習科學知識

  設計意圖:讓學生不但感受到科技的神奇,也要激發熱愛科學的興趣和情感,鼓勵學生樹立為祖國奮發學習科學知識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的,從而實現難點的突破。

  環節四:課堂小結

  收穫園:

  學了本課,我的收穫是……

  課外實踐:

  我是小小發明家……

  設計意圖:相信自己也有能力進行科技發明和創新,激發學生熱愛科學、崇尚科學、勇於創新的熱情

  七、說對教學效果的預測

  1.透過教學,我預計會達到以下教學效果:

  (1)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對科技對經濟社會和人們生活的影響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熱愛科學、崇尚科學、勇於創新的意識將得到進一步強化。

  (2)學生體驗到了自主學習、主動探究並獲取知識的快樂,這對幫助學生轉變學習方式,提高學習《思想品德》課的興趣和效率有著重要意義。

  2.可能出現的問題:

  (1)學生對一些科技常識掌握的不夠,導致課堂討論活動的深度不夠。

  (2)學生的活動積極性很高,所查詢和展示的資料比較豐富,導致教師對每個活動時間分配不好。

說課稿 篇9

  課文是以志願軍對送別的朝鮮人民談話的口氣寫的,追述了許多難忘的往事,讚頌了中朝兩國人民比山高比海還深的情誼。從內容上看,課文共分兩部分:第一部分(前三個自然段)各段結構基本相同:開頭講述送別的情景,而後回憶幾個人或幾件事,最後抒發感情,用反問作結。這部分是教學重點。每個自然段分別具體介紹了一位人物的感人事蹟。這三個自然段用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的感人事件,充分說明了志願軍為什麼稱朝鮮人民為“親人”,在送別時與朝鮮人民難捨難分的眷戀之情。;第二部分(後三個自然段)描寫了列車開動時志願軍與朝鮮人民告別的動人場面,表達了志願軍戰士對朝鮮人民依依不捨的深情。課文在表達上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藉助典型事例來體現兩國人民的真摯深厚的情意;二是採用多種句式將這種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

  課文的語言感情真摯強烈,抒情性強,通俗易懂。本課編寫的意圖:一是讓學生受到中朝人民偉大友誼的薰陶感染;二是讓學生體會作者是如何表達思想感情的。同時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三、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進入五年級以後,已經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語文閱讀能力。首先聯絡上下文理解詞句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能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達情意方面的作用。在閱讀一篇時,能初步把握的主要內容,體會表達的思想感情。以上這些能力的具備,為學習本課打好了基礎。但是,本課所描寫的內容是發生在半個多世紀之前的特殊環境下的事件,由於學生對歷史知識瞭解上的侷限,對於體會文中所表達的中朝人民之間的深厚情誼會有一定的困難。教師用常態的教學手段很難實現這一教學目標,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在教學時注意對背景的介紹,以及資訊科技手段的使用為學生創設身臨其境的學習氛圍,幫助他們體會所要表達的情感。

  四教學目標:

  (一)具體目標:

  1 知識與能力: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結合課文內容理解“封鎖、雪中送炭、深情厚誼、唯一、噩耗、同歸於盡”等詞語的意思;瞭解課文重點語句對錶達情感的作用。

  2 過程與方法:藉助資訊科技手段創設情境,以讀為主,讀中悟情。

  3 情感態度價值觀:理解課文內容,懂得中朝人民的偉大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從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二)教學重點:

  體會中朝人民的深厚友誼,這份偉大的友誼是用鮮血凝成的,無比真摯與堅定。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中朝人民為什麼能建立起這樣深厚的情誼。

  五、媒體設計思想:

  資訊科技手段在越來越廣泛的領域中給我們的教學提供了幫助,顯示出了它在教學中的獨特優勢和作用。

  《再見了,親人》一課一直是小學語文高年級中的經典課文,被無數的優秀教師以自己不同的詮釋演繹過無數次。對於這樣一篇已經被成功演繹過了的老經典,還有必要運用資訊科技手段來重新設計嗎?我個人認為,很有必要。

  對於半個多世紀前的那段悲壯的歷史,我們這一代人更多的也只是在電影中才有所瞭解,而對於十一二歲的孩子來說,更是一片模糊而空白的。作者用深情的筆調描述的事件無疑是感人的,但是對於沒有經歷過那段血與火的歷史的孩子們來說,畢竟是遙遠而又陌生的。如果要使學生們從情感深處體會和接受這份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真情,就必須使學生對那段歷史的背景和經過有一個比較清楚的瞭解。此外,要使學生能更好的體會志願軍與朝鮮人民分別時依依不捨的深情,也需要給他們創設一個離別的氛圍和環境。

  以前我們在教學這篇課文時,瞭解背景一般採用課下學生自由蒐集資料,課上互相交流,教師進行補充這樣的方式進行。這樣做的弊端是,學生了解的途徑比較單一,課上交流時受年齡和語言表達能力的限制,往往效率較低,費時耗力。同時,作為資訊時代的孩子,他們接觸的是一個異彩紛呈的世界,單憑教師的語言引導和簡單的圖片展示等等手段,已很難激發他們的熱情。此時資訊科技手段的應用就顯得不可或缺。資訊科技手段可以將背景資料以錄影、圖片、文字等不同的方式重組後呈現給學生們,同時還可以一併納入課堂教學中需要使用的練習等內容,在既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又可增大課堂的容量,本課媒體的使用在達到重難點的突破和教學目標的實現這兩點實效的基礎上,還原給學生們一段真實的歷史,這些都是傳統的教學手段難以達到的。

  六、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本文的題目“再見了,親人”,是整篇的題眼。全文都圍繞告別的主題展開描寫。所以,對課題的理解非常重要。在上課伊始,請學生先談一談對“親人”這個詞語的理解,初步理解普通意義上“親人”的含義,為深入領悟本課中“親人”的意義做好鋪墊。再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初步體會親人分別時的感受,最後,帶著這種初步的體驗朗讀課文題目。藉助學生的情感經驗,初步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題,體會突出重點字詞對錶達感情的作用,為後面情感昇華後真情的誦讀打基礎

  (二)瞭解主要內容,介紹寫作背景。

  學習一篇課文,要想深入理解的內容,體會表達的思想感情,對於寫作背景的瞭解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這一環節中,我們簡單概括的主要內容後,結合理解“志願軍”這一特殊名稱,插入了對的背景的介紹。

  對於半個多世紀前的那段悲壯的歷史,我們這一代人更多的也只是在電影中才有所瞭解,而對於十一二歲的孩子來說,更是一片空白。作者用深情的筆調描述的事件無疑是感人的,但是對於沒有經歷過那段血與火的歷史的孩子們來說,畢竟是遙遠而又陌生的。在上課伊始,他們甚至分不清解放軍和志願軍的區別。如果要使學生們從情感深處體會和接受這份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真情,就必須使學生對那段歷史的背景和經過有一個比較清楚的瞭解。因此在這裡我們運用一段錄影資料(播放第一段錄影),給學生們展示了這場戰爭發生的時代背景及整個過程,同時也點明瞭“志願軍”這支特殊的軍隊產生的歷史背景及特殊意義,為學生能深入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作鋪墊。

  (三)鼓勵學生質疑: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明白“學貴有疑”的道理,並且在學習中真地落到實處,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因此在這一環節中向學生滲透閱讀方法的第二層境界——讀出問題。請學生把預習時遇到的拿不準或不懂的問題提出來,以學生的問題為出發點,體現以生為本的理念。同時,教師對學生的提問做出恰當的處理和評價。在教學中,有個學生提出了一個能統領全篇的問題:中國人民和朝鮮人民沒有血緣關係,為什麼還稱為親人?我立即抓住了這個突破口,給學生思考和討論的時間,根據自己的理解來尋找答案。這裡我設計了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們在小組內充分發言,談出自己的感悟。

  (四)交流感受,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深入體會的思想感情。

  這一環節是突破教學重點的關鍵環節。在這一教學過程中,資訊科技手段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我先請大家觀看一小段當時的教學錄影(播放錄影:與大娘話別的一段朗讀錄影)在這一個小片段中我們可以看到,畫面的出示,補充了描寫的空白:戰士與大娘相擁而泣,那份依依不捨透過畫面表現得淋漓盡致,立即感染了學生,學生們發自內心的懇求飽含深情。他們此時的感動溢於言表,接下來畫面的感染和音樂的烘托,為孩子們營造了一個依依不捨的離別情境,使得最後那個女孩的朗誦充滿激情,感動了每一個人。這種激情的湧動和真情的迸發是以往傳統教學手段難以實現的,而資訊科技手段利用自己多媒體化的優勢將畫面和音樂有機結合,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們的情感,才使課堂上學生的朗誦激情盪漾,極好的突破了教學重點。

  (五)情感昇華,激情誦讀。

  在這一環節中,我們利用資訊科技手段,給學生再現了離別時的真實場景,使學生的情感得到了進一步的昇華。我也請大家一起回到半個世紀前,一同感受一下中朝兩國人們那依依不捨的深情。(播放第三段錄影)這段錄影資料再一次填補了描寫的空白——場面的描寫。我們來看看孩子們在這樣動人場面的感染下的表現。(播放錄影:齊讀最後三個自然段)我們都知道,朗讀課文時,齊讀容易限制學生個性的展示,因為要顧及其他同學,所以語氣語速的把握都受到限制,很難讀出感情。可是我們看到,在剛才的齊讀中,學生的感情表達非但沒有受到限制,還更加的淋漓盡致,這說明此時的學生在情感上已經產生了共鳴,他們的誦讀是情感交融後的合鳴,既真摯又感人。教學的重點又一次得到了突破。

  (六)補充資料,突破難點。

  資訊科技手段在這節課上,除了很好的幫助我們突破了教學重點之外,在解決教學難點上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中朝人民為什麼能建立起這樣深厚的情誼?課文中更多地講述了朝鮮人民對志願軍戰士的深情厚意,其實,在朝鮮人民為志願軍戰士無私奉獻的時候,志願軍戰士也為朝鮮人民奉獻著自己的青春、熱血和生命。這一點作者並沒有過多的著筆,那麼學生在理解這深情厚意產生的原因時就難免會困惑及片面。要想解決這一難點,單憑教師傳統的教學方法——透過課文裡的語言文字來體會,很難使學生深刻的理解。因此我提前為學生準備了一份戰後的統計資料,為了使這份統計的資料生動並有說服力,我再一次選用了影片的方式。讓我們也來一起看看這份觸目驚心的數字吧。(播放第二段錄影)我相信這一串英雄的數字,這一串英雄的名字,也一定觸動了大家,那麼我們的孩子們的表現是什麼樣的呢?請大家看看當時課上的情景(播放課堂錄影錄影)我想不用我再說明什麼,孩子們的朗讀證明了一切,資訊科技手段不但使教師突破了難點問題,而且使學生再一次突破了教學重點,使我們的課堂達到了高潮。

  七、教學反思

  在進行本次資訊科技與語文學科的整合時間研究之前,我校已經在不斷地進行著這方面的嘗試,我們在這一課題的引領下,確立了我們學校的子課題:“資訊科技與語文閱讀教學整合的模式研究”。在課題研究中,我們也進行了幾次整合課的實踐。我一直有一個觀點,那就是並不是所有的課文閱讀課都適合與資訊科技進行整合。要進行資訊科技與語文學科整合的研究,在確定實驗內容時,要選擇適合整合的,才能使我們的實踐研究有成效。那麼,什麼樣的才適合進行整合呢?透過與同事們的研究討論,我自己在心裡有了一個自認為合理的標準——寫景以及說明性的更加適合整合。可是在進行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我又認識到,如果只把資訊科技手段在這樣一個狹窄的範圍內應用,那麼資訊科技手段的眾多優勢在語文學科中豈不是無用武之地?我認為,擁有眾多優勢的資訊科技手段應該在語文學科中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因此,在本次教學研究中,我選擇了一篇以抒情為主的來進行嘗試。

  教學實踐表明,我的設想是正確的。

  在本節課上,我充分利用網際網路上的資源,以及資訊科技手段的優勢和它的多媒體化的特點增大了課堂的容量,為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的思想感情提供了足夠的背景資料。這些背景資料的展示,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了朝鮮人民之所以為志願軍戰士不惜犧牲生命的原因這一教學難點,為他們體會中朝兩國人民之間的深情厚誼提供了有利的情感線索。此外,離別時刻的畫面,深沉壓抑的音樂背景等媒體的運用,很好地為學生們創設了離別的模擬情境,對於烘托離別時依依不捨的氛圍起到了良好的作用。達到普通教學手段所不能實現的教學效果。

  這次教學嘗試,改變了我保守的教學觀念,那就是資訊科技在語文學科中有著廣闊的空間。我們的小學語文學科,與資訊科技的整合研究還處在初始的階段,每一次成功的嘗試,都給我們注入了極大的研究活力,在這條探索的道路上,我們會不斷的實踐,不斷的完善,力求找到一條完美的途徑。

  教學是一門有缺陷的藝術,沒有哪一節課能稱得上是完美的教學。同樣,我的這節課還存在著值得探討的地方,在以後的教學中,還有待於我們繼續研究,力求使資訊科技與語文學科的整合更有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