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推薦】七年級生物說課稿3篇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

【推薦】七年級生物說課稿3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於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生物說課稿3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 篇1

  一、 說教材:

  1.教材分析: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是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三節內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論述了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這是一個最基本的生物學觀點,也是理解“人與生物圈應該和諧發展”的理論基礎。所以該節在本書中乃至在本學科中都佔有重要的地位。

  本節知識點清晰,一是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另一就是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呈現的方式也直觀,前者就四幅圖片,後者是一個探究活動,非常符合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內容看似簡單,但要能讓學生尤其是初一學生建構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觀手段,認真組織活動,幫助學生初步建立這個基本的生物學觀點。

  2.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的新理念,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認同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2)、能夠選取多方面的事例來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能力目標:

  (1)、透過分析文字和圖片資料來提高學生說明問題的能力。

  (2)、嘗試收集、處理資料的方法。

  (3)、學習透過測量進行科學探究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瞭解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滲透環保意識。

  (2)、樹立“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生態學觀點。形成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3.教學重點:

  (1)、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2)、鼓勵學生多從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3)“植物對空氣溼度的影響”探究是重點,新教材倡導探究性學習,應該利用好每一次活動,來培養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4.教學難點: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辯證觀點。

  二、說教法:

  1、本節課貫穿觀察和討論,主要運用啟發式談話法,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習熱情,並遵循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圖片和動畫,讓學生透過觀察、思考、分析綜合等一系列思維活動,逐漸認識到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2、本節“植物對空氣溼度的影響”的探究活動並不難,運用前一節的探究活動方法完全能夠完成,所以這個活動我安排在課前,課上主要是組織各小組交流中,讓能力的培養貫穿在活動的參與中。

  三、說學法

  透過觀察、討論、分析去發現知識,逐漸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透過課前的探究活動和課上的交流,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感悟科學探究的方法,體會同學間合作的魅力,嚐到探究性學習的樂趣。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四、說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匯入新課:

  啟發學生例舉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環境中哪些因素的影響,匯入新課,這樣匯入有兩個好處,1、既考查了前一節課的知識的掌握情況,又體現了兩課內容的緊密聯絡;2、創設了情景,激發了興趣,讓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對環境有沒有影響呢,行雲流水般引入新課。

  (二)新知學習:

  1、“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重點又是難點,這樣安排:

  第一步:讓學生觀察教材的四幅圖片,引導從“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間的聯絡展開小組討論,。然後讓學生選擇談談自己的看法。創設了一個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在這種氛圍中學生的思維是發散性的,充滿靈性。總之,這些生物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是與它們生活環境相適應的。

  第二步:啟發學生還能找到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例子嗎?如:仙人掌的葉變成刺,蛇、青蛙的冬眠等例子,鼓勵學生提取平時積累的知識,給他們表現的機會,激起競爭意識。

  第三步:媒體播放影像資料,有南極的企鵝和駝鳥的畫面,夏天的雷鳥和冬天的雷鳥。並提問:同學們從上面的資料中你們發現了什麼?誰能解釋這些現象呢?學生可以進行小組討論。用自己的知識儲備說出企鵝和駝鳥雖然同屬於鳥類但由於各自生活的環境不同,導致了結構上的差異。生活在冬天的雷鳥,在白雪皚皚的冬天,體表的羽毛是純白色的,一到夏天就換上棕褐色的羽毛,與夏季苔原的斑駁色彩相接近,從而保護自己。讓同學們認識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具有普遍性的,這種適應是生物透過漫長的年代,不斷適應環境,自身不斷進化、生存下來而形成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幫助學生理解生物對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2、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生物在適應環境的同時,也對環境有一定的影響。這部分的知識是這樣處理的:

  第一步:讓學生親身驗證“生物也可以影響環境”這一結論:

  課前親自探究“植物對空氣溼度的影響”,這個探究中的6道思考題,是從探究過程的不同環節引導學生思考,制定並實施探究方案的。第1題引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第2題引導作出假設,第3、4題引導學生思考測量中的科學性問題,第5題引導學生用多種方法對資料進行處理,第6題訓練良好的資料記錄習慣。透過這個探究活動,學生對科學探究的大致過程將會有初步的認識。課上交流時注意:對於初中學生來說,過程是比結果更重要,但在這兒,由於結果涉及到對資料的收集和處理,這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方法,應以激勵和引導。學生從“做中學”中親身驗證了植物對空氣的溼度有影響,有利於認識生物是可以影響環境的。

  第二步:再讓學生思考兩個問題:

  a、地下耕耘者是哪種動物,它對自然界有什麼益處?

  b、為什麼我國開發西部強調要退耕還林和還草?從生物對環境產生的作用這個角度來認識生物的存在確實影響著環境。

  第三步:讓學生嘗試舉例描述“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並及時反饋學生對這方面知識的理解。透過問題讓學生認識到生物的生活確實影響著環境。

  3、技能訓練:

  這是新教材的一個別有用心之處,教師可出示貓和兔子頭部掛圖,請同學們觀察,並說出觀察的結果,旨在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綜合等能力,我們要充分利用教材的這一優勢。引導學生觀察並思考,“看誰提出的問題最有價值?”在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中培養思維能力。

  最後師生共同總結本課收穫,這點很重要,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及時幫助他們構建概念,點睛突出“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的生物學觀點。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生活在生物圈,對環境的破壞必將回報給人類,所以人和自然和諧相處是多麼重要!

  (三)鞏固練習:

  1. 仙人掌的葉呈刺形,這是對什麼環境的適應( )

  A 大風 B 相對缺水 C 寒冷 D 以上都對

  2. 下列對生物與環境的關係理解正確的是( )

  A 所有的生物都能永遠適應環境 B 生物能夠決定環境的變化

  C 環境永遠有利於生物的生存 D 環境與生物相互影響、相互依賴

  3. 下列成語中,說明生物能影響環境的是( )

  A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B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C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D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四)佈置作業:課後練習及目標檢測題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 篇2

  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是目前人類關注的熱點,大家都知道:全球變暖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因此關注環境,造福於人類自身,是我們的美好願望。這節課就是讓學生認識環境對生物的影響,從而樹立環保觀念。

  本節課的最大特點是讓學生進行探究實驗。使學生明確學會探究實驗是生物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在教學中不僅讓學生親身體驗探究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理解對照實驗的作用、條件。從而讓學生能夠聯絡生活,學會探究的方法,培養生物科研能力。教師應透過靈活設計,使這節課充分體現了我國教育改革的思想,圓滿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

  基於這節課的設計目的,本節課的重點是(1)理解影響生物生活的生態因素。(2)探究溫度對黴菌生活的影響。雖然這是初中生物的第一個實驗,但它要求學生能夠理解對照實驗的作用,總結實驗的條件,並嘗試設計實驗。所以實驗既是重點又是難點。經深入研究教材後,我把本節課的知識目標點列為三個:(1)舉例說明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2)探究溫度對黴菌生活的影響;(3)舉例說明生物之間的相互影響。情感目標培養合作探究精神和科學求實的態度。在能力上

  鍛鍊動手操作能力;發展語言表達能力和創新能力。

  研究教材後我又分析了學情:初學生物,學生在學習方法和要求上需要及時指導。他們好奇心強,形象思維活躍,樂於動手和表現自我。

  因此本節課實施以實驗探究法、直觀教學法為主,運用啟發式教學、討論、多媒體教學為輔助的多種教學方法。在學法指導上 :1、使學生初步掌握自學的方式;2、讓學生初步學會探究生物科學的一般學法。教學過程為五步:課前準備、匯入新課、

  學習新課、學生小結、反饋練習;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如下:

  為了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我做了充分的課前準備是:讓學生 (一)預習本節課內容並查閱資料;(二)根據書上內容分組做實驗;我(一)課下做兩個實驗,引導學生認識對照實驗的條件;(二)製作多媒體課件,使授課直觀、形象。

  在匯入新課這個環節,我首先打出四副圖片,在輕鬆的氣氛中引導複習:請同學們看螢幕,這四種生物分別是……?學生說:“羊、毛毛蟲、螳螂、蛙。”我指著螳螂和蛙說:“這兩種生物和我們這兒的就不一樣,可以看出生物是多種多樣的,生物的多樣性包括哪些內容?生物的特徵是什麼?學生回答後,我請學生再看圖片,問:這些生物生活的環境一樣嗎?對!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中。這節課我們就學習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本節課的第一個知識點是:理解概念;認識“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課文一開始就給出“生態因素、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這些生物術語,學生不易理解,我從直觀圖片入手,透過引導學生分析,讓學生自己總結出抽象概念。這部分內容我是這樣講的:請大家看這個圖片,這是個什麼生態系統?學生剛複習過生態系統的多樣性,立刻答出:草原生態系統。“咱們來找找其中的影響羊的生活的因素有哪些?學生紛紛回答:“有陽光、空氣、土壤、溼度、狼、羊、草、水分、溫度等。”這些因素哪些具有生物的特徵?哪些沒有?學生把它們分列出來。我總結:這些因素沒有生物的特徵,叫非生物特徵,這些因素具有生物的特徵,叫生物因素,它們都屬於生態因素。然後請學生們在書上找出生態因素的概念,並讀讀。(定義)板書列出,加深記憶。對於“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的學習,因為書上列舉的例子比較常見,讓學生閱讀書上16頁第一段,自學透過。為了加深理解程度,我又讓學生自己說說對“非生物因素影響生物”的認識,學生根據以上學習說出:“沒有空氣、水等非生物因素,羊不能生存,大部分生物也是如此。生物的生活依賴於非生物因素。”這樣使知識貼近生活,得到“消化”和遷移。同時讓學生形成這種觀點,為下一節的“生物要適應環境”的學習做好鋪墊。

  本節課的第二個知識點是探究實驗。在以往的教學中,有許多學生對對照實驗的作用、什麼是變數和對照實驗的條件都很迷惑。我想透過三個實驗、兩個對比,促進學生理解。這三個實驗中一個是讓學生按書上的實驗步驟分小組提前三天做的,這個實驗容易操作。另兩個是我提前做的。兩個對比是(1)把變數不同的兩個對照實驗作對比,讓學生認識對照實驗的條件;(2)把以上兩個對照實驗和有兩個變數的實驗作對比,讓學生認識變數和對照實驗的作用。這部分是這樣講的:“剛才我們學習了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現在我們用實驗來證明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實驗是探究溫度對黴菌生活的影響。請把你們小組的實驗展示出來,我來看看”。首先表揚各小組都積極做了。然後對學生做的實驗做了簡單的評價。再選擇實驗現象很明顯的小組,請他們的代表說說實驗分工、過程和結論。一個小組代表介紹:“把鬆軟的饃片分兩組,使它們溫度不同,其它因素一樣,三天後,30℃的饃片長滿了黴菌。我們得出結論:30℃的條件適合黴菌的生長”。我置疑:你們做的實驗是溫度對黴菌生活的影響,那麼溼度對黴菌的生活有影響嗎?這正是我的探究實驗。我來介紹介紹:鬆軟的饃片分兩組,使它們溼度不同,一組饃片在塑膠袋中,一組饃片露在外面,溫度都在30℃,其它因素也一樣,三天後溼度大的饃片長滿了黴菌。得出什麼結論呢?學生回答:溼度大的條件適合黴菌的生長。我引導提問:你們的實驗和我的實驗有什麼相同點呢?”學生討論後說:“都只有一個不同的因素,其它因素相同,現象明顯”。我又提出新的問題:“如果讓兩組饃片的溫度和溼度都不同,饃片會有什麼現象呢?”請大家看我三天前做的另一組實驗;把相同的饃片分成兩個實驗組,使它們分別在30℃乾燥條件和0℃潮溼條件中放三天,發現這兩組饃片都沒有長出很多黴菌。這個實驗中一組饃片有30度的條件,一組有潮溼的條件,卻沒有出現前面實驗的現象,這是怎麼回事?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後讓學生對比討論,我引導分析,學生你一言我一語的,最後總結歸納出:適宜的溫度和溼度都適合黴菌的生長,但要研究溫度和溼度對黴菌生活的影響時,必須象前兩個實驗一樣,分開來研究。要麼只研究溫度對黴菌生活的影響,要麼只研究溼度對黴菌生活的影響。如果在實驗中設定兩個不同的因素,將得不到科學結論。在研究溫度對黴菌生活的影響時,應設定兩個實驗組,讓其它因素一樣,溫度不同,觀察哪種溫度更適合黴菌的生長。就會得出“30℃適合黴菌生長”的科學結論。我立即強調:這樣的實驗就是對照實驗,其中的溫度是變數,0℃是30℃的對照條件。透過三個實驗的分析對比,學生理解了對照實驗。並總結出對照實驗的條件。

  因為第二章第二節中的實驗要求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本節就應讓學生嘗試設計實驗方案。因此我提出要求:反思你們做過的實驗,總結一下一個實驗方案應包括哪些內容?學生預習過本節內容,又經自己做實驗,很快回答出設計實驗方案的內容。為了繼續鍛鍊學生能力,預計課堂時間緊張,因此我佈置課下練習: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課下設計一個實驗方案“探究溼度對黴菌生活的影響”,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方法進行探究,並記錄下來,下節課說說。這樣透過學生做一個難度不大的實驗,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由老師引導對比分析,總結出對照實驗的條件;再讓學生嘗試設計實驗方案。本節的重點和難點得以突破。

  本節的第三個知識點是生物因素。為了讓學生對書上的“種內互助、種間互惠互利”等術語有直觀印象,理解記憶,先讓學生看四段錄影,要求學生討論其中的生物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在播放蝗蟲啃食莊稼的錄影時,提醒學生要注意後果是什麼。四段錄影讓學生看到了生物之間的相互影響,並及時回答了問題:錄影中有螞蟻的互助關係和大象、棕熊的爭鬥關係,還有蝗蟲和植物、獅子和角馬的捕食關係;大批蝗蟲過後,綠色植物所剩無幾,莊稼顆粒無收,直接了破壞環境。蝗蟲的錄影為下一節的“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的學習埋好伏筆。第二步:讓學生觀察書上16頁的四個彩圖,說說其中的生物關係分別是什麼?學生爭先恐後的說:“有海葵和蟹的互惠互利關係等。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學書上內容,總結生物之間的關係有哪些?學生總結出(板書內容)。透過活生生動態的錄影和形象的圖片,書上的概念不用老師解釋學生就理解了。本節全部內容講完後,我讓學生自己小結。這是一組學生的小結:全面、直觀而形象。說明他們經過做實驗、對比分析、看錄影,自學印證,把直觀感性的知識提煉成抽象概念,充分理解了本節內容。透過教師和學生互動,至此已圓滿地完成了本節的教學任務。佈置作業:以小組為單位設計“溼度對黴菌生活的影響”實驗方案;預習下節課內容:1、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影響和改變作用;2、課下分組做書上17頁的實驗,要求認真記錄資料。

  為了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我設計了反饋練習題。這是本節課的板書設計,總結本節課的知識點,詳細清晰,便於記憶。

  本節課的時間安排是:複習舊知用4分鐘;第一個知識點約用8分鐘;第二個知識點約用16分鐘;第三個知識點約用8分鐘,小結5分鐘;反饋練習4分。

  本節

  課的教學特點是氣氛活躍,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運用認識規律,讓學生的多種感官並用,使知識由直觀到抽象,深入淺出。

  上完課後,我反思本節課的得失:這節課根據以往學生的掌握情況,沒有侷限於書上的一個實驗,透過大家做的三個實驗的對比,使學生的認識步步深入,解決了以往學生對對照實驗的迷惑。從反饋資訊中瞭解到效果較好。在指導學生學習方法上,使學生懂得學習理論是求知的途徑,透過探究也能獲得知識。最後我鼓勵學生:只要你執著探究,也許將來你會有意外發現,解決人類的重大問題,永載史冊!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 篇3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七年級生物學下冊第四章第三節一一《輸送血液的泵一一心臟》。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教學程式等方面,說說本 課的教學設想。

  一、教材分析

  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人體體內物質的運輸是依靠人體迴圈系統來完成的。人體迴圈系統包括血液迴圈系統和淋巴迴圈系統兩部分。血液迴圈系統由心臟,血管和血液三部分組成。其中心臟是推動血液在體內迴圈流動的動力結構,所以本節的重點是心臟的結構和功能。這節內容的學習為學習血液迴圈奠定了知識基礎。

  因此,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知識目標:包括1、瞭解人體心臟的位置。2、理解人體心臟的活動規律。3、掌握人體心臟的結構特點,以及與其相連的血管。

  (二)能力目標:包括(1)識圖能力的培養,透過觀察,識別人體心臟的外形圖,解剖圖和圖示的方位,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2)觀察能力的培養,透過指導學生觀察新鮮的豬心臟,觀看課件的有關內容,使學生掌握觀察心臟結構的方法和步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3)思維能力的培養,透過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分析總結心臟瓣膜與心臟內血液流動的關係,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思想教育:透過有關內容的學習,說明體育鍛煉對心臟的有利影響,引導學生加強體育鍛煉,提高心臟潛力,增強體質。

  (四)教學重點分析:人體心臟結構和與其相連的血管關係複雜,它們共同構成血液流動的管道,心臟是促使血液在這個管道中流動的重要動力器官,掌握這部分知識為下一節血液迴圈奠定了基礎。因此,心臟的結構及其相連的血管是本節課的重點。

  (五)教學難點分析:血液在心臟內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動,即從心房流向心室,從心室流向動脈,而不能倒流,這是由於心臟內具有瓣膜,心臟瓣膜只能朝一個方向開啟,從而控制血液在心臟內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動。而且,心臟瓣膜的位 置及其開啟,關閉與心臟內血流方向的關係是比較抽象和複雜, 是學生較難理解和掌握的。因此,為本節課的難點。那麼如何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呢?

  二、下面我來說說教法

  1、自學導思法。透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有利於學 生主動學習,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 主體作用。同時還培養了學生之間的團結協作精神。

  2、直觀教學法。透過觀察新鮮的豬心臟,媒體動畫演示, 把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逐步將學生從感性的認識引導 到理性認識,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

  三、說說學法

  1、指導觀察新鮮的豬心臟,圖片和媒體動畫的方法,培養觀察能力。

  2、隨著老師的設問,學生自學教材,主動思考,小組討論, 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指導學生髮現並掌握知識內在的聯絡,總結出生物學的"統一"原理,並學會運用這種原理指導學習。

  下面透過教學程式來談談教法、學法的具體運用。

  四、教學程式

  首先,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課件展示,學生觀察課件內容,老師舉例說明汽車開動要用發動機,抽水要用水泵,人體內血液流動也需要動力,這就是心臟。設問:那麼心臟有什麼樣的結構和功能使它能起到動力作用呢?以此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從而引入新課。

  其次,新知識傳授(約35分鐘)

  1、學生活動:要求學生把右手放到左胸,感受自己的心臟搏動,初步瞭解心臟的位置。再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胸腔透檢視,心臟的位置。展示人體心臟外形圖,觀察心臟的形態,識別人體心臟的各個方位。

  2、識別心臟的各個方位後,透過觀察豬心臟的掛圖結合課件,講授心臟的結構。首先指導學生觀察,比較心房壁和心室壁的厚薄。再引導學生回憶所學的人體四種基本組織,同時設問:從心臟壁的厚薄來看,心房與心室有什麼不同?左心室與右心室又有什麼不同?讓學生講出心臟的組成及心臟壁的厚薄。然後結合人體心臟解剖的課件,分部觀察人體心臟的四個腔,使學生明確左心房與左心室相通,右心房與右心室相通,左右兩邊不相通。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繼續觀察新鮮的豬心臟,找出與心臟相連的幾條大血管。同時教師邊講邊畫出心臟結構簡易黑板圖,肯定左心房連通肺靜脈,左心室連通主動脈,右心房連通上、下腔靜脈,右心室連通肺動脈。最後用課件展示心臟解剖圖,要求學生寫出心臟四腔及連通的大血管,加以 鞏固。這樣,由分解到綜合最後形成整體概念,重點突出,使學生掌握人體心臟的結構。

  3、在學生掌握心臟的結構及其相連血管知識的基礎上,講授心臟瓣膜的位置及其開啟關閉與心臟內血流方向的關係,這部分內容是本節課的難點,為突破難點,我準備利用多媒體手段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首先指導學生閱讀課文68頁,透過指導閱讀,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然後,課件展示人體心臟瓣膜縱剖放大圖,指導學生觀察人體心臟瓣膜的位置與開關方向;緊接著課件展示人體心臟瓣膜橫剖面放大圖引導學生觀察心臟瓣膜的分佈及組成。設問:心房與心室之間,心室與動脈之間有什麼特殊的結構?透過觀察與提問使學生明白心臟中有房室瓣和動脈瓣,房室瓣位於心房與心室之間,只能朝向心室開,動脈瓣位於心室與動脈之間,只能朝向動脈開。在此基礎上,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心臟瓣膜控制血流方向的作用,課件展示血液在心臟內流動的動畫圖,顯示血液在心臟內流動的方向與心臟瓣膜開閉的關係,同時設問:"同學們,從圖中我們看到血液在心臟中是如何流動的?心臟瓣膜在血液流動中起什麼作用?"讓學生邊觀察邊思考,從而歸納出瓣膜的開閉與血液流動的關係:即心臟瓣膜能控制血液按一定的方向流動,也就是隻能從心房流向心室,從心室流向動脈,而不 能倒流。這樣,透過多層次,多方向的反覆觀察和教學,難點被逐一突破。

  4、透過以上的學習,教師接著可提問:"人體心臟的功能是什麼?"從而歸納出人體心臟的功能是推動血液在血管中迴圈流動。然後又問:"體育鍛煉和適宜體力勞動對心臟有何好處?"對學生進行衛生保健的教育。

  最後是課堂小結:課件展示心臟解剖放大圖,結合板書設計,請學生自己歸納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板書是對教學內容的總結概括,我的板書設計見附表,這種板書設計突出重點,突出了知識點之間的聯絡,簡潔明快,體現了板書設計的程式性、概括性、指導性與藝術性。

  附板書設計:第三節輸送血液的泵一一心臟

  1、心臟的結構和功能

  左心房一一連通肺靜脈

  左心室一一連通主動脈

  右心房一一連通上下腔靜脈

  右心室一一連通肺動脈

  2、防止血液倒流的結構

  房室瓣一位於心房與心室之間

  動脈瓣一位於心室與動脈之間

  五、教學思想

  下面我簡要地說明一下,這樣進行教學設計的優點,以及理論依據。

  1、注重生物教學的直觀性原則。

  充分利用模型、實物、特別是現代多媒體教學等直觀手段,動與靜相結合,宏觀與微觀相結合,形象生動,突出重點,易化難點。

  2、注重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原則:

  教學設計中有大量的學生活動,充分給予學生表現的空間,活動的空間,思維的空間,透過啟發式教學,逐步引導觀察和思維,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