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精品】說課稿模板彙編9篇

說課稿

【精品】說課稿模板彙編9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說課稿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說課稿 篇1

  一、 說教材

  在孩子的眼中,小動物是他們最親近的朋友。本課用三問三答的形式,介紹了六種動物尾巴的特點,同時配了六幅徐徐如生的插圖。課文那朗朗上口、簡明易懂、極富兒童情趣的語言,能激起學生朗讀的慾望,還能引起學生觀察其他動物尾巴特點的興趣。

  二、 說教學目標

  1、 認識12個生字,會寫3個生字。認識1種筆畫撇折,認識兩個偏旁八字頭和鳥字邊。

  2、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讀好問話的語氣。

  3、 瞭解一些動物尾巴的特點。

  三、 說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識字、寫字和朗讀。

  教學難點是讀好穩重的問句。

  四、 說教法

  小動物是小學生最喜歡的,所以學生學起來一定是非常有興趣的,但是如何設計才能提高學習效率是難點。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在教學設計中,我設定各種與學生生活聯絡緊密的教學情景,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樂中學,以此來落實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效率。

  五、 說學法

  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讓學生在遊戲中認詞、識字、說話、讀書、寫字,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六、 說教具準備

  1、 課件:文中動物出場的情境圖,文中生字涉及到的詞語、生字,牛、馬、燕子的圖片,田字格中的“雲”。

  2、 準備好投影裝置。

  3、 文中六種動物及尾巴特點詞語的圖片。

  七、 說教學過程

  1、 情境匯入,認識“猴、松、鼠、公、鴨、比、尾、巴”,認識偏旁八字頭和鳥字邊。

  2、 讀課文,做到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注意指導讀好問句。隨文認識“短、把、扁、最”。

  3、 鞏固識字:多種形式認讀生字。

  4、 再讀課文,理解文意,完成板書貼圖,背誦課文。

  5、 拓展運用:觀察、說說牛、馬、燕子尾巴的特點。

  6、 學寫“雲”字、比較、評價。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本文是冀教版小學一年級下冊(滬教版三年級語文上冊第一單元)的教材。我們和這個世界以各種方式進行著種種接觸與交流。美好的情感交流,是人生中一筆巨大的財富。一枚枚凝聚著深情的郵票、信箋、賀卡都是這筆財富的內容。《信》這篇優美的韻文,將帶領小朋友們一起進入詩歌的學習。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結合我對教材的理解,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1、要求學生認識本課的16個生字,會寫田字格內的6個生字。

  2、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按照課文形式,同學之間交流寫信。

  3、透過學習課文,讓學生熱愛大自然,並且懂得信是人與人之間彼此溝通的橋樑。

  重點:按照教學目標,要求學生正確熟練的朗讀課文,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並且能夠以課文的形式寫信。

  難點:感受大自然的美景,體會作者的情感,能夠正確的以課文的形式寫信交流。

  三、說教法學法

  根據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本文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以讀書為本,採用多種朗讀形式:朗讀、默讀、指名讀、分組讀或引讀等。我尊重學生的實際需要和興趣,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給學生創設語言和思維的實踐與發展空間,結合課文的例子,發揮想象。採用合作教學法,談話法,情景教學法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含義,並結合多媒體教學手段,是學生感受學習的樂趣。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在本節課中我透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要讓學生透過熟讀課文,自己感受課文的含義並且發揮想象自己用語言組織並進行表述,以達到培養學生創新及想象的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出示信封,問學生這是什麼,讓學生說說,在哪裡會見到?又有什麼作用呢?再問學生有沒有人給你寫過信?讓我們來看看這位小朋友寫給大自然的信吧。引入本文後,讓學生在下面大聲朗讀。

  2、朗讀課文,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採用各種讀法(示範讀、指名讀、齊讀、默讀等)讓學生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並且初知文章大意。

  3、朗讀品句,仿寫信件

  在品讀每一重點段的時候,我將引導學生想象畫面,有感情地反覆朗讀。讓學生總結課文中寫信的形式,並進行仿寫:你想給誰寫信,想說什麼?請寫在自己的小本本上,寫完後可以給全班讀一下。

  4、總結回顧,佈置作業

  可以根據課堂情況,採用教師總結或學生總結信的用途,教師點評的形式回顧課文。佈置作業:背誦課文,仿寫一段信。

  五、說板書

說課稿 篇3

  一、教學內容:教科書第67—68的內容

  二、教學目標

  1、讓學生初步學會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體會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可看到不同的檢視,並初步學會根據檢視判斷觀察者的位置。

  2、透過觀察、比較、辨認、想象等活動,發展學生初步的空間

  3、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

  三、教學重點、難

  學生能從不同方位觀察物體的形狀

  四、教具準備:照片、圖片

  五、教學過程:

  (一)、 觀察照片,啟用相關的生活經驗

  1、談話引入,觀察照片。

  小朋友,你們喜歡拍照嗎?老師這兒有兩張照片,你知道是拍的哪兒嗎?(在螢幕上依次打出兩張分別從教室的前後拍的照片,讓學生進行辨認,仔細看看它們有什麼不一樣。)

  2、想一想:拍的是同一個教室,為什麼照片會不一樣呢?(啟發學生想象拍攝者的位置。)

  3、得出結論:同一個教室,站在不同的位置,從不同的角度去拍,得到的照片是不一樣的。

  (二)、 觀察實物,親身體驗從不同的角度可看到不同的檢視

  1 、給小熊“拍照”。(拿出小熊玩具)

  (1)指導“拍照”方法:請小熊“坐”在課桌中央,讓學生用雙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搭一個框來表示“相機”,用這個“相機”去給小熊“拍照”,看清楚了就“拍”下來。

  (2) 實地“拍照”:

  先自己選一個喜歡的角度給小熊“拍”一張照片,想一想這張照片拍出來會是什麼樣子的,把它“印”在自己的腦子裡。

  再變換角度,從小熊的前、後、左、右不同的位置給它拍幾張照片。想一想這些照片拍出來又會是什麼樣子的,把它們都 “印”在自己的腦子裡。

  (3) 辨認照片:在螢幕上依次打出在小熊的前、後、左、右拍的照片,請學生判斷是在什麼位置拍的,就站到相應的位置去。當學生辨認左、右兩邊拍的照片出現困難時,引導學生到小熊的左、右兩邊再次進行觀察,比一比這兩個角度拍出的照片到底有什麼不一樣。特別提醒學生注意看清小熊的臉是朝哪邊的。經過再次觀察和比較,讓學生重新做出判斷,並站到相應的位置去。

  2、 給小鬧鐘“拍照”。

  (1) 出示4位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給小鬧鐘拍照的場景及3張不同的照片。請學生判斷這些照片分別是誰拍的,並在書上69頁連一連。

  (2)核對結果。

  3、觀察小木船。

  出示“小橋流水人家”圖,在這美麗的小河上有一條小船剛剛劃過小橋,這時,有3位小朋友看到了這隻小船,他們都給小朋友拍了照。

  (1)請組長拿出小船模型,按老師指定的朝向放在課桌中央。

  (2)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仔細觀察,並把每次看到的樣子記

  (3)在螢幕上打出3位同學分別從上、前、側面觀察木船的場景,並出示3種不同的檢視,請學生判斷它們分別是誰看到的。

  (4)小組內交流,全班評議並核對結果。

  4、觀察大水車

  (1)出示“小橋流水人家”圖

  (2)有2個小朋友看到了大水車,引導學生他們的位置關係。

  (3)請一組學生彙報觀察結果。討論:2個小朋友看到的一樣嗎?為什麼會不一樣?

  5、反思總結,加深體會

  (1)剛才我們一起觀察了一些物體,想一想,我們是怎樣進行觀察的?

  (2)在觀察物體的過程中,你發現了什麼?

  (三)、觀察圖片,想象不同角度看到的檢視

  1、出示一張大樓的照片,說明:這是一幢長方體的大樓。

  2、引導學生想象:從大樓的前、後、左、

  右去觀察,分別會看到什麼樣子呢?

  3、在小組內互相說說想象的結果。

  4、出示四張圖片,請學生判斷分別是在哪個位置看到的。

  (四)、拓展延伸

  引導學生課後繼續觀察 你還想觀察些什麼?請同學們課後自己再找一些物體,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看看會看到那些不同得樣子?把你看到的結果和同學交流交流。

  教學反思:

  1、給定一個方向能夠分辨出其他三個方向,回看簡單的線路圖,但如果讓其辨認從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學生有困難。

  2、缺乏在生活中發現、提出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資訊窗2—小橋流水人家 教學內容:

說課稿 篇4

  一、設計理念

  21世紀是一個知識經濟迅猛發展的時代。因此,新時代人們對教育的要求不再是以獲取知識為重點,開始轉向追求個體的自由。人們要求教育提供個體發展的廣闊空間,高效率的認知新事物、獲取新知識的方法,科學的思維方式,有效地改進學習方式和工作方式的途徑,使他們達到能在終身學習中不斷認識自我、調整自我、提高自我、拓展自我,從而適應並推動社會發展的目標。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也成為當今學校教育的重要任務。

  小學語文作為基礎教育一門重要學科,其聽說讀寫領域中含有大量思維能力和創造力培養的因素,語文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挖掘這些因素,進行系統訓練,不但有利於提高學生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而且還有利於培養學生勇於質疑、探索的品質。那麼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綜合學習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和創造力呢?20xx年頒佈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qut;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

  實行語文課程改革以來,筆者根據語文《課程標準》中規定的學生綜合性學習的要求,在積極開發課外資源的同時,也充分挖掘、利用“書本知識”及“現代網路技術”,溝通課堂內外,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黃山奇石》正是基於這樣的理念所設計出來的一次由“書本知識”走向“綜合性學習”的典型課例,力求體現綜合性學習的四大特點:開放性、自主性、實踐性和探究性。所以,在實施過程中,可充分藉助網路,讓兒童參與收集資料、發現問題、主動學習和思考、獨立判斷,養成主動性地、創造性地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態度,並開始學會思考自己生活的意義,在學生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二、設計思路

  1、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的內容也是為學生服務的,所以我在課前就讓學生與我一起去搜集資料,並整理歸類。這樣既是一種能力的培養,也激發了孩子們參與的興趣。由於學生沒有彙編的能力,在網路教材中也想設計一些新穎的東西,所以第一次由學生們邀請計算機老師協助。

  2、問題是綜合性學習的核心,是凝聚、彙集、啟用學生知識技能的“觸發點”。問題的產生,依賴於學生對現實生活的感悟、把握和理解。語文學科的有些課文內容不是學生能直接面對的現實生活,這就需要我們充分利用網路技術,創設問題情境。

  在本文中,學生在提問階段便可透過閱讀網路教材,在腦海中再現黃山的真實場景,透過網路技術,把課文內容與現實生活聯絡起來。從而創造出足以讓學生提出問題的情境。

  3、探究問題階段,我透過網路教室、教學網路、網路教材等,構建出一個研究的平臺,開展夥伴間的合作學習,提供一個場所,實現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有效交流,促進學生之間相互啟發、相互影響,從而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構建。在這個環節中,著力培養學生利用網路教材提供的資料閱讀課文、解決問題的能力。

  4、學生在現實生活中,要想把自己的想法和作品展示、發表出來,會受到時空和途徑的制約。所以我便在最後創造、運用階段藉助資訊科技給學生虛擬一個展示自己的生活空間。從而真正展現了綜合化學習的風采,也滿足了學生的需要,提高了自我學習的自信心和積極性。

  5、第二次創造性的蒐集、整理、彙編作品,我放手讓學生獨立去做,教師只給適當的幫助,與第一次截然不同的原因旨在讓學生在一個較長的實踐過程中掌握“利用網路蒐集、整理資料;將資料進行內化積累;將自己的親身體驗與蒐集的資料進行整合”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三、教學過程

  (一)收集資料,齊制網路教材

  1、收集階段:課前,教師與學生共同去搜集有關黃山的各類資料,可以是圖片、文字,也可以是影片、錄影。

  2、整理階段:由學生將所集資料進行整理歸類,如分成怪石、奇松、雲海、溫泉、天下第一奇山等。

  3、製作階段:讓孩子們自己去邀請計算機老師幫助彙編資料,協助製成網路教材,根據學生分類,把課文內容與黃山的資料進行連結,只需在分類詞上(如怪石)輕鬆一點,就進入集文字、圖片、影片於一體的豐富的網頁中。

  (二)瀏覽教材,提出研究問題

  1、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懂課文內容。

  2、結合網路資料對課文的題目和內容提出自己的問題。

  3、肯定學生所提問題,同時也從中篩選一些有價值的供學生在課堂上研究。

  如:黃山奇石奇在哪兒、為什麼會稱黃山是天下第一奇山、為什麼黃山松與別處松不一樣等。

  ※ 對於學生提出的其它問題,可引導他們在課後進一步研究。

  (三)利用網源,合作深入探究

  1、學生自主選好一個或幾個自己感興趣、適合自己,並有價值的問題。

  2、圍繞自己研究的問題去朗讀課文,進行“超媒體”閱讀,利用網路教材提供的圖片、影片、文字資料,自己去解決這些問題。

  (四)品味課文,交流點撥提高

  1、學生對自己研究的問題已經有了初步的結果,心中也已經有了豐富的語言和情感的積澱之後,讓他們互相間進行一下交流。

  2、自由彙報,充分展示探究成果。

  如學生在彙報“黃山奇石奇在哪兒?”這個問題時,完全可讓學生充當講解員的角色,先把有關的課文內容有感情地讀出來,再借助大屏展示的各種資料進行隨機演示解說。這樣透過圖、文、聲對照,讓大家體會到語言的生動傳神,情感也得到充分渲染,問題也在一種美的享受中自然解決了。

  3、教師藉助網路教材進行激情渲染,學生再次品味朗讀,盡情表達出自己對該問題的理解、感悟和情感。

  (五)整理素材,自主創造積澱

  1、讓學生點選“網路教材”中的“創造天地”一欄,激起創造意向。

  在點選之後,會出現這樣的激勵語:透過我們自制的網路教材《黃山奇石》的學習,你是否已被這豐富的內容、精美的圖片、生動的影片、秀美的文字打動了呢?你是否已經按捺不住心中的衝動,產生一種強烈的創作激情了呢?我們的家鄉新登也有很多景點,把自己的親身體驗與網路提供的資料結合起來,先向別人介紹一下這個景點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歷史、典故、傳說、習俗等),也可以結合身邊的特色事件,如我校的百年校慶,再把它寫下來。並在網路上發表,讓世界各地的朋友瞭解我們的家鄉----新登。

  2、教師啟發:學習《黃山奇石》一文簡直就是一種美的享受。景色美、語言美、情感美。我們不僅要感受美,還要學會像這位作者那樣去創造美。請你根據“創造天地”的提示,去研究,去完成。

  3、請計算機教師將學生所要研究的內容-----“新登風光”模擬網站和網路教材連結起來。

  4、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蒐集與整理資料,從而讓慢慢學會這類方法,提高自己的綜合素養。

  (1)確定自己研究的主題,即研究家鄉的哪一個景點,根據主題去廣泛地閱讀有關資料。

  (2)蒐集自己需要的有關資料,並做必要的記錄,可以摘錄原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語言加概括、整理。

  (3)根據自己研究的主題,把描寫家鄉景點的自然景觀與蒐集整理的人文景觀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作品。

  (六)架設平臺,鼓勵充分展示

  1、學生自行設計出一個能充分展示自己成果的方式,加以準備。

  2、教師為學生的交流提供機會與必要的幫助,架設出較好的一個平臺,使得這種交流不再侷限於面對面,而可以是跨越時空的。

  如:用E-ail將自己的作品傳送給朋友,將作品在網路上發表,製成電腦小報在校內外發行,也可刻成光碟提交給老師、父母欣賞。

說課稿 篇5

  教學目標:

  1、會認“葫、蘆、藤、哇、盯、鄰”6個生字,會寫“掛、哇”2個生字。

  2、初步感知課文,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1和第4自然段。

  3、透過看圖和學文,引導學生感悟葫蘆的可愛,也為小葫蘆的變黃、脫落而可惜。

  教學重點:

  正確認讀生字,透過品詞品句來感受葫蘆的可愛,並能透過朗讀表達出來。

  在教學時,我以“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為教學思想,以“讀”為主線,使教學真正成為師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一)活躍氣氛,激發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學習興趣、強烈的求知慾,是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孔子說過“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怎樣讓學生成為學習語文的樂知者呢?我覺得首先應該在活躍課堂氣氛這一環節上下功夫。因此,課一開始,我根據低年級孩子喜歡猜謎語的特點,出示謎語,讓學生猜猜,學生的興趣一下子激發起來。其實學生都能很快猜出謎底,但我並不滿足於此,我接著讓學生說說理由。這樣,學生在猜謎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瞭解了葫蘆的有關知識。然後老師再進行簡單介紹,補充了有關葫蘆知識,特別是當介紹到許多人還把葫蘆製成工藝品時,學生對葫蘆已經充滿了興趣,從而轉入對課文的學習。

  (二)字詞教學注意音形義的結合,符合學生認知規律,提高學生識字能力

  生字教學是低年級的重點。孩子們經過一年多的學習,他們的自學能力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我覺得不僅要讓學生會讀、會認、會寫,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主動識字的能力,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如“鄰”和“盯”是兩個形聲字,在教學時,我讓學生根據“盯”的偏旁猜猜它的意思,有意識地讓學生進一步明確形聲字的特點,因為在漢字當中,形聲字佔了很大一部分。這也是學習、記憶漢字的一種方法。“哇”,不僅讓學生明白這是一個語氣詞,同時與前面學過的語氣詞聯絡起來,既學到了新知,又鞏固了舊知。

  (三)注重朗讀指導,用多種方式進行朗讀訓練,培養學生語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採用最“語文”的方法來學習語文──“以讀為本”,把讀貫穿於教學的始終。因為語文教學離不開讀,體會課文用語的準確性和規範性靠讀,體察課文所蘊藏的豐富情感靠讀,培養學生的語感靠讀。因而,我們要讓學生充分地讀、自如地讀、動情地讀,讀出課文的節律、讀出課文的情趣、讀出課文的神韻。

  如在激趣匯入後,我首先讓學生帶著要求自讀課文;其次,在反饋時,進行朗讀接力賽,每人讀一個自然段,要求把課文讀通順、讀流利,讀後請“小評委”進行評議。第三,深入細讀,比如學習第一自然段,在學生讀的基礎上,要求學生讀完後數數這段話一共有幾句話,劃出喜歡的句子,圈出喜歡的詞語。引導學生說說讀懂些什麼,隨機從“細長”、

  “雪白”、“多麼可愛”、“每天”、“幾次”等詞語進行體會,同時輔以圖片,給學生直觀的感受,然後再採用指名讀、比賽讀、齊讀等多種形式進行朗讀訓練,課堂上充滿琅琅書聲,在讀中培養了學生的.語感。

  (四)注重語文基本功訓練,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在積極倡導新教改的大潮中,我吸收了新的教學理念,但沒有忘記對學生進行紮實的語文訓練,在教學中,我努力做到:不但體現新的理念,更要始終注重語言文字訓練,既活又實。

  比如:在匯入新課的第一個環節,我就注意了學生“蘆”的讀音,“蘆”字單獨出現出讀二聲,而與“葫”組成“葫蘆”時讀輕聲。這個過程,不僅要讓學生會讀這個詞語,更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這樣讀的美。

  又如:引導學生從“細長的”體會到葫蘆藤的樣子時,我讓學生說說還可以說“細長的什麼?”這一安排,讓學生對細長有了更深切的感受。引導學生體會“掛”用得更準確時,我先讓學生說說“掛”還可以換什麼詞?課文中用這個“掛”字給你什麼感覺?從而讓學生“掛”字所帶來的美。

  再如:學完第一自然段時,讓學生根據葫蘆的生長過程給詞語進行重新排列,這一環節,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有順序地說話和寫話的能力。

  (五)發展思維,培養想象能力

  人的童年時期是培養髮展想像力的最佳時期,語文課程要求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因此,在教學時,我努力挖掘訓練點,讓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得以馳騁。如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時,我讓學生說說“讀著讀著,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你覺得這些可愛的小葫蘆在一起會做些什麼?”“假如你是那個種葫蘆的人,看到自己種的葫蘆這麼可愛,你還會怎麼說,怎麼做?”

說課稿 篇6

  《北大荒的秋天》選自蘇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5課,本單元主題是讚頌祖國壯麗的河山。本課以清新明快的筆調生動形象地介紹秋天的北大荒景色迷人、物產豐富。表達作者對北大荒的熱愛之情。全文共分六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寫了北大荒秋天的到來,第二、三、四自然段分別從天空、小河、原野三個方面介紹北大荒的景色迷人,第五自然段介紹北大荒物產豐富,第六自然段作者飽含深情地讚美北大荒秋天的美,是文章的點睛之筆,概括全文,昇華主題。

  同學們對北大荒的情況並不瞭解,無論是對北大荒過去的開墾,還是如今的繁華都瞭解甚少。教學前可讓學生查詢交流有關資料,為學習課文作好鋪墊。

  根據課文特點,我將充分運用電教媒體創設情景,指導學生誦讀課文。透過充分地誦讀,讓學生體會文中所描繪的景象和表達的情感,並由此欣賞和品味作者那種簡練而多姿多彩的表達方式。我在教學中還將採用“一點突破法”組織教學,讓學生再自主誦讀、合作交流、真情感悟中獲得美的享受。

  結合三年級學生的閱讀特點、課文內容及小學新課標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學理念,我為本課設計以下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注意“轉”這個多音字的朗讀。

  3.在誦讀感悟中體會北大荒秋天的景色迷人、物產豐富。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北大荒秋天的景美、物豐。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在第4自然段中是如何具體描寫原野的熱鬧非凡的,並會進行仿寫。

  本課的第一課時我將主要跟學生一起初讀感知,交流北大荒的情況,理清課文脈絡。指導寫字中注意“荒”“燃”兩個字。下面我將就第二課時的教學流程作重點說明:

  本課的教學我將分三個環節完成。

  首先進行第一個環節:深情匯入,切入中心

  小朋友們,俗話說“一葉知秋”,九月,從第一片樹葉落地開始,北大荒的秋天也就來了。(板書:北大荒的秋天)如果讓你用文中的一句話來描述北大荒的秋天,你會選擇哪一句呢?(指名讀,齊讀最後一句。)如果再用句中的一個詞,你又會選擇哪一個呢?(教師相機板書:真美)

  【一節課的開始就像整臺戲的序幕,開始的情景創設得好,就會引人入勝,燃起孩子們求知的慾望。此處的設計抓住最後一節直接切入本課主要段落的學習,以點帶面,提綱挈領。】

  在小朋友抓住課文中心之後,教師激勵談話,進入第二個環節:品味詞句、感情朗讀,享受美

  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你們都有一雙會發現的眼睛,來吧,輕輕捧起手中的課本,咱們走近北大荒,一起來發現美,享受美吧!秋天美在哪裡呢?

  學生自主朗讀課文二到五自然段,想象意境,劃出表示地點的詞語、自己認為美的詞句。小組交流。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這樣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這裡由本文中心句引導小朋友朗讀全文,找出關鍵詞句,品味全文,體現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不僅激發孩子們學習的自信與勇氣,更加讓孩子們體會到學習的樂趣與積極思考的甘甜。】

  全班交流,師生評議,指導感情朗讀,體會文中比喻的準確生動,擬人的形象巧妙。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板書。

  第2自然段:緊扣“一碧如洗”,調動學生生活積累,想象天空的純淨之美;再結合多媒體畫面及生活經驗,讓小朋友認識“銀灰、橘黃、血紅、絳紫------”這些表示色彩的詞語,感受流雲的“五彩斑斕”(相機理解這個成語)體會北大荒秋天的天空“一碧如洗”的美麗,延伸開去,找幾個同類型的色彩詞。

  第3自然段:抓住重點句品味小河 “清澈見底”。

  第4自然段:這是本課要求進行段式訓練的重點部分,也是本課教學的難點。我將圖文結合,採用默讀,找中心句;再讀,找具體描寫“熱鬧非凡”的句子,體會出秋天豐收在望的景象,人們的情緒高漲,透過朗讀將此情此景表現出來;最後透過先齊讀、再分組讀的形式讓小朋友體會本節總分的構段方式。

  第5自然段:抓住“大豆搖鈴千里金”等詞讓小朋友體會北大荒的物產豐富,人民勤勞。

  再次深情朗讀“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深切體會作者對北大荒的熱愛之情。在學生們充分朗讀感悟的基礎上,我將藉助板書設計指導背誦課文。

  【“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藉助板書指導背誦,不僅背得快,而且能加深對課文的感受,學生在以後的課文背誦中會以此為鏡,活記樂背。】

  北大荒的原野熱鬧非凡,課間活動時,我們學校的操場上也是熱鬧非凡呀!拿起你們手中的筆,向大家介紹一下吧!由此進入第三個環節:仿照課文、片斷練寫。

  【賈志敏老師曾幽默地比喻:“閱讀是作文的父親,”閱讀課最終的目的得落實到說話、寫話上。蘇教版教材特別注重讀寫結合,這樣會不斷增加學生的語言儲備和材料積累,使學生更好地從讀中學寫,以利於其習作水平日有寸進,不斷提高。】

  最後根據課文內容,緊扣“真美”一詞,遵循簡潔明瞭、突出重點的原則,我設計如下板書:

  北 大 荒 的 秋 天

  天空 一碧如洗

  小河 清澈見底

  原野 熱鬧非凡

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八年級美術下冊教材第一單元美術欣賞部分,屬於“欣賞評述”領域,是新美術課程標準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學習領域,它突出體現了美術課程的人文性質。美術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是以學生為本,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並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這就意味著,我們首先要從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其次, 要求我們引導學生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任何美術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創造出來的。藝術家在創作藝術作品時,不可避免地受到所處時代和環境的影響,透過美術作品,可透視古今中外的自然現象、社會生活、民族習俗以及宗教、神話,乃至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真可謂大千世界無所不包。這樣,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美術作品的內涵及審美價值。

  2、學情分析

  由於八年級的學習任務重,學習的壓力也較大,學生們學習美術的積極性不高,我設計以歷史故事匯入,是為了激發他們參與欣賞美術作品的興趣。還可結合課本欣賞圖片找到學生感興趣的審美話題。如:當今社會流行文化、網路文化對學生的審美思想衝擊很大,什麼是真正的美?這也是處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們所感興趣的話題,也是本課需要教師引導學生認識正確審美思想的一個話題。課本中米洛斯的維納斯向我們展示了古希臘人高尚而又健康的審美觀:女性的美麗應是外在形體美和內在精神美的高度和諧統一。

  許多學生平常關注文化課學習較多,瞭解的名畫家、名畫並不多,欣賞能力不高;有的學生回答問題時總是害怕出錯,老是想在課本中找點標準答案。因此在教學中要多鼓勵學生敢於表達對美術作品的直觀感受,提問時所提問題不能太專業,儘量與學生生活經驗、學習經驗有聯絡。學生答錯問題時更不能取笑,以免打消了學習美術的自信心。

  3、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在直觀審美感受的基礎上,透過探討作品材質特點、形式、意義來認識理解與體驗感悟美術作品的深層意蘊和審美價值。

  (2)能力目標:透過對美術作品的分析、理解,提高學生繪畫欣賞能力,發展審美能力。

  (3)情感目標:提高學生審美認識,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促進個性的和諧發展。

  4、教學重點:重點:透過本課欣賞,進一步學習以審美感受為基礎並結合理性分析與綜合的研究方法進行欣賞。使學生髮現和認識在各種美術形象或藝術形式、藝術語言的深層所蘊含的內在含義、意義或意味。

  5、教學難點教學難點教學難點教學難點:對美術作品深層意蘊和審美價值的認識理解和體驗感悟。

  6、突破重難點的方法突破重難點的方法突破重難點的方法突破重難點的方法: 步庖庠痰暮義,分析意蘊的表現;導學生運用對比欣賞方法理解作品。 以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透過分析意蘊的表現探究作品價值。

  二、說教法

  運用的教學方法有:多媒體輔助教學法:體現美術教學的直觀性,美觀性。 故事激趣法:故事激趣匯入,提高美術欣賞興趣。 因材施教法:根據學生基礎的不同,提問的深淺不同。多鼓勵優點,讓每位學生獲得學習美術的自信心。 啟發引導法:以提問的方式啟發、引導學生深入分析作品。 自主探究法: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自主探究知識,理解知識。

  三、說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教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美術是視覺藝術,首先需要學生細緻而又耐心的觀察,其次,要敢於描述自己的主觀感受。學生主動地學需要教師精心的啟發、引導,要多研究學生的學習心理,學生狀況,學習環境。要多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教學的每一環節設計,如教學提問是否有助於學生理解本課重點、掌握難點;是否能激起學生探求知識的慾望;美術作品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創造出來的,在教學中,多引導學生聯絡學過的歷史知識、地理知識、語文知識及自己的觀點看法欣賞美術作品,啟發學生更好地分析、理解美術作品。同一題材,同一畫種對比欣賞;繪畫與真實自然景物對比欣賞。 學法總結:細緻觀察法、直觀描述法、對比欣賞法、理論分析法。

  四、說教學過程

  本課的基本教學程式如下圖: 師:故事引入——講解知識——提問引導——彙總歸納

  生:初步感知——欣賞領悟——分組探究——知識拓展

  (一)故事故事故事故事匯入,激發興趣

  興趣是學習最大的動力。首先,透過課本第5面天龍山石窟菩薩坐像殘軀無頭的歷史故事匯入,接著講述山西太原一位愛國的富豪收藏人士於20xx年從美國拍賣行花了86。6萬美金,當時摺合人民幣是600多萬元,買回了天龍山石窟第10窟佛頭的故事,並用多媒體配合播放該佛頭圖片(依據真實新聞照片),激發學生興趣,匯入本課內容,引發學生對美術作品的審美價值的思考。 師:這個佛頭只是一塊普通的石材雕刻而成,又不是什麼寶石,為什麼值那麼多錢? 引出下一個問題:如何理解作品的價值?

  (二)探究知識,講解分析意蘊的含義及表現

  教師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結合課本示範畫分析作品意蘊的具體表現,邊分析邊提問引導學生思考。 師:畫家創作是將無限表現為有限,欣賞需要從有限窺視到無限。畫家不是孤立存在的,美術作品不是

  憑空產生的,“無限”包含了哪些內容? 意蘊的含義是什麼?見課本第一面。意蘊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意蘊的表現:

  1、作品運用的物質材料:物質材料的審美意蘊。 《躍馬》粗糙的石材質感體現了馬的什麼特性?這種石材能表現美麗的維納斯嗎? 中國畫的筆墨情趣用油畫筆能體現嗎? 不同材質本身包含了豐富的含義,需要細細體會。

  2、作品的形式:如色彩、線條、形狀、肌理等個性化的語言、表現手法。《映日》、《曉雨含煙》都以荷花為題材,它們的線條、形狀、色彩有何不同? 創造是美術的靈魂,可以說沒有創造就不會有美術。個性化的語言、風格是美術作品形式上的創造,也是作品審美價值體現的一個方面。

  3、作品的意義:

  ①表現意義。指作品描繪的內容、情節、情感。

  ②文化意義。指作品包含的時代精神、民族精神、當時社會觀念思想。 霍去病墓前的雕塑為何馬的形象多?齊白石為何喜歡畫蝦、柳樹、牛?達芬奇的作品為何宗教題材多? 審美價值還體現在作品傳達出的精神力量:進步的思想與高尚的人格;時代精神;民族精神等。

  (三)分組討論、自主賞析,感受、領悟作品審美價值

  知識只有經過探究、思考才能更好地消化吸收,才能轉化為能力。在教學中,我透過設計提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思考、領悟美術作品的深層意蘊與審美價值。 讓學生分組討論、自主賞析。前後幾人為一討論小組。看哪一組回答問題大膽、積極、主動。

  教師:

  1、指導欣賞方法: 先認真細緻觀察畫面,大膽描述直觀感受;由畫面及作品旁的文字介紹想到的;再從意蘊的三個表現進一步分析作品的深層意蘊與審美價值。

  2、鼓勵學生敢於發表見解。

  3、以提問方式引導學生深入分析作品。

  4、彙總歸納,肯定學生的表現,總結欣賞方法。

  (四)啟發探索,拓展知識

  1、如果讓你選擇課本中的一幅作品裝飾居室,你選哪一張?喜歡的理由是什麼?放在什麼地方?

  2、選一幅自己喜歡的作品,寫一篇賞析。

  (五)板書

  意蘊的含義:作品內在的含義、意義或意味。

  意蘊的表現:

  1、作品運用的物質材料

  2、作品的形式:色彩、線條、形狀、肌理等個性化的語言、表現方式。

  3、作品的意義:

  ①表現意義————作品描繪的內容、情節、情感。

  ②文化意義————時代精神、民族精神、當時社會觀念思想。

  欣賞步驟:

  1、你看到的。

  2、你想到的。

  3、你的理性分析。

  五、說課後記

  美術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是以學生為本,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並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欣賞課要體現美術課程的人文性質。 “欣賞評述”中的評述是評價和論述,因此一定要讓學生動起來,發表自己的“評 述”。 關注學生經驗,瞭解學生學習心理,才能找到更多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貫徹以學生為本的理念。 要提高學生欣賞能力,教師應首先提高自己的欣賞水平,多指導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欣賞方法

說課稿 篇8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九義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九冊、第三單元、第一節“平行四邊行面積的計算”。

  一、教材分析

  幾何知識的初步認識在整個小學數學教學中,是按由易到難的順序貫穿始終的。本冊教材則承擔著讓學生學會平行四邊行、三角行、梯形面積計算的任務。而平行四邊行面積的計算是本單元的第一節課。它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並能靈活運用長方行面積計算公式,理解平行四邊行特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而且,這部分知識的學習運用會為學生學習後面的幾何知識奠定良好的基礎。由此可見,本節課是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發展,紮實其幾何知識學習的重要環節。

  二、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確立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及教材的特點,充分考慮到五年級學生的心智水平,並在對教學效果進行全面預測的基礎上,我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理解並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能夠應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2.過程方法目標: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實踐探究;在公式推導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及多種感官並用的綜合能力。

  3.情感態度目標:透過公式推導,向學生滲透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絡,培養其辯證唯物主義思想;透過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對生活處處有數學的認識。

  教學重點: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

  教學難點:使學生切實理解由平行四邊形剪拼成長方形後,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平行四邊形底和高的關係。

  三、教法學法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應聯絡現實生活,獲得積極情感的體驗。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應用意識。”本節課,我將採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學方式。透過課件演示和實踐操作,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使他們在求知的學習狀態中展示個性。同時,我將組織學生認真觀察、分析和討論,在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透過動手實踐、合作梳理來完成探究任務。使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貫穿教學全過程,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四、教學設計

  為了能更好地凸顯“自主探究”的教學理念,高效完成教學目標,特結合本班學習特點,設計如下環節。

  (一)結合生活設疑激發情趣匯入

  為了跳出陳舊的數學課單純講知傳道的框架,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生活的快樂。在新課伊始,我結合生活實際設疑匯入,讓學生在一個生動的教學中開始探究活動。

  以前,有個老財主給兩個成年兒子分地。他根據平日收成及地壟大小,把這塊地分給大兒子,這塊地分給二兒子。但是,兩個兒子都認為分給自己的那塊地小,都說老財主偏心。這可把老財主氣壞了,可他又說不明白。只知道這兩塊地的壟數和收成相同的。所以,老財主就想找一個聰明人幫助他解決這個問題。同學們,你們能幫幫他嗎?學生會躍躍欲試,議論紛紛。

  透過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自然引出本課所要研究的重點內容,並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開始對主題的思考。在這樣一個濃厚的探究氛圍中,就為學生動腦加大了馬力,學習新知豐富了情趣。巧妙的為後面的教學埋下伏筆。

  (二)組織動手實踐多維嘗試探究

  依據學生對上述故事中的生活實際問題,感興趣這一可貴資源,我將以故事的問題為主線,進一步引導組織學生動手實踐,幫助老財主想辦法。

  我首先引導學生想辦法證明這兩塊地是一樣大的。“那麼假設這兩塊地就是大家手中的學具卡片,你們將怎麼辦?可以組討論。”這樣引導可以使學生不受任何束縛,開動腦筋。想盡一切辦法來證明這兩塊地是一樣大的,這就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他們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接著,我利用從小組彙報中得來的資訊,引導學生確定辦法的可行性。學生或許會想出很多辦法,如:數格子(學生有計算長方形面積的能力)、重疊卡片對比法,剪割拼補法等等。不論哪一種方法都是寶貴的,因為,這不是教師強加給他們的,而是學生自己研究討論的結果,是課堂中生成的收穫。

  最後,在學生多種答案的基礎上,我將組織學生分組實踐各種辦法,並要求說明實踐過程,要合情合理。學生在認真、細緻的操作中會認知到長方形與平行四邊形之間的聯絡,並得出面積相同的答案。

  這一組實踐操作,看上去是幫助老財主證明分地公平,實際上是組織學生從感性到理性認識長方形的長與平行四邊形的底、寬與高相同的內在聯絡。為下一步推導平行四邊面積計算公式做好充分的準備。

  (三)抓住重點環節,深入推導梳理

  學生認知是由淺入深的,透過動手實踐,他們已經知道:兩個卡片面積相等,長方形的和平行四邊形底相等,寬和高也相等。但這三個結論之間並沒有在學生思維中產生聯絡。我抓住這個重點,組織學生深入推導。我是這樣做的:利用實踐割補法小組的彙報,引導學生思考:長方形的面積等於長乘寬,那麼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又怎樣求呢?順勢學生就梳理出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文字公式字母公式。公式的順利推導,都源於上一環節學生的實踐操作。這樣水到渠成,突破教學重難點,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到此,我並沒停住,仍然藉助老財主分地的情境,給出兩個圖形的個體資料,讓學生利用公式計算,從而得出面積相等的確切答案,為老財主徹底解決問題,老財主開心的笑了。在鞏固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的同時,學生也獲得了成功的喜悅。

  (四)分層運用新知,逐步理解內化

  對於新知需要及時組織學生鞏固運用,才能得到理解內化效果。我本著“重基礎、驗能力、拓思維”的原則,設計如下幾道練習題:

  1、基礎練習:算出下面每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圖在課件中)

  出示的幾個圖形底和高的數值都很簡單,但圖形位置各不相同,這樣可使學生加深對圖形的認識,正確分清平行四邊形底和高。

  2、提升練習:量出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的長度,並分別算出它們的面積。(圖在課件中)

  在第一題的基礎上,增加了讓學生自己動手測量的要求。使這兩道題也體現了“重實踐”這一理念。

  3、展練習:下圖兩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嗎?為什麼?在這條平行線之間,還可以畫出幾種形狀不一樣而面積相等的平行四邊形。。(圖在課件中)

  此題需要學生綜合運用知識,進行邏輯推理,使學生明白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只與底和高有關,與相鄰的兩邊組成的角度大小無關。

  4、拓展創新

  接上題再問:整個習題設計部分,雖然題量不大,但卻涵蓋了本節課的所有知識點,而且練習題排列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層層深入。有效的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教學效果預測

  本節課利用故事匯入,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氣氛一定會十分活躍。而重點部分的教學採取讓學生小組合作、動手操作實踐,可以使學生互相督促,全員參與,保證了課堂教學效果。教師深入淺出的引導可充滿激勵的語言,將會給學生不斷探究的動力和熱情;而層次分明難易適度的練習題,也使新知得到鞏固和應用。可以說本課的教學環環相扣,清晰有序,一定會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說課稿 篇9

  《荷花》這篇課文描寫了夏日公園裡一池荷花盛開時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與荷花融為一體的感受。作者葉聖陶以豐富的想像力,描寫了荷花的清新美麗,展現了一幅各具姿色、色彩明豔、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畫面,表達了他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一、教材分析:

  1、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第十二課的《荷花》是一篇寫景記敘文,本文寫了“我”在公園的荷花池邊觀賞荷花並展開想象的事。作者寥寥400個字,把滿池荷花的美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也表達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作者因景美而入情,以情深而觀景,由景入情,情景交融,不僅寫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突出了荷花的神韻,使讀者既賞心悅目,又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2、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能讓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過程與方法:感受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養成積累語言的良好習慣;情感、態度、價值觀: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能讓學生欣賞荷花的美麗,體會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3、重點、難點:(1)理解荷花開放時的種種姿態,體會荷花的美。(2)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二、說教法和學法:

  依據本課的性質及小學三年級學生的身理和心理特點,結合新課標的教學理念,特設計如下教法、學法:本堂課以情感為紐帶,透過創設情景、朗讀品味、想象體驗等方法,讓學生自主體驗感受作者所描繪的美景。並隨著教學過程的推進入情、動情、移情、抒情,讓學生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的薰陶。

  三、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樂於表達,但他們的生活經驗畢竟有限,對文中描繪的荷塘美景,僅憑想象難以深刻感受,需要教師提供直觀的影象幫助理解。

  四、教學程式設計:

  根據教材特點以及學生實際情況,在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 在初讀課文和激發動機中——入情如果把兒童的情感比作“小河”,要它漾起漣漪,泛起微波,需要外力的推動。或是像一隻蜻蜓在水上輕輕一點;或是像一陣微風悄悄掠過水麵。上課伊始,教師要放飛一群“蜻蜓”,要送上一陣“微風”,讓學生情感的河水盪漾起來,使他們對新課的學習形成一種期盼的慾望和關注的心理。為此,我是這樣匯入新課的:“老師這兒有個謎語,小朋友能猜出來嗎?”“小朋友見過荷花嗎?今天老師要帶大家欣賞一篇題為《荷花》的課文,大家準備好了嗎?”以謎語匯入新課,學生的情緒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課堂基調。教學也因為學生的入情,而進入了積極的狀態。

  第二環節 在感受課文描寫的形象中——動情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兒童的情感總是與他們對教材的認識相連。而作者的情感是寓於他們所描繪的物件之中的。因此,重要的一環是要讓學生去認識、去感受教材寓寄情感的形象。因而,教師在引導學生從初讀進入細讀的過程中,應該飽蘸著情感,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去描繪,用圖畫的、音樂的、表演的藝術直觀,讓學生彷彿看到、聽到、整個心靈都感受到,在學生眼前再現課文中描寫的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形象。教材中有一幅精美的插圖,形象地描繪了幾種不同姿態的白荷花和碧綠的荷葉,色彩清麗,充分展示了荷花素潔、高雅的本色。我依據這個材料製成鮮活的課件進行展示,並配上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去描繪:“瞧,這就是作者看到的荷花開放時的樣子,放眼望去,微波粼粼的水面上,漂浮著碧玉盤似的荷葉,透過荷葉的縫隙,一枝枝荷花從水裡探出頭來,就像穿著潔白衣裙的少女,在微風中亭亭玉立。它們中有的花瓣兒全都展開了,露出了嫩黃色的小蓮蓬;有的則微露笑臉,含苞欲放;有的還未綻開,看起來飽脹得馬上就要破裂似的。”“那麼我們課文哪一自然段具體寫了荷花的美?”從而引入第二自然段的學習。

  第三環節 在領悟課文的神韻中——移情兒童在感受課文形象為之動情時,情感趨向高漲,應牢牢把握,並順勢將教學過程推進,從細讀進入精讀。所謂精讀,即讀課文精彩片段詞句,讀出其神韻。課文語言不僅承載著人、事、景、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透過形象寄託著作者的情感。因此精讀時要將學生的情感移入課文描寫的物件上,從而使已激起的情感深化。我透過三條途徑將學生的情感引向深層,產生移情。1、藉助比較區別;2、藉助想象展開;3、藉助語言媒介。課文第三自然段中沒有對荷花的“姿勢”進行具體描寫,因此我設計了以下環節:1、課件展示:看圖想象說話,“這麼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勢,有的 ,有的 ,還有的 。”小組討論,指名說,集體評議。2、指圖引讀這一自然段最後一句話。討論:作者為什麼把這一大幅畫看作是“活的畫”呢?用這麼美的詞句來描寫荷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這樣的設計,既鍛鍊了學生的想象力,又訓練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而且加深了對荷花美的認識,使學生更深地體會受到作者對荷花強烈的喜愛之情,可謂一舉三得。

  第四環節 在表情朗讀和語言訓練中——抒情表情朗讀是抒發學生內心感受的一種常用形式。表情朗讀雖然讀的是作者的語言,但包含了學生自己的主觀感受。他們往往用恰當的語氣、語調、語速來表達,抒發他們對作品中人物、角色、場景的情感。因此,在課文第二、三自然段中,我都設計了表情朗讀。特別是第二自然段,還安排了背誦訓練。在反覆品讀欣賞後,荷花之美躍然紙上,呼之欲出。此時,學生的情感達到了高潮,這一背誦環節,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語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進了學生對優美語彙的積累內化,從而更好地抒發了學生的情感。學生有情,教材有情,“學生——教材”之間的情感橋樑就是教師。由教師來傳遞情感,讓學生隨著教學過程的推進,入情,動情,移情,抒情。學生在充滿情感的課堂教學中學會熱愛生活,追求美好。

  五、板書設計:好的板書不僅起著舉綱張目的作用,還有畫龍點睛的作用,為了更好的體現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我設計瞭如下板書:

  聞:清香 荷葉 挨挨擠擠 像大圓盤

  看: 含苞荷花 半開 全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