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庫>說課稿> 【精華】說課稿彙編10篇

說課稿

【精華】說課稿彙編10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麼優秀的說課稿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說課稿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數學大綱提出,學前班數學必須正確處理知識與能力,教與學的關係,使幼兒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智力得以發展,能力得以提高,蹦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根據這一要求,我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基本要求和學前幼兒年齡特徵,在制定本節課教學目的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考慮。

  1.能用用語言、圖畫或手勢語描述自己的圖形經驗,大膽與同伴交流。

  2.能進行創意動作表達。

  二、說教學重點

  初步認識各種幾何圖形,區分圓形和橢圓形。

  三、說教學難點

  如何引導幼兒區分圓形和橢圓形的不同點。

  四、說教學準備

  學具:各種圖形的紙片 由圓形和橢圓形拼成的各種圖案。

  五.說教法

  本節課採用的主要方法有啟發式談話法、觀察法、對比法、操作法、比較法等。

  六.說教學過程:

  在活動中,突出觀察、比較、啟發談話,大膽發現,使幼兒透過看一看,比一比,說一說,折一折等方法,知道貫穿於教學全過程,且與教法相結合,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及勇於探索,創新,求知的良好品質,這樣做,使幼兒明白學習不僅僅是為了獲取知識,同時要學會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方法和能力。

  本節課我設計了這樣三個教學程式:

  (一) 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二) 觀察思考,探究新知識;

  (三) 鞏固強化,完善新知識;

  1、 採用啟發式談話法——活動開始,以幼兒熟知的各種幾何拼搭的物體引出圓形、正方形、三角形、半圓形、橢圓形、梯形、長方形等,透過看一看,說一說,比一比。認識各種圖形。

  2、 採用(觀察法、對比法、操作法、比較法)——重要環節介紹:幼兒自選認識的圖形,交流和討論:這是什麼圖形?它是什麼樣的?我看見過什麼東西像這個圖形?老師觀察瞭解幼兒已經認識到哪些圖形,能夠說出哪些圖形特徵和相似物。如果在認識長方形和梯形時,幼兒容易混淆,讓幼兒跟著老師一起變魔術“把長方形紙變成梯形和菱形的”。使幼兒進一步掌握三種圖形的區別,同時,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有培養了幼兒勤動手動腳,勤探索的良好品質。

  3、 採用遊戲法——鞏固強化遊戲:照我說的做

  教師發訊號,幼兒根據訊號自創動作到相應的圖形裡。如:請像小貓一樣走進圓形裡,像水一樣流進長方形裡,像雲一樣飄進梯形裡。

  我班的小朋友,只有把教學與遊戲結合一起自然會讓小朋友們感興趣而不覺枯燥無味了...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東北風》是九年義務教材遼寧海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東北風情的欣賞曲目,此單元具有濃郁的東北地方特色,突出東北音樂風格和音樂文化。

  器樂小合奏《東北風》是根據同名的東北民歌改編的一首新民樂作品。作曲家將東北地區音樂中常用的特色樂器與電腦音樂製作相結合,統配出了既有濃郁東北風格,又有嶄新時代感,深受廣大聽眾喜愛的器樂曲。

  二、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術能目標

  聽辨不同樂器的音色,音樂與地方方言,音樂要素的變化對音樂表現的作用,用各種藝術形式來表現樂曲。

  2. 過程與方法目標

  欣賞體驗音樂情感,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模仿,演唱,舞蹈,創編等創新活動。

  3.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體會東北音樂在表現形式上的多樣性和豐富性,音樂與生活環境風俗習慣的聯絡,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

  三、說重難點

  重點:瞭解我國的民族樂器和音樂的表現作用。

  難點:體驗音樂基礎上用音樂要素來分析理解作品。

  四、教學方法

  欣賞提問、討論比較、遊戲貼圖、簡譜視唱、表演創作法等。

  五、教學用具

  扇子、圖片、笛子、多媒體等。

  六、教學程式

  1. 匯入部分

  邊聆聽歌曲邊欣賞老師表演的舞蹈,說說是屬於哪一地區的。用這樣的方式來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很自主地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從而引出本課的課題,教師板書。

  2. 認識我國的民族樂器

  讓學生了解我國的民族樂器的種類,一共分四種,即拉絃樂器,吹管樂器,彈撥樂器,結合圖片聆聽聲音來理解這四種不同種類的樂器,重點講解二胡與板胡和區別。

  3. 分析作品

  採用總——分——總的形式來處理。

  A 完整欣賞器樂小合奏《東北風》,將學生分為三組,每組有一件樂器,當你聽到音樂中是你所有的樂器就將圖片貼到黑板上,這樣用新穎的形式引起學生的認知,刺激學生產生疑問和探索的慾望,吸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接著視唱間奏,並用不同的方式來表現。

  B 分析樂曲的結構,分段聆聽,啟發引學生用音樂要素來分析作品,理解作品的情緒和意境。

  C 感受全曲,聽到奏擊掌助奏。

  4.拓展延伸

  學生討論東北人的性格,並透過多媒體展示東北的相關文化,東北三省,東北三寶,東北三怪,東北的二人轉等,讓學生更形象,更直接的瞭解東北。

  5. 創作表演

  聽老師吹奏的兩段秧歌曲牌,說出其情緒特點,然後學習十字步,並用兩種不同的方式表現這段秧歌曲牌,這樣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發揮他們的創作能力,展現各自優美的舞姿,抒發各自內心的情感,從而加深對東北音樂風格的認識。

  最後在熱鬧歡騰的氣氛中結束本課。

說課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評委:

  大家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美術四年級上冊第二課《線條的動與靜》。

  一、教材分析:

  本課屬於造型表現、欣賞評述學習領域,是四年級美術教材中的一節繪畫基礎課。教材注重引導學生髮現存在於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觀中的線條並巧妙地利用它們塑造形象,由於學生年齡小,閱歷少,在教學中我利用遠教裝置向學生展示大量圖片,不但可以增強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還會有效提高美術課程的文化傳承作用,以達到豐富學生的人文素養。基於對教材的以上分析,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曲線與直線能夠分別表現動與靜的感受,能理解曲線與直線這兩種美術造型語言並運用其進行主題創作。

  2、過程與方法:透過欣賞、觀察、體驗、對比、討論等方法能夠說出自己對直線與曲線的獨特理解並進行有趣的創作,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新能力,提高觀察力、表現力。

  3、情感與態度:透過本課學習培養學生探究精神和熱愛藝術、熱愛生活的情感,提高審美情趣和審美素養。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美術學科裡的直線與曲線。

  2、教學難點:繪畫中線條的運用。

  四、遠教資源的分析與利用:

  我校是農村遠教模式二,在這裡我找到了適合本課的教學設計、教學圖片以及相關的教學資料,我在參考遠教教學設計資源的同時結合我校學生特點,重新設計了教案並利用圖片自己製作了課件,讓學生更直觀的理解直線與曲線在藝術作品中的運用,有效地突破重點化解難點。

  五、教學過程:

  (一)引導階段:

  1、課件匯入新課,讓學生觀察蝴蝶飛行和蝸牛爬行的路線有什麼不同?(蝴蝶飛行時曲線、蝸牛爬行時是直線。)

  2、啟發學生說出以前學過哪些線條(課件展示)。

  3、教師小結:用課件展示直線與曲線給人的感覺各是什麼,然後出示本課課題《線條的動與靜》。

  這一部分遠端教育媒體資源的作用是以直觀的方法讓學生了解直線與曲線的區別,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發展階段:

  1、讓學生欣賞大量具有直線特點的現代建築圖片,教師延伸提問:在生活中還有哪些具有挺拔直線的物體?直線還能表現哪些物體?怎樣去表現?

  學生透過欣賞圖片可以很容易的回答出以上問題,教師適時進行小結:這些由直線構成的建築給我們帶來了靜止、穩定的感覺,那麼曲線又會給我們帶來什麼神奇的感覺呢?

  2、(出示課件)學生欣賞綻放的禮花、飄舞的雪花、藝術體操的圖片。分別讓學生說出這些景觀都適合用什麼樣的曲線來表現。

  本環節的設計是利用遠端教育裝置,充分發揮其直觀性、新穎性的特點,透過學生的欣賞和感受來進一步體驗線條的變化是無窮的及線條造型的特點。

  3、作品欣賞:利用課件讓學生欣賞一些大師的作品及優秀的學生作品,從不同的視角感受線條造型給人帶來的不同的視覺感受,開拓學生的思路、激發他們的探究創作慾望。同時,鼓勵學生要像畫家一樣勇於創新,畫出有個性的作品。

  (三)、學生創作,教師輔導思路:

  學生繪畫時課件迴圈播放圖片,同時要啟發有困難的同學,展示、鼓勵有創意的作品。

  (四)、評價展示:

  把畫好的學生作品貼到黑板上,學生自我描述自己的作品,教師以鼓勵為主適當點評作品。

  六、教學效果預測:

  這一課我進行了精心的準備,課前利用遠端教育資源及裝置製作了課件,課堂環節也很緊湊,在教學中既重視了教師的引導作用,又體現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透過大量的作品欣賞和教師的點撥、引導,提高了學生用不同線條表現事物的方法,培養了學生對美術的持久興趣。由於欣賞的圖片和作品過於具體,可能會對一些同學的創作發揮有所束縛,在學生完成課堂作業時教師應及時引導糾正。

  以上是我的說課內容,一定有許多不足之處,希望各位評委與同行多加指正。

  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本單元介紹了古今中外聞名於世的建築,有巍峨、雄偉、莊嚴地人民英雄紀念碑;有鐘山南麓巍巍的中山陵;還有氣勢宏偉、金碧輝煌的法國凡爾賽宮,和體現古代建築藝術特色的黃鶴樓和於園。從這些建築中我們可以看到歷史的印記和社會發展的足跡,可以領略到人類的勤勞、智慧和對美的追求。《黃鶴樓》一文介紹了黃鶴樓雄偉、高大的外觀和建築結構的特點,描述了登臨黃鶴樓的所見所感,突現了這座名樓的地位和價值,表達了作者熱愛山川勝蹟的感情。本文篇幅短小,內涵豐富。是本單元中第一篇說明古代建築的文章,是瞭解古代建築的代表文章,又對後文《於園》的教學起著示範引領的作用。由此可見,本文的教學尤為重要。

  如今的語文教學中,文體已被淡忘,本文雖是說明建築的文章,但我們大可不必從說明方法、說明物件、說明順序方面做大量繁瑣的分析。而是要傾向它是文言文的一面。結合課標中對文言文的教學要求:淺顯的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感受古代建築的藝術特色和人類的勤勞與智慧。難點是:如何把遙不可及的黃鶴樓映入學生的腦畔,形成直觀的感受。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關鍵就在於培養學生疏通文言文的能力。

  學生們雖已進入初一下學期,但他們接觸的文言文並不多,他們學習這類文體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加之本單元的結構特點,我把本節課的目標確定為:

  1、正確朗讀課文並疏通文意。

  2、掌握本文結構嚴謹,語言優美的特點。

  3、領略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魅力,體會作者熱愛山川勝蹟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二、說教法

  結合新課標中“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所以,本節課我採用體現芹池中學特色的“導引—合作—展示—提升”的四環節教學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導引”是透過“學案導學”讓學生在上課之前對將要學習的知識做到初步瞭解,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合作”是找出學生在自學中的不足,小組合作探究,透過集體的力量解決疑難。而“提升”則是透過“鞏固提升”的方式,是對本節所學加以鞏固和提升,必要時可以連結中考。

  在四環節教學法的基礎上,輔以多媒體教學。

  三、說學法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對學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尤為重要,這是學生走向自主學習的最根本途徑。透過教學應使學生能熟練朗讀課文並能在課後背誦,能運用已有的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進行自主學習。為此本節所教授的學法有:

  1.誦讀法。即透過朗讀,讀出“情味”,揣摩文意。

  2.質疑法。這是打破傳統文言文教學方法,讓學生透過自讀、自解和小組合作探究等方式解讀課文,學會向老師,向同學質疑。大體分三步:課前預習,圈畫字詞障礙;小組合作,解決疑難;課上質疑,師生共同解決。

  3.分析法。學生在老師的指引下對課文思想內容進行探究,體現語文課程的人文性。

  4.練習法。透過完成精當的練習題,不但能鞏固當堂所學,也培養學生的做題能力。

  四、說教學程式

  本節課的教學我設計了六個環節。

  環節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上課伊始,就透過多媒體圖片讓學生領略“秋水共長天一色,落霞與孤鶩齊飛”的滕王閣;根據“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岳陽樓,進而引出三大名樓中另一座樓——黃鶴樓,從而引出課題,進入新課教學。

  這樣透過觀看圖片,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更好地放鬆自己,以愉悅的狀態進入新課的學習,成為學習的主體。

  環節二,激情朗讀,揣摩文意

  透過一句“閻伯理在文中是如何描寫黃鶴樓的呢?請看大螢幕”過渡到對課文的學習。然後教師示範朗誦,盡我所能讓學生受到情感的薰陶和藝術的享受。再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讀準字音、讀準節奏、感悟文意,讀出意蘊。這也正是課標中所要求的,透過優秀文化的薰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

  環節三,把握字詞,疏通文意

  結束了課文的朗讀,我會說:“文言文的翻譯是我們同學感到很棘手的,不過今天,你們不用擔心了,因為我給大家帶來了‘葵花寶典’”這樣用幽默的語言打消學生的畏難情緒。之後教師講授文言文的翻譯方法,並且舉一例加以說明,之後放手讓學生自己完成。透過合作、探究、質疑、解疑,達到對文章的準確把握。

  這樣注重方法的指導,由扶到放,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提高了學生獨立疏通文言文的能力。也培養了學生合作、探究、質疑的能力。

  環節四,分析課文,感受風格

  該環節設計了三個問題:1.文章寫了黃鶴樓哪些特徵?2.從原文中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來?3.哪一句話寫出了黃鶴樓的價值?三個問題具有概括性,又淺顯易答,學生回答後如有其它問題可以質疑,透過師生互動解決疑問。在這裡我安排了一項活動:讓學生看畫面,並且在文中找出與畫面相吻合的句子。這樣加深了學生對黃鶴樓風格的感知,增強了學生對建築藝術的讚美。突出了課標中“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提高文化品位。”這一目標。

  環節五,當堂訓練,拓展延伸

  我設計了兩類練習題,一是基礎訓練,二是能力提升。透過設計典型的,有梯度的練習題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這樣體現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還語文教學的本來面目。

  五、說教學反思

  在講授本文時,注重了方法的指導,培養了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留給學生質疑的空間,教會了學生獨立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課堂上學生積極踴躍,達到了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能有所提高的目的。但由於古文對七年級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特別是有些字詞很少見,更不用說明白文意了,比如“高標巃嵸”、“死闥霞敞”等。我雖然有讓學生預習,但由於缺少指導,尤其缺少對虛詞的指導,這樣給學習造成了障礙,所以要在下一節《於園》的教學中加強預習的指導。

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水鄉歌》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三冊第7單元中的一首詩歌,本單元以自然風光為主題,抒發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美好感情。

  《水鄉歌》全詩共三小節,分別描寫水鄉的水多、船多、歌多。每一節的開頭都採用問答的形式,琅琅上口,以活潑清晰的語言,抓住水鄉綠水清波、白帆如雲的特點,勾勒出一幅幅流動的水鄉風光圖。詩歌每小節字數相等,句句押韻,富有鮮明的節奏感與和諧的韻律美,歌詠了水鄉的秀麗風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

  二、學情分析

  二年級的學生年齡較小,注意力不夠穩定,不易持久,容易被一些新鮮奇異的東西所吸引,而孩子對於水鄉也並不熟悉,依據孩子這個年齡段的特點和教材自身的特點,這一課我主要採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輔助教學。

  在教學中採用多媒體引領學生進入情境,運用闖關遊戲、多種形式的朗讀等符合孩子年齡特點,孩子樂於接受的形式進行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完成學習任務。

  三、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低年級課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指導識字、寫字和進行朗讀、背誦訓練,教學中應以讀為主,以讀代講,指導學生感悟課文意境,重點抓好識字教學。根據《課標》要求和低年級兒童的認知特點,我制定了以下學習目標:

  1、認知目標:學會本課生字新詞,重點認讀“蕩”、“船”、“飄”、“裝”。

  2、能力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和背誦課文。

  3、情感目標:透過朗讀和想象體會詩句所描繪的水鄉美景,感受到水鄉人民的美好生活,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識字教學:流利朗讀課文生字詞。

  2、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使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透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採用多媒體教學,欣賞水鄉美麗的風光, 引起學生共鳴, 感受到水鄉人民的美好生活, 從而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五、教學流程

  (一)、賞——創設情境 ,領略水鄉情韻

  (二)、品——進入課文意境,品味水鄉魅力

  (三)、思——創編讚歌,抒發對水鄉的熱愛

  六、教學媒體的設計與意圖

  1、提供感性材料,激發學習興趣

  2、增加課堂容量,提高學習效率

  3、再現課文情景,突破知識的重難點

  七、教學反思

  在課堂教學中,我將現代資訊科技與課文內容相整合,利用多媒體直觀、生動、形象的特點,選擇適當的教學影片創設情境,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與求知慾,調動學生多種感官進行學習,使學生整節課都興致盎然的投入到學習中,課上,孩子們的小臉都充盈著驚奇和喜悅,使得教學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有效地將資訊科技與學科教學整合在一起,可以促進課堂教學最佳化發展。

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

  《猜一猜》是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教材小學數學第三冊《數學廣角》的第二例題和第三例題內容。

  2、教材分析:

  《猜一猜》這一教學內容是繼排列、組合之後的又一堂滲透數學思想方法的新增課程,是學生接觸邏輯推理的第一堂課。邏輯推理是進一步學習數學的基礎,同時也是發展學生邏輯推理能力的良好素材。整個小學階段學生的邏輯思維只能是初步的,需要讓學生透過觀察、操作、實驗、猜測、推理與交流等活動,初步感受數學思想方法的奇妙與作用,受到數學思維的訓練,逐步形成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同時培養他們探索數學問題的興趣與慾望。

  3、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教材的編寫特點以及第一學段學生的認知水平,為了更好的體現三維目標,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制定了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透過猜測、實驗等活動,使學生感受簡單推理的過程,初步獲得簡單推理的經驗。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情感目標:體會數學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用途,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和探索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初步有序地、全面思考問題的能力。

  二、說教法

  在教學過程中,我首先以遊戲的方式匯入,再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適當的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玩中學,玩中思。透過兩個活動使學生感受簡單推理的過程,初步獲得一些簡單推理的經驗,很好的掌握了簡單推理的思維方法。接著由兩樣物品到三樣物品,使學生都再次體驗推理的過程,重在讓學生感受、體驗推理的過程。

  三、說學法

  《猜一猜》這種型別的課對於學生來說是一節感興趣的課,新鮮的課,為了能更好的在一節課當中幫助學生認識簡單推理的邏輯性,在本節課當中,我採取了找一找、看一看、說一說、想一想等方法,使學生在大量的活動內容中掌握知識形成的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第一層次:激趣引入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用兩個小遊戲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對這節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情緒高漲,為接下去的學習打好了感情基礎。

  第二層次:在遊戲中猜測,在猜測中習得

  愛動是孩子的天性,遊戲是孩子的最愛。遊戲教學以其內在的趣味性誘發兒童潛在的學習動機,啟動和調節兒童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使學生感到學習的輕鬆與愉悅。因此在這一層次中為了讓學生能夠很好地掌握猜地方法,我設計了兩次猜的遊戲,使學生在循序漸進的猜之中掌握猜的技巧:

  第一次猜,我設計猜書的情境,讓學生從瞎猜——給出一個條件的猜,從而讓學生明白猜也不是亂猜的,要有依據的猜,才能一次性猜對。

  第二次猜,是在第一次猜的基礎上,讓學生透過給出兩個條件的猜測遊戲明瞭猜測時一定要有明確和完整的提示語。

  同時在學生講清兩種猜的思路之後,在這一層次中最後還對猜兩樣和三樣進行了比較,我再和學生一起進行總結,使學生從比較中知道這兩種猜的聯絡,從而在做題時能夠將猜三樣轉化為猜兩樣來做。

  這兩次猜,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置身於一定的情境中,呼叫各種感官去體驗、感受;只有注重實踐,多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具體形象的問題情境,才能填補學生經驗的不足,從而促進學生的體驗學習獲得成功。

  第三層次:鞏固拓展

  透過一些學生比較喜歡的題目幫助學生進行鞏固,同時在鞏固中加以拓展和提升。

  總而言之,在設計的過程中我試圖透過遊戲使學生能夠學得一種思考方法,但是在實際操作中,我對學生得語言訓練卻做的不是很好,如何指導訓練學生能夠完整說出推理過程還是我今後要注意得地方。

說課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下午好!

  首先感謝省教育學會給我們每位參賽老師提供了一個展示交流的平臺,可以說科利亞的這隻木匣,我是整整抱了一天半,到現在還捨不得放下來。作為一名即將邁入中年的青年教師,今天是第一次和新教材有了親密接觸,對我來說是一次全新的考驗。從今天的課堂中走出來,我的心裡滿是激動,既是為了採荷二小315班的的孩子們在課堂上精彩的表現,同時也是為了從參賽中走來的自己,無論成敗與否,我會永遠記住這一天,在這裡讓我完成了夢寐以求的語文教學之旅。

  執教《科利亞的木匣》這篇課文,讓我對語文教學有了更深的感悟。《科利亞的木匣》是編排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講述的是科利亞埋木匣、挖木匣的經過,告訴了我們隨著時間的變化,周圍一切都在不斷地變化,無論做什麼事,都不能用靜止的眼光看,要隨著情況的變化採取不同的做法。這篇課文敘述順序比較清楚,是圍繞著“埋木匣”、“挖木匣”和“從中得到的啟示”來講的,但是《科利亞的木匣》篇幅較長,段落較多,如果按傳統的教學方法,按部就班依次教學就無法凸現文字的特色。

  因此,把數字作為研讀主線,作為切入口,充分利用這一因素,使學生加強對文字的理解,是我這節課教學設計上的一個亮點。

  圍繞這一亮點,反思我的教學,我覺得自己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就是簡簡單單教語文。

  這堂課上首先抓住什麼是匣子,在理解木匣的基礎上進行了拓展,讓學生知道除了木匣還有鐵匣、竹匣、藤匣,甚至還可以引申為話匣子,抓住了匣子這個中心詞提煉了一個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匣子裡有什麼繼而帶著這個問題,去扣及文字,感知這隻匣子在故事情節中的發展。

  為下文做鋪墊。接下來整堂課的教學主線就是挖掘教材的潛在資源,既抓住文字的數學知識去培養學生感受、理解、積累和運用的能力,提升他們的語文素養。

  二、紮紮實實促發展。

  主要表現在識、悟、讀、說、寫五個方面,在識字詞上,根據中年段的特點,我採取的是隨文識字和詞,把字放在句段中,讀準並理解音形義,形成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如冰鞋、斧子、手鋸這幾個詞,在語境中讀準,在語境中知道這些都是科利亞的小玩意,使學生在識的過程中也產生了羨慕、高興、好奇的情感體驗。這樣的教學,以語言為抓手,順學而導,自然巧妙而又靈活的理解詞語的意思。在讀書上,對於整堂課而言,我處理了讀的三個層次,首先是初讀,目標是讀通順,讀懂匣子裡面的內容;第二層次是深讀,藉助課題理解課文主要寫了科利亞埋匣子、挖匣子的故事;第三層次是細讀,抓住描寫埋和挖數字的句子去品讀。整堂課就突出一個“讀”字,以讀來通課文,以讀來解文意,以讀來品人物,以讀來悟道理,每個環節都離不開朗朗讀書聲;其次課堂中我還注重了朗讀的指導,尤其是注重朗讀過程的指導,在默讀上是引導學生邊讀邊劃邊思考課文中有哪些數學知識,在說和悟的環節中藉助板書讓孩子對文字有深入的體會後達到語言與情感的共振,讓孩子去說去交流。比如從四年前媽媽從家門口走了三十步去埋箱子,四年後還是走了三十步挖到了箱子,看了這組板書你看出了他們之間有什麼聯絡?讓學生感悟到算術的有用;科利亞四年前在家門口走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四年後還是走了十步卻挖不到木匣,進而體會出人是在長大,步子在變大。這樣一環一環讓學生感悟出人在變,事物也在不斷變化。最後在教學環節中我安排了鞏固識字教學的環節,中年級的識字、寫字教學雖不像一、二年級作為教學的重點,但也不容忽視,絕不能認為中年段只抓課文的閱讀理解,蜻蜓點水式地處理寫字。

  今天這節課的教學,還是完成了預設的教學要求,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標,從孩子們的朗讀和發言中,可以感覺到他們已經體會到了隨著事物的變化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問題處理問題到了,至此,明白故事所蘊含的道理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時這節課也讓我懂得了課堂教學的價值就是要讓學生經歷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從不能到能的學習過程,並在這樣的過程中獲得生命的成長。 大家常說: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今天也如此。但是由於孩子接觸的時間還是比較短的,所以對學情把握還有欠缺,我希望在今後的課堂中能與孩子們有更自然的磨合與交流,更關注孩子們課堂生成的細節,同時我還是會繼續帶著這隻木匣回到紹興,審視自己的成敗得失,繼續追尋新的目標!

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乘法的初步認識》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第三冊第四單元的內容。學生已經學過加法、減法,這一節是學生學習乘法的開始,由於學生沒有乘法的概念,加之這個概念又難以建立,在這種情況下,教材一開始就專列了一節“乘法的初步認識”,使學生知道乘法的含義,為以後學習乘法的其它知識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礎。

  2:教學目標

  透過本節課的教學,要求學生達到以下三個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乘法的含義,知道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

  (2)會讀寫乘法算式。

  (3)口述乘法算式的意義。

  3:教學重、難點

  初步理解乘法的含義,能根據要求正確寫出乘法算式是本節課的重點;理解乘號前、後兩個數所表示的不同意義是本節課的難點。其中識別相同加數是本節課的關鍵。

  二、說教法和學法

  教學這一節課,我從四個方面入手:

  1、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2、觀察實踐,探究新知

  3、合理練習,強化新知

  4、指導總結,鞏固新知

  三、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新課匯入是課堂教學的

  重要環節,是一堂課成功的起點。因此在本節課一開始,我就給學生呈現教科書第44頁的遊樂場情景掛圖,目的是想透過這張圖片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我讓學生觀察圖中每種遊樂活動的人數,並算出小火車、過山車、觀覽車上各有多少人?學生看見這張圖後興致很高一下子就完成了老師交代的任務,回答出:小火車有3+3+3+3=12人,過山車上有2+2+2+2+2+2=12人,觀覽車上有4+4+4+4+4=20人。(教師同時板書)

  2:觀察實踐,探究新知

  這是本節課教學的主要環節。葉聖陶先生曾說過:“當教師像是幫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隨時準備放,能放手就放手”。根據這個宗旨我分四個層次進行教學:

  1、分小組擺圖形遊戲

  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小棒擺出幾個相同的圖形,喜歡什麼就擺什麼,如小松樹,小傘、三角形、五角星,小房子等。

  2、小組交流:

  (1)讓學生分小組合作交流,說一說你擺了什麼圖形?用了多少根小棒?並把算式寫在紙上。

  (2)討論後,老師把一些有代表性的圖形展示出來,要求學生看圖寫出加法算式,然後叫學生進行觀察,這些算式有什麼特點?學生進行觀察後,得出結論他們的加數都相同。圖形的展示是為了讓學生能更好的觀察以上三個加法算式的特點。從而為下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3、認識乘法

  這是本課的重、難點所在,

  (1)首先我講解“乘法的含義”,出示一個加法算式,讓學生說一說這個加法算式有什麼特點:由於有了剛才觀察的結果做鋪墊,學生很快說出這個加法算式的加數相同。

  透過觀看加法算式演變成乘法算式的過程,教師稍加指導,使學生知道了幾個相同加數相加還有加一種表示方式,從而引出“乘法”並把“乘法”板書在黑板上,同時指出5×4表示4個5,讀作:5乘4。此時教師向學生提問:加法算式中只有5,為什麼到乘法中卻多了一個4,並讓學生再仔細觀察一遍演變過程,學生立刻得出結論,乘法算式中的5是原來加法算式中相同的加數,這裡的4就是相同加數的個數。接著演示另外兩個例子來鞏固學生得出的結論,經過這樣一番演示,本課的難點就輕而易舉地被攻破了。

  (2)剛才我們知道了幾個相同加數相加除了用加法算式表示,還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下面我們就來學習乘法算式的讀寫。透過這樣的過渡,以3+3+3+3+3+3=18為例學習乘法算式的讀寫。我先讓學生說一說3×6的含義(學生回答:表示6個3),那6個3連加的和等於多少(18)。既然3×6是由加法算式3+3+3+3+3+3改寫成的,那麼3×6應該等於多少呢?學生很自然地說出18,接著教師立刻教學生這個算式讀作:3乘6等於18。同時告訴學生這個算式還有另一種表示方法,就是把前後兩個數互換,寫作6×3=18,讀作6乘3等於18。並透過動畫演示認識乘法算式中第一個數叫做因數,中間的符號叫做乘號,第二個數也叫因數,以及最後的結果叫做積。利用這個動畫進行教學,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高,很快地就掌握了乘法的讀寫。

  4、改寫算式,鞏固新知

  A:首先我叫學生把黑板上的加法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

  B:接著我板書幾個練習,讓學生分別列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再讓學生進行比較,學生馬上發現乘法算式比加法算式更簡便,並告訴學生以後遇到這類題目都可以用乘法表示。

  四:運用新知,鞏固拓展

  1、教師引導學生看圖,發現圖上每一群跳繩的人數是一樣的。

  2、要求學生用剛才學過的知識列出乘法算式。(圖上生動有趣的畫面,吸引住了學生的目光,調動起了學生的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計算中去。透過這個練習鞏固和強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技能技巧。)

  五:引導學生總結,提煉昇華

  教師引導學生對本節課內容進行總結,能起到梳理概括,畫龍點睛,提煉昇華的作用,從而加深學生的印象,幫助學生建立新的知識結構。

說課稿 篇9

  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江西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美術教材第16冊第7課的《做一回服裝設計師》。(板書課題)現在我從5個方面來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

  本課設計為2課時。是初二年級的課程,它起到的'是承上啟下的作用。主要是對上一節課的延伸,也是對初一課程的一個提高!

  說明:承上——這節課是個設計與應用的課程,是對第15冊《校園藝術節》的一個延續,因為這都是對設計與應用的認識與理解、並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的課程,意在為學生開啟一片她探索和創作的天地。啟下——因為本節課又是一節綜合課,對初二及初三的以及設計方面均有體現。

  這節課是利用簡便易找、便於製作的材料,設計製作服裝,將造型技法與色彩技法運用到服裝設計的製作當中。學生可結合表演活動設計服裝,並在活動中展示、體驗、交流服裝設計。感受創作帶來的樂趣。這也是體現了新課標總目標中的觀點。

  初中階段教學目標:有意圖地運用形、色、肌理、空間和明暗等語言,選擇恰當的工具、材料,以繪畫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創作方法,發展具有個性的表現能力,傳遞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透過對服裝的介紹和欣賞,提高對服裝文化的審美水平。

  (2)能力目標:透過服裝設計練習,培養學生對色彩知識,圖案基礎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和提高學生追求美、發現美、創造美的熱情和能力。

  3.教學重點

  (1)瞭解服裝設計的基本特點和要求;

  (2)如何運用色彩、圖案知識來設計服裝。

  4.教學難點

  設計出具有新意、藝術效果獨特並符合表演角色性格特徵的服裝。

  5.教具準備:多媒體PPT演示;板書輔助教學;大量圖片及文字資料;學生收集的照片(自拍)及實物展示品;音樂素材若干等。

  二、學情分析

  我們學校是市級示範校,學生有較好素養,善於發現,充滿了探索性、有創新意識;但又具有不確定性、自律能力表現的較弱。

  所以我們進行了系統的創新力的培養:動手能力的培養;造型能力的培養;構成能力的創新;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寫實、意像、抽象);創新力培養的成果展示。

  這是我們的教學資源在學生方面的體現,在教師方面,我也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教學成果獎的參評曾進入終評階段,我也能夠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

  三、教法、學法的運用

  運用以下教學法:講授法、演示法、合作法、探究法、現代媒體、提問法、實踐法、復現法等。

  體現了“三導教學”的模式:一導主體視覺形象,促進學生形象思維的發展。二導形式美特點感受,促進學生對形式美感、趣味中心的感受與理解。三導小組判斷與評價,促進學生判斷能力、想象能力、創造能力的發展。

  四、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包括以下6個環節:匯入;T臺表演錄影;服裝的設計與製作;作業展示;藝術體驗、展示、交流;課堂小結。

  課前準備及環境的佈置:(1)多媒體課件、圖表、T臺表演錄影;(2)學生製作服裝的卡紙,膠水,剪刀等;(3)學生表演節目用的道具和音樂。

  1.匯入

  播放T臺表演片段,你知道這是什麼表演嗎?——服裝表演!

  你們知道老師拿的衣服是怎麼做的麼?(學生猜?)

  原來就是五顏六色的廢紙貼上成的!

  原來這樣不起眼的廢器物還能做出這麼好看的服裝!

  設計意圖:我這樣設計的目的以興趣做先導,運用提問法來引發學生的好奇心。

  2.材料的發現與利用

  再來看一些服裝設計,能看出這些服裝在設計中是運用了什麼顏色和圖案知識(點、線、面)?

  欣賞中外服裝設計作品,在欣賞中,同學們發現服裝設計的製作材料是多種多樣的!

  設計意圖:開闊視野、瞭解有關服裝設計的更多資訊、拓寬創作思路。

  3.服裝設計與製作模型(板書)

  穿著自己做的服裝表演是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嗎?你願不願跟我們一起來做一款自己喜歡的服裝呢?

  這時候我就告訴他們要作服裝設計中的款式、面料與色彩的有關知識。

  實際上是我們要突破教學難點的地方,解決的方法就是先來欣賞圖片資料。

  看完後,同學們分組討論服裝設計的細節和分工合作要求。

  設計意圖:瞭解有關服裝設計的更多資訊、拓寬創作思路,大家合作完成作品,發揮集體力量的優勢!(這裡是解決教學難點的階段。)

  (1)設計造型

  引發學生思考:設計什麼風格的服裝設計?(粗獷、奔放或細膩;寫實或抽象)

  以上是設計造型階段。

  (2)選擇材料

  服裝設計中的款式、面料與材料不同, 裝飾方法也不同。根據材料可雕塑,可繪畫,也可用剪貼等方法制作。

  (3)設計色彩

  用什麼樣的色彩表現人物的個性?(色調統一、色彩對比強烈)

  服裝設計色彩豐富,不同的色彩象徵不同的角色特徵,下面我們欣賞一些典型的服裝設計吧,讓我們測試,看看你對色彩與人物的特點把握如何!

  (4)動手製作

  採用什麼樣的製作方法?(平面或立體)

  選、剪、折、彎、疊、挖、扣、貼、粘等等很多的手段

  過程為:①確定主題;②畫出草圖;③選材製作;④加工裝飾。

  大膽誇張、合作創新

  設計意圖:讓同學們瞭解製作過程,設計出富有個性的服裝設計,體現出同學們的創新精神,突破教學中的難點。

  解決教學難點的方法:需要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包括找資料、展示、交流等),平時多進行一些分組訓練,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做的工作,指導他們明確分工,堅決杜絕“拿來主義”。

  4.體驗、展示、交流

  每組同學依次上臺表演本組節目

  教師提出問題:你最喜歡哪組同學設計的服裝?為什麼?

  你最喜歡哪組同學表演的節目?為什麼?

  學生交流體會,讚美他人的優點,欣賞他人的成功。

  透過節目的表演活動,體驗所扮演角色的性格,展示所製作的服裝設計。表演活動豐富了學生的情感,感受服裝設計表演帶來的樂趣。從活動中瞭解了他人,瞭解自己。

  5.課堂小結

  (1)我們所做的服裝設計是對環境的保護—廢物利用。

  (2)給我們帶來更多的美的感受,並且可以裝點我們的生活

  (3)歡歌勁舞、交流情感

  五、教學評價

  教師評價:教師要引導學生自由發表意見,表述出自己的觀點,造成活潑的討論氣氛!對學生的各種觀點採取寬容的態度。加以正確的引導,學會欣賞他人的優點和成功。

  學生評價:表演完節目、展示各組服裝設計。同學們對服裝設計與節目進行自評和互評

  評價量表

  型別 要求 第一組 第二組 第三組 第四組 第五組

  服裝設計 造型(30分)

  色彩(30分)

  節

  目 創意(20分)

  表演(20分)

說課稿 篇10

  我將從教學依據、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教學反思四個方面,談一談我對本節課的教學設計。

  一、說教學依據

  1.教材內容及地位分析

  我對比了江蘇教育出版社和河南科技出版社兩個版本的教材,這一節都是技術與設計2第四章第二節的內容。《控制及其設計》這一章是在必修一中學習了技術設計的一般思想和方法以及學習了必修二結構、流程、系統等知識之後的綜合運用,這些知識在生產和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與現代科學技術緊密相關,而《開環控制系統和閉環控制系統》一節是本章的重要基礎,為下一節理解閉環控制系統的干擾與反饋打下基礎,為最終完成控制及其設計做鋪墊。透過學習也有助於學生今後運用簡單的控制方法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相關問題,發展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2.課程標準

  我們倡導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設計。與本節課相關的課程標準是:“分析典型的案例,瞭解手動控制、自動控制,熟悉簡單的開環控制系 統和閉環控制系統的基本組成和簡單的工作過程。”

  在這句話中手動控制、自動控制在第一節中已經講到,要達到熟悉開環控制系統和閉環控制系統的基本組成首先需要對它們進行辨別,而辨別的依據是有無反饋,這恰好是學生難以掌握的地方,所以計劃用1課時重點突破,將工作過程和畫出方框圖放在第2課時處理。

  3.課時安排

  本節課時安排為:第1課時主要了解開環控制系統和閉環控制系統的差異,會辨別簡單的開環控制系統和閉環控制系統;第2課時主要了解開環控制系統和閉環控制系統的工作過程,並會用方框圖來表示。本節課是第1課時。

  4.學情分析

  (1)學生基礎:我校通用技術課程規劃將<機器人簡易製作>作為教學載體,融入到必修一和必修二的教學中,在學習到本章時學生對機器人已有較完整的認識,可以自己編寫設計程式。透過上一節課的學習,學生對控制的概念也有基本的認識。

  (2)學習目標:在這一節,學生透過體驗機器人的開環控制和閉環控制,進一步探究控制系統,分析開環控制系統與閉環控制系統的差異,引出反饋的概念,為控制系統的設計與實施奠定基礎。

  (3)教學策略:透過師生互動,合理引導,實踐、體驗、探究、交流、多媒體等方法,使學生達到本節內容的學習目標。

  5.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初步掌握簡單的開環控制系統和閉環控制系統的概念和區別。

  (2)過程與方法:透過實驗觀察和實踐體驗,滲透控制的思想和方法,使學生了解開環控制系統和閉環控制系統的辨別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透過影片、實驗、案例、體驗等一系列活動,領略控制系統的奇妙,激發探索控制系統的興趣,在體驗性學習過程中,培養細心觀察和相互交流的學習習慣與合作精神,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

  5.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開環控制系統和閉環控制系統的案例分析。

  (2)開環控制系統和閉環控制系統的辨別。

  教學難點:對開環控制系統和閉環控制系統的辨別。

  二、教法學法

  1.教學設計基本框架

  2.本節課設計思路

  聯想質疑—案例分析—歸納概括—遷移應用—實踐創新—交流評價—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概括起來就是:

  這樣做是為了引導學生從技術的視角觀察生活,用技術的概念建構雙基,並將技術再應用到生活中去,以此培養學生的技術素養,實現技術教育的總目標。

  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設計中將生活線索、問題線索、知識線索、實踐線索、方法線索等融會貫通,整合在一起。

  3.主要教法

  問題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案例分析法;實驗演示法。

  4.主要學法

  以探究式學習方法為主,採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

  三、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引領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1.創設情境

  匯入新課

  引課

  引導學生觀看世博會日本館的智慧機器人影片,引入新課。

  觀看

  思考

  用生活中社會熱點和科技前沿案例創設情景,讓學生髮現學習控制系統的意義,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2.知識構建

  鋪墊雙基

  開環控制系統和閉環控制系統的概念及區別。

  教師引導學生透過閱讀課本,思考和分析相關案例,並展示問題1:開環控制系統和閉環控制系統的概念及區別。

  閱讀、思考

  透過引導學生閱讀、思考、分析課本案例,對開環控制系統和閉環控制系統的概念及區別有初步的認識。

  演示實驗:“水箱水位控制”。

  指導學生觀察演示實驗並回答問題2:說出實驗中的兩種控制系統屬於何種控制系統?

  觀察,思考,分析,得出結論,回答問題。

  演示實驗現象直觀明瞭,學生易於接受,明確開環控制系統和閉環控制系統的區別在於有無反饋。

  3.實踐體驗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體驗開環控制系統與閉環控制系統的區別。

  指導學生分組合作,使用機器人來演示兩種控制系統的工作過程,完成問題3:比較這兩次實驗,你得到的結論是什麼?

  學生實踐操作、思考討論、展示評價。

  在體驗設計機器人的開環控制和閉環控制過程中,可以強化學生對開環控制系統和閉環控制系統區別的理解。

  辨別下列系統屬於開環控制系統還是閉環控制系統:

  冰箱溫度控制系統

  路燈聲光控制系統

  馬桶水位控制系統

  交通燈控制系統

  指導各小組討論、辨別。

  小組討論,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判斷。

  檢驗教學目標的達成並進一步鞏固學生對開環控制系統和閉環控制系統概念及辨別方法的掌握。

  4.歸納總結

  拓展延伸

  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總結本節課的學習收穫,

  佈置課後拓展延伸思考題。

  分組討論,歸納總結。

  使學生對控制的思想方法的認識得到提升。思考1迴歸生活。思考2扣機器人主線,前後呼應。

  綜上所述,在本節課中共提出3個遞進問題,進行了4項學生探究活動,前後共分析了8個案例,演示了一個實驗,佈置了2個拓展延伸。

  四、教學反思

  這節課我反覆思考,也有過困惑。如:對知識和技能度的把握;對學生在給定時間內能不能自主完成實踐任務也有擔心。然而隨著課堂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使我堅信這種課型模式是成功的,能有效提高學生技術素養。只要我們相信自己的學生,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體,他們就一定能從自主探究和實踐中體會到技術帶來的樂趣!

  謝謝各位,敬請指導!