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關於說課稿4篇

說課稿

關於說課稿4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4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古井》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八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精讀課文,本單元是繼上一單元的訓練重點:讀文章,想畫面,即讀文章時邊讀邊想象,在頭腦中開成畫面,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提高想象力,獲得更真切的感受,根據大綱的要求,在理解詞句的基礎上,懂得古井不僅為鄉親們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們的品格,使學生受到無私奉獻的教育,繼續運用“讀文章,想畫面”的方法,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學會本課生字。感情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針對以上要求,我認為教材的重點是二、三自然段,這兩自然段分別是寫鄉親們到古井邊挑水的情景,和鄉親們幫助村裡一對挑不動水的老人挑水,卻不要報酬,這些內容突出了古井在鄉親們生活中發揮了很大作用,及鄉親們幫一對老人挑水而不計報酬的品質,是理解課文的關鍵,也是教學的重點,課文對鄉親們是怎樣幫助村裡的一對老人挑水有比較概括的說明,具體內容需要充分發揮學生自己的想象力,突出訓練重點,“古井像下位溫情的母親,用她甜美的乳汁哺育著她的兒女。”等有關句子的意思的理解是理解課文的難點。

  二、說教法、學法

  根據教材的特點和本班學生的特點,我準備用“變序教學法”和“直觀演示法”來教學。

  採用“變序教學法”突破難點,直奔中心。這篇課文的難點就是把古井的品格和人們的品格聯絡起來。首先抓住“古井像一位溫情的母親,用她甜美的乳汁哺育著她的兒女”比較、分析,歸納出“母親”與“古井”的相同特點--無私奉獻。再找到讚揚古井的無私奉獻的精神的句子,引導學生理解重點內容。

  採用“直觀演示法”,注意利用媒體教學的使用,讓學生動手畫出人們挑水的情景的畫面、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輕鬆地完成了本課的學習任務。

  三、說教學程式

  遵循認識事物和學習語文的規律,這篇課文教學應安排三個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自學字詞,找出難理解的詞語。第二課時,分析理解課文,第三課時,品讀全文,受到教育,並背誦課文,其中第二課時是突破重難點的關鍵課時,本人著重談談這一課時的教學設想。

  1、生自由讀第一自然段,抓住關鍵句討論理解。

  ⑴關鍵句:“古井像一位溫情的母親,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著她的兒女。”

  ⑵理解這個句子:①“甜美的乳汁”指什麼?②“哺育”是什麼意思?③為什麼說古井像一位溫情的母親?

  ⑶討論後回答。分頁標題#e#

  2、生讀最後一個自然段,思考:這樣的古井,課文是怎樣讚揚它的?

  ⑴抓中心句:多好的古井啊,它不僅為鄉們提供著生命的泉水,還陶冶著鄉親們的品格。

  ⑵理解這個句子:①這個句子分幾層意思?②每層意思寫什麼?③“陶冶”在句子中你是怎麼理解的?

  ⑶討論後回答。

  3、自由讀2-5自然段,思考:古井是怎樣為鄉親們提供生命的泉水?是怎樣陶冶鄉親們的品格?

  ⑴簡單畫出鄉親們是怎樣到古井取水的情景,並說說古井對鄉們的作用。

  ⑵鄉親們是怎樣幫一對老人挑水而不計報酬的?

  ⑶從鄉親們的話體現了什麼民風,說明了什麼?

  ⑷古井教育我們如何做人?

  4、總結

  課文具體寫了鄉親們如何取水,又寫了鄉親們如何幫助老人挑水而不計報酬的事,古井以清涼甘美的泉水養育了人們,使他們得以生存,以她博大的胸懷,默默奉獻的精神影響著人們,使人們懂得應該怎樣做人。

說課稿 篇2

  【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15個生字,正確讀寫下列詞語:湍急、高山峻嶺、增援、妄想、詭計、擊潰、心驚膽寒、紅褐色、震耳欲聾、瘋狂、政委、千鈞一髮、號召、奮不顧身、浩浩蕩蕩、狼狽、奔赴。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讀懂理解課文內容,從中受到革命英雄主義的教育,瞭解課文敘述順序。

  【教學重點難點】

  課文題目是《飛奪瀘定橋》,作者為什麼以主要篇幅描寫時間緊迫、路途艱險和瀘定橋令人膽寒這兩方面的內容。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準備】生字詞黑板、課件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匯入 新課:

  1、讀了課題,你知道了什麼?(重點理解“飛”、“奪”)

  2、現在,你還想知道什麼?

  二、組織自讀:

  1、學生小組學習:

  (1)學習生字詞;

  (2)思考剛才提出的問題;

  (3)對課文再質疑,由記錄員負責記錄。

  2、交流自讀情況:

  (1)教師出示生字詞,檢查學生對字音、字形、字義的掌握情況。

  (2)剛才提出的'問題,哪些已經讀懂了?

  (3)在讀書的過程中,你還發現了哪些新的問題?

  3、課文重點寫的是什麼?

  課文重點寫了“飛”、“奪”:

  §2——5:飛

  §6——8:奪

  學生根據重點分清課文的條理:

  §1:起因

  §2——8:經過

  §9:結果

  三、學習起因:

  1、為什麼要“飛奪瀘定橋”?學生找出課文中說明“天險”的詞句。

  2、朗讀體會。

  四、引導學生理解奪橋的艱難:

  1、佈置自讀:找出描寫瀘定橋的句子,然後說說讀懂了什麼?有什麼感受?

  2、組織交流,重點體會奪橋的艱難:

  (1)分小組閱讀,找出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奪橋的困難?

  (2)交流:橋險、水急、敵狂

  (3)朗讀體會。

  3、作者是怎樣介紹瀘定橋的?有沒有順序?

  先寫橋面——下——岸(近——遠)

  五、佈置作業 :

  1、抄寫詞語。

  2、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複習匯入 :

  1、瀘定橋是一座橫跨在大渡河上的鐵索橋,誰能介紹大渡河的有關情況?(多媒體顯示湍急的水流撞擊兩岸高山峻嶺圖象,播放陣陣水流聲。)

  2、紅軍為了北上抗日,必須奪取被敵人佔領的大渡河的唯一通道——瀘定橋(畫面切入瀘定橋),可是敵人妄想阻擋我軍北上抗日,他們想出了什麼詭計?我軍如何粉碎這一陰謀?

  3、命令只要求“奪下瀘定橋”,那課題為何要說“飛奪瀘定橋”?(緊扣題眼飛和奪,顯示:搶時間攻天險)

  二、指導學生理解“飛”:

  1、輕讀三至五自然段,要求:圍繞“搶時間”嘗試提問。

  2、顯示: a、為何要與敵人搶時間?

  b、戰士們是怎樣克服重重困難把敵人拋在後面,在搶時間一戰中取得勝利的?

  3、提問:戰士們碰到什麼困難?怎樣克服?這兩部分內容可以用“雖然/但是”這組關聯詞語串聯起來。戰士們的精神可歌可泣,誰來讚一讚他們?

  4、顯示:雖然,但是。他們啊!

  5、小結:戰士們個個英勇,個個機智,他們與敵人鬥智鬥勇,靠著英勇與機智,在與敵人的援兵搶時間這一關鍵的一戰中取得了勝利。(顯示:英勇機智)

  6、指導朗讀:要求:讀出戰士們克服困難的決心,語氣堅定。

  三、指導學生理解“奪”:

  1、雖然兩個旅的援兵被我軍拋在後面,沒能趕來支援防守瀘定橋的兩個團,但這兩個團的敵人仍然瘋狂地向紅軍喊叫:“來吧,看你們飛過來吧!”他們憑的是什麼?

  2、指讀第六節,思考。

  3、用“因為/所以”這組關聯詞明白敵人瘋狂的原因。(一:天險;二:人險)

  4、顯示瀘定橋,出現有木板和木板被抽掉的對比畫面,播放震耳欲聾的濤聲,體會敵人的險惡用心。

  5、面對敵人的瘋狂,我軍馬上發起總攻,他們是怎樣進行這場惡戰,攻下天險的?

  6、輕讀七至八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寫戰士們奮不顧身的句子多讀幾遍。

  7、顯示:二連擔任突擊隊,22位英雄( )短槍,( )馬刀,( )手榴彈,( )敵人( )的槍彈,( )向對岸衝去。

  (1)指名填寫(同步顯示答案),學生動手完成課後填空。

  (2)指導朗讀,重讀突出英雄大無畏的豪邁氣概。

  (3)分組讀(四組比一比,看哪組讀得最有氣勢)

  (4)戰士們面對困難毫不畏懼,勇往直前。(顯示:勇往直前)

  8、播放錄影,感受當時的戰鬥場面,注意觀察二連突擊隊員們的表現。(注:本錄象取自電影《飛奪瀘定橋》)

  9、顯示:戰士們有的;有的;有的。

  10、練筆:發揮想像,渲染激烈的戰鬥場面。

  11、學生交流。

  12、他們的英勇行為真令人欽佩,讓我們來贊一下二連。顯示:他們!

  13、說話訓練:說出戰士的英勇氣概,你的讚美之情。

  14、突擊隊員們不怕犧牲,勇往直前,終於衝到了對岸,可是戰鬥卻並沒有結束,戰士們又碰到了什麼困難?是怎麼克服的?戰鬥結果怎樣?

  15、引讀第八自然段。(由點及面)

  16、結合所看過的戰鬥畫面,想象戰士們衝進城去後的激烈搏鬥場面。口頭練說。

  四、學習結果

  1、奪下瀘定橋,使紅軍主力安全渡過天險大渡河,北上抗日。播放大軍北上畫面。(錄象取自電影《飛奪瀘定橋》)

  2、輕鬆、愉快的語氣齊讀。

  五、複述課文

  誰能嘗試按事情發展順序把這個感人的故事講給大家聽。

  六、作業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蒐集抗日故事,班內召開故事會。

說課稿 篇3

  一. 說教材

  (一)說教材內容

  在孩子們的眼中,美麗的圖畫總是充滿著生命力,繪畫出來的一切事物都可能是孩子們想的源泉,為了讓孩子們插上想象的翅膀,本次活動我讓孩子在他們的思想空間中遨遊。我根據我班幼兒年齡特點,本身幼兒對事物也充滿了一定的探究和表現慾望,就設計了本此活動,我把活動定位在美術領域中,給孩子提供寬鬆、和諧的氛圍,還可以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動手操作能力與想象力的發展,使孩子“學中有玩、玩中有學”愉快地投入到整個活動中去。 讓孩子喜歡美術,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感受與體驗。

  (二)幼兒情況分析

  。《綱要》中指出:‘幼兒是教育活動的積極參與者而非被動接受者,活動內容必須與幼兒興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中班的孩子對小動物很敏感,也很樂意於小動物交朋友,他們有著一定的表現慾望,他們能很快接受新的事物。所以本次活動我所選的內容是貼近幼兒的生活的,又有助於拓展幼兒的經驗。

  (三)說活動目標

  根據幼兒的興趣和教學的內容,結合幼兒的實際年齡特徵、操作能力,我制定了適合幼兒最近發展區發展的三個目標

  1. 積極地參與活動,探索新的繪畫方法,並體驗成功的快樂

  2. 學習畫圓的方法來表現蝌蚪特徵,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提高幼兒的繪畫知識技能

  3.學習棉籤畫,,並感受用多種工具結合作畫的樂趣

  (四)重點和難點

  中班的孩子操作能力、想象能力、模仿能力都比較強。透過自己的動手操作從中獲得情感體驗。因此讓幼兒動手畫貼小蝌蚪既是本次活動的重點也是難點。

  (五)活動準備

  為了順利完成以上教學目標,我做了相應的準備:

  (1) 棉籤 墨水 立體膠 剪刀 紙

  (2) 小蝌蚪的實物圖

  (3) 音樂

  二. 說教法

  新《綱要》中指出:“教師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因此,活動除了教師以飽滿的情緒感染孩子,以啟發式的提問引導孩子,還採取適宜的方法組織教學。

  (1)直觀法:透過有關蝌蚪的圖片,使教學內容更加形象,引起幼兒的興趣和注意力,便於幼兒理解和記憶

  (2)興趣激發法:透過猜謎語來引起幼兒的興趣,來激發了幼兒探索求知的慾望,從而自覺自願、自然而然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3)示範講解法:這是美術活動中最常用的教學手段,能幫助幼兒掌握正確的表現方法。體現了“幼兒才是活動的主體,教師應該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這一理念精神。

  三. 說學法

  操作法:幼兒動手操作小蝌蚪,在與教材的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進行探索和學習也是美術活動中常用的學法,幼兒透過動手操作,才能掌握技能技巧和從中體驗情感教育。操作是本活動的主要環節。布盧姆提出: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和機會,每個幼兒都能達到高水平的學習。因此,在操作中,我想盡量讓幼兒有充足的時間來操作材料,在充足的時間裡積累經驗,鍛鍊動手能力。

  四. 說活動過程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本活動的目標要求,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猜謎語匯入→教師示範(觀察蝌蚪—做蝌蚪)→幼兒練習→活動評價(展示幼兒製作的蝌蚪)。

  具體活動程式如下:

  1.匯入:,透過猜謎語的方式來引起幼兒的興趣。

  2.新授:(1)觀察實物圖小蝌蚪,來發現蝌蚪的特徵(2)示範畫貼小蝌蚪,讓幼兒接受學習棉籤畫

  3.練習:幼兒操作,教師巡迴指導,結合上次的課程“小蝌蚪找媽媽”並用青蛙媽媽的口吻進行指導,鼓勵幼兒大膽地塗畫。指導時注意個別差異

  4.活動評價:老師扮演青蛙媽媽,幼兒之間互相交流,然後把幼兒的作品放到美術區展示,讓幼兒介紹自己的構思,這樣即促進了幼兒之間的交往能力,又鍛鍊了幼兒的表達能力。

說課稿 篇4

各位領導、評委:

  早上好!

  今天我上了一節教材內容為小學體育水平二(三年級)“快樂的呼啦圈”滾圈單元中的第二次課。

  為什麼我選取個教材呢?因為呼啦圈娛樂性強,可以進行拋接、滾動、跳、轉、爬、套等各種練習。學生十分喜愛,往往是想到哪玩到哪。

  今天我把學生組織起來,在學生玩出多種花樣的基礎上,結合傳統體育教材滾鐵環而改編的,一種器材更輕便、運動更安全,以發展學生奔跑能力為主的小遊戲,以學生的心理需要為指向,在玩中學,玩中發展身體素質。

  課中“建房子”“跳房子”遊戲,給學生更多的自主空間,讓學生在輕鬆自主的活動中學會評價、自我管理,培養學生合作、競爭意識!

  那我的教學物件的情況又是怎樣呢?

  我校三年級學生知識面廣,適應能力強,積極性高,自信! 模仿能力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但還存在著依賴性強、缺乏合作精神等傾向!

  因此本著“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和以“學生為本”的宗旨,以及本教材的特徵、學生的認知規律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運動參與目標:學生精神飽滿、積極主動參與學習

  2、技能目標:初步掌握滾圈技巧,發展學生的速度、協調、靈敏等身體素質,提高學生的跳躍能力和上下肢的協調能力。

  3、心理健康目標:增強自信心,促進身體健康、正常的成長。

  4、社會適應目標:培養學生良好的團結合作精神,形成積極進取、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

  我認為這次課的教學重點:起動。

  難點:兩圈的協調滾動。

  為了達到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我採用主題式教學,示範講解相結合,結合對比、比賽、評價等教學方法。而學生透過看、聽、比較、嘗試等自主學習、合作創新。

  根據以上的分析,我是這樣設計這一次課:

  1、本課圍繞呼啦圈這一器材,在教學上最佳化設計,體現一材多教,一物多用的教學思想。課的開始安排了呼啦圈操,目的是利用呼啦圈來加大動作幅度,達到熱身效果。

  2、創造性嘗試練習。首先是給每位學生一個呼啦圈,讓他們自娛自樂各顯神通地玩。平時我們的課中常會出現這種現象:學生往往對手中的器材非常感興趣,而對教師的講解就不太感興趣,甚至根本無瑕顧及就迫不及待地玩開了。這正是小學生好動的心理特點,他們好奇心強,對新鮮事物易產生興趣,但卻不願意在活動中受到太多的約束,總是想馬上能親自體驗一下,而課中的玩圈過程正好滿足了學生的這一心理需求。在教學過程中我把握學生的這一年齡特點,珍惜他們的好奇、好動心,活動中給予學生充分創造性的遐想和創造性的空間,並讓各類學生髮揮自己的特長,大膽地參與體育活動的意識與能力在玩中求樂。

  3、滾圈是在個性玩圈基礎上的延續,活動中教師先示範滾圈方法,然後讓學生和同伴一起去探究怎樣才能把圈滾起來。安排這一內容的用意是:遊戲本身就來源於生活和實踐,讓我們的學生透過啟智,拓寬思路,抓住活動特點讓學生在無意注意中提高奔跑能力!透過比賽激發學生的興趣,接著生分小組體驗、競爭,目的是讓學生樹立競爭意識,增強對遊戲規則的認識。

  4、課的第三部分“建房子”集中展示,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空間,也滿足了三年級學生喜歡錶現展示的心理,讓學生在輕鬆、自主的教學活動中學會評價,自我管理、培養學生從小意識到現代社會所必須的合作,競爭意識與能力。

  5、最後以配樂舞蹈進行放鬆,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得到身心放鬆,調節大腦中樞神經,使緊張的肌體得到調節,從而使課堂的效益進一步提高,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結束美好的一課。

  最後我認為這節課的教學效果:

  1、90%的學生初步掌握滾圈的技巧。

  2、學習情況:學生精神飽滿、興高采烈、自覺主動地參與,玩的盡情玩的盡興!

  3、身體狀態:平均心率120~130次/分,密度:50~60%(±5%)

  場地器材:籃球場1個,錄音機1臺,呼啦圈49個。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